男子照顾瘫痪哥哥42年 妻子谎称走亲戚一去未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21:17:43
【来源: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10岁父亲去世,12岁因家贫被迫辍学,14岁开始照顾瘫痪在床的哥哥,至今年逾半百的何发仁仍然守着他这个贫寒寂寥的家

  何发仁说:“一个是我上了年纪的母亲,一个是我卧床不起的哥哥,就是再苦再累我也要坚持做下去。 ”

  他照顾瘫痪的哥哥42年

  文图/首席记者 范亚湘 通讯员 郑彦 聂煜

  为了给哥哥治病,他连自己睡觉的床都卖了

  湖南省浏阳市(县级市)普迹镇团结村新立组住着一户何姓三口之家,今年56岁的何发仁是家中惟一的劳动力,他每天除了为生计奔波外,还要陪伴年迈的母亲、照看瘫痪在床的哥哥。村里人说:“何发仁不仅是难得的孝子,也是兄弟情深的榜样。”

  11月12日,记者经过多方打听,一路颠簸,走近了这个特殊的家庭。

  刚下车,一个黝黑的汉子走了过来,同行的人介绍说:“这就是何发仁。”记者赶紧走上前与他握手,但他两只手却情不自禁地在裤腿上搓了搓后才握住了记者的手。

  “老何家来贵客了!”邻居在一旁笑着说。“这是邻居家,我家在后边。”何发仁边说边带着记者穿过邻家的堂屋,拐一个弯后才到了他家。这是一栋简陋的土砖结构的平房,虽然墙面用油漆漆过,但四处已是斑驳的一片。房前并不宽敞的禾场上晒着新收获的谷子。一条蜿蜒小路从禾场通向远处的机耕稻,小路一边种着辣椒,一边是收割过后的稻田。

  “你这房子盖了有些年了?”记者问。

  “1973年盖的。”何发仁说。见来了人,坐在禾场上劈柴的何母赶忙起身进屋了。老何搬出椅子,热情地递来茶水,和记者坐在禾场上聊了起来。

  “你哥哥是什么时候瘫痪的?”

  “1964年,那一年他才18岁……他在16岁多的时候,就感到膝盖痛得厉害,后来一查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大概一年多后,他就不能下床了。”

  “当时家里给他想过什么办法没有?”

  老何无奈地笑了笑:“没办法可想啊,家里条件就这个样子。我10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想不到后来哥哥又得了这个怪病……”

  村里人管他哥哥何耀生这种病叫“不死的癌症”。11月15日,记者从一份相关的资料上看到,类风湿性关节炎简称类风湿,病因至今未明,手、腕、足等关节最先受累;早期呈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强硬和畸形,并有骨和骨骼肌萎缩,是一种致残率非常高的疾病。

  “哥哥年纪轻轻就只能躺在床上,痛得厉害的时候就哭爹叫娘地喊。我娘一边照顾他一边掉眼泪,后来日子久了他整天卧在床上话也不说了,人也变呆了……我那个时候还小,听到哭喊声心里就受不了。没事的时候我会陪在他床前跟他说说话,有时他还被我逗得哈哈直笑。”

  自从何发仁懂事起,他每天的生活就和卧病在床的哥哥分不开了。何耀生生活不能自理,吃饭、洗澡、上厕所都离不开弟弟。12岁那年,何发仁小学毕业。“我读书时成绩还可以,但是,家里的条件已经不允许我再去读书了。”年幼的他不得不每天拼命干农活挣工分,让母亲和哥哥“有口饭吃”。“幸亏我个子高,做起农活来还可以搞得赢几个人。”何发仁说。

  成年后,何发仁为哥哥的病花了不少心思,“我20多岁的时候,和几个乡亲用轿子抬着他,送他去长沙当时最好的医院看病……那时药品买不到,就通过熟人为哥哥去买药,花了大几百块钱,但吃了没有什么效果。”单方、偏方、甚至请巫师驱邪的办法也尝试了,然而,哥哥的病情并没有一点好转的迹象。“家里值钱一点的东西都卖掉了,连我睡觉的床都卖了啊,最后我只好拿张门板搭在砖头上做床。”

  说话间,满头银发的何母笑着给记者端来了一份“零食”——几片自制的糖蜜生姜。

  “你母亲多大年纪了?”记者问何发仁。

  “今年已是85岁的人了,连耳朵都听不见了。”

  何发仁下意识地放低了声音对记者说:“我母亲也是一个苦命的人,5岁做童养媳,20多岁就死了第一任丈夫,她改嫁给我父亲后也只和我父亲生活了十几年……”

  为了照顾哥哥,放弃湘潭钢铁厂招工的机会

  “这么多年来你就没想过去外面做点事?那样可以增加收入啊!”记者对头发花白的何发仁说。

  “年轻的时候想过。”老何告诉记者,他曾有过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1969年冬天,湘潭钢铁厂到何发仁所在的村里招工人,当时19岁的何发仁报了名,凭着年轻力壮和老实勤快,他给负责招工的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体检、面试几乎没遇到什么障碍。 “最后确定了3个人去钢铁厂上班,我就是其中一个。”

  何发仁兴冲冲地跑回家,把这个好消息第一个告诉了母亲,谁知母亲听了不但没有感到高兴,反而闷闷不乐地抹眼泪,她说:“你哥哥又痛得不想吃饭了。”那段时间我哥哥的病情日益加重,被折磨得日夜呻吟。他那变形的身体和日渐消瘦的脸让妈妈焦虑不安,她有时甚至会抱着我哥哥一起哭。”

  何发仁最终放弃了去钢铁厂上班,把名额让给了同村的一个小伙子。“要是我去了钢铁厂,家里就没人来照顾我哥哥了。我怕我就是去了湘潭也不能心安……”事后,村里有几位老人一碰到何发仁就连连摇头说:“何伢子你失策了……可惜了啊!”每当这时何发仁只是憨厚地笑笑说:“我没办法,实在是没办法。”

  老何起身,领记者进屋看他哥,这个时候,记者才注意到房子里的地面是裸露的泥土,整个家除了几盏灯泡和一些农具,几乎找不到任何电器。“我们家就只这两样东西值钱点。”何发仁指着堂屋里堆放的两口棺材对记者:“一口是给我母亲准备的,另一口是给我哥哥准备的,老的老了,病的病了,说不准哪天说走就会走的啊!”

  老何来到堂屋后的侧房,扯亮电灯,昏黄的灯光下,一张简易的木床占据了房间大部分空间,虽然早已立冬,床上仍铺着夏天用的凉席,走近时隐约可以嗅出一股让人不快的气味。听到声响,蜷在床上的何耀生努力了半天,方才头从被子里探了出来。

  记者打了一个招呼,他伸出一截纤细的手臂胡乱地晃了晃,没吱声。

  “现在是糊涂的,你打招呼他不懂。”何发仁看着哥哥对记者说:“最近这四、五年他变得神志有些不清了,清醒的时候能说话,糊涂的时候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好多次他连屎尿就拉在床上,我只要一闻到气味就得马上给他清理。夏天的时候,我怕他身上被蚊子咬生疮什么的,就天天给他翻身擦洗,还弄些草药敷在他的身上。”

  何发仁告诉记者,何耀生清醒的时候常会一个人叹气、流眼泪,对他说“连累你了,对不起你这个弟弟”,但是,“现在就连这样的话也听不到他说了,他已经很难得高兴一回了。”

  因为舍不得哥哥,新婚的妻子离他而去

  “你是不是没结过婚,年轻的时候没有人给你介绍对象吗?”回到禾场上坐下,记者问何发仁。

  老何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我结过一次婚……后来没在一起了。”

  “什么时候的事情?”

  “1982年,她是我们附近镇上的人。”

  何发仁32岁那年,有人给他说了一门亲事,他拿出自己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一些钱,对几间土砖房进行了一下简单的装饰,把妻子迎娶进门。“你看,这墙的红油漆就是那时涂的。”何发仁说。

  小夫妻俩开始时还恩恩爱爱。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新婚才一个月,一天,妻子突然提出要去醴陵走亲戚。“唉,她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到我这个家来了。”

  “你去找过她没有?”

  “当然找过。我多次去她亲戚家接她,但她始终不肯跟我回来。”

  “她为什么不肯回来,是不是和你合不来?”

  何发仁笑了笑说:“那不是的。后来我才知道她与我离婚的原因是嫌我瘫痪的哥哥,她亲口对我说,‘我不可能像你这样过一辈子。’”

  “那她后来怎么样?”

  “一年后她提出了离婚,我同意了。她后来有了新家,现在儿女都很大了。”老何淡淡地说。

  “你怨她吗?”

  “不怨。”

  老何告诉记者,从那以后他就一直单身,没有动过结婚的念头了。母亲年纪大了、哥哥重病、家里赤贫如洗,让何发仁不得不去忘记失去妻子的难过,继续支撑起这个不幸的家庭。

  “你家里的收入主要靠什么?”记者问。

  “家里种有两亩多田,今年我种了亩把地的辣椒,其余的种水稻。” 老何指着屋前一片辣椒地说,“种的水稻可以解决一家人吃饭的问题,辣椒一年下来卖了1000多元钱。”

  老何说,家里从来都是青菜萝卜粗茶淡饭,“我们平常连油都不买的,只有到了过年时才买个10来斤肉。”没钱烧煤,他们这么多年来一直是烧柴做饭。

  “你平时很少外出吧?”

  “一般出不得门,出去半天就要回来,更不敢在外面过夜,家里离不得人啊。”

  “那空闲时候做些什么?”

  “年轻的时候喜欢拉拉二胡,我自己做了一把二胡,没事的时候自己拉一拉。”

  “喜欢拉什么曲子?”

  “《瓜子红》,但是拉得不好……”老何不好意思地笑了。他说,以前哥哥心情好的时候,会伴着他拉的二胡跟着唱歌。“我哥的歌唱得好啊,要是他不得这个病,肯定是一个很会过生活的人。”

  何发仁还喜欢下象棋,遇上下雨没农活忙的时候,他就跑到对面邻居家“杀”上几盘。家里没有电视机,晚上邻居们有时会叫他过去看看电视。“别人打牌我只在旁边看看,从不参与……我更愿意看邻居家影碟机放的花鼓戏,每次都听得入神。”老何还对记者说,虽然邻居们都挺关照他的,但他不好意思多去打扰人家,时常吃过晚饭七八点钟就早早地上床睡觉了。

  “你自己的身体还好吗?”

  “没什么大问题。”老何粗糙的大手又在腰间搓了搓。

  “要是你母亲和哥哥都不在了,只剩下你一个人了,你怎样生活?”

  “母亲到了这个年纪应该没什么牵挂了,至于哥哥……只要他在世上活一天我就会尽能力把他照顾好一天。”何发仁吸了一口烟,望着前方青青的辣椒地说:“要是他也不在了,我自己能活一天是一天吧……”

  何仁发值不值?(三言二拍)

  ●范亚湘

  去采访何发仁那天刚好是星期天,临出发时遇到一位朋友。他笑着对我说:“老范,去写什么新闻哦,星期天也去采访值不值?”没调查当然就没发言权,我只好笑笑说:“没办法啊,做了这个事情!”

  虽然时令已经进入了冬天,但那天的阳光很好。陪同我去采访的人说:“这样的天气开车在农村里跑一跑真是一种享受。”谁知当采访车开进普迹镇时,四处修路,车子只能走在七弯八拐、坑坑洼洼的简易公路上,灰尘满天飞,我们连车窗也不敢开,还何谈是一种享受?甚至为了过一道坎,我们还得从车上下来以减轻对汽车底板的压力……唉,这路也实在是太难走了。这个时候,我猛然想到了那位朋友“值不值”的问题,花这样大的精力去写一个农民如何照顾瘫痪的哥哥的话题,值吗?

  我们边行边问才总算摸到了何发仁家里。坐在何家的禾场上边晒着太阳边与何发仁聊天,我有一股说不出的味道。是同情还是敬佩?我真的一时说不清楚。不过,我始终在控制着采访的气氛,我不想因为我的采访去过多地触碰何发仁痛苦的地方。更多的时候,我要求他说一些高兴的事情,比如今年的辣椒卖了多少钱、你的二胡拉得好不好等等我都问得很详细。但我就是不敢去问他的婚姻,直到转了好大一个弯,我才鼓起勇气提到这件事。当看到他非常平静地回答我的提问时,我的心情也方才跟着平静了下来。

  采访结束时,我循着何家通向村中机耕道的那条蜿蜒小路看了看,在小路的尽头是一片已经收割完了的稻田,对面的山坡上,几栋楼房十分抢眼。何发仁说,他已经有20来年几乎没出过村子了。当然,不是他不向往外面的世界,而是因为他对瘫痪在床的哥哥实在是放心不下。

  何发仁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就是他房前的那条蜿蜒小路。多少次,他通过那条蜿蜒小路去干农活,但是,他却始终没能够走出那条蜿蜒小路。或许,某一天他会从那条蜿蜒小路走到繁华的小镇直至更远的世界,但这一天竟是那么的遥远。

  回来的时候,我在车上没怎么言语,脑子里还是在想着那个“值不值”的问题。我们这一趟采访的确辛苦,但是,何发仁照顾瘫痪的哥哥42年,而且,为了哥哥,他不得不放弃改变自己生存状态的进城工作的绝好机会,不得不忍痛看着新婚不久的妻子离家而去,值吗?也许,这世上有很多事情是不能用值与不值去评说的,谁能告诉我何发仁的行为是值还是不值?【来源: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10岁父亲去世,12岁因家贫被迫辍学,14岁开始照顾瘫痪在床的哥哥,至今年逾半百的何发仁仍然守着他这个贫寒寂寥的家

  何发仁说:“一个是我上了年纪的母亲,一个是我卧床不起的哥哥,就是再苦再累我也要坚持做下去。 ”

  他照顾瘫痪的哥哥42年

  文图/首席记者 范亚湘 通讯员 郑彦 聂煜

  为了给哥哥治病,他连自己睡觉的床都卖了

  湖南省浏阳市(县级市)普迹镇团结村新立组住着一户何姓三口之家,今年56岁的何发仁是家中惟一的劳动力,他每天除了为生计奔波外,还要陪伴年迈的母亲、照看瘫痪在床的哥哥。村里人说:“何发仁不仅是难得的孝子,也是兄弟情深的榜样。”

  11月12日,记者经过多方打听,一路颠簸,走近了这个特殊的家庭。

  刚下车,一个黝黑的汉子走了过来,同行的人介绍说:“这就是何发仁。”记者赶紧走上前与他握手,但他两只手却情不自禁地在裤腿上搓了搓后才握住了记者的手。

  “老何家来贵客了!”邻居在一旁笑着说。“这是邻居家,我家在后边。”何发仁边说边带着记者穿过邻家的堂屋,拐一个弯后才到了他家。这是一栋简陋的土砖结构的平房,虽然墙面用油漆漆过,但四处已是斑驳的一片。房前并不宽敞的禾场上晒着新收获的谷子。一条蜿蜒小路从禾场通向远处的机耕稻,小路一边种着辣椒,一边是收割过后的稻田。

  “你这房子盖了有些年了?”记者问。

  “1973年盖的。”何发仁说。见来了人,坐在禾场上劈柴的何母赶忙起身进屋了。老何搬出椅子,热情地递来茶水,和记者坐在禾场上聊了起来。

  “你哥哥是什么时候瘫痪的?”

  “1964年,那一年他才18岁……他在16岁多的时候,就感到膝盖痛得厉害,后来一查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大概一年多后,他就不能下床了。”

  “当时家里给他想过什么办法没有?”

  老何无奈地笑了笑:“没办法可想啊,家里条件就这个样子。我10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想不到后来哥哥又得了这个怪病……”

  村里人管他哥哥何耀生这种病叫“不死的癌症”。11月15日,记者从一份相关的资料上看到,类风湿性关节炎简称类风湿,病因至今未明,手、腕、足等关节最先受累;早期呈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强硬和畸形,并有骨和骨骼肌萎缩,是一种致残率非常高的疾病。

  “哥哥年纪轻轻就只能躺在床上,痛得厉害的时候就哭爹叫娘地喊。我娘一边照顾他一边掉眼泪,后来日子久了他整天卧在床上话也不说了,人也变呆了……我那个时候还小,听到哭喊声心里就受不了。没事的时候我会陪在他床前跟他说说话,有时他还被我逗得哈哈直笑。”

  自从何发仁懂事起,他每天的生活就和卧病在床的哥哥分不开了。何耀生生活不能自理,吃饭、洗澡、上厕所都离不开弟弟。12岁那年,何发仁小学毕业。“我读书时成绩还可以,但是,家里的条件已经不允许我再去读书了。”年幼的他不得不每天拼命干农活挣工分,让母亲和哥哥“有口饭吃”。“幸亏我个子高,做起农活来还可以搞得赢几个人。”何发仁说。

  成年后,何发仁为哥哥的病花了不少心思,“我20多岁的时候,和几个乡亲用轿子抬着他,送他去长沙当时最好的医院看病……那时药品买不到,就通过熟人为哥哥去买药,花了大几百块钱,但吃了没有什么效果。”单方、偏方、甚至请巫师驱邪的办法也尝试了,然而,哥哥的病情并没有一点好转的迹象。“家里值钱一点的东西都卖掉了,连我睡觉的床都卖了啊,最后我只好拿张门板搭在砖头上做床。”

  说话间,满头银发的何母笑着给记者端来了一份“零食”——几片自制的糖蜜生姜。

  “你母亲多大年纪了?”记者问何发仁。

  “今年已是85岁的人了,连耳朵都听不见了。”

  何发仁下意识地放低了声音对记者说:“我母亲也是一个苦命的人,5岁做童养媳,20多岁就死了第一任丈夫,她改嫁给我父亲后也只和我父亲生活了十几年……”

  为了照顾哥哥,放弃湘潭钢铁厂招工的机会

  “这么多年来你就没想过去外面做点事?那样可以增加收入啊!”记者对头发花白的何发仁说。

  “年轻的时候想过。”老何告诉记者,他曾有过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1969年冬天,湘潭钢铁厂到何发仁所在的村里招工人,当时19岁的何发仁报了名,凭着年轻力壮和老实勤快,他给负责招工的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体检、面试几乎没遇到什么障碍。 “最后确定了3个人去钢铁厂上班,我就是其中一个。”

  何发仁兴冲冲地跑回家,把这个好消息第一个告诉了母亲,谁知母亲听了不但没有感到高兴,反而闷闷不乐地抹眼泪,她说:“你哥哥又痛得不想吃饭了。”那段时间我哥哥的病情日益加重,被折磨得日夜呻吟。他那变形的身体和日渐消瘦的脸让妈妈焦虑不安,她有时甚至会抱着我哥哥一起哭。”

  何发仁最终放弃了去钢铁厂上班,把名额让给了同村的一个小伙子。“要是我去了钢铁厂,家里就没人来照顾我哥哥了。我怕我就是去了湘潭也不能心安……”事后,村里有几位老人一碰到何发仁就连连摇头说:“何伢子你失策了……可惜了啊!”每当这时何发仁只是憨厚地笑笑说:“我没办法,实在是没办法。”

  老何起身,领记者进屋看他哥,这个时候,记者才注意到房子里的地面是裸露的泥土,整个家除了几盏灯泡和一些农具,几乎找不到任何电器。“我们家就只这两样东西值钱点。”何发仁指着堂屋里堆放的两口棺材对记者:“一口是给我母亲准备的,另一口是给我哥哥准备的,老的老了,病的病了,说不准哪天说走就会走的啊!”

  老何来到堂屋后的侧房,扯亮电灯,昏黄的灯光下,一张简易的木床占据了房间大部分空间,虽然早已立冬,床上仍铺着夏天用的凉席,走近时隐约可以嗅出一股让人不快的气味。听到声响,蜷在床上的何耀生努力了半天,方才头从被子里探了出来。

  记者打了一个招呼,他伸出一截纤细的手臂胡乱地晃了晃,没吱声。

  “现在是糊涂的,你打招呼他不懂。”何发仁看着哥哥对记者说:“最近这四、五年他变得神志有些不清了,清醒的时候能说话,糊涂的时候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好多次他连屎尿就拉在床上,我只要一闻到气味就得马上给他清理。夏天的时候,我怕他身上被蚊子咬生疮什么的,就天天给他翻身擦洗,还弄些草药敷在他的身上。”

  何发仁告诉记者,何耀生清醒的时候常会一个人叹气、流眼泪,对他说“连累你了,对不起你这个弟弟”,但是,“现在就连这样的话也听不到他说了,他已经很难得高兴一回了。”

  因为舍不得哥哥,新婚的妻子离他而去

  “你是不是没结过婚,年轻的时候没有人给你介绍对象吗?”回到禾场上坐下,记者问何发仁。

  老何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我结过一次婚……后来没在一起了。”

  “什么时候的事情?”

  “1982年,她是我们附近镇上的人。”

  何发仁32岁那年,有人给他说了一门亲事,他拿出自己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一些钱,对几间土砖房进行了一下简单的装饰,把妻子迎娶进门。“你看,这墙的红油漆就是那时涂的。”何发仁说。

  小夫妻俩开始时还恩恩爱爱。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新婚才一个月,一天,妻子突然提出要去醴陵走亲戚。“唉,她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到我这个家来了。”

  “你去找过她没有?”

  “当然找过。我多次去她亲戚家接她,但她始终不肯跟我回来。”

  “她为什么不肯回来,是不是和你合不来?”

  何发仁笑了笑说:“那不是的。后来我才知道她与我离婚的原因是嫌我瘫痪的哥哥,她亲口对我说,‘我不可能像你这样过一辈子。’”

  “那她后来怎么样?”

  “一年后她提出了离婚,我同意了。她后来有了新家,现在儿女都很大了。”老何淡淡地说。

  “你怨她吗?”

  “不怨。”

  老何告诉记者,从那以后他就一直单身,没有动过结婚的念头了。母亲年纪大了、哥哥重病、家里赤贫如洗,让何发仁不得不去忘记失去妻子的难过,继续支撑起这个不幸的家庭。

  “你家里的收入主要靠什么?”记者问。

  “家里种有两亩多田,今年我种了亩把地的辣椒,其余的种水稻。” 老何指着屋前一片辣椒地说,“种的水稻可以解决一家人吃饭的问题,辣椒一年下来卖了1000多元钱。”

  老何说,家里从来都是青菜萝卜粗茶淡饭,“我们平常连油都不买的,只有到了过年时才买个10来斤肉。”没钱烧煤,他们这么多年来一直是烧柴做饭。

  “你平时很少外出吧?”

  “一般出不得门,出去半天就要回来,更不敢在外面过夜,家里离不得人啊。”

  “那空闲时候做些什么?”

  “年轻的时候喜欢拉拉二胡,我自己做了一把二胡,没事的时候自己拉一拉。”

  “喜欢拉什么曲子?”

  “《瓜子红》,但是拉得不好……”老何不好意思地笑了。他说,以前哥哥心情好的时候,会伴着他拉的二胡跟着唱歌。“我哥的歌唱得好啊,要是他不得这个病,肯定是一个很会过生活的人。”

  何发仁还喜欢下象棋,遇上下雨没农活忙的时候,他就跑到对面邻居家“杀”上几盘。家里没有电视机,晚上邻居们有时会叫他过去看看电视。“别人打牌我只在旁边看看,从不参与……我更愿意看邻居家影碟机放的花鼓戏,每次都听得入神。”老何还对记者说,虽然邻居们都挺关照他的,但他不好意思多去打扰人家,时常吃过晚饭七八点钟就早早地上床睡觉了。

  “你自己的身体还好吗?”

  “没什么大问题。”老何粗糙的大手又在腰间搓了搓。

  “要是你母亲和哥哥都不在了,只剩下你一个人了,你怎样生活?”

  “母亲到了这个年纪应该没什么牵挂了,至于哥哥……只要他在世上活一天我就会尽能力把他照顾好一天。”何发仁吸了一口烟,望着前方青青的辣椒地说:“要是他也不在了,我自己能活一天是一天吧……”

  何仁发值不值?(三言二拍)

  ●范亚湘

  去采访何发仁那天刚好是星期天,临出发时遇到一位朋友。他笑着对我说:“老范,去写什么新闻哦,星期天也去采访值不值?”没调查当然就没发言权,我只好笑笑说:“没办法啊,做了这个事情!”

  虽然时令已经进入了冬天,但那天的阳光很好。陪同我去采访的人说:“这样的天气开车在农村里跑一跑真是一种享受。”谁知当采访车开进普迹镇时,四处修路,车子只能走在七弯八拐、坑坑洼洼的简易公路上,灰尘满天飞,我们连车窗也不敢开,还何谈是一种享受?甚至为了过一道坎,我们还得从车上下来以减轻对汽车底板的压力……唉,这路也实在是太难走了。这个时候,我猛然想到了那位朋友“值不值”的问题,花这样大的精力去写一个农民如何照顾瘫痪的哥哥的话题,值吗?

  我们边行边问才总算摸到了何发仁家里。坐在何家的禾场上边晒着太阳边与何发仁聊天,我有一股说不出的味道。是同情还是敬佩?我真的一时说不清楚。不过,我始终在控制着采访的气氛,我不想因为我的采访去过多地触碰何发仁痛苦的地方。更多的时候,我要求他说一些高兴的事情,比如今年的辣椒卖了多少钱、你的二胡拉得好不好等等我都问得很详细。但我就是不敢去问他的婚姻,直到转了好大一个弯,我才鼓起勇气提到这件事。当看到他非常平静地回答我的提问时,我的心情也方才跟着平静了下来。

  采访结束时,我循着何家通向村中机耕道的那条蜿蜒小路看了看,在小路的尽头是一片已经收割完了的稻田,对面的山坡上,几栋楼房十分抢眼。何发仁说,他已经有20来年几乎没出过村子了。当然,不是他不向往外面的世界,而是因为他对瘫痪在床的哥哥实在是放心不下。

  何发仁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就是他房前的那条蜿蜒小路。多少次,他通过那条蜿蜒小路去干农活,但是,他却始终没能够走出那条蜿蜒小路。或许,某一天他会从那条蜿蜒小路走到繁华的小镇直至更远的世界,但这一天竟是那么的遥远。

  回来的时候,我在车上没怎么言语,脑子里还是在想着那个“值不值”的问题。我们这一趟采访的确辛苦,但是,何发仁照顾瘫痪的哥哥42年,而且,为了哥哥,他不得不放弃改变自己生存状态的进城工作的绝好机会,不得不忍痛看着新婚不久的妻子离家而去,值吗?也许,这世上有很多事情是不能用值与不值去评说的,谁能告诉我何发仁的行为是值还是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