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3:32:19
印度 经济概况(1994/95年度资料)

1.自然资源

印度自然条件较为优越, 煤、铁、锰、铬、钛、菱镁、铍、锆、钍、独居石、云母和白云石等矿产资源的储藏量均居世界前列。 石油、天然气、铝土、铜、金和铅锌等矿的储量也较丰富, 水利资源也较充足。采矿业及石矿业共占国内生产总值约3%。印度有丰富的天然资源, 例如该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云母片出产地, 也是世界第五大的煤和铁矿出产地。印度的铝土矿藏量世界排名第五, 而生产量则世界位列第八。当地三分之二以上的石油产量来自离岸的孟买油田,天然气的产量亦有稳定的增加。目前该国正在与建一套供应马哈拉施特拉邦和中央邦新工业中心的新导管系统,以及新的天然气液化厂。

2.经济简史

印度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近200年,直至1947年8月15日才获得独立,l950年1月25日成立共和国。独立后,以尼赫鲁为首的国大党政府,采取了土地改革、废除长期束缚农业生产的架明达尔(地主)制度,统一国内市场,实施“五年计划”,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大力发展公营经济和实行公私营经济并举的资本主义“混合经济”等一系列重大措施,使国民经济很快恢复,并开始了工业化进程。46年来,印度在经济建设中取得了较大成就,已建立起较完整的经济体系,成为发展中国家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

3.经济概况

独立后经济有较大发展。1985-1990年“七五”计划期间年均增长5.6%。1992-1997年 “八五”计划期间计划年增长率为5.6%。农业由严重缺粮达到基本自给。工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自给能力较强。科技事业发展迅速,有较强科研能力。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产率低,经济效益差,农业受制于自然条件,工业发展缺乏资金和技术等。近年来,失业增加,通货膨胀,财政赤字,贸易逆差,外债负担,人口负担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印度政府于1991年7月开始进行经济改革,陆续颁布了新的工业、贸易、投资和外汇政策。旨在运用更为自由化的经济政策和市场机制,争取提高工业企业效益,增加就业,扩大出口,吸引外资,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1994/1995年度,印继续坚持经济改革并推出一系列新举措,包括进一步放宽工业许可证,向私人和外国投资者开放基础通讯服务,降低银行利率,削减资本货物进口关税,改革税制,降低公司税并对落后地区兴建工业免税五年等,使印经济获得较大发展,成为改革四年来经济发展最快的一年。但也存在诸如财政赤字过大、通货膨胀率偏高、基础薄弱和电力供应不足等问题。

4.行业概况

(1).农业概况

农业是印度的经济命脉。由于工业和服务业迅速崛起, 农业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中的相对比例逐步下降。 尽管如此, 农业发展仍然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前提, 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至今, 农业仍是印度最大的就业部门, 其劳动力约占全部劳动力的70%。农产品出口在全部出口中约占1/4; 另外, 与农业有关的制成品, 如黄麻制品, 服装和皮革等的出口, 在出口总额中也占20%左右。印度的茶叶产量全球第一, 甘蔗和甜菜产量全球第二, 奶品产量全球第三, 而花生和棉花产量则全球第五。印度有牛近2亿头, 对农村经济,尤其是小农户来说极为重要。

在印度农业部门结构中, 种植业占主要地位。 种植业又以粮食作物为主。但是, 战后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要快于粮食作物. 水稻是印度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播种面积 最大, 占30%以上, 其次是小麦, 约占20%。 印度的茶叶和花生产量都居世界榜首。 棉花、油料、黄麻和甘蔗等经济作物的生产都名列世界前茅, 但单位面积产量都较低, 如棉田约占世界棉田总面积的1/4, 居世界第2位, 但产量只及世界总产量的1/10, 仅 占世界第4位。

在农业中, 畜牧业仅次于种植业, 在农业净产值中约占15%, 养牛业占有重要地位。畜牧业使印度在奶粉和牛油方面的需求能自给自足。皮革和羊毛也是重要的副产品。

农产品产量统计

(2).工业概况

独立后,印度工业有了迅速发展。目前工业约占国民收入的1/4。大部分工业品已能自给, 许多工业品和技术已打入国际市场。现在印度不仅能制造一般的高技术产品, 而且也开始涉足尖端科技领域。机械工业已发展成为印度工业中的最大生产部门, 在 工业总产值中占30%左右。

如今, 印度在发电和化工设备, 各种电器、机车、汽车、拖拉机、船舶、飞机和其它设备的制造方面, 大多已能自给。 某些产品还大量出口, 机械工业已成为印度出口赚取外汇最多的部门,其出口值在出口总值中已占10%以上。化学工业中的大部分产品是在独立后才开始生产的, 且发展速度非常迅速, 如制药、制碱和化肥等。 印度的能源工业(包括煤炭、石油和电力)发展也较迅速。煤炭是印度的第一能源, 占全国商品能源消费的40%以上。 印度已建成4座核电站。 目前电力供应十分紧张。 轻工业在印度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 主要为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 其中食糖, 茶叶和纺织产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整个工业的发展, 棉麻纺织、制糖、榨油和制烟等传统工业的优势地位正在不断地让位于化学、能源、机械和电子等新兴工业。

(3).服务业概况

80年代以来以高于其他产业的速度发展。1994/1995年度第三产业总产值为34932.8亿卢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9%。从业人数1994年为1261.8万人,其中85.2%为政府机关和国营部门的职工。

5.主要经济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1994/95年度):85410.3亿卢比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9287卢比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994/95年度):6.3%

汇率(1998年5月1日):1美元=39.7250卢比

通货膨胀率(1994/95年度):10.9%

失业人数(1991年6月城乡总计):约1亿
==================================================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驻印度经商参处最新资料

印度简况

2002-08-02 18:20   

  印度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India)位于南亚次大陆,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0.27亿(截至2001年3月31日)。首都新德里,人口约1100万。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印度斯坦族(占全部人口的46.3%)、泰卢固族(占8.6%)、孟加拉族(占7.7%)、马拉地族(占7.6%)、泰米尔族(占7.4%)等10多个较大的民族,另有几十个较小的民族。

  印度各民族都有不同的语言,其中印度宪法承认的民族语言有15种,全国性的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2种。印度宪法曾规定允许保留英语为官方语言至1965年1月26日,其后取消英语的官方语言地位,仅保留印地语为官方语言,但印南方及其它非印地语地区强烈抵制,印度议会下院不得不通过官方语言修正法案,允许英语继续作为官方语言之一。

  印度社会是个多宗教的社会,世界上各大宗教在印度都有其信徒。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统计数字,主要宗教信徒人口占比分别为:印度教徒82.7%,穆斯林11.2%,锡克教徒1.89%,佛教徒0.7%,耆那教徒0.47%,波斯袄教徒0.4%。

  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的一种封建等级制度,与印度教教义紧密相联。四大种姓分别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在四大种姓之外,还有被称为“不可接触者”或称“贱民”的人。根据印度宪法规定,种姓制度名义上已经通过法律废除,但截至目前,实际上仍在印度的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起着作用。

  印度从1991年开始实行经济改革,近年经济增速较快,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增长率达4-6%。2000-01财政年度,印度全国GDP总量为4598亿美元,人均GDP约450美元。另据统计,2001-02财政年度印度粮食总产量达2.09亿吨,不仅自给有余,而且库存也在不断增加。

  印度的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均占有重要地位,三大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以1999-2000财政年度为例)分别为:第一产业占29%,第二产业占24%,第三产业占47%。印度的六大基础工业产业为石油、石化、煤炭、电力、水泥和钢铁。

  2001-02财政年度,印度进出口总额为946.52亿美元,其中出口439.98亿美元,同比下降0.08%;进口506.54亿美元,同比增长1.08%。贸易赤字66.55亿美元,比上财年的60.78亿美元略有增加。在印度的进口用汇中,石油进口约占1/3左右,印度石油消费需求的67%需要依靠进口。

  中印经贸近年平稳发展。1991年双边贸易额仅为2.56亿美元,到2000年已增至29.14亿美元;2001年,中印双边贸易额进一步增至35.96亿美元,同比增长23.4%。预计2002年双边贸易额可以超过40亿美元。中印两国人口众多,市场巨大,在某些领域互补性较大,扩大双边经贸存在一定潜力,有待双方进一步挖掘。


印度商工部部长分析预测印度经济形势

2005-04-26 15:05   

  印度《金融快报》2005年1月28日报道,印度商工部部长Kamal Nath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对记者称,印度政府和储备银行预测,由于受到非正常季风影响,印度本财年粮食产量将减产,GDP增长速度也将放缓至6%。而此前的2003-04财年印度的GDP年增长率为8.2%,是15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Nath称,作为亚洲第四大经济体,印度在2004年4-12月的九个月里出口增长了23%,出口额达545亿美元,估计本财年印度出口总额将达到618亿美元;“TATA钢铁”这样的印度公司甚至收购了中国和美国的公司。Nath表示,印度政府计划保持20%的年出口增长速度,力争在未来四年中将出口总额翻一番达到1500亿美元,使印度至2009年在世界贸易总量中的份额由目前的0.8%翻一倍。

  Nath称,印度不会通过干预卢比对美元的汇率来帮助出口商,因为从长期来看印度不会从中收益。据悉,在过去六个星期中,由于卢比对美元增值5.6%,印度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实际上有所提高,印度制造商对此十分关注。

  Nath还称,印度将通过降低成本的方式促进制药、纺织等产业迅速发展。他说,印度的纺织业有着3500万的就业人口,在就业人数上仅次于农业,印度应充分利用目前纺织品取消配额限制这一机遇,扩大纺织品生产能力、更新技术设备,力争使纺织业年增长速度达到10%-15%。此外,印度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以及丰富的人才技术储备也将保证印度制药业年增长速度达到30%。在谈到印度零售业时,Nath称,由于印度98%的零售商是小业主,暂时无法与海外大公司相竞争,印度将逐渐开放其零售业。


印度经济智库预计2004-05财年GDP增长达6.7%

2005-04-26 14:59   

  印度《金融快报》2005年1月28日报道,作为印度经济智库的国家应用经济研究委员会(NCAER)1月27日在其最新一期《经济评论》季刊中对印度2004-05财年(即2004年4月1日-2005年3月31日)的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预测。

  NCAER预测,2004-05财年印度GDP增长将达6.6-6.7%(2003-04财年印度GDP增长为8.2%);财政赤字将占GDP的4.2%;收入赤字将占GDP的3%;由于受到反常季风的影响,印度本财年粮食产量将达1.94亿吨,比上一财年减产8.5%。

  NCAER称,尽管受到全球油价上涨及卢比对美元升值的影响,印度2004-05财年前八个月出口增长仍达23.4%,而上一财年同期出口增长为12.7%。本财年前半年,外国对印直接投资总额增长26.8%,达到20.4亿美元,净资本流量为110.9亿美元;上一财年同期外国对印直接投资总额为16.1亿美元,净资本流量为115.6亿美元。本财年第二季度,印度农业产值减少0.8%,工业产值增长8.1%,服务业产值增长8.2%,因此印度总体GDP增长为6.6%。

  NAER称,本财年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方面就是中国正崛起成为印度的一个重要贸易伙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中国是印度的第10大出口国和第9大进口国,而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印度的第5大出口国和第3大进口国。目前,美国仍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而日本在印度进出口贸易伙伴中的位次有所下降。

  NCAER称,这些贸易排名的变化预示着印度和前10位贸易伙伴在贸易模式和比较优势领域等方面的转变。尽管在未来几年里印度的经济增长将有所放缓,但2005年欧洲将为印度出口创造更多商机。


未完待续............印度 经济概况(1994/95年度资料)

1.自然资源

印度自然条件较为优越, 煤、铁、锰、铬、钛、菱镁、铍、锆、钍、独居石、云母和白云石等矿产资源的储藏量均居世界前列。 石油、天然气、铝土、铜、金和铅锌等矿的储量也较丰富, 水利资源也较充足。采矿业及石矿业共占国内生产总值约3%。印度有丰富的天然资源, 例如该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云母片出产地, 也是世界第五大的煤和铁矿出产地。印度的铝土矿藏量世界排名第五, 而生产量则世界位列第八。当地三分之二以上的石油产量来自离岸的孟买油田,天然气的产量亦有稳定的增加。目前该国正在与建一套供应马哈拉施特拉邦和中央邦新工业中心的新导管系统,以及新的天然气液化厂。

2.经济简史

印度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近200年,直至1947年8月15日才获得独立,l950年1月25日成立共和国。独立后,以尼赫鲁为首的国大党政府,采取了土地改革、废除长期束缚农业生产的架明达尔(地主)制度,统一国内市场,实施“五年计划”,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大力发展公营经济和实行公私营经济并举的资本主义“混合经济”等一系列重大措施,使国民经济很快恢复,并开始了工业化进程。46年来,印度在经济建设中取得了较大成就,已建立起较完整的经济体系,成为发展中国家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

3.经济概况

独立后经济有较大发展。1985-1990年“七五”计划期间年均增长5.6%。1992-1997年 “八五”计划期间计划年增长率为5.6%。农业由严重缺粮达到基本自给。工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自给能力较强。科技事业发展迅速,有较强科研能力。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产率低,经济效益差,农业受制于自然条件,工业发展缺乏资金和技术等。近年来,失业增加,通货膨胀,财政赤字,贸易逆差,外债负担,人口负担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印度政府于1991年7月开始进行经济改革,陆续颁布了新的工业、贸易、投资和外汇政策。旨在运用更为自由化的经济政策和市场机制,争取提高工业企业效益,增加就业,扩大出口,吸引外资,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1994/1995年度,印继续坚持经济改革并推出一系列新举措,包括进一步放宽工业许可证,向私人和外国投资者开放基础通讯服务,降低银行利率,削减资本货物进口关税,改革税制,降低公司税并对落后地区兴建工业免税五年等,使印经济获得较大发展,成为改革四年来经济发展最快的一年。但也存在诸如财政赤字过大、通货膨胀率偏高、基础薄弱和电力供应不足等问题。

4.行业概况

(1).农业概况

农业是印度的经济命脉。由于工业和服务业迅速崛起, 农业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中的相对比例逐步下降。 尽管如此, 农业发展仍然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前提, 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至今, 农业仍是印度最大的就业部门, 其劳动力约占全部劳动力的70%。农产品出口在全部出口中约占1/4; 另外, 与农业有关的制成品, 如黄麻制品, 服装和皮革等的出口, 在出口总额中也占20%左右。印度的茶叶产量全球第一, 甘蔗和甜菜产量全球第二, 奶品产量全球第三, 而花生和棉花产量则全球第五。印度有牛近2亿头, 对农村经济,尤其是小农户来说极为重要。

在印度农业部门结构中, 种植业占主要地位。 种植业又以粮食作物为主。但是, 战后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要快于粮食作物. 水稻是印度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播种面积 最大, 占30%以上, 其次是小麦, 约占20%。 印度的茶叶和花生产量都居世界榜首。 棉花、油料、黄麻和甘蔗等经济作物的生产都名列世界前茅, 但单位面积产量都较低, 如棉田约占世界棉田总面积的1/4, 居世界第2位, 但产量只及世界总产量的1/10, 仅 占世界第4位。

在农业中, 畜牧业仅次于种植业, 在农业净产值中约占15%, 养牛业占有重要地位。畜牧业使印度在奶粉和牛油方面的需求能自给自足。皮革和羊毛也是重要的副产品。

农产品产量统计

(2).工业概况

独立后,印度工业有了迅速发展。目前工业约占国民收入的1/4。大部分工业品已能自给, 许多工业品和技术已打入国际市场。现在印度不仅能制造一般的高技术产品, 而且也开始涉足尖端科技领域。机械工业已发展成为印度工业中的最大生产部门, 在 工业总产值中占30%左右。

如今, 印度在发电和化工设备, 各种电器、机车、汽车、拖拉机、船舶、飞机和其它设备的制造方面, 大多已能自给。 某些产品还大量出口, 机械工业已成为印度出口赚取外汇最多的部门,其出口值在出口总值中已占10%以上。化学工业中的大部分产品是在独立后才开始生产的, 且发展速度非常迅速, 如制药、制碱和化肥等。 印度的能源工业(包括煤炭、石油和电力)发展也较迅速。煤炭是印度的第一能源, 占全国商品能源消费的40%以上。 印度已建成4座核电站。 目前电力供应十分紧张。 轻工业在印度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 主要为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 其中食糖, 茶叶和纺织产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整个工业的发展, 棉麻纺织、制糖、榨油和制烟等传统工业的优势地位正在不断地让位于化学、能源、机械和电子等新兴工业。

(3).服务业概况

80年代以来以高于其他产业的速度发展。1994/1995年度第三产业总产值为34932.8亿卢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9%。从业人数1994年为1261.8万人,其中85.2%为政府机关和国营部门的职工。

5.主要经济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1994/95年度):85410.3亿卢比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9287卢比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994/95年度):6.3%

汇率(1998年5月1日):1美元=39.7250卢比

通货膨胀率(1994/95年度):10.9%

失业人数(1991年6月城乡总计):约1亿
==================================================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驻印度经商参处最新资料

印度简况

2002-08-02 18:20   

  印度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India)位于南亚次大陆,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0.27亿(截至2001年3月31日)。首都新德里,人口约1100万。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印度斯坦族(占全部人口的46.3%)、泰卢固族(占8.6%)、孟加拉族(占7.7%)、马拉地族(占7.6%)、泰米尔族(占7.4%)等10多个较大的民族,另有几十个较小的民族。

  印度各民族都有不同的语言,其中印度宪法承认的民族语言有15种,全国性的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2种。印度宪法曾规定允许保留英语为官方语言至1965年1月26日,其后取消英语的官方语言地位,仅保留印地语为官方语言,但印南方及其它非印地语地区强烈抵制,印度议会下院不得不通过官方语言修正法案,允许英语继续作为官方语言之一。

  印度社会是个多宗教的社会,世界上各大宗教在印度都有其信徒。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统计数字,主要宗教信徒人口占比分别为:印度教徒82.7%,穆斯林11.2%,锡克教徒1.89%,佛教徒0.7%,耆那教徒0.47%,波斯袄教徒0.4%。

  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的一种封建等级制度,与印度教教义紧密相联。四大种姓分别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在四大种姓之外,还有被称为“不可接触者”或称“贱民”的人。根据印度宪法规定,种姓制度名义上已经通过法律废除,但截至目前,实际上仍在印度的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起着作用。

  印度从1991年开始实行经济改革,近年经济增速较快,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增长率达4-6%。2000-01财政年度,印度全国GDP总量为4598亿美元,人均GDP约450美元。另据统计,2001-02财政年度印度粮食总产量达2.09亿吨,不仅自给有余,而且库存也在不断增加。

  印度的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均占有重要地位,三大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以1999-2000财政年度为例)分别为:第一产业占29%,第二产业占24%,第三产业占47%。印度的六大基础工业产业为石油、石化、煤炭、电力、水泥和钢铁。

  2001-02财政年度,印度进出口总额为946.52亿美元,其中出口439.98亿美元,同比下降0.08%;进口506.54亿美元,同比增长1.08%。贸易赤字66.55亿美元,比上财年的60.78亿美元略有增加。在印度的进口用汇中,石油进口约占1/3左右,印度石油消费需求的67%需要依靠进口。

  中印经贸近年平稳发展。1991年双边贸易额仅为2.56亿美元,到2000年已增至29.14亿美元;2001年,中印双边贸易额进一步增至35.96亿美元,同比增长23.4%。预计2002年双边贸易额可以超过40亿美元。中印两国人口众多,市场巨大,在某些领域互补性较大,扩大双边经贸存在一定潜力,有待双方进一步挖掘。


印度商工部部长分析预测印度经济形势

2005-04-26 15:05   

  印度《金融快报》2005年1月28日报道,印度商工部部长Kamal Nath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对记者称,印度政府和储备银行预测,由于受到非正常季风影响,印度本财年粮食产量将减产,GDP增长速度也将放缓至6%。而此前的2003-04财年印度的GDP年增长率为8.2%,是15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Nath称,作为亚洲第四大经济体,印度在2004年4-12月的九个月里出口增长了23%,出口额达545亿美元,估计本财年印度出口总额将达到618亿美元;“TATA钢铁”这样的印度公司甚至收购了中国和美国的公司。Nath表示,印度政府计划保持20%的年出口增长速度,力争在未来四年中将出口总额翻一番达到1500亿美元,使印度至2009年在世界贸易总量中的份额由目前的0.8%翻一倍。

  Nath称,印度不会通过干预卢比对美元的汇率来帮助出口商,因为从长期来看印度不会从中收益。据悉,在过去六个星期中,由于卢比对美元增值5.6%,印度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实际上有所提高,印度制造商对此十分关注。

  Nath还称,印度将通过降低成本的方式促进制药、纺织等产业迅速发展。他说,印度的纺织业有着3500万的就业人口,在就业人数上仅次于农业,印度应充分利用目前纺织品取消配额限制这一机遇,扩大纺织品生产能力、更新技术设备,力争使纺织业年增长速度达到10%-15%。此外,印度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以及丰富的人才技术储备也将保证印度制药业年增长速度达到30%。在谈到印度零售业时,Nath称,由于印度98%的零售商是小业主,暂时无法与海外大公司相竞争,印度将逐渐开放其零售业。


印度经济智库预计2004-05财年GDP增长达6.7%

2005-04-26 14:59   

  印度《金融快报》2005年1月28日报道,作为印度经济智库的国家应用经济研究委员会(NCAER)1月27日在其最新一期《经济评论》季刊中对印度2004-05财年(即2004年4月1日-2005年3月31日)的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预测。

  NCAER预测,2004-05财年印度GDP增长将达6.6-6.7%(2003-04财年印度GDP增长为8.2%);财政赤字将占GDP的4.2%;收入赤字将占GDP的3%;由于受到反常季风的影响,印度本财年粮食产量将达1.94亿吨,比上一财年减产8.5%。

  NCAER称,尽管受到全球油价上涨及卢比对美元升值的影响,印度2004-05财年前八个月出口增长仍达23.4%,而上一财年同期出口增长为12.7%。本财年前半年,外国对印直接投资总额增长26.8%,达到20.4亿美元,净资本流量为110.9亿美元;上一财年同期外国对印直接投资总额为16.1亿美元,净资本流量为115.6亿美元。本财年第二季度,印度农业产值减少0.8%,工业产值增长8.1%,服务业产值增长8.2%,因此印度总体GDP增长为6.6%。

  NAER称,本财年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方面就是中国正崛起成为印度的一个重要贸易伙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中国是印度的第10大出口国和第9大进口国,而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印度的第5大出口国和第3大进口国。目前,美国仍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而日本在印度进出口贸易伙伴中的位次有所下降。

  NCAER称,这些贸易排名的变化预示着印度和前10位贸易伙伴在贸易模式和比较优势领域等方面的转变。尽管在未来几年里印度的经济增长将有所放缓,但2005年欧洲将为印度出口创造更多商机。


未完待续............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驻印度经商参处最新资料

地理

2005-12-25 12:45   

  印度国土面积297.47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七位,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印度南北长3119千米(伸入印度洋部分约长1600千米),东西宽2977千米,海岸线长6083千米。

  按照地形特征,印度大致可以分为5个部分:北部喜马拉雅山区、中部恒河平原区、西部塔尔沙漠区、南部德干高原区和东西海域岛屿区。北部喜马拉雅山区气候严寒,地形险要,交通不便。喜马拉雅山一方面阻挡了冬季由亚洲大陆吹来的寒风,使得印度免受寒流的侵袭;另一方面又阻挡了夏季由印度洋上吹来的季侯风,使印度中部恒河平原和喜马拉雅山难坡可以得到充足的雨水。大小数百条河流从山上奔腾而下,汇成印度河、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3条大河。

  中部平原是由印度河、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河三大水系的盆地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冲积平原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这里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雨量充足,是印度主要农作物区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西部的拉贾斯坦邦与巴基斯坦信德省交界一带为沙漠地带,人烟稀少,土地贫瘠,其中有的地区纯属不毛之地。

  南部高原地区即德干高原,也称半岛高原,与中部平原区之间有一条高460-1200米的文迪亚山脉相隔。该地区平均海拔为300-800米,属热带气候,适合农作物生长。

  东西海域岛屿以拉克沙群岛及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最为重要。

  主要的河流有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为我国的雅鲁藏布江)、亚穆纳河、纳巴达河、哥达瓦里河、克里希纳河、默哈纳迪河等。其中恒河(Ganges River) 全长2700千米,是印度最长的河流,流域面积为106平方千米。

地理位置

2003-07-11 17:45   

  印度文明兴起在公元前2500倍大,而且地理环境复杂多变,富含各种地形地貌,气候变化多端,人种复杂、人口密度也高。

  个省所构成的联邦国家,人口密度最高处是恒河[Ganga]两大圣河交会处的北方邦,由于人口出生率极高,14分之1 

印度由于贫穷落后,其外表给人的感觉是脏乱无秩序的,但印度人虽因贫穷而显现有些贪婪,但其民族性却是团结、和谐的(,他们对宗教的虔诚,以及对这块土地的爱与对国家的忠心,都是令人佩服的。

  地理位置:印度位于南亚,东临缅甸、孟加拉、北与尼泊尔、中国相接,西与巴基斯坦为邻。

  地形:印度的地形大体分为北部大陆和南部半岛二部分,北部大陆主要是从尼泊尔边界,一直延伸到中部地区,以恒河平原为主的大部分地区;而南印度是个半岛地形,半岛的东西两边是沿着海岸线伸展的平地,半岛的中心有著名的德干高原。

  面积:328平方公里,排名世界第七,国土呈倒三角形 。

  宗教:印度教回教锡克教语言:英语北印度语各地方言多达1.650月气温高达40到3 

  季节:2月中旬--3月是春天,4月--6月上旬与8月中旬--9月是酷暑的夏天,6月中旬--8月中旬是雨季,10月--11月上旬是清爽的秋天,11月中旬--2月上旬是冬天。

  时差:比北京时间慢2个半小时。

  节庆:印度三大祭典一是10祭也在10

  货币:印度卢比[Rupee],1美元约合47卢比。

  电压:220伏特,50HZ。



印度国家简介

2003-09-25 18:18   

  翻开《世界地图》,人们一眼就看到,在巨大的亚欧大陆南端,有一尖尖的三角地带向浩瀚的印度洋插去。这一三角地带是一块不同凡响的沃土,千百年来,它浸吸着印度洋的海风,享受着喜马拉雅山的庇护,啜吸着恒河的乳汁,繁育出绚彩夺目的文明。这就是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

  印度,梵文之意为“月亮”。正像月亮一样,它具有诗一般的情,画一般的景。印度是神奇的。辉煌灿烂的文明总是让人如醉如痴。无论在世界的东方,还是西方,关于印度的传说实在是太多太多。史书有载:印度遍地珠宝黄金,四溢紫气祥云。直到今天,在耀眼的古老光环之中,印度仍然以其独具特色的风貌、丰富多彩的社会特征、日新月异的气象吸引着世人。

  印度是美丽的。雄伟庄严的城堡让人神往,鬼斧神工的石窟让人惊叹,风格各异的寺庙令人目不暇接。印度是辽阔的。北部的雪山、南面的大海、西部的沙漠、东部的森林组成了一幅叹为观止的风景画,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印度是富裕的。土邦王的王宫富丽堂皇,有钱人的别墅美轮美奂,让人难以置信这是在一个发展中的国度。印度是传统的。尽管历史上遭受过列强的入侵、掳掠、蹂躏和欺压,也受到过外来文化的强大冲击,但印度文化仍然是冲不垮、灭不掉的奇葩,延续至今几千年,顽强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印度是现代的。它在保持固有的特色的同时,又在不断吸纳着世界各国文明的精华。   印度是东方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民族混杂、文化异呈、宗教众多、语言繁杂,向有“保存最完好”的“人种、宗教、语言的博物馆”之誉。也许只好套用印度人的一句口头禅:“这就是印度。”

  国旗 印度的国旗由橙、白、绿三色的横带组成。这三种颜色的横带,分上、中、下三行平行排列,宽度相同,长度一样。最上面一条是橙色,最下面一条是绿色,中间一条是白色。在白色带子中央有个蓝色的法轮,法轮上共有24根蓝色辐条。此图案源于北言邦鹿野苑狮柱顶上的底座,为阿育王于公前3世纪所建。

  国歌 印度的国歌雄壮有力,悦耳动听。印度独立前,尼赫鲁于1941年曾请印度著名作家泰戈尔为未来的国家创作国歌《人民的意志》,歌词是泰戈尔用孟加拉文写的一首诗,此诗于1911年创作,1912年公开发表,后由作者谱曲,它是一篇向印度命运的主宰者祈求赐福的祷文。这首诗与印度争取自由斗争有关,圣雄甘地曾给予它高的评价。

  国徽 印度的国徽讲究别致,结构复杂。所采用的图案也取自在北方邦鹿野苑发掘的雄狮柱顶图。图案由几部分组成:四只雄狮,分别头向东、南、西、北,昂然站立在一个圆形底座下。雄狮象征着力量、勇气和信心。

  国鸟——孔雀 印度政府于1963年1月宣布孔雀为国鸟,列为国家保护对象之一,和神牛一样,严禁伤害与捕杀。

  国兽——虎 虎是印度的国兽,它动作优美、敏捷、强壮有力,因此赢得人们的珍爱。印度虎的种类很多,据统计至少有八种以上,其中以孟加拉虎最著名。孟加拉虎除印度的西北地区以外,全国各地均可看到。从干旱的丛林旷野,到潮湿的四季常青的森林,到布满红树的植物沼泽,都有孟加拉虎的出没。

  国花 印度的国花是荷花,也称莲花。

  风俗礼仪

  纱丽是印度最具特色的国服。印度是一个多人种的国家,纱丽的式样也繁多,不拘一格。

  印度是文明古国,待人接物的讲究相当多。拥抱是常见之礼。摸足是行大礼。献花环在印度是欢迎客人常见的礼节,尤其是对于远道而来或是比较尊贵的客人,主人都要献上一个花环,戴到客人的脖子上。点吉祥痣是印度人欢迎宾客的礼数,进庙脱鞋地是任何人都必须遵守的规则,一份糖果或是一束鲜花是印度人访朋问友经常送的礼物。

  印度是一个“宗教王国”,既有一神教,也有多神教,印度人崇拜的神实在是太多了,有天神、地神、有神化的动物。直至今天,动物的神化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现象。
特产购物

  去了印度,一定要购物。印度琳琅满目的器物令人眼花缭乱,其价格低廉也让人难以置信。

  出售各式手工艺品的地方无疑是购物者的第一站。这些手工艺品本身就是印度多样风貌的代表,十分值得投资。克会米尔地毯源于波斯传统,各种规格与档次一应俱全。这种地毯既美观又实用,是爱家者的首选物品。珠宝首饰品种繁多,有传统的、现代的、粗犷的、精细的,都以诱人的价格吸引着各地访客。南方象牙或檀木雕的小象,以及做工精细的木板嵌面,都是十分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黄铜、铜以及青铜器物,一个个精雕细刻,为游人提供了广泛的选择余地。精细的大理石雕刻工艺品,设计精巧,历史悠久,是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只是携带起来沉重得很。皮革服装及皮鞋制品分门别类,应有尽在,价格便宜,人们会产生难以抵抗的购买欲。   购物是最重要的是要货比三家,而后记得要讨价还价。一般总能还他1/3。但有时要注意,街上的流动小贩往往会以1/10的价格出售货物,不要上当。
印度经济何以提速  

2006年03月05日

     □翁东辉

    日前,印度政府公布了最新经济增长预测,去年印度经济增长率可能高达8.1%。同时,印度政府表示在未来几年内还将力争实现超过两位数的经济增长。如此高的增长速度在印度经济发展史上实属少见。有资料显示,印度经济在过去25年里,平均增长率接近6%,最近3年的经济增长率都超过了7%。对此,不少专家分析认为,印度经济已经开始迎来新一轮景气循环发展时期。

    印度经济为何在近几年突然提速?

    原因可能很复杂,其中既有经济结构调整和不断开放的原因,也有全球化背景下发挥比较竞争优势的结果。但人们或许从印度政府近年来大力推行的经济政策措施中,也可以找到答案。

    首先,印度政府追求经济高增长的愿望十分强烈。比如在刚刚公布的本年度财政预算中加大了投资力度,特别是在公共开支方面颇具规模,如在21世纪最初10年内将投入1500亿美元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再如计划中的教育支出将增长31.5%,医药和家庭福利开支增长22%,而用来改善基础设施和为农村地区提供基本生活福利设施的拨款也将增加54%。与此同时,印度政府将大力发展纺织、汽车制造、食品加工等制造工业,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决定从今年开始将关税从15%降到12.5%,计划到2009年实现对外出口翻番的目标。

    其次,下大力气吸引外国投资。

    据统计,去年印度实际利用外资65亿美元,全年协议利用外资300亿美元。预计今年实际利用外资有可能达到100亿美元。从2004年开始,印度政府出台了大规模的招商引资政策,加快市场开放的步伐,发电、输电、配电以及公路、机场、港口、民用航空等领域允许100%外资控股。去年底,英特尔公司宣布投资10亿美元,扩大在印度的研发业务,并计划建立一个芯片制造厂。美国微软公司宣布在未来4年里将在印度投资17亿美元。今年初,戴尔公司宣布,将在两年内在印度增雇5000名雇员,将使在印雇员总数达到1.5万名。戴尔还计划在印度建一个计算机制造厂。

    第三,致力于经济结构调整。印度政府大力吸引外资,主要是为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提高制造业水平。汽车零部件产业是印度利用外资最为成功的行业,近两年印度的汽车零部件出口均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速度。目前,日本铃木、丰田、本田都已进入了印度市场,韩国的现代、美国的通用也表示将扩大在印度的产量。自1991年到2005年,印度的电子设备制造业吸引外资42.66亿美元,交通业吸引外资30.7亿美元、服务业为28.4亿美元、电信业为27.3亿美元、电力和炼油业为25.5亿美元、化工产业为18.18亿美元。随着大量外资涌入,印度重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可望快速提升。

    不过,在印度经济取得高速增长的同时,尚有一些制约性的困难因素有待克服。例如,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就业问题。印度人口众多,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充裕,但现有的工业产业并不需要太多的工人。在1993年至1994年以及1999年至2000年间,印度经济年增长率达到6.5%,但就业岗位增加仅为1%。印度软件业相当发达,近年外包业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但这些高科技信息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只有5%,提供的就业机会也只有200万人。所以印度绝大多数的劳动力都在务农,在印度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占据了25%,农业是否丰收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印度经济的整体表现。

    此外,较为死板的用工制度也对印度吸引更多外资产生了制约作用;对众多家庭手工作坊以及小规模制造业过于保护,致使规模经济效益低下等因素也拖了经济增长的后腿。

    最后,相对滞后的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在短期内很难满足经济高速增长的需要,而越拉越大的贫富差距,更使得印度国内消费乏力,这方面不论在投资还是在需求方面都有待加强。


来源:经济日报
“龙象之争”再度升温:十年内印度经济难追中国

http://finance.qq.com 2005年03月11日07:23 北京晨报     
  “巨龙入场,但留意大象”,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这样形容高速发展的中国和印度经济。过去几周里,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增长神话仍然占据着欧美各大报纸的重要版面。



  在很多欧美学者的眼中,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庞大的文明古国,正在成为继“四小龙”之后亚洲经济的“双引擎”。



  但中国的学者们没有这么兴奋。昨天,清华大学世界与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对记者表示,现在把印度和中国相提并论还为时尚早;社科院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孙士海也认为,在某些行业上中国应当学习印度,但印度要想赶上中国尚不容易。


  “龙象之争”热度急升


  最近几周,中国和印度的2004年经济数据双双公布,立刻引来欧美经济界嘘声一片。中国去年是9.5%的神话式增长,印度则突然冲上8.2%的高峰,名列第二。在印度的历史上,GDP增速只有三次超过8%。



  此前,中国人对印度的了解大多还停留在电影《大篷车》的年代,学界对印度的经济发展也不甚热衷。在几天的采访中,记者寻遍北大、清华、人大、外交学院和中国社科院,发现专门研究印度经济的学者实在不多。



  但以摩根士丹利为代表的大量国外投行一直在紧盯印度的发展。当印度传出GDP增速追赶中国的消息时,关于中印经济发展模式优劣的比较在过去几周里热火朝天,美国报纸称这是一场“龙象之争”。



  “也难怪国外机构会把中国和印度放在一起比较,这两个国家实在是太相似了,”孙士海对记者说,“都是亚洲大国,都是拥有大量人口的发展中国家,都是通过改革获得发展的机会。”


  “中国制造”对阵“印度服务”


  “中国制造”是中国模式的代名词,“印度服务”就是印度模式的代名词,谁优谁劣?



  孙士海说,印度的经济改革比中国晚了十三年,但现在,中国可以从印度的发展中学到不少经验,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印度强大的服务业。



  记者获知,1990年至2003年间,印度服务业对GDP增长所贡献的比重达到62%,而中国的这个数字仅为印度的一半左右。



  服务业正是“印度模式”的亮点。欧美经济学家们把靠服务业起家的印度和靠制造业取胜的中国进行对比,争论优劣。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认为,发展服务业,印度不仅避免了大量的基础建设投入,而且还在全球形成了竞争力。



  但李稻葵却指出,倚重服务业的印度经验被过分高估了。“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怎么可能绕开制造业的发展阶段?”在他看来,中国的制造业现在正大有可为,而印度在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上和中国相差太远。


  10年内中印差距还会拉大


  “印度已经进入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周期,但这并不表示它能迅速超过中国,如果中国经济能继续保持现在的增长势头,十年内中印差距还会拉大。”针对国外研究机构传出的“印度经济赶超中国”的观点,孙士海给出了一个更加自信的说法。这个说法也得到李稻葵的赞同。



  孙士海对记者说,当时印度取得8.2%的经济增长有很多偶然因素,比如农业的旱年与丰年等。今年,印度经济的增长大致在6.9%左右,而不是很多国外学者预测的8%。



  “印度经济要超过中国非常困难,中国拥有超过40%的国民储蓄率,在高速公路、电力、通讯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上,印度和中国也相差太远”孙士海说。



  “不止是基建项目,在中国,发展就是硬道理早已深入人心,但在印度,人们在决策程序上花去了太多讨论的时间,服务于经济增长的制度远未形成。”李稻葵说。

晨报记者张黎明
印度人口的结构主要以语言、宗教以及种姓来划分。

语言划分:
印地语是全国的唯一官方语言,但不同的州和地区还有其他14种不同的半官方语言,包括了德拉维达诸语(Dravidian)、马拉雅拉姆语(Malayalam)、泰米尔语(Tamil)、泰卢固语(Telugu)、雅利安语(Indo-Aryan)、马拉地语(Marathi)、乌尔都语(Urdu)、古吉拉特语(Gujarati)、奥里亚语(Oriya)、旁遮普语(Punjabi)、阿萨姆语(Assamese)、克什米尔语(Kashmiri)、信德语(Sindhi),以及经典梵文。另外登记的还有超过1,600种语言。英语依然广泛使用于法律和政府机关。


印度宗教:
虽然83%的人口是印度教教徒,印度是全球第二大回教国家。其他的宗教团体包括了基督教、锡克教、耆那教、佛教和祆教。

印度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它拥有10.5亿信徒(1993年估计数),仅次于拥有15亿信徒的基督教和11亿信徒的伊斯兰教。所有的印度教派别都以撰于公元前5000年的《吠陀经》作为经典教义。在此之外,各派别还各自信奉其他不同的经文。

印度教是印度的传统宗教,与佛教也颇有渊源。一般认为,印度教源于古印度吠陀教及婆罗门教,大约在8世纪,印度史上着名的改革家商羯罗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义,对婆罗门教进行改革而形成了印度教。

在印度当代最有影响的组织是国民志愿服务团、世界印度教大同会。国民志愿服务团由海德格瓦于1925年创立,它以罗摩神作为崇拜对象。 世界印度教大同会是一个机构庞大的印度教组织,是印度教各派别的联合体,由国民志愿服务团领袖高瓦克创立于1964年。该组织经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机构庞杂的宗教联合组织,有100多个派别和51个指导委员会,与30多个国家的印度教徒都有联系。


种姓制度:
特指“印度种姓制度”,属于对社会群体的宗教划分,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

1婆罗门:代表神庙的宗教官员,
2刹帝利:代表帝王将相,
3吠舍:代表平民,
4首陀罗:代表奴隶。

此外,还有比首陀罗更低,不入流的“贱民”,成份是打仗的战俘,以及不遵守种姓制度而结合的人。

种姓是随着前2000年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时开始出现的。最初雅利安人用“雅利安瓦尔纳”和“达萨瓦尔纳”来区分雅利安人和当地的土着。後来才逐渐有了四个种姓。

种姓的划分,很像对社会群体的职业划分,只是种姓的划分是按出生而定,自进入这个社会就没法改变自己的种姓。

维护种姓制度最典型的是《摩奴法典》。摩奴法典规定,婆罗门是人世的主宰,首陀罗只能温顺地为其他种姓服劳役,首陀罗不能积累私人财产,不能对高级种姓有任何不敬的言行,婆罗门和刹帝利则有权夺取首陀罗的一切。

种姓之间界限森严,互相不能通婚,交往门之不能共食、并坐。

高种姓与低种姓人发生冲突,低种姓人如果用身体某部位对较高种姓人造成伤害,必须斩断对人造成伤害的身体部位。地位低微的低种姓辱骂高种姓,轻者课以重罚,重者处以酷刑。高级种姓的人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高低种姓之间不能同食起居,禁止种姓之间通婚,高级种姓的人与低级种姓的人特别是与贱民通婚,有可能被处以死刑,民众对此习以为常。

每个种姓内部,有人监督本种姓的人遵守摩奴法典及传统习惯的情况。倘有触犯者,轻则由婆罗门祭司给予处罚,重则被开除出种姓之外沦为贱民。

尽管自印度独立以後,废除了种姓制度,但是今天的印度社会仍然保留着种姓制度的残迹,种姓制度已经给每一个印度人打上的宗教烙印。
  新年夜的加尔各答繁灯似锦。印度人民党雄心勃勃推出“宝石”计划,要在2020年把印度变成世界超级经济大国,把几个大城市建成世界超强都市。

  印度政府以影响城市市容为由决定自2006年禁止黄包车,这一决定将导致18000名黄包车夫失业。印度人口有80%以上生活在“牛车经济”中,连自行车都买不起,只有2%的人生活在“飞机经济”中。

  从巴基斯坦的拉合尔经瓦嘎口岸进入印度,首先进入眼帘的是几行关于印度民主制度的宣传标语。多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以民主等口号来对印度大打糖衣炮弹。在印度国内,从领导者到普通百姓,也无不为标语的内容而骄傲,并对所谓“专制”国家人民所受的“苦难”表现出一种宗教式的怜悯。

  的确,从各种表象而言,印度的政治制度是不折不扣的议会民主制度。这个国家有自由选举和多党议会、有根据议会多数席位组成的政府,有“三权分立”,法律规定舆论自由、主权在民和生而平等。但是从走出新德里国际机场那一刻起,零乱的交通、拥挤脏乱的街道、相对落后的基础建设、农村生活的贫苦与艰难、城市人口劳动效率的低下、社会福利制度的不健全、官员的贪污与腐化、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割裂、争吵不休相互掣肘的议会等种种现象,让人不禁更多地思考发展问题和政治现实之间的关系。

  议会民主与讨价还价

  印度的综合实力无法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但其大选规模却有过之而无不及。每次选举,各党派用于竞选宣传等方面的花销巨大,耗费于选举组织、安全维护、投票监督等工作的费用相当可观。以议会大选为例,2004年,印度选民人数达到6.6亿,中央选举委员会的开支近百亿卢比,约2亿多美元。

  从民意角度说,由于印度实行的是简单多数计票制,参选政党多,选民分布不均,在人民院中占据多数议席的政党未必是获得高得票率的政党。举例来说:1999年大选中,国大党的得票率是28.3%,高于人民党的23.8%,但国大党的议席仅有114席,人民党却获得182席。在全国范围内选民最支持的政党在议会中并不一定得到最多的席位。

  从为民发声的角度说,由于议席多少决定能否执政,多数政党就将获选作为终极目的,贿选、欺选、诈选等舞弊行为在选举中时有所闻。近年来还出现了暴力丑闻,仅在1998年大选中,就发生1500多起暴力事件,造成250多人死亡。一些政党为了获胜,不惜代价拉拢和动员社会上的种姓、教派和区域等割裂的选民群体,造成相当数量的选民不是自主投票,要么将选票作价待沽,哪个党派给的好处多就投哪一方,要么按特定的利益集团要求进行集体式投票。

  印度是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国,庞大的人口数量是国家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制约因素。一位朋友告诉我,印度也曾经有政党提出实行控制人口出生的政策,此言一出,立刻招致其他政党的强烈抨击。事实上,这些持反对意见的政党并非不了解印度人口问题的紧迫性,但谁都明白印度人大家庭观念强,控制人口就等于放弃了选票。当选票问题与国家发展大计发生矛盾时,取舍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司法独立与行政制约

  同西方国家一样,印度民主政治体制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三权分立”制度,即立法、司法和行政系统各自分开,相互制约。

  在司法方面,虽然总统名义上享有任命法官的权力,但行政部门在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按照宪法的规定,总统是按照部长会议的建议任命最高法院和高等法院法官的,一些政治势力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联合部长会议左右法官的任命。法官的晋升、调动以及对他们的工作考核也离不开行政部门的影响,使得一些法官在处理涉及政府官员的案件时显得力不从心。

  2001年3月,印度爆发“军火门”事件,一家名叫“泰赫卡尔”的私人网站出人意料地曝光了一盘长达4小时的录像带,揭露当时一些政党领袖和国防部官员在军火交易中受贿的情况,包括执政联盟成员、平等党主席贾娅·贾伊特丽在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的家里接受20万卢比贿款。

  录像带一公布,印度各界反应强烈,费尔南德斯被迫辞职。

  按照法律,任何人在军火交易中收受佣金均属违法,一经定罪,最高可被判处7年监禁。经专家鉴定,这盘录像带并非伪造,在种种铁证面前,全世界都在关注印度司法系统是否独立和公正。事发后仅仅几个月,当时的总理瓦杰帕伊就以费尔南德斯受贿案证据不足为由重新任命其为国防部长。这一结果不由使人往费尔南德斯所在的平等党一直是人民党的铁杆盟友这层关系去看。

  在立法方面,上世纪90年代之前,印度议会中基本上以国大党为主体,尼赫鲁家族“强人政治”的色彩非常浓厚,议会基本上为行政系统中的强人所左右。其后,随着行政系统的权力越发膨胀,内阁对议会的控制也越来越强。

  在印度,大量议案由内阁提出,再由执政党占多数的议会批准通过,议会的决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必须与政府一致,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政府的立法机器而不是监督机构。加上印度议员多、议事程序长、议案内容杂,在规定的时间内,一个提案往往未经过认真讨论即付诸表决。

  有些时候,政府出于需要,法案只是在议会走个过场,根本不去理会有多少议员参与讨论和投票。很多议员也要么将主要精力放在选区,要么用国家给予每位议员的经济发展专款去外地考察,无心出席议会,《国家银行关于农业和农村发展》议案就是在只有30个议员出席的情况下通过的。

  大国追求与吃饱穿暖

  用高速发展来形容印度的经济并不为过,2004年印度人均GDP为617美元,这个速度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平均增长率的2倍。在以计算机软件开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方面,印度更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被冠以“世界办公室”的称谓。

  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就带有鲜明民族主义特征的前印度人民党政府雄心勃勃地提出“让印度大放光芒”的口号,并推出“宝石”计划,要在2020年把印度变成世界超级经济大国,把几个大城市建成世界超强。总理辛格宣称:“孟买在5年内将出现惊天动地的大变化,应当会使人忘记上海,转而只谈孟买。”西方一些舆论也认为,在自由、民主的政治体制下,用不了多少年,世界真的要对印度刮目相看了。

  近几年在印度学习,笔者从村落到城市,走访了很多地方和那里的老百姓,总体感觉除了新德里、孟买、班加罗尔等个别大城市以外,绝大多数地方并未从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得到多少实惠。

  几年前一个冬天,笔者从新德里南下赴中部城市詹西,顺路走访一些村民。

  大多数村民的住宅都很简单,多为茅草房,有很多人还住在帐篷里,几乎没有家具,更不用说电器设备。白天,妇女和孩子们去四处搜集树枝和草杆,将其中一部分作为三餐的燃料,更多则用于夜里取暖。


  即使在詹西,在这个历史名城和旅游胜地,夜晚也到处可见穿着单薄、围坐取暖的人们,有些人直接燃烧废弃的汽车轮胎,在一阵阵刺鼻的气味中打着冷战昏昏欲睡。

  对普通印度人来说,吃饱穿暖的问题显得更为迫切。曾有媒体报道,在印度10.5亿人口中,有80%以上生活在“牛车经济”中,连自行车都买不起;另有15%的人生活在“两轮车经济”中,他们买得起小型摩托车;只有2%的人生活在“飞机经济”中,正是这些人独占了印度经济“奇迹”的成果。

  印度和中国一样,农村人口占据国民结构的主体,印度的耕地面积是中国的135%,人均耕地是中国的一倍,但印度农村中,2.4%的大地主占有耕地的22.8%,占农村人口74.5%的农民是少地和无地者,对于他们而言,大国地位的追求还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政治稳定与世俗力量

  印度的议会民主政治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和实践,已经日渐成熟和稳定。这种制度在印度这样一个复合、多元和分散国家中,的确起到了维系社会上各种力量平衡的作用。

  但长久以来,真正保持印度社会和政治稳定的主要因素却是数千年流传下来的种姓、宗教和社会观念。恰恰因种姓制度和宗教势力过去强大,国家机器在世俗力量前处处妥协,也使一些人产生随遇而安、不思进取甚至宗教狂热的消积生活态度,阻碍了印度在各个方面的长足发展和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印度人民党执政期间,发生过数次大规模的宗教冲突,其中,2002年在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发生的印度教与穆斯林教派冲突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十数万人无家可归。这场冲突的根源在于近年来大印度教主义盛行,对其他宗教采取抵制和排斥态度。

  由于印度人民党政府本身就带有浓厚大印度教色彩,该邦首席部长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理论为印度教徒杀害穆斯林的行为公开辩护,瓦杰帕伊也暗示穆斯林是冲突的挑动者和麻烦的制造者。

  民主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其健全和发展不可能离开相应的经济基础和具体的国情现实。在印度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传统结构没有得到大规模改造、社会矛盾仍然异常尖锐的国家,政党纷争、政局动荡和政府效率不高使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位印度学者认为:“印度的议会体制对于无节制的腐败、种姓战争、宗教原教旨主义等负有直接的责任。”

  在印度的日子里,笔者深深被它的人文、历史和形形色色的宗教传说所吸引。事实上,在历史传承和对传统的认知上,印度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方面。

  但任何国家,无论采取何种制度,如果不能使自己的人民免于饥寒,无力解决种种根深蒂固的社会矛盾和陋习,发展就会受到制约。

  □特约撰稿人 关张

  ■链接阅读

  印度民主政治发展过程

  1947年印度独立后,出于历史原因,由贾瓦哈拉尔·尼赫鲁领导的国大党自然过渡为执政党。尼赫鲁从一开始就有一个关于民主政府的构想,他在1950年表示:“我不想让印度成为这样一个国家,千百万人对一个人言听计从,我想要一个强而有力的反对派。”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尼赫鲁将英国殖民主义时期确立的议会制度全盘接受下来,虽然后来不断改进,但它在形式上与西方特别是英国的体制基本一致。

  到1996年第十一次大选时,参加角逐的大小政党已多达443个,进行投票的选民达5.9亿,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全民选举。

  从独立后直到1977年的第六届大选前,国大党在议会中一直保持一党独大的地位,从未面对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反对党。从政党相互制衡的角度看,这种一党主导的方式算不上是真正的民主政治,但这使印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避免了建国初期可能因执政党交替而导致大范围社会动乱,使印度在政治和经济上逐渐摆脱了对英国的依赖。

  1977年,5个在野党派组成的联盟在选举中获胜,民主政治至少在形式上算是出现了。但此后,在野党由于在权力分配等问题上的分歧,一直未形成一股强大、统一的力量。上世纪80年代初,印度人民党崭露头角,到90年代中期后,成为与国大党相抗衡的政治力量。人民党在1996年以后的3次大选中均保持议会第一大党的地位,但所占席位一直无法过半,要联合其他政党才能组阁,致使很多政策从制订伊始就要考虑执政联盟内部的不同意见,有时还要借助一些官方承认的种姓组织和极端印度教团体的力量,政策前后矛盾的例子并不鲜见。

  ■对话

  改革使民主效率得到提升

  就印度民主政治的一些热点问题,本报采访了印度市民社会研究中心萨哈教授。萨哈认为,印度的民主体制在实践中的确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印度进行经济自由化改革所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使民主制度的效率得到了提升。

  新京报:农民占印度总人口很大比例,代表农民声音的政党应当容易赢得选举。那么农民的利益诉求是怎样体现的?

  萨哈:在今天,有很多政党,有很多活跃分子,还有很多非政府组织,他们在为农民利益说话。但他们还是赞成政府的管制,而没有试图去减少这些管制。他们更多地是在提倡这样一些东西,比方说,要求政府搞一些就业工程,多搞一些对贫民的救济。事实上,这是在授权政府更多地去帮助农民,而不是要求政府把自由还给农民,让农民自己来帮助自己。是给政府更多的权力让政府去帮助穷人,还是让穷人自己帮助自己,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区别。

  新京报:既然印度拥有广泛的民主,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农民的声音难以得到有效表达和传递?

  萨哈:印度的民主制度有一些问题,其中之一是选举所采用的比例投票制。在这个选举制度下,在多个候选人当中,得票最多的一位赢得选举,而不管他是否已经获得了多数票。这样,候选人就不需要讨好所有的选民,他为了当选,只需要讨好某些特定阶层的选民就足够了,只要这个特定阶层的选民在他所在这个选区中能够保证他当选就行了。这种选举制度强化了原有的阶层分化,因为候选人只需要得到在某个地区内占人口相对多数的阶层支持就行了。

  因为制度缺陷使然,许多人参与政治,并不是想为公众服务,而只是想捞些快钱。许多组织得比较好的团体,如工会、商会,他们的声音比较经常地得到表达和传递。相反对于农民来说,由于他们较穷,组织性较低,在这种制度下,农民的声音很难被传递出来。

  新京报:印度社会中种姓制度现在仍然在起作用,这与广泛民主的理念是冲突的,印度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萨哈:种姓制度是印度人自己设计的一种制度。设计这个制度的初衷,是根据工作的需要把人分类,通过这种分类可以提高某种专业性,使效率更高。这是一种经济制度,但是这种出于经济考虑的初衷到最后演变成了政治制度甚至社会制度。因为人们后来相信,如果你恰好出生在某个种姓的家庭,就也是适合于从事这种特定的工作。从最初的经济分工形式变成社会制度,这是种姓制度的关键部分。演变成为社会制度以后,种姓制度就不但不能发挥专业化,提高效率,反而变成经济发展的阻碍,因为这意味着限制某人去从事某行业。

  新京报: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不可能完全摆脱自己的传统。印度这些年改革所走过的路,是如何同传统因素相统一的?

  萨哈:种姓制度当然是改革在文化方面的障碍之一。因为种姓制度,人们被认定来自某一个特定的阶层,这样就无法获得一个均等的机会。印度还有60%的人居住在农村,虽然种姓制度在城市的影响没有那么大,但对于居住在农村的人来说,影响还是很大的。还有一个问题我们也都很熟悉,就是重男轻女的问题。

  新京报:改革给印度带来了长足的发展,但与中国相比,改革道路有很大不同。面对改革的障碍,为什么印度的改革不采取先试点再推广的方法?

  萨哈:经济自由化使民主制度效率得到提高,很多印度人也都认同我这种观点,即整个国家正在朝着1991年开始的正确方向在前进。你确实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但在印度却无法实行。

  印度很难搞经济特区。你不能从中分割出一块区域来,给它特别的政策。假设这些政策是有利的,那其他地区会问,为什么要给这个区域特别的优惠?凭什么只给这个地区而不给其他地区?如果这些政策是不好的,这个被选择出来的地区会问,凭什么要把不好的东西强加于我?在印度你不可能凭借行政措施划分出一个区域,给它特殊优惠政策。这非常困难。

  新京报:印度在1991年经济改革之后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为什么在最近的一次选举中,执政党的瓦杰帕伊反而输掉了选举?

  萨哈:1991年印度的经济改革实际上是国大党当年执政的时候开始的,国大党在1991年至1995年执政,然后人民党上台。印度人民对执政党的要求越来越高,尽管执政党已经做得不错,但还是很难做到人民想要的那么好。

  执政党取得一些成功,但在野的反对党往往会提出一些更加吸引人的计划。因此,印度很多年来的选举都是在野党获胜,执政党只有一任的机会。

  就是说选举的结果都是执政党下台,在野党上台,不仅全国选举是如此,省一级层次的地方选举也都是这样。虽然经济有所发展,但人们不会满足,这也是民主制度活力的体现。
[ 作者:陈欣新    转贴自:中国法学网    ]
      印度原是英国的殖民地,其司法体制带有很深的英国模式的烙印,同时,也受到其它普通法系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印度虽然是一个联邦制国家,但其法院系统却是一元化的。最高法院居于最高位置,其职权范围涵盖高等法院以下各级法院的职权,其判决各级法院都必须遵循。印度宪法虽未明确使用“违宪审查”的概念,但其第三编“基本权利”规定:国家不得制定任何法律剥夺或侵消本编赋予之权利;任何与本款抵触的法律,在其抵触之范围内为无效;通过适当程序赋予最高法院实施本编所赋予之权利的权力应受保障。这里的“国家”一词依印度宪法的规定,包括“印度政府与议会,各邦邦政府与邦议会以及在印度领土内或印度政府管辖下的一切地方当局或其它机构”。这就使印度的法院拥有了违宪审查权。
    印度高等法院和最高法院均有违宪审查权,但高等法院无权裁定中央法律和法令是否违反宪法,只能对邦法律的合宪性进行审查,如邦法律违反宪法或侵犯公民的基本权利,则高等法院有权宣布其无效。高等法院针对下列情况,可以发布令状:实施基本权利;纠正违反宪法的任何其它规定的行为或法令(如果这些法令使原告遭受严重伤害而又没有别的补救办法);纠正任何其它导致正义严重沦丧而没有别的救济措施的违法行为。高等法院的令状的效力范围涉及该法院司法管辖区和发生于该司法管辖区的行为,不论行为人(包括个人、政府、法人)是否居住或位于该辖区。印度各高等法院由一名首席法官和若干名法官组成。由于情况不同,各高等法院法官的人数差别很大。高等法院法官的任职资格是:必须在印度国内担任法官至少年满10年或在高等法院连续担任律师至少满10年。高等法院所有的法官、非常任法官、代理法官的退休年龄为62岁,此前不得免职,除非本人辞职或因行为失检及不适任而被总统依宪法程序免职。但总统可以在征询最高法院首席法官意见后,将高等法院的法官从某个高等法院调职到另一高等法院。此举常被用来达到政治目的或惩罚不利于政府的法官,所以受到印度司法界和法学界的强烈抨击,认为它严重破坏了司法独立的原则。

    印度最高法院拥有违宪审查案件的终审权,它对宪法的解释是具有最高权威地位的法定解释。印度最高法院的违宪审查权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维护宪法所确立的联邦与各邦之间的权力平衡。2、保持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之间的平衡。3、保护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印度最高法院对印度政府与一邦或数邦之间、邦与邦之间的争执案件,拥有排他性初审管辖权。印度境内任何高等法院的判决、宣告或终局命令,无论属于民事、刑事或任何其它诉讼,若高等法院证明该案件涉及解释宪法的实质法律问题,则当事人可以向最高法院提出上诉。最高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出庭法官至少为5人。印度最高法院在发挥其护宪功能的过程中,曾废除了许多联邦和邦的法律、法令。此举引起议会的强烈不满。由于印度宪法和政治生活确立了英国式的议会至上原则和传统,最高法院不能凌驾于其上,也不具有与其平起平坐的地位。加上印度的联邦议会拥有立宪和修宪的权力,就使议会可以通过修宪的方式将被最高法院判为违宪的法律的实质内容加入宪法,从而规避最高法院的违宪审查。最高法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1967年的戈拉克纳特案件中提出,基本权利是与生具来的权利,是不可分割、不可改变、不可侵犯的。宪法不是创造权利而只是表达了这些权利。议会无权删节宪法关于基本权利的条款。此后,最高法院与议会之间的较量不断,直到1973年最高法院推翻了戈拉克纳特案件的判决,承认议会有权修改宪法包括基本权利的条款,但不得改变宪法的“基本结构和框架”。而1976年印度议会在紧急状态下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甚至明确宣布,议会以增加、变更或废除本宪法条款的方式,修改宪法的权力不受任何限制。1977年人民党执政后,宪法修正案又恢复了最高法院的司法审查权。

    最高法院法官可以向总统辞职,也可以因行为失检或不适任由议会两院分别以全体议员的过半数及出席投票议员的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并于同一会期同时向总统提出咨文由总统将其免职。宪法责成议会对最高法院法官行为失检或不适任的调查与证实程序及上述咨文的送呈程序以法律作出规定。为此,1968年议会通过了法官审查法令。该法令规定,如果有100名人民院议员和50名联邦院议员分别向议长或主席提出免除某法官职务的要求,他在考虑向他提供的有关材料后将任命一个由1名最高法院法官、1名高等法院首席法官和1名著名法学家组成的三人委员会审查这个案件。委员会将转告对他的指控并给予机会进行辩护。只有委员会确定指控是真实的,它才能向议会两院报告,议会才能据以作出决议并向总统提交咨文。不过从通过这个法令甚至从印度宪法生效至今,虽然曾有过许多议员试图对某些法官进行弹劾的情况,但还没有任何一位最高法院或高等法院的法官依照上述程序受到指控。

    最高法院法官一律由总统任命,自然就产生了总统如何考察、评价和挑选最杰出人物作为候选人的问题。总统及其办事机构由于人寡力薄,难以承担这个繁重而复杂的任务。同时,由于总统是由联邦议会和邦议会议员组成的选举团选举产生的,难以完全避免政治倾向性,而他实际上大多只履行礼节性的职能,名义上由他任命最高法院法官保证这个最高司法机构的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实际上,依照宪法关于总统在行使其职权时需根据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的建议行事的规定,总统任命印度首席法官及其他法官通常是由政府内政部推荐、按照总理的建议作出的。也许就是这个缘故,尽管宪法规定总统任命首席法官以外的其他法官,必须征询首席法官的意见,但首席法官的意见有时得不到尊重。

    关于任命印度首席法官即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的方法,宪法未作明确规定。然而从1951年至70年代前半期,除个别人外,形成了一个惯例,即在任命资历最老的法官为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但此后政府对司法系统的干预加强了。1973年和1977年,总统均打破惯例,任命资历相对低的法官为最高法院首席法官,这在司法界甚至政治界掀起轩然大波。本来有入选的资深法官以辞职表示抗议。1977年人民党政府恢复了任命资格最老的法官为首席法官的惯例。

    印度宪法赋予最高法院的司法审查权是有限的,有节制的。这是因为:(1)联邦议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最高法院不能凌驾于它,也不能与它等量齐观。与大多数议会制国家一样,在所谓三权鼎立体制中,司法与立法和行政比较起来,是最弱的一条腿。(2)宪法赋予议会通过增补、变更、撤销等方式修改宪法的权力。如果制定或准备制定的法律遭到或可能遭到非议,它可以修改宪法,消除这个障碍。(3)印度最高法院的司法审查权不是包罗万象的,大体仅限于是否违反宪法和它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范围之内。(4)宪法详尽列举了联邦和各邦的权力,明确区分了中央法律和地方法律,如果不是中央法律遭到挑战,最高法院不得宣布邦的法律违反宪法。
1990年代初,英国人西格尔最早提出印度将超越中国,他的理由就是———在印度,民主、法制基本是一种宗教式信仰,凡是这样的国家一定会发展得更好。虽然过去50年的事实尚没有证明民主政治一定有利于经济发展,而不民主的政治就一定阻碍经济发展。但是,10年之后,由于中印两国的比较,再次引发民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探讨。

    在有关中国和印度的比较中,谈得最多的是印度相对中国具有制度上的优势,印度虽然没有中国已经具备的有利环境,但是印度拥有民主制度和法制社会,他们推断的结论是———印度必将会超过中国。

    一位普通的印度人阿尼尔说:“中国的情况比印度好,我们没有必要吹捧自己的可笑的政治。我们总是在扯淡,我们生活在绝望中。”出生于印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说:“完全没有任何迹象显示,中国的任何一项政策与加速的民主进程不相协调”。

    “现在有些人一味强调印度民主制度的优势,说得好听是无知,如果说得不好听是有意误导,也不排除某些人期望影响中国选择某种模式。”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张文木博士说。香港中文大学王绍光教授更加直白:“印度的民主制度在过去50年没有起大的作用,有什么理由相信它今后50年会起比较大的作用?今后的民主和过去的民主能有什么大的区别?”

    毫无疑问,在中印两国的比较中,我们已经不能回避印度的民主制度,印度的民主制度到底是“正优势”还是“负优势”?印度之行,我所得到的印象是———无论印度是否真正无愧于其自称的民主国家的美名,至少从目前看,几乎没有任何理由值得人们如此推崇。

    印度:议会民主“橱窗”的反思

    拉杰·古普塔是印度一家大规模制鞋厂的合伙人,他每两个月就得去一次中国广东省。他到中国买制鞋机,因为印度几乎没有制造商生产此类机器;他到中国买合成皮革,因为印度很少生产这类材料;他到中国的制鞋厂参观,以便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组织严密的管理程序。在做完这一切之后,他就乘飞机回国了。他怎么也想不通,“实行民主制度的印度怎么会落后于中国这个实行共产党经济政策的国家?”

    我们来到印度时,恰逢印度举国上下进行大选,已经进入到第三阶段。在印度旅行随处可见“India:Shine  out  with  great  brilliancy”(印度大放光芒)的标语,这是执政党“全国民主联盟”为再度执掌政权而推出的竞选广告。在从德里去往阿吉拉的主要交通干道上,竞选宣传车和人群占据了多半条公路,宣讲人胸有成竹地说:要在2020年让印度变成一个“发达国家”。在斋普尔的老城城门前,人们正在冒雨搭建竞选演讲台,印度国大党索尼娅·甘地的巨幅人像矗立在路边,在一个没有太多高大建筑的印度,广告牌非常惹眼。报纸、电视更是不一而足。

    印度党派之多可为世界之冠。根据印度选举委员会的报告,印度第十一届大选时参加角逐的大小政党多达443个,参加投票的选民达5.9亿。印度在世界上素有所谓“最大的民主国家”之称,美国更是把印度作为向发展中国家展示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的“橱窗”,以展示西方民主的普适性。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陈峰君教授是研究南亚问题的专家,他概括印度政治模式的基本特征为“具有西方议会民主体制与东方政治体制的双重性格”。他说:“根据尼赫鲁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印度在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但在政治体制上建立西方议会民主政体。1947年印度独立后,便将英国殖民主义时期确立的议会制度全盘接受下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以修订完善。它在形式上与西方特别是与英国的民主政治体制基本上是一致的。”

    “民主橱窗”之内的人又是如何看待印度的民主社会呢?民主社会一定是言论自由的吗?楠达库马是一位科学家和旅行作家,他来过中国2次,共有半年的时间,其中一次是与中国科学院进行交流。回印度后,他写了为什么印度会如此败给中国的文章,但是,没有一家印度媒体愿意发表他的文章。他说:“这真让我沮丧,居然如此直接的拒绝我,我只好用马来文出版了我在中国的经历。该书名字是:《中国:奇迹之国》。当然,我很高兴看到了该书如我想象般的畅销。”

    印度《论坛报》4月7日读者论坛中的一封信:“国家真如全国民主联盟所说的是在大放光芒吗?领导人反复重申他们的成就……数以千万计的卢比花在了以‘印度大放光芒’为主题的全国巡回竞选上,花在广告上。其实,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每个领导人的业绩。那么为什么还要如此大喊大叫呢?”印度老百姓在抱怨,他们为什么不肯为贫民窟的几千万穷人花7亿卢比来改善居住条件呢?所谓的“大放光芒”完全是政府大力上演的一场“政治秀”。据说,仅印度执政党这次花在竞选上的宣传费用就高达70亿卢比。

    历史学家阿帕娜·巴苏(Aparna  Basu)指出,民主的意义远非每五年举行一次自由选举这么简单。“良好的管理与政治自由同等重要,印度在这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她说。在新德里大约有30%的人口住在贫民窟,尽管印度有其民主资历,但是印度知识精英们普遍认为,印度没有赋予公民真正的权利,包括受教育权利、饮用纯净水权利以及使用其它福利设施的权利,更谈不到发展的权利。他们批评印度混沌的民主常常未能履行诺言。
  
要建设还是要民主?

    一般来讲,制度成本是社会运行总成本的一部分。判断民主制度是否具有优势,如果仅仅从感性出发分析制度的好与坏,很可能会得出模糊不清的结论。印度之行,我们看到和听到的,无论是从基础设施、政府效率、中央与地方关系等视角观察,如果从经济学角度看,在实现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中,印度的民主制度多付出的制度成本相当大。

    印度之行,孟买一站是我们期待已久的,因为在印度素有“孟买是印度的上海”之称。我们住在孟买的希尔顿酒店,应该说,在我们住过的印度其他城市的希尔顿酒店中,孟买的希尔顿酒店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是最好的。但是,一墙之隔的酒店墙外,垃圾遍地、蚊蝇飞舞、公鸡鸣叫、乞丐讨要、小贩叫卖,好不热闹,与酒店的现代化设施共处一条街,但恍若两重天地。

    驱车观光市容,看到一些现代城市的标志———立交桥,据说孟买有让印度人自豪的54座立交桥。可是我们看到,桥下住满了“居民”,黑压压一片,四根竹竿加上一块苫布,苫布下坐满了没事可干的人。下车走在路上,只有机动车路面是柏油路。行人、三轮车、大卡车、“斯古塔”(电三轮)、小轿车抢行在一条窄窄的路上,牛在街上悠闲地穿行,狗趴在土路上小憩,人们背过身去随时随地大小便,在40多度的高温下,空气中散发着难闻的味道。这种画面,让我回忆起30年前安徽省的某个小镇。

    印度《商业周刊》记者曼吉特前不久在中国上海呆了两天,这是她的第一次上海之行。她是这样描写中国上海的:“上海横跨了黄浦江,宛如鸟的翅膀上的闪亮羽毛。在我所住下的美丽的街道前面,国际会议中心屹立着,还有原来的殖民者的建筑,亮闪闪的玻璃,还有花岗岩的塔立在远处。想象一下纽约、巴黎、新加坡合在一起是什么景象,上海比这个还漂亮。这是我最持久的印象——一个国家正在腾飞。你不看到这些,你不会认为21世纪属于中国。”曼吉特就在孟买生活工作,她说:“孟买是破旧、肮脏的。”她希望孟买可以变成上海的模样。

    为什么素有“奇迹之城”、“印度的商业中心”、“世界电影制造中心”的孟买,城市道路与城市环境如此之差?曼吉特说:“在孟买的派达路的尽头修建新路时,我们看到了与上海不一样的情况,当地居民中的抗议者号啕大哭,这其中还有一位在请愿,说着新路带来污染,因为她的嗓音将受到影响。于是,这个计划暂时停下来,也许将会废弃。这就是本质的区别,上海与孟买之间,中国与印度之间,一个在制定,执行;另一个却是胆战心惊地不断地寻求公众意见。如此看起来,有时,印度的民主基础恰恰是一种对国家建设不利的痛。”

    印度是民主国家,不可能以法律禁止任何人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外一个地方。半个世纪前印度独立的时候,甘地的梦想是一个“生活在村庄中”的印度。今天的印度面临的噩梦是印度已经不再“生活在村庄中”,而是有很多人“生活在贫民窟中”。在孟买,贫民窟一片接一片,连在一起有几英里长。印度储备银行地区经理托拉特说:即使我们有最良好的愿望,即使我们有道德上的使命感,我们能给住在贫民窟里的人一个更好的生活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我真的不知道。但是凭我的直觉判断,我认为我们已经快要到无法挽回的地步了。

    “在印度,比如你雇了清洁工,他们不工作,如果有人胆敢因为失职而惩罚他们,那么,明天你就会看到罢工了,罢工由当地发展到邦里,随后就是全国了。你能认为印度在这种情况下发展成为发达国家?”楠达库马说。

    但是,随便问一个印度人,有谁愿意丧失存在于社会和文化每个角落里的自由呢?在印度似乎人们更愿意选择后者。

    坐落在德里的尼赫鲁大学像一个巨大的公园。“这里到处体现民主,校园内大字报到处可见,有点像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学生上课迟到半小时不足为怪;教师、学生可以自由的罢课。比如,一个学生考试不合格,他和他的老乡开始游行。”张文木博士介绍说,他在尼大做访问学者一年,有着切身的体会。当他表示不愿意参与学生竞选时,被人奚落为“不懂得民主”。

    印度政府从来都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但只是‘Paper  Plan’(纸面上的计划),从来没有变成‘Real  Plan’(真实的计划)。
民主的制度成本

    印度所有地方的马路上跑的一种小三轮车叫“斯古特”,就是中国的“嘣嘣车”,2000年印度政府决心淘汰这种污染严重的车型。但是,淘汰令颁布三天之后,印度政府在游行和罢工的压力下不得不收回决定。四年过去之后,我们依然看到“斯古特”跑在大街小巷。这让记者想起前不久武汉作了同样禁止三轮车的事情,短短的十几天内三轮车从城区完全消失。印度同行者睁大了眼睛说:“在印度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在印度,有三件与中国相关的事情,让印度的知识精英刻骨铭心。

    首先是1962年10月“中印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不远万里来到西藏,并且打赢了这场战争,取决于中国的高度集中制度。相反,印度已经失败了,议会仍然在吵架,无法决定和集中任何事情。40年过去了,当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时,他们归结于印度议会对战争的失败负有最大的责任。张文木博士总结说:“中印之争实际上是制度之争。”

    其次是“计划生育”政策。2000年印度人口达到10亿,目前国内人口平均每年增加1550万,按照这个速度,到2045年时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而居世界首位。印度是世界上最早实行人口控制政策的国家,早在1951年印度就起草了“全国计划生育规划”,然而,为什么到目前印度人口仍然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印度生育控制不力的原因是什么?

    印度专家们告知,1976年,当时的总理英迪拉·甘地曾发起一场控制人口增长的运动,结果遭到广大选民的强烈反对,在第二年的大选中,英迪拉·甘地遭到惨败,黯然下台。之后,以压倒多数获胜的人民党执掌了在新德里的权杖。他们对甘地夫人的生育节育计划予以否定,并很快宣布了一项新的人口政策———家庭幸福工程。此工程的意图是明确的,即它是以自愿为原则的。在今年的竞选中,除了副总理阿德瓦尼曾在一次集会上喊了几句“每个家庭只生两个好”的口号外,没有任何政治家在竞选时提过关于“人口控制”的字眼。由于印度缺乏连贯的政策来控制人口激增,尽管控制人口的措施和办法多次出台,但始终难以得到认真的贯彻落实,最后总是不了了之。

    最后是经济特区问题。一位留美博士,现为印度计划委员会高级顾问的著名经济学家曾袒露心扉:印度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搞“经济特区”,最后不了了之。而中国到1980年代才开始搞,结果一鸣惊人,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曾经担任克林顿政府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助理,现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布鲁金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问题专家李侃如,对印度和中国情况非常熟悉,5月上旬他来中国访问。当问到印度的“制度成本”时他说:“印度政府从来都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但只是‘Paper  Plan’(纸面上的计划),从来没有变成‘Real  Plan’(真实的计划)。一项基础设施必须要与不同的利益集团讨价还价,谈项目要好几年,干项目又要好几年。”

    一位驻华的印度大使在中国工作了三年,三年后回国,发现地里三年前就动工的一座立交桥还没有修完。而北京在三年之内修了很多立交桥。他感叹中国人的只争朝夕,中国人会挑灯夜战。

    印度为什么效率如此之低?他们面临着三方面的挑战:首先,因为印度宗教和民主很多,建一条高速公路要经过无数次辩论才能做出决策,任何一个决议都要经过旷日持久的辩论,达成民主决策非常不易。第二,印度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要修一条路,有可能延绵数百公里,由于土地的私有制,政府要与多少个地主“一对一”地谈判,没有人说得清楚。第三,印度政府计划大幅增加基础设施新项目的支出,但由于私人部门管理人员声称印度政府正计划“不正当地密谋国有化”,这些计划频频遭遇阻力。

    “印度社会是靠清晰的产权搭建的社会,于是印度走了混合经济的道路,但事实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有产权才有民主,但是产权的交换是要付成本的。在基础的建设阶段是需要快速打通一些关键的环节,比如基础设施。如果产权过于细密必然加大成本,在细碎的产权条件下,是难以做到‘多快好省’地建设现代化和实现城市化。”张文木博士说。

    印度人说,印度要超过中国有几个“Big  If”(重大假设),其中一个“If”是进行土改。王绍光说:“二战后有一个规律,凡是经过土改的地方,经济增长都比较快,如韩国、日本、中国内地和中国台湾等,没有经过土改的,到现在都是大问题,如印度和拉美一些国家。”

    印度学者阿马蒂亚·森说,1979年之前的毛泽东领导的社会改革无意中为1979年中国商品和市场经济改革启动以来的经济高速增长铺平了道路。“毛泽东的土地改革、普及识字、扩大公共医疗保健等等政策,对改革后的经济增长起了非常有益的作用。改革后的中国受益于改革前的中国所取得的成果的程度,应该得到更多的承认。”王绍光认为,印度在现有的民主制度下进行土改的可能性比较小。

    印度经济学家也不明白为何当今有如此之多的人如此推崇印度的民主制度。他们一言以蔽之:印度民主制度具有双面性,其中包含个性自由的发展,代价是什么都干不了。

    拉迪普是一名IT行业的老板,他抱怨说:“这个国家有着太多的承诺,但是,50年过去了,我们什么也没有做,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我们还是那么贫穷,还在受苦。印度会向何处去呢?我感到丢脸,我真不知这怪谁,政治家、经济学家、工业界人士还是普通人?我禁不住怀疑我们社会的基础。我们真的是民主吗?所谓的‘印度了不起’只是一句瞎话,是让我们忘记每天的现实。看看周围吧,没有什么是正确的,真的什么都没有。我希望能尽早采取政治改革。”

    一位叫伽兹博的印度人说:“印度每个人都要发言,民主制度保证了这一点。但却阻碍了印度的进步。”印度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帕南迪卡在评论印度的政治制度时指出:“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它都不是最有效率的,然而它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取得共识的是,如果没有民主制度,像印度这样一个多人口、多语言、多宗教冲突、贫穷而庞大的国家,结局只能更糟,正是民主制度使印度幸存、发展,并改正自己政策的失误。
“大口袋”与“逮总统”

    斋普尔城,为拉贾斯坦邦的首府,建于1727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根据记载,古代爱好艺术的国王杰耶·辛哈为使城市更加美丽,下令将全城房屋建筑涂成浅红色,“玫瑰城”的名称便由此而来。

    4月30日,我们到达斋普尔的第二天,赶上下大雨。雨停之后,往上看,公路两旁重楼叠阁,庙宇林立,四周环以高大的城墙,窥见其雄伟气势。但是往脚下一看,整个城市街道上积水半尺深,骆驼、牛、马、羊的粪便漂浮在雨水上面,真是惨不忍睹。所有的行人、汽车、摩托、牛都在半尺深的脏水中行走。尽管印度有很多有钱的人,他们也要在这种环境中走路、买东西、生活。据说其中有一些人搬到开发区居住,那里的条件好一些。但是,我们在斋普尔开发区所看到的是,那里私人投资建设了大楼,里面非常现代化,只要一出门,情况依然如此。

    在印度负责接待我们的扎胡说:“1727年城市设计就是如此,一直到现在没有任何改变。”

    记者:“独立之后,政府为什么没有提供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

    扎胡:“虽然政府收了很多的税,但是政府并没有在基础设施方面做任何事情。”

    记者:“为什么?他们不需要政绩吗?”

    扎胡:“原因很简单,比如修建一条公路立项100元钱,经过层层贪污腐败,最后只剩下5元钱,修不成了就不修了。正如你看到的选举,竞选者会讲他们做了什么样的事情,一旦执政之后,前两年在干些事情,之后就开始忙着为自己挣钱,因为政府官员们都有很大的‘BigPocket’(大口袋)。在印度50年以来,很少惩治政府官员的腐败。虽然总理也可以到法院听证,看起来非常的民主。但事实是,小偷偷了1000美元会被马上处置,但是有权力的政府官员,拿了100万是不能够受到处置的,因为印度的司法系统也是非常腐败的。所以出现像斋普尔城这样的旅游城市基础设想相当的不足。”

    记者:“天呀!中国的修路官员们首先还是要用95元来修路的,他们贪污的是那5元。”

    与我同行的一位来自美国的男士插话说:“这可真是让小巫见了大巫。”

    令人略感欣慰的是中国正在治理中。总部设在柏林的透明国际组织日前发表声明,高度评价中国有关部门在工程建设领域开展把行贿犯罪单位或个人列入“黑名单”的做法。声明说,“在招标和项目管理过程中,中国在引进国际反腐败先进经验方面开创了一个很好的先例”。声明还援引透明国际公共采购项目主任欧莱雅的话说:“中国政府禁止腐败的建筑业者承揽工程是一个积极的步骤,表明了政府打击和制约腐败的决心。此举为其他国家和一些国际组织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们也应该采取更加有效、透明的‘黑名单’制度。”

    依我理解,民主国家应该是一个法制健全的社会,有完善的监督体系,为什么民主制度会如此失效?为什么腐败已经成为社会的系统腐败?制度优势体现在哪里?当我们听完另一个印度司法腐败的“故事”,更是令人瞠目结舌。

    在印度,商人们为了相互报复,经常贿赂法官或律师,扰乱司法程序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前不久,在一名记者的4万卢比(约850美元)的“金钱贿赂”下,古吉拉特邦的一名法官竟然开出了四张逮捕令,捉拿包括总统卡拉姆、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克雷、最高法院法官辛格和最高法院审判委员会前主席简恩的4名政界要人。不过,由于逮捕令是通过“设局”签发的,而且罪名也是莫须有的,所以逮捕令最终不可能得到执行。但是,这一“金钱换逮捕令”的案件可谓印度独立以来司法界的一大丑闻,使司法界颜面尽失。克雷在主持召开的一次司法界高层会议上愤怒地指责说:“连法院的受贿现象都这么严重,其他部门的腐败情况就更加可想而知了。”

    一些司法人员为什么执法犯法?一位通讯业内人士说:“被人买通是因为经济不好,所以制度的优势没有体现出来。”在印度有钱是可以办成任何事情的。虽然这是一条潜规则,但是在印度表现得如此直白、如此淋漓尽致,还是难以令人置信。

    在斋普尔机场,同行者看到一个非常漂亮的印度女孩喜爱无比。扎胡告诉记者说:“只要有钱,这个孩子就是你的,甚至所有的法律文件都能证明这个孩子是你生的,这就是印度”;在新德里的自由市场中,当问到卖水果的小商贩是否交税时,回答:“当然交税,但不是交给税务部门,而是交给警察”;“在印度没有驾驶执照也可开车,当警察盘问时,100卢比就可以OK”。一位叫大雷(Dalee)的印度朋友介绍他的经验。

    优势的民主体制、悠久的法律传统,健全的法律体系,他们在哪里?王绍光认为,讨论印度能否追上中国,逻辑上是完全可能的。出于对中国进一步改革发展给一点激励,这样说也不是坏事。但要说印度因为民主、法制这些原因能够赶上中国,我觉得没有说服力。我不知道说印度法制优势的人到底想要说什么,印度有法制,但它的法院和警察其实非常Corrupt(腐败)。菲律宾也有民主、法制,也说英文,50年前是仅次于日本的亚洲第二富国,当时所有人都看好它的“软件”———美式民主制度。然而它在过去50年的表现如何?现在有谁会说菲律宾是下一个中国?
莫让铜臭腐蚀了农村基层民主制度

  农村基层选举制度从1988年推行以来,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的进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以金钱控制民意的丑闻。据8月22日《北京娱乐信报》报道,山西省河津市某村在今年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由于村支部书记、村选举委员会主任史某的指使、策划,村委会主任候选人王某借款230万元分给村民拉选票,结果当上了村委会主任。两位副主任候选人也分别向村民发放14.55万元后顺利当选。

  很显然,一旦金钱介入到选举中,选举的公正性将会大打折扣,同时也将打击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积极性,影响基层民主建设的进程。一个小小的村委主任,居然耗资230万拉选票,绝不是为了争取为村民服务的机会,其实质是为了争夺对公有财产包括经济、政治资源的控制权。可以预见的是,这些人一旦贿选成功,势必会变本加厉的搜刮民脂民膏。因为赔本的买卖没人愿干。

资料源于http://www.rednet.com.cn 2003-8-24 0:32:22 红网 

  金钱能够在选举中左右民意,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数千年封建专制传统,中国人没有实行民主直选的历史背景,人们还不太适应当家作主的新型民主制度;二是村民的民主意识受到落后的经济的制约。一些地方温饱尚未解决,人们对金钱的关注超过了对民主权利的追求;三是基层选举制度并没有使人们感受到当家作主的尊严,没有享受到民主应该带来的预期益处,因此,对待选举有点漠不关心。四是目前农村中稍微有文化或经济实力的人都流到城市去了,青壮年也进城务工,农村只剩下妇女儿童、老弱病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部分人就是民主的弱势群体,自我组织能力较差,易被人操纵、宰割。这势必影响到民主的绩效。这些问题的存在,给金钱选举大行其道提供了土壤。

  要避免农村基层选举被金钱左右,就必须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切断金钱进入基层选举的后路。

  首先,要增强村民的民主意识以及从事民主政治活动的基本技能。孙中山有一句话:“中国要有一个训政的时期”。中国二、三千年的政治传统文化没有民主,因此,让村民自发产生民主意识是不太可能的,这需要外力的推动。而这个外力就是自上而下宣传、教育、培训。要让村民了解民主的意义和价值以及民主选举的程序、规则,民主决策的原则、程序,民主管理的方式、方法,民主监督的体制、规范,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各项民主制度的基本内容等。要大力培训懂法律、懂选举的基层工作人员等等。这样,即使是在选举中有一些波折,也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

  其次,要使村民在选举中体味到尊严和好处。村民参加选举不仅仅限于打勾划圈。要让他们感受到手中一票的重要性。他们完全可以自主推选自己满意的当家人。如果当选者违背了选举时所做的承诺,村民也可以随时履行监督、罢免当选者的权利。当村民们通过民主推选出真心实意为民众服务的基层干部后,自然也体味到了作为选民的尊严,从而会有更大的热情和信心投入到民主建设中去。

  第三,要在农村中要坚持依法治村的原则。通过加强民主监督,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一切置于阳光之下,严格按法律、规章办事。在此情况下,即便是村干部想玩猫腻也不太可能,从而死了从中捞好处的心,也就不会处心积虑的进行贿选了。同时依法治村所体现的正义、公平的魅力,有利于培养和增强村民的法律意识,而法律意识又可以促进民主意识的提高,从而更好的推进农村基层民主进程。
1990年代初,英国人西格尔最早提出印度将超越中国,他的理由就是———在印度,民主、法制基本是一种宗教式信仰,凡是这样的国家一定会发展得更好。虽然过去50年的事实尚没有证明民主政治一定有利于经济发展,而不民主的政治就一定阻碍经济发展。但是,10年之后,由于中印两国的比较,再次引发民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探讨。

    在有关中国和印度的比较中,谈得最多的是印度相对中国具有制度上的优势,印度虽然没有中国已经具备的有利环境,但是印度拥有民主制度和法制社会,他们推断的结论是———印度必将会超过中国。

    一位普通的印度人阿尼尔说:“中国的情况比印度好,我们没有必要吹捧自己的可笑的政治。我们总是在扯淡,我们生活在绝望中。”出生于印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说:“完全没有任何迹象显示,中国的任何一项政策与加速的民主进程不相协调”。

    “现在有些人一味强调印度民主制度的优势,说得好听是无知,如果说得不好听是有意误导,也不排除某些人期望影响中国选择某种模式。”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张文木博士说。香港中文大学王绍光教授更加直白:“印度的民主制度在过去50年没有起大的作用,有什么理由相信它今后50年会起比较大的作用?今后的民主和过去的民主能有什么大的区别?”

    毫无疑问,在中印两国的比较中,我们已经不能回避印度的民主制度,印度的民主制度到底是“正优势”还是“负优势”?印度之行,我所得到的印象是———无论印度是否真正无愧于其自称的民主国家的美名,至少从目前看,几乎没有任何理由值得人们如此推崇。

    印度:议会民主“橱窗”的反思

    拉杰·古普塔是印度一家大规模制鞋厂的合伙人,他每两个月就得去一次中国广东省。他到中国买制鞋机,因为印度几乎没有制造商生产此类机器;他到中国买合成皮革,因为印度很少生产这类材料;他到中国的制鞋厂参观,以便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组织严密的管理程序。在做完这一切之后,他就乘飞机回国了。他怎么也想不通,“实行民主制度的印度怎么会落后于中国这个实行共产党经济政策的国家?”

    我们来到印度时,恰逢印度举国上下进行大选,已经进入到第三阶段。在印度旅行随处可见“India:Shine  out  with  great  brilliancy”(印度大放光芒)的标语,这是执政党“全国民主联盟”为再度执掌政权而推出的竞选广告。在从德里去往阿吉拉的主要交通干道上,竞选宣传车和人群占据了多半条公路,宣讲人胸有成竹地说:要在2020年让印度变成一个“发达国家”。在斋普尔的老城城门前,人们正在冒雨搭建竞选演讲台,印度国大党索尼娅·甘地的巨幅人像矗立在路边,在一个没有太多高大建筑的印度,广告牌非常惹眼。报纸、电视更是不一而足。

    印度党派之多可为世界之冠。根据印度选举委员会的报告,印度第十一届大选时参加角逐的大小政党多达443个,参加投票的选民达5.9亿。印度在世界上素有所谓“最大的民主国家”之称,美国更是把印度作为向发展中国家展示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的“橱窗”,以展示西方民主的普适性。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陈峰君教授是研究南亚问题的专家,他概括印度政治模式的基本特征为“具有西方议会民主体制与东方政治体制的双重性格”。他说:“根据尼赫鲁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印度在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但在政治体制上建立西方议会民主政体。1947年印度独立后,便将英国殖民主义时期确立的议会制度全盘接受下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以修订完善。它在形式上与西方特别是与英国的民主政治体制基本上是一致的。”

    “民主橱窗”之内的人又是如何看待印度的民主社会呢?民主社会一定是言论自由的吗?楠达库马是一位科学家和旅行作家,他来过中国2次,共有半年的时间,其中一次是与中国科学院进行交流。回印度后,他写了为什么印度会如此败给中国的文章,但是,没有一家印度媒体愿意发表他的文章。他说:“这真让我沮丧,居然如此直接的拒绝我,我只好用马来文出版了我在中国的经历。该书名字是:《中国:奇迹之国》。当然,我很高兴看到了该书如我想象般的畅销。”

    印度《论坛报》4月7日读者论坛中的一封信:“国家真如全国民主联盟所说的是在大放光芒吗?领导人反复重申他们的成就……数以千万计的卢比花在了以‘印度大放光芒’为主题的全国巡回竞选上,花在广告上。其实,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每个领导人的业绩。那么为什么还要如此大喊大叫呢?”印度老百姓在抱怨,他们为什么不肯为贫民窟的几千万穷人花7亿卢比来改善居住条件呢?所谓的“大放光芒”完全是政府大力上演的一场“政治秀”。据说,仅印度执政党这次花在竞选上的宣传费用就高达70亿卢比。

    历史学家阿帕娜·巴苏(Aparna  Basu)指出,民主的意义远非每五年举行一次自由选举这么简单。“良好的管理与政治自由同等重要,印度在这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她说。在新德里大约有30%的人口住在贫民窟,尽管印度有其民主资历,但是印度知识精英们普遍认为,印度没有赋予公民真正的权利,包括受教育权利、饮用纯净水权利以及使用其它福利设施的权利,更谈不到发展的权利。他们批评印度混沌的民主常常未能履行诺言。
  
要建设还是要民主?

    一般来讲,制度成本是社会运行总成本的一部分。判断民主制度是否具有优势,如果仅仅从感性出发分析制度的好与坏,很可能会得出模糊不清的结论。印度之行,我们看到和听到的,无论是从基础设施、政府效率、中央与地方关系等视角观察,如果从经济学角度看,在实现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中,印度的民主制度多付出的制度成本相当大。

    印度之行,孟买一站是我们期待已久的,因为在印度素有“孟买是印度的上海”之称。我们住在孟买的希尔顿酒店,应该说,在我们住过的印度其他城市的希尔顿酒店中,孟买的希尔顿酒店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是最好的。但是,一墙之隔的酒店墙外,垃圾遍地、蚊蝇飞舞、公鸡鸣叫、乞丐讨要、小贩叫卖,好不热闹,与酒店的现代化设施共处一条街,但恍若两重天地。

    驱车观光市容,看到一些现代城市的标志———立交桥,据说孟买有让印度人自豪的54座立交桥。可是我们看到,桥下住满了“居民”,黑压压一片,四根竹竿加上一块苫布,苫布下坐满了没事可干的人。下车走在路上,只有机动车路面是柏油路。行人、三轮车、大卡车、“斯古塔”(电三轮)、小轿车抢行在一条窄窄的路上,牛在街上悠闲地穿行,狗趴在土路上小憩,人们背过身去随时随地大小便,在40多度的高温下,空气中散发着难闻的味道。这种画面,让我回忆起30年前安徽省的某个小镇。

    印度《商业周刊》记者曼吉特前不久在中国上海呆了两天,这是她的第一次上海之行。她是这样描写中国上海的:“上海横跨了黄浦江,宛如鸟的翅膀上的闪亮羽毛。在我所住下的美丽的街道前面,国际会议中心屹立着,还有原来的殖民者的建筑,亮闪闪的玻璃,还有花岗岩的塔立在远处。想象一下纽约、巴黎、新加坡合在一起是什么景象,上海比这个还漂亮。这是我最持久的印象——一个国家正在腾飞。你不看到这些,你不会认为21世纪属于中国。”曼吉特就在孟买生活工作,她说:“孟买是破旧、肮脏的。”她希望孟买可以变成上海的模样。

    为什么素有“奇迹之城”、“印度的商业中心”、“世界电影制造中心”的孟买,城市道路与城市环境如此之差?曼吉特说:“在孟买的派达路的尽头修建新路时,我们看到了与上海不一样的情况,当地居民中的抗议者号啕大哭,这其中还有一位在请愿,说着新路带来污染,因为她的嗓音将受到影响。于是,这个计划暂时停下来,也许将会废弃。这就是本质的区别,上海与孟买之间,中国与印度之间,一个在制定,执行;另一个却是胆战心惊地不断地寻求公众意见。如此看起来,有时,印度的民主基础恰恰是一种对国家建设不利的痛。”

    印度是民主国家,不可能以法律禁止任何人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外一个地方。半个世纪前印度独立的时候,甘地的梦想是一个“生活在村庄中”的印度。今天的印度面临的噩梦是印度已经不再“生活在村庄中”,而是有很多人“生活在贫民窟中”。在孟买,贫民窟一片接一片,连在一起有几英里长。印度储备银行地区经理托拉特说:即使我们有最良好的愿望,即使我们有道德上的使命感,我们能给住在贫民窟里的人一个更好的生活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我真的不知道。但是凭我的直觉判断,我认为我们已经快要到无法挽回的地步了。

    “在印度,比如你雇了清洁工,他们不工作,如果有人胆敢因为失职而惩罚他们,那么,明天你就会看到罢工了,罢工由当地发展到邦里,随后就是全国了。你能认为印度在这种情况下发展成为发达国家?”楠达库马说。

    但是,随便问一个印度人,有谁愿意丧失存在于社会和文化每个角落里的自由呢?在印度似乎人们更愿意选择后者。

    坐落在德里的尼赫鲁大学像一个巨大的公园。“这里到处体现民主,校园内大字报到处可见,有点像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学生上课迟到半小时不足为怪;教师、学生可以自由的罢课。比如,一个学生考试不合格,他和他的老乡开始游行。”张文木博士介绍说,他在尼大做访问学者一年,有着切身的体会。当他表示不愿意参与学生竞选时,被人奚落为“不懂得民主”。

    印度政府从来都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但只是‘Paper  Plan’(纸面上的计划),从来没有变成‘Real  Plan’(真实的计划)。
民主的制度成本

    印度所有地方的马路上跑的一种小三轮车叫“斯古特”,就是中国的“嘣嘣车”,2000年印度政府决心淘汰这种污染严重的车型。但是,淘汰令颁布三天之后,印度政府在游行和罢工的压力下不得不收回决定。四年过去之后,我们依然看到“斯古特”跑在大街小巷。这让记者想起前不久武汉作了同样禁止三轮车的事情,短短的十几天内三轮车从城区完全消失。印度同行者睁大了眼睛说:“在印度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在印度,有三件与中国相关的事情,让印度的知识精英刻骨铭心。

    首先是1962年10月“中印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不远万里来到西藏,并且打赢了这场战争,取决于中国的高度集中制度。相反,印度已经失败了,议会仍然在吵架,无法决定和集中任何事情。40年过去了,当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时,他们归结于印度议会对战争的失败负有最大的责任。张文木博士总结说:“中印之争实际上是制度之争。”

    其次是“计划生育”政策。2000年印度人口达到10亿,目前国内人口平均每年增加1550万,按照这个速度,到2045年时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而居世界首位。印度是世界上最早实行人口控制政策的国家,早在1951年印度就起草了“全国计划生育规划”,然而,为什么到目前印度人口仍然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印度生育控制不力的原因是什么?

    印度专家们告知,1976年,当时的总理英迪拉·甘地曾发起一场控制人口增长的运动,结果遭到广大选民的强烈反对,在第二年的大选中,英迪拉·甘地遭到惨败,黯然下台。之后,以压倒多数获胜的人民党执掌了在新德里的权杖。他们对甘地夫人的生育节育计划予以否定,并很快宣布了一项新的人口政策———家庭幸福工程。此工程的意图是明确的,即它是以自愿为原则的。在今年的竞选中,除了副总理阿德瓦尼曾在一次集会上喊了几句“每个家庭只生两个好”的口号外,没有任何政治家在竞选时提过关于“人口控制”的字眼。由于印度缺乏连贯的政策来控制人口激增,尽管控制人口的措施和办法多次出台,但始终难以得到认真的贯彻落实,最后总是不了了之。

    最后是经济特区问题。一位留美博士,现为印度计划委员会高级顾问的著名经济学家曾袒露心扉:印度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搞“经济特区”,最后不了了之。而中国到1980年代才开始搞,结果一鸣惊人,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曾经担任克林顿政府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助理,现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布鲁金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问题专家李侃如,对印度和中国情况非常熟悉,5月上旬他来中国访问。当问到印度的“制度成本”时他说:“印度政府从来都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但只是‘Paper  Plan’(纸面上的计划),从来没有变成‘Real  Plan’(真实的计划)。一项基础设施必须要与不同的利益集团讨价还价,谈项目要好几年,干项目又要好几年。”

    一位驻华的印度大使在中国工作了三年,三年后回国,发现地里三年前就动工的一座立交桥还没有修完。而北京在三年之内修了很多立交桥。他感叹中国人的只争朝夕,中国人会挑灯夜战。

    印度为什么效率如此之低?他们面临着三方面的挑战:首先,因为印度宗教和民主很多,建一条高速公路要经过无数次辩论才能做出决策,任何一个决议都要经过旷日持久的辩论,达成民主决策非常不易。第二,印度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要修一条路,有可能延绵数百公里,由于土地的私有制,政府要与多少个地主“一对一”地谈判,没有人说得清楚。第三,印度政府计划大幅增加基础设施新项目的支出,但由于私人部门管理人员声称印度政府正计划“不正当地密谋国有化”,这些计划频频遭遇阻力。

    “印度社会是靠清晰的产权搭建的社会,于是印度走了混合经济的道路,但事实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有产权才有民主,但是产权的交换是要付成本的。在基础的建设阶段是需要快速打通一些关键的环节,比如基础设施。如果产权过于细密必然加大成本,在细碎的产权条件下,是难以做到‘多快好省’地建设现代化和实现城市化。”张文木博士说。

    印度人说,印度要超过中国有几个“Big  If”(重大假设),其中一个“If”是进行土改。王绍光说:“二战后有一个规律,凡是经过土改的地方,经济增长都比较快,如韩国、日本、中国内地和中国台湾等,没有经过土改的,到现在都是大问题,如印度和拉美一些国家。”

    印度学者阿马蒂亚·森说,1979年之前的毛泽东领导的社会改革无意中为1979年中国商品和市场经济改革启动以来的经济高速增长铺平了道路。“毛泽东的土地改革、普及识字、扩大公共医疗保健等等政策,对改革后的经济增长起了非常有益的作用。改革后的中国受益于改革前的中国所取得的成果的程度,应该得到更多的承认。”王绍光认为,印度在现有的民主制度下进行土改的可能性比较小。

    印度经济学家也不明白为何当今有如此之多的人如此推崇印度的民主制度。他们一言以蔽之:印度民主制度具有双面性,其中包含个性自由的发展,代价是什么都干不了。

    拉迪普是一名IT行业的老板,他抱怨说:“这个国家有着太多的承诺,但是,50年过去了,我们什么也没有做,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我们还是那么贫穷,还在受苦。印度会向何处去呢?我感到丢脸,我真不知这怪谁,政治家、经济学家、工业界人士还是普通人?我禁不住怀疑我们社会的基础。我们真的是民主吗?所谓的‘印度了不起’只是一句瞎话,是让我们忘记每天的现实。看看周围吧,没有什么是正确的,真的什么都没有。我希望能尽早采取政治改革。”

    一位叫伽兹博的印度人说:“印度每个人都要发言,民主制度保证了这一点。但却阻碍了印度的进步。”印度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帕南迪卡在评论印度的政治制度时指出:“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它都不是最有效率的,然而它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取得共识的是,如果没有民主制度,像印度这样一个多人口、多语言、多宗教冲突、贫穷而庞大的国家,结局只能更糟,正是民主制度使印度幸存、发展,并改正自己政策的失误。
“大口袋”与“逮总统”

    斋普尔城,为拉贾斯坦邦的首府,建于1727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根据记载,古代爱好艺术的国王杰耶·辛哈为使城市更加美丽,下令将全城房屋建筑涂成浅红色,“玫瑰城”的名称便由此而来。

    4月30日,我们到达斋普尔的第二天,赶上下大雨。雨停之后,往上看,公路两旁重楼叠阁,庙宇林立,四周环以高大的城墙,窥见其雄伟气势。但是往脚下一看,整个城市街道上积水半尺深,骆驼、牛、马、羊的粪便漂浮在雨水上面,真是惨不忍睹。所有的行人、汽车、摩托、牛都在半尺深的脏水中行走。尽管印度有很多有钱的人,他们也要在这种环境中走路、买东西、生活。据说其中有一些人搬到开发区居住,那里的条件好一些。但是,我们在斋普尔开发区所看到的是,那里私人投资建设了大楼,里面非常现代化,只要一出门,情况依然如此。

    在印度负责接待我们的扎胡说:“1727年城市设计就是如此,一直到现在没有任何改变。”

    记者:“独立之后,政府为什么没有提供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

    扎胡:“虽然政府收了很多的税,但是政府并没有在基础设施方面做任何事情。”

    记者:“为什么?他们不需要政绩吗?”

    扎胡:“原因很简单,比如修建一条公路立项100元钱,经过层层贪污腐败,最后只剩下5元钱,修不成了就不修了。正如你看到的选举,竞选者会讲他们做了什么样的事情,一旦执政之后,前两年在干些事情,之后就开始忙着为自己挣钱,因为政府官员们都有很大的‘BigPocket’(大口袋)。在印度50年以来,很少惩治政府官员的腐败。虽然总理也可以到法院听证,看起来非常的民主。但事实是,小偷偷了1000美元会被马上处置,但是有权力的政府官员,拿了100万是不能够受到处置的,因为印度的司法系统也是非常腐败的。所以出现像斋普尔城这样的旅游城市基础设想相当的不足。”

    记者:“天呀!中国的修路官员们首先还是要用95元来修路的,他们贪污的是那5元。”

    与我同行的一位来自美国的男士插话说:“这可真是让小巫见了大巫。”

    令人略感欣慰的是中国正在治理中。总部设在柏林的透明国际组织日前发表声明,高度评价中国有关部门在工程建设领域开展把行贿犯罪单位或个人列入“黑名单”的做法。声明说,“在招标和项目管理过程中,中国在引进国际反腐败先进经验方面开创了一个很好的先例”。声明还援引透明国际公共采购项目主任欧莱雅的话说:“中国政府禁止腐败的建筑业者承揽工程是一个积极的步骤,表明了政府打击和制约腐败的决心。此举为其他国家和一些国际组织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们也应该采取更加有效、透明的‘黑名单’制度。”

    依我理解,民主国家应该是一个法制健全的社会,有完善的监督体系,为什么民主制度会如此失效?为什么腐败已经成为社会的系统腐败?制度优势体现在哪里?当我们听完另一个印度司法腐败的“故事”,更是令人瞠目结舌。

    在印度,商人们为了相互报复,经常贿赂法官或律师,扰乱司法程序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前不久,在一名记者的4万卢比(约850美元)的“金钱贿赂”下,古吉拉特邦的一名法官竟然开出了四张逮捕令,捉拿包括总统卡拉姆、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克雷、最高法院法官辛格和最高法院审判委员会前主席简恩的4名政界要人。不过,由于逮捕令是通过“设局”签发的,而且罪名也是莫须有的,所以逮捕令最终不可能得到执行。但是,这一“金钱换逮捕令”的案件可谓印度独立以来司法界的一大丑闻,使司法界颜面尽失。克雷在主持召开的一次司法界高层会议上愤怒地指责说:“连法院的受贿现象都这么严重,其他部门的腐败情况就更加可想而知了。”

    一些司法人员为什么执法犯法?一位通讯业内人士说:“被人买通是因为经济不好,所以制度的优势没有体现出来。”在印度有钱是可以办成任何事情的。虽然这是一条潜规则,但是在印度表现得如此直白、如此淋漓尽致,还是难以令人置信。

    在斋普尔机场,同行者看到一个非常漂亮的印度女孩喜爱无比。扎胡告诉记者说:“只要有钱,这个孩子就是你的,甚至所有的法律文件都能证明这个孩子是你生的,这就是印度”;在新德里的自由市场中,当问到卖水果的小商贩是否交税时,回答:“当然交税,但不是交给税务部门,而是交给警察”;“在印度没有驾驶执照也可开车,当警察盘问时,100卢比就可以OK”。一位叫大雷(Dalee)的印度朋友介绍他的经验。

    优势的民主体制、悠久的法律传统,健全的法律体系,他们在哪里?王绍光认为,讨论印度能否追上中国,逻辑上是完全可能的。出于对中国进一步改革发展给一点激励,这样说也不是坏事。但要说印度因为民主、法制这些原因能够赶上中国,我觉得没有说服力。我不知道说印度法制优势的人到底想要说什么,印度有法制,但它的法院和警察其实非常Corrupt(腐败)。菲律宾也有民主、法制,也说英文,50年前是仅次于日本的亚洲第二富国,当时所有人都看好它的“软件”———美式民主制度。然而它在过去50年的表现如何?现在有谁会说菲律宾是下一个中国?
莫让铜臭腐蚀了农村基层民主制度

  农村基层选举制度从1988年推行以来,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的进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以金钱控制民意的丑闻。据8月22日《北京娱乐信报》报道,山西省河津市某村在今年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由于村支部书记、村选举委员会主任史某的指使、策划,村委会主任候选人王某借款230万元分给村民拉选票,结果当上了村委会主任。两位副主任候选人也分别向村民发放14.55万元后顺利当选。

  很显然,一旦金钱介入到选举中,选举的公正性将会大打折扣,同时也将打击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积极性,影响基层民主建设的进程。一个小小的村委主任,居然耗资230万拉选票,绝不是为了争取为村民服务的机会,其实质是为了争夺对公有财产包括经济、政治资源的控制权。可以预见的是,这些人一旦贿选成功,势必会变本加厉的搜刮民脂民膏。因为赔本的买卖没人愿干。

资料源于http://www.rednet.com.cn 2003-8-24 0:32:22 红网 

  金钱能够在选举中左右民意,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数千年封建专制传统,中国人没有实行民主直选的历史背景,人们还不太适应当家作主的新型民主制度;二是村民的民主意识受到落后的经济的制约。一些地方温饱尚未解决,人们对金钱的关注超过了对民主权利的追求;三是基层选举制度并没有使人们感受到当家作主的尊严,没有享受到民主应该带来的预期益处,因此,对待选举有点漠不关心。四是目前农村中稍微有文化或经济实力的人都流到城市去了,青壮年也进城务工,农村只剩下妇女儿童、老弱病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部分人就是民主的弱势群体,自我组织能力较差,易被人操纵、宰割。这势必影响到民主的绩效。这些问题的存在,给金钱选举大行其道提供了土壤。

  要避免农村基层选举被金钱左右,就必须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切断金钱进入基层选举的后路。

  首先,要增强村民的民主意识以及从事民主政治活动的基本技能。孙中山有一句话:“中国要有一个训政的时期”。中国二、三千年的政治传统文化没有民主,因此,让村民自发产生民主意识是不太可能的,这需要外力的推动。而这个外力就是自上而下宣传、教育、培训。要让村民了解民主的意义和价值以及民主选举的程序、规则,民主决策的原则、程序,民主管理的方式、方法,民主监督的体制、规范,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各项民主制度的基本内容等。要大力培训懂法律、懂选举的基层工作人员等等。这样,即使是在选举中有一些波折,也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

  其次,要使村民在选举中体味到尊严和好处。村民参加选举不仅仅限于打勾划圈。要让他们感受到手中一票的重要性。他们完全可以自主推选自己满意的当家人。如果当选者违背了选举时所做的承诺,村民也可以随时履行监督、罢免当选者的权利。当村民们通过民主推选出真心实意为民众服务的基层干部后,自然也体味到了作为选民的尊严,从而会有更大的热情和信心投入到民主建设中去。

  第三,要在农村中要坚持依法治村的原则。通过加强民主监督,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一切置于阳光之下,严格按法律、规章办事。在此情况下,即便是村干部想玩猫腻也不太可能,从而死了从中捞好处的心,也就不会处心积虑的进行贿选了。同时依法治村所体现的正义、公平的魅力,有利于培养和增强村民的法律意识,而法律意识又可以促进民主意识的提高,从而更好的推进农村基层民主进程。
2006-09-06 09:53:21 21CN综合  

  陶冶编译

  尽管有很多相似性,印度和中国还是有很大差别,两国在传统观念社会制度方面有着显著不同。近年来,中印两国经济都在飞速发展,GDP增速几乎不相上下。有人可能会问,印度经济有一天会超过中国吗?

  初看之下,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目前中国已经遥遥领先。1980年,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计算印度和中国几乎处在同一个水平上。但如今,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翻了一倍,但印度仅仅增长了50%不到。过去20多年来,中国GDP增长率一直保持在9%的水平上,比印度高出了一大截。在吸引外国投资方面,中国几乎是印度的10倍。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方面,中国是印度的5倍。中国的优势非常明显。

 在基础设施和政府办事效率方面中国也比印度强出许多。在中国,设立一家公司办理手续只要一个月的时间,但在印度则需要三个月。此外,在居民储蓄和和外汇储备方面,中国也远远超过印度。
  英国《经济学家》(Economist)经过调查得出结论说:“如果这是一场比赛,印度显然已经落在了后面。”

  但是,在表面上的领先之下则是中国优势的丧失:印度正在快马急鞭地追上来,甚至有一天会超过中国。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相比之下印度的社会体制对外界变化冲击的承受力也更强。

  尽管许多本国有识之士对印度效率低下的表决机制和拖沓庸懒的办事作风提出了强烈批评,但无疑这是一个更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管理体制。印度在许多经济发展问题上做出错误决策是因为参与决策的人出了问题,并非因为表决机制出了问题。尽管效率低下,这种制度却更加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当然,印度第一代领导人也曾犯下错误。幸运地是,印度成功地打破了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教条。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一系列危机之后,印度也悄然发生了一场文化和观念上的革命:这个曾经坚持费边社会主义的国家开始融入国际主流社会(译注:费边主义 Fabianism 英国社会主义思想的主流,主张进步和改良的社会主义思想。)。

  印度经济正在转型,尽管道路可能会有曲折,但自由市场经济却是坚定不移的方向。印度的私有化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国家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干预越来越少。

  改革方向的明确使印度公司企业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印度工商联合会(Federation of Indian Chambers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2003年印度工商企业对前途有信心的比率为40%,去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73%。

  尽管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拥有绝对领先优势,但印度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软件方面更有实力。目前印度银行坏帐比率不到10%,而中国官方承认的数据则高达20%,真实数据可能会更高。

  印度资本市场也远比中国稳定高效,相比于印度成熟的证券市场,中国的沪深股市简直就是个赌场。自2000年以来,印度主要的孟卖敏感指数上涨了近3倍,而同期内中国上证综合指数则下跌了近40%。

  尽管印度人并不喜欢打官司,但没有人怀疑印度不是一个法制社会。健全而公正的司法体系为印度社会长久稳定提供了坚实基础。

  此外,独生子女政策也使中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印度则没有这方面的担心。与中国相比,印度是一个年轻的国家。

  尽管中国经济增速持续多年高速增长,但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中国经济已经显露出许多增长乏力的迹象。但过去几年来,印度经济却呈现出加速增长的势头,其GDP增长率已经与中国不相上下。

  因此,印度赶超中国只是个时间问题。或许,用不了一代人的时间人们就会发现印度才是亚洲真正的巨人,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本文来自美国《财富》周刊,原文作者是Cait Murphy,编译时略有删节。)
  原题:观察印度的视角   作者:秋风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最近在《新财富》发表文章《印度启示录:三个世界与不公平下的和谐》。作者通过对印度的实地考察,得出了三点结论,其中头两点是:第一,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民主制度应该缓行,过早引入西方的民主制度只会带来不自由。第二,法制不能神化。在发展中国家,法制不可能像在发达国家那样有效。因为一个法律制度的效率,有赖于一系列基础性制度的建立,如廉洁的法官、行为受到约束的律师等等,这些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是难以建立的。因此,利用法制系统来约束政府的做法,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恐怕是很难形成的。

  这是两条令人震惊的结论,尽管作者似乎是不经意地道出的,尽管在国内的经济学家及获得某家杂志正式 比较研究的傲慢

  这一百多年来,中国是在比较中活过来的。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被动反应型的,作为一个后来但希望追上先进的民族——更准确地说,是其中的知识分子,自然立刻会注意到中西之间的差异,或者说差距。因此,中西比较就始终是20世纪国人思考中国问题的一个基本知识背景。一直到1980年代,比较文化研究还是一门显学。

  不过,这些知识分子进行比较时主要是自我责备,以至于自虐。焦灼的启蒙者们悲愤地批判中国文化的“落后”,批判中国人的“国民性”,希望引领中国人脱胎换骨,完成人性的自我更换,从黄土文明转向海洋文明。

  到1990年代中后期,传统的比较文化研究衰落了。这似乎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有关。强大的经济实力似乎让人们找到了某种自信,有些人士因“经济奇迹”而得出结论,中国在文化上已经不输于外国了,甚至于中国的样样都很好。由此,到最近几年,出现了另外一种比较研究。比较者的心态从文化上的自责,变成了经济上的自豪甚至傲慢。

  这种比较最初是针对俄罗斯及东欧国家的。90年代以来两国的经济表现,让不少学者总结出了一个令人兴奋的“中国模式”。俄罗斯休克疗法则被认为完全失败,并遭到部分经济学家的耻笑。不过,最近几年,随着俄罗斯及东欧经济出现比较强劲的增长,这种比较已经相当少见了。

  然从2004年开始,“拉美化”又成为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学者们把中国现实的经济社会问题及想像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统统归之于带有一定地域歧视色彩“拉美化”概念之下。但Manatt & Jones全球战略顾问公司中国顾问吴向宏很快就尖锐地指出,我们没有资格轻视拉美。吴举了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没有几个中国人愿意相信,墨西哥是一个比中国富裕得多的国家,尽管墨国的人均GDP是中国的六倍!顺便引用吴先生的一句话:“看看最近几年从普通大众到所谓知识精英的议论吧,除了欧美一流西方强国之外,谁还被我们放在眼里?”

  与此同时,中印比较也成了一个焦点。

  “印度之路”的神话

  把中国与印度放在一起说事儿,热中的不仅有中国人,也有西方人。2005年8月22日出版的美国《商业周刊》封面文章里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单词——CHINDIA。这个单词融合了China和India两个词,尽管其创造者是一位印度学者,但《商业周刊》将其传遍全球。因此,庞中英最近在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文章说,“中印对比是西方的流行偏好”。

  但“中印对比”显然不仅仅是个西方话语,中国人自己对印度其实很有兴趣。这种兴趣也许较早出现在软件行业。原因很简单,中国在经济领域样样都比印度好,唯独软件业似乎不如印度。很多中国经济专家不明白,甚至不服气。因而才会去找原因。

  随后,中印对比研究扩展起来。不管是国内国外,主流的意见是,中国比印度表现更好。人们的努力主要寻找中国好于印度的理由。这些理由,其实几乎不出张五常的理论模型之范围。

  张五常是较早进行中印对比的经济专家。他的前提是:制度是以权利的界定方法划分,目前人类知道的只有三种:其一是以人的等级界定权利(共产制度),其二是以管制法例界定权利(印度之路),其三是以资产界定权利(私产制度)。经济改革正确路径就是要从等级界定权利转到资产界定权利的道路上去。但权力如何肯让渡出自己控制的资源?一个简单易行并且交易成本最低的方式就是赎买。因此,腐败有助于改革,有助于市场的发育。

  至于印度之路,则是最坏的,张五常多次讲过这个国家海关腐败的例子,在印度,你管手表的进口,我管某种外汇管制,他管生产手袋的审批,各有所管。有管制,就有贪污。你贪污手表,我贪污手袋。这种权利界定得很清楚。贪污权还可以自由买卖,还可以继承,写进遗嘱里面。而这与印度的民主制度有关。因此,腐败比印度式的民主更有效率。

  今天,几乎所有主流经济专家的研究都是为张五常做注脚,李稻葵亦不过是其中最新的一个而已。唯一引人注目的是,他把部分经济专家群体的政治意见直白地表露了出来。

  知道自己的无知

  但如果仔细查阅相关文献,立刻就可以发现:凡是支持中国优于印度之结论的,一般都是专业经济分析人士,不管他供职国内机构,还是供职于跨国投资银行。相反,凡是广泛地考虑经济之外因素的学者,得出的结论则对中国显然并不有利,甚至往往更看好印度。

  谁的意见更可信?历史可以给人启发。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一篇评论就提醒人们:“经济领域中没有任何东西是确定不变的。别忘了,20前,日本看上去还像未来的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呢。”

  因此,面对中印经济增长间的差异,需要审慎。没有人能够否认中国经济这二十多年来比印度好得多的事实。但观察此一问题时,似有必要警惕“决定论”的致命诱惑。现代社会科学总有一种解释的渴望,而人们又愿意相信简单的逻辑,于是,现代社会科学——经济学向来以科学自命——倾向于将一种因素的重要性无限夸大,并以此替代其他同样珍贵的价值。事实上,对于中短期的经济增长,没有人能够给出可证伪的一般性解释,否则,主流经济学教科书就该支持计划经济,因为前苏联也曾经搞出过经济奇迹;当然,由经济增长的表现不佳,也很难合乎逻辑地推导出李稻葵所说的那类一般性命题。

  可以说,用经济效率来反对法治和民主,乃是思想偷懒的产物。经济增长、法治、民主,甚至人民乐天知命的生活方式,对于一个社会及其人民的生活来说,是同样重要的。钱不是唯一,投票权同样重要。无奈的是,现代社会科学的专业分工制造了盲点,每个行当的专家都受其视野限制而看不到其他价值的重要性。在这个物质主义时代,经济效率的重要性压倒其他价值。此时,明智显得极为重要,而明智,先贤已经说过,就是知道自己的无知
高群耀:这个话题蛮大的,至少我现在已经请了Autodesk印度的总经理,他曾是微软在印度的第一个员工,做微软印度总裁13年,我希望下个月他到中国参加员工会议的时候来接受你的采访,他可能会给你一个更精彩、更清楚的一个故事,听听他有关印度方面清楚的描述。

  印度,我花了很多时间,在那里停留,也有很多同事。印度是个很了不起的国家。就我们的行当来说,印度IT产业的发展应该还是在发展和崛起的阶段,这个国家对我们这个行当有很多机会、很多挑战。机会很明显,印度目前在大幅度增加建筑、机场、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印度可以很明显看到基础设施还需要建设,很知名的班加罗尔,它的机场比中国一个一般的车站还要差。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对Autodesk这样的公司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因为所有的设计都要使用Autodesk的工具。

  印度跟中国有很多地方不同。首先它是多民族的,有上百甚至上千种语言,我北方印度的同事跟我去南方,也跟我像外国人一样,听不懂。独立的时候接了英国的民主化的制度体系,但当经济发展没有达到完善的时候接了这个体系有不完善的地方,当人们的经济水准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时候民主化制度实行就有难度,饭还吃不饱的时候哪能作出有远见的决定嘛。

  同时,印度和前苏联走得比较近,学了苏联的一些体制。所以给我总体感觉,宏观体制里边既有民主体制所带来的决策效率方面的一些考量,同时也有一些国有的产业,如电力、飞机公司等等带来的特有的弊病,这两种不同制度里面的弱点它都具备,所以宏观上来说工作会有一定的难度。据说班加罗尔那个机场的报告已经讨论了11年之久,那个机场还没有建。当中国和印度经济启动的时候,中国现在已经有近百万公里的高速出路出来,印度大概只有我们的十分之一而已。

  但是他也他很独到的、强势的地方,如他的金融体制比较完整,股票市场已经有130多年的历史,是相当完整的一整套体系;在我们这个行业当中,软件服务和外包走在世界前列。这当然也有一些巧合的地方,因为所谓千年虫的问题带起来一批印度公司,同时2000年整个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前,很多金钱铺就了海底的电缆,促成低成本的数据交流。所以这些巧合使得印度软件外包发展很快,在经济出口方面扮演很重要角色,有相当精彩的公司出现。

  至于国内的软件市场,今天也在兴起的时候,虽然有比较高的盗版率,使用的有效性也有相当的难度,但这正好给我们很大的机会。

  主持人:有时候会碰到哪些打动你的细节,比较能说明印度这个国家的特点?

  高群耀:像我们做生意一定要对消费者、文化背景花很多工夫,了解他的历史。到印度要到甘地历史博物馆里认真地看,因为很多文化是有关系的。

  员工的管理方式上和中国恐怕有很多的不同,消费者的形式也不太一样。比如在印度,人们很少买一包烟,他消费的时候买一根烟,一支一支买,买20支烟要比买一包烟贵多了;洗头膏我们会买一桶,他会一毛钱买一袋,一袋就用一次。这不是钱的问题,是一种习惯。包括Autodesk的员工也这样,他们薪金并不低。

  换句话说,这种习惯是:现金也很重要,决不能有库存。在那里面做生意一定要迎合很多这样的做法,像类似这样的部分跟我们到中国来一样,不同的地方需要很多创意的创业模式,有新的做法迎合本地的需求,而不是强加某种商业模式或者某种做法等等。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印建交55周年之际的南亚之行,将国内的关注视线吸引到了邻国印度。对于这个诸多方面都同中国存在共同点与可比性的邻国,国人既感陌生,又感神秘,还有一些模模糊糊的兴趣——越来越多的事态表明,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印度。但为什么需要了解印度,以及最需要了解印度的哪些方面,却并不是一个一目了然的问题。

  两国的相互了解,绕不开彼此外交上的线索。盛唐之时的“西天所在”已经久远,全球历史开启之后,印度现于中国人视野中的第一个身份,是近代英国侵略中国的基地,及至独立建国后成为“不结盟运动”的同路人,再到边界争端一度反目成仇,如今风雨已过两国关系呈现常态,又被视为国际格局多极化的战略伙伴。几十年来,中国民众了解印度,很大程度上乃是服从于政治的命题与外交的需要。此次温总理访印,国内媒体亦多作如此解读,或者又有专注印度经济发展成就者,则愿意来一番“世界工厂”与“世界办公室”的比较与“龙象崛起”的展望。

  很显然,我们日益地感觉到需要了解印度,是因为这个国家曾经、现在以及将来都会对中国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倘若我们将这些影响限于两国关系的种种具体形态与细节,则我们可能会因小失大。事实上,了解他者,最终是为了反观自身。这种因果,才是我们无论远近需要了解世界的立足点,晚清被枪炮敲开了国门是如此,现在我们主动打开国门更是如此。

  因此,了解印度,知道印度教、咖喱饭并不够,知道对方爆了原子弹、欲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不够。正如中国关注英美等发达国家,乃是需要知晓现代化的一些成功经验,中国关注欠发达国家,则是可以了解他们同在这一向现代化目标转型过程中的路径尝试与得失。尤其俄罗斯、印度,与中国都是转型规模庞大而进程艰难的一类,它们的转型选择与成绩,是中国人最最需要了解而弥补自身体验与感知的内容。

  也只有在这样一种了解诉求的指引下,我们才不会走马观花地将印度当作一个充满异国情调的他乡,才不会得意于一些停留在表层比较上的结论。不少去过印度的国民在他们的笔记中都难免会提及这个国家的脏乱差——如我们国家十年前的城市面目,种种经济发展数据似乎也在显示,印度的发展距离我们应当也有十年的时间差。但在这背后,我们是否知道,新德里没有北京上海宽阔笔直的马路,弯弯曲曲的窄路两旁,20世纪的高楼大厦与18世纪的破落棚房并立,实在是因为这个国家不可能出现强制拆迁的火爆场面,“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可进”的私产权理念,已在这个东方古国稳稳生下了根。而近年来虽然不如中国但也已经令世界咋舌的“印度速度”,更是在这个国家几十年来成功避免了社会革命与历史断裂的大背景下取得的——这在后发现代化国家中是如此地罕见,因而显得尤其难得。

  可以说,印度最值得我们去了解的,正是它对于种种多样性的接受与包容——这个政治、宗教、种姓因素纷繁芜杂的国家,一直没有选择用过激烈的革命与运动方式来决裂历史、树立惟一,而同时又能够在制度规范中向现代国家渐渐转型。这个国家的路径的可贵之处,一则在于避免了种种激烈型社会实验试错付出的重大成本,因此可谓有更多和谐的成分;二则在于建立在如此包容渐进社会基础上的发展与进步,也显然不易孕育出社会危机、受制于社会危机而可能前功尽弃,因此更具可持续性。

  外交如果得以开启国人对印度的兴趣,而兴趣中又如果能强化和细化上述的了解,生长出更多角度比较中印两国的见解与认知,那因此而来的“印度热”便有了最有价值的意义。至少在中国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的当下,我们应当了解,对于多元价值,印度“圣雄”甘地曾经说过:“尊重、理解、接受、欣赏。”
黄炳福

近年来,国内一些媒体把印度的经济发展炒得沸沸扬扬,好象大有赶上甚至超过中国之势。为探个究竟,我在8月底9月初率团访问了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家。10天时间从中部的新德里到杰普尔、阿哥拉到北部的斯里纳加,再到西部的孟买、南部的特里芃特朗,看了半个印度,接触了一些人士,阅读了有关资料,总的感到印度虽有若干优势,但总体上要比中国落后15—20年。贫富悬殊突出,社会设施破旧落后,城乡环境脏乱差,狭隘的民族主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考察了印度,深深感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改革开放决策的英明伟大,计划生育政策的无比正确,也看到了宗教在维护稳定方面的神奇作用。

一、印度的基本情况

印度是当今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国,2002年统计国土面积297.47万平方公里(若含争议地区则为328.78万平方公里),人口10.49亿,年增长率1.9%,其中农村人口占72%,贫困人口达4亿,平均寿命63岁,成人文盲占46%,83%的人信印度教,1%的人信佛教。GDP5102亿美元(其中农业占23%,工业占26%,服务业占51%),1990—2002年平均增长5.7%,世界排名第11位;人均GDP470美元,世界排名第161位;外贸进出口总额1059亿美元,其中出口493亿美元,年增长9.1%;外汇储备(含黄金)716亿美元;外债总额1044亿美元。

二、印度的比较优势

一是耕地多。印度国土面积虽然比我国少得多,但可耕地达1.6亿公顷,合24亿亩。人均可耕地我国只有0.11公顷,而印度达0.16公顷,且水资源丰富,日照充足,积温高,森林面积大,占国土面积的21.6%,而我国只占17%。

二是印度的高级市场比我国成熟。印度的初级市场,即商品市场远不及我国繁荣,全国基本没有什么象样的、上规模的现代化商场,但有关资料显示,在货币与资本的高级市场上却并不比我国逊色,有些指标还大大优于我国,如印度的银行不良资产贷款只占10%,2003年11月18日印度《经济时报》报道,不良资产已降到4.4%,而我国至少在25%以上。印度近十年的经济平均增长率在6%左右,我国是7%左右,但印度的银行储蓄率只有24%,而我国高达40%,就是我国银行投入40美元才产生7美元,而印度投入24美元就产生6美元。在股票市场上,中国2000年以来已连续5年熊市,至少有8000亿元人民币市值化为乌有,而印度孟买BSE股市指数至2003年12月底累计上升64.19%,6只基金回报率在73.76%—106.38%,且升势未停,并且印度高级市场的操作也比我国规范和透明。另外印度已经培育出一大批能够与欧美跨国公司竞争的私营公司,而我国至今还没有一家私营公司进入跨国公司行列。2002年《福布斯》杂志对世界上最好的200家公司排名,印度有13家上榜,中国只有4家,且都在香港。

三是软件产业比较先进。软件产业是印度的优势产业之一,大量的软件开发和出口,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也仅次于美国。近十年来,随着全球信息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印度软件产业增长迅速,每年以50%的比例增长。印度软件公司在开发软件项目,特别是在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软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相对的优势。目前,从事以软件为主的信息技术产业的企业共有1200多家,拥有技术和管理人员30多万人,主要软件开发公司有300多家,年营业额均在10亿卢比以上(46卢比=1美元)。在这300多家企业中,有145家获得了ISO9001质量认证。2003年软件出口产值达5551亿卢比,增长28%,将成为印度第一出口产品。印度把发达国家搞工业园的经验引进软件产业的开发,自1991年在印度南部卡纳塔卡邦的班加罗尔建立第一个软件技术园区以来,全国已先后建立17个软件技术园区,园区内企业出口占印度软件出口总额的68%。印度非常重视软件人才培养,每年各大专校要培养85000多名计算机和软件技术人员,还与美国密切联合,光在硅谷的高科技公司就有700多家,在硅谷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三分之二是印度人,并借此发展印度高技术产业。印度正逐渐成为一个软件超级大国。

三、印度与中国的差距

尽管印度在不少方面目前比中国搞得好,但总体上还是远远落后于中国。在贫富差距、城市化水平、公共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思想观念上更为突出。

一是贫富悬殊大,城市脏乱差。第一世界与第四世界同城,天堂与地狱共存,富人占2%,富可敌国,上等人城堡豪宅依旧,而日收入2美元以下的人占80%,其中1美元以下占34.7%。无论在飞机上看还是坐车几百公里看,广野上村庄很少,荒地很多,无人耕种,城市贫民很多,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贫民窟到处可见,包括首都新德里在内,街头露宿的人也很多,陪同我们的印度人讲,孟买市1600万人口中,住在贫民窟的占50%,达700—800万,孟买有世界上最大的贫民窟。我们经过的大中城市规划水平都很低,建设无序,到处乱搭乱建,房屋简陋,低矮破旧,道路坑坑洼洼,烟尘飞扬,脏不堪言,真是垃圾遍地无人扫,牛羊猪狗满城跑,乞丐处处向人讨,兜售小贩惹人恼。

二是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落后。反映基础工业最主要的指标是钢铁工业,印度2003年的钢铁产量不足2800万吨,比中国1978年的产量还少。中国2003年生产了2.25亿吨钢铁,还进口了3500万吨钢材。代表国家石化工业主要指标的乙烯,2003年印度只有60万吨,而中国500万吨,世界第5位。反映建筑工业主要指标的水泥,2003年中国产量7.6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55%,而印度无可奉告。反映工业经济命脉的石油工业,2003年印度生产3600万吨,而中国生产了1.6亿吨,还进口了1亿吨。由于基础工业落后,导致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到2003年印度还没有一条正式的封闭运行的高速公路,据说刚刚开始设计,而中国4车道以上的高速公路2003年已达2.7万公里,并以每年5000公里的速度在增加。其余公路,印度只有不到10%的路面被水泥或柏油硬化了,印度的大中城市除孟买有几十幢20层以上的高楼大厦外,绝大多数城市是二、三层,很少有四、五层的房屋,并且只有不到3%的房子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大多是干打垒,或砖木结构无屋顶的简陋房。所经城市包括首都新德里的车辆也是杂牌低档,甚至人力、牛马车横冲直撞,公交车破旧拥挤。全国铁路虽有6万多公里,但宽窄不同轨,现代化程度低,基本还是举灯、摇灯指挥,故常出事故。印度的电力供应也很紧张,经常停电,人均电力消费365度,而中国已达893度。

三是治国理念落后,过份强调保护民族经济,严重影响了对外开放。印度是一个宗教文化和民族主义很强的国家,很多教授至今崇尚国货,反对使用泊来品,并影响学生,影响到政界。最近,一个世界性的反全球化大会在印度召开,反对外国投资占领印度市场。印度教授肚子饿了不买饼干吃,只吃印度人自己做的薄饼,渴了不喝可乐和矿泉水,只喝印度椰子水,不吃和露雪,吃井水。买小汽车也提倡买印度车,所以印度进口车较少。据说麦当劳与肯德基进入印度多年,绞尽脑汁,却无进展,肯德基被迫于去年底退出印度市场,麦当劳也只有20多家分店,很难维持。即使善于经营的浙江人也很难在印度站住脚跟,为数很少的中国餐馆也绝大多数是印度人开的。正因为如此,印度去年只引进了49.5亿美元外资,而中国达570亿美元。这种治国理念还不如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印度不懂得中国与印度的最大难题是解决就业,引进外资就能大量解决就业,就业就会增加收入,增加收入就会开拓国内消费市场,就会进一步带动民族经济。当前印度尽管在IT产业,尤其在软件产业、生物技术、医药方面优先于我国,但这些产业不能大量解决劳动力就业。今年国大党重新上台,人民党落选下台,泥巴打败了鼠标,原因就在于此。由于历史的原因,印度对中资公司特别歧视,市场准入很难,签证刁难,常遭拒签,对中国货反倾销很强烈,中国是印度反倾销立案最多的国家,印度海关、商检不及时验货,常导致货物积压码头,交不起滞纳金而廉价拍卖,造成亏本。当然我们也应学习印度的民族精神,但不学他们狭隘的民族主义。

四、印度的投资政策

1991年实行对外开放以来,印度陆续出台了一些鼓励外国直接投资的法规政策。目前,大部分外国直接投资适用“自动登记渠道”,申请人只需通知印度储备银行(RBI)即可自动生效,不符合“自动登记渠道”条件的外资项目,申请人需向“外国直接投资促进委员会”(FIPB)提交申请材料,FIPB将在30天内做出批准与否的决定。

(一)以下行业外资可通过“自动登记渠道”达到100%持股:

1、大部分制造业;2、非银行金融服务;3、道路、港口、发电及电力传输、大众捷运和压缩天然气基础设施项目;4、制药(使用DNA技术除外);5、酒店和旅游业;6、食品加工;7、电子硬件行业;8、软件开发;9、电影和广告;10、医院;11、私人炼油项目;12、石油产品营销业;13、石油产品管线;14、中小规模油气田勘探;15、污染的控制与管理;16、除钻石和宝石以外矿产的勘探与开采;17、管理顾问服务;18、风险投资基金或公司;19、设立或开发工业园或经济特区。

(二)以下行业外资可通过“政府审批渠道”达到100%持股:

1、机场项目;2、天然气和压缩气管线项目;3、出版科技杂志;4、电子商务;5、符合政策的贸易公司;6、不适用“自动登记渠道”的药品制造项目;7、城镇开发;8、不提供接口、电子邮件和语音邮箱的互联网接入服务;9、除信件外的快递服务;10、广播用电视软件;11、天然气或压缩天然气管线业务。

(三)以下是主要的外资持股受限行业及其外资可持股最高限额情况:

1、电信: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传呼和卫星全球个人电话服务49%;提供互联网接口、宽带服务74%。2、煤炭和褐煤:国营企业49%;非国营企业50%;为供应企业内部而进行的勘探和开采74%。3、采矿:钻石和宝石矿74%。4、私营银行:私营银行业务74%。5、保险业:保险26%。6、国内航空 40%(不允许外国航空公司直接或间接持股)。7、石油:除冶炼外的石油项目(天然气和压缩天然气管道项目需征得政府批准)100%;国营公司冶炼项目26%。8、基础设施和服务业49%。9、原子能矿物74%。10、国防工业:武器弹药、军用飞机和战舰26%。11、小型行业24%。12、卫星:卫星及有关设施的建设和运营74%。13、茶叶100%(在五年后向当地印度公司转让20%的股权)。14、广播:硬件建设(如建立传输中心等)、有线电视服务49%。15、印刷媒体:出版科技和专业杂志100%;发行报纸和期刊26%。

(四)以下行业不对外资开放:

1、房地产业(城镇开发项目除外);2、零售业;3、博彩业;4、农业(茶叶种植除外)。
印度不太富裕,并且人口众多,但是,印度百姓看病不难。原因是什么?《人民日报》刊发的题为《印度百姓看病不难》的通讯,为我们揭开了这个谜团:

首先,推行全民免费医疗制度,建立系统的政府医疗服务体系。据统计,印度共有1.2万所医院、2.2万个初级医疗中心、2000多个社区医疗中心和2.7万个诊疗所。这些遍布全国的政府医疗机构满足了大多数国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同时,政府也鼓励私立医院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为贫穷患者适度减免医疗费用。

  其次,农民看病不花钱。印度的农村医疗网络很健全,占印度人口72%左右的农村居民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国家提供的免费医疗。1996年以后,政府推出了社区医疗中心的规划,每10万名农村居民配备1个社区卫生中心,一个中心约设30张病床和4名医生,并配有化验室和基本检查设备等。社区卫生中心无法处置的病人一般都送往设施较好、医护人员齐备的地区医院。

再次,做到公平公正。据了解,印度政府2005--2006年度用于农村公共健康事业的总资金投入约24亿美元,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相比并不算多,但是,印度政府把有限的投入公平地配置到最需要医疗服务的地方,在配置有限的医疗资源上尽量做到公平公正。

  第四,不走市场化道路。印度人认识到,医疗卫生体制如果完全按商业化、市场化运作,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印度医疗保障制度始终坚持“两手抓”:既扶持政府医院的稳定运转,又鼓励私立医院健康发展。强调社会公平,兼顾利益平衡,使印度的富人和穷人患者各有所依、各得其所。

  在目前医患矛盾突出,医疗卫生领域问题迭出的今天,印度的成功经验,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国财政目前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比例依然偏低。以2003年为例,我国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仅占17%,企业、社会单位负担占27%,个人支付的高达56%。而在欧洲发达国家,政府负担80%--90%卫生总费用。比如丹麦,其全国财政支出总额中,仅与社会保障有关的费用就占去了38.9%(养老金10%,失业救济金8.9%,教育医疗等社保20%),如果再加上其他公共性项目开支,公益性投资占财政支出的绝大部分。

  医疗服务是公共产品,本应由政府承担。如果政府投入跟不上,相应的缺口就只能转嫁到公众身上,成为医疗乱收费问题之源。不仅如此,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反过来要求“医院反哺政府”。据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介绍,广东省某经济欠发达地级市,政府财政不但不投入,还从人民医院提取500万元给政府公务员发工资;某经济发达市,从一家大医院提取1000万元用来发展经济……

  除了卫生资源总量投入不足,更大的一个问题是公平公正问题。目前,我国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结构不合理,导致卫生资源供给不能满足公众的医疗需求。在我国,80%的卫生资源分布在城市,城市卫生资源的80%又分布在大医院。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是,人们不愿到社区医院就医。据3月1日的《健康报》报道,国家发改委近日公布了一项北京城区居民对社会公共服务的民意调查结果,有41.4%的被调查者表示,如果家中有人得小病,他们不会选择去社区医院看病。

  这是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的必然结果。医疗资源过分向大城市集中和向大医院倾斜,使得整个医疗体系发生扭曲。既造成了大医院的不堪重负,引发了乱收费等问题,也造成社区医院处于惨淡经营的状态,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

  从经济实力上来看,印度没有中国富裕,然而,他们在医疗服务方面,却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使得民众不受看病难等问题的困扰,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印度与中国的国情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人口大国,因而,研究印度的成功经验,加以借鉴,或许,能给我们解决医疗难题,提供一个更为实际和具体的参照。

========================
2006-07-10 14:39:41 来源: 《当代世界》
  任冲/文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仅次于中国的发展中国家,但印度的医疗保障体系在世界上是有名的,它保证了绝大多数人享受近乎免费的公共医疗卫生保障,一般老百姓看病的费用绝大部分是由政府支出,这极大地促进了印度社会的整体发展,同时,对我国医疗制度的改革也具有借鉴作用。

  印度医疗体系的现状

  自1947年印度独立后,印度政府建立了几乎免费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国民健康花费的绝大部分都是来自政府支出。1949年印度通过的第一部宪法中明确规定“所有国民都享受免费医疗”。只要不是大病,无论是谁都可以接受免费医疗。但如果病情比较严重,患者自己也需要负担一部分费用。对于急诊病人,他们采取的政策是先看病,后交钱。

  据统计,印度全国现有1.2万所医院、2.2万个初级医疗中心、2000多个社区医疗中心和2.7万个诊疗所。这些遍布全国的政府医疗机构满足了大多数国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在印度看来,医疗卫生体制如果完全实施商业化、市场化运作,会违背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破坏社会公平,不利于社会安定。因此,印度医疗保障制度坚持两手抓,既扶持政府医院的稳定运转,又鼓励私立医院健康发展。这种公立、私立医院并存的现象使得印度的富人和穷人病患者各有所依。

  近10年来,印度的私人医疗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整个医疗行业支出为国内生产总值的5.4%,其中有将近20%出自政府投入的公共卫生部门,另外都出自私营的健康及医疗行业。由于政府鼓励私人医疗行业的发展,印度的私营医疗服务业以其出色的医疗技术和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很多外国企业已经利用印度训练良好、会讲英语的低成本劳动力,将其与医疗相关的服务外包到印度。这类服务包括x射线和血液分析、远距离诊断等业务。

  印度公立医院尽管存在资金短缺和条件较差等问题,但它们对社会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政府宁愿背着巨额的财政负担也要维持这些医院的运转。20世纪80年代初期,印度政府就制定了在全国农村逐步建立三级医疗保健网络的宏伟目标。这一网络包括保健站、初级保健中心和社区保健中心三部分,免费向广大穷人提供医疗服务。免费项目包括挂号费、检查费、住院费、治疗费、急诊抢救的一切费用,甚至还有住院病人的伙食费,但不包括药费。2004年,印度政府还宣布,今后10年内将斥资9000亿卢比,用于医疗设施基础建设和购买医疗卫生器械,确保未来10年印度各大医院的医生和床位数量增加一倍,护理人员增加两倍。

  从2005年开始,印度着手进行了一项更大规模的“全国农村健康计划”,以加强印度农村地区,尤其是那些落后地区的医疗体系。他们正在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原有医院进行现代化改造、对医生和护士进行培训等方面。在这项计划中,届时将会有14.5万个乡镇健康中心、2.3万个地区健康中心以及3222个大型健康中心来为广大农村人口提供医疗服务。在这些政府医院体系中,病人都可以免费得到医生的诊疗以及基本的常用药,即便遇到重大疾病需要输血或手术,患者也只需要负担其中的5%左右。如果病人生活在规定的贫困线以下地区,他还可以动用“全国健康优惠基金”来得到全免费的治疗。

印度的医疗保障体系2006-07-10 14:39:41 来源: 《当代世界》  网友评论 0 条 进入论坛
  政府采取的措施

  印度政府为了确保其医疗系统的顺利进行,采取了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1、合理利用政府投入,积极推行全民免费医疗制度。印度政府2005—2006年度用于农村公共健康事业的总资金投入为1028亿卢比(约合24亿美元),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相比并不算多。但印度政府把有限的投入公平地配置到最需要医疗服务的地方,也就是说,在配置有限的医疗资源上尽量做到公平公正。这一点至关重要。据今年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评估排行榜显示,印度在全世界居第43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在未来三到四年里,印度政府对医疗体系的投入将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部门的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将进一步提高。

  2、帮助弱势群体,使他们看病基本上不花钱。印度的农村医疗网络很健全,占印度人口72%左右的农村居民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国家提供的免费医疗。1996年以后,政府推出了社区医疗中心的规划,每10万名农村居民配备1个社区卫生中心,一个中心约设30张病床和4名医生,并配有化验室和基本检查设备等。社区卫生中心无法处置的病人一般都送往设施较好、医护人员齐备的地区医院。农民有个头疼脑热的小病,从村里的小诊所或卫生中心便可以拿到阿司匹林这样的常用药。一个地区通常有2到3所这样的医院。印度农村的医疗体系既减轻了农民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公平。

  3、对私立医院实行严格的监管。私立医院在印度医疗体系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政府对这些私营医院有严格的监管,如项目的审批、诊疗费管理和医药费管理等等,以便让全国医疗的整体费用能够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4、鼓励私立医院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印度政府积极鼓励发展私立医院,使他们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由于政府医院不以营利为目的,因此其条件比私立医院要差得多。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患者很自然地“分流”到私立医院。例如,距离全印医学院几公里远的阿波罗医院看上去好像一座五星级宾馆,院子里绿草如茵,病房宽敞明亮,各种先进医疗设备一应俱全。另外,私立医院拥有高水平的医务人员,很多医生持有英国皇家医学院等著名医学院校颁发的高级资质证书。在高水准的私立医院就诊,当然比公立医院费用高,但按照一般国际标准衡量,价格仍然是相对便宜的。因此,大批西方国家的患者不远万里到印度求医,就是这个原因。

  5、积极探索建立医疗互助保险体系。近年来,为保障广大农村人口的健康安全,印度一些地区的行业联合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开始行动起来,针对发病率较低但医疗费用较高的大病风险,积极介入农村医保,牵头帮助农民投保,走出了发展中国家农村医疗的一条新路。如在部分地区,政府要求一些医学院及医学研究机构与当地村民合作。这些村民每年缴纳365卢比,政府再给予200卢比的补贴,让他们组成医疗互助保险体系,这可以让村民们能够负担起大约3万到4万卢比的治疗花费,承受像一般性手术治疗等规模的疾病风险。与此同时,各种私立医院竞相发展,为不同需求的人群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甚至欧美一些国家的病人都到印度的私立医院就医,这些医院闯出了一条国际市场化的道路。

  6、努力改进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目前,印度政府正在增加公共投入,并且尽可能地让医疗保险政策成为一项强制措施。除此之外,政府还对一部分医疗行业进行补贴,尽可能避免出现百姓因为贫富差距而无法看病的情况。即使你没钱,只要你去任何一家政府医院,医生就必须给你诊治,这是印度政府的基本政策。

  目前,印度政府正在进一步完善国内的公共医疗体系。实际上,对于健康及医疗行业而言,完全市场化和商业化可能会是一个灾难,这会极大地抬高医疗价格、增加社会支出,而这一切都最终要转嫁到病人的头上。因此,印度政府制定的理想目标是,在将来,私营部门在整个健康医疗体系中所占的比例为60%,由政府投入的公共医疗机构从现在所占的近20%的比例要提高到40%。印度不是一个富裕的国家,而是一个人口稠密的发展中国家,但却能走出一条近乎全民免费医疗的成功之路,这对于完善我国医疗卫生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
印度打造医疗旅游产业

建立产业标准 游说国外公司———

  印度目前已是全球重要的医疗旅游市场,不过,印度还打算更进一步,把医疗旅游作为一项产业加以经营。

  由于泰国在推动健康和康复旅游方面做得很成功,所以,印度上下把泰国的经营模式为自己的范本。就在上周,《印度快报》集团组织了印度的旅游经营者和医疗人员的首次聚会。



  本来,印度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涉及预防疾病和调理身体的因素,比如瑜珈、阿柔吠陀(Ayurveda)以及其他传统治疗方法。

  但是因为进行医疗旅游的人希望能够迅速地看到治疗效果,因此,印度医疗以及旅游从业人员呼吁政府能够给予医院更多的权力,同时建立相应标准,更广泛地提高基础设施质量,以及在缺少卫生条件的城市,实施有序控制和推广保险覆盖。

  据说,在印度进行医疗旅游的开支大约是欧洲同样服务收费的1/10,东南亚的1/5。在印度南部的一个度假村,14天的强化课程价格也只有9.6万卢比。

  2005年2月,印度工业联盟(ConfederationofIndianIndustry)和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的顾问们说,到2012年,印度通过医疗旅游可赚取23亿美元,这无疑给那些开展此项工作的人们提供了新的动力。据研究报告统计,印度2004年接待了15万外国病人,比上一年增长了15%。

  目前,印度的每个省都在积极推动医疗、健康以及康复旅游。因意识到对于医疗旅游来说,医疗质量和效果是最重要的,所以,印度一些旅游协会组织起来,计划对这一产业作出具体的规划。

  印度的医院正在努力说服保险公司,让它们看到从旅游产业中可以得到的好处。这些医院开始游说中东、欧洲和北美,还有非洲的地方政府以及卫生当局,将包括印度在内的医疗旅游治疗列入医疗保险范围。

  在印度旅游机构的地区领导人GourKanjilal看来,要发展特色旅游,印度需要与市场资源丰富的国家沟通,挑选有用的保险政策。另一些方面,他说,印度需要定位,包括实施治疗的地方全方位的卫生和清洁以及印度各医院的控制传染系统的建设。他建议,借助一个国际认证机构对印度的健康设施进行评估;同时,政府应当推出帮助长期居留的医疗签证。
中国经济网    2006年04月21日 07:45

    天性乐观的印度人现在越来越愿意花明天的钱。4月17日的《印度时报》在头版头条刊登消息称,在过去15年里,印度家庭的平均负债额增长了20倍,其中,住房贷款总额猛增了41倍!截至2005财年,印度各银行发放的个人贷款总额为25858亿卢比(1美元约合43卢比),其中住房贷款超过了50%。

    两年间房价翻了一番

    迪帕克·坎纳是新德里的一名广告设计师。一年前,他通过银行贷款在新德里郊区诺伊达购买了一套15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住房。和他原来的家相比,这套房子无论是居住环境还是基础设施,都要“好很多”。虽然要独自偿还每月的银行按揭,但4月18日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分期付款并没有给他的生活带来太多影响,持续升值的土地和住房价格让他觉得,付给银行的利息“物有所值”。

    以前,普通印度人的居住条件并不如意,往往会三四代人“同堂”,而且有的住房门或楼梯竟然窄得连一台25英寸的彩电都无法顺利搬入,所以印度人买电视,一般都买21英寸的。随着收入的提高,人们改善住房条件的意识也随之觉醒,人们对房子的需求又导致印度的土地及房屋价格快速上涨。以首都新德里为例,由于市区的住宅用地早已销售一空,像古尔冈以及诺伊达这样的卫星城便成为人们安家的首选。在临近诺伊达工业区的郊外农村,几年前,这里还是大片大片的庄稼地,现在,各式各样的居民小区星罗棋布,商品房价格也从两年前的每平方米1.2万卢比飞涨到了目前的2.6万卢比,就这样还“供不应求”。

    笃信“车到山前必有路”

    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乐观预期是印度人贷款买房的重要原因。自从有“印度经济改革之父”美誉的曼莫汉·辛格总理上台执政之后,印度经济增长率连续两年超过了7%。尽管同样面临着失业、保险和养老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但中国人传统的“忧患意识”在印度并没有太多市场,他们笃信的是“车到山前必有路”。

    银行贷款利率的下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为促进经济增长,印度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措施。1999年,住房贷款利率为14.5%,目前则下降到了不足7%。加上卢比贬值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印度民众将购房当作一种新的投资手段。由于印度土地完全实行私有化政策,那些市区的土地十几年间早已暴涨至原来的数十倍,而且基本上“有价无市”。许多人相信,像诺伊达这样的郊区最终也会变成城市,如果此时再不买房,往后恐怕“后悔都来不及”。

    政府酝酿宏观调控

    数据显示,印度目前的住房短缺量超过2200万套。《印度时报》的分析认为,由于普通民众的住房需求并未得到满足,因此,未来两年,房价还会继续上涨。受高回报率的影响,国际房地产基金今年开始纷纷涌入印度。普华永道公司的最新评估显示,未来18到30个月内,将会有近70亿到80亿美元的风险资金流入到印度房地产市场。对土地和住房的投资既然没有下降的迹象,楼市的蓬勃发展自然也会进一步刺激银行房贷业务的高涨。

    不过,这种“房贷过热”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印度政府的担心。据新德里电视台4月17日报道,印度国家房贷银行指出,各银行在房贷方面的无序竞争已经削弱了政府的控制力,随着房价的上涨,人们偿还贷款的压力也会随之增加,这就可能导致银行出现呆坏账。当地有媒体称,印度储备银行(印度央行)行长雷迪将在近期宣布一系列调控措施,包括提高房贷利率、加强银行监管,以降低民众贷款买房的热情。

==================================
美报分析印度房价猛涨原因

2006-04-30 13:12  
  印度央行行长不能捅破房价泡沫。房价猛涨是因为供应不足,而不是因为需求旺盛失去了理性。

  3年来,在新德里、孟买和班加罗尔,房价已经上升了50%至250%,其他印度城市的趋势也一样。

  对于中产阶级来说,价格如此飞涨是否会使拥有一套房子的梦想变得遥不可及?

  然而,是否买得起房子不只是房价的问题,也取决于购房者的收入。至少对于受过教育的印度中产阶级来说,购房者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了房价的上升速度。

  据印度住宅发展金融公司的数据,去年,孟买郊区一套普通住房的价格是年收入的4.6倍。尽管这个数值比2004年的4.3倍有所增大,但是房价比1995年仍然合理得多,当时的房价是收入的22倍。

  收入迅速增加,是因为印度经济日益开放,正在创造薪金更加优厚的工作岗位。

  建筑商说,印度房产主的平均年龄现在是32岁,而在一些城市是25岁。10年前,房产主的平均年龄接近45岁。

  当然,利率低也起了一定作用。从2000年到2005年,15年期200万卢比(约合4.43万美元)抵押贷款的实际利息减少了67%。其中的30个百分点可以归因于政府的税收减让,政府这样做是为了鼓励买房。

  由于泡沫实际上是房屋供应不足引起的,印度应该放松在容积率方面实行的极端保守的规定,让建筑商建造高楼。

  目前,印度有大约2000万套住宅的缺口。5年来,这个数字几乎没有什么改变。

  当印度的制造业也开始像软件业和后勤办公服务那样蓬勃发展的时候,缺口只会增加。其实,随着年轻的毕业生到城市谋职,缺口的问题会更加严重。

  如果大幅提高利率控制住房需求,刚刚起步的印度制造业会遭到重创。印度政府应该取消对住房供应的限制,吸引更多的人成为有房阶层。
印度是个发展中国家,对教育事业相当重视。因此印度独立五十年来,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从而促进了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

一、国家教育的出发点

印度自独立以来,政府认识到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要提高每个人的生活素质,必须对人们的教育进行投资,使教育工作在国家计划中占有适当地位,这是印度发展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为此,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保证每个人受教育的机会均等;不论年龄大小,为其提供学习知识、发挥才干的机会;使受教育者在体育、智育和文比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教育、就业和发展三者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宣传国家统一,宗教与教育分离,民主生活方式和尊重劳动的重要性。教育方针中明确强调了“普及教育”和“消灭成人文盲”的重要性,把普及小学教育和成人教育作为消灭文盲的重要措施,中等教育和中等专业化教育的目的是为印度的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建立积极而有益的联系;把高等教育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以及通向“现代化”的重要门径。尤其拉吉夫·甘地于1985年任总理后,对教育事业同样重视,他强调指出“要对现行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使教育成为把国家引向21世纪的工具,鼓励人们,特别是青年的积极进取精神,促进国家的进步,加强科学与技术教育,使教育同就业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密切结合起来”。在这个总方针的指导下,各级政府为办好教育采取了一些措施。在1985年政府发表了题为《教育的挑战》的文件,接着又制定了《1986年全国教育政策》,经议会两院讨论通过,接着又制定了《二十三点行动纲领》,以落实上述政策。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努力,从而使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二、发展中的印度教育

印度独立后,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向14岁以下所有儿童实行免费普通教育”,这就为儿童入学提供了法律保证。因此,全国各地不少小学校对一至五年级学生实行免费入学,甚至有些邦对六年级学生也实行免费教育。与此同时,政府一直为教育增加经费,如1950~1951年教育经费为11.4亿卢比,到1984~1985年度增加为600亿卢比。另据记载,1986年用于教育的经费为47亿美元,仅次于国防开支。这就为发展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使学校数量不断增加,学生入学率不断提高。1950~1951年,印度小学共21万所,1984~1985年度增加到52万所。1947年在校注册人数为1050万,到1982年增加到7360万。全国的识字率不断提高,1951年全国识字率为16.6%,1971年上升为29.45%,1981年又提高为36.17%,1988年提高为36·23%。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印度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目前有大学207所以上,学院6323所之多,仅高等学校的入学人数高达350万以上,仅次于美国和当年的苏联,居世界第三位(不知道这个数据是什么时间的没有查到,应该不早于90年吧。)。对印度这样一个基础薄弱、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这是了不起的成绩。

而印度教育的突出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大力发展职业和技术教育

为了提高就业人数,减少失业人员,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工业发展提供迫切需要的中等技术人才,减轻对高等教育的压力,政府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也给予重视。由于种种原因,印度还有不少14~25岁的青少年未完成基础教育。为了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使之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成为一支中等技术力量,政府采取多种方法对他们进行培养,为他们提供三十多个工程行业和二十多个非工程行业的职业训练,由国家统一计划安排。为此,全国设立了356所常设性学校和139所临时性学校。除公立学校外,还有不少私立培训学校。这类学校总共容纳20万人,训练期限为1~2年。另外,还有300多所工业技术专科学校,每年招生5.6万人,分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两种。学习期限分别为3~4年,培养具有中等技术水平的专门人才。

通过上述种种措施,使不少青少年成了中等技术人才,缩小文盲队伍,减少失业人员,扩充国家人才队伍,为国家建设发挥了力量。

(二)扫盲工作与成人教育

(1).扫盲工作

印度政府非常重视扫盲工作,把成人教育列入国家计划。为了加强成人教育,中央政府成立了国家成人教育委员会,各邦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因此,印度的扫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尤其是近些年来,为了扫盲,印度曾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成人识字运动,1986年实行了全国普及教育计划。1988年确定了年龄为15~35岁的扫盲识字任务。在此之前,印度先后实行过“农民识字计划”、“成年妇女识字计划”、“青年非正规教育计划”、“全国成人教育计划”等。

1989年在喀拉拉邦开展过扫盲运动,运动蓬勃开展,声势浩大,成绩显著,其影响波及到古吉拉特邦、卡纳塔克邦和西孟加拉邦等地区,对印度的扫盲工作产生厂积极影响,运动的浪潮已涌到全国各地,目前,在400万志愿者的帮助下,约有310万9~45岁的人在学习识字。通过学习,尽管他们的识字程度不一,但估计已有150万人已达到初步能读英语的水平,计划在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1990年4月1日开始),能有1亿人被摘掉“文盲”的帽子。

其具体做法是:

第一,确定奋斗指标,根据自愿,自下而上确定,有时间的要求,但注意成本与效益相结合。

第二,各地区组成扫盲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各区税务官、区议会和社会各阶层代表参加领导,由该委员会具体落实各项计划。

第三,参加扫盲工作的人员出于自愿,大部分人不计报酬,自愿献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钱财为扫盲服务。

第四,为了更好地搞好扫盲工作,订出一套“加速进度、改进内容”的教学方法,编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多年用教材,集教、学、练于一体,贯彻以学为主的原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快学习进程。

第五,随时总结经验,定期交流,不断改正错误或偏差,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

为做好扫盲工作,印度不同党派、群众团体和社会各阶层尽管有意识形态的分歧,但都不计较,他们携手并肩,团结一致,积极投入。印度的扫盲运动,不仅能胜利开展,而且有助于消除种姓隔阂,促进了社会团结和语言的统一。

更可喜的是,参加扫盲的人数,女子超过了男子。女子们从实际生活中体会到学习文化的重要,这对提高妇女文化、增强其自信心、解放思想,起了积极作用,从而使妇女更有勇气处理自己的事务。

脱盲后的成人教育仍是印度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各地设有“成人学习中心”,继续为脱盲后的成人教育提供方便。每个中心一般负责5个村庄,总共有5000人左右。中心开设各种课程,还开办有关农业、畜牧、兽医、上地管理、养蚕、渔业等短期训练班。此外还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脱盲后的“成人学习中心”为脱盲人员提供各种开发和服务项目,诸如卫生、社会福利等,为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和各种服务,另一方面唤起脱盲后的成人对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权利、医疗保健、合法权益等的意识,同时发挥他们的才干,为社会服务。印度各地已开办的“成人学习中心”,因地制宜,不完全相同,所采取的步骤和方法也不尽一样。有些做法还有待于巩固与加强。

(2)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主要指对15~35岁的人进行非正规教育,其教育计划是通过邦政府、社会服务机构、大专院校来实现。前面提到印度把消灭文盲列为国家教育方针的任务之一,因此,成人教育受到重视,而且卓有成效。通过成人教育的开展,人们的识字率不断提高。1950年为16%,到80年代初期上升到34%,后来又上升到63%左占。为全国扫盲工作作出了贡献。在此,印度的扫盲工作曾受到世界银行的赞扬,认为“印度的扫盲工作对发展中国家都有深远影响”。

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文化是否发达,妇女的教育情况是一个重要标志。印度独立后,政府注意到对妇女的培养问题。在成人教育政策中,把15岁以上的成人妇女摆在首位。对其培养目标主要有四个:一是提高妇女的觉悟,使他们认识到应同男子享有一样合法的社会地位与权利;二是使妇女掌握一定文化知识和科技专长;帮助妇女取得经济上的独立;三是使她们掌握一些卫生知识,特别是有关营养、保健、儿童护理和计划生育等知识;四是帮助和提高妇女在各种团体中的参与能力。

几十年来,政府在几个五年计划中都有发展女子教育的指标,并且对那些妇女教育工作开展得好的邦或城市进行巨额奖励。因此印度女子教育发展显著。在独立后的十年内,印度建立了104所女子学院,到1965年发展为200多所,另外,还有50多所大学招收女生,男女合校。这样使女子的入学率不断提高。据有关统计,1951年为79%,1971年上升为187%,1980年又提高为225%。另据有关统计,印度在过去30年中,女生在高等院校的入学率已提高3倍,在80年代入学人数增加28%,比50年代增加3倍。男女受教育人数的比例差距逐渐缩小,女生入学人数比例不断增加,以大学为例,1963~1964年,女大学生占总人数的19.5%;到1979~1980年增加为26%。女子的识字率自独立后有明显提高,1951年为8%;1971年为18.6%;1981年上升为24.8%。随着妇女教育的提高,女子的职业和社会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今天印度的女子,不只是专门在家做饭、生孩子、侍候丈夫和公婆,不少人走出家门,到社会上从事教学、科研、行医和经商等工作,甚至不少女子成了著名专家、学者和教授。随着教育的发展,女子的状况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

三、发展高等教育

印度的高等教育比较发达,培养了大批科学技术人才,对国家建设和科技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而使印度成为世界上拥有最雄厚的技术力量的国家之一。

印度的高等教育所以比较发达,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一)强调高等教育的重要性

早在独立初期,尼赫鲁总理就曾经指出:“大学代表人道主义、坚韧性、理性、进步和对真理的探索。它代表人类朝向更高的目标全速前进。如果大学充分履行其职责,那么它对国家和人民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印度独立初期,专门成立了“大学委员会”,制定了高等教育的方针和任务,“教育方针和计划必须适应于我国的社会发展目标,要把教育的各种不同目标统一起来,教导和影响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而且要训练思想,使受教育者产生共同的思想准则。”“个仅向学生灌输知识,而且要发展其健康的判断能力,以满足社会的各种职业的需要。”从学校领导到任课教师,都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探讨和争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注意并引导学生这方面的培养训练。

(二)完善和加强对高等教育的领导

印度宪法规定,高等教育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共同领导。独立初期,全国除几所大学归中央直接领导和管理外,大多数高等院校主要由邦政府负责。后来中央加强了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尤其到1976年修改了宪法,凡属大学、技术和医学等高等教育,均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共同负责。中央不仅负责高校的教育改革,院校的新建与扩建,科研机构的设立与撤销,以及高等教育目标的制定,而且还要负责各高校之间的协调与科研方向的确定等等。

(三)大力进行教育投资

为了发展高等教育,不断增加对高校的经费开支。据有关统计,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开支第一个五年计划为1.4亿卢比,第二个五年计划为2.8亿,第三个五年计划为8.8亿,第四个五年计划为17.5亿,第五个五年计划为29.2亿,第六个五年计划就为48.6亿。从这些数字不难看出,教育经费在不断增加,而且增长幅度较大,这就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在高等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印度现在已有一批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水平较高、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重点大学。它们是:德里大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贝拿勒斯印度教大学、国际大学、孟买大学、亚格拉大学等。这些学校规模大,人数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第二,现在印度拥有了一支宏大的技术队伍。自独立以来,培养了大批学士、硕士和博士科技人员。据统计,1950年为18.8万人,1965年为73.15万人,1978年增长为193.53万人,1980年增长为194.9万人,1982年又增长为250万人,数字相当可观。

由以上看出,印度自独立以来,教育方面发生了不小变化,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问题是:各类教育发展不平衡,重视高等教育,对初等教育重视不够。印度政府的整个教育计划资金分配是:高等教育占20.9%,初等教育占32.4%,这种分配比例显然对初等教育过低,而对高等教育过高,因为全国72%的人口分布在农村,而且乡村教育条件比城市要差,但对它的教育投资还不到一半,只占44%,这是很不够的。因此农村教育比较落后,结果使生产力水平过低,人们生活贫困。

贫困是文化教育落后的重要原因。1978年中央政府关于成人教育作过乐观的设想,当时宣布,15年内消灭文盲。但八年之后发现,效果不大,无显著变比。其主要原因是乡下人对此兴趣不高,缺乏城市人一般所具有的那种热情和兴趣。市民把受教育看作找职业挣钱谋生的重要手段,而乡下人则与此相反。他们贫穷,若孩子不帮助父母务农、放牧或从事其他工作,则家庭生活会受到影响。因此,有些家长无心送子女上学。

据有关统计,6~14岁的孩子中只有20%的孩子能升入中学,然而入中学孩子的80%又中途辍学,结果只有20%的孩子能升入高中。又据1982年的一次教育调查表明,全国一半以上的小学校没有固定房舍,三分之一的学校没有供学生坐的椅子,40%的学校教室没有黑板,50%的学校没有体育运动设备和运动器材,70%的学校学生没有课本①,校舍如此简陋,设备如此缺乏,显然同农村经济状况有关。因此,不可避免地每年都有大量新文盲产生,印度从独立到1986年止,文盲率仍高达63.77%。据世界银行推测,到公元2000年,印度是文盲最多的国家。这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另外,各邦、中央直辖区之间,在教育水平和普及程度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种姓歧视现象也并未完全消除。政府虽然对低级种姓和落后部落有所照顾,但由于他们经济状况不同,文化基础薄弱,所以在教育方面存有不小差距。例如有些人英语或其他功课基础较差,入学后有不少人又中途辍学,所以实际上形成了在校人数少于注册人数。这就说明,只有获得了社会和经济的平等,教育机会的平等才能真正实现。

印度政府在实践中发现,有些问题处理欠妥,出现一些偏差。因此作了改进,采取了新的措施:

第一,为了解决知识分子失业问题,政府调整高等教育使其与社会需要相结合,以防止高等教育迅速扩大。对大学课程也作了调整,推广了职业教育课程,使之更加专业化,以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人数。

第二,加强初等教育。印度正在改变过去那种对初等教育重视不足的做法,扩大了初等教育经费。政府在1980年开始的第六个五年计划中,增加了对初等教育的经费开支,尤其在1986年印度制定了《全国教育政策》和实施这一政策的《23点行动纲领》,其中强调了普及初等教育及在15~35岁的人中扫盲。为实现这一目标,印度政府于1986年又增加了教育经费。这个新政府还规定,不允许学生中途退学,要改革考试制度,继续执行小学阶段全部升学的政策,并且还指出,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不应由一次考试来决定,而是靠平时成绩的连续积累。新政策还规定,每个小学校至少要有两名教师,其中一名为女教师。准备大力培养师资,以满足小学师资的不足。这就为大力发展初等教育创造了条件。

第三,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地位。政府认识到,要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计划,教师积极性的发挥也是个重要问题。因此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诸如改进教师的工作条件,鼓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采取灵活政策补尝生活费的增长,并为教师自由发表学术思想创造条件等等。这些为调动和发挥教师积极性提供了重要条件。

总之,印度自独立后,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为适应社会的需要和进一步搞好教育,正在总结经验,不断前进。
没人顶,可见大家对印度并没有多大兴趣,最近的印度热不过是西方刻意将中印并列来作比较,并不是中国人的本意
原帖由 lqvod 于 2006-11-11 03:06 发表
没人顶,可见大家对印度并没有多大兴趣,最近的印度热不过是西方刻意将中印并列来作比较,并不是中国人的本意

昨天晚上CD断了2次网,这只是我知道的。
响水滩客


    2006年9月26日,世界经济论坛公布《2006-200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的排名,注定会使许多中国人感到痛苦。在该报告中,印度的竞争力排在第43位,中国排在第54位(2005年中国为48位,印度为45位),印度超过中国11位。

    长期以来,我们要张扬、显示自己的成就时,总喜欢找一个国家作参照系,那就是印度。贫穷,落后,经济缓慢,社会动荡,城市肮脏,乞丐多如牛毛……这应该是国人关于印度的基本印象。由于绝大多数国人生活也仅仅达到温饱,不可能亲自去印度看看,这种印象的形成,更多是国内媒体潜移默化灌输给我们的。不是吗,看看近年国内报刊上有关中国与印度之比较的文章,有哪篇不是面带得意之色,暗含骄矜之心?网络上不也经常有人在嘲笑印度吗,阿三有什么值得牛B的?你连一块奥运会金牌都没拿到,你那软件业是泡沫经济,你那民主制度能当饭吃?

    殊料一觉醒来,人家的排名已超过咱们了。也许,很多人听到这消息,心中都会有一种酸溜溜、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吧。老实说,俺也不例外。幸好,这几年俺不那么愤青了,不然也要破口大骂:世界经济论坛真他妈不厚道,尽糊弄一些数据,专门来打击俺的爱国热情!愤怒之余,俺还会学着阿Q来一句:“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

    “我们先前……”这实在是一种很好的自慰剂。远的不说了,雄汉盛唐,那是再牛B不过的好日子,汉武帝一句“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至今仍令多少人血脉贲张!就是明、清朝,咱天朝上国的赫赫威仪,你洋鬼子也没得比。不信,请看看郑和下西洋的庞大舰队,请翻翻康雍乾的文治武功,请听听“多想再活五百年”的豪言壮语吧。当然,1840年以后那一百多年就不必提了吧,那只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小小“凹坑”,轻轻一跳就过了。再说了,人家拿破仑不是早预言了吗:中国是一头睡狮,一旦醒来将震惊世界!

    俺发觉,一直以来,为了证明我们比人家过得好,大家总会去找一些国家作为我们的参照系。以前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比如,我读小学那年,“文革”刚结束,那时课本上还写着:英美等国人民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眼巴巴等着我们去解救呢!后来国门打开了,这个话题就变了,说的是西方物质文明虽然好,咱们的精神文明可比他们强多了。咱们穷是穷,可活得高尚,哪有卖淫嫖娼、贪污腐败、坑蒙拐骗、抢劫杀人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呵。

    再后来,这个话题不好意思提了,于是把目光转向了“剧变”后的俄罗斯与东欧。20世纪90年代,报纸上大版大版登的,尽是这些国家物质如何匮乏,民众生活如何困难,民怨如何沸腾之类,似乎人家已到了穷途末路、国将不国之际。当然,那种宣传的内在意蕴,就用不着点穿了吧,谁叫你“一失足成千古恨”呢?奇怪的是,近几年有关俄罗斯、东欧的负面新闻渐渐少了,甚至稀缺了。倒是在去年,一条小新闻引起了俺的注意,据世界经合组织公布的发达国家新名单中,斯洛文尼亚、匈牙利、捷克赫然在目,那可是曾令我们无比痛心、无比同情的东欧国家呵!也许,过几年这个名单还会添上更多的新名字: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甚至南非、智利……

    旧的参照系不管用了,那就找新的参照系吧。近些年,印度就有幸成了我们选中的目标:“印度和中国处在不同的档次上”,“印度的两极分化严重”,“印度的种族制度、宗教观念阻碍了社会发展”……这些都是比较流行的观点。不能说这些观点全无道理,但仔细思考,又觉得并不全面、深入,我们似乎始终在回避人家的另一些东西,比如选举、宪政制度、科技创新、文化产业,等等。

    实话实说,既然要把另一个国家作为中国发展的参照系,那么,在比较时就必须全面、客观、公正,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或者“好事全归花大姐,坏事尽怪秃丫头”。那样的比较,除了增加盲目的虚骄、自大和精神胜利之外,对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以及民众生活的改善,有什么好处呢?

    不要忘了,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还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可以并且应该成为我们的参照系,但我们有意无意回避了。比如,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凯末尔时期的土耳其,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韩国,蒋经国时期的中国台湾,以及近年的南非、智利……想想这些国家和地区是靠什么力量,真正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吧。也许,我们现在刻意回避的,将来正是我们追悔莫及的!

    旧有的参照系失落了,遗憾、惆怅甚或痛苦的心情可以理解,茫然却步则不应该,自暴自弃或自欺欺人当然更加可笑。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应正确审视自身不足,尽快确立一种崭新、科学、能提供全面镜鉴的参照系,进一步明确努力的方向,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以迎头赶上,真正赢得未来。
● 盛荣

    中国的农民收入问题是令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头疼的一个全国性的大问题,而印度呢,居然没有这个问题,他们的政府头疼的是贫困问题,中国的贫困率已经降到5%以下的时候,印度的贫困率还在26%以上,部分邦甚至三分之二的人口是贫困人口。那么,中国为什么没有那么严重的贫困问题?而印度为什么没有农民收入问题呢?
   
     提出问题就等于解决一半,的确如此。农民收入问题说到底就是农业产值地和就业人口比重高之间的矛盾问题,目前中国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是14%不到,而就业比重还在48%,这如何能够和软件、金融等高科技服务产业相比,这些产业的劳均产值可能比农业高出十几倍,当然没有人均收入低的风险。印度呢,也是一样,23%的农业产值是60%的劳动力创造出来的,如果这60%的农业劳动力平均分配23%的收入,那劳均收入是很低的,农民收入就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大问题了,可是印度的土地私有制使农业收入不是在农业劳动力(农民)之间平均分配的,而是根据土地所有权由市场分配的。
   
     印度的农民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根据土地占有量的不同分为四大类,拥有土地自己不耕种的农民、拥有少量土地自己耕种的农民、主要耕种别人土地的农民和农业短工。印度的土地私有制度是有上限的,即户均不能超过多少面积,但是仍然有很多的家庭通过把土地分别登记在家庭不同成员名下等办法,拥有很多土地,目前,43%的农户家庭不拥有土地或者拥有半英亩以下的土地,而完全没有土地的农户一直占四分之一左右(与贫困率基本相当)。
   
     土地的这种占有方式决定了印度城乡的一些特色,一、印度的农村还有很多农业富人,他们拥有土地、教育水平较高、生活质量较高,是生活在乡村的中产阶级;他们转换了印度的农民收入问题。二、没有土地的农民大量涌入城市,是城市贫民窟的深刻根源。他们其实就是农民收入问题的另外一个表现形式。所以,在印度,名牌大学毕业的律师会放弃工作回家务农,因为他经营苹果园的收入是大学教授年收入的二倍,为什么?因为他有土地。而恒河流域印度土地最肥沃的地区确是印度当前最贫困的地区,因为密集的人口决定了人均土地资源太少,私有制使一半的人口不能以土地为生存保障,虽然,如果土地平均分配,所有人的温饱问题都能够解决。是土地的金字塔式所有状态使印度没有农民收入问题,只有贫困问题。
   
     同样,中国没有那么严重的贫困问题,因为48%的农民几乎是平均分配14%的产值,因此温饱是解决了,而小康生活、和谐社会却不能靠简单地靠平均地权而获得。农民收入问题的本质是弱质产业不能养活众多的人口,因此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减少农业就业比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土地制度改革也许能够解决规模效益问题,但是肯定不能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反而会因为温饱的不保而产生严重的贫困问题。有人主张土地私有的理由之一就是“耕者有其田”,但是印度的实践表明,私有制才会使耕者不是土地占有者成为普遍现象。当然现代农业可能必然地要求大土地所有者和农业雇工的存在,土地不私有,一样可以实行土地规模经营和部分农民成为只管干活不管经营的农业雇工,关键是如何保护愿意耕种的农民不失去土地,土地私有制是一定会产生20%以上的失地农民的,那样的话,中国的农民收入问题就会转化为贫困问题。
   
    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如果私有了,就能够利用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据说配置效率会提高很多。但是一个制度成功与否还要看其他具体情况,我认为,土地制度效果与“人地比”就有很大关系,还拿印度来说,北方的希玛恰尔邦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109人(2001),而恒河流域的比哈尔邦是881人,在希玛恰尔邦,因为人口比较少,土地压力小,政府出台法律,保证每个该邦的劳动力都可以获得至少一个“比卡”的土地,(不过该邦的土地是不允许卖给外邦人的,否则,土地就会不足。)该邦自从80年代种植苹果以来,农业效益一直不错,成为印度相对富裕的地区。而在人地比相当紧张的比哈尔邦,政府不能强制土地平均分配,也不能找到任何未被开发和占有的土地分配给穷人,只好任由大批的无地人口继续没有土地,对生存机会的争夺已经如此严重,以至于选举出来的好几届政府连基本的法律和秩序都不能保证,而大批人口外流进入城市贫民窟就成为必然了。中国人地比情况,很遗憾,人均耕地面积比印度低不少,这样紧张的土地资源状态能否负担得起土地私有制是个问题。
   
     印度50年以来持续不断地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印度的土地改革都是以邦为单位进行的)50多年来,印度主要的16个邦颁布土地改革方面的法律多达80项,其中比哈尔邦就在1950、1957、1961、1973、1976、1982、1986八次立法进行土地改革。(Besley and Burgess,1998)这些改革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即租佃改革36项,取消中间人25项,控制土地拥有上限15项,土地权整理7项。其中租佃改革包括废除一切不利于穷人的做法、保证佃农分配份额和保证最低数量土地的永佃权等内容,土地拥有上限在1972年以后一般最高限额各邦都在20公顷左右了,其中比哈尔邦的最高限额是18.21公顷,而该邦的人口密度相当于每公顷土地9个人,可见这样的上限其实还是非常高的。众多的土地立法并没有真正保证耕者有其田,“耕别人的田”还是最普遍的现象。
   
     中国如果要土地私有化,恐怕也一样需要不断地立法保护小农的利益,限制大地主,取消中间人(二地主),限制土地集中,影响土地的规模效益,同时产生大量的失地农民,农民收入问题转化为更加严重的贫困问题。

====================================

印度农村信息化的构想与实践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2006年10月26日

    印度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井长期致力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背景是:软件产业迅速发展所建立起来的信心、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以及农业人口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地位等三个方面的因素。



    提出农村信息化的背景



    印度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井长期致力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背景是:软件产业迅速发展所建立起来的信心、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以及农业人口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地位等三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自80年代中期,通过一系列产业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和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使印度迅速成为一个软件出口大国。优惠的产业政策使软件产业迅速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增长注入了活力。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印度软件产业的总产值年增长都超过50%。国民经济形势的好转和软件产业的飞速发展为印度依*自己的力量开发国家信息网络和实现农村信息化建立了信心。
   
    其次,印度的农村人口和农业经济分别占总人口和国民经济的80%。农业经济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全局,农民生活的改善也直接反映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解决农民和农村问题历来是印度政府关注的焦点。印度政府认为:农产品市场化是印度农业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农村信息化的第一步。印度现有分散在各地的约7000个农产品批发市场,但互相之间很少沟通调剂。农民生产的大部分农产品都只在当地的市场上销售。由于市场需求有限,农产品无法获得合理的价格,造成农产品市场低需求、农产品低价格和农户低收入。因而,消费者和生产者都不关心农产品的质量,国外也不了解当地的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严重限制了印度农业的发展。因而,有必要通过建立农村信息化网络来推动农产品市场的建立和农村的发展。
   
     其次,农村和农民也被认为是未来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潜在市场。印度的经济学家和软件产业人士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硬件设备成本的下降,今天没有能力承担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支出的社会阶层将成为明天的信息技术的用户。农村和农民将是信息产业的巨大市场。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就是为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培育未来的市场。
   
    印度农业的发展并没有完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市场也没有形成,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农民利益的措施,如规范市场、农业产品分级管理、合作社制度等。但是,农产品的利润还是没有直接到达农民手中。原因之一就是农民和农户没有适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受到中间商人的盘剥。最近,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信息技术和通讯工作组的会议上,印度奶业革命的创始人库林博士借鉴印度奶业合作社在奶业革命中发挥的独特作用,类比了农村信息化与农村奶业合作社的运作方式。农村信息化就是通过网络信息服务,使农户与销售商直接见面,减少中间环节的盘剥,让农户更多地直接获得市场利润。
   
    印度农业部门认为:印度农业发展历史上,以改良品种使用化肥为重点的绿色革命基本解决了印度的粮食温饱问题;以发展奶业为代表的白色革命为提高印度人民的营养健康水平作出了巨大贡献。农村信息化将成为继绿色革命和白色革命之后的第三次改变农村和农业面貌的革命。



    农村信息化构想



    农村信息化的构想就是在各地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之间和政府农业市场委员会等部门之间建立起一个供给链模式的网络。在互联网解决方案的基础上,由农业部、农村开发部和信息技术部共同构建印度农产品市场数据库。系统将目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一些现有的管理功能信息化网络化,在完善管理机制的同时,提高农村市场运作效率。同时,将一些农业市场管理组织、农产品的行业协会、出口促进组织和经营农产品的公司的已有职能和业务进行网络化管理,起到数据集成的效果,从而改变现有农产品市场的地区隔绝局面。
   
     农村信息化方案由基础设施建设、应用软件开发和国家级农村信息化项目三个部分组成。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的网络建设;试点地区的区级网络建设和村级网络建设;以及配套开发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系统、媒体通讯设施、视频会议系统和一个技术推广中心。应用软件开发包括:银行和金融机构和贷款系统;库存管理系统;公民申诉系统;工资支付系统;部门项目评估系统;用于水资源管理的地理信息系统等。国家级农村信息化项目是开发一套农村信息的计算机化管理系统,完善国家与地方的协调运作,强化农村发展活动的计划和监控。
  
    农村信息化建设还计划逐步将农业部门的有关政府职能纳入网络管理,例如:农产品标准、分级和质量控制;市场研究和调查;相关法规的制定和市场建立的技术支持;农业市场的人才培训;畜牧产品的管理和市场推广以及消费者教育等。
   
    农业市场网络的计划目标是: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快速收集和传播农业市场信息的信息网络。数据包括农产品分级、市场价格、税收、库存和销售等方面信息,通过数据的传播使生产者、消费者和经营者及时得到可*的农产品和市场息,保证他们在生产和销售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得到最大的经济利益,尤其是让农民生产者应该得到应得的利益。
   
    农村市场信息系统的构想还包括:农业数据库;在线劳务市场;小额金融信贷系统;卫生系统;远程教育系统;邮件和互联网游览系统;在线管理系统;音频、视频、数据服务;社区新闻杂志;聊天工具和体育信息。
   
   整个农村信息化的网络系统由国家信息中心负责协调,会同农业部、农村开发部、信息技术部等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共同构建一个政府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立和运作农村信息化的综合数据库系统。



    农村信息化的实践



    印度政府的农村信息化的目标是:在2002年完成农村市场数据库系统的开发工作;将670个农村市场连接上网;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建立100万个互联网站;在印度南部的克拉拉邦和卡纳塔卡邦的十个地区实施国家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农村信息化项目。
   
    目前,中央政府,包括农业部、农村开发部和信息技术部之间的网络已经建立开通,通过国家信息中心与各邦和地区政府的网络联系也已经建立。国家信息中心的网络与印度克拉拉邦区级机构和玛哈拉斯特拉邦一个地区的70个村庄实现了连接。据统计,九五期间农业信息和通讯项目完成投资15.57亿卢比(约3200万美元);十五期间计划继续投入25亿卢比(约5500万美元)。
   
    目前,农村市场数据网络已经开始提供用户服务。中央政府农村开发部、中央农村开发行动理事会和国家农村开发学院等部门的网页已经开通。以农业部为中心网络会议系统已经建立完成,并开通使用。国家信息中心已经开发完成,并向地方政府提供了进行扶贫项目管理的应用软件。
   
    在全国农业市场数据库系统的平台上,印度信息技术部所属国家信息中心陆续建立了若干个专业性的农业信息数据库系统,其中包括:农业经济和统计网络;农业市场信息网络;农业研究信息系统网络;农业信贷信息网络;农业图书信息网络;动物生产和卫生信息网络;自然灾害管理信息网络;作物信息网络;渔业信息网络;化肥信息网络;花卉信息网络;土地信息网络;植物保护信息网络;种子信息网络和农业推广信息网络。
   
    政府认为:目前信息技术普及和农村信息化的主要障碍是:没有可让广大用户负担得起的计算机设备,计算机市场也无序;通讯基础设施落后;上同价格太高;设备之间也缺少统一的标准;装电话的费用过高;只有2%-3%的人能够负担;网络设备的价格也过高,很多地区也无力负担;地方语言的信息太少。因而,需求一种物美价廉的上网工具是解决农村信息化的关键。
   
     为此,印度信息产业部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多媒体实验室合作共同组建的印度亚洲多媒体实验室,其工作目标就包括探索开发一种低成本宜于推广的计算机系统;寻求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农村地区广大贫穷人口的生活;如何建立"农村软件";如何与用户沟通;用什么语言与印度的用户沟通等。配合印度农村信息化的计划目标,亚洲媒体实验室的核心计划还包括:建立一套通用的,低成本的,甚至文盲都可以使用的宜于操作的计算机系统;建立一套可以多语言编辑、上网和检索的用户界面;为农村地区提供极低成本的宽带信息服务;实现数字农村的构想。
   
    印度有关政府和软件产业正在进行一种掌上计算机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计算机显示屏上多以图形表示功能,用户仅需要非常简单的使用知识即可上网游览。2001年,掌上计算机的原型机已经开始试用。
]]
]]
]]
]]
14开始的:
]]
]]
]]
这张本来不想放出来的,可是代表的东西太多太多,小蓝车是四轮的只可以坐司机的说。
有幸去了印度,把所见的车、MM、风景如实SHOW给大家。水平有限,千万别见笑!特别是没有把印度MM照片拍好,罪过较大。

   印度是一个神秘而古老的国度,近年印度的经济开始腾飞。最著名的不外乎是印度发达的软件业、制药业企业、印度良好金融业、服务业、完备而繁锁的法律,当然还有英国留下的各种殖民遗产。也别忘了,印度的电影产量是全球最高的,好象比好莱坞还多。不过,唱唱跳跳,男追女跑(或到过来)的情节最多。
    印度的MM眼睛大大的,小MM身材一流,大妈的身材到数一流。可惜没有敢仔细拍。最著名的应该还是印度的各种风景名胜。
   不过千万不要以为印度什么都落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印度的中产阶级比中国好象更多。有钱人也不少,嘿嘿!去了你就知道了。
我在印度一共待了8天,去掉旅途上用掉的两天时间,单纯游玩的时间是六天。出发之前,我查阅了网上有关印度旅游的中文资料,发现相关的资料,与新马泰或者香港自助游的资料相比,简直是杯水车薪,所以决定将我的经历写下来,以供以后去印度的人们参考。

签证、出入境检疫证明和机票

去印度的签证,北京的印度大使馆和上海的印度领馆都可以办。因为我是在上海办的,北京的情况不甚了解。作为个人去印度旅行的中国人,需要填写两份签证申请表格,提供三张护照尺寸照片、往返机票的原件和复印件以及一张2万元至3万元的银行存款证明。签证表格可以在印度领事馆的网站上下载,网址是http://www.indianconsulate.org.cn/ch. 电话是6275-8885,地址是延安西路2201号世界贸易中心1008室,靠近仙霞路。三张照片中有两张是用于签证的申请表格上的,可以事先贴好,余下的一张经过签证官面试后交给办理签证的工作人员。上海的领事馆办理旅游签证只需2到3个工作日,而且一般都不会有问题。银行存款办理的时候,要仔细考虑金额,因为银行在出具存款证明之后,会将证明的存款金额冻结30天,所以金额越底越好,否则被银行吃掉的利息差是我们的损失。我就把金额确定在2万1千,在领事馆申请签证的时候没有遇到任何问题。签证的费用是340元人民币,领取的时间是下午4:30 以后,去早了只能坐在那儿干等,没什么意思。另外那边的中国员工,特别是接待的小姐态度非常严肃,好像是每位申请签证的中国同胞都是要逃离祖国的难民,回答有关手续的问题时惜字如金,决不多和你说一句话。到是签证面试的官员态度十分友善,问了一些常规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去印度,准备待多久等等就放行了。我申请的签证是为期三个月的一次进出入印度签证。

至于出入境检疫证明,我在上海浦东机场出境的时候,没有工作人员要求我出示检疫证明。但是由于出发前搜集旅行信息的时候,在网上看到有人说需要提供出境检疫证明,我还是去办了一本黄卡以防万一。上海市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的地址在哈密1701号,靠近上海动物园,电话是6268-5074,工作时间是上午8:00-11:00和下午1:00-3:00。那个地方很难找,而且路挺偏僻,不知道为什么地址会设在那里。虽然他们那里的疫苗在上海的各个区卫生防疫站也可以打,但是区卫生防疫站不具备出具国际通行的黄卡的资格,所以没办法只能跑一趟。但是那边的工作人员态度挺好的,会向你推荐哪一种疫苗应该接种。去印度并没有一定需要打的疫苗,因为印度的流行病是疟疾,但是疟疾没有疫苗,只有一种药。另外他们还出售一个小药盒,文具盒大小,里面有各种旅行的应急药品、温度计、卫生棉棒、清凉油、邦迪创可贴和人丹,共计人民币30元。药品的生产日期都比较新,我觉得物有所值。另外,我们的虎牌清凉油在印度很是受欢迎,因为他们自己的清凉油效果持续时间不如我们的那么长,加上蚊子是传播疟疾的主要途径,所以那儿的人们特别喜欢中国的清凉油。我就特别后悔没多带一些送给当地帮助我的朋友。

去印度,机票的含税价格一般在5,500元至6,500元之间。可以从北京去新德里,也可以途径香港或曼谷到新德里。去无所谓,但是回程我建议大家选择后一种路线,而且要留给自己一定的时间在机场的免税商店购物,例如Lancôme 的化妆品和国内买不到的书等等,都可以在香港机场的免税商店买。但是整条的中华烟在新德里的机场里买便宜,28美元一条, 而且和上海本地产的一模一样。香港的免税机场里要卖38美元,而且有白色标记表明专供香港居民的,不合算。

旅行物品的准备

因为印度分旱季和雨季,最好的旅游季节当然是旱季,大概是每年的10月份至2月份左右。 无论北部或是南部,大多数的城市气温都在20-30℃左右,一件T恤,一条长裤(防蚊虫),一副太阳眼镜加上一顶宽檐的遮阳帽是最佳的着装。衣物用不着带很多,一件开衫的毛线衣已经足以抵御夜晚的凉意或者空调房间的冷气。如果实在需要,当地现成买都来得及。最好是使用一次性的内裤,这样边走边扔,空出来的行囊可以装印度的沙里,地毯还有装饰品。更用不着穿很华贵或很风骚的衣服,因为在印度,外国人会显得很瞩目,走到哪儿都会有人向你行注目礼。但是因为气温高,要对身体暴露的部分进行防晒保护,推荐曼秀雷顿Mentholatum生产的新碧防晒乳液SunPlay或者是雅芳Avon公司生产的夏日之恋防晒保湿露Day Block Lotion,效果都还不错,虽然不可能比离开上海的时候白,但也不至于回来像从煤堆里捞出来的。另外,因为长时间的飞行旅途,飞机上干燥的空气会使皮肤脱水的利害,所以我还带了一些给面孔做SPA的小包装护肤品,做一些简单的皮肤保养工作。

拖鞋要带一双,因为印度很多旅馆不提供拖鞋,特别是三星级以下的旅馆。有了拖鞋,飞机上也可以换上,减轻腿部的压力。牙具和毛巾也要带上,男生别忘了带手动的便携式刮胡刀,都用的着。

电源插头的转换器也是必备之物。印度很多电器的电压也是220伏,但是好像插头两个眼之间的距离比中国的短,所以一定要准备一个转换器。或者出发前先把所有的电器都充足了电,然后到印度当地去买一个。有些旅馆会提供入住的旅客一个。

数码相机可以带,但是一定要先把相机玩的很熟。否则出了故障,在印度很难修,因为印度很少人用数码相机。我的相机就在Bangalore拍扫地的大婶时失灵了,又不知道怎么修,以至于后来泰姬陵令人心醉的风光一张照片也没有,让我后悔不已当初没把数码相机里的设置弄个透。建议大家带那种傻瓜型的数码相机,或者是多带一个胶片的备用。

药品前面已经提到,上海市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提供的药盒里面该有的都有了。

路程

新德里
我3月1日中午离开上海的,到印度已经是深夜。印度是东6区的时间,比北京时间晚两个小时。在机场,我先换了200美元,汇率是1美元等于43.8卢布。酒店里换的是1美元等于43卢布,而旅行社是1美元等于44卢布,所以还是旅行社最合算。新德里的国际机场和国内机场是分开的,在机场里就有一个换外汇的银行。换汇的官员很严肃,每一张美元都希望用他的肉眼分辨出真假来。我前面的一个西方人告诉他说他要换的美元都是从银行里拿出来的,那个换汇的官员也就不再对自己的肉眼委以重任将美金收了起来。我没有看见他使用验钞机,但是换汇的单子上有每一张美元的编号和换汇申请人的护照编号,所以各位看官不要存侥幸心理。

在印度的每一个机场里都有一个政府经营的预付出租车受理点Prepaid Taxi,但也会有私营的在旁边企图敲诈外国游客。我在新德里New Delhi的时候,国际机场正在维修,加上我出来乍到,不知不觉地就走出了机场外,被私营的出租车受理点里坐着的一个美丽绝伦的印度美女吆喝了过去。原本200卢布的路程,他们让我付了1460卢布,然后带我去出租车的司机有把我转包给了另一人,所以等我到酒店的时候,我又付了那个司机500卢布,加上小费,多花了40美金,真是胸闷。不过后来知道这里面的路数,也就没有在多花过冤枉钱。幸好是卢布,要是欧元或是美金,我更要心疼了。回来的时候,我原来准备把他们用数码相机拍下来,可是正值印度放假,没找着他们,让我扼腕叹息。
印度的旅馆一晚上可以从4美元到200美元不等。我是通过携程网www.ctrip.com 订的酒店,四星级,门市价100美元一晚的酒店我只付了628元人民币,条件还不错。后来由于荷包越来越扁,住宿条件也越来越差,沦落到30美元一晚的酒店。我喜欢一个人旅游,而且并不想把旅游变成吃苦夏令营,所以即便是30美元一晚的酒店,也还有卫星电视,空调,一张大床和装修过的浴室。印度是宗教国家,所以除了旅游胜地的人们宰起外国游客来手起刀落,神情泰然,颇有孙二娘祖传心授的黑店经营之法之外,大多数的老百姓还是很纯朴的,治安也没什么问题。若是结伴而游的旅客,住宿费还可以再经济些。

因为在新德里有朋友,于是我决定在那里停留一天,探望朋友,顺便观光再乘南下的飞机去马德拉斯Madras,又名Chennai. 那里有很多宗教胜地据说很美。因为在上海并没有预先订机票,我到达新德里国际机场的时候询问了印度航空AIR INDIA 的工作人员,他们给了我一个号码,让我自己联系。我打过去,可巧他们的办公室就在我住的酒店附近。签于昨夜的经历,我不敢再有劳出租车,而是自己走了过去。到那儿的时候,发现那儿其实是一家旅行社, 提供租车,旅游,定机票和酒店等等的服务。我告诉他们我要去马德拉斯,他们爽快的答应了为我办手续。在办理的过程,一位叫Nisar 的工作人员和我聊了起来。他告诉我以前有很多香港和台湾的中国人到印度来旅行,他们很多人都去了克什米尔Kashmir。我很惊讶,就问难道克什米尔不是一个很不安全的地方吗?Nisar 笑着说才不是,那是一个很安静很安静的地方。有山有水,旅店是浮在湖面上的船只,总之那儿是一个让心灵歇息的地方。为了证明他的说法,加上我的机票办理需要时间,他索性拿处一叠照片逐个解释给我看,看得我怦然心动。但是考虑到现在美军可能在那儿抓拉登,我去帮不上什么忙,而且因为克什米尔地处印度北部,三月气候仍较寒冷,时有下雪,我并没有带羽绒服,只得放弃。Nisar替我觉得十分遗憾,说从新德里去只要150美元就可以解决一周游玩的所有费用,让我5月再来。我答应考虑考虑。他又问我去马德拉斯干什么,我说去看看那里以南地区的宗教圣地,有时间多余的话就回新德里玩或去克什米尔。结果一算,单单机票就要540美元,想到此次出门一共就带了1,000元美金,我心里真有点发怵。Nisar 是一个热心人,他向我推荐了另一种机票,同样的价钱,但是我可以在出票后的15天内去南部的很多城市,就像中国甲A联赛的套票一样。如果要更改行程,我只需在航班前通知航空公司的受理点或当地机场就可以,而无需增加机票的费用。于是我初步决定从新德里到马德拉斯,再去班加罗尔Bangalore, 孟买Mumbai 然后回新德里。因为这几个都是印度较大的城市,也是去一些较小地方的中转站,所以这样安排机票比较好。若是以上的四个地方我有没去的,他们还可以把那部分没用的旅程退款给我。

觉得这是个满意的安排,我又让他帮我雇个司机用余下的半天时间游览新德里,他热心地答应了,很快找了一个英文说得非常好的年青人做我的向导见兼司机。因为离开酒店的时候,我已经问过包车一天的价钱是900卢布,于是我又向Nisar询问了价钱看看他会不会做奸,他说500卢布足够了,我听了很高兴,庆幸这次自己没再碰上孙二娘的后人。我的向导叫Faloz,是一个看上去总是很高兴的年青人。他说他自己也喜欢旅游,而且去过很多国家,他不仅开车,还做出口贸易,又同时是学生。(后来我发现很多印度人都有一种以上的职业,总而言之是什么赚钱干什么。)我现让Faloz带我去与朋友会面的地方,然后约好了他来接我的时间。他倒是很准时,时间一到,他就出现在约定的地点。后来我发现印度人都挺守时的,虽然工作效率不怎么高,特别是政府垄断的部门,但是个人都很准时。

由于我当天晚上的飞机去马德拉斯,剩下的时间已经不足四个小时,我就让Faloz带我在城里转转,还告诉他我想买一套纱里。他就建议我晚饭在车上吃,这样省下的时间可以用来游览城市。这就是淳朴的印度人,他们一旦把你当成他们的朋友,就会为你打算。在游览的路上,他带我去了政府经营的商店买纱里,还说如果我有不合身的地方,我可以留给他,他找朋友帮我改,然后等我回新德里的时候给我。我试了一套纯丝制大面积手工绣花的粉红色纱里,上了身就舍不得脱下来。想着回中国以后,参加聚会可以炫一下,就买了下来,价格是1,600卢布。在印度,政府经营的商店,是不允许讨价还价的,但是商品的质量有保证,而且价钱和私营的商店相比便宜一半。发现了这个规律后,我后来要么在政府的商店里买东西,要么就在私营商店里杀掉60%的价钱才买。

经过印度门(India Gate)的时候,已是傍晚时分,Faloz告诉我印度门是为了纪念那些在殖民时代被派去海外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阵亡的印度士兵建造的,碑上刻着13500阵亡将士的名字。夕阳西下,印度门宏伟的建筑,映照在如血的落日中显得格外的雄伟和威严,微风拂来,像是把当年离妻别母远征他乡的印度士兵们的愁苦轻轻诉说,我的心情忽然得肃穆起来。而看着周围嘻笑游玩的孩童,我渐渐明白了印度门不仅仅是为了纪念那些离去得人们,更是让当今的人们懂得珍惜手中的和平生活。新德里还有很多值得一游的地方,例如印度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India)和甘地博物馆(Gandhi Smriti Museum).1948年1月30日当胜雄甘地以自己的绝食行动终于换来穆斯林和印度教两派争斗的终止时,他自己却被一名极端分子刺杀。在最后的时刻,他只说了“Oh My God,”不知是对上帝以这样的方式安排他的命运表示诧异,还是对人类在被仇恨蒙蔽双眼时所作出的极端举动表示惋惜,或是想告诉上帝他还有未了的心事,还未看到印度的独立所以不想这样离去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国家和人民?这些问题随着他的离去而成为悬世之谜,只有在印度博物馆留下的那最后一串脚印让我们觉得他仿佛并不曾离去。印度人民非常喜欢甘地,很多城市都有他的雕像和纪念馆。

Faloz是一个很为客人考虑的人,离航班起飞前还有一个半小时就催促我说应该去机场了。我因为在上海习惯了赶末班车,说时间还早不着急。结果被Faloz硬是塞上了车,驶去机场。果然像Faloz说的,去机场的路上因为是周一的下班时间,交通阻塞不堪。驶上通往机场的路后,Faloz的车开得飞快,终于在开始登机还有半小时前把我送到了机场。在印度,因为机场是政府控制,所以效率不高,大家都不着急,慢慢地做事情,所以一定要给自己留一些时间,因为每一个地方都要排队。在印度,出入的女性旅客安检由专门的机场女工作人员在一旁的一个像简易更衣室的地方里执行,所以千万不要站在男生的那列队伍里排队浪费时间。我一边排队,一边庆幸自己听了Faloz 的安排。
马德拉斯

到马德拉斯的时候,已是深夜。吸取上次的教训,我在政府经营的预付出租车点服了钱去旅馆。一位好心的机场管理人员一直把我护送到上车的地方,我谢了又谢,他却说因为我是到他的国家旅行,他应该这么做。相比在中国有些机场工作人员的黑面孔,我颇有些受宠若惊。到了旅馆后,我收拾了行李,再和当地的旅游局联系,租了一辆车,准备第二天就去南印度最有名的宗教圣地Mamallapuram. 司机Ganesh 是一个非常有善的人,他建议我先花一点时间在城里转转,然后再去Mamallapuram。我同意了,于是我们先去了圣托马斯大教堂St. Thomas Cathedral。圣托马斯大教堂建于公元1504年,为了纪念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托马斯不远万里来到印度传教的事迹。我去的时候,这个教堂正在翻修,但是访客还是允许参拜托马斯的神像。知道我是从中国来的,那里的工作人员特地给了我一本介绍教堂的手册,还问我在中国相信基督教的人多不多。当年托马斯因为传播宗教在印度殉难,但是他的尸骨如同基督教的理念一样在印度留了下来。16世纪初,为了纪念他的行为,人们兴建了这座教堂加以缅怀。虽然正在修建之中,我无法得以瞻仰教堂的全貌,但是还是能感受到整个教堂宏伟的气势。天顶上的雕刻更是让人立刻对神灵产生出一种敬畏之意。离开教堂后,我们又顺路去了托马斯当年布道的地方小山 Little Mont。那里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社区,人们在礼堂听牧师布道,也在那里结婚或举行重大的活动。临走时,路过一家小学,那里的Annuncia修女热情地招呼我进去,并邀请我参加当晚小学对外开放的文化课。我不便推辞他们的好意,只得说如果赶得回来就一定参加。后来当地人告诉我,当地的小学欢迎外国人参加他们的文化课,因为这样孩子们也可以了解外面的世界。

接下来我们就驱车前往Mamallapuram,那里是石雕的胜地,很多石雕都是在一块石头上完成的。我到了的时候,司机帮我找了一位在那里守门的人,说他是最好的导游。果不其然,那位守门人对每一尊雕像,乃至雕像上的每一位神灵都有故事,而且说得一口流利易懂的英语。有一处石雕,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用一块石头刻出的雕像,上面有数百名神灵,神色各异,各有故事。有趣的是,就像80年代游北京故宫时,游客还能进入殿堂一样,那里很多石雕人们还能用手去抚摸,感受雕刻在石头上神灵的力量。守门人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二十多年,熟知所有的故事。他告诉我曾经一度印度政府想抬高这里对外国游客的门票售价,被当地人否决了,因为旅游业是当地的主要产业。他还带我走了一遍宗教的参拜仪式,主持仪式的少年已是第十代神灵的看护者。他的祖先修建好殿堂后,就决定每一代的子孙中必须有一位男孩出来终身侍奉神灵,直至有接替者为止。主持问了我的名字后,就用我无法理解的语言吟诵了一些什么。看门人告诉我这是在向神灵祈求我和我的家人平安。我不知道远在中国的家人能否感受到异国神灵的保佑,但也被那种神圣庄严的气氛所感染,低下头静默。在印度,人们在参拜佛像的时候是允许戴帽子的,但是不允许穿鞋,鞋子必须留在殿堂的门口。不知不觉中,三个小时已经过去,夕阳西下,我也该踏上回程。这时那位看门人要求我支付给他1,200卢布,我坚决不答应,最后以600卢布结束了他为我的导游。回去一问司机,还是贵了,才恍然大悟为什么当地人不愿意政府管理,因为这样,外国游客的钱就无法落入当地居民的腰包。

旅行中,还有一件很伤脑筋的事就是所有的导游老是竭力向你推荐纪念品。在中国,导游会可以安排时间购物,在外国也一样。因为有了新德里的经验,我一般都杀到原价的40%才买一些我十分中意的商品。否则,坚决不松口说要有兴趣要买。即便这样,讨价还价难免会占去观光的时间。而且因为我是单身旅客,而且印度旅游业尚未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行业,走到哪里都会有小贩不弃不舍地跟着我,一个小时和两个小时都无所谓,他们就是会跟着我。等到好不容易摆脱了他们,到了另一个地方,他们又出现了,真是很耗费经历的一件事。建议以后去的朋友,要么找当地的熟人陪同,要么就说中文,以是不谙英语的样子,可能会好一些。

马德拉斯旅游也可以通过当地的政府经营的旅游局,乘坐当地的旅游巴士会便宜很多。我因为喜欢独自旅游,所以花在旅途上的开销很大。独自旅游的好处是可以随意改变安排,而且包个车沿着印度大陆的东海岸行驶也是一件很尽兴的事。

班加罗尔

在马德拉斯呆了三天,我前往历史古城班加罗尔。因为班加罗尔和马德拉斯很近,半个小时的飞机就到了。班加罗尔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有很多名胜古迹,绿化也很好。我住的酒店就在城市的跑马场旁边,周末的下午他们往往有赛马的活动。我到的那天正好是周五,于是决定周六花半天时间观光,然后下午看赛马。在班加罗尔,我咨询了当地的旅游局,半天的观光只要120卢布一个人,乘坐的是VOLVO的客车。

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赶过去,却被告知没有人登记,所以半天的观光活动取消了。不过,印度人还是挺热情的,他们介绍我去了就近的一家私人旅行社,有半天的观光活动,不过得乘坐小面包车,没有空调,只收80卢布。时间还早,我就到一家小饭店里吃早饭。印度人吃早饭或快餐的地方,很多是没有凳子的,每人都拿一个不锈钢盘子放在一个长台子上,然后站着吃。倒是很利于消化。因为是清晨,有很多小学生在那儿吃早饭。我要了一份12个卢布的早餐,也站在那儿吃了起来。对面是一个父亲带着他的女儿,看见我不知道怎么吃,就示范给我看。他的女儿还多帮我要了些咖喱的调料。印度的小学生背的书包比中国人的还要大,有些比较穷的孩子赤脚上学。我在那儿拍照片,很多孩子围着我看我拍照片。数码相机在印度不是很普遍,所以孩子们看见相机特别好奇。

班加罗尔的交通非常发达,国内机场离市中心很近,那里有很多的电动三轮车,按距离计价,很方便,和中国的三轮助动车很相似,只是中国的没有计价器。乘坐电动三轮车很便宜,可以去很多地方。

九点,我上了旅游观光车,同行的还有几位印度人,其中有一对是新婚的小夫妻。虽然价钱便宜,但是导游说的是印度语,我只能从建筑物的名称中得知我们准备去哪儿。导游只有在到达每一个旅游景点的时候,会用标准的英语告诉我应该几点钟在那儿集合,可不可以拍照等等。我参观了Tipu Suttan's Palace,一座17世纪由Kaider li 建立的皇宫,也是他儿子的夏宫。那儿建筑墙壁上有很多精美的雕刻和绘画。班加罗尔有很多18世纪以后修建的宏伟建筑,现在是印度南部的交通枢纽和经济重城,高科技产业尤其发达。同时它还有很多公园绿的,在印度有“花园城市”的美称。不像中国的很多高科技产业园区,除了高楼、工厂之外,就是宽阔的柏油马路,班加罗尔到处是绿地,很是养眼。时逢周末,很多人在公园里游玩或者休息。我碰到了两个印度的高中生,坐在在公园的长凳上休息。因为离集合的时间还早,我也坐下和他们攀谈起来。这时,迎面走过来一个要饭的女人,她不停地对着我说话,可能是企图要卖给我什么东西。我没有理会,她就不停地说。我已经习惯了这种经历,无所谓,但是那两个孩子倒是不好意思起来,和我说了好几声sorry. 印度人的英语语言非常正式,他们称女性为Madame, 询问姓名说What’s your good name? 对于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长大,童年时听大人们互相称同志,长大以后人人被称为小姐或先生的我来说,一开始真有点不适应,好像突然到了描写二十世纪中叶的外国电影里。导游还介绍我们参观了那里的科技展览馆。展览馆里有很多项目包括物理、天文、化学、生物和机械等等。不像中国的展览馆,一开始总归是中国人老祖宗的发明,怎么怎么伟大,比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早多少多少年。那里的天文馆只是将人类在天文上的成就按时间表陈列出来,然后还有印度自己的一些科研成果。另外,那里还有很多的小游戏,把复杂的科学技术用浅显的原理表达出来。我离开的时候,碰巧有一些学生进来,他们一个个排起长队,经过一个类似机场安检的门,偶尔有人经过的时候,机器发出响声,他们就会迸发出欢快的笑声。
回到集合地点,还有十分钟,导游就推荐我去参观附近的一家博物馆,只要4个卢比。我依言而去,却走错了门,从出口的地方进了博物馆。没人拦住我,也没人在叫我买票,等我兜了一圈又回到原地,才发现自己没有买门票,连忙付了门票钱。博物馆里程列了很多石刻雕像,有些栩栩如生,有的看上去雕刻技术十分精湛。印度是个文化非常丰富、历史十分久远的地方,加上宗教的因素,有很多建筑值得一一细看。不像中国的佛教胜地,往往是一座大雄宝殿、一个大香炉、再加上其他的副殿、和尚的厢房和远处山上的亭子凑成一个景点。印度有不同的宗教,所以建筑也风格逈异。

当然购物是每一次旅游少不了的项目。不过因为是政府经营的旅行社,导游带我们去了一家买班加罗尔特产的国营商店。我看见印度的同行者都在买,也挑了一块布料。出门旅行,想一点东西都不买是不可能的,我挑了一块极富有印度特色的布料,又配了一件首饰,想以后参加party的时候穿肯定很有趣。

在回程的路上,导游特地叫司机把我送到了酒店门口,就像一路上所遇见的其他印度人一样,他们总是乐意给予外国人帮助。倒了酒店,休息了片刻,我正准备去看赛马,酒店的人告诉我今天因为是颜色的节日,所以没有赛马。颜色还有节日,我倒是头一次听说,但是也没有办法,只得在街上随便溜达,结果去碰上了一次很有意思的经历。颜色的节日是印度当地每年一度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会相互洒一种有颜色的粉末以庆祝丰收,就像中国傣族的泼水节一样。我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遭到了当地一群青年人的袭击。原本山清水绿的衣服顿时变成了油画家用来擦画笔的抹布。明白所以然后,我也不甘示弱,向路边的孩子要了一些颜料就加入了他们的战争。这种颜料极容易洗,但是一旦被有些孩子掺进了油,就会附着在衣服或皮肤上几个月甚至一年。我的帽子和衣裤统统像掉进了染缸里,面孔则像封神榜里的小鬼。再看看其他人,也是一样,整个街道就像是另一个世界,全是五颜六色的行人跑来跑去,有趣极了。回到酒店,前台的接待小姐和其他人看到我的装束也不禁地哈哈大笑。

泰姬陵 Taj Mahal

到了印度,有一个地方是一定要去看的,那就是泰姬陵。在从班加罗尔到印度的飞机上,我边上坐的两个商人极力推荐我去。虽然泰姬陵距离新德里有200公里,他们说,就像中国的长城一样,没去看过泰姬陵,就不算到过印度。我们乘坐的是SAHARA航班,航空公司正好在搞类似投标的活动。乘客可以就航空公司提供的小册子上的商品给出自己的价钱,然后由价钱最高的乘客在到达机场里的航空公司办事处领取物品。我旅行用的背包和手提包因为一路上的采购已是盆满钵满、鼓鼓囊囊的,于是我决定投标买一套Reebok同样式样的两个包。市场价是2100卢布,起价是500卢布,我问旁边的商人应该以多少投标比较合算。他们告诉我,这种包从超市批发来的时候航空公司有30%的折扣,再加上竞标的时候,一半的价钱比较合算,就建议我在竞标纸上写900卢布。因为 SAHARA航班是印度政府取消航空业垄断以后的经营最好的私营航空公司,质量肯定不会有问题,而且乘客投标之后付货的钱都由航空公司捐给慈善事业,再加上900卢布,人民币算算200元都不到,两个Reebok的运动包当然合算,我欣然应允。空姐收竞标单的时候,一看,还真有不少人在投标。幸运的是随后宣布的结果里,我中标了。到了机场的时候,我把两个小包塞进了Reebok的两个大包,一点行李都不增加。
我到达新德里的时候是中午,离第二天早上的飞机还有半天的时间,就打算去看一看泰姬陵。我还是回到了最初购买机票的那家旅行社,因为我没去孟买,所以还可以从他们那儿拿回一些钱。没曾想因为是颜色的节日,印度全国放假。所幸那家旅行社还有一个值班的人,名叫Negi. 知道我想去泰姬陵,Negi说能帮我找一个司机带我去,但是因为是包车,来去400公里,价钱会比较贵,要3000卢布。我一算因为还要住一夜旅馆,盘缠不够,就告诉Negi不行,我没钱了。Negi说第二天的飞机是9点钟,不如不要住酒店了,回来就在机场过夜。 我同意了。他就开始帮我找司机。因为是休假,司机也休假,花了一个半小时司机才来。

等司机的时候,Negi和我聊起了天。他说以前中国的周总理曾经说中国和印度是兄弟。因为是过节,他还请我和印度的威士忌,抽印度的卷烟。看见我也长着两颗小虎牙,他开心极了,一个劲儿地跟我说有虎牙的人什么困难都不怕,什么困难都能克服。聊着聊着,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因为那天是休假,我没办法拿到退回的钱,Negi让我把机票 留下,以后给我把钱汇到中国。我因为有过和国内的航空公司讨退票钱的痛苦经验,就得十有八九是不可能拿回钱了。因为数额不多,想想算了,就只留了个电子邮件地址。

司机是个锡克族人倒是出乎我的意料。在我的印象里,锡克族的印度人应该天天除了吹笛子玩蛇就不干别的。Negi说他是一个好人,不用怕,是到如今我也没办法只得启程。一上车,那个司机就问我听不听音乐,我点点头,他就开始放印度的流行歌曲,居然是电子音乐风格的印度歌!然后他一边唱着歌一边开车,有时候磁带里是男女生对唱,他就一会儿捏着嗓子唱女生,一会儿又故作粗犷地唱男生,让我忍俊不止。一路上看到很多五颜六色的年青人在骑着摩托飙车,仍然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在去泰姬陵的路上,司机特地经过一个也很有名气的庙宇,让我去观光。

到达泰姬陵已是傍晚。照例,停车的地方就有很多年轻的印度人毛遂自荐地上来要做导游。我因为在马德拉斯吃过了亏,就不再搭理他们。见我不搭理他们,有个年青人说只要20个卢布就带我去。司机示意我这是个好价钱,我就同意了。可是还没走几步,那个导游就说要270卢布。我一下子就火了,让他马上下我的马车。正当我和那个导游争执的时候,我的锡克族司机上来了,一把把那个导游抓下马车,坐了上来。不知为什么,一般的印度人好像还是有点怕锡克族,那个导游没有再骚扰我们,让我们走了。 泰姬陵的门票就像八十年代中国故宫的门票,有国人和外国人两种价格。印度人只要20卢布,而外国人是750卢布,真可谓够可以的。我邀请我的司机一起进去,他挺高兴的,而且自告奋勇地做了我的向导。

走进泰姬陵的检票口,再进一道石门,泰姬陵豁然呈现于眼前。虽然我在杂志和电视中看到过好多次泰姬陵,但是那矗立在眼前的建筑物还是美得让人忘记了呼吸。正值日落,真个建筑笼罩在晕黄晕红的日光下,美丽的让人简直无法用言语呼吸。因为全是大理石建造的,所以游客在登上泰姬陵之前必须脱去鞋袜,交给管理处保存。泰姬陵四方有四座稍稍倾斜的小塔,我的锡克族朋友叫我站到塔外的角落里,我往那里一站,就看见一望无际的稻田,蜿蜒而过的小河,以及在日落中显得无比宏伟的外围红墙。我在那儿静静地站了一会儿,直到夕阳完全落下才离开。当年,阿姬曼·芭奴,这个来自波斯的美丽女子用自己的美貌与智慧征服了莫卧尔王朝的皇帝荣沙杰罕,后被封为“泰姬·玛哈尔”,意为宫廷的皇冠。但是,红颜自古多是薄命,泰姬在生下第14个孩子后死去。死讯传来,沙杰罕皇帝竟然一夜白头。为了悼念深爱的妻子,沙杰罕皇帝倾举国之力用22年的时间建造了这座陵墓。多少年来,无数诗人不惜溢美之词来表达对它的爱慕,写下无数动人的诗篇。泰戈尔都说,泰姬陵是“永恒面颊上的一滴眼泪”。
回来的路上,锡克族的朋友带我去了一家路边的乡村饭店。虽然不让自带酒水,他还是偷偷地把他自己的酒藏在肚皮里带我入了座。我们点了色拉和印度的甩饼,加上他乘店小二不注意偷偷到给我的威士忌,我们美美地饱餐了一顿。这种乡村饭店就设在路旁,饭店前面的空地上有几张桌子和椅子,加上音乐和一闪一闪的彩色电灯炮,还真有点浪漫的气氛。付钱的时候,我已经所剩无几,干脆就付给了店小二一个1元的人民币做小费,店小二很开心,一直把我们送出好远才回去。

到机场已经是半夜2点,借着威士忌剩余的酒劲,我在候机厅里一觉睡到了天亮。印度的治安挺好的,我的两个大包就放在旁边的推车上,醒来一看还在那儿。安检的时候,碰见了几个中国朋友,告诉我说这里的中华烟一条只卖28美元,很是便宜,而且和上海卖的一模一样,我又好说歹说地让安检的工作人员放我出安检口。印度就是这样,虽然效率不高,但是很多事情都好商量,很想中国,不太有规章制度的原则性。要是在美国,我可没胆子这样。竞标来得大包派上了用场,塞下两条中华烟绰绰有余。等我回来,正好开始登机,一点儿都不耽误。

回到上海,已是晚上,虽然有些时候十分厌倦这里的生活,回家的感觉还是挺好的。因为尚无睡意,我决定上网收邮件。结果受到了一封Nisar的信告诉我他们已经从航空公司拿回了我的退款,如果我近期不再去印度,他们就给我汇过来,而且欢迎我再去,说到时候他们会安排一个车去机场接我,霎时,我的电脑屏幕就模糊了。

班加羅爾MG區的Brigade路上



大街小巷也可看到的地摊






印度南部库清国际机场


别看建筑烂,说不定就比我们的长城还老呢。













是公共汽车站哦


印度國産車


綠化


印度的公共汽车门一般不关,随便上下。



最后也踩一大脚:印度人当然是贫民的住宅!:L
跟中国一样,发展中的发展中国家,希望印度不要过分在意与中国的竞争关系,不要被西方忽悠了,两国合作才可能共赢。
我们对印度的策略和死老美对我们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