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博弈]中国巴西经济小议兼及印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6:00:10
]]
 眼下巴西的状况和印度类似,和中国比各有擅长,但是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三个国家在目前的阶段差距是明显的而起步中国要比巴西与印度时间晚的多条件差的多,找出问题的原因才是讨论的关键.客观环境是一个方面,主观环境有是一个方面.这样的讨论才有意义.接下来时间允许我将从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作为切入点来讨论我的主题.谢谢大家.
      
       作者:骷髅天使和死神 回复日期:2006-3-13 10:05:14 
    其他没问题,但楼上说的确实是事实,服装利润很低的,而越是高科技的利润越高.
  
  >>>>>>>>>>>>>>>>>>
  
  高科技的东西利润是高,但是高科技的高利润伴随的是高风险与长利润回报期限.就拿空客来说,欧盟几十年如一日的高补贴直到由于空中客车飞机公司2003年的出货量大增,拥有该公司的欧洲航空防卫和航天公司(EADS)同年度营运情况转亏为盈,利润金额为1.88亿美圆.(消息来源http://www.chinapressusa.com/20040309/caijing/200403090043.htm)而且这个赢利还是包含欧盟的补贴成分在其中的.这里有2005年空客和波音的销售情况(http://www.cchere.net/article/645341)而2005空客车获得的定单公司2005年净获新订单1,055架,超过其劲敌波音公司(Boeing Co.)是历年空客最好成绩.
  (http://www.cfren.com/Html/CJZH/G ... 19105936283.shtml).坦率的说刨去补贴的空客是无法和波音竞争的,如果谁对空客的利润自己有兴趣可以自己去查询.
  
  我们继续,一架空客A380(空客最新型号)售价2.83-3亿美圆/架,而中国大陆飞行的多为空客A320,至今还没有A380交付中国航空公司.以A380核算,8亿条裤子换一架A380来计算,每条裤子价格计算应为3亿美圆除以8亿条结果为0.325美圆/条.也就是说每条裤子折合人民币3元略多.希望前面质疑我的朋友证明他5美圆的价格计算方式,我也可以有个参考.
  
  作为服装出口企业,国家有政策鼓励,地方有补贴,每个地区的政策不等.个别地区甚至还出台只要是出口就全额退税的政策,虽然这些极端的政策已经被遏制.但是我们客观上要认识到,那些出口企业实际的经营情况不能简单的看成本.
  
  下面我继续服装业的利润问题,服装出口加工企业一般都是由国内行业中大企业组成.接下贸易量大的外贸定单,资金有保障,利润是恒定的,可以充分抵消生产经营成本与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尽管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在冲销了生产经营成本与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后.工厂其他所得到都是净利润,这里所说的其他所得就是基础定单外的销售.服装是一个季节性销售的行业,没有一定的毛利率不可能有企业度过销售淡季.具体中间还有许多可以赢利的环节就不多说了.比较下8亿裤子与A380的交换价格,比较我们中国的服装水平,我想有的问题大家自己有本帐.
  
  至于外贸渠道中的各个环节,我在正文里介绍过,外资在我们国内的定义.那些一个个在世界各地的中国商品城是外资,那些在世界各地销售商无论他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他公司的注册地点在海外对于我们的统计来说就是外资.我这里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来证明,参与这里的中国人多少外国人多少,但是如果简单的把外资就看成外国人拿走了钱我想这个并不客观不是么.
如果谁不能在30岁前成为一个社会主义者,他就成为一个企业家
   ————鲁贝特·默多克
  
  用这个话作为开场白意思很简单,我试图用鲁贝特·默多克的这句话来作为我想说的内容的钥匙,如果你想了解我想说的内容不妨把这句话作为本节的起点。
  
  我们今天比较中国与曾经在西方经济学家中的明星巴西与现在西方经济学家追捧的偶像印度之间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不仅仅在于开阔自己的眼界比较自己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在于找到我们自己真正的竞争优势为自己的将来定位。我们这些普通人可以么?为什么不可以。如果你还关心你我还有他们她们的未来,我们一起开始吧。
  
  当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的时候,肯定无法预计到今天以百亿美圆记千亿美圆记甚至是万亿美圆记的巨型企业的出现,但是这不妨碍比较优势理论在今天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比较优势说的修正,上世纪一批又一批的西方经济学者在20世纪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正剧中摸索资本主义的出路,竞争优势理论与国际竞争力排名就此浮上了经济学的讲坛。
  
  在大卫李嘉图的时代英国肇起于产业革命之初,正是英才迭出的时代。尽管以拿破仑之天纵,最终使皇帝跌倒在滑铁卢的不是威灵顿呆滞的贵族风范,也不是至今为战史谜们津津乐道的那失踪的法国兵团,是不知疲倦的蒸汽机和现代金融调度的滚滚英镑还有巴西源源不断的黄金输入击败了拿破仑。拿破仑尽管在最后的囚居岁月里对《孙子兵法》击节赞叹,不过就如几十年后的一位伟人说的那样: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是的大陆封锁终究是个梦。就此英国以日不落帝国雄霸全球的姿态君临印度,金控巴西并借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紧锁的国门。
  
  比较经济学说直接的表达就是各个国家在各自国家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加强投入并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换获得彼此的利益最大化,英国就是以这样的理论对自己管辖的殖民地进行垂直分工来构建自己的殖民地经济体系。英国本土输入源源不断的原料与初级产品,输出的是各种工业产品,使之泰然的就是比较优势理论,宗主国安然的获得了最大的利润。而当时处于英国皇冠上的钻石的殖民地印度,就是在这样一种理论与经济体系的指导下开始自己的工业化道路。曾经英国的棉织品垄断了世界4/5的市场,而印度尽管有世界闻名的印度土布并一直行销海外,但是就这样印度还是吸收了英国棉织品的1/4。而印度殖民时代开始到1914年,输出的粮食增长了21倍,棉花输出增长30倍,黄麻输出增长了126倍。而巴西虽然不是英国的殖民地,但是在巴西建国早期英国资本以控制铁路与贷款的模式渗透并控制了巴西的种植园控制了巴西的奴隶贸易控制了巴西的经济。随着门罗的宣言时代,美国人替代英国人进入自己的“后花园”,美洲对美国如此重要以至于当有议员质问政府为何漠视在南美种种人权与民主问题的时候有人脱口而出:美国需要拉美的资源,就象肺需要空气一样...美国曾经控制巴西最大的锰矿以至于巴西钢铁企业15年里没有足够的锰来提炼钢铁,而美国伯利恒公司只需要每年向巴西政府交出4%的出口锰收入。拥有的丰沛资源的的拉美并没有给拉美带来富裕美好的生活,而是带来无穷的灾难。至于中国的遭遇,我想一句半殖民地足以说明一切了,到1949年曾经有过所谓黄金十年经济辉煌的中国民族工业到了连火柴生产也成问题的地步了。连绵的战争是导致中国贫穷与落后的重要因素,但是不要忘记当时中国经济举足轻重一位人物的名言:美国的盘尼西林(现在大陆叫青霉素)多的用不完,为什么要生产?
  
  英国形成比较优势的资本首先来自奴隶甘蔗和工业品三角贸易,当普通英国人每人生活费维持宰英镑的时候,在利物浦的奴隶贸易收入120多万英镑的利润。当英国人根据与葡萄牙人签定梅休因条约以进口葡萄牙酒类产品的代价畅通无阻的进入了葡萄牙的殖民地,进入了巴西。根据英国人的要求,1729年王国宣布任何非英国人在矿区开辟新交通线路是有罪的。1785年又颁布法令宣布捣毁巴西境内所有纺织机。谁能想到在英国面对拿破仑的最困难时代,巴西每周输入伦敦的黄金价值5万英镑。是的英国的比较优势创造了这些,并为工业时代的到来积累了丰厚的资本。于是乎后起列强纷纷效法英国,以殖民地为自留地后花园构造自己的原料基地与市场倾销地。终于姗姗来迟的德国对于早已被列强瓜分完毕的世界,对于效法英国的殖民地排他性经济政策与关税壁垒,在一次又一次经济危机与萧条的刺激的,挑起了1次和2次世界大战。精疲力竭的欧洲各国为美国崛起的以超强的势力于挟联合国以令天下的姿态被迫放弃对殖民地的控制,在美苏争雄的背景下。中国巴西和印度第一次以现代独立国家的姿态出场了。
  
  (待续)
  贴一篇旧作品作为后面的引子好了:
  
  石油,石油:中国痛并快乐着
  
  建筑在盐碱地上的华丽宫殿,潮水来临时瞬间消亡。
   。----------曼苏尔
  
  2005中国的经济痛并快乐着,上半年的9.5%的增长给宏观调空写下了以外的注脚,从铁矿石风波开始,一个廉价原料的时代结束了,人民币升值余波未了,欧盟与美国在纺织品贸易上气势逼人,而这个时候我们的外资进入恰好开始了迟缓,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印度将超越中国......
  
  恰好此刻高油价来了,那不但迫使我们经济必须升级与转型,但是升级与转型的阵痛由于石油价格的高企将拖累欧洲日本与美国的经济增长,加大对中国廉价商品的依赖,从某种意义上说又缓解了转型的风险并加强了我们在传统优势项目的地位与定价权利.如果抓住这个机遇双管齐下,中国经济困的局破局了.
  
  世界上目前比我们劳动力价格低的有4个国家,印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和菲律宾,有能力与中国再同类型产品进行竞争潜力的也只有巴西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但是就想当年第二次石油危机把连续保持19年高增长的巴西经济打进谷地陷入拉美困境以来,巴西就不再有希望了.(2003年巴西财政55%用于支付外债).
  
  但是我们在看到产油国印度尼西亚在石油价格高涨的时候陷入财政危机的时候,大家也就不必考虑他的潜力了.
  
  剩下的只有印度,这个唯一可能在未来与中国经济抗衡的第三世界国家.但是虽然印度有比我们多58%的耕地,有比我们多4倍的人均水资源,有世界上最好品位的铁矿等等对中国的先天优势,但是很公平的是,印度石油储备只有2亿吨年产2600万吨,印度是个贫油国.最近的一个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失火造成了他们今年石油将减产1/3,高油价无意是雪上加霜了. 印度今年的经济也将被石油拖下水,这个将让世界各地的投资尚止步,对于我们在转型时期面临的外资进入增长趋缓是个利好.简单的说,中国再不好,全世界你没有更好的区处了.
  
  此外,我们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将更紧密了,经济的放缓,发达国家强大的中产阶层对中国大宗廉价消费品将会更加以来,而石油的高价格运行使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对中国的廉价机电产品与工业成品更加依赖,而且面临沉重债务危机的第三世界国家对中国的美圆也将更加以来,因为只有中国需要那么大宗的原材料。
  
  最后我们通过美国遭遇的“卡特里那”台风来作为结束这个话题的参考吧(摘自一位朋友的话):呵呵,其实,救灾这场好戏刚刚开始,那么,我们可以来看看这次灾害对美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了.这次水灾,冲毁10多个墨西哥湾油田 造成美国国内石油大规模减产 美国不得已,只好动用战略储备用油 但,这也是杯水车薪 不可能持久供应,乐观估计,也只能在一个月左右 然而恢复这些油田,按照美国速度,没有半年,是不可能的 这个还不能计算与保险公司扯皮的时间 从现在的情况看来,从现在到明年上半年,油价的价格总体水平会继续保持上扬的态势到灾后重建,还有刚才说的保险索赔.
  
  美国赤字经济自己没钱了,但世界各地到处都是美圆 现在就是想办法如何让这些美圆回流了 还有,人民币宣布升值那一天,美圆不但没有走高,反而贬值了0。2%百分点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玩味的 还有,只要美圆宣布贬值,在资金回流的同时,日本也会不断的吸收美圆,从而维护日圆的稳定 中国人和美国人联手玩日本一把 但吸收的这些钱又会统统的投资回美国 这个时候,就是把日本放在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上了
  
  
  因此胡总的访问又会凭添几许回味了,石油石油,2005痛并快乐的中国....
 话说到这里大家一定奇怪了,上面说了一大堆关正题什么事情,这里我要说之所以把三个国家比较不仅仅彼此都是地缘政治的大国都有成为世界性大国的潜在基础,而且在三个国家起步的历史阶段都有相似的地方,这个就是新老列强争霸战争与经济萧条对传统殖民地及其势力范围控制力削弱.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处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地位的三个国家与民族都开始觉醒了!
  
  20世纪三十年代,正是各个地区殖民地民族运动风起云涌的时候,这里不多说政治,但是就是这一时期开始展露头角的人物对各自国家在20世纪的剩下的日子起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也决定了三个国家在国家发展上走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到了1949年中国独立了,印度也在1947年的时候独立了,更早独立的巴西在20世纪30年代以没收英国与美国垄断资本的资产为契机开始了发展民族工业道路的国有化运动接近尾声50年代巴西的进口替代运动就要来临.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各国经济发展概述>的一份联合国的调查我们可以大致对三个国家的起步阶段的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有所了解.这份资料列举的是当时联合国58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其中国家排列最低端为尼日利亚,最高端为美国.尼日利亚与印度被排在工业化结构低的序列,巴西与阿根廷同排列在中挡序列,而高端序列则是美国.虽然资料上没有列举出中国具体的位置,但是1949年的时候中国人均GDP只有印度的一半,经济生产的各个领域除了粮食多过印度其他在钢铁 能源制造的各个领域基本大大落后于印度.在教育上除了小学生入学人数超过印度,中学和大学的入学人数都不及印度.在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上我们也比不上1949年时候的印度.大体的排列我们应该是和印度同样排列在产业结构的抵挡水平.我这里攫取部分数字说一下,也可以加深下印象.处于高档的国家制造业比例在GDP中占38%以上,中档国家在26%,而低档国家在6-7%;处于高档国家的金融在GDP中的比例是18%,中档国家为10%,低档国家为3%.从上而看,起步阶段的产业化水平,巴西好于印度,印度好于中国.再比较,国家资源.三个国家都是资源大国,在1949年的时候因为各种原因都是当时的贫困油国.煤炭资源三个国家都非常丰富,中国印度与巴西的储量都居世界前列.水资源与耕地资源以及森林资源巴西都遥遥领先,中国和印度接近,印度略好于中国.而关系到国家战略的其他矿产资源,巴西不但种类齐全而且储量丰富,中国除了一些矿的品位低外,储量和门类都好过印度.再加上国土面积,人均水平还有政治法律国际分工参与程度等来评估.1949年时巴西各项独占鳌头,印度在工业化领域超过中国,中国在工业化潜力上超过印度.
  
  如果不具体考虑1949年当时的国际政治与经济环境,套今天国际竞争力的概念,语言制度制度法律制度国际化的水平我们远不及印度与巴西与印度.而且当时中国刚经历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国家经济说千疮百孔百业凋零毫不过分.相比之下,此时巴西起始自40年代的进口替代运动已经开始.(日本与四小龙的进口替代要到朝鲜战争爆发才开始启动),印度在进入殖民地时代后长期没有遭受大规模过战争虽然印巴分治给印度带来了社会动荡,但是在20世纪40年代末局势已经基本控制.独立印度接受的不但是当时亚洲第二工业国的经济体系而且印度政府还接受了殖民地时代运转有效的官僚体系与完善的警察体系,有人赞叹尼赫鲁从英国人手里继承的是一个盛满漂亮银质餐具的银质餐盘.难怪尼赫鲁在1947年独立日那天豪气凌云的向世界宣布:印度将成为世界的一极.而中国的毛泽东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说到这里大家多少对中国起步阶段的时候,和印度比较和巴西比较起来是什么样的光景了,也对各自的竞争优
  
  势与比较优势熟悉了吧。对于历史我们不能怨天尤人,那不解决我们的实际问题。但是看清楚历史却可以对我
  
  们走过的路有多几分认识,这样我们才对来的思考能多一些助益。美国人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埃德温·奥尔德
  
  林是最早登陆月球的地球人。印度和巴西,在1949年对于自己的未来的那份憧憬应该和第一次登陆月球的两个美国人出发的时候期待是相似的吧。而下一节我们将说说这样一个问题:在新世纪之交印度和巴西与中国的再比较的时候仿佛是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埃德温·奥尔德林登陆月球的那一刻突然发现有人已经在月球开始建造月球基地了,这些人就是中国人。
  
  
  (起步篇:完)
 二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中的中国印度与巴西:世纪
  
  在前面我们从资本的原始积累说起,一直说到三个国家各自起步阶段的大致状态。虽然三个国家各自有各自的优势,但是对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与后起之秀的美国日本德国,无论是国家还是民族的实力都没有达到资本技术与实力可以与发达到国家抗衡的水平。由于各自国家的历史经历不同,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与地缘位置所带来的不同影响,三个国家的民族觉醒与国家振兴道路从一开始就大有差异。
  
  巴西在国际政治的地位比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独立前的印度与中国更能支配自己的命运外,国家的各个方面对比中国与印度都有很大优势。巴西的宗主国葡萄牙比较弱小。所以巴西独立的早。国家内部很早就形成了以北部大庄园主为代表和以南部制造业主为代表的精英政治群体,并乘大萧条与一次大战后老牌帝国势力被大大削弱的时候,巴西政府开始没收英国与美国垄断资本的资产,执行经济扩张政策逐步推进进口替代为向导的经济政策。自30年代起到50年代初,巴西经济持续以6%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当时的巴西已经在国际分工序列中获得了比中国与印度更有利的位置,2次世界大战为巴西带来了巨大定单,战后美国把战争中积压财富与消费欲望释放出来后,巴西经济蒸蒸日上.而且巴西政府在当时已经推行日后成为日本与四小龙成功东亚经济模式的核心政策内容--进口替代经济政策。承载地理资源以及环境等各方有利因素的巴西,在1949如日中升。
  
  在印度和中国建国之初,印度快200年没有经过大规模战争的洗礼,有比中国好的多的工业体系.有人赞叹尼赫鲁接受的是个装满银质餐具的银质餐盘,因为被后来的西方学者推崇的民主政府 娴熟的官僚体制,与世界发达国家通行法律制度 会计制度和统计制度,当然还有英语.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到来之前,世界原油价格在6-12美圆/桶水平.也就是因为石油作为能源比煤炭高效洁净所以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采用.而在亚洲日本与四小龙就是借着廉价燃油的风帆开始经济远航的.印度不仅距离世界两大原油产地近(中东和东南亚),而且起步之时候内因外因都具备了比中国好的多的良好的客观因素.早在1928年前,国联就把印度列为世界8大工业国的行列.1947年,在日本和四小龙等待朝鲜战争作为经济腾飞发令枪响前,印度象带着雄心壮志迈开了步伐.
  
  而中国在三个国家之中尽管不是被殖民地花最早,也不是殖民地化最深的,但是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遭遇的国内危机最深,遭受的侵略打击最大。因此在对抗外部势力干涉与追求民主独立与国家领土与主权完整最坚决。中国国民党迅速从抗战的胜利者在3年里被中国共产党以摧枯拉朽之势赶进台湾,退出中国大陆历史舞台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原因还是以四大家族为首的中国国民党统治集团背弃了国家民族独立自主发展的诉求.终于在1949年中国人站起来了,走自己的路了.
  
  历史在1949为中国印度和巴西留下了一个拐点,各自的经历与时代背景终究使彼此在未来的民族与国家的发展道路上作出大不一样的选择。
  
  (待续)

 1949年中印经济数字比较(巴西经济数字暂缺):
  
   中国 印度 (单位:万吨)
  原煤 3200 3200
  原油 12 25[cchere.com 西西河 葡萄]
  发电 43亿千瓦时 46亿千瓦时
  钢 15.7 137
  生铁 25 164
  水泥 66 186
  平板玻璃 83.7 ——————————[cchere.net 西西河 葡萄]
  纯碱 8.8 1.8
  纱 32.7 61.5
  糖 20 118
  油料 297.2 498
  粮食 11318 5501[cchere.net 西西河 葡萄]
  汽车 0 1.6
  铁路 2.1万公里 5.3万公里
  产业工人 120万 600万
  人均GDP 70美圆 150美圆
  在校小学生 5110 万人 1915 万人[cchere.net 西西河 葡萄]
  在校初中生 223 万人 312 万人
  在校高中生 26 万人 122 万人
  在校大学生 19.1 万人 36 人万
  识字率 26% 46%
  表1、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指数(以1952年为100,按可比价格计算)
 20世纪的后半叶,是世界政治军事风起云涌的时代.战后原各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与国家独立的斗争时刻伴随以美苏争霸的主旋律.作为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印度巴西和中国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寻求自身的发展,各自在不断跌倒中摸索前进,也因为各自不同的选择在国家发展与经济建设中采取了迥异的态度与策略.如果我们抛开时代背景仅仅从当今的时代背景来简单分析,而不从实事求是的客观角度分析当时决策环境的种种现实的局限,那么除了可以轻率的做出谁对谁错谁懂经济谁不懂经济外,对我们关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思考毫无助益.这里在对于那个时代为民族独立与国家独立作出不懈努力的巴西印度和中国的三个领导人表示致敬,我尊敬他们的原因不仅是他们为各自的国家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更因为他们对各自国家至今还产生着深远影响,他们的命运其实也是他们各自祖国在一个时代的缩影.以他们为坐标我将分析那风云岁月中巴西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变化.这三个领导人分别是:巴西的热图利澳.多内莱斯.瓦加斯,印度的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和中国的毛泽东.
  
  在50年代,无论是巴西印度还是中国在经济上都获得的出色的成就.而且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除了中国在50年代早期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外,在50年代三个国家都是明确把经济建设做为自己国家明确的施政目标的.
  
  印度在50年代初步构造了全面工业化的布局,无论是国营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在国家建设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印度在经济建设里也摸索出印度独特的混合经济的雏形,并且在总结"一五"计划的时候明确提出了自己的经济蓝图.并在"二五"计划中对"一五"期间所倡导的混合经济模式有所发展,以提高农业生产为起始加速国家工业化领域的投资尤其是重工化的投资.在复杂与困难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印度在维护国家主权完整的前提下的全面提升社会与国力作出巨大努力.在避免国家分裂的同时,试图快速改变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并提高经济效益.可以这样说,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对于印度的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早在1938年,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就在国大党党团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以经济计划为手段实现印度工业化消灭失业与贫困.为这个构想,印度在50年代在贾瓦哈拉尔.尼赫鲁高超的政治与外交手腕下,不仅仅在国内取得了斐然的成绩而且充分利用国际形势纵横俾阖,在美国和苏联之间左右逢源.来自美国和苏联的技术与经济援助,大大加快了印度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化的步伐.因此尼赫的个人声望在国内外都获得交口赞誉不但是尼赫鲁本人的荣誉,也是那时候印度在世界50时代的写照,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在1947年豪迈的那句:印度要成为世界的一极,似乎已经触手可及了.
  
  在热图利澳.多内莱斯.瓦加斯革命成功后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自30年代起就倡导国家在经济中发挥主要作用并从日用品替代生产为起点开始了以推动民族工业发展为目的的进口替代战略.尽管当时农业资本寡头设置层层阻碍,但是以二战为催化剂.启动了巴西大规模工业化的进程.巴西乃至拉美第一家由政府控制的大型企业沃尔塔.雷东达钢铁厂在1946年正式投产,同年巴西最大的矿业公司巴西多西河谷公司与巴西国家经济开发银行(BNDE)也先后建立.50年代的巴西就是这样大步开始了工业化,开始了进口替代战略.这个战略至今对巴西与拉美仍然有深远的影响.在1950年瓦加斯以绝对多数票开始了第二次执政,继续执行民族主义经济政策和经济国家垄断政策,在巴西成立垄断巴西石油勘探 开采炼治生产与进出口的巴西石油公司,为实现电力国有化筹办巴西电力公司(1962年成立)
  .但是在1954年由于瓦加斯执行的民众主义政策,巴西寡头和与之关系密切的新闻界\军人在彼此关系日益冷淡后利用1954年8月5日巴西中央政府卷进政治谋杀事件发难,在军人要求瓦加斯辞职的情况下瓦加斯于1954年8月24日自杀身亡.虽然其后继任的库比契克在50年代后续的时间中继续执行并深化瓦加斯的基本政策,但是热图利澳.多内莱斯.瓦加斯似乎预示着巴西的未来充满着不可预知的坎坷与困难.尽管那之后的巴西工业化进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尽管热图利澳.多内莱斯.瓦加斯与其后任为巴西成为世界发达国家而不懈的努力着.
  
  与印度和巴西比是遭遇民族危机和国家危机最深重的国家,再近100年的屈辱与半殖民化进程后,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的选择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方始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千疮百孔久历战火的山河,更有一个历史命题放在当时的中国人和中国执政党面前:救亡图存!.如果不理解这四个字,那就不能理解我们为什么在国家百废待兴的时候毅然雄赳赳气昂昂的跨过鸭绿江.请在评论那场战争前清晰的读一下八个字: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短暂的中苏蜜月之后,意识形态已经不能弥补两国在国家和民族利益上的巨大分歧了.尽管一五之后我们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尽管苏联给于了一五期间的中国全面发展以巨大帮助,尽管我们曾经浪漫的称呼苏联为老大哥,尽管...我曾经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我们可以有其他选择么.就象我们不能不在朝鲜被迫进行一场我们自己不情愿的战争一样,那时候的中国没选择.而一五的杰出成就为随后的二五计划注射了兴奋剂,而以三年自然灾害作为50年代的收尾无疑说明了.中国人要从此站起来需要付出的是什么样的努力,什么样的艰辛.
  
  这时中国所面对的困难,也为巴西为印度寻求经济独立自主的未来路做了一个注脚.终于不期而遇的60年代印度和巴西都需要为自己的路再一次作出抉择.
 60年代越战是这个时代的缩影,一方面美苏争霸到了新高潮,一方面随着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50年代恢复经济活力后加紧对传统势力范围恢复影响与控制。如果说英国试图把新独立国家尽可能约束在英国联邦体制里,法国在北非构建法郎区这个桥头堡是一个标志的话。那么在中东在越南在非洲甚至在南美,燃遍世界的战火,此起彼伏的军事政变与各种颠覆活动的后面由始致终都有美国与苏联直接或间接的参与,都显示着中国印度与巴西势必在自己的道路上即将面临的艰难抉择。尤其是越南战争,这场从1961年爆发到1975年结束的战争,终究成为了历史的一个转折。中国巴西与印度在自己国家建设与经济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终究需要迫使各自的国家再次问自己:何去何从!
  
  在瓦加查自杀后,其继任者库比契克继续进行巴西大规模工业化改造与经济国有化进程.但是一直以来如何发展巴西的经济在巴西的经济学家一直有着两种对立的争论,一派继承凯恩斯经济理论,主张经济国家主义与经济民族主义,而当时的执政党秉承的就是这个路线,其支持者包括民族主义者和新兴工业资本家;而另一学派推崇的是现代化附属理论,这个派别的代表经济学家叫:西蒙森(M.H.Simonsen) ,西蒙森认为这个西蒙森把吸收外资看成促进巴西摆脱经济贫困和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这个学派的拥护者为大地主大工业资本家和中产阶级.
  
  虽然库比契克执行的发展主义为后来的军政府时期的经济高速发展并在70年代成为当时世界八大工业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伴随面队外债增加公共赤字增加与通货膨胀加剧而来的经济增长减缓的趋势.在60年代初巴西就究竟走什么样的经济道路和发展战略展开了全国性的大辩论.最后这场争论以,以美国插手的军事政变与随后开始的军政府时代终结了这场争论.在当时占上风西蒙森的学说成为了,巴西军政府的指导思想.虽然巴西军政府依旧大力推行的是进口替代政策,但是从本质上说怎么解决巴西工业化和进口替代中的瓶颈问题,军政府的选择是:以经济与金融国际化为目标,实行负债发展;当时雄心勃勃的军政府坚信巴西在几十年后必定是世界经济强国.随后巴西经济在巴西历史上经历了最强劲的增长时期,连续八年年均增长10%的高速让巴西奇迹成为当时的热门话题,并且在世界经济学界引起对比以巴西为代表的拉美模式与日本及四小龙为代表的东亚模式的的争论.但是放弃国家自主独立的经济发展奉行了现代化附和理论的巴西终究将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个代价在今天有个代名词:拉美化.在1964年军政府上台后,就推行了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并归还给大庄园主的土地改革,这是当时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土地改革.早在1962年7月当时的巴西政府就拒绝了美国强迫巴西承认与美国资本紧密联系的汉纳矿业公司在巴西的权益,确切的说就是开采巴西国有铁矿的权益.在军政府上台后,为了获得负债战略所需要的美国资本,为汉纳矿业公司服务的人在1964年后就获得了一个副总统和三个经济部长,就此巴西铁矿甚至巴西所有让世界羡慕的资源对美国人敞开了大门.1965年汉纳矿业公司与伯利恒钢铁公司组成康采恩共同开发巴西租让的铁矿.而后美国钢铁公司也与巴西一家叫淡水河谷的国营矿业公司联合最后成就了世界上最大的铁矿供应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而美国只需要为进口巴西矿石向巴西政府支付4%的合理费用就足够了,尽管这是在1962年巴西政府用法令明确关闭了汉纳矿业公司要求之后.令人讽刺的是,让巴西中产阶级支持西蒙斯的主要原因是:外债 赤字与通货膨胀,但是奉行西蒙斯理论的军政府,最终把外债赤字与通货膨胀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军政府上台时就为拉美化种下了深刻的成因.不过,60年代的巴西除了农民与矿业工人的声音淹没在巴西奇迹之下,巴西依旧如此自信。
 作者:襄阳子玉 回复日期:2006-3-21 20:20:46 
    楼主辛苦,看过楼主的作品,感觉拉美的经济模式在现在仍然广泛的存在着。我想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都和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分不开的。当时的当权者这么选择,我想是他们的理由的吧。
  
  
  >>>>>>>>>>>>>>>
  
  恩,在当时的条件下,巴西的当权者是有自己的理由,不过他们以为顺从的在西方政治经济体系下做附和者就可以快速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在今天看未免天真了.在写完60年代的巴西印度和中国经济概述后,70年代将为60年代各自领导者的选择写下注脚.60年代对于巴西印度和中国都是转折点,仅仅从当时各自国内经济状态来分析是很难理解的,历史没有假设,经济分析一样没有如果.我把50年代 60年代和70年代用三个国家的杰出领导人做标志并在70年代三国经济概述后会有简评,希望到时候可以看见你的宝贵意见.

        印度国歌中吟颂道:。。。水源丰富,果实累累,庄稼茂盛,郁郁葱葱。。。土地承载的不仅仅是印度的大国梦,还有印度的全部希望。
  
  在“一五”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印度在1952-1954年的风调雨顺,但是随着印度土地改革进展的缓慢加上政治与经济改革带来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让原本就问题重重的印度的国内变的更加复杂了。问题首先是来自大垄断财团的资本高度集中化趋势,印度在2个5年计划中经济实际增长了66%,但是垄断工业资本与垄断金融资本仅仅在注册资本上就膨胀了三倍。当时在印度国民生产环节里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钢铁与水泥生产上,排名印度大财团第一塔塔财团控制了印度水泥生产的50%,而排名第二的比哈尔财团控制了印度水泥生产的25%,直到1968年印度控制的国营钢铁产量只达到了印度当时钢铁总产量的33%。第二问题来自社会贫富悬殊急剧扩大,早在印度"二五"经济计划结束后,尼赫鲁就问:2个5年计划国民人均收入提高了42%而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了10%而农民却处于破产边缘,这些增长的财富哪里去了.第三就是国内国际局势动荡,加之各种利益集团利用党团政治反复争端利益并利用各种政治军事手段转嫁社会矛盾.其中在1962年爆发中印边界军事冲突,印度军费开支在政府开支中的比例从冲突爆发前的40%提高到了60%.到1963年3月的时候,印度外债实际达到当年政府开支的300%是1951年时候的51倍.当时在尼赫鲁执政时代末期的印度政府,利用军事冒险失败后的国内局势动荡实行全国紧急状态才顺利度过垮台危机.但是军事的失败同与之而来经济危机的爆发,印度当时是一座等待爆发的火山.
  
  由于军事开支急剧增加,印度政府的"三五"经济计划实际已经破产.当时的印度粮食在50年代半心半意的土地改革失败后一直不能实现自给,印度被国际社会讥笑为讨饭篮子的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印度作为农业大国却一直需要支付原本已经少的可怜的有限外汇来购买粮食.到印度1964年1965年由于自然灾害而造成粮食急剧减产,当时印度的粮食饥荒已经到了来一船吃一船的地步,如果没有美国以及苏联的粮食援助,印度面对的将不仅仅是人道主义灾难 .但是世界上没有白吃的午餐,美国在中印冲突后2年里给予印度的援助尽管急剧增加到与印度建交后美国援助综合的200%.但是美国人的附加条件是:今后印度的5年计划必须由美国政府认可.面对独立与生存的选择,印度终于在1966年接受了赫鲁晓夫的橄榄枝.
  
  1966年1月19日,印度国大党两院中526名议院举行秘密投票。成千上万的印度人在议会大厦外等待选举结果。四小时后国大党议员领袖辛哈出现在走廊。人们纷纷上前询问:“是男的获胜还是女的获胜了?”辛哈宣布:“女的赢了”。继承了父亲巨大声望与与治国策略的英迪拉.甘地以355票对169票(2张废票)的绝对优势击败了对手当选为国大党议会党团领袖,英迪拉的时代开始了。
  
  英迪拉.甘地在执政早期是依靠由当时国大党第一大派系的辛迪加集团支持下上台的.但是让代表垄断财团的辛迪加集团大跌眼睛的是,英迪拉.甘地不是他们眼中的洋娃娃和线控木偶.首先英迪拉.甘地在1966年5月宣布卢布贬值35%,为此印度得到了急需的300万吨粮食和9亿美圆的援助,沉重打击了国内垄断财团的势力.而且利用和美国的短暂亲密关系,从墨西哥进口了粮食种子,从实际需要出发而不是尼赫鲁时代的土地改革出发的开始了绿色革命.终于到1978年印度实现了粮食自给.随后,印度政府在越南问题上的表态代表了印度在国家独立自主上坚定的政治立场,同苏联的握手不仅获得了大量政治经济与军事援助,而且在苏联的帮助下,印度政府在国有企业的经营与改造上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持.印度政府以国家中央集权为手段,以国家经济国有化为方向推进经济计划.终于在1967年5月宣布了为期10年的"经济计划10点建议",同年7月19日英迪拉.甘地宣布控制全国54%存款的14家印度银行收归国有,此举受到印度人民的热烈欢迎.受此鼓舞,在1969年12月,英迪拉.甘地颁布"垄断和限制性贸易行为法"成立了"垄断和限制性贸易行为委员会".此后1969年9月取消给予印度土邦主年俸与特权1970年2月颁布的加强工业许可证制度的法令与1971年把全国64家普遍保险公司受归国有.就此印度混合制经济体系框架完成,尼赫鲁建国时的构想在他女儿手里实现了.这些措施不仅有效打击了印度国内垄断财团的影响力与控制力,而且为印度国内局势的稳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如同巴西一样,快速的工业化进程所需要的庞大人力物力与技术支持与印度本身家底使印度必须要在可以做长期经济规划的情况有步骤有计划的一步步去实现.印度不是巴西,巴西的拉美奇迹是以牺牲国家经济自由的基础上实现的,印度为了国家经济主权既选择了苏联的橄榄枝并与美国保持有限的合作关系.印度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位置要比同时期的巴西与中国要有利的多.但是,印度恰恰不能作到的就是对经济长期计划作出有保证的规划.印度政府与国内各种各样的垄断集团的利益斗争,印度政府在长期经济计划与短期经济效益的选择中不断的在选民的利益趋势下左右摇摆,印度政府在遇到国内国际危机的时候往往通过国外军事冒险来转嫁选民的视线与国内即将爆发的危机来赢得大选.但是自身实力的孱弱,往往在军事冒险与干预后印度政府又陷入财政危机并进一步导致经济危机.印度在60年代后形成的改革-危机-冒险-更深的危机-再危机的循环行为模式,终于让80年代的印度总理感慨:印度已经失去了工业时代.
  
  印度得到了民主与独立却失去了未来!
  
  
  (待续)
 作者:barton_chen 回复日期:2006-3-24 23:39:06 
    楼主能讲讲,土地给农民和给大庄园主的好处么?
  >>>>>>>>>>>>>>>
  
  简单的说就是农民的生活保障依赖土地,巴西的土地地广人稀,土地利用率低,而被从土地上赶走的农民很少能够有转行成功的,其中就有属于少数裔的印地安人,不过因为巴西土地辽阔,土壤肥沃加上人口在大国中比较少所以,不会产生粮食短缺问题.而印度就问题严重的多.以前印度虽然有比中国多30%的耕地而且气候环境也比中国要湿润适于丰收,但是早期大土地所有者不断兼并土地一方面使大批农民处于不能自给温饱的地步,一方面大量土地荒芜得不到有效利用.这个导致印度在适应比较严厉的土地改革前都没有办法生产足够的粮食满足人民需要.到1958年,印度各地无地农民在印度各地展开的夺取荒地运动此起彼伏,社会矛盾与社会动荡也激发了印度由来已久的种族矛盾和宗教矛盾.而围绕土地革命印度的大地主阶级与垄断阶级不断与政府对抗,印度也因此陷入长期的党派斗争不能自拔.这个才是印度经济问题的根源所在.
       写比较优势理与竞争优势的这个话题恰好如你所说在这个标题是文不对题了,在这里要道歉下,出于版面规则我把中国的有关内容清理了却没有整理原文的标题.要不是西西河论坛铁手站长一时的信心不足,也不会历史想起来在这里发这个文字,让斑竹取笑了不好意思.
  
  写这个文字首先是立足在中国巴西和印度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中国经济拉美化论近来甚嚣尘上,印度民主制胜论也屡屡跃然于纸面.在我和一些朋友的细致讨论他们的一些话,给我有很大的触动.而且早早进入美元经济体系的巴西与陷入党派利益斗争一直没有形成长期经济抱负的印度,正好是当今有关中国争论的一面镜子.
  
  无论讨论市场保护还是产业保护与否,我和我的朋友们都深深意识到这个时代在发生一些很本质的转变,我们都深深为能处在这样一个时代而庆幸.其中一个朋友在前不久这样和我说:美国已经到了剥削工业国家的地步.这是他在伦敦学习和工作多年后的感慨,而前天和在圣保罗与里约旅行的朋友和我谈起这个话题说:巴西有了西方的一切,除了实力.我想一个国家独立自主重要与否,拉美国家的命运可以给我们深刻的反思.但是面对全球化我们中国是不能逃避的,就象大清国无法把自己关在工业革命门外.对于过度的政策保护,印度和日本的遭遇都为我们做了最好的警示.面对未来,面对前无古人的变革我们将何去何从是我和我朋友面对的问题.他们有的在实践中不断观察,有的就和我一样以旁观的角度去发现,而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尽早掌握新时代的规律.
  
  我之所以认为全球化不能抗拒,是因为当今已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依靠自己的资源独立发展,就是美国也做不到,而苏联也最终输在了起跑线上.为什么以印度和巴西来和中国对比不断相互调整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是因为他们都是可以在地缘政治与资源禀赋上可以与中国比肩的发展中国家.而且在新世纪来临的革命时代,各自因政治历史经济等各个方面而积累的 国家实力其实都因为新时代的到来而处于一个起跑线上了.我们各自的未来,就将在今天抉择.
  
  美国自60年代越站陷入困境后开始了彻底的政治经济技术转型,与之同步的欧洲还有日本都把产业从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向知识密集转移.巴西较早的融入这一发展趋势,加之巴西一直以来都利用外资来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虽然巴西军政府上台后继续执行瓦加查所倡导的进口替代政策,但是实质是把工业化主导进程交给了外国资本,到70年代就早早了放弃了独立自主的国家工业化(<制造奇迹>一书说70年代巴西放弃尽头替代政策,而<列国志 巴西>称在80年代),之后巴西人均GDP增长大大减缓(<世界经济一千年>有图表)经济监管失控导致的不断的经济危机社会震荡终究让拉美奇迹变成了拉美话.但是由于长期的相对中国与印度的政治稳定,而且巴西国家没有遭遇遭遇大规模毁灭性战争与战争威胁所以巴西人民至今还有比中国与印度高的多的人均水平.但是今天的中国人均收入已经相当于巴西在1980年的人均水平相当于今天巴西的一半.中国的未来发展,以巴西人均为目标并不是一个梦.
  
  印度为什么在有比中国好的多的环境与基础条件会终究失去了工业化,巴西为什么有那么多出色的制造与杰出的技术却早早退出了世界经济的视窗,2000年的时候在北美韩国三星的一台数字电视利润超过1.5万美圆而那时一辆汽车平均收益也仅仅相当数字电视的1/10.谁能决定这些呢?这个是我想要寻找的答案.
  大跃进的结束作为60年代中国的开局,预示着中国经济在60年代势必是多事的年代.大跃进里即有中国工业增长最快的一年,也有中国工业增长跌幅最大的一年,那也是唯一没有完成中国经济计划的一年.被"一五"的辉煌激起的狂飙突进,随即被现实的打回了原形,在接踵而至的三年自然灾害中"二五"终于结束了.但是尽管在成绩上"二五"计划完成的乏善可陈,但是主导中国工业化的几十年的结构在这个时期基本完成.中国是在1958年重工业结构超过轻工业的,这个趋势经60年代不断加强,到70年代达到最高峰.经过一个特殊时期的强化工业化,中国的工业在GDP中的总值不断提高,从1949年的12%开始的持续成长,中间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影响,都没有改变中国工业化的这个趋势.在农业上,以与中国情况类似的印度比较,中国和印度在同时期都遇到了农业大面积减产,但是1950-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增加了72%是同时期印度的1.89.尽管印度从1966年开始了绿色革命 白色革命和 兰色革命,但是由于国内与周边的动荡局势,印度直到80年代初都只能维持较低水平的自给.农业问题,始终都成了制约印度的瓶颈.而中国尽管面临着共和国建国以来最深重的国内国外危机,但是农业上的自给的同时保障农业的基本发展,终究为中国强化工业化的发展模式提供了起码的保障.没有农业现代化有效发展这个前提,任何中国现代化的努力都如玻璃般硬而脆弱.
  
  “三五”计划本应在1963年到1967年实行。1962年,中共中央曾设想“三五”计划主要是调整和恢复国民经济,但毛泽东提出,1963年至1965年作为过渡阶段,继续调整打下底子,从1966年起再搞“三五”计划。由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突如其来,正式的“三五”计划没有来得及形成。 “三五”计划指导思想经历了由“解决吃穿用”到以战备为中心的变化,总的来说呈 现了“起(1966)———落(1967、1968)———起(1969、1970)”的跌宕起伏状态。1966年,曾出现了预计提前两年完成计划的良好发展势头,但1967年、1968年的“文化大革命”,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计划完成情况连续出现倒退,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1968年还成为我国建立计划经济以来惟一没有年度计划的一年.(从本小节"三五"开始至此内容全文摘抄新浪网有关"三五"计划的内容,具体连接:http://news.sina.com.cn/c/2006-03-20/03349389579.shtml)
  
  60年代初期,台湾的蒋介石利用共和国三年自然灾害之际,以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来临为口号为残留在台湾一隅的国民党军官兵打兴奋剂与强心针,台湾海峡那边的反攻大陆进入了袭扰大陆沿海的高潮期.日见恶化中苏关系在当时已经无可挽回,曾经踏破柏林的百万铁甲开始在中苏漫长的边境虎视眈眈.美国在1961年9月,也进行了以中国为假想敌的大型核战争演习,并密谋策划对中国的核计划进行武装攻击.而1962年10月,为了摆脱国内危机的印度尼赫鲁政府也悍然命令印度军队向中国领土发动大规模侵入中国边境,在日后成为印度总理的英迪拉.甘地夫人作为当时的国大党议会领袖,在国会也公然宣称:西藏是印度领土的一部分. 艰险的形势加触目惊心的调查报告,让毛泽东的主导思想迅速发生了变化,他的态度也很快扭转了大家的认识.1964年5月28日,刘少奇主持召开中央工作会议小组会议,周恩来、邓小平、朱德等高层领导都陆续讲话,对毛泽东的看法表态支持,964年6月6日,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搞“三线建设”的主张,并且表示:“我们不是帝国主义的参谋长,不晓得它什么时候要打仗。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一二线也要搞点军事工业。各省都要有军事工业,要自己造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迫击炮、子弹、炸药。有了这些东西,就放心了。” 毛泽东的讲话激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大家一致认为,应在加强农业生产、解决人民吃穿用的同时,迅速展开三线建设,加强战备。从此,全国战备的气氛日趋浓厚,“三线建设”全面启动.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我们在1966年爆破了第一枚原子弹,2年后爆破了第一枚的氢弹,并在70年代的开局发射成功中国第一枚人造卫星.(以上史实多数转摘浪网有关"三五"计划的内容,具体连接如上)
  
  在要经济还是要国防的问题面前,当时的中国能选择么?从血与火的历史中走出来的共和国领袖别无选择,从百多年屈辱历史与惨痛教训中走来的中国人别无选择.不管我们是否情愿,正是来自东西方的封锁让中国在特殊的环境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如同美国曼哈顿工程等一系列大型军事项目为美国的科学技术带来一系列突飞猛进的进展一样.中国客观上在以加强国防为目的的强化工业化进程中不断提高了自己的工业技术能力与技术储备.为此中国付出的代价是无法用今天市场经济角度衡量,同样中国在同时期追踪世界先进科学与技术成就的果实也不能仅仅从今天市场经济角度来衡量。无论你对这个时代持什么样的观点,都不可能抹杀这些成就与其至今仍然存在的重大价值及深远影响。请愿意认真思索的中国人思考下中国人是如何在艰难跋涉的一步步走来,是的共和国不相信眼泪!
  
  历史终究会青睐那些不断在挫折中努力的人.这个时候70年代正徐徐拉开帷幕,而世界的风云变换为环绕在层层铁幕中的中国,送来了一丝清凉的风.
作者:襄阳子玉 回复日期:2006-3-25 15:46:21 
    几天未来,楼主更新速度很快嘛,通篇看完,收获颇丰啊。
    其实个人觉得从政治上看,就发展成本来说,巴西的成本比中国和印度都要大很多,因为头上就是美国。做为世界秩序的霸主,同时又是世界资源的领主,美国不可能允许眼皮底下有个巴西做大。而中国的门口有个日本,印度的隔壁又坐着中国,彼此之间的牵制和角逐多少会让逐渐力不从心的美国省下不少力气。如此看来,巴西的丧失独立自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而沦为外国资本的附庸是不是存在有些可悲的必然?
    从经济上看,关于巴西80年代的经济增长放缓,是不是也受到中国自70年代末开始的开放政策的影响,毕竟外国资本的抽离对巴西经济的打击无疑是致命的,还是说对于这样一个没有形成良好的财富再生体制,缺乏一种财富积累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国家,他的衰败是必然的呢?
  
  
  >>>>>>>>>>>>>>>>
  
  在讨论巴西前必须认识到巴西是一个资源禀赋极佳的国家,加上一百多年没有经过战火的洗礼,无论巴西怎么折腾巴西的人均收入3500多美圆的数字摆在那里.毕竟上天还是恩赐巴西人的.
  
  在我看巴西人的选择无所谓对外来殖民化经济的屈服,因为今天巴西多数的巴西人无论当初他们的祖先以什么身份到达巴西,他们的身份不管是自由民还是努力都是首先是这块大陆的殖民者.当他们的到来之初就接受了殖民地经济体系下的经济分工.可以说,屈从于葡萄牙宗主国屈从于英国还是屈从于美国都不过是这样经济体系下的所有权主体的更换.
  
  尽管自20世纪30年代的起,巴西的民族精神开始苏醒.但是草根的民族精神势必让巴西对自己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做选择的时候,没有中国和印度那么强烈历史耻辱感与使命敢.这样一旦以独立为目的的进口替代遭遇瓶颈那么放弃就显得那么自然.改变不过是,踏着庄园里野花的一次郊游,一次不经意的狩猎,那么悠闲自得.
  从美国1965年开始全面卷进越南泥潭后,世界各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快速发展,美国独霸的地位越来越被削弱,终于在持续8年畸形的繁荣后,美国终于开始吃不消了。 1971年,由于越南战争,美国面临巨额贸易赤字,美元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相反,日本与联邦德国经济快速发展,竞争力增强,经常账户大量盈余。1971年8月5日,由于美元的持续贬值压力,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被迫宣布中止美元与黄金的固定兑换比率,并加征10%进口税率。这被称为“尼克松冲击”,从此世界各个国家开始进入“牙买加”货币体系,汇率象脱缰野马一样竞相贬值。终于1972年,美国终于低下了骄傲的头,不再谋求绝对战略优势和苏联签署的《反导条约》。尽管在80年代美国人面对狂欢的日饵曼洲和叫嚣买要下美国的日本武士是那么的无可奈何。美国就要衰落了么?我无从而知,但是奠定美国今天新霸权的一系列大举措悄悄拉开了帷幕。一直以来作为战后国际贸易 金融 与投资监管三大支柱关贸总协定(GATT)、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与国际货币基金(IMF),在这个时候都开始发生了大转变。1973年关贸总协定第七轮谈判:东京回合在正式来开了锣,也正式在这一回合终究成就了1995年的WTO。IMF在尼克松召开的20国会议上开始了世界货币改革计划,其目的就是要国际金融关系脱离国家与中央银行的控制,它有一个漂亮的名字:自由化。而从尼克松的时代开始,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的职能悄悄的向更自由的市场倾斜,也许就是这个时候全球化的帷幕正式拉开了。但是,这些在今天看来雄心勃勃的远征都不能掩饰此时美国跌跌撞撞的脚步。随尼克松冲击起舞的是石油危机,是苏联遍布全球的出击,70年代来了。
  
  1970年12月27日,英迪拉.甘地抓住自己国内声望不断上升的机会,宣布解散人民院,提前于1971年2月举行印度第五届大选。1971年3月大选结果揭晓,英迪拉.甘地获得了压倒胜利,终于英迪拉.甘地建立了自己所能完全控制的政府。就在此时,印度的邻国巴基斯坦在1970年底的大选中主张充分自治与全面独立的人民联盟在东巴大获全胜,随即人民联盟领导人在1971年的3月宣布东巴独立。当时的巴基斯坦总统下令军事镇压,军事镇压的结果导致大批东巴难民逃往印度。1971年11月21,英迪拉.甘地在一系列穿梭外交努力下获得了苏联的军事援助并在当时西方大国保证不军事干预的前提下,宣布印度军队越过边界“自卫”。12.17日第三次印巴战争停火,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至此英迪拉.甘地在印度的声誉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舆论盛赞英迪拉.甘地的胆识与魄力已经超过了尼赫鲁,而民意调查中93%的公众站在了英迪拉的一边。当1972年1月26日印度国庆日那天英迪在印度公众的形象就是杜尔加,就是美丽的10臂女战神。
  
  但是历史老人总在不经意中,给得意的忘乎所以的人开上一点点玩笑:饥荒又不期而至。
  
  1972年印度遭遇了严重的灾荒,1.8亿人口面对饥荒的威胁,而令人讽刺的是由印度一手导演的战争让滞留在印度的难民每个月就消耗掉印度2亿美圆,这更使印度政府的财政雪上加霜.由于需要进口大宗粮食与原油,加上石油危机的爆发与国际金融因尼克松危机冲击而剧烈动荡.由此导致的外汇短缺终于使才平稳不久物价飞速上升.而由此引起的投资不足又使工业增长下降了近50%,经济实质遭遇了衰退.同年孟买就爆发了1.2万罢工,民众的不满情绪终于在反对党的鼓动下爆发了.仅仅在反对党领袖所在的古吉拉特帮的骚乱中遭遇警察射杀的人数就达到233人,与之同步的印度铁路大罢工让当时的印度经济实际陷入了瘫痪.最后在当警察也开始暴动并与前来镇压的军队交火的时候,骚乱与不安到达了顶点.而甘地夫人此时借助一位律师从宪法中发现的漏洞,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来挽救即将倒台的政府.
  
  虽然随后地年不仅风调雨顺而且经济维持在比较高的增长水平,过高估计自己的甘地政府解除了紧急状态,但是随后的大选国大党一败涂地,代表印度教原教旨主义的人民党上台了.高喊自由与面包口号上台的人民党政府代表的其实是垄断资本与地主阶层的利益,人民党政府一上台就提早一年结束了当时执行顺利的"五五"计划,匆匆提交了"六五"计划.人民党政府不仅缺乏执政能力,更缺少对自己所指定计划的控制里,在把甘地夫人好不容易积累下来的1500万吨粮食消耗怠尽.在把仅有的30亿美圆储备挥霍一空,在执政不到3年的时间,人民党政府倒塌了.
  
  而此时虽然两次石油危机给发达国家带来的巨大冲击,但是新技术革命的翩然而来,而且以美国为首的资本注意国家迅速转变自己的经济结构与能源结构,不断的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生产工序实现国际再分工.使各自的经济逐年提升,并最终形成了以四小龙与东南新兴工业化地带的崛起.而印度,则在迷茫中痛苦的失去了工业化的机遇.
  
  历史还能再给印度一次机遇么?
  
  (待续)
 建筑在盐碱地上的华丽宫殿,潮水来临,瞬间倒塌
   -------- 曼苏尔(阿拉伯)
  
  有一次巴西外长焦急的在办公室外等了几小时后终于见到了基星格,这位外长不无抱怨的说巴西是一个大国而基星格不应该为一个亚洲小“国”而拖巴西人的时间。基星格听完勃然大怒,他以教训的学生的口吻对巴西大使说:巴西有历史么?
  
  从1965年1973年持续的高速增长,让世界都为之瞩目。此时巴西出口的产品结构也正在发生了逆转,从50年代的55%的初级产品出口结构逐渐提高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例。信奉西蒙森理论的巴西军政府,在不断推进的进口替代政策中在广泛的领域普遍使用了外资.并且通过政府干预等手段让巴西企业更主动的向国际金融市场寻求资金来源.并通过强制手段为巴西民族资本与庄园主开路,为其资本更快速的积累铺平道路.为达到压抑通货膨胀的目的,硬性削减工人工资.通过削减税收,鼓励消费刺激内部市场的成长.加上当时外资源源不断的涌入,连续8年高达10%的增长在当时的世界只有日本可以媲美.巴西乃至当时整个拉美都是以巴西为楷模快速的奔向富强之路.
  
  但是从尼克松冲击开始,拉美的增长就笼罩在阴影之中.竞相贬值的各国货币严重和不断波动的汇率的影响了严重依赖出口与外部资金的巴西经济,但是压垮骆驼的不是最后一根稻草.是紧随尼克松冲击到来的石油危机,70年代的2次石油危机!
  
  2次石油危机的直接结果是石油价格在70年代上升了3倍,当时的巴西石油进口依赖程度是80%.在石油危机爆发的第一年的1973年,巴西奇迹就噶然而止.连续4年的巨大逆差,加上美国在70年代末的加息让巴西的国际收支雪上加霜.巴西从1965年对外债务从70亿美圆到迅速攀升到1982年的707.91亿美圆,至此彻底失去还贷能力.之后被迫接受IMF(完成美国改造后)的货币与金融政策直到以换取IMF紧急援助的巴西正式放弃了进口替代政府.此后债务危机,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危机与就业危机围绕着巴西乃至整个拉美,拉美化从奇迹的象征成为失落的代言人.
  
  有经济学家断言,石油危机有尼克松在背后怂恿阿拉伯酋长,其目的是为了打击当时快速增长欣欣向荣的西欧与日本经济.由此创造了石油美圆的循环,并迫使多数参与GATT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更趋向于美圆结算.利用以伦敦为中心的国际离岸交易中心从石油美圆开始,使大笔资金流动逃避多国与中央银行的监管.大规模的资金流动不断的在世界各地创造了繁荣,但也带来了危机.随之跟进的就是IMF对那些被危机击倒的国家进行经济与金融自由化的改造,从而是以美圆为核心的经济体系迅速扩张.而世界银行则在全世界扮演的天使角色,不仅仅为受款国带来了公路港口和机场,还为受款国迅速进入GATT国际贸易体系加快了进程.不管从尼可松时代起,美国历届政府实施为金融资本松绑并为之保驾护航的论调是否成立.从80年代起,从贸易金融与风险投资为主要传播手段的一个被称为全球化的时代就要开始了.不管受到冲击的还会有谁,巴西与拉美是第一批受众,是最早被美圆这个霸权体系收如囊中的宝石.
  
  在讨论巴西前必须认识到巴西是一个资源禀赋极佳的国家,加上一百多年没有经过战火的洗礼,无论巴西怎么折腾巴西的人均收入到2005年是3500多美圆的数字摆在那里.毕竟上天还是恩赐巴西人的.在我看巴西人的选择无所谓对外来殖民化经济的屈服,因为今天巴西多数的巴西人无论当初他们的祖先以什么身份到达巴西,他们的身份不管是自由民还是努力都是首先是这块大陆的殖民者.当他们的到来之初就接受了殖民地经济体系下的经济分工.可以说,屈从于葡萄牙宗主国屈从于英国还是屈从于美国都不过是这样经济体系下的所有权主体的更换.
  
  
  尽管自20世纪30年代的起,巴西的民族精神开始苏醒.但是草根的民族精神势必让巴西对自己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做选择的时候,没有中国和印度那么强烈历史耻辱感与使命敢.这样一旦以独立为目的的进口替代遭遇瓶颈那么放弃就显得那么自然.改变不过是,踏着庄园里野花的一次郊游,一次不经意的狩猎,那么悠闲自得.终于巴西还是放弃了一种叫进口替代的独立自主的游戏,是的一种游戏。没有由心而生的那种对土地对国家对民族的强烈情感与使命感,作为过客的巴西人,作为没有历史的巴西或在开始之初就已经决定好自己的命运了。
  
  写完巴西70年代的时候多说一个插曲,让我们回味什么是造成拉美化的神奇魔法石.很早的时候,巴西就委托标准石油公司的姐妹们在巴西进行石油勘探.那些旨高气昂的专家报告巴西政府:巴西只有很薄的油层,完全不值得开采.在石油危机后巴西政府不仅利用巴西丰富的甘蔗资源制造酒精替代燃油(目前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酒精燃料生产国),而且巴西政府自己开始不遗余力的勘探本国石油资源,令人讽刺的是就在那些薄的完全不值得开采的油井里喷出了源源不断的石油,到2000年据巴西经济年鉴称巴西是世界上第15石油储备国占有石油130亿桶,占世界8.2%.但是姗姗来迟的滚滚原油已经不能拯救深陷入债务危机的巴西了.到巴西新总统卢拉上台后,巴西政府每年将55%的政府支出用于偿还债务,其中仅债券利息就高达22%-28%.巴西,你独立的口号叫:不自由毋宁死.巴西,你的独立与自由在哪里?
  
  
  (待续)
 写在经济和比较发展进行时
    
    我写的比较经济先从几个国家的经济历史开始,具体说就是中国印度与巴西.有可能的话在完整这个篇章后,就是和俄罗斯和欧洲和日本的比较.最后就是美国,希望我可以做到.但是这些都需要从历史延续的角度出发,外国如此,中国不能例外.在我看来,不从时代与环境的变迁出发,既不能看明白自身的问题,更不能对我们关于明天的讨论有所帮助.共和国经济史最不好写的一个就是毛时代一个就是江与朱主政时代.所以几次停笔,不断的与朋友和网友讨论,呵呵已经开始出现诤友了.
    
    现在的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首先是社会化.无论个人英雄式的财富传奇有多绚丽,如果不跟上企业社会化就不可能长久保持竞争力,这个不论中外都如此,仅仅我们改革开放多少财富英雄成了浪花里的白沫,这些我们不能仅仅感慨或者叹息.在我看来在这个飞速前进的时代,一个企业家的犹豫或者迟疑都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困境何况是骄傲自满故步自封.比尔盖茨做的很好,在中国象陈天桥这样有清醒认识的企业家越来越多是好事情,更是中国的希望.不管怎么看中国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的沉浮,不能仅仅从制度 法律等等客观环境的局限去看.要看就看时代的背景,象唐万新和顾雏君这样利用法律漏洞通过海盗式的财富聚集方式获得成功的即使得手也不长久,没有及时转型首先是他们自己的问题而不是社会.美国在80年代以来放松金融管制后,尽管出现了许多问题,但是发现问题后处理是极其严厉的,即使庞然大物如安然也没有侥幸过关.中国如此,美国如此,世界皆然.
    
    对于美国,我看来美国的成功模式不可复制.这里有天时地利人和.不管你是否期许美国的模式,你都必须看清楚一个问题:地理.美国周围一直没有一个威胁性的敌人出现,对于美国古巴连蚊子都算不上.而中国上述百年乃至千年,不断的外患-诱发内患-内患再导致外患,如此周而复始.美国如果以美国的模式在中国大陆生存,建国很难过百年.但是美国可以成为世界性的霸权并获得人类有历史以来一个国家所可以获得的优势是前无古人的,不清醒认识到这一点,无论怎么评价美国都是有值得我们学习与效仿的地方.不然,中国永远只能望美国项背.
    
    就目前而言,全球化确切的说是以美圆化为标志的美国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最深刻的危机,其危机程度不亚于当年清朝与刚进入蒸汽时代西方文明的碰撞.我这里的比较不是拿清朝的保守与自大比喻今日的中国,是说经济更准确的说是文明的成长方式在今天已经有了本质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革命.面对这个危机的不仅仅有中国,还有曾经的霸权俄罗斯,老迈的霸权欧洲和正在老迈的霸权日本.就象清朝时期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经济社会组织遇到新兴的以蒸汽机为动力的经济社会组织基础一样,今天的传统型工业社会还在整个人类社会经济结构发挥重要作用甚至是主导作用.但是我们谁还记得,1820年中国还有着世界GDP33%的骄人记录(这个也只有今日美国可以超越).80年代,日本为购买整个美国而欢呼,日本自信的对美国说不.而今天,美国不仅又把日本远远的甩在美国后面.(2005年美国GDP为日本3倍而1980年为日本2倍)而我们看见的是美国传统工业的不断衰落,是美国的高赤字是美国的高债务.今天的美国究竟怎么了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在这个历史性的转型期间何去何从!
    
    中国的崛起,无论从什么角度都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意义不亚于美国在19世纪末期的崛起.我这样说不仅仅是出于对自己祖国母亲的溢美,更重要的是我们作为一个大国以和平的方式做到今天这样的经济成就是绝无仅有的.不要忘记,就算美国崛起也是经过内战与对外军事征服做到的.但是要怎么清醒认识到我们自己的成就呢?为什么今天还有人对中国的未来持怀疑,不自信甚至是鄙视与嗤之以鼻的态度呢?在我看来,那不是个人价值问题,关键还是在对经济成长方式方法的认同问题.
    
    中国的成就固然与政府的不断努力,与人民的勤劳智慧与辽阔的国土及绝对数量可资利用的丰富人力物力资源有着密切关系.但是有着同等条件的世界各国各民族在当今强手如云的国际舞台不能说比比皆是,也可说是大有人在,就第三世界国家能和中国比肩的巴西和印度在软硬条件上比中国不让几分甚至多有胜出,在内外环境也有中国所不能及所应该学习与思考的地方.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在世界眼睛里和国人内心中,问题重重矛盾重重甚至是困难重重的国家,在今天在此时此刻居然可以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获得如此瞩目的地位与成就,那么我们面对过去无论发生过什么应该怎么正视自己呢?这里我想的是,抛开成见与个人感情去发现.
    
    象中国这样的大国,想要崛起不论其自身是否具有攻击性,起崛起不仅仅是改变了地缘政治的结构.其崛起的本身就是对世界原有政治经济格局乃至各种经济资源及利益 的分配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带来动荡.我们的崛起带来的是今天来自世界充满疑惑焦虑甚至是惊恐的视角?德国和日本的后崛起的历史可以为此做小小注脚.力.毛时代的领导人,刚从一个百年来不断救亡图存的中国废墟上建立一个新中国,首先面对的是国家生存危机.所以,中国在独立之出就必须为自己的生存付出更多的努力.一方面对于这一时期的失误与教训我们不能漠然视之,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出在和平与安定发展环境中我们用今时今日的观点去套当时的环境我看温和点说是强人所难,不客气的说就是刻舟求剑缘木求鱼.这里我说说30年代中的两件历史小事情经济大事情:1931年1.28凇沪抗战的时候日本就有目的有计划的完全摧毁了中国在闸北繁华一时鼎盛一时的商业区与工业区,至此中国当时黄金十年的经济积累基本毁于一旦,直到现在闸北区都在上海经济里处于中下游的位置.这里多提句江浙的产茶区,当时的中国还垄断了世界60%-80%的茶叶消费.其中很大部分来自江浙,而茶园喜缄,把土地改造为茶叶圆是经过近千年的时间积淀.而日本一占领就着手把茶圆改造成了农田.到抗战结束,茶圆剩下不到战前1/6.自此中国垄断上千年的海外茶叶贸易就此拱手让于撮尔小国斯里兰卡,想来不禁为之扼腕.由此我们可以看看,独立自主平等发展的基础是建立在独立捍卫国家领土完整主权完整之上的.没有建国的前30年,就没有改革大发展的后25年.建国前三十年,在经济基础建设上固然取得了辉煌成绩,但是在简单国防优先一切为此让路的时代这样的辉煌是局部的,而且对发展的可持续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从血与火走出来的共和国领导人在当时的选择不多,我们在获得改革大发展的今天首先要认识到当年改革的前提是:国际局势趋于缓解,中国20年不会打仗的基础之上的.这个前提不是我们需要别人就施舍的,我们建国前三十年艰苦奋斗的结果,没有任何侥幸.
    
    晚年文革中的毛泽东能果断抓住短暂的历史机遇接过了来自美国的橄榄枝,紧接着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与中美恢复帮交,都为后面改革开放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和有利的大环境.对此,我在比较经济之:中国巴西印度一文的70年代中国篇里是这样看的:1972年,当大洋彼端的手伸过来的时候我想那不仅仅是为了冲淡来自《反导条约》沮丧。我不怀疑中美不论经过什么波折,总有一天会恢复正常往来,但是如果1972年中美彼此擦肩而过我们再次握手也许就是1982年了。而1982年的美国在调整之后还能不能给予我们近乎浪漫的热情拥抱我不知道,但是我可以肯定,如果我们错过了1972年那次机遇那几句开头邓公的话在1982年就说的未必如是了。而联合国呢?不管是我们无私援助造就的亚非拉朋友,还是来自美国阵营的选票,在美国恢复行动力于影响力之后的80年代,我们还能再一次被抬进联合国再一次坐在五常的位置上么。想想今天日本为联合国常任之位所满天散布的金元吧!不管是中国的运气还是伟人的远见我无从肯定?但是就在1972年那么短暂的历史瞬间我们就抓住了,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给有准备的民族,给有准备的国家。
    
    邓公时代我们走向世界的时候,我们面对着是世界科学技术大发展与经济腾飞的时代,打开国门的时候我想举国上下的心态不能仅仅用震惊与复杂来形容的.(还记得我自己小学时候,父亲出差带回来的德国乒乓球让同学羡慕不已,而现在的红双喜已经获得垄断地位了,想起来真的感慨万千)我们的国家资金不足,经验不足,技术不足甚至连国民对当代世界各国的认识都远远不足.面对当时前无古人的变局,邓公用沙场百战磨砺出的勇气,用政坛起伏积聚的智慧,用敢于面对历史面对未来的事实求是态度开始了改革.改革面临的困难,不亚于建国前三十年为国家安全与独立自主付出的努力与勇气.而这时最大的障碍不是来自外部力量,而是中国人的内心.打开国门之后我们脆弱的自信心被震撼了,不自信乃至自卑心理由此蔓延,至今这些不自信与自卑仍然对我们今天的讨论有着长久的影响.从邓时代好不容易杀出的血路,在80年代末的政治风波以及苏联的解体,中国人再次被彻底的震撼.怎么走,当时的中国人很迷茫.
    
    邓公这个时候再一次力排众议坚持改革,随后在江和朱的时代可继承邓公的基本发展路线,利用美国与世界列强的政治经济大调整的时间间隙不断发展壮大国力.谓守成,也能说再创.无论今天关于改革的大讨论有什么样的结果,谁都不能否认江与朱执掌中国的时代中国的国力有了质的飞跃与提升.
    
    但是,时间走到今天时代再变.9.11是美国吹响全球时代号角的揭幕,第二次海湾战争或者伊拉克战争更说明了自联合国成立以来的和平发展环境的基础已经发生本质变化.我在<再见巴比伦,别了尼尼微>中就说过:一个时代也许将永远结束了,这是一个可以在田园乡村享受牧歌;可以在花前月下低诉衷肠;可以在断壁残垣前怀古赋诗的时代.这是否是人类最后一个黄金时代,我不得而知,我只是明白这几十年不会再有安逸与悠闲了.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一个记录片,片中的结束语是这么说的:人类正在进入这么一个时代,要么毁灭,要么进化为神.事实已经证明,美国人不仅仅认为他们是上帝的代言人了,他们正在把自己"变成"神.美国这样的自信,不仅仅来自美圆与华尔街的霸权,更是因为美国在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急先锋的新技术革命时代完成了从上至下的社会经济结构组织革命与社会组织方式方法的改革.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全球攻势,无论是欧洲 日本俄罗斯都有着清晰的认识.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可以在现在迅速因应美国作出同样变革与调整的却是中国.中国今天必须变了.
    
    自90年代以来人类文明所创造的财富总和已经超过了以往人类文明财富创造总和的全部,造就如此成就的不仅仅是新技术革命还有目前以美国为首所倡导的全球化,也许还有更多.这个是今天中国综合国力大发展的时代背景.脱离这个背景我们讨论我们自身的发展并因此沾沾自喜不仅不可取而且十分有害.这个时代背景使只有对此迅速做出从国家到组织到民族的迅速转变的才有可能在新时代胜出,中国和美国恰是这个时代应运而生的新生儿.相形之下,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今天暮气沉沉的欧洲能不能尽快在今后适应这个时代我不清楚.但是,就象当年农业时代清朝与刚进入蒸汽时代西方文明之间的碰撞.这样的变革,都对社会已有的结构与各种利益关系产生极深远的变化与影响.怎么处理好这些变化与影响,怎么在美国咄咄逼人的全球攻势面前处理好这些变化与影响,怎么在全球化与新技术革命到来时候调整自身的同时处理好这些变化与影响,是我们今天所有关于国家过去今天与将来地讨论的实质或者说本质.
    
    2005年美国主权大讨论中,与会的美国学者提出了主权弱化甚至是主权无用的观点.但是同时美国学者强调的是美国的主权不可退让.这样的讨论不仅为我们今天时代的背景做出了很合适的注脚,而且在获得25年和平发展之后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尽管在今天独立自主与和平发展有着与毛时代与邓时代与江和朱执政的时代有着不一样的内涵与主题,但是就如我在<中国巴西经济小议兼及印度>开头说的:美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哪怕是魔鬼也愿意热烈的拥吻.,皮挪切特和撒达姆就是范例.美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就算曾经在美国眼睛里如天使般无暇,美圆一样要坚决打倒在地,诺列加和撒达姆会为你我证明.无关制度,无关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
    
    今天是昨天的延续,今天是未来的阶梯.无论历史也好民族也好国家也好,你该变的时候就要变.西方历史的变迁就是一个:该贩毒贩奴的时候贩毒贩奴,该做强盗的时候做强盗,该做商人的时候做商人做商人,该传经布道的时候传经布道的历史,美国也不例外,所以尽管中国的崛起有着怎么样的崎岖与坎坷,你都应该看见我们没有通过贩毒贩奴崛起没有通过烧杀抢掠崛起,今后更不会.对中国的和平崛起,我们应该自信.
    
    曾经的成就属于曾经,无论我们有过什么,这些都已经成为记忆.记忆是为了让我们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是为了让经验与教训凝结成谁都夺走不了的独特财富.而怎么运用这个由历史经验与教训凝结成的财富为已经到来的时代变革做准备做应对才是我们所有关于中国讨论的起点不是么?
    
    风来了.
 多少事,从来急;
  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毛泽东
  
  早在60年代末,陷入越战泥潭的美国就开始了摆脱这场战争的努力,无论太平洋这边还是那边,为自己国家与民族摆脱困境寻找未来的目光交织在了一起。没有谁会预料到尼克松会那么快陷入“水门”并于1974年8月下台,而谁都可以在尼克松下台后猜到老实人福特和老实的倒霉蛋卡特不会主动寻求对中国关系的突破。1972年,当大洋彼端的手伸过来的时候我想那不仅仅是为了冲淡来自《反导条约》沮丧。我不怀疑中美不论经过什么波折,总有一天会恢复正常往来,但是如果1972年中美彼此擦肩而过我们再次握手也许就是1982年了。而1982年的美国在调整之后还能不能给予我们近乎浪漫的热情拥抱我不知道,但是我可以肯定,如果我们错过了1972年那次机遇那几句开头邓公的话在1982年就说的未必如是了。而联合国呢?不管是我们无私援助造就的亚非拉朋友,还是来自美国阵营的选票,在美国恢复行动力于影响力之后的80年代,我们还能再一次被抬进联合国再一次坐在五常的位置上么。想想今天日本为联合国常任之位所满天散布的金元吧!不管是中国的运气还是伟人的远见我无从肯定?但是就在1972年那么短暂的历史瞬间我们就抓住了,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给有准备的民族,给有准备的国家。
  
  在国际紧张形势和国内“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四五”计划盲目追求高速度和高指标,导致上世纪70年代初期国民经济出现了“三个突破”的严重失控现象:职工人数突破5000万人,工资支出突破300亿元,粮食销量突破800亿斤。70年代的中国如是开局了。1971年林彪事件发生以后,周总理主持两年经济调整,1972年2月,全国计划会议在周恩来指示下制定出一系列重要措施。包括:加强国家计划,整顿企业管理,落实各项政策,反对无政府主义等。1973年,中共中央两次修改“四五”计划的高指标,逐步调整了以战备为中心的战略,开始强调经济效益,注意沿海和三线地区并重,大规模的“三线建设”进入收尾阶段。,“四五纲要(草案)”的部分高指标被降低:工业总产值由4000亿元下降到3300亿元,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从12.8%下调到7.7%经过1975年邓公主持的整顿工作,“四五”计划得到了基本完成。也正在此时,不断思索中国前途与未来的邓公也许已经规划出改革的蓝图了.不过重新走进历史视野的邓公如同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一样,还要经历一次涅盘.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了。(文章关于"四五"计划的内容基本摘自新浪关于"四五"计划的亿十时介绍,连接参考   http://news.sina.com.cn/c/2006-03-20/03349389580.shtml  )
  
  
  恢复和调整是“五五”计划实施的主线。“计划赶不上变化”。“五五”计划实施期间,跨越了由“文革”至粉碎“四人帮”及拨乱反正的重大历史转折,致使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亦随之变化。其制定开始于1974年,没有独立的文本,包含在《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之中。此纲要直至1977年12月才被下发,“五五”计划缩水仅剩3年。 “五五”计划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76年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经济建设处于恢复发展时期。1978年前后的“新跃进”,致使国民经济结构失调、效益低下。第二阶段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民经济处于全面调整时期,“五五”计划指标相应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1980年年底,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开始改善,生产和建设也取得较大发展。而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迅速变化,尤其是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与中美建交带来的大战略环境的改变,邓公在做出国际大势趋缓世界战争中期内不会爆发的精准的判断后,中国领导集体果断作出了后来被成为改革的重大决定.1979年3月,国家农委召开了七省农委领导干部座谈会,主要话题是探讨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并且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实行“包工包产到组”应当坚持什么原则,二是对“包产到户”应当采取什么态度。这个时候,“包产到组”已经算半合法了,而“包产到户”还属于绝对“不许”之列.1979改革元年. (文章关于"五五"计划的内容基本摘自新浪关于"五五"计划的亿十时介绍,连接参考   http://news.sina.com.cn/c/2006-03-20/03349389581.shtml  )
  
  
  毛泽东的去世,对执政者当时最首要的问题就是是否结束文化大革命.不过当时中美建交后,中国对外压力的骤然减轻和长期军事化国家管制所积压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都已经到影响国家未来发展的地步.毛泽东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不如此中美恢复关系,让周总理主持国家政务让请邓公复出就不是符合情理的事情了.毛泽东很清醒的意识到从文革内乱中爬上来的"四人帮"绝不是浴血百战屡历风雪的共和国缔造者的对手,那么为什么毛泽东既清楚中国内政外交转型不可避免而继续让"四人帮"在其身前身后继续主政同时逐步恢复老干部老战士在政治的影响力?我不是毛泽东更不愿意对此多加猜测,此时我脑海里想起了一句话一个几乎凭自己的智慧\意志和幸运的帝王临终前说的话:唯最强者得之.不过很高兴,中国没有象那辽阔帝国一样因为争夺最强者而分裂."四人帮"集团的覆灭与随后的邓公出山,一锤定音.
  
  回观整个70年代,对内对外都可以说风起云涌不断变换.这个时代有文革的结束,毛泽东的逝世,"四人帮"集团的粉碎,经济上的新跃进,邓公出山.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二十六届大会就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2758号决议进行表决。1972年2月21日,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访华,周恩来到机场迎接他时,两人愉快地握手。尼克松自己说,他访华一周"改变了世界"。1978年12月15日民主党卡特总统宣布正式与中国建交,就在1979年1月29日当邓公踏上白宫南草坪草坪的时候心中一定感慨万千.就这样在时代斗转星移中,在眼花缭乱的变化里,中国人即将走进改革,1979改革纪元.
  
  无论是1972年还是1979年,中国的两位伟人都为中国抓住了历史瞬间.历史瞬间我们就抓住了,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给有准备的民族,给有准备的国家,世界中国人来了.
  
  我们历来不大相信裁军谈判会有什么效果,但是我们是赞成谈判的。有人说中国好战,其实中国最希望和平。中国希望至少二十年不打仗。我们面临发展和摆脱落后的任务。
   -------邓选卷二
  
   (待续)
 作者:酒色门徒 回复日期:2006-3-31 21:08:48 
    服装业在中国毛利普遍在40%而一架空客毛利率在1.5%(空客直到2000年才开始赢利现在仍然需要欧盟巨额补贴).
    =======================================
    高科技依赖的是技术含量增值,如非有诱人的技术利润.根本无法支撑高科技行业.
    而中国的一些纺织品产业,更多的是依赖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性浪费而获取利润.根本无可比性
    怀疑楼主该论断的依据!
  >>>>>>>>>>>>
  
  抱歉相关回复在第一楼向下第八或者第九贴就有了回复了,有关数字来源的话题还请指教.我可以多说的是,纺织业有高科技,我们的密织技术已经超过日本的记录了,面料也已经覆盖服装面料所有领域了,如果你认为神州的面料不是高科技我持保留意见,如果你认为我们空军空降装甲车辆的重装空降伞的各种材料不是高科技我持保留意见,如果你认为我们在纺织机械行业没有高技术垄断力我也持保留意见呵呵,你以为呢:)
       作者:吃不完的葡萄 回复日期:2006-3-13 11:58:27 
    作者:骷髅天使和死神 回复日期:2006-3-13 10:05:14 
      其他没问题,但楼上说的确实是事实,服装利润很低的,而越是高科技的利润越高.
    
    >>>>>>>>>>>>>>>>>>
    
    高科技的东西利润是高,但是高科技的高利润伴随的是高风险与长利润回报期限.就拿空客来说,欧盟几十年如一日的高补贴直到由于空中客车飞机公司2003年的出货量大增,拥有该公司的欧洲航空防卫和航天公司(EADS)同年度营运情况转亏为盈,利润金额为1.88亿美圆.(消息来源http://www.chinapressusa.com/20040309/caijing/200403090043.htm)而且这个赢利还是包含欧盟的补贴成分在其中的.这里有2005年空客和波音的销售情况(http://www.cchere.net/article/645341)而2005空客车获得的定单公司2005年净获新订单1,055架,超过其劲敌波音公司(Boeing Co.)是历年空客最好成绩.
    (http://www.cfren.com/Html/CJZH/G ... 19105936283.shtml).坦率的说刨去补贴的空客是无法和波音竞争的,如果谁对空客的利润自己有兴趣可以自己去查询.
    
    我们继续,一架空客A380(空客最新型号)售价2.83-3亿美圆/架,而中国大陆飞行的多为空客A320,至今还没有A380交付中国航空公司.以A380核算,8亿条裤子换一架A380来计算,每条裤子价格计算应为3亿美圆除以8亿条结果为0.325美圆/条.也就是说每条裤子折合人民币3元略多.希望前面质疑我的朋友证明他5美圆的价格计算方式,我也可以有个参考.
    
    作为服装出口企业,国家有政策鼓励,地方有补贴,每个地区的政策不等.个别地区甚至还出台只要是出口就全额退税的政策,虽然这些极端的政策已经被遏制.但是我们客观上要认识到,那些出口企业实际的经营情况不能简单的看成本.
    
    下面我继续服装业的利润问题,服装出口加工企业一般都是由国内行业中大企业组成.接下贸易量大的外贸定单,资金有保障,利润是恒定的,可以充分抵消生产经营成本与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尽管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在冲销了生产经营成本与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后.工厂其他所得到都是净利润,这里所说的其他所得就是基础定单外的销售.服装是一个季节性销售的行业,没有一定的毛利率不可能有企业度过销售淡季.具体中间还有许多可以赢利的环节就不多说了.比较下8亿裤子与A380的交换价格,比较我们中国的服装水平,我想有的问题大家自己有本帐.
    
    至于外贸渠道中的各个环节,我在正文里介绍过,外资在我们国内的定义.那些一个个在世界各地的中国商品城是外资,那些在世界各地销售商无论他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他公司的注册地点在海外对于我们的统计来说就是外资.我这里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来证明,参与这里的中国人多少外国人多少,但是如果简单的把外资就看成外国人拿走了钱我想这个并不客观不是么.
    
  :吃不完的葡萄 回复日期:2006-3-13 20:44:26 
    另外,我举这样的例子只是说一个观点:杀头的买卖有人做,赔本的生意没人做,如果没有利润不会有那么多商人前赴后继的投入的.至于空客的意义,以及其居于高端食物链的支柱产业地位自然不是服装业这样的低端产业可以比拟.但是对于中国来说,资本积累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技术从一般逐步到高端无一不浸透在这个国家成长的记忆里.这里我多说句的是,不要以为低端产业就没有高技术了,宇航服的面料,高分子运动面料,复合面料,已经在我们的纺织业中普及并应用.他们的大规模应用同样需要机械装备产品工艺与工业化流程高水平控制才能做到,更何况服装业吸收的大量就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就业也都是在我们国家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不努力做不好事情的人,没有不需要技术与智慧的产业,仅此而已
       作者:enezsz 回复日期:2006-4-2 00:43:54    
  lz好多长篇大论呀
  
  没有建国的前30年,就没有改革大发展的后25年.
  ————————————————————
  这是自然的,你可以说没有鸦片战争后的100年,就没有
  49年的新中国
  
  服装业在中国毛利普遍在40%而一架空客毛利率在1.5%
  ————————————————————————
  不知道你看过血汗工厂的有关文章没有,如果把工人工资
  提上去,毛利在多少?生产的意义不在于利润吧?当然了,
  如果你是资本家的代表,我无话可说,屁股决定脑袋


作者:吃不完的葡萄 回复日期:2006-4-2 03:06:28    
  楼上我比的只有一点,国家综合实力,如果你认为鸦片战争后100年任何时期国家综合实力强过49年后,那么你可以通过证明来说明你观点,不然我看不出你想说什么.
  
  如果你有起码的财务知识就应该知道毛利又叫税前利润,税收起什么作用想必你应该知道,还有,在技术密集型企业利润更高,如果你认为那些仅仅依赖廉价劳动力没有任何技术能力与储备的工厂能占据中国出口的大头你就错了.例如尽管中国频频遭遇反倾销,但是那些廉价服装与鞋子的产值不到中国对外贸易出口的反倾销.
  
  2003-2005中国贸易顺差连年超过千亿美圆,如果以来裤子袜子获得顺差的话,满足这些三年顺差生产的裤子袜子够人类总人口至少使用100年.生产技术密集型产品不是那种血汗工厂的生产环境可以做到的.不客气的说那种一说到中国出口就等同血汗工厂出口,一说到中国对外顺差就等同血汗工厂的利润,这个才是屁股决定脑袋.
  
  中国现在最重要的压力始终是就业,如果你可以提出一个可持续发展\就业\资源\环境污染和福利政策的综合观点我愿意洗耳恭听.在这里
  就不需要你解决国防\教育\科技还有经济结构等问题了.
 2005旧文:不仅仅只有技术才能掌握未来(再看中国竞争力)
  
  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的日本在视频产品领域是独霸的地位,于是当时唯一能在家用视频产品领域与日本一较高下的欧洲企业把宝压在了数字产品身上.,但是日本全国倾力花费数千亿日圆打造了一个体系,当时他们的计划是,先利用模拟产品上的绝对优势,先发展半数字化产品(如果有谁是90年代早期受港台节目的朋友应该很熟悉港台电视节目里的那个丽声标志,这个有丽声技术的模拟电视就是一个半数码技术产品),然后在彻底消灭竞争对手的情况下,推出自己的数字化产品.欧洲人在日本人的攻势很快就溃不成军了.但是这个时候美国总统克林顿推出了他宏大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在数码视频影音领域一无技术,二无市场份额的美国推出了美国的数字化电视标准,这个不仅是日本前期投资瞬间化为泡影,而且在巨大的努力后依然与世界各个公司重新处于一个起跑线上.这个事情不仅给了当时如日中升的日本家电企业沉重的打击,为今天家电领域尤其是家用影音领域群雄割据的局面创造了先决条件.
  
  同样当时日本经济上的风光可以说一时无二比现在不知道强哪里去了,现在那些赞叹日本的真不知道说什么好,呵呵.要知道1990年日本三菱一家的科研开发费用就等于我们500强企业的总和,世界十大银行日本占了8家前三位都是日本的.世界五百强企业日本当时有225-228家,日本当时在许多经济领域有垄断地位.钢铁产量世界第一,呵呵还有很多了.克林顿短短8年把日本从世界经济霸主的云端打下来,日本的经济霸业凋零成现在的样子,其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品味.
  
  
  说中国要自强因该,但是说我们只有血汗工厂因此垂头丧气大可不必.其实不需要为这些言论来生气,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经济策略,就拿等离子电视来说吧,92年的时候就试制成功了,95年看见的时候觉得真新鲜啊,但是我们当时为什么不生产,问题多了.等日本有关产品一在市场登陆,半年里我们的产品就上市了.有的人说,我们都用的是日本的技术,不过大家多留心一条,凡技术领域上的交流我们不能掌握与生产的,外国只买产品绝对不给技术,这个是惯例不只日本一家如此.再就,当今是全球时代,没有什么国家什么公司敢说他的产品每个螺丝钉都是自己的.真有那样的公司也早就破产了.世界500强企业,平均每个企业战略合作伙伴60家,彼此交换技术; 管理 市场等等.就拿日本家电老大,大章鱼松下来说,冰箱压缩机就用的是意大利的压缩机,呵呵这个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吧.
  
  20年前我们家电企业可以说是从0起步,要资金没资金,要市场没市场,要管理没管理,要品牌没品牌,在这样的条件下更不要说自主的核心技术了.那时候,满世界都是松下 日立 SONY 东芝 夏普三洋这样的日本电器独霸中国市场,甚至当时有家台湾公司取了个貌似日本名字的声宝都卖的非常火暴.
  
  但是你看看家电今天,资金我们可以在全世界融资购并了,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市场中国人不仅仅把握了主要的市场份额,而且我们从低端开始,不但在发展中国家站稳脚跟,而且利用自己的优势在中高断市场逐渐发力,在我们10年前都无法想象的领域在全世界开展竞争与合作.说到管理,随着全球化,随着对外经济往来的不断深入,中国公司的案例频频成为世界各个著名商学院研究的典范,这里就是我们进步的印记.说到自主品牌,今天在中国人选择家电的时候,多少中国电器成为中国人的首选.面对中国的竞争,甚至连西门子这样的企业都要玩抢注中国品牌来阻挠我们企业的前进,这里说明了什么呢.
  
  这里我说个小事情说说中国人的竞争力,当时中中国一家与日本合资的国有大企业引进日本生产线.这个生产线在某个位置上设置焊接仪器,因为焊接点之间的距离误差不能大于2毫米,而且这个流水线不能停一停将导致严重损失.突然有一天这个焊接机器停工了,而来自生产线上游的产品一件件下来,这个时候日方的技术人员急的满头大汗.就在这个时候,来自国企的一个女职工站出来说我来试试.一上位置,焊接点误差2毫米之内.而这个焊接机器每年维护费用就过百万.最后骄傲的日方取消了这个焊接机器,由中国的工人代替.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就是这样在一点一滴中积聚.
  
  这里不得不说说格兰士,这个可以说是我们家电企业发展的一个代表.微波炉这个产品,算不上高技术,但是我们的企业拿下了世界产量的90%,你们可以明白这个意味着什么.而且从生产技术上,能在同一条生产线上同时生产2种不同以上产品的公司到2005年全世界就2家,一家叫丰田,一家叫格兰士,这个被美国人成为中国式的生产方式,一种不崇尚技术也不纯用廉价劳动力的生产方式,这个方式被西方经济评论员起了一个新名词人机集成生产模式.他们讨论这个名词的中心是: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
作者:吃不完的葡萄 回复日期:2006-4-4 5:52:27    
  早前有句话叫"穷人不要和龙王比宝
  
  发展自己的竞争力优势才是发展的关键,高科技的高利润背后所蕴藏的高风险和高投入不是我们国家和企业短期可以全面铺开并取得回报的.中国人从建立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的一个过程.我们想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改变自己,不断提高自己,呵呵,新中国的缔造者们不就是从小游击队一直到进行主力决战最后获得建国成功的么.脚踏实地而又目标远大,这个才应该是竞争中的中国人.
  
  抱歉这个几天有点头晕眼花,晚点回复各位了.
      以三个领导人为坐标的世纪结束了,写之前没有发现原来我一直和朋友关心与讨论的许多问题原来因由都藏在历史里,比如今天热门的全球化话题,比如争论不休的人民币汇率比如美圆的霸权。写完后感慨,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在当今强手如林的世界舞台,寻求民族独立自主与发展的道路不容易。历史经过数千年的纷争与淘汰,能在今天活跃的民族与国家都不是弱者,都有各自的智慧,各自的国家如此各自的领导人更如此,不承认这些不行。
  
  
  在讨论巴西前必须认识到巴西是一个资源禀赋极佳的国家,加上一百多年没有经过战火的洗礼,无论巴西怎么折腾巴西的人均收入到2005年是3500多美圆的数字摆在那里.毕竟上天还是恩赐巴西人的.在讨论印度前必须认识到印度一直有着好的多国际战略环境,冷战时期能一直两头拿援助而两边都不翻脸的国家只有印度,而且一直为西方称道的法律与民主制度还有英语为印度出入世界带来了极大便利。而在讨论中国前,我们明白中国人始终没有退路就可以了。中国有历史使命感,走了出去,印度有对自己文明神圣的荣誉感,但是把自己的心关闭了起来,而巴西尽管没有关闭自己,但是没有使命感的巴西与南美早早的就离开舞台了。
  
  在讨论一个时代的三个国家的经济之前,我先列举点数字:
  
  50年代-70年代人均GDP增长比较:
     50-60年   60-70年  70-80年
  中国 53.3%     16.34%   36.2%
  印度 21.6%     15.2%    8.06%
  巴西 39.5%     30.9%    70.06%
  
  50年代-70年代GDP增长比较:
     50-60年   60-70年  70-80年
  中国 87.70%    42.83%  63.31%
  印度 47.10%    51.88%  35.69%
  巴西 87.37%    74.72%  118.80%
  
  (在看数字前请注意几点:
  一,以上表数字来源于<世界经济一千年>庆应大学出版 北京大学翻译,
  二,上表数字计算的单位是书中计算所用的国际元EKS是一种综合GDP与PPP各自特点的一种计算方式,为了方便大家比较我以美圆为计算来表示作为参考[1949人均GDP中国75美圆,印度150美圆,巴西450美圆,1980中国290美圆印度160美圆巴西1568美圆])
  
  在经济分析的时候我们需要多说一点美国,美国在尼克松时代开始的国际政治经济大转型无论对历史还是对经济增长方式本身都是深远的.用想用一句话说明的话就是:经济增长发生了本质变化.以1990年不变价格来计算,1960年美国人均收入为11100美圆,而以当年价格计算2788美圆.而到1990年美国人均收入22099美圆.在这里我不想评价任何一种计算方式方法,我想表达的是,对于经济增长的一些本质变化以及掩藏在美圆记价方式下的各种政治经济种种因素的分析与思考,使我们对于过去今天和未来应该有一种不同传统教科书的解释.而我对经济的一些观点与看法就是建立在这样认识之上的,我下面要说的话不从这个角度去想的话就会产生很多的歧义,简单的说就是:不是我自己的本意.无论你对我的文字持什么观点,我都希望大家看的时候都尝试下从我的这个角度看问题,呵呵会很有意思.
  
  尽管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一般我们可以理解为资源(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政治及社会  增长方式.下面我就从这些话题来综合分析.
  
  首先我们都看见,三个国家在物质资源总量上从世界范围看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综合来看巴西远胜于中国与印度,而中国略胜于印度.在人力资源上,三个国家的人口都对其经济增长总量起到了很大作用.在30年中三个国家的人口各自增长了一倍,但是在人力资源的结构上三个国家的变化不一样.这里我们首先看识字率,1949年中国的识字率为26.3%,到1980年提高到了80%,印度是从12%提高到了46%,巴西是从33%提高到了68%(之后三个国家基本略有提高).而在高等人力资源上,1980年的中国面前在大学生总数与工程师总数上与印度持平但在比例上大大低于印度与巴西.
  
  第二是政治及社会,巴西的自由经济与中国的计划经济以及走中间道路的印度混合经济都是各自国家历史延续的现实选择.巴西在19实际之后就远离战火,原本就是殖民者为主体的巴西人早早就进入了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体的国际分工中,但是为什么巴西与南美国家都没有走上美国那样的工业化道路呢?我想从头到现在,巴西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没有印度和中国那样深刻的来自主体民族对殖民统治那种深刻的记忆(巴西原住民已经沦为彻底的少数民族),因此对于从开始就已处在殖民体系中成长的巴西,独立自主发展只是一种可能的选择而不是必须.而印度问题要复杂的多,种姓的民族的宗教的甚至语言文化的冲突,让对殖民历史有着深刻记忆的印度人必须在独立自主与在复杂问题前维持国家国家统一的问题上做艰难的平衡,在国家长期发展和获取来自各方利益团体短期选票之间不断的徘徊,在大国梦与自身现实之间持续的游荡.而中国在经历三个国家中最惨烈的战争与历史屈辱之后,那种压倒一切的要求寻求国家与民族独立自主的决心,让历史的天平在1949年倒向了中国共产党.而中国独特的历史与文化造就了中国社会的特有稳定性,加上中国共产党在形式上的高度组织性与纪律性使中国在30年不断的危机中始终能够把持国家政治经济的基本稳定发展,并初步完成了中国向工业化现代化的初步转型与社会组织结构的基本准备.
  
  第三是增长方式,三个国家在工业化的选择方向上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工业重型化为突破方向来发展国家经济.巴西因为历史与资源和人口等原因,在1949年已经成为当时的中等发展中国家.我们可以从开始的表格中看见,从瓦加查开始寻求独立自主的时代里,巴西充分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与当时在国际分工中的有利位置,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尽管在巴西军政府上台后,进口替代都还是巴西的基本工业化战略.但是,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进行经济大转型之前,发达国家出于对本土制造业的保护与产业垂直分工的考虑,利用在国际经济中金融贸易技术等全方面的优势使当时迅速提升自己巴西与当时整个拉美地区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尽管我们可以从上表中清晰的看到,直到1980年的三十年骄人的巴西取得了怎么样的成长.其中外资的进入,对于巴西的经济成长带来重要促进影响的同时,对巴西的经济稳定造成的负面一样令人今天的我们深思.请注意的是,整个80年代巴西经济基本陷入停顿,直到今天巴西还停留在80年代初的水平,具体原因虽然我会在之后分析,但是从拉美奇迹到拉美化的转变应该使我们认识到一些将在不久未来我们可能的遭遇.早早抓住了全球经济发展机遇的巴西,迷失了自己的同时也迷失了未来.而印度和中国的问题很相象,迫切的工业化与现代化的需求与自身起步时孱弱的实力势必使两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上产生社会与经济上的激烈震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有所不同的是,虽然中国和印度首先都在50年代末期因为农业而陷入严重经济倒退,但是随后因为在政治制度的组织性纪律性上的不一样与对社会经济基础的改造的本质差异,其后的发展时间里,同样问题对印度与中国产生的影响差距越来越明显.具体的说,印度因为在经济上特有的混合性质,在30年经济增长始终在国有化和私人垄断资本之间通过反复发作的农业生产问题反复争夺与博弈,而势均力敌的长期斗争终于使印度在外部条件远优于中国的情况下终于错过了一次又一次世界经济分工与转型,用拉.吉夫的话说就是:印度失去了工业化时代...获得了独立与自由的印度在忧郁与怀疑中,错失抓住历史的一次又一次机遇.而中国虽然在建国前三十年中有过与印度一样的农业大倒退带来的经济大倒退,有过远比印度有过之的各种政治斗争,甚至有远比巴西与印度恶劣的国际安全环境与经济封锁,但是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上没有动摇并持续不断的深化完善本国的工业体系.如果说历史给有准备的的话,那么艰难的维护国家独立自主不断发展的中国,在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中不断与之适应的现实态度终于在一个短暂历史瞬间使中国抓住了机遇的尾巴,中国就是那个有准备的.
  
  百年弹指转瞬中,面对过去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观.在以三个领导人为坐标的世纪结束的时候,我为自己泡了杯咖啡.究竟什么在影响历史,影响经济发展呢?我想安全稳定的发展是最主要了,无论什么样的优势,一个国家只要一天还陷入无休止的内乱与外争中,这个国家一天就没有希望.巴西与印度能在1949年前长期领先中国发展,就是受益在没有经历大规模战争的破坏.之后巴西的高速发展也是在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中发展才能实现.而印度在建国30年几次重大经济危机除了有农业歉收的因素外,印度政府几次试图通过对外战争转嫁危机都把印度经济拖进更深的危机之中从而严重拖累了印度经济的发展.而中国的问题更明显,长期的外来威胁迫使中国在一种处于封锁与封闭的环境中艰难发展,中国可以承受下来的因素很多,有历史的屈辱记忆和惨痛教训,有来自中国领导下的高度组织性纪律性,更有中国人坚韧与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底蕴,没有这些中国早就在重重重压下解体了.但是,我们必须在认识到来自外部的安全与稳定因素的制约同时,必须看到来自内部的安全与稳定对于经济发展有着同样的重要意义.贫富悬殊的拉美与印度以及经济上的殖民地位,对于巴西印度甚至今天的中国都是最大的社会隐患.无论什么国家的什么方式,不能实现整个国家全民富裕与文明的成长都不能说是成功的,无论中国巴西还是印度都还要走很长的路.
  
  其次是关于经济的发展观的问题,农业时代对于国家来说最重要的发展是取决于农产品的多寡,取决于产生农产品的土地.在工业化早期国家实力取决蒸汽机 取决于钢铁 取决于制造蒸汽机与钢铁的煤炭,随着工业化的继续内燃机的出现石油的出现以及石油与化工产品的出现让人类成为坐在汽车轮子上的动物而这个时候钢铁 机床石油就是工业化时代的象征.但是中国发展到了今天,钢铁世界生产与消费总量第一,石油生产与消费总量进入了世界前列,我们在攫取世界制造一个又一个前列位置的时候,我们扪心自问中国是工业化国家么.对比中国巴西和印度的发展过程,都有各自的辉煌与骄傲的地方.但是一场向工业化的努力冲刺中,在世界经济正在发生本质变化的今天,我们究竟怎么样才能实现工业化?是获得资本?是获得技术?是获得各种标准的话语权?在我们努力寻找的答案的时候,领跑者不断的加速发展,而我们该怎么办.我们既不能停有不可以跑错方向,这里的关键究竟需要的是什么呢?没有人可以告诉我们答案,甚至作为领跑者的那些发达国家都不能提出明确的答案.而我们只有继续...
  
  第三人类工业化发展到今天,社会化分工无论从深度到广度都已经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在全球化的今天,哪怕美国这样获得全面优势的国家都不可能依靠自己本土的人力物力资源获得持续发展,尽管这个曾经2战前的美国的确如此做了.那么独立自主的发展对于今天的中国印度与巴西还有多少意义呢?我们可以从最近的一次次各种危机中去思考,从引起一片哗然声的关于改革关于民族工业的一次次大争论里去发现.就象什么是工业化一样,在走想后工业化的经济时代,要不要独立自主,要什么样的独立自主,不是我们可能的选择,而是必须的选择.而从全球化开始的这些变化,我准备在70年代结束后经济比较中一点点去分析与比较.去发现中国自己的比较优势在哪里,竞争优势在哪里.呵呵.
  
  巴西的情况可以让我们看见过早进入国际分工体系的会有的后果,印度恰好说明了过度保护迟迟不进入国际市场分工的后果.中国可以说在三个国家于2战前后几乎同时起步的时候硬件软件条件都欠缺,内部外部环境都处于劣势的国家.但是为什么现在中国无论从整体还是个体上都已经全面超过印度,并在人均水平上有赶超巴西的趋势.我想制度的因素是有但是不完全是100%,这里还有民族的因素.民族的因素不仅仅有民族性还有民族文化与民族传统的比较,呵呵这些有机会将一一写出来.我并不认为三个国家的领导人谁更懂经济,毕竟现在不是朕既国家的家天下时代了.民主斗士愿意这样相信这个就是中国,这个是他们个人意愿我不想争论.但是我想说,三个国家的路都是自己国家综合因素造就的.三个国家的领导人也都被这些因素不断的向前推.无论是谁,想以自己的意志凌驾在这些因素之上,他们的境地都会相当艰难.在我写的比较里,我很快将会分析一些这里的问题.如何驾御这些因素,克服这些问题才是领导人现实的考虑.呵呵,就拿毛来说,中国的历史教训告诉中国人,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是第一位的,中国还有一个问题也必须面对,这个就是如何进行现代化的问题,中国没有西方那种彻底的颠覆传统,我们也没有西方那样用一场屠戮来解决纠纷并让岁月淡去血腥的时间 .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怎么样的妥协,与现代化不合拍的各种因素的反弹最终都将是各种问题与新生的生产力及其组织摊牌.怎么处理与解决由此带来的震荡和冲击是当时新生的共产党不能逃避的问题.不怕说句被人骂的话,我们完成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在没有向外转嫁危机与矛盾的情况下做的与各个国家崛起前后比算温和的了.印度与巴西至今仍然没有摆脱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冲击与动荡,我想这才是他们领导人不能执行长期经济发展政策与发展战略的根本原因.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
   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调寄《临江仙》
  
  毛泽东尼赫鲁和瓦加查,他们为各自国家建立的发展道路与指导方针不仅仅跨越了30年,并依旧对他们身后的国家民族产生深远影响.但是无论未来如何,随着他们的离去,英雄与伟人的时代结束了.
作者:yai1981 回复日期:2006-4-6 15:13:47 
    强贴留名!!
    看了好久,对楼主的论证持80%的信服态度。另外20%因为我是一个固有的怀疑论者~~~。
    我也是一个对中国未来持乐观态度的人。虽然很多时候感受到国内各种问题也很着急。。。
    
    zghaha,中国有没有发展,睁着眼睛看一看就能知道,不要让情绪化影响自己的判断。
    
    我不太清楚韩国与台湾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但是发达国家的扶持是确实存在的,而中国能求着他们少使点坏就谢天谢地了,这能比么
  >>>>>>>>>>>>>>>>>>
  
  小国家可以投靠一方去获得利益,中国太大,就算投靠哪怕美国也养不起你,只能靠自己,要么解体后找个大款投靠,不过前提是没有内战.
        (三)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中的中国印度与巴西:拐点(未完)
  
  贵逼身来不自由,几年辛苦踏山丘。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这是晚唐诗僧贯休求见江南钱王所作,当时偏安的江南因保了一方平安,却也成就一番富贵.这篇里说的是闲话倒也可做了本篇的引子.
  
  80年代中国人刚一打开国门,四小龙还有日本这条大龙的成就却让中国人岂止是开了眼界.原以为国门外一片水深火热的中国人,被邻居们的成就震了.大龙小龙的成就固然和他们国家指导得策国民勤勉有加分不开,但是这个大背景还是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分工大转移.从60年代开始,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把经济的中心逐渐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过渡.由于福利经济体制使发达国家的劳动力经营成本逐步提高,那些劳动密集的产业与工作岗位一步步正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转移.而正是这样的机遇被日本与四小龙抓住,发展出政府指导经济,产业逐步实现进口替代,以产品出口为导向的东亚模式与东亚奇迹.(香港制造业是例外)不过这些中国人在一打开国门的时候并不关心,我们感到的是巨大的差距.查尔斯和戴安娜的世纪之吻开始了灰色的童话,洛山玑许海峰的枪声唤醒中国奥运梦的幻想,还有遍布中东的战火,还有倒塌的柏林墙.如果说80年代的世界是个舞台,那么这个舞台上在这10年如走马灯一样上演了各种悲喜剧目,这些地给给中国人的却不仅仅是享受.
  
  同样精彩纷陈的中国80年代,没有毛泽东的高屋建瓴,但是邓小平却在这片神奇的大地拉起了一股股旋风.哪里最需要就从哪里里干起,什么最需要就从什么地方做起.这样的实用主义,被后来总结成为"猫"论.实践没有为理论的讨论停留过的改革,一次又一次的走在了理论家与评论家的前面.先走出来的是农村.
  
  随着国家建设的重心向经济建设这个核心转移,随着在和平安定的内外环境中的经济结构调整,随着打开国门对内对外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80年代的"六五"为了我们一个开门红.经济全面恢复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比重失调的结构开始逐步回归正轨.虽然当时的国人并没有给予经济出口太多的关注,但是世界出口第28位到第10位的迅速攀升不但展现的是中国的飞速进步,同时也正式拉开了中国的回归之路,一条叫中华复兴的回归之路.
  
  80年代的时光里说的不仅仅是数字,改变我们的不仅仅有随风而来的起起落落,同样也有当时那些看来并不那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正是这些事情,一步步改变了了国家的发展方式,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恢复学位制,建立公务员制度,结束粮食统购统销,放开物价,结束两岸战争状态,试点开发区,开始发行国库券,发行百圆人民币,发放身份证,建立股票市场...生活就这样一点一滴的改变着,而时代却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稳定发展的空间.
  
  80年代的中国人,还没有多少时间回味"六五"的丰收,接踵而来的就是"七五"闯关:改革闯关.这是新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幕。几乎所有的银行门前都排满了来提款的储户,不管到期还是未到期;几乎所有的商店前都挤满了来购物的大妈大婶,不管需要不需要。她们抱着、拎着、拖着各式各样的物件,一趟又一趟。百货大楼空了,杂货铺也空了。这个时刻属于白糖,属于洗衣粉,甚至属于大白菜。因为它们都成为这场空前的抢购风中的抢手货品。正如发展属于改革一样,这个时刻也属于改革.价格闯关受挫!力行近十年的改革开放到了一个关键点,计划和市场也到了生死抉择的最后交锋时期。新旧体制的“共荣共存”难以为继,其中最大的尝试和焦点之战则是“价格闯关”。1988年当价格闯关受挫的时候,激动的人们并没有想到,等待他们的等待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次考验.
  
  正当我们在放乱收紧的反复经济循环怪圈中摸索一条日后被称为市场化的规律与方式方法的时候,正当洞开的国门潮涌般带来来滚滚商机的时候,正当我们从小跑开始向小康的目标飞奔的时候,危机不期而至.
  
  整个80年代不仅是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更是两种经济模式下不同观点与理论的争论和交锋.而这个时候,我们国门外的事情却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波兰开始,先是柏林墙的迅速倒塌,再是罗马尼亚,而此时在东西方社会主义国家同时出现政治动荡的时候起程访问中国的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也许并不知道,他的帝国和一个时代即将终结.而中国人将何去何从?
  
  不管我们如何回首那段过去,我们都不要忽视在80年代中期展露头角并在今天仍然在今天对我们这个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全球化运动正式登场了.至此,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组织形式已经完成了战后的不断蜕变.脱胎换骨的资本主义,借南美小试牛刀之后,旋及在里根和撒切尔"夫妇"一唱一和下吹响了冷战的最后号角.不仅此时美圆的霸权随着GATT开始延伸至世界每一个角落,而且世界经济也正日益向全球化的生产方式与组织形式迅速演进.正当统一的德国踌躇满志的吹响欧洲统一号角的时候;正当一路凯歌的日本放下购买美国的豪言带雁形阵列展翅太平洋的时候,90年代踏过时代的废墟冲来了.
  
  (待续)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
   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场
  
  真要区别80年代和90年代的中国与世界,可以说是悲喜交加两重天.坍塌的铁幕下悲的喜的大有人在,不过中国人更多的是悲喜交加吧.但是容不得中国人太多感怀的是接连发生的惊出中国人几身冷汗的事情.第一件自然是苏联解体,让中国人知道热战之外的战争方式一样可以倾国败家;第二件是第一次海湾战争以来的新军事革命,这个让中国人明白直接战争的方式已经有了本质的转变,中国人还能不能有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能不能保卫自己国土是关键,这在随后90年代中的波黑战争里显示的淋漓尽致;第三是日本的二次战败与东南亚金融危机,这个让中国人清醒的认识到,保护和平发展的果实所需要的努力不仅仅是在战场上.中国人,没有任何可以松懈的时间了.
  
  
  面对90早期来自美国的经济封锁,依靠来自港澳台与日本的投资,中国人尚能从容应对.而改革在九十年代要攻克的就不仅仅是价格的难关了,国企始终是步履维艰.但是邓公南巡马不停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心的改革与开放终于一锤定音,一个新时代终于开启了.
  
  不是拼死分田的小岗村,也不是当年逼上梁山的个体户,接过中国市场经济接力棒的是此时悄然崛起的私营企业,从1992年至1995年,私营企业在全国快速发展,私营企业的户数年平均增长47.1%,雇工人数年平均增长51.6%,注册资金年平均增长98.9%。1992年后,私营企业的经营规模也不断扩大,1992年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为1801户,1995年增加到6.5万户,增长了近40倍;1992年雇工100至490人的私营企业为712户,1995年为3829户,增长了近5.4倍;1992年雇工500人以上的私营企业为54户,1995年为292户,增长5.4倍;1992年私营企业注册资金户平均为11.4万元,1995年达到了40万元,增长了3倍.但是重要的不是数字,是私营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在90年代早期的崛起势必要为中国经济写下厚重的一笔.
  
  与夹缝中求生存的私营经济不同的是国企.80年代曾经的学习典范美国,随着冷战的结束并没有马上给美国带来如今天这般的强势,90年初的经济危机让美国人在大喜之余不由的踉跄了一下.而老布什则成为第一个赢得战争胜利而没有获得连任的美国总统,毕竟美国人是现实的.随着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制裁,中国人把学习的目光转向了当时还如日中升日本.但是宛如樱花绽放,日本耀眼的光环在国人眼中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品位,转瞬泡沫经济破灭给日本带来了一个失去的十年.而此刻,亚洲四小龙因为更亲近的血缘与文化,让我们对文化与经济的互动有了一种新的联系,一时间坊间传闻里都可以听见几句关于儒家资本主义的话题.更几何时,韩国大企业集团那种联合舰队的捆绑模式也成了中国国有企业纷纷效法的良方,但扑面而至97风暴过后都归于无形.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中国国企改革之路,中国的现代企业制度究竟在哪里?
  
  97金融风暴过后,目睹东南亚的惨淡与日本的欲振乏力,中国人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改革没有走上俄罗斯那种一夜之全面推倒重来来的路子上.而10年后让国人激愤不已的三大改革,正在此时开始了小小的跃进.但此时此刻,能吸引中国经济注意力的不但有锣鼓喧嚣中成立的欧圆,还有就是不经意中就席卷全球的新经济.
  
  如果说,以离岸金融交易为肇始的全球化在70年代还是雏形在80年代还只是初具规模的话,在90年代由当时美国总统揭幕的"新经济"就是一种真正登上国际经济的舞台咄咄逼人的全球化浪潮了.如果是从信息技术革命与生物技术革命开始的新技术革命是一种生产与组织方式的转变的话,那么全球化就不仅仅是对经济的传统伦理与价值观念的彻底颠覆了.作为当今金融衍生交易工具的基础,作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对了,你在新西兰也许并没有想到,他们创始的LTCM倒台,不仅仅吹垮了俄罗斯,还跨越了重洋重创了拉美原本刚刚开始的复兴势头.我想所罗斯在推到第一个东南亚骨牌的时候,并没有想过一个奇迹时代就此轰然的坍塌.而中国人眼中触目惊心的是,没有战火的洗劫,并不等于一夜之间你不会变的空空如也.安全或者和平在全球化的时代已经超越了死亡与曾经誓死捍卫的边境线.
  
  面对新的变化我们何去何从?我们并不遥远的历史告诉我们,我们可以视而不见,但是我们并不能永远的靠闭关锁国保护自己.无论近在东南亚,还是远在拉美,只要蝴蝶还在煽动着翅膀,只要你我都还置身在这个地球上,谁也不能置身事外.
  
  每一天非洲的羚羊早上对自己说,今天如果不跑的比狮子快,我一定见不到明天的朝阳.每一天非洲的狮子对自己说,如果今天不能快过最慢的那一只羚羊,我一定会被饿死.以传统的观点看,日本失去的十年并没有停止发展,从绝对经济总量看日本的经济实力增强的也不是一点点.但是曾经作为美国第一竞争对手的日本,曾经以日本为楷模的小龙小虎甚至还有我们,面对新时代没有多少犹豫甚至是在遭到迎面重击后依旧加速前进不感有丝毫怠慢.
  
  当新经济来临的时候,印度人欢呼道:工业经济时代印度人错过了,但是新经济时代印度可以没有任何负担的轻装上阵.软件是神拯救印度人的礼物,21世纪是印度的世纪.是的,在高技术泡沫最颠峰的时代开始的在西方兴起的印度与中国的明天比较.中国人也许有过点困惑,但是些许停留后,调整节奏的中国更执着的不是争论与辩驳是向未来的加速.
  
  终于中国人明白了,市场也许可以换来一时的技术,但是市场换回不了品牌的核心价值,市场也换回不了制定标准的话语权更换取不了的是维持一个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创新,在一场也许永远没有终点与时间的竞赛里也许没有最终的赢家,但是任何有丝毫松懈的一定是时代的输家.不经意的我们在奔跑中走完的是时代,不期而遇的新世纪我们却和世界拐进了同一个起跑点上.跑呀,不期而遇的新世纪,跑吧,中国.
  
  (待续)
 货币一直以来作为国家经济调节的核心与主要手段,在国家经济政策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但是货币与货币政策都只是国家经济政策的一部分而不是国家政策的全部,所以一个国家的货币与货币政策的运用会根据这个国家的经济运行目标转变而转变.就算是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的货币与货币政策也会很不一样.比如战时经济中货币与货币政策的任务就是尽可能的满足战时所需要的各种物资再生产,而和平时期就更复杂了.不同国家经济实力的不一样,对于货币与货币政策的主导方向就更不一样了.比如美国的货币政策首先要求维护的是美国作为全球性基础货币的地位,而不仅仅是满足美国本国的利益需要.并且由于美圆在2/3流通于美国本土之外,所以美国会比其他国家更要求有一个强而有力的金融系统.而次一级的日本与欧洲,他们的货币政策虽然因自身基础的不一致会有很大差异,但是在谋求的基本利益上都毫不例外的把精力放在本国利益而把有限的力量放在全球范围,这个和美国的货币政策从一开始就立足在全球范围寻求强势是很不一样的.而中国虽然还处在发展中阶段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独立自主的国家经济政策,所以中国既没有地区性的强势货币圈(现在才草具雏),也没有象很多追随美国的小国家那样把货币政策 完全放在从属美圆与美圆政策的地位上,形成了一种另类独立在国际货币循环中的另类.
  
  不管出于什么考虑,中国这样的另类与不确定,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都将成为发达国家的一块心病.所以尽快让中国到游戏中来,是放在发达国家领导人的一个迫切关心的问题.人民币汇率仅仅是这个过程的开始,远不是中国货币问题的全部.
  
  而中国的货币政策,由于在一段时间中实际一直处于亚战争状态.当时的货币政策以及其他经济政策都是以围绕满足战争需要来做基本考虑的,所以当时货币在经济作用中的其他作用与职能在这段时间中是相对压抑的.到改革开放的时期,中国已经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与主动调整与世界的关系,终于获得了一个长期稳定的和平发展环境.这个时候,货币的另一个本能终于被唤醒了:资本.然而因为中国在客观上与实践中都没有具备一个资本可以循环有效成长的环境,并且在对资本的再认识也必须有一个从国家到社会组织再到个人的一个不断的发展与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开始的不仅仅是一场经济现代化的革命,更重要的是改革至今我们不但学会了什么叫资本积累而且还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所以,在 今天放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金融改革与人民币汇率的难关,而是一个国家在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后必须的转型.
  
  金融,尤其是金融创新将是我们不能回避的现代化大考.对比,不同国家的货币政策,及经济影响,中国的货币政策将注定走一种所谓有中国特色的路.也许这个路本身就是前无古人的艰难道路,但是我们不可能转身离开了.
  
  中国现在的货币政策必须在满足差异极大的多元化的国内市场需要的同时满足迅速扩展的对外贸易不断变化的需求,在可以遇见的时期中,中国现在的货币政策将更倾向于欧洲与日本那样的中央银行间接指导方针.而在金融创新上,我们很可能将在学习美国英国尤其是香港在金融创新上的经验,尤其是在离岸人民币问题的处理上将更接近美国而不是欧洲 与日本.这样欧洲日本式的银行与英美式的资本市场的结合将会产生样的货币政策,这个将是非常有意思的话题.
  
  而这个政策下我将看见一个资本流动越来越便捷,但是现金管制越来越严厉,国家控制越来越深入的中国样式的出现.由于中国已经与一些国家与地区及其经济组织签署了一系列的货币与金融协议,中国的人民币政策在很短的未来将不仅仅要规范的是中国本身的经济发展需要.用一句话来说的话,中国人民币将成为金融衍生交易商品可能选择.而这个将对中国人的智慧带来极大的挑战.毕竟我们脆弱与缺乏竞争力的商业银行将是我们不能掩藏的软肋.而作为中华经济圈乃至亚太经济圈如何面对人民币崛起这个问题,势必将在一个又一个经济领域展开一次又一次的博亦.呵呵,人民币不仅仅是中国的人民币了.
  
  中国人做好准备了没有:)
  
 中国人民银行严格意义上不是专业银行是负责国家货币政策的金融机构,其主管单位是中国国务院.日常中国人民银行的中介目标主要以货币供应量 利率 汇率为主.其中控制货币供应量基本做法是:1.根据国民经济计划对GDP的增长率要求与对通货膨胀率可承受的预期以及测算货币流通速度制定响应的货币增长供应量;2.根据一定货币乘数,推算应提供的基础货币;3.通过其他政策影响.比如发行国债回笼货币.
  
  另外世界各国中央银行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并不一致
  1.在中央银行对于中央政府的独立性上看
  1)相对政府中央政府独立性强并由法律保障的中央银行,这里以美国(1913年<联邦储备条例>)和德国(1957年<德意志联邦银行法>)为代表,其法律上是独立于中央政府之外的.其独立性强都表现在,独立制定货币政策而不受中央政府干预上.
  
  2)独立性相对弱的中央银行,这里主要以英国日本韩国,其名义上属于中央政府,实际上保持相对独立性,不过近年有日趋独立性弱化的趋势.英国政府收回英格兰银行行长任命权和日本大藏省重组就是例子.
  
  3)独立性弱的中央银行,这类中央银行法律地位较低,接受政府指令,政府有权停止或者延缓中央银行的决议执行.法国意大利巴西就是此类的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实际也属于此类形式.
  
  2.中央银行与财政关系上看:
  1)中央政府是否可以向中央银行透支,现在各国都倾向于在法律加以严格限制甚至禁止.不过各国具体不一,实际千差万别.
  
  2)在政策上,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作为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柱,各国的倾向现多是基于合作的态度.
  
  最后多说点中央银行的职能,首先在铸币权的分享上,多数铸币权收益直接归属国家财政,部分铸币权收益划归中央银行,其次中央银行承担执行国家经济政策的相关义务,这里主要表现在发行并管理国债上,最后中央银行是银行中的银行,是所有其他银行的最后贷款人 票据清算这和储备金保管者.不过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离岸金融业务的繁荣,中央的银行在一国货币政策中的绝对指导地位正在不断被削弱,这个是值得我们留意的现象.
 汇率的形成有其复杂的机制在,首先在贵金属本位退出前,决定世界各国汇率的是其货币的含金量.如果仅仅以此为考量对比中国的黄金储备和美国的黄金储备,中国的汇率是大大的被高估了而不是被低估了.
  
  决定汇率的形成有多种因素,一个国家政局的稳定,税率的高低已经经济发展的前景已经政府工作效率,经济的自由程度,生产劳动率,当地价格水平等等都将对汇率产生深远的影响.
  
  楼上说的那么多不管怎么想有一个出发点是有本质错误的,那就是把中国的汇率问题归结在土地无偿使用(并举举矿产原材料为例)弱化的劳工组织和对环境的侵害上.我想上述因素没有人否认那些在中国的存在,但是这些不仅仅对汇率问题形成影响不大,甚至彼此之间直接关联都是很牵强的.第一是土地,在西方发达国家为了防止生产资料的使用迟滞,对土地征收非常高的税,其目的就是保持经济的活力,出于同样目的战后日本与德国经济复兴前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土地改革.部分土地的国有化与对一些企业的国有化都是促进社会竞争的必要手段.而且中国改革开放首先就是从土地改革开始的,在中国沿海很多地区的土地成本已经不亚于在纽约东京与法蓝克福的经营成本.在矿业上的思维就更可笑了,要知道中国仅仅去年就吞下了世界水泥的40% 铁矿石30%铝的35%,目前节节攀升高的国际铜价与4年里石油300%多的涨幅都给了中国制造沉重的负担,不要说中国获得矿业的成本是否为无偿,就拿铁矿石来说中国矿石的低品质与高污染给社会与直接经济效益带来的高成本才使中国转向购买高品质的巴西澳大利亚与印度的矿石.拿土地来说汇率与成本实在是牛头不对马嘴.第二关于劳工问题,在中国低廉的劳动力价格有其不合理的因素存在,但是这些与独立工会无关而是缺乏必要的法律监督使不法商人钻了空子.中国的劳工问题首先是满足就业的需要,而不是其他.在中国还不发达,就业岗位还紧缺的条件下,无论是否存在独立工会,就业岗位不足始终中国的现实问题.再就,过于强势的工会无论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已经成为限制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美国冷战后的复兴首先是克林顿结束了过于强势的劳工组织,而当时美国总统恰恰是以国有化解决纠纷的.而最近日本与欧洲的经济改革也都把矛头对准了高福利制度,可以说相对弱化的劳工组织是方向.把一个制约经济发展的事物包装成汇率问题抛出来并忽视中国问题的根本,风马牛不相及了.最后说到环境,恰恰是那些向中国倾泻洋垃圾的国家在指责中国环境问题.是那些不愿意花钱在本国消化污染产业而向中国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转移这些高危高污染产业的国家.是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国家.我想有的问题可以欺骗一时,但是不会持久隐瞒的.
  
  影响中国和美国贸易问题不仅仅是汇率,中国在人均工资上已经高于不少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这里比中国人均工资低的还有印度.但是为什么,那么多国家还需要中国的商品.这里有基础设施的问题,有工作效率的问题,有民族性格里对工作态度的问题.还有税收,商业化市场化种种因素的影响.汇率仅仅是影响价格的一个因素,而绝对不是影响对外贸易的全部.汇率是市场博亦的双向选择,吃亏的买卖谁都不会做也做不长.
  
  最后说一句的是:美国炒汇率首先是立足在本国利益的基础上而不是中国利益的基础上.10年前,美国为了打击欧元同时为了刺激国际资本的输入,保持强势美圆的时候中国就是一个负责的大国.而当美国现在债台高筑,经济存在隐患的时候,美国对于削减债务的需要远远超过了其他目标,而这个时候人民币汇率恰好成为美国掩盖自身问题的替罪羊.
  
  很抱歉,对楼上话我只能说除了混淆视听外,很难对问题的实质有多少触及.
这里经网友E-=mc^2指正现在摘文字如下: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过战时的货币政策 上次大战的时候,还没有今天的国际市场概念,如果把大战拿来套到今天的模型里面,有点关公战秦琼。战时经济管制,本质是国家对物资的调配,而那个时候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则使用黄金上次大战的时候,货币与黄金关系还比较紧密。而黄金也属另外意义上的货币。但是这显然不是你的意思
 作者:purple凯 回复日期:2006-4-22 09:42:47 
     葡萄兄的计算是有错误的.空客的利润的1.5%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昂贵的人力成本.昂贵的材料成本上的.看起来是没有挣钱,但事实上,空客上用的新材料,新技术,提供了多少高薪水高收入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收入可以买多少条裤子.可以有多高的生活水平.
     你再看看做裤子的.一个珠三角的普通车工,一天工作12小时,一个月工作28天以上,一个月的收入才1000元.一条贴外国LOGO的名牌运动裤的出厂价(卖给名牌LOGO的持有公司)才30元不到.其中材料是进口日本的特殊纤维(设计公司指定使用).原料成本占了20元左右.在专卖店的价格是400元.
     你算算是谁把利润赚走了?
    
  >>>>>>>>>>>>>
  
  我想有点误会了,我说的是利润率而不是利润,前面有几位指责我的说的倒算中了:血汗工厂与剥削.我举空客的例子有2层意思,第一发展高科技产业需要长期的大量投入而且这些投入不等于100%有回报.就拿空客来说,30年长期补贴与政策优惠直到2003年才开始实现赢利,而且直到今天空客人依然需要庞大的政府补助.如果你把这些仅仅归纳在人力资源成本高昂并不能说明问题的全部,我想突出的是发展高端产业与低端产业注定有不同路要走.而我强调服装业的利润率并不是说我认为这个是中国未来的出路,而是说那是我们当时现实的选择.不管我们在整个产业链中获得多少利润,从服装开始中国才能一步步走向高端产业.我的潜台词是:这个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而且就象一开始我说的,中资与外资的区别,中国人究竟在其中控制了多少环节没有具体的统计.只是掩盖在国别下面的利益我想没有多少人可以说的清楚.中国可以发展那么快,如果我们真的获利想公开宣传的那样微薄我想,经济学现有的理论估计要推倒一大片,呵呵不是么.
  
  您上面也提到了,一个空客后面的利益是一个产业链,是非常大的利益.同样我想我在这个帖子里也表达了,中国怎么从服装业一点点向上游产业链获得越来越多优势的.其实资本主义国家基本都是从服装业起家逐步向高端前进,英国 德国 美国还有日本都是这样过来的.我想只要不是中国停留在做裤子的阶段这个国家就有未来,呵呵您以为如何.
      1974年从巴黎搬到图卢兹时,空客仅有一幢能容纳350人的大楼,大多数员工则是从合资各方公司抽调的二流员工。1995年之前,空客在20年时间里累计亏损了80亿美元。1975年至1976年间,A300的销售记录上书写着每月仅卖一架的惨痛历史.(一架新型的大型民用飞机需要耗资50亿美元,最少需要售出400架飞机才能收回成本。)尽管70年代末,A300曾创造过夺得亚洲市场10%的业绩,但80年代中期市场的再次滑坡使空客前25年的盈利保持了零的记录。飞机制造是时间、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行业。平均而言,一种新型客机从图纸设计到试飞至少要12年时间和150亿美元。要是没补贴,空客早玩完了.1970年以来,空客从法国、英国、德国和西班牙四国政府获得的补贴超过150亿美元。当然,波音也是一样,因为他有军用定单.不然也不会有92年的,跨大西洋航空协定.
  
  仅仅靠买或者合作来实现大型机的飞跃,不现实.
  
  PS,资料来自网络
【原创】从日本经济复苏比较中国经济发展
  
  日本经济恢复有赖于3点,第一:随着大银行坏帐的削减,日本大银行开始恢复赢利,比如日本四大银行=瑞穗(Mizuho)、三井住友金融集团(Sumitomo Mitsui Financial Group)、三菱东京金融集团(Mitsubishi Tokyo Financial Group)及日联控股公司(UFJ holdings)2005利润总和为15-16亿美圆.虽然利润率还不足千分之一,但是总算止住了亏损的趋势,而且日本四大银行也预测今年利润大幅度提升.这个是舆论普遍看好本轮复苏的主要依据.
  
  第二:是企业利润普遍复苏.日本从2004年开始企业利润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劲需求,开始普遍回升.虽然中国特需(日本称法)对日本经济总量的增长贡献在25%但是在日本上市的利润增长中中国贡献占了50%.大公司的利润回升刺激了股市的回暖,这更加刺激了评论对日本经济本轮复苏的信心.
  
  第三:是消费与投资的恢复,本轮复苏中消费市场的增长,与长达10年后日本大公司重新开始在日本进行投资也是日本经济开始恢复的一个重要支撑.
  
  我下面的一些话将用截止到去年12:31日的资料开始分析.(非公开资料会著明出处)
  
  首先日本大银行的坏帐一方面是日本大银行不断合并抵御风险,一方面是日本政府不断通过国会突破法定上限从日本邮政获得资金填补坏帐目(不少于4万亿日圆),最后就是日本和文化的作用使日本人在危机关头共度难关.比如有在日本的网友说过一次开车时听到一则银行改革中的新闻,某地方银行因为坏账过多,而面临倒产的危险。于是召开相关客户企业的领导者们大会,讨论对策。结果以某企业带头,大家主动免了该银行所欠自己的资金,而使得该银行免除了倒产的危险,并确定了日后继续合作的意愿。但是最近十年支撑起美国经济霸权的美国金融体系借全球化与信息革命为先导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迅速建立了在全球经济中的新霸权,欧盟正是由于遇见到了这个变化所以在冷战一结束后这个变化所以在冷战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筹建欧元区.而日本,也以大雁阵列为基础向全球延伸.但是美国先后在欧元区打了南联盟,再以金融风暴横扫东南亚,除了欧洲拼了家底完成了欧元,日本在金融领域的很难在短时间有所作为.一个在英国的朋友说,美国现在已经到了剥削工业化国家的地步了.正是因为这样的危机感,所以日本政府和国民才拿出勇气与牺牲来解决金融问题甚至不惜在邮政改革上与保守势力摊牌,这个可以说日本很有决心.但是横埂在日本金融复苏面前的不仅仅有金融创新还有高福利与老龄化社会等问题,可以说日本的金融才止颓势,前路依旧艰难.不过别拿日本抗衡欧盟说事情了,欧盟经济体总量比美国还略大要说这个是抗衡,中国更不要说了,说并保持到今天,日本不过弹丸之地,却可以和整个欧盟分庭抗礼;这个才叫YY.
  
  其次我们来看日本的企业赢利.日本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1995至2004年日本的进出口种类构成基本维持不变,而且比例数量也基本固定。如排在前五位的出口品分别为电子设备,运输设备,普通机械,工业制成品,化工产品,根据2004年的统计数据这五类商品占了日本出口总额的约86.4%。先说电子产品,传统的电子产品市场由于利润空间日趋饱和,加上韩国与中国不断从高端与低端不断挤压世界市场.所以在传统电子领域日本,仅仅能勉强保持市场份额,在新兴市场与新的市场分额中正面临残酷的价格绞杀战中.而且在新兴数字电子消费领域的开拓中,日本由于屡屡判断失误结果导致错过了进入市场的最佳时机,在这个年增长达到33%的市场里美国中国韩国台湾成了最大赢家.我们从2004年SONY450亿亿美圆家电销售中只获得5亿美圆利润,而三星电子获得了100多亿美圆的利润看出市场转变的一斑了.而今天的中国成长为仅此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数字消费电子产品的市场,并且增长势头没有减速的迹象.而同时日本制造商逐步在中国市场面对越来越多的竞争与挑战时,却因为种种原因漠视甚至开始退出,手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日本曾经可以和美国相抗衡喂电子领域,由于全球市场增长的放缓慢,日本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以芯片市场为例子,一方面全球市场的萎缩让日立这样的大制造商在日本本土削减了20%的生产能力,一方面中国本土芯片市场一直维持40%的增长速度而中国本土企业的增长极限是28%.剩余的市场空间迅速被美国欧洲甚至台湾的企业占据着.日本在这个领域的身影越来越弱,这里多提一句:日本在华投资最大的微电子领域的项目华虹NEC一期投资基本已经失败,现在日本方面正重新考虑对华投资.但是日本新法令规定,把对华技术转让的限制从3年延伸到5年,这样日本微电子企业在华项目注定只能成为鸡肋.而与此同时,中国在2005年第一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IT出口大国,而且也成为集成电路与IT领域世界第一第二的消费国.而在日本运输设备,普通机械,工业制成品,化工产品领域中,日本遇到了和电子领域中一样的问题.虽然传统领域中日本产品占据霸主地位的产品尽管没有被直接动摇,但是韩国不断的在一个又一个高端领域挑战日本传统的霸主地位,同时中国已经从低端一步步向中高端不断发出冲击.目前中国机电与电子产品的出口已经分别占了中国出口产品的50%和30-33%,而且增长势头非常迅猛.在2000年以来,仅电子产品的增长至今每年都在35%左右.就拿2005年中国和日本的出口总额的差额来算,中国出口总额已经超过日本出口总额约2000亿美圆.而且中国今年一季度经济成长达到了10.4%的高速度,3月份顺差已经达到了120多亿美圆,进出口增长继续保持强劲增势.而与此同时,日本对华出口因为种种因素不但没有实现同步增长而在2005年的时候全年增长幅度还衰减了33%.加上近时石油价格的波动,日本企业赢利最强的除了汽车外,在钢铁化工等主要赢利企业都开始出现了利润增长减缓的趋势.如 三井化学 (Mitsui Chemical)称净利润上涨了超过五倍,达284亿日圆;销售上涨了19%,达1.07万亿日圆。净利润如此大幅度增长的部分原因是上年同期的高额特殊费用。但是,公司营业利润下降了20%, 达402亿日圆。另外中国在船舶领域在2005年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接单国,对日本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信号.不过,近期对华出口与各种宏观因素的滞后影响还没显现,就此说日本经济复苏将受打击还为时过早,这里我想说的是:日本经济复苏远没有达到安全道.
  
  第三在消费与投资领域的复苏尽管日本都表现出了良好的势头,但是如果上述因素造成了对经济负面的影响,造成日本公司利润的下滑并因此拖累消费信心与投资效益.那么就现在而言看好日本经济复苏的乐观评论我建议还是多观察段时间的好.还有到2005年中国消费品市总量为日本消费品市场总量的一半达到6.1万亿人民币.但是中国强有利的消费品增长,与刺激扩大内需为指导的经济增长政策指导下,中国预计在2010年全年消费品总额达到10万亿人民币,到2015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品市场.而在这个市场中能否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与利润,对日本长期经济复苏来说是一个不容易忽视的因素.而就中日目前的现状而言,就转型期中国的以政府大规模采购与政府间合作为开路先锋的中国新一轮经济发展势头而言,日本已经在对中国直接投资来源地滑落到第五的位置,占中国吸收直接投资金额的10%.而日本如何实现自己在中国的宏伟计划,那就不仅仅是中国企业与中国政府日本企业可以考虑的了.
  
  在这个新技术革命与全球化的时代里,经济增长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增长,1990年以来,人来创造的财富如果以美圆核算的话已经超过了1990年前人类经济发展的总和。所以日本用四十年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家,而1994年外汇储备300亿美圆左右开始汇率并轨的后的对外贸易持续发展,仅仅用了10年就超过了日本出口总额成为世界第三大出口国,仅仅用了12年就超过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日本用了30年才积累的1200对亿外汇储备,中国在2003年后每年的顺差就超过了1000亿美圆。在我看来主要原因还是在1992年后美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引领新技术革命以来,中国抓住了机遇迎头赶上的结果。而日本错失信息革命发展机遇(2002年日本新闻曾经过,美国在信息领域铸就了对于日本来说不可突破的霸权)的原因主要在2个方面,一是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二是对新经济的错误判断。我们以三星公司追赶SONY为例,三星产业研究所在1997年做出的报告认为数字电子消费领域将有爆发性增长,因此三星公司把2/3的研发资源投入该领域。而与此同时,SONY等大公司认为这样的现象仅仅是市场的泡沫,因而错失了2003年以来数字电子消费领域的大发展。日本在这个领域的失误程度,从中国在相关领域的成功也可以得出了。而且中国和韩国正在用当年日本夺取美国与欧洲大公司在世界市场份额的方式驱逐日本企业:价格战。以华为为例,引用2005年欧盟报纸的评论说:只有有华为出现的竞标,日本企业代表通常都收起文件夹走人,因为华为的价格往往直接出到日本公司毫无利润可言。我自己的一些资料说,中国人由于喜欢使用现金的习惯,在实际经济总量上中国的经济总数实际比公布的数据大一倍。对此在瑞士做风险投资的朋友和我基本认同。而另一个在英国银行界学习工作多年的朋友比我更大胆的估计,中国实际经济总量现在略大于日本,而且他所在银行也持这个观点。因为有些数据出于法律的理由不能公开,所以这里也不需要大家对这样的观点予以菜信。这里我想说的是,1990年以来经济增长已经有很大的不同增长方式。而在新的增长领域里,日本现在的表现不仅落后于美国而且也部分落在了中国和韩国的后面。而且在日本传统优势的领域,中国与韩国正在以价格战的方式对日本发出强有力的挑战。根据法国人新统计,中国在175个商品领域的生产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而且,随着德国经济的复苏为抬头,欧洲与美国对中国的合作与投资在政府层面上的布局与倡导已经逐步产生巨大影响。而正在此时的日本,因为各种原因会不会再次错过这次全球经济的重新组合我不知道,但是日本就现在看有把宝押在印度身上的趋势,就此产生影响与后果还需要时间了评估。但是以今天中国的发展速度与日本的发展速度,15年中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绝对不是无稽之谈。对中国的挑战日本的应对才刚开始,中国人和日本人都还有艰苦的路要走。不过,新时代中国了抢了一步先。
 他们驾驶着一艘出色的船,他们有最好的引擎,他们有最出色的水手,他们有充足的燃料,他们有足够的工具与各种备件,他们想把船开向太阳升起的地方,但是他们的船长说我们只有向西航行的航海图,所以我们的目的地是西方.感谢老天,地球是圆的.
  
  
  我想我说的是,不管地球是不是圆的,太阳不会从西边出来.我认为,日本是否搭上中国船对于日本有自己的考虑,我想说的是,日本的改革不是要改变做事情的方式方法,而是要改变看世界的观点.不如此,许多机遇在日本还没有开始之间就已经结束.我举数字消费电子市场的例子在我看了也仅仅是一个开始,日本会错过越来越多的机会,这个就是我的观点.
  
  美国开始把日本经济甩开,而中国实力迅速的接近日本,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日本错过了,而我们抓住了,我看问题并不在于掌握了多少技术,控制着多少资源和支配着多少财富.有时候越来越优越的条件,往往是面临改变的时候的巨大包袱,日本在改变来临的时候犹豫了,而如今这样的犹豫已经变成了一种固执.这个就是我说,日本只有一张向西方向地图的意思.
  
  
  美国做的是把全球经济变成一个整体,这个对于已经是世界经济一方霸主的欧洲与日本很不利.而且新的经济格局中,新技术的持有者已经改变了传统工业时代消费者定价的时代,而越来越多的成为技术者定价.而且,摩尔定理不仅仅应用在IT领域,这样的颠覆速度将对越来越多使用信息技术的国家民族与个人产生巨大影响.对于我来说,使用2000和使用XP差别并不到,但是我不能不在不远的某一天为我的机器装上Vista,我想不管是我要是不远的日本人或者地球另一端的欧洲人一样没有更多的选择.不知道我这样说你是否明白.新技术与全球化正迅速改变着财富的积累方式,如果不是比尔盖茨开始大量的捐出财富,我想10年前他就已经是世界上第一个个人财富超过1000亿美圆的富翁了.当蒸汽机开始出现的时候,约克公爵年收入是2.5万英镑.而去年,每小时流进黄光裕口袋的财富是当年约克公爵年收入的几十倍.中国在2000年积累的财富,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100年里就超过了.日本在50年里积累的外汇储备中国12年就超过了,如果你认为中国是以来血汗工厂靠份子钱创造了这样的财富积累,我想你自己都不会说服你自己不是么.我说的剥削就是,美国在信息与新技术领域的霸权,已经超越了以往工业文明时期的游戏规则.对于中国来说,现在是轻装上阵.而且对于新时代,文化与习惯上没有什么不适应.而无论是欧洲还是日本,要调整的就不仅仅是制度与政策了.中国现在不过是占据了一个很好的位置,而中国本身面临着巨大问题与挑战使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客观存在.对未来我们一半在地狱,一半在天堂.我想无论我们还是美国,对与未来的社会形态未必有完整的了解.不断的在变化中调整自己才是唯一的出路,而不是旁观与等待.毕竟我们前进的速度越来越向光速靠拢了,呵呵
      
                 强盛与勇敢
   早先,有这么个笑话。英、法、日的三位海军上将在一艘军舰上闲聊。 日本将军说:我们的士兵最勇敢。山本来,爬上那40高的桅杆,然后跳下来。 海员照做了。将军很满意。 法国将军不服气:来!西蒙爬上那50米的桅杆,然后跳下来。 海员也照做了。法国将军很满意。 英国上将漫不经心地对两位将军说:这算什么呀!然后对他的手下命令:杰克爬上那70米的旗杆,然后跳下来。海员说:哦上帝,你发疯了吗?将军。 英国将军得意地对他的同行说:看到没有,这才是真正的勇敢。
   直到那件事发生后,才真正改变了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结束之际,几百名俄军突然抢先进驻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不但抢占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空军基地,还受到当地塞族狂热欢迎,令北约措手不及。恼羞成怒的北约科所沃军事行动最高指挥官,对当时已经率领部队抵达普里什蒂纳的英国指挥官下达了攻击的命令。在片刻的沉默后,那个指挥官明确表示拒绝执行此项命令,并说:我不想挑起世界大战。
   在听到这个新闻后,当时的感觉是震动,不禁回想起那个笑话。原来,那不仅仅是个笑话。在我看来,这里还有太多问号。如何才会真正强盛?什么是真正的勇敢?真是古老的话题。讲一点个人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华夏民族是当今世界硕果仅存的,由先古时代绵延不绝的民族。论文明久远,不如古埃及;论声名显赫,逊色古巴比伦;论文化繁茂,莫若古印度;论文治法理,首推古希腊;论武功霸权,何如古罗马;论纵横无敌,自然为蒙古;论狡诈勇悍,无非奥斯曼;论不二手段,当选拿破仑。有文字以来,多少帝国留下赫赫威名,多少民族锻造累累硕果,当今世界各国莫不收益良多,昔者何在?惟有残垣留遗章。无论当时如何一时无二、所向披靡,却终究摆脱不了覆亡的命运。而且,一旦覆亡之后要么再也不能重温昔日辉煌(罗马帝国、蒙古帝国、拿破仑帝国为最);要么抱残守缺,在一角念念不忘过去而变成历史的化石(首选当今印度、希腊和土尔其);还有的已经从根本上消失了(古埃及、古巴比伦是也)。何以如此,历代的著述
  多如牛毛。本人看来大致可分三类:1.骄而奢,奢而糜,靡而废型。弱肉强食,这是生物的天性,人当然不能例外。但是,再强悍的民族,如果身心长期沉湎于安逸和享乐不思进取,在群雄环伺当中迟早会成为他人的鱼肉。(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开国、没落前后的对比反差太大了)2.爆食爆饮,消化不良型。享天时,拥地理,再加上正确的战略。原来处于食物链底部的民族,一跃而到食物链的顶端。不过,由于短时间内落差太大。心理上没有准备,管理上更没有对策。往往用军事手段管理行政,最后由于无法适宜新的历史使命,结果右回到起点(蒙古帝国是最好的榜样)。3.自命不凡,刚愎自用型。与第2类不同,对于占有天时、地利、人和再加上长时期的准备;这个类型的崛起,几乎是必然和无可避免的。适者生存,对于弱肉强食的后半句许多人不会有太多的留意。但是,在值得夸耀的资本之外,却忽略了自身的极限。而反复超越极限地使用自身的力量,最终必然遭到毁灭(恰好是拿破仑帝国命运的写照)。所以在我看来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这个适用于地球生物圈的规律同样适合人类社会。虽然,从古至今一直不断有人试图超越它。
   真正的强盛,来自对力量的约束。真正的勇敢,来自对自我的控制。自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不停的沿着追求能摆脱自然规律方法的轨迹探索。从对神的崇拜,到对神的模仿。最后,到自认为是神灵。两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对这种思考方式的最大嘲讽。如果,不能明白为什么强悍的亚速帝国,无敌的蒙古帝国,当他的版图到了最大,财富积累最多和国家物质实力达到颠峰的时候就以令人惊讶的速度毁灭和衰亡了。那么,上个世纪英帝国、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同样也是在他的势力达到鼎盛的时候又快速回到原点。还是适者生存,再好吃的东西吃多了也会消化不良。在强大的国家,也有力量枯竭的时候。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强弩之末,未透鲁缟,讲的是同样的道理。这里也只有英国因为明白了这个道理才可让帝国的斜阳在英联邦的外衣下,最大限度保持其利益的情况下,能够保持荣誉的缓缓落下。
   自胜则强。中国绵延至今的唯一原因在于:不自卑自恋,不因循守旧,兼容并蓄,刚柔并济。克制扩张的欲望,有限出击,弹性扩张,饭一口一口吃,对手要一个一个对付。既要吃得下,又要消化的了,道理就是这么简单。秦扫六合,霸气凛凛;但是没有弹性的使用暴力,二世而亡。蒙元纵横,所向披靡;可以马上治天下,暗淡收场。中华民国,座拥天时地利;却抱残守缺,食古不化,如今困居弹丸之地。中华之大,非自古便有之,如今的局面实在是历代先贤步步为营所得。其中,虽然在疆域上有伸有缩,但总体来说是扩张。中国历史上那么多个强劲的对手,至今为止却仍然没有使我们民族灭亡,实在是因为不明白易经:刚则易折的道理。一百年俄罗斯无政府主义者的克留泡特金 ,在穿越西伯利亚来到中国东北时,为什么会成为“黄祸论”的始作俑者。八十年前,一位伟大美国作家房龙即使于中国最落魄的时候,在他的《房龙地理》的一书中,仍然企求上帝在中国复兴的时候给予西方世界怜悯。四十年前,上个世纪西方历史学大师英国人汤.因比称只有中华文明才有整和世界的条件。现在,美国为何从上个世纪至今把中国视为最大对手。何以如此,不是因为中国的物质国力的强大,而是中华文明千年积聚的力量。我们应该再次重新认识自己与申时自己的曾经,在我们即将向世界发出问候前。
 作者:石头小宝 回复日期:2006-4-25 16:27:48 
    看完楼柱的文章就已经被挤到第二页来了。
    而且写的回复也没发上去,遗憾哪遗憾。
    看来强贴确实应该先回复再慢慢看的。
    治学先治史,真是说的好啊。楼柱所掌握的资料,非我所能比。
    虽然有些社会的细节让人无法觉得太乐观,让人怀疑楼柱的观点,也许我所看的仅仅是一隅或者说是短期的现象。不管怎么样,但愿如楼柱吉言,中华复兴指日可待!
  >>>>>>>>>
  
  就象您说的问题从历史长河的角度看只是转瞬的浪花,但是一句俏皮话讲的好:看别人的是故事,到自己是事故.我想,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是不能再拖了.怎么解决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是我们在新时代来临的时候所必须解决的,这个是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考试.呵呵,不合格也许就开除球籍了.我看中国的未来:一半在天堂,一半在地狱.到底中国去天堂还是地狱,我想取决于您和我还有所有中国人的智慧与双手还有汗水,我们依旧会有泪,我希望是尝过艰难后喜悦的泪水.谢谢您的话:中华复兴指日可待!
  
  
  ===============
  作者:溪湖鱼 回复日期:2006-4-25 16:31:56 
    楼主,谈到石油那节油价攀升给中国带来的意外收获,有点莫名其妙,后来又谈到日本、巴西等国发展的黄金时代得益于相对稳定低廉的油价,这似乎有些矛盾,近期油价波动,总体上扬,还是不利的,毕竟以中国的技术实力和经济规模真的很难吃的消,即使再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也很难冲销掉能源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
    再有就是印度发展中面临的各种既有的利益集团的连绵纷争拖累了经济成长,中国是不是有可鉴之处,或者说中国也存在类似风险,古往今来,土地、资本的高度集中是引发危机造成动荡的根源,毕竟谁都不愿看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再者就是所谓的发挥中国特色,将技术(流水线)密集型转化为劳动密集型,我觉得不值得恭褒,而且劳动力成本是刚性成长的,所以长远看,只是权益之计
    另;比较优势理论,胡哥在美国还真就此跟美国老爷们理论了一下,看看胡哥在西雅图的演说就知道了
    最后,楼主的文章真的很棒,一字不落的看完,顶………………………………………………………………
  
  >>>>>>>>>>
  
  说到利益集团,我想我的文字里说到了土地改革.2战后获得成功的国家都无例外从土地改革开始现代化的跋涉,印度半心半意的土改所带来的后果至今已经盘根错节了,希望印度人可以靠他们的智慧解决这些问题.而巴西,问题也是类似.我想中国能避免落如您所说的问题能依赖的却正是我们的国家制度,我们完成的土改尽管让我们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是起码我们比印度与巴西社会问题的负担要轻不知道您的意见呢:)
  
  关于石油您问的好,不过您应该还记得中国也是世界第五大石油生产国家呵呵.中国怎么获利,我贴篇去年原本胡总访问美国之前的文字,这里您又提到了胡总访美,如果可以请给我胡总说比较优势的连接好么,谢谢了.
  
  石油,石油:中国痛并快乐着[原创]
  
  建筑在盐碱地上的华丽宫殿,潮水来临时瞬间消亡。
   。----------曼苏尔
  
  2005中国的经济痛并快乐着,上半年的9.5%的增长给宏观调空写下了以外的注脚,从铁矿石风波开始一个廉价原料的时代结束了,人民币升值余波未了,欧盟与美国在纺织品贸易上气势逼人,而这个时候我们的外资进入恰好开始了迟缓,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印度将超越中国......
  
  恰好此刻高油价来了,那不但迫使我们经济必须升级与转型,但是升级与转型的阵痛由于石油价格的高企将拖累欧洲日本与美国的经济增长,加大对中国廉价商品的依赖,从某种意义上说又缓解了转型的风险并加强了我们在传统优势项目的地位与定价权利.如果抓住这个机遇双管齐下,中国经济困的局破局了.
  
  世界上目前比我们劳动力价格低的有4个国家,印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和菲律宾,有能力与中国再同类型产品进行竞争潜力的也只有巴西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但是就想当年第二次石油危机把连续保持19年高增长的巴西经济打进谷地陷入拉美困境以来,巴西就不再有希望了.(2003年巴西财政55%用于支付外债).
  
  但是我们在看到产油国印度尼西亚在石油价格高涨的时候陷入财政危机的时候,大家也就不必考虑他的潜力了.
  
  剩下的只有印度,这个唯一可能在未来与中国经济抗衡的第三世界国家.但是虽然印度有比我们多58%的耕地,有比我们多4倍的人均水资源,有世界上最好品位的铁矿等等对中国的先天优势,但是很公平的是,印度石油储备只有2亿吨年产2600万吨,印度是个贫油国.最近的一个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失火造成了他们今年石油将减产1/3,高油价无意是雪上加霜了. 印度今年的经济也将被石油拖下水,这个将让世界各地的投资尚止步,对于我们在转型时期面临的外资进入增长趋缓是个利好.简单的说,中国再不好,全世界你没有更好的区处了.
  
  此外,我们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将更紧密了,经济的放缓,发达国家强大的中产阶层对中国大宗廉价消费品将会更加以来,而石油的高价格运行使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对中国的廉价机电产品与工业成品更加依赖,而且面临沉重债务危机的第三世界国家对中国的美圆也将更加以来,因为只有中国需要那么大宗的原材料。
  
  最后我们通过美国遭遇的“卡特里那”台风来作为结束这个话题的参考吧(摘自一位朋友的话):呵呵,其实,救灾这场好戏刚刚开始,那么,我们可以来看看这次灾害对美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了.这次水灾,冲毁10多个墨西哥湾油田 造成美国国内石油大规模减产 美国不得已,只好动用战略储备用油 但,这也是杯水车薪 不可能持久供应,乐观估计,也只能在一个月左右 然而恢复这些油田,按照美国速度,没有半年,是不可能的 这个还不能计算与保险公司扯皮的时间 从现在的情况看来,从现在到明年上半年,油价的价格总体水平会继续保持上扬的态势到灾后重建,还有刚才说的保险索赔.
  
  美国赤字经济自己没钱了,但世界各地到处都是美圆 现在就是想办法如何让这些美圆回流了 还有,人民币宣布升值那一天,美圆不但没有走高,反而贬值了0。2%百分点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玩味的 还有,只要美圆宣布贬值,在资金回流的同时,日本也会不断的吸收美圆,从而维护日圆的稳定 中国人和美国人联手玩日本一把 但吸收的这些钱又会统统的投资回美国 这个时候,就是把日本放在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上了
  
  
  因此胡总的访问又会凭添几许回味了,石油石油,2005痛并快乐的中国....
  
  
  另按:前不久巴西宣布实现石油自给,呵呵,巴西加油,和中国做好朋友.(为巴西足球再获世界杯加油)
  
  
  最后谢谢,楼上的smonster 兄:
  
  我想说的中国现在的问题尽管依旧重重,但是回首过去那么艰难我们都坚持过来了,作为民族我们是历史悠久的,作为国家我们却是富有活力而充满朝气的.比较印度与巴西的我们应该可以说还是轻装快跑的,呵呵.学习他们的长处,汲取他们的教训,乃至向全世界学习.没有高下贵贱之分,只有为未来不懈努力.我想新时代独立与自主会有他新的时代气息,但是不变的始终是我们民族与国家的自强不息.谢谢您,

                15年前打开国门看东京,高楼林立基础设施齐备,日本主人说我们在基础设施上领先你们50年.之后干过国企,去过私企,再去过韩国日本和欧洲的企业(一直想感受美国企业的文化可惜现在不行了),然后走自己的路.15年改革之怪状,都见过.目睹真正的血汗工厂工人流泪过,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穷困震惊过.自己荒唐过,还好没有走向社会的对立面.大江南北三教九流都接触过,经史子集星算卜卦涉猎过,在其他论坛做斑竹的时候,历史文化才是本行,所以落下个毛病,写经济从历史文化入手,没办法改不了.每当我隔一段时间看同样的历史,感受总不一样.别笑话,资本论看的少,论语自己写过几次心得,差不多每3年写一次.要说文化,什么是中国文化?我在2003年<毛泽东和白求恩的手术>是这样看的:
  
  诸子。儒、墨、道、法、兵,当时称为显学。儒宣忠恕,墨讲兼爱,道法自然,法崇实力,兵重诡道。其余可谓杂家。儒之至孔丘,孔丘以后儒分有八;墨之至墨翟,墨分有三;道之至老、庄、列,之后多为隐者不为人所知;法之初即不尚虚谈,各有不同,其间管、鞅、申、邓亦各展其长,至韩非而几大成始可言家;兵之至孙武,孙武之后名家辈出。但是,儒、墨、道、法、兵,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儒之术容易虚伪,墨之术陷于平均主义,道之术多为空谈,法之术难免极端,兵之术过于霸道。所以先秦诸子或儒、或墨、或道、或法、或兵、或杂家能为大家者,必先兼诸子之言于一身,而后各行其百家。至汉武帝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时候儒、墨、道、法、兵早已相互渗透互为关联。从此形成了所谓儒法相间,霸王道杂之的中国历代统治思想,只是后来由于历史和政治、制度上的原因外来的释家逐渐替代了道家。再而后的百家,各有所长。杨朱的重商主义,吕氏春秋重在养生,公孙龙可以讲是逻辑的滥觞。
  
  然五德终始,春秋百花,秦颂汉风,随唐气象,宋明理学,清训诂,纵横3000年,中国有一成不变的文化么.每个时代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气象,什么是中国文化,只要说的是中国话写的是中国字是中国人做的事情就是中国文化,作为个人不食周粟精神可取,作为国家民族那是没有出路的.
  
  我们处于什么时代呢?1900到1950年人类创造的财富,超过了1900年前人类创造财富的总和;1950-1990年人类创造的财富超过了1950年前人类创造财富的总和;1990年至今人类创造的财富超超过了19900年前人类创造财富的总和.人类历史任何时代,发生这样变化的时期,没有不发生激烈社会经济动荡的.英国人法国人干掉了他们的国王,德国日本对外诉求于武力征服,美国则一样有南北战争.中国起步时候的,人均GDP只及印度这样国家的1/2.一个现代工业几近于0的国家,到改革元年基本完成了工业积累,那是什么样的积累:是全体系的工业基础,是完备的基础设施,是大量健康而有文化的劳动力,没有债务,没有土地所有权益的纠纷,科学研究体系与世界同步.没有这些,不会有改革后的大发展.西方民主国家用200多年血与火完成的积累我们通过建国50年做到了,那不仅仅是我们的成功,更是人类的成就.更重要的是让中国在思想上,没有条条框框的包袱,所以可以在生产力迅速超越理论限制的时候不断走出经典,创造出中国奇迹.没有解放的思想,没有完备的基础,中国做不到.
  
  最后可以补充的是,中国直接投资来自华人经济圈的投资最高峰时候达到过83%,而现在也有高达53%的比例.而这些资本来源地,在1970年前根本还有完成积累阶段.我在前文也论述过,我想想思考毛泽东的就去看看我前面的文字.50年代早期,我们在朝鲜和美国干了一下,为此美国封锁我们20年;60年的时候邓小平对赫鲁晓夫说中苏两党不是父子党关系,为此中苏分裂了20年;历史可以避免么,我想要讨论那就另外开帖吧.我们还是回到经济上,我们建国前20年可以走美国的路子么?不可以,第一海外华人资本还没有起步,第二仅仅依靠外资当时的外资还集中第二产业,如果这个时候外资进入,不但形成不了中国的独立工业体系而且将在经济上成为发达国家的经济殖民地,这个我们在各种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可以看的很明白,第三受制于人的经济地位只能随发达国家的脚步起舞使我们丧使不断向食物链上游攀登的机遇,一句话营养不良的时候不能冲进狼群里争夺食物.前面有人提到了朝鲜,我多提一句的是,朝鲜半岛80%的粮食产地在韩国一边,粮食不能自给与经济封锁是朝鲜现状的重要原因.如果还想多讨论我想,请另外开帖子.这里不说了.
 回大小白灰猫兄:
  拿印度与巴西的比较主要在于选择什么样的模式对于国家发展有什么影响,对比中国的今天,印度显然开放的太晚没,而巴西显然开放的太早了.这些对于我认识过于与今天的中国很有帮助.而且我们将来和印度和巴西的合作对中国的复兴将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巴西和印度在发展中也有很多可圈可点的成就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中国才是真正强大的中国.
  
  回勤王诸侯兄:
  经济比较史的资料准备好了,但是我对我们将来的一些问题还没有考虑清晰,而这些又直接影响到对巴西与印度1980年以来的一些评价.尤其是对印度在1990年开始改革后崛起的评价.我想更客观点,如果我写的慢,还请原谅了,谢谢.
  
  
  回haoheguozhi兄:
  我想您只要做好份内的事情就是给国家和自己的未来做贡献,我写这些不是要回避我们现在的问题,更不想用阵痛来回避我们应该解决的问题,共和国时代正是在不断的追赶中成长的,也是在不断的批评中进步的,您以为呢:)
  
  回可能是他兄:
  您提的问题很大由于很多问题超过了我的专业范围,所以我之后有的回答不嫩很准确的理解与运用一些知识请谅解.这里先卖个关子,因为您的问题直接涉及我对三个国家正式开始比较的时候的着眼点.有的思考还不成熟所以,只能在后面慢慢表达了.:)不过可以多说一句的是:国家或者社会组织使用什么样的能源决定了这个国家的社会组织形式与生产方式.
  
  关于能源,中国现在人均消费石油是美国1/10日本和欧洲的1/5.现在喜欢炒做中国能耗问题一是因为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但是,和发达国家不一样的是,我们现在第一第二产业在GDP比重还在65%左右,不能完全反映我们的实际能源发展情况.不过可以预见的是完全走西方的道路,在各个方面的能源支持上我们将遇到越来越多的挑战,所以我们有了托克马克.在我看来那是将来真正的出路所在.其他的都是辅助,改变不了现在对碳氢能源的依赖.而这些项目上我们总体可以说与世界先进国家差距不大,个别项目还有领先,并且在国家推进的决心上没有其他国家可以比拟,大有可为。还有酒精燃料,巴西现在占世界酒精燃料生产1/4强,而且这个还是在开发巴西广阔耕地资源一小部分需求基础上的,中国和巴西合作前景广阔.呵呵.不过国内酒精燃料良莠不齐,作为一种替代还不成熟,我合伙人正在接洽海外的燃料酒精项目,呵呵知道点究竟的.
  
  
  回千人万面兄:
  问题的答案在石油和美圆里,要知道除了石油外,中国是世界消费各种原材料的第一大国.目前中国经济急待转型,国内那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恰好可以利用市场逐步淘汰,而前段时间积累的大量资本将更多的投向符合我们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的新方向,并且中国现在不仅仅和原材料进口国家签署有贸易平衡协议(就是用中国对该国出口冲抵中国对该国进口),这样实际原材料上升的价格将被中国的相关出口消化.而新增的出口将强化中国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比如2000年以来中国电子与与机电产品以35%年以上的速度稳步增长,其最大的目的地就是那些因为各种原材料价格上升而恢复经济活力的第三世界国家.而这些国家的进口不仅仅使我们国家的制造业向更高产业链进化,而且在中高端产品上中国在第三世界国家市场这个根据地里不仅我们占据主导地位,而且由产量产能的增加向质量技术与更高档次冲击并向发达国家相关领域发出强有力的挑战.这些都是前几年我们所难以想象的,但是这些都还只是中国受利的开始.滥发的美圆,势必将利用其各种经济上的实际优势不断蚕食与冲击由欧元与日圆构筑的封闭市场.这样不仅仅在欧洲,我们可以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而且在东亚可以在实际上获得人民币货币圈.而升值的日圆与欧元对他们当事国造成的升值困绕将远远大于人民币因美圆贬值而生殖的困绕.一句话,当前无论人民币是升值还是贬值都不会影响中国制造继续行使在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而我们和沙特和印度和巴西的巨大资源定单呵呵味道就在这里了.如果可以您请搜索下我的一篇旧文字<石油石油痛并快乐的中国>里面写的更细这里就不多重复了,谢谢。
  
  
  
  回summerbreeze5兄:
  就象你说的人类的基础是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其中就包括资源勘探技术.就象几十年前中国和巴西都被西方科学家判断为贫油国一样,今天的中国和巴西都成为了世界前列的产油国.随着石油勘探与开采技术的进步以及石油价格的不断攀升,实际国际石油的储备一直在增长.而且你未必知道的是,将来世界第一大石油储量所在地未必是是沙特而是加拿大,这个就是拜新技术成就所赐.同样,在今后十年里中国将会有一系列了不起的石油发现,有的资料不能说就是了.而且根据中国石油勘探的技术与经验,我们已经在很多海外地区找到新的油源.前面说的还仅仅是陆地,现在我们再说海上,仅胜利油田新发现就足够中国今天的石油消耗使用90年,而且可以当泄密话说的是最近又有一个新油田被发现,规模不会小于胜利油田.这个还仅仅是中国,全世界呢?就象上世纪70年代,罗马俱乐部曾经宣告石油将在2025年石油将消耗怠尽一样,现在对2050年石油必将终结的结论还为时过早.
  
  说到电力汽车,我家长的所在研究所就搞过各种研究.我在95=96年的时候就做关相关产品的推广和销售(实际是失败的创业),可以很坦率的说,用电力作为汽车动力的时代还远没有到来.燃电汽车的销售上升依赖于政府的补贴,而且由于现实的技术限制,现在愿意规模生产此类汽车的厂家如缝田与戴克都在今年宣布并无很大意愿,说技术成熟一日不解决电池问题,一日不现实.并且,这个问题还有等物理理论上的突破,而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限制了.比较可行的还是混合燃料替代计划,目前别无他途.
闲话后WTO金融保护时代
  
  今天我看了看我们国有银行去年的金融利润.....0.8%利润来源居然80%是来自海外存款的息差 .前不久德国新闻媒介有篇在网络广为传播的文字<印度超越中国的八个地方>,尽管里面观点包括金融投资领域方面我金融不赞同,但是印度金融在不少方面的确比我们的国有银行做的出色,中国金融的确是中国的阿格硫斯之踵.
  
  在我看来,中国金融问题最大还是来自国有银行本身,由于历史与体制的原因(这句话很烂8过找不到更合适的),加上长期封闭环境中产生的特有惰性.使的我们银行在改革过程中,该学的功夫没学成,看的见的毛病倒是学全乎了.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有鉴于日本因为金融没有及时改革,结果在泡沫经济破灭后严重拖累日本经济.我的想法是,我们必须在我们经济还处于快速增长的时候,逐步缓解问题再解决问题.在我看,在猪圈里放只狗进来是不要的,也是暂时可行的.
  
  就我看现在银行的问题尤其是国有银行问题,就一个:不能实现赢利.这里有政策的原因,有风险控制的原因,还有国有银行对自己是作为市场一员还是作为政府机构的定位问题.总之,问题已经存在.庞大的资金存量不仅已经给国有银行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且还制约了大量资金的流通.如果我们的银行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那么我们的银行只有一个出路,走日本购买大量海外资产的老路.但是这个终究解决的了一时,拯救不了一世.所以我还是满赞同,四大银行对外资出售股份的.毕竟迟早要进来,早点变被动主动不是坏事情.至于对国家命脉不被外资掌握,尤其是金融业不被外资掌握,我想这个不仅是中国政府而且也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府都会放在经济事物中的前列位置考虑的.不过就我看来,如何在面对现有问题与困难的时候,既保障为快速发展的经济与社会提供资金的保障,又要控制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同时还需要为社会经济新增长点提供风险支持,并实现投资多元化市场化的目标,最后还要做到满足对未来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金融设计预留空间.都是我们今天必须考虑的问题.所以我把金融改革看成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考,真正的大考.
  
  下面我就上面几点与即将的进入WTO后保护时代说说自己的看法:
  
  1.不主张过早金融业混业经营.
  1999年11月12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这个标志着一直以来捆绑美国金融的绳索<道格拉斯--斯蒂尔阁法>被解开了.这个不仅仅是个划时代的转变,而且标住着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时代到来.虽然这个成为发达国家随之效法的对象,但是我们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不仅在制度上(这里既包括金融机构内部会议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备有效上,而且在管理上尤其是风险管理上我们对比发达国家金融业水平还有相当距离.虽然<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放开的是美国银行保险与证券公司彼此相互竞争,但是这样的竞争是在各种监管与风险管理机制逐步完备后.我们首先是给我们的金融业做好基本功,这样做的考虑即有在不对现有银行证券 与保险格局进行激进改革的考虑,也有在任何一个金融方面出现问题对风险控制杂棵一定范围与领域的考虑.更重要的是,使外资不能通过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垂直控制中国金融业.
  
  2.金融改革的目标应该是让金融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要实现这个目标,同时要在宏观上满足国家经济运营基本政策的需要,也要让金融业成为中国市场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从这个观点看,让外资进来,甚至让外资获得相当的可接受的市场份额,是我们现实发展的一种需要,也是趋势.做好这一点,关系到整个金融改革的评价即:能不能成为合格世界竞争者.
  
  3.实现投资的多元化不仅仅是发展银行 保险与证券市场
  还在于拓展新的投资渠道,比如各种期货,比如各种金融中介,比如提供金融信息,等等.由于国人长期对风险市场领域的观点放在辅助地位,所以一直以来风投与期货领域没有很到的发挥其有效参与资金循环的主流中.但是随着中国对内对外经济发展越来越快速,大量的资金涌进中国国有银行其中很大因素是因为除了银行外资金能有效投资的品种很少.发展新兴金融领域的业务,既可以使中国已有金融业减轻压力,也能在银行等大型传统金融企业与机构之外寻找一个能让中国迅速发展的各个经济方面能获得有效资金支持的渠道.而且,对已经形成的经济灰色资本也能通过各种新的金融产品规范到国家可以预料与控制的范围中来.
  
  4.把风险投资导向高新技术领域
  长期以来,高技术的高利润与高风险并存使一般投资者与传统金融业者望而却步.但是自上实际80年代以来,风险投资与金融衍生工具的大发展,使得高新技术可以脱离实体经济的范畴而仅仅作为一个金融产品出现在金融市场.现在发达国家有一套完整的风险控制方法,使风险投资变的可以预期.这样的方式与方法,不仅有效的把风险约束在投资人可接受的范围,而且实质上让很多在以往注定只能待在实验室中的各种技术与其他可能为社会产生巨大效益的各种工具提供了一次由市场来检验的机会.这个对于今天社会发展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的进步的时代,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个意义不仅仅属于发达国家,更是中国追赶未来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
  
  5.最重要的还是制度
  前面几点无论是说金融改革,无论是说混野经营,无论是说拓展投资渠道,还是发展风险投资.都是为了符合现在发展需要所想的.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要构筑一个,既能解决当前问题,又能满足快速增长需要的体制.更重要的是,要构架有一个能同时驾御风险与机遇的有对未来有预见性的体制.更确切点说,我们需要的不是不能改动分毫的神圣体制,而是需要一个能随时代快速发展不断更新自我调整自我的体制.这个才是我所期待的体制:不在意是不是做的最好,而是能做到及时调整的体制.
 朋友评价《道格拉斯--斯蒂尔阁法》的时候说,《道格拉斯--斯蒂尔阁法》被解开了的前提是华尔街取得了对世界金融的绝对控制权.无论规模上,竞争力上,管理水平上,国有银行都和外资有不小的差距.在我看来如果,我们中国国有银行,在没有有效提升自身业务能力的前提下去搞什么混业经营,那等于是把整个金融业务打包了.在中国,资金并非到了银行的资金无从借贷的地步了.而恰恰相反的是,中国企业在庞大的金融资产面前,往往只能望洋兴叹.我对连自身业务都不能做到有效管理的国有大银行,以插手新兴金融市场的方式来挽救自身,在我看来不仅于是无补,还会给新兴的金融市场带来负面效应.不搞混业经营,或者说在一段时间里不混业经营,可以在学习外资先进管理经验与掌握各种金融产品技巧的同时,把问题与危险隔离开.银行积聚的庞大资本可以作为第三方,以间接方式指导与干预新兴金融市场.而在金融保险与证券领域,就中国金融市场现有情况而言,通过间接的方式介入的风险远低于直接进入的混业经营方式.说个不怎么恰当的比喻,<亮剑>里的李云龙部,在遇到大围剿的时候把部队撒出去,获得是更大的发展.同样,在中国金融主管部门协调大方向的规划下,各个金融领域彼此相互支援,各自完善自身潜力与优势.这样及时,在某些领域,出现外资控制或者间接控制的局面时,都不会直接冲击其他金融领域的格局.知道我们真正掌握相关技术与技能,并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的时候我才愿意赞同混业经营,不过到那时候混业经营是不是我们竞争对手的选择这个就不是我现在可以评估的了.
        现在金融产品门类繁多,新领域方兴未艾.在我看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才符合中国实际需要.而且金融业专业领域非常强,评估方式也远不同于其他产业.尽管开放外资要是势在必行,但是控制不好节奏,快了就是拉美问题,慢了就是日本问题/更确切的说,中国的经济问题的独立性同样体现在中国的金融业上.就我的观点,小步快跑,专业化经营是现在可行的选择.对于外资的进入,关键不在于他控制的比例,而在于控制他们进入的节奏.
       在我看,不管什么行业,重要的不是技术与规模,是传统与创新.我先说制造业的一件事情,来说什么是传统.当年上海桑塔那要国产化的关键也许谁都不相信:车门.而这个车门,我们怎么做都是一个毛病:到一段时间后,车门就是关不上,当年那关不上门的的士我没少吃苦头(你想想打的几十分钟边上一个关不上的门,你只能抓....)上汽刚开始以为是我们的钢材不行,使用德国同等钢材----不行;再进一步,使用德国流水线---还不行.没折了,想求教德国各大车厂---没人搭理你.后来找到一家曾经为德国大车厂做配件(包含车门)公司,老板恰好想转行,对中国人说,你要买这个技术可以,但是你得买我整个厂不然门都没有.中国人一咬牙,买.买回来后才恍然大悟:车门冲压时候收回的时候停若干秒!就为这个若干秒,中国人付出了什么代价.这些教科书不会有,就象大亚湾上螺丝,上到底你要回半圈.没有人告诉你这个是什么.我说的传统就是这些在长期生产与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与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制造业上,德国始终在精细化工里独占鳌头,这个与德国的崛起起家就是精细化工.而日本在传统电子领域的霸权也与日本在该领域的崛起铸就了日本战后腾飞息息相关,也是同样道理.我看好中国制造,是因为中国在传统领域逐步拉进与世界先进的距离,而且在新兴制造业方面也在一些领域获得了发展的优先.而这些都与建国几十年来,我们在工业领域和科学与技术领域持续不懈的努力和几乎不求中短期回报的不断投入的结果,是那种坚持在坚持的在艰苦中杀出一条生路的传统使我们有了今天的中国制造,有了我对中国制造的信心.,是不怕任何人来偷来模仿来学习的竞争力.
  
  而反观我们中国的金融业,首先中国的中央银行和美国的美联储备地位与对银行的指导大不一样.美国那种独立于中央政府之外的独立中央银行,在我们预期的有限时间之中是不可能实现的.而美国那种,在百多年来剧烈的经济危机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也不是我们短期可以掌握其运行规律和游戏结果的.我不怀疑中国人的聪明与才智,就拿今天香港与新加坡在世界金融领域的骄人业绩足以证明中国可以在金融领域里做的不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出色.但是无论是香港还是新加坡,他们的金融业都直接嫁接与英美体系,还有远比中国金融从业者丰富的多的经验,更有一种基于及时应对金融领域各个方面的传统.这些没有多少年从业经验的积累远远不能说对开放金融领域可以到乐观其成的地步.更何况,我们要进入国际金融市场领域,不足的远远不是操盘手.就拿我们保险业急需的精算师来说,国际高级精算师有几万,中国合格的精算师不满5人.而培养一个高级精算师,仅仅有多高的学历是远远不行的.您的朋友那么年轻就被提到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我看恰恰说明了我们在金融领域中储备人才的不足.尤其是在传统金融领域里,注重资历与经验不仅仅是习惯,也是多少危机后的传统.
  
  但是就象我反复提及的,金融是中国改革的大考.中国金融大考一日没有及格,中国经济改革的一切成就下始终都埋着一颗定时炸弹.中国金融的出路在哪里,这里我持的观点和制造业的类似.在传统领域里拉近和发达国家的距离,在创新领域找到出路与机遇.没有足够创新是日本银行的老问题,但是面对危机日本银行用合并并不断的合并来对抗风险,日本毕竟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底子够厚,而日本金融业有的问题中国金融基本都有,但是日本金融家大业大的优势中国人却没有.加上中国经济体制的传统限制,在我看想要在国有金融现有格局里搞英美式的混业经营想一蹴而就的完成金融大考不仅事倍功半,而且还会因为把中国传统金融领域一些不良习气与作风带进新兴金融领域,那么真正有竞争优势的企业与企业家无意是会在强大的中国强大传统金融氛围里窒息的.这个是我考虑金融混业经营的一个重要考量.
  
  对于金融领域的大考,我的想法倾向于小步快跑.金融因其地位与所经营产品的特殊性质,使得任何风险与波动都会对一个国家甚至是世界金融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就拿几乎导致俄罗斯政府的LTCM公司破产来说,远在俄罗斯的金融危机直接导致了拉美金融市场的风暴,其直接后果就是当时的巴西政府宣布破产与阿根廷等南美国家几乎破产.我想要想在WTO后,控制这样的风险中国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与艰苦的代价,不做好长期的努力,不控制好金融大考的节奏是不行的,我说的小步说的就是应对风险.同样,在2005年中国国际收支已经超过我们GDP达到了2.6万亿美圆之巨.由于金融投资产品的匮乏,中国经济崛起积累的巨大财富与最近不断进入中国的庞大游资都给中国经济尤其是中国金融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这样,小步的改革肯定是满足不了中国金融的实际需要的.这里我就提到了快跑.我说的快跑,是参照新兴金融领域的崛起,尤其是金融风险领域与金融衍生交易领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屡试锋芒展露头角所给予中国的巨大风险同时,也给中国以启示和机遇.
  
  我们不能回避的是,随着美国所倡导的金融自由化越来越有使国际金融往来脱离各个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控制的趋势与倾向,为了应对这样的挑战同时又要克服现实中巨大的困难.我想的是,是否可以象从前建立深圳那样建立具有国际金融交易特征的离岸金融中心.同时,在避免剧烈社会动荡的前提下,稳步改进现有金融企业,发展从事新兴金融领域的金融企业与机构,试水风险投资与金融衍生交易.在时间中积累经验教训,不断的加快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不以数量追赶发达国家金融业,在不断创新中积累中国独立的金融传统与经验.这样的消化现有的,稳步发展的,立足创新的,相对彼此独立,相互彼此借鉴,相应控制风险的金融应考我想是符合我们今天的现实的,而且一个模块化的灵活体制也便于我们与来自全世界自不同领域业态与形式的金融业者不断的展开竞争与合作.全球化,在我看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过程,如果跑不掉不如想办法从不掉队到一点点跑在前面.对于这个过程,我想我们在制造业的经验能给我们的启示是:向前跑,坚持并继续坚持
基本上看了楼主的文章
  观点大体上都赞同 楼主的学术功力佩服之至
  有几句话想说,主旨在于为楼主应付一些无聊的质疑,另外还有一些我自己的疑问
  首先声明两点,经济学知识仅仅停留于中学的政治教材的朋友请自觉潜水,还有深受伪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却又不自觉的朋友也请潜水.
  我主要说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关于血汗工厂的话题,置疑的朋友很多,但我要请你们收起你们分文不值的同情心.在一个国家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某些个不人道的事情的发生实属必然,比之与历史上的各国曾经发生过的许多事情,这点事情实在可以说是不值一提.我知道这样说一定会得罪许多自以为站在正义一方的朋友,但是我只能说这样的朋友实在缺乏从宏观上看问题的能力,不要总是感同身受,做学问(YY一下)固然需要良知,但更多时候需要冷静地旁观.我只能说这当中的许多事情令人遗憾,但在原始积累阶段,这样的事情无法避免.其次,许多企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发展模式为许多人所诟病,论坛上的许多朋友甚至认为中国的企业大都如此,国内的管理学的学者的主流也倾向与否定这样的发展模式.但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这样的发展模式具有其合理性,这是因为经济学和管理学观察的角度并不一样,管理学强调微观上的得失,那些个靠廉价劳动力而没有高科技的企业无疑无法成为任何人心目中理想企业的标准,但经济学需要有宏观眼光,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先天就缺乏技术的国家而言,实现资金和技术的积累惟此一途,而且知道今天,我们也必须看到这些没有技术,管理上也无过人之处的企业依然 中国经济的脊梁,还有一点,中国的企业并非就是如想象的那样没有技术,关于这一点,楼主有过许多论述,我就不再罗嗦了.
  第二,就是关于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我国目前的发展方向基本是以西方国家为蓝本的,而我们所追求的现代化某种意义上不过是一种口号而已,西方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所曾经拥有的许多条件是不可复制的,要中国走上同样的发展道路无疑是痴人说梦,所以中国追求的并不是那样的道路,我们的改革事实上是没有大方向的,这将来必然会是中国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不知道楼主会不会对此再加论述.
  再次就是,楼主从历史出发的研究方法深得我心,但有一点我自己的意见,我始终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无数个偶然的,所谓必然只是人们对已经发生的事实的一种看法,而要为无数事实上是偶然事件找出某种深刻的原因,找出某种必然性,那正是伪马克思注意者的深刻病.算是我的一点不自量力的提醒.
  还有就是,许多朋友的置疑确实缺乏深度,甚至好笑,所以还是多读书,严格潜水.
比较下2005年中印软件发展成绩.2005预计(2004-2005年度数字印度还没有正式披露)印度完成软件产值243美圆亿增长30%,预计全年信息产业总值360亿美圆.印度媒介预测到2010年达到软件总产值600亿美圆.(去年我看他们预测到2008年就应该出口达到800亿美圆)2005年中国全年IT总产值1.6万亿人民币,其中软件产值3900亿,增长39.4%.
非常感谢楼上的几个朋友的提醒,因为这段时间需要处理身边的一些事情所以只能拖一拖.这个拖有2层意思,一是时间上分不开身,而就是一些问题在推敲,对这些问题的推敲直接将定位80年代以来印度和巴西这2个国家的评价.再进一步就是比较三个国家未来发展的时候,怎么用一个价值体系来衡量的问题.这个价值体系框架已经有了,问题就是怎么解决一些关节点,这些关节点都还不是现在的社会焦点,但是在我眼睛里却是改革成败的考试,是大考.是毕业考的一部分.我自己没有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设想我还不准备拿出来,毕竟有的结论是逻辑的结果,我还没有足够的东西去证明.鲁迅先生说,只会提出问题而不知道解决自己所提问题的人就是所谓不平者,我尝试不做做鲁迅笔下不平者.请大家原谅我的拖沓.
  
  下面我漏楼上多数的朋友回复,不一一具名回复,就直接就几个问题展开还请谅解.先说日本,关于日本的资料我跟了10多年,那些14年前我大学时候不可一世的大公司大人物一个个倒下去了我用我巴西80年代篇的开头来概括: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有机会去琢磨下缇义明,前世界首富缇义明.那是战后日本一代的象征性人物,很多丰富的内涵值得解读.关于我引用的一些日本和印度的资料,我可以说暂时国内免费中文资料里不会有,包括一些评论,正面的反面和中立的我都会看,但是我只会从一种角度去思考那是我试图在构架的东西呵呵.说这些,不是说我说的想的就对,我只是说有的事情我不是从数字的直接去看,我有自己的解读,我的评判依据还没有到揭开的时候,这里只能先卖个关子,我金牛座,人比较固执,习惯按照自己的节奏处理问题,很多人说我愚蠢,呵呵不过改不了,请大家原谅.对于日本我从来没有小视的意思,包括印度与巴西乃至阿拉伯的穆斯林们,任何现在活跃在世界舞台的国家与民族我都尊敬有之,这些都是丛林法则下的暂时的胜出者,绝对不要小看他们中任何人的智慧.他们的宗教,他们的法律,他们的经卷中文本所有我尽可能都去阅读,他们的每个智慧都有中国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应该骄傲的眺望世界,但是我们没有资格自大的去挑战世界,对日本这样的民族尤其如此.日本在未来世界500项最有价值技术里有排他性领导地位的有40项,中国2项-8项,日本与美国欧洲有并肩齐驱地位的技术在110项,中国18项.日本今天,有1500万亿日圆的金融资产,日本丰田公司有600亿美圆的流动资金(世界第二,世界第一拥有流动资金量的公司是Micsoft:900亿美圆:2004年数字),住友被称为5%铜先生如果你说我小看日本我想如果我对日本的实力到一无所知的地步,我说日本如何如我是疯了.前面有朋友提到丰田在北美市场如何所向披靡,我不知道您在哪里居住,很感激您的善意提醒.但是我在华盛顿读工业自动化管理和在美国汽车自动化专业学成归国的朋友居然都对丰田嗤之以鼻,具体原因我还没有机会请教,不过他们已经答应有时间细说与我,暂时我只能说说我个人看法.丰田的管理与技术在我看还是相当成功与完善的,要再专业那只能我请教上面我提到的朋友后才可能有自己的观点这里先按下.我还是说说通用汽车,早在1999年,华尔街就严厉警告过通用汽车,说如果通用汽车的CEO继续痴迷与玩弄其金融业务的数字游戏,华尔街将机遇通用汽车严厉的惩罚.要知道,通用汽车的金融服务一度占到了通用汽车财务报表上利润的33%,为了股市的短期业绩,通用公司的CEO们把精力更多的放在财务游戏而不是通用的业务根本:汽车制造上.终于华尔街的严厉警告变成了严厉的惩罚:今年通用汽车的债券被华尔街评为垃圾级.通用汽车作出的反应是,出售其金融业务.我看到是通用汽车凤凰涅盘的
  开始,这个不是没有先例的.我第一次看商业案例是哈佛把一个公司的改革称为失败的典范,因为这个公司的CEO一上来就把公司最赢利的部门出售了.这个公司叫通用电气,这个公司被出售的部门生产M1坦克,这个CEO叫杰克迅.韦尔奇.我相信通用汽车重新活跃在这个世界上只是时间的问题.
  
  关于印度我下面会慢慢说这里也先按下了,请有耐心的朋友慢慢看,这里只能对不起各位了(关于印度今年7月底要做一个在我看来将是生死攸关的决定,我要等会.).这里要多说句三星与韩国,其实国家要上去和下来在历史进程中往往就那么几步,走错了再追事倍功半,有人说今天的日本休息三十年中国追也未必追的上,这个话有道理但是要看什么时候.50多年前,日本松下公司最赢利的商品是灯泡,合格率只有15%,是菲利浦的技术帮助了松下改进了生产合格率到80%以上.当时世界上最大家电公司是美国的惠尔浦,如果按照惠尔浦的成长之路走松下100年也追不上惠尔浦.但是松下抓住了历史的机遇(这个话烂,但在这里合适),日本也是.今天的韩国也是处在这样一个历史机遇里迎头而上其未来绝对别小视,中国卡上了位置,中国公司能不能抓住历史机遇中国能不能抓住历史机遇,要努力.但是我们没有必要气馁,我满幸运接触些知识与技术,我相信未来5年有很多可以改变我们今天的东西出现,呵呵我不说这些时间也能证明,呵呵,再次按下,后面要慢慢说.(表砸)
  
  关于国内国际政治的话题这里我不想多提,一是和主题关系不大二也是国观察高手如云,我也只是仅观之甚言之,国内一个时代的话题我说过不争论,我不能食言不过孙先生逸仙(要论中国之建设先读先生之<建国方略>)有段话大家不妨想一想:不知也要去行;当中必走许多之字路.我们今天看出是之字,当时的人当时的事情呢?回看我们28年改革,又是个之字,改革的十字路口我们谁能指点前途迷津,我看谁都没有把握的.知也难,行亦难?中国此时,彼时都尽力了,这个之字没有尽头的,只是不要再走同样的之字就是了,现代化没有捷径.知易行难,余深以为然,不知以为如何,自下不再叙及请谅之谢谢.至于国外,天下苍生来者名也,往之利也.说经济与技术无论如何别小看了美国,时任大藏省(今财务省)大臣的前日本首相宫泽喜一在美日贸易谈判中公开嘲笑美国工人懒惰没有日本工人勤奋(今日美国人年工作小时多于日本工作效率亦高于日本,呵呵可爱的美国人)引起美国朝野一片哗然后没几年,再度作为大藏省大臣的时候告戒他的下属与日本国民:不要小看美国,那是一个任何时候都可以拿出不知道什么发明的国家.:)关于政治呵呵,中国的历史就是本政治纵横书,我能多说句的就是,什么时候都不要低估了中国人的政治智慧,再困难建国50年历史多翻翻.:),多提下中梵最近一轮空对空均是妙子绝无昏聩,可以算中西政治智慧较量的一次经典演绎,诸多滋味呵只不过是老调新题呵呵,却也别是一翻风情,见笑了.
 如果把经济比做一个人,那么技术, 市场 ,资本,资源,组织架钩等等都是一个人的毛皮 肌肉 筋骨,但是建立在现代文明的基础里核心里有一样东西是使人这个躯体能够有灵魂发挥出巨大能力的就是数学.当今数学能力上,俄罗斯第一,美国第二,中国第三.这些才是中国经济与中国制造可以起飞的一个坚实基础,是和世界争雄与竞争力信心的来源.
        比较随笔2
  
  美国现在的经济是由知识与技术的创新推动的,他们的物质经济只占他们经济总量的1/4.而且与欧洲和日本不同的是,美国过着研究费用的80%放在源生性发明上,而欧洲与日本则把80%研究经费放在应用技术也就是从实验室到市场这个层面上.原本在战后体系里,这样的分工是日本与欧洲追赶美国的成功经济模式.但是,美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金融创新掀起了新技术革命的狂潮,到90年代新经济成为一种时尚.从传统经济学上看,这个仅仅又是一次泡沫.不过,在金融衍生交易和风险投资上的创新不仅仅带来的是投资(或者称为投机)狂热.它更重要的是,把技术这个原本在生产环节里的一个元素,从生产环节剥离出来.使技术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商品,这样就使人类的创造力第一次以一种可以规范的定价模式进行交易.简单的说,美国的经济越来越脱离物质增长的制约,这个与美国独特的颠覆传统的系统相契合.而且,越来越脱离物质现实制约的美国,又极大的使新技术能够有机会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广泛应用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每个环节而不必象过去一样90%的技术与发明终生默默无闻的在实验室中冬眠.不过要进入这个阶段,需要完成的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种准备很多,有机会会在这个基础上讨论经济比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生产与生活组织形式与资源分配.
  
  顺便说一下,美国目的社会生产与生活组织形式.这个是目前欧洲与日本的社会体系所不能做到的.这个世界上目前只有与美国社会组织理念完全反向的中国可以承受不断的物质与文化的颠覆的社会组织形式可能与之竞争.为什么我我现在说只是可以于之竞争,问题在于我们在经济越来越高速流通的一个主要环节里还缺乏一种足以不断面对新问题新危机,应对新挑战,进行新革新的金融体系.赶超型的日本今天的迷茫就是我们潜在的危机所在.所以我现在特别注重的是我们国家金融改革的节奏与进展.一日不建立与中国社会进步相契合的中国金融体系,中国就一日不能说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必然的复兴阶段,
        比较随笔3
  
  近年在发达国家里增长近于一骑绝尘,具体原因是什么,我只能说说自己的看法:
  
  在我看美国很好的在解决资本主义的已有的痼疾:通货膨胀.您和我的知识里都知道,通货膨胀在历史上曾经带来的危害,但是资本本身的寻租性与货币一般等价交换物的特殊地位使传统经济学里通货膨胀几乎是一个不可以被制服的怪物.我来做的比方,按照一般货币经济学理论,发行多少货币要和物质经济规模相适应.但是物质经济的形态总是不断在变化,比如我喜欢吃三黄鸡,喜欢的人多农民就愿意生产经营优质鸡种三黄鸡的商人就愿意制造各种三黄鸡商品.但是最终三黄鸡是要进肚子的,转化成其他物质形式.但是,生产全过程中产生的货币最终会以资本的形态保存下来.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一定经济形态下的货币最终会产生冗余.所以资本当一个市场不能有效容纳他的时候,就会冲出市场,这个是资本的冲动与本能.这个是美圆全球化的本能.金融危机和各种经济泡沫实际是这些冗余的货币寻租的本能.他们的巨大破坏力与影响,我们可以从1800年以来的历史清晰的看见.
  
  同时我们应该看见,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资本家尤其是生产垄断资本家会越来越倾向于使新技术新发明尽可能晚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上升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资本主义有阻碍竞争垄垄断技术发展的本能.伟大如爱迪生,在交流电上的做的事情一样不能免俗.这些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的不治之症.
  
  我前面说到,美国的金融创新与新技术创新是一种了不起的结合.技术与知识第一次在一种可以预测的范围里定价与规范的交易.我认为的金融创新把技术剥离出生产环节作为一种独立交易元素出现,不但可以吸收大量产生于物质生产生活的泡沫货币,而且加速了技术向市场转换为生产力的一个过程.并且通过知识产权的定价规则与保护.提高了追赶者的门槛,加大了准入的壁垒.同时,吸收了了大量资本的技术,势必加速向市场与生产力转换,这样同时促进了物质经济体的成长.而且就目前来看,层出不穷的技术创新,对于资本的吸收能力几乎是无穷的.而且战后以来消费者定价权,在新技术革命到来的时候已经偷偷向生产经营者转化.就这样,金融创新与技术创新本身就起到了从凯恩斯时代以来的经济大师们都梦寐以求的梦想:控制通货膨胀.但是客观规律有不随个人意志转移的因素,美国新经济革命以来,出现的各种问题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说美国将终结资本主义,这个还很早,只是目前美国还做的不赖.
  
  美国现在的经济增长与传统基于物质财富生产的增长模式(目前中国的主要增长模式)不同,与欧洲与日本基于对资本泡沫有效控制实现经济实质增长的战后模式也有所不同.美国在一个时代的高增长与低通涨,也证明了美国对新的经济生产与生活组织形式已经演化到一种相对成熟的阶段.美国在完成这样的调整后,对于这个世界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我想您已经都看在眼睛里了.我们要怎么样才能应对挑战,这个才是我想回答您问题时候所要说的意思.
  
  我们应该看到中国为了调整美国这样的经济变化做出怎么样的努力,在这样的背景下看欧洲与日本的调整之艰难,看我们自己三大改革的潜台词,再看我们现在 小步快跑的金融改革与其他改革.我们只有做的一切的目的与目标在哪里我想您应该有数了,人民币与美圆挂钩或者不挂钩本质无关紧要.就和陈经兄写的官办经济一样,中国经济问题总是怪异但是却异常实际的.当年邓公说不争论,摸石头过河水诡异就在这里.重要的是我们要跑的快,起码不能比最慢的对手慢,这个一跑跑的结果就怪异的中国经济与经济问题,说不怪因为利益最实际,说怪异也恰如其分因为我一跑就跑到理论前面去了
从官办经济的观点出发对略比中印教育兼说印度医疗体制不足
  
  先是说教育
  
  在1981年前亚洲大学入学率最高的一个国家是菲律宾41%(日本35%),这样造就了一支世界上素质最好的劳工队伍:菲佣.(香港的朋友说,雇菲佣最大优点就是小孩子英语能力提高很快.)
  
  就我个人观点看,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要立足于国家中远期发展需要做有前瞻性的规划.而且脱离了政治制度谈教育,就会落入形而上学.一个国家的教育规划往往和这个国家的战略发展观与政治体制息息相关.印度教育一直继承英国式的精英教育,这个和印度政府的精英统治密不可分,这个就造成了印度教育重视高等教育轻视基础教育的长期政策.而中国共产党是以标榜代表工农阶级利益,更重视基础教育,而对高等教育的态度是根据实际需要出发的.长期以来中国大学走的是从基础出发由下而上循序渐进的培育人才的基本战略.
  
  就我来看中国教育问题,首先是教育结构性问题,主要是因为苏联模式而来的文理教育分家带来的综合性人才培训不足的问题.其次是因为教育改革带来的教育的社会公平性问题.最后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问题.可以这样说,中国的教育改革规划反映了中国问题的一贯特征:战略清晰,实践曲折;规划优秀,细节忽视.但是我对中国教育的前景和对中国经济的态度一样保持乐观,其中主要因素是中国教育改革和经济改革,是在众多矛盾与问题中抓主要矛盾,这个在讨论的时候要看明白什么是结构性问题什么是实践中的偏差.印度尽管理工学院一流,在高等教育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经验与方法.但是印度教育走的是精英统治路线下的精英教育.今天印度大学90%的毕业生不愿意做社会基础性工作,培训出来的大学生尤其是IT方面的大学生多不能服务于本国发展,成为发达国家的优秀员工.如果说中国教育的浪费是显性的体制上的,那么印度的教育浪费是隐性的结构性的.如果真要看发展性,那么看今天中国大学24%的毛入学率,和从最近几年开始每年几乎为印度大学培训数额一倍的软件人才,以及我们开始追赶印度和到今天开始逐步超越印度软件的脚步可以看出我前面说的优势与劣势的相互比较了.
  
  中国的教育改革的确出问题了,而且问题很大,已经到激起民愤的地步.我下面说的不是为教育改革中的错误开脱,是换个角度或者说从陈经官办经济的观点出发看中国的教育改革.
  
  在1991年的时候,印度大学入学率是6%,中国是3%.当时中国大学生与印度一样有精英化趋势.不过与印度不同的是,中国的教育培训体制下尤其在工程技术领域里由于技术工人的大量缺乏我们的工程师往往兼顾了技术工人的活.但是就是这样,我们的高级人才的缺口成为当时严重困扰中国向产业化纵深发展的瓶颈.
  
  在这个背景下,由于长期投入不足与发展的迫切的需要,开始了教育改革.坦率的说,教育产业化,这个是率先从发达国家开始的.从1983年日本高等教育开始教育产业化开始,教育产业化基本席卷除美国之外的所有发达国家.从一些数据看,效果很显著.日本与德国就是自那期间开始突破大学入学率低于50%的瓶颈的.(日本约65%,德国约60%)反而是美国同期大学入学率略有下降(73.5%下降了2%).而中国教育改革也不可避免借鉴了这个思潮.从入学率看中国大学入学率2005年达到24%,在预期远景规划到2020年达到40%,略大于日本1983年水准.(1983年日本入学率35%).现在都讽刺中国,大学教学硬件上去了,质量下去了.这个客观反映了,大学教育改革的一定事实.但是我们看印度,教育上投入那么多,基础设施上还很多沿用殖民地时代的资源.这个对印度今后教育发展是不能不补的课程.我们现在建的教学楼,体现了我们体制里的一个优势,这个就是陈经在他的官办经济里说的: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和印度在发展观上,最大的差异就是,中国重基础,印度护精英.中国在基础建设上的巨额投入,今天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发展我们有目共睹.同样,今天中国制造能有今天的底子,没有大批高等教育人才的充实,仅仅依靠什么的血汗工厂是不可能的.我们在2005年能在软件产值上开始超越印度,没有足够的人才资源为后盾是不可能做到的.2005印度大学入学率是13%,但是就是这样印度大学生毕业也不能实现充分就业.大批高质量人才流失海外.印度大学生传统上以政府公务员与国营企业为主要就业去向,所以1991年印度高种姓大学生因为种姓公务员份额问题引发暴乱.而今年,发生同样的纠纷也是同理,可以说印度的教育问题,要改革的远远不止是漂亮的数据.
  
  
  
  接着说医疗(说的简单点请原谅):
  最近网络上喧嚣一时的,印度全免费医疗保障制度,几近深入人心.先不说这个观点的对错,绝对意义上全免费医疗当今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真正做到.我们先看一篇报道:
  印度的免费医疗果真很美吗
  [URL=]http://www.ccmedu.com/detail.aspx?BoardID=3&ID=13545&replyID=&skin=1[/URL]
  在这个文章里提到:
  印度政府2005-2006年度用于农村公共健康事业的总资金投入为1028亿卢比(约合24亿美元)。这个数据,与我掌握的资料基本吻合,即是印度政府近年来用于全民卫生事业的投入,每年不超过人均25元人民币。这是个啥概念?据我所知,在中国最贫穷的中西部地区,政府试点并将在2008年在全国全面推广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由中央、地方、农民本人共同出资参合的资金投入,都已经达到了每年人均30元人民币的水平(东部经济发达省份还有超过50元人民币的)。而这种规模(不论30元还是50元人民币),也仅仅能够解决参合农民治个头疼脑热的小病,一遇大病,参合农民就只得望“合”兴叹了!在印度,仅凭政府每年人均25元人民币的卫生事业投入,就能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而又功能完善的全民免费医疗大餐,难道印度的医生都是可以大为无米之炊的巧妇?连如此浅显的直观数字都不顾就开始叹服印度这个徒有虚名的“免费医疗体系”,岂不是忽悠人吗?
  
  下面我给我从有关资料查到的有关印度医疗的有关资料:
  到1997-1998年度,印度每万人病床获得为9.3张,每万人医生数字为5.2人.到1999年,印度人口出生率为26.1%,死亡率为8.7%.印度人均寿命为63岁,印度婴儿死亡率为70%.
  
  印度和中国一样,在建国以来无论在医疗卫生上还是在教育上都取得长足的进步,这个我们在讨论的时候不能一味抹杀造,不然讨论就好无意义.但是造成印度医疗卫生局限的问题,除了有上面文章所引用的观点外,一些结构上问题不能忽视.
  
  我们以印度联邦政府2001-2002财年计划拨款为例分析.印度联邦政府2001-2002财年计划对卫生与计划生育拨款总数为585.283亿卢比,其中计划生育开支未54.147亿卢比占总数60.5%.中医疗卫生央拨款只负责全国疾病预防计划.因此造成了卫生与医疗基础设施由邦一级政府负担.要知道印度政府财政一个指导原则就是对地方财税以使地方政府依赖中央政府为原则,其结果可想而知.由于世界性通涨与能源与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现在印度基础医疗对国外援助以来日渐加深.今年印度超过南非成为爱滋病第一大患者拥有国,所以现在的印度医疗体制下,形势不容乐观.我们在汲取印度经验的同时,应该看到印度医疗卫生制度的弊病.
  
  
  
  
  最后我要说的是,巴西把自己称为"潜在的超级大国",这个国家在资源上与教育上还有医疗上的数据远比中国和印度漂亮的多,但是今天依旧是潜在的超级大国.印度几十年中在世界舞台上左右逢源,为什么今天被中国赶超了?西方和印度往往乐于把这个看作印度改革比中国迟,市场化比印度要晚,我想里面有更深的原因.那不是一些漂亮的数据能掩饰的,印度要超越今后的中国,首先需要的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革命,而不是改革.不解决一些本质问题,印度所谓的发展潜力就依然只是潜力.巴西如此,印度依旧如此.
 当丰饶之角落不能吹响的时候(想到了才更新)
  
  当丰饶之角落不能吹响的时候(想到了才更新)
   --------发展的一种另类思维
  
  序言
  
  关于中国巴西和印度的经济比较的文字9月前不想更新,有资料需要核实的原因,有一些思考没有下结论的原因,的是私人原因,不过我会尽力完成,这里给大家致歉了。这个标题里有个括弧,意思就想到哪里写哪里,是一些想法的集结,有的有自己的结论,有的还在思索中,另外就是这个话题撤开了也许就没完没了,也许就无疾而终,重要的是参合,所以欢迎大家希望愿意参合或者不愿意参合的朋友随意补充并表板砖。
  
  
  
  一:谁告诉你丰饶之角就能吹响?
  
  希腊神话里主神宙斯为了报恩给了仙女阿玛尔忒亚一支有魔力的羊角:丰饶之角,有人说丰饶之角装满满人间期待的无数美味,还有人说当吹响用丰饶之角做成号角取之不尽的财富随之而来。不过,谁可曾想过也有丰饶之角落不能吹响的时候.
  
  作为曾经的大国中国人在历史与现实中徜徉,在这个竞逐富强的时代,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外国人(或者还有外星人),不断追寻一条叫财富的路。有的成功了志得意满,有的失魂落魄,更多的是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奋起直追。追赶中,有追上时代脚步的,有跌倒了找不到北的,更多的是追着追着找不到东南西北的。
  
  其实我相信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只丰饶之角,不过就象给你米饭鸡蛋和盐不等于做出我喜欢吃的蛋炒饭一样,你我手中丰饶之角不是说吹响就能吹响的。国家也一样,有人把丰富的资源看作圣殿王座的基石,有人把教育做青春永驻的源泉,有人把制度看作是攀登高峰的绳索,有人把土地看做梦开始的地方,还有人把市场、技术、资本、文化、法律、气候、地理甚至人种等等看作可以带我们翱翔在苍穹的翅膀。但是,有人抱着基石沉进了水里,有人泡青春泉泡成赤裸的婴儿,有人带上绳索去上了吊,有人在梦中无法醒来,还有人带着翅膀飞进了火山、冰原甚至是地狱。
  
  在我眼睛里,现代社会的各种政策与方针就是召唤现代财富的丰饶之角。当今信息发达的社会,无论实行什么经济政策与方针,就理论与技巧而言本身无秘密可言。但是为什么总有应中国古话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事情发生呢?就是这个想法勾起我写这个题目的念头,写写那些淮北之枳的念头。
  
  我们追逐财富之路一直都在脚下,但是当丰饶之角吹不响的时候,我不禁在想:谁告诉你丰饶之角就能吹响?
  
  
  二:希腊-众神喝了忘情水
  
  伯罗奔尼撒半岛上有希腊诸神居住的奥林匹亚山,当2004年奥运回归希腊的时候,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里翁•安特里恩大桥在奥运会开幕的前一天晚上落成,希腊西部港口城市佩特雷举行了壮观的焰火表演庆祝活动。
  
  不过当和希腊政府所预期的不同是是,雅典奥运会不但没有重现所谓的“巴塞罗那效应”,而且还严重预算超支。在奥运会开幕前,希腊副财长彼得罗斯。杜卡斯透露受建设工期推迟和保安成本增加,费用已大幅超支,致使本届奥运会原本46亿欧元(56亿美元)的预算暴涨至60多亿欧元。当盛筵结束的时候,据当时初步估计,举办奥运会的成本很可能达70多亿欧元(合80亿美元),超出了46亿欧元的预算。成本超支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这有可能导致预算赤字接连两年超过3%,而3%是欧元区《稳定与增长协约》允许的最高比例,而超过允许的最高比例的国家将被欧盟给予惩罚。回家的奥运会,希腊人有喜有忧。
  
  但是在奥运会超支的原因上,虽然有因为马德里爆炸案所导致的安全费用激增,但是更是希腊在加入欧盟以来一直存在的种种问题的集中体现。
  
  1981年希腊正式成为欧盟的会员,希腊人满怀欣喜,是的希腊人有理由乐观,在成为欧盟正式成员国后,大量的援助资金如潮水般涌入。来自美国与欧盟成员以及世界各地的投资也纷纷把投资投入在西方文明的摇篮,大概也是想分享奥林匹亚众神的荣光吧。到2004年,仅仅到1994年到2004年希腊就接受了来自欧盟援助款项550亿欧元。而希腊政府也几乎把这些援助用在了兴建大桥、地铁、国际机场和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上。这些无疑提高了希腊的现代化进程,也曾经一度使希腊摆脱欧盟人均收入最低国之一的称号。希腊也因此从传统农业国家开始转变为具有一定竞争力基础的工业国家。
  
  但是,大量的援助与基础设施没有被真正的利用。不但大型工程不断超支,而且工程延期与更改扩大的事情屡屡发生,象开头提到的桥里翁•安特里恩大桥几乎不能赶在奥运会开幕前完工。不少大型项目,很少考虑周遍设施。比如很多公共设施缺少停车场,而且作为一个欧洲唯一没有地政局的国家。当财产纠纷发生,不少将难以解决。而且,援助助长了官僚主义并保护一些地方的没有竞争力的工业这样的后果对于希腊是很明显的,在1995年希腊GDP水准欧盟为平均水准的65.9%到2000年提高到了67.7%援助拉动力提高近2%,对比同样接受援助的葡萄牙拉动为3.5%,而爱尔兰则提高到了22%。随着欧盟的进一步扩大,欧盟的援助将向比希腊更贫穷的成员国倾斜,希腊能否融入欧洲能否摆脱发展的困境我们只能带着美好的愿望,期待宙斯的丰饶之角能在希腊再次吹响。
  
  笔者按:要制致富,先修路。这句话在中国不仅家喻户晓而且深入人心。不仅中国因为保障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中国经济发展锻造了强而有力的助推器,而且战后日本往往在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日本政府往往对基础设施投入大规模的资金拉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并乘经济危机的机会实现产业升级最终在一次次经济危机中走到了今天世界第二大经济国的位置。再往前说,美国与英国德国等西方强国的崛起,经济起步与发展都是建立在密集的城市干线交通网络,发达的港口之上。而西方国家交口称赞不已的未来明星:印度,基础设施也成为了让西方评论员一致诟病的阿格硫斯之踵。但是,对于希腊那些哺育了西方文明的众神喝下了忘情水。
美圆闲话
  
  我的观点就是,美国的繁荣始终必须建立在一个世界性范围的美圆体系上.在80年代开始的时候,美圆在世界贸易中的占交易货币的60% ,到2005年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了80%.美国的霸权既是建立在美国超强的综合实力上的,但是 让美国人纵横天下的却是美圆。
  
  中国人的传统时空观念里,上下左右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但是构筑战后西方世界的力量源泉却是量子论和相对论而今天构铸西方力量世界的是时间与空间的简史,霍金被西方推崇备至有深刻的原因。所罗斯的基金叫量子基金绝对不是名字叫量子而已。构成那些复杂操纵模式的是一个个建立在量子物理理论上的复杂矩阵。这些虽然未必是真正有效的模式,但是从另一种类时间观与空间观思考美国与西方的行为模式对我们判断一些问题是一个基础。
  
  再从金融上我们讨论美圆本身,美圆无论作为美国操控世界的工具也好,还是作为资本的本能也好。制造一种有效范围的部稳定是或者能量或者利益的最大来源。有比核裂变的链式反应,今天一个叫蝴蝶效应的现象不止一次在这个短短的后冷战时代里出现。我们不必看帐面上谁得益,我们必须看见种种现象之后几乎都是以美圆为媒介传导各种力量的博弈。美圆今天的地位,势必要追求一种更加有利于美圆在世界范围的有效性。这样的有效性首先是建立在流动性上的,但是自2战以来,汲取大萧条教训的世界各个国家的政府与中央银行都对资本的流动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而美国倡导的全球化运动,终于使原来一个层次分明上下有序的世界逐步分崩离析。
  
  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后,不但对本国的金融与贸易体系做本质的转变。而且充分改造与利用WTO\IMF和IBRD使今天的世界一体化趋势几乎不可逆转,当年我看评论里根经济学无疑是失败的。(你可以结合看过去和今天中国崩溃论)。而今天我们再看里根时代,往往要说成为里根的财富时代。但是我想终究有一天,会有人重新认识尼 克松。正是从尼 克松开始的美国改革,筑就了今天WTO\IMF和IBRD三位一体的美圆霸权基础。坦率的说,今天如何看美圆的问题实际是怎么看这个世界与这个世界未来的问题,具体的表现就是在对待全球化的观点上,再具体将脱离美圆了,我只能先按下有时间与精力再思考。下面我以离开主题的方式说说自己得意点看法来结束这个闲话,请谅解。
  
  早在量子物理与相对论大争论开始就存在一个这样的命题:上帝到底会不会掷色子。说实话,别问我答案,这个超过我能力范围了。但是在我看来,这个命题对我们当今的社会而言会遇到一个核心问题:这个世界到底是有秩序还是无秩序的。同时存在于我们这个物理世界的两种相互矛盾的理论,在我们看来是我们这个世界最不可思议的存在。但是美圆同时具备了宏观世界的量级秩序存在,美圆也无可否认的在我们的人类世界里以无序的混乱在这个世界每一个角落游荡。霍 金似乎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正如霍金的理论(只能说我所半知八分之一解以下理解的霍金理论)无法用可以重复的实验证明一样。美圆终究是象黑洞一样,吞噬整个世界还是象虫洞一样把不同的宇宙连成一个更广泛联系却相互独立的自由空间我无从而知。不过非常滑稽的情况是,当美国用自己的方式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注定破坏 现在世界平衡黑洞一样,中国用以美国截然不同的方式打造了另一种黑洞。目前美国黑洞似乎并没有很有效的方式来消除中国黑洞对其影响范围所带来的时间感与空间感的扭曲,所以美国正在以催生印度黑洞的方式抗衡中国黑洞的影响,呵呵这个想法姑且一笑,不信表板砖我,标题是闲话哦。但是我想既然我们的这个物理世界已经证明相对论的秩序与量子论的无秩序是可以并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一样,我相信中国黑洞和美国黑洞是彼此并存的。至于,中国和美国的黑洞最终将如何共存,似乎现在霍金先生的东西可以证明这个是可行的而且可以反复证明的。我也许还会就这个思路 胡说八道,呵呵这里又先按下了。不过如果这个理论真可以通过政治与经济的方式以可重复的方式证明了,我想瑞典的那个委员应该考虑下,和平奖与物理学奖是否应该合而为一。
  
  另:关于美圆之三位一体的观点,请见跳票拙文《中国巴西经济小议兼及印度》,具体从70年代篇开始看,之后每篇开头多有述及,并且相关行文以此为展开,这里就不多说了,请谅解,谢谢。
 吹不响的丰饶之角
  
  二. 菲律宾-芝麻开门也有不灵光的时候
  
  我先问个问题 ,当今世界或者亚洲什么国家政府最重视教育,这里说的重视是说从政府层面的投入为标准。我想多数人第一反应一定是日本,的确日本政府从维新时代就非常重视教育,日本在2战战败后对教育的重视放在了战略的高度,这个对日本战后复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过,我要提醒大家,在我们亚洲的西面边上有个国家叫以色列。这个国家比日本的教育传统更古老,可以说没有拉比孜孜不倦为每个犹太青年与孩子一代代教授《塔木德》那么就没有今天的以色列的存在,甚至毫不夸张的说:没有教育就不存在犹太民族。以色列政府对教育的拨款一直没有低于政府开支的8%90年代曾经在10%左右(日本最近几年为8%),而且90年代以色列给每个以色列大学家庭每月2000美圆的补贴,怎么样以色列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超过了日本了吧。不过,这个依然不是我说的问题的答案。
  
  在这个世界上,至少在亚洲从政府层面的投入为标准最重视教育国家政府是菲律宾政府,我们以2002年为例子:日本政府拨款中教育投入占政府预算开支的比例是8%,以色列政府拨款中教育投入占政府预算开支的8.4%,而2002年教育预算为1053亿比索,占政府预算开支的13.48%。是的,亚洲最重视教育投入的政府是菲律宾,你可以质疑可以怀疑可以惊奇,虽然有小美国之称呼的菲律宾全般克隆美国制度,不过在政府教育投入上青出于蓝。
  
  菲律宾曾经在日本教育产业化开始前有比日本高的大学毛入学率,我这里的数据和网络上的有差距。我在《中国人力资源蓝皮书》里看见日本1983年教育产业话开始的时候大学入学率是35%,而当时菲律宾大学入学率是41%,网络可以找到的数据是38%或者39%。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菲律宾的政府教育投入上是要远超亚洲甚至世界多数国家的,这里自然是包括中国。菲律宾一直以来外汇第一大收入来源是菲佣,仅去年辛勤而高素质的菲佣给菲律宾带来了60亿美圆的外汇汇款。很难想象没有菲佣的外汇收入,菲律宾的财政会怎么样。菲佣在国际劳务市场上一直有很好的口碑,也许这是世界劳务市场上综合素质最好队伍。拥有流利的英语的菲律宾大学生很多都加入了菲佣的队伍,以至于有人把菲佣称为世界第一的家政品牌。
  
  然而2002年菲律宾贸易顺差15亿美圆,2003年人均收入1000美圆与当时中国相当。不仅完善的制度没有制止住接连不断的政府丑闻,而且很显然高素质的人口也没有制止住暴力在菲律宾这个千岛之国的蔓延。我想很多人都会和我一样相信菲律宾在可以预见的时间里现状的改变是任重而道远的。
  
  笔者按:曾经在丰田公司的传记里看见在80年代之前,凡是丰田公司将要派驻美国的职员都将事先到菲律宾工作生活一段时间,其原因是菲律宾政治制度上完全照搬美国,而且行政事物上也多从美国习惯。所以在亚洲人的环境熟悉美国是当时丰田一个不错的选择。然而被称为小美国的菲律宾终究不是美国,而且也不是亚洲的美国甚至不是东盟的美国。我在这个系列的第一篇里提到的爱尔兰是加入欧盟后迅速提高国家生活水平的典范,其中爱尔兰政府与希腊政府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爱尔兰政府把援助主要投入在教育事业上。目前爱尔兰高素质的IT人才,使爱尔兰成为世界 IT巨头和大公司青睐的地方,爱尔兰的教育功不可莫。教育对于日本对于印度对于爱尔兰还有中国都是阿里巴巴打开神秘宝库的那句传奇口诀:芝麻开门。但是,很显然芝麻没有为菲律宾打开宝库的门,芝麻开门也有不灵光的时候
 四:巴西-上帝不止是给了法国法国人
  
  欧洲有个笑话说:上帝给了法国人在欧洲的土地上最好的一块土地,出于公平,上帝又在法国这块土地上创造了法国人。呵呵,这个笑话并无恶意,只是从一个角度来说明:法国人是多么与众不同。法国的美食,法国的品位,法国的时尚和法国的浪漫这些都是夹在大洋与大海之间的法国人与众不同的地方,法国的特别。
  
  如果说法国人是最懂得生活的民族之一,那么巴西民族无疑是最懂得生命的民族之一。第一次看有关巴西的游记有这样的记载,这里没找到原文大意是这样:笔者在某日中午巴西街头一个拐角的地方随意坐下,在咖啡馆门前的懒散的享受时光、咖啡和一样庸懒的阳光。突然,他身边的一队年轻夫妇跳起了桑吧舞蹈,周围的人不断的拍手不断的加入,最后咖啡店的侍应拿出了小提琴即兴演奏一曲。曲终人散时,一切如开始一样那般自然。
  
  前几天在加拿大的朋友突然对我说,世界上如果有一个国家有美国那样的自然条件,那么只有巴西了。在朋友眼里甚至巴西的自然条件要比美国还优越,但是他随即有点疑惑的问我:巴西怎么可能搞成今天的样子。
  
  巴西领土面积854.7403万平方千米为世界第五大领土面积国家占南美洲总面积的一半,人口1.695亿(2000年数字)是世界人口过亿的 8个国家之一。巴西今天已耕耕地4800万公顷,可耕地地面积9000万公顷,咖啡出口占世界22%居世界第一,大豆产量仅次于美国(2005巴西对中国大豆出口超过美国,引起美国密切注意)居世界第二出口,巴西的大豆产值已经超过咖啡产值,成为巴西第一出口农产品;巴西蔗糖产量世界第一占世界产量的14%,巴西酒精出口世界第一,巴西的水果产量排在中国和印度之后居世界第三,巴西的玉米产量世界第三排美国与中国之后,大米产量世界第九。同时巴西存栏牛居印度之后列世界第二,猪和鸡数量居世界第三,此外巴西的龙虾和腰果都是世界第一。如果你以为这个是巴西潜力的尽头,那请注意巴西森林覆盖率65%仅次于日本排世界第二,同样中国和印度的森林覆盖率都低于巴西的1/3。另外,巴西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林业资源(巴西原本在葡语里的意思就是红木)和渔业资源(占世界水产总储量的12%),而在林业与渔业的开发巴西最近从2000年左右才真正开始开发。如果说巴西的农林渔畜牧资源与前景得天独厚的话,那么矿物资源与其他资源巴西更有让我们中国人羡慕不已的地方。巴西是世界第四大锰产国,镍、铬、铝储备世界前列,铀储量世界第五,在世界著名的伊塔比亚洲为中心的铁四边形地区有世界上最大的露天铁矿储量达300亿吨,而且品位高达66%(中国90%铁矿品位33%),同时铌、铍和钽储量巴西世界第一。巴西天然气储量不足但是石油储量仅靠中国居世界第15位,此外卡拉伊巴矿的绿宝石,南里奥格蓝德州热拉尔地区的玛瑙、紫水晶,米纳斯吉拉斯州的黄晶和蓝晶还有米纳吉斯拉州、戈亚斯洲与巴伊亚洲的水晶不但产量大而且储量丰富还待开发。最后补充点的是,巴西在石墨和石棉的储量也是世界前列的。如果以资源丰富的俄罗斯与中国与巴西比较,抛开人均因素,俄罗斯有冻土缺乏暖水海岸线;中国2/3地区为不适合人居住高原、高山沙漠与草原水资源严重不平衡。而拥有世界最大水电站的巴西,其亚马讯流域的水电开发只占全流域能力的0.5%,其他多数流域都有60%以上的潜力可以开发。我想如果说上帝厚爱美国,那我要说巴西实在是上帝的宠儿。
  
  同样巴西人一样是智慧的,巴西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有先进的核电系统,在宇航领域与中国及世界各大国家均有广泛深入的合作。中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地球资源卫星“资源一号”卫星在我国卫星研制史上创造了多项“第一”:第一颗高速传输式对地遥感卫星,第一颗和国外联合研制的卫星,第一次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合作,卫星研制史上携带有效载荷最多的卫星。此外上海大众第一次出的新车型桑塔那2000实际是中巴合作的产物(桑塔那在巴西的意思就叫风之子),巴西也是在欧洲与北美洲外出口飞机最多的国家。另外,巴西在教育科研与创新领域的成就都有值得中国人学习与借鉴的地方。
  
  2000年开始,巴西政府为新世纪做远期规划,其核心就是巴西在新世纪的定位为:潜在的超级大国。从本篇的记载来看,巴西毫无疑问的有理由对新实际充满着自信。然而这潜在的超级大国的另一面我们来看看,1980年巴西人均收入达到1500美圆,到2004年为2200亿美圆。巴西在上世纪的1990已居世界第一债务大国负债970亿美圆,到2004年巴西外债高达2300亿美圆,巴西政府开支的55%用于偿还债务。为了使政府正常运营,巴西不得不不断接受条件苛刻的贷款来偿还到期债务如此往复循环。这样的恶性循环已经给巴西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带来了严重危机,尽管上帝宠爱巴西,尽管巴西人自信而又有才智,但是巴西的今天还只能是潜在的超级大国。
  
  笔者按:现代经济无疑是以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极大丰富为前提的,对于巴西来说物质资源毫无疑问的得天独厚甚至可以说巴西的物质资源综合因素在世界无人可比,同样巴西人的精神生活充满着活力与生命力,因为本篇重点说的是物质资源所以对巴西的文化遗产论述不多。但是我们可以从巴西首都的巴西里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巴西的狂欢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露里可以看见巴西人对生活与生命的热爱。但是仅仅如此巴西距离超级大国的路还很远,为英国德国苏联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带来至关重要的物质资源因素似乎并没有给巴西的明天带来勃勃生机。就和200年前,法国终究没有成为世界的霸主一样,巴西今天还是潜在的世界大国,上帝不止是给了法国法国人。
吹不响的丰饶之角
  
  五:中东-应许之地了流淌的不只是蜂蜜与牛奶
  
  有河从伊甸流出来滋润那园子,从那里分为四道:
  第一道名叫比逊,就是环绕哈腓拉全地的。在那里有金子,并且那地的金子是好的;在那里又有珍珠和红玛瑙。
  第二道河名叫基训,就是环绕古实全地的。
  第三道河名叫底格里斯,流在亚述的东边,第四道河就是幼发拉底河。耶和华神将那人安置在伊甸园,使他修理看守。
  
   -------------------圣经.创世纪.第二章
  
  泱泱华夏,悠悠五千载,龙马负河图伏羲做八卦,文王制周易,衍圣鼻祖做系辞。
  
  这段古说的是河图、八卦、周易和易经系辞的一脉来由,这个是中土教化薪尽火传的肇始,也是中国人夸耀的五千年文明的滥觞。不过我们先别忙着自夸,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的摩亨朱达罗整齐的街道下面有着世界上保存最早的城市环卫系统,而那时候中国还传说中有巢氏与燧人氏的时代,炎、黄二帝大战蚩尤(炎帝、黄帝与蚩尤今为华夏共祖)离那时期还有近千年的时间。(不过最近有学者把这场大战推到公元前4000年到4500年,我这里不采信,理由一是缺乏实物考证,还有一点揣测就是出于过度民族自尊心,理由接下来就说)
  
  而此同时来自尼罗河上游南方河谷地区的上埃及王美尼斯在公元前3100年左右(也有说在公元前4000年与公元前5000年这个没有看见具体考证文献不敢采用,有兴趣的可以去查阅,有什么收获不要忘记一起分享呀,呵呵)终于PK掉了三角洲下埃及,从此南方的河谷地带为上埃及从此红白王冠合而为一,蜂蜜与眼镜蛇共同庇护埃及历史上第一个法老美尼斯。(想起这位还是因为前不久去动物园散心看到了河马,这个美尼斯法老终局就是尼罗河的河神一只大河马召唤去的,同样写这个文字想起美尼斯是这河马召唤我的,一笑)。但是在此一千多年前,苏美尔人的《吉尔伽美什》就已经在为我们今天的世界吟颂文明之光。
  
  苏美尔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是文字,在这个文字体系流经埃及与两河之后再从中东向西方和东方扩散。今天对世界文明最大的几个宗教中的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起源自中东,正是在这样一个文明环境中孕育、萌芽、成长、发展壮大,然后在世界开支散叶绽放出无比绚烂的文明之光。尼罗河畔金字塔与时间永恒,两河之地月神的后裔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石柱的法典穿越时空的也不只是巴别塔与空中花园的无尽遐想,宇宙四方之王的子孙承载你们名字的非只有帝国的荣光,走出汗志与 内志的阿拉伯人把安拉给世界奉上哈仑与马蒙的智慧宫里今天与昨天的交融至今回荡。《圣经》中说上帝应许犹太人到处流淌牛奶与面包之地栖身,那里矗立起所罗门的圣殿,一位位弥赛亚把希伯莱人的牧羊神和他们的经卷,把苏美尔、尼布甲尼撒、拉美西斯、居鲁士还有所罗门和耶酥故事给世人传唱。
  
  多事之秋耶路撒冷的天空/破碎的梦应许之地消失中/你神圣的外表之中有多少无奈/这纯粹的仇恨啊你想证明的是什么/我不应该对你有任何遐想/就任凭你无止无尽地诉说/you used to be like an angel /but now a devil/多残酷的笑话我逃离我冷静不下来/就让仇恨随风带走伤带走痛/让眼泪不再流为生命找个出口/当血染红天空却用爱去承受/愿天使从废墟灰飞淹没中把爱降落。 -----------《应许之地 》.无名诗人
  今天的中东巴以冲突的双方把希望留给了隔离墙,迎来光辉民主的巴勒斯坦和伊拉克依然兄弟阋墙,不久前红海之滨血色未消,而今天波斯湾的天空死神静默在恐惧总和之旁。黑金是诅咒,还是通向梦想的祝福这个我不知道,只是背叛与复仇习以为常 。虽然和平之城在还应许之地的心脏,但是哭墙边哭泣依旧,应许之地期许的和平至今尤在天堂。
  笔者按:文明是承载光荣与梦想的地方,就象流淌牛奶和蜂蜜应许之所。活跃在今天世界舞台的民族与国家,都爱把自己的历史回归于文明。的确,欧洲文明,华夏文明 ,印度文明及其旁支分流都给各自国家的崛起与复兴奠定了厚重的基础。然而,光芒的背面是死亡的阴影。世界历史上的民族与文明的沉浮告诉我们,文明不只是生与幸福的力量源泉。亨廷顿博士把21世界看成文明冲突的生死世纪。而中国人期待和平崛起与光荣复兴,俄罗斯与欧洲觊觎世界之巅而努力追赶的印度急切的要把未来抓在手里。光荣与梦想真的就唾手可得么,看看中东吧。今天的世界文明或多或少都承载了来自伊甸园的基因,但是暴力与冲突似乎成了中东地区挥不去的梦魇,应许之地了流淌的不只是蜂蜜与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