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贪官榜特征:每两天半一个贪官被开除党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8:39:34
2003年11月3日上午,南京市在科技会堂举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果展开幕式。据悉,这是南京近年反腐倡廉工作最大规模的一次检阅和盘点。展览共分六大部分,展览  
图文用大量来自一线的鲜活的照片及图表,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南京市近年反腐倡廉战线取得的非凡成就。展览展示的贪官大量违法违纪事实,触目惊心;纪检部门敢于动真碰硬,反贪惩腐的举措,令人振奋。这次展览表明了南京市委、市政府严惩腐败的坚定决心。

  在媒体报道中,有“南京反腐大盘点,金陵‘十二钗’各有各的贪法”的文章,内容是12名腐败高官的现状实录;还有“南京反腐成果触目惊心,3年中486名贪官被开除出党”的文章。就江苏省南京市反腐败的情景,本刊记者采访了江苏省省委党校党史党建研究专家董连翔教授。

  每两天半一个贪官被开除党籍

  记者:董老师,正如南京反腐展览后记中所讲的,弊未绝,风未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反腐败斗争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反腐倡廉任重而道远。在3年时间里,开除486个贪官。当然这些贪官有大有小,但总是掌握一点权力的吧。一年160个左右,平均两天半就有一个。这数字比例不能算小了。

  董连翔:腐败一定是与权力相联的。南京3年反腐,被惩处的486名贪官中,就其职业的范畴涉及房地产、医药、国营企业以及政府的劳动局长、公安局长、省计委副主任等,这种现象说明,当前腐败发生的高发区、易发区大多在权力比较显著的职能部门。其中有人事权、税权、药权、招投标权、执法权等等。尽管腐败的个案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与权力相联。凡是有权力的地方、部门、岗位都容易滋生腐败,而腐败的滋生都是对权力制约不够所造成的。就南京3年反腐中被惩处的486名贪官来看,突出表现出这样几个特征:

  一是,缺乏对“一把手”权力的监督制约,表现出三个不到位:一是缺乏法律保障,监督难以到位;二是单方监督机制不到位;三是制度不配套,效果亦不到位。我认为,对“一把手”的监督,有个教训,小官监督大官、下级官员监督上级官员,同级纪检监察同级党委,这是无论如何也监督不好的。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常识:必须采取大监小、上监下,有权力的监督机构才能奏效。二是,政府有关部门对微观经济领导权干预过多过大。目前,在微观经济领域,政府的许多部门直接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执法部门的处罚权缺乏规范,自由裁量权力过大,造成了行政管理和执法工作人员手中权力商品化,权力寻租成为政府职能部门腐败滋生的路径依赖。三是,投资体制的高度的垄断与封闭性,造成政企不分、官商一体,使各种项目成为部门和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第四,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缺乏对群众负责的有效机制,群众难以对其实施真正的监督,成为各种腐败滋生的源头。

  记者:如何对“一把手”进行监督,内部和外界已经说得很多了。关于环节方面的事宜,也已经有很多专家叙述过,您认为带有根本性质的措施应该是什么?

  董连翔:基于上述这些情况,要遏制腐败,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以防权力滥用。最根本的,你“一把手”不是最有权吗?反腐败一定要把对于权力的制约提上日程。“一把手”有权,这没错,但是再大的权力也要接受制约。对“一把手”的权力制约有两个方面,一是要相对地分解权力;二是要权威监督。

  至于对政府有关部门微观经济领导权干预过多过大的问题,必须严格地规范执法部门的处罚权,切断权力寻租的途径。对投资体制的垄断问题,根本在于加大改革的力度,彻底政企分开,增强投资体制的透明度、开放性、市场性。对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最重要的是加强群众对干部监督的制约机制,要通过合情、合理、合法的监督,迫使干部必须对群众负责。堵住腐败滋生的源头。

  必须坚持监督检察制度的“刚性”原则

  记者:这次展览的“金陵十二钗”里面,有好几位都是60岁左右的。案发的时间,大概就在前两年,五十八九岁的样子。您看,原南京医药产业(集团高级顾问)江中银,65岁;原江苏省建设厅厅长徐其耀,60岁;江苏省供销总社负责人周秀德,61岁;原南京市劳动局局长包智安,55岁;南京装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陆铁军,59岁;南京市房产管理局产权处处长张金泰,60岁,等等。贪官的“59岁”现象,被概括出来有些时候了,但是从展览的内容来看,这些腐败高官贪心依旧。从制度缺失方面考虑,我们究竟“疏忽”了什么,在哪些地方“手软”了?

  董连翔:反腐中的“59岁现象”是一个长期没有解决好的老问题,究其原因,我认为事关这一问题的教育和管理机制都不科学。

  就“59岁现象”产生的原因而言,主要是心理失衡。就“59岁现象”的许多个案来看,其中绝大多数在犯案之前都是好的和比较好的。否则你不可想象,他们怎么当官就一直平安地当到了这么大的岁数。他们在临近退休之时,往往因为一件小事,造成心理失衡,然后走上犯罪道路。他们普遍的思想轨迹是:过去从来没有捞到什么好处,现在快退下来,如果再不用手中权利谋取私利就没机会了。最主要的内在原因,是当他们看到,特别是当看到身边的人以权谋私,但是又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心想人家贪了并没有翻船,我要是贪一点就一定会翻船吗?不一定吧。他们就会大有吃亏的念头,会抱着侥幸的心理,不顾党纪国法走向犯罪。

  说到底,诸多“59岁现象”反映了权力制约机制的不科学、不严密。失监、漏监、不监的现象不能杜绝,使“59岁现象”变成长期的不治之症。

  如何解决“59岁现象”,我认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不是说做官做了一辈子了,老是教育别人的,59岁了还要别人来教育自己?但是一定要强化这个“教育”。在党内要有个强大的舆论氛围,就是淡化“官”的意识,强化“百姓”的意识,告诫各级领导干部,做官是有阶段性的,不可能是一辈子做官,但做人则是一辈子的学问,不做官的人有怎样做人的问题,做官的人更有怎样做人的问题。必须牢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告诫与警示,即使做了再大的官,也要考虑怎样做人。做官人要彻底摆脱“59岁现象”关键在于懂得怎样做“官”的同时,更懂得怎样做人。守住这个底线就会度过“59岁”关。

  记者:意思说到底有个道德底线问题,但我总觉得道德不是万能的。凡事要从制度上创造“零失误”的环境。

  董连翔:说得对。要坚决地依靠制度,这是杜绝“59岁现象”的根本。这里有两个问题必须解决好:一是坚持制度的刚性。凡是已有的制度,必须坚决执行,不可借“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而破坏制度执行。必须是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现在,权力监督的总制度、实体性的制度都有了,但在执行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往往毁于弹性过大,使制度难以生效;二是坚持制度的合理性,使每个干部的正当行为、合法利益得到保障,留有合理的空间,特别是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利益保障机制,弘扬先进,批评后进,以此避免心理失衡。

  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制度的刚性,不允许有例外的弹性处理。你对这个人弹性了一回,你对另外一个人“弹不弹”?弹来弹去的结局,就是整体“松弛”,以至“松”到不可收拾。

  无人监管“35岁干部”,就是“教不严,师之惰”

  记者:在展览的名单里,我还看到了有个37岁的江苏省国税局办公室主任陈林春。如同59岁现象那样,现在的35岁也已经快成为另外一个“腐败现象”了。似乎选拔使用,就可以放手了。这很有点“教不严,师之惰”的味道。

  董连翔:年轻干部的使用,既要重选,又要重管。我认为在年轻干部的选拔任用上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青年干部的选拔,既要重才,又要重德,但更重要的是重德。当然这个德包含很多方面,有政治立场、原则,毫无疑问这是必须要重的,但个人品德则是非常重要的。考核青年干部的品德,应坚持在四维空间中:包括过去表现;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上级、同级、下级;过去单位、现在工作单位进行考核,这样选出来的青年干部才能达到品格优化,才能真正让党、人民放心。二是一定要重管,就是组织上要有严格的管理制约机制,杜绝那种选上后,无人管理,一旦出事,惊叹不已的现象发生。使每一个青年干部都在组织的视线中。在管的过程中,尤其是要做到“常警示”,组织专门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还有就是健全严格的管理机制,奖罚分明,激励青年干部健康成长。

  在这次展览中被揭示的腐败官员,都已经受到相应的组织处理,有的已经移交司法机关,有的已经逮捕。南京市的这次反腐败展览,表明了省委、市委的反腐决心,将对江苏省和南京市的改革事业稳定发展,起到重大的政治作用。-

[em12][em12][em12][em12][em12]2003年11月3日上午,南京市在科技会堂举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果展开幕式。据悉,这是南京近年反腐倡廉工作最大规模的一次检阅和盘点。展览共分六大部分,展览  
图文用大量来自一线的鲜活的照片及图表,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南京市近年反腐倡廉战线取得的非凡成就。展览展示的贪官大量违法违纪事实,触目惊心;纪检部门敢于动真碰硬,反贪惩腐的举措,令人振奋。这次展览表明了南京市委、市政府严惩腐败的坚定决心。

  在媒体报道中,有“南京反腐大盘点,金陵‘十二钗’各有各的贪法”的文章,内容是12名腐败高官的现状实录;还有“南京反腐成果触目惊心,3年中486名贪官被开除出党”的文章。就江苏省南京市反腐败的情景,本刊记者采访了江苏省省委党校党史党建研究专家董连翔教授。

  每两天半一个贪官被开除党籍

  记者:董老师,正如南京反腐展览后记中所讲的,弊未绝,风未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反腐败斗争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反腐倡廉任重而道远。在3年时间里,开除486个贪官。当然这些贪官有大有小,但总是掌握一点权力的吧。一年160个左右,平均两天半就有一个。这数字比例不能算小了。

  董连翔:腐败一定是与权力相联的。南京3年反腐,被惩处的486名贪官中,就其职业的范畴涉及房地产、医药、国营企业以及政府的劳动局长、公安局长、省计委副主任等,这种现象说明,当前腐败发生的高发区、易发区大多在权力比较显著的职能部门。其中有人事权、税权、药权、招投标权、执法权等等。尽管腐败的个案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与权力相联。凡是有权力的地方、部门、岗位都容易滋生腐败,而腐败的滋生都是对权力制约不够所造成的。就南京3年反腐中被惩处的486名贪官来看,突出表现出这样几个特征:

  一是,缺乏对“一把手”权力的监督制约,表现出三个不到位:一是缺乏法律保障,监督难以到位;二是单方监督机制不到位;三是制度不配套,效果亦不到位。我认为,对“一把手”的监督,有个教训,小官监督大官、下级官员监督上级官员,同级纪检监察同级党委,这是无论如何也监督不好的。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常识:必须采取大监小、上监下,有权力的监督机构才能奏效。二是,政府有关部门对微观经济领导权干预过多过大。目前,在微观经济领域,政府的许多部门直接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执法部门的处罚权缺乏规范,自由裁量权力过大,造成了行政管理和执法工作人员手中权力商品化,权力寻租成为政府职能部门腐败滋生的路径依赖。三是,投资体制的高度的垄断与封闭性,造成政企不分、官商一体,使各种项目成为部门和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第四,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缺乏对群众负责的有效机制,群众难以对其实施真正的监督,成为各种腐败滋生的源头。

  记者:如何对“一把手”进行监督,内部和外界已经说得很多了。关于环节方面的事宜,也已经有很多专家叙述过,您认为带有根本性质的措施应该是什么?

  董连翔:基于上述这些情况,要遏制腐败,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以防权力滥用。最根本的,你“一把手”不是最有权吗?反腐败一定要把对于权力的制约提上日程。“一把手”有权,这没错,但是再大的权力也要接受制约。对“一把手”的权力制约有两个方面,一是要相对地分解权力;二是要权威监督。

  至于对政府有关部门微观经济领导权干预过多过大的问题,必须严格地规范执法部门的处罚权,切断权力寻租的途径。对投资体制的垄断问题,根本在于加大改革的力度,彻底政企分开,增强投资体制的透明度、开放性、市场性。对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最重要的是加强群众对干部监督的制约机制,要通过合情、合理、合法的监督,迫使干部必须对群众负责。堵住腐败滋生的源头。

  必须坚持监督检察制度的“刚性”原则

  记者:这次展览的“金陵十二钗”里面,有好几位都是60岁左右的。案发的时间,大概就在前两年,五十八九岁的样子。您看,原南京医药产业(集团高级顾问)江中银,65岁;原江苏省建设厅厅长徐其耀,60岁;江苏省供销总社负责人周秀德,61岁;原南京市劳动局局长包智安,55岁;南京装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陆铁军,59岁;南京市房产管理局产权处处长张金泰,60岁,等等。贪官的“59岁”现象,被概括出来有些时候了,但是从展览的内容来看,这些腐败高官贪心依旧。从制度缺失方面考虑,我们究竟“疏忽”了什么,在哪些地方“手软”了?

  董连翔:反腐中的“59岁现象”是一个长期没有解决好的老问题,究其原因,我认为事关这一问题的教育和管理机制都不科学。

  就“59岁现象”产生的原因而言,主要是心理失衡。就“59岁现象”的许多个案来看,其中绝大多数在犯案之前都是好的和比较好的。否则你不可想象,他们怎么当官就一直平安地当到了这么大的岁数。他们在临近退休之时,往往因为一件小事,造成心理失衡,然后走上犯罪道路。他们普遍的思想轨迹是:过去从来没有捞到什么好处,现在快退下来,如果再不用手中权利谋取私利就没机会了。最主要的内在原因,是当他们看到,特别是当看到身边的人以权谋私,但是又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心想人家贪了并没有翻船,我要是贪一点就一定会翻船吗?不一定吧。他们就会大有吃亏的念头,会抱着侥幸的心理,不顾党纪国法走向犯罪。

  说到底,诸多“59岁现象”反映了权力制约机制的不科学、不严密。失监、漏监、不监的现象不能杜绝,使“59岁现象”变成长期的不治之症。

  如何解决“59岁现象”,我认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不是说做官做了一辈子了,老是教育别人的,59岁了还要别人来教育自己?但是一定要强化这个“教育”。在党内要有个强大的舆论氛围,就是淡化“官”的意识,强化“百姓”的意识,告诫各级领导干部,做官是有阶段性的,不可能是一辈子做官,但做人则是一辈子的学问,不做官的人有怎样做人的问题,做官的人更有怎样做人的问题。必须牢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告诫与警示,即使做了再大的官,也要考虑怎样做人。做官人要彻底摆脱“59岁现象”关键在于懂得怎样做“官”的同时,更懂得怎样做人。守住这个底线就会度过“59岁”关。

  记者:意思说到底有个道德底线问题,但我总觉得道德不是万能的。凡事要从制度上创造“零失误”的环境。

  董连翔:说得对。要坚决地依靠制度,这是杜绝“59岁现象”的根本。这里有两个问题必须解决好:一是坚持制度的刚性。凡是已有的制度,必须坚决执行,不可借“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而破坏制度执行。必须是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现在,权力监督的总制度、实体性的制度都有了,但在执行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往往毁于弹性过大,使制度难以生效;二是坚持制度的合理性,使每个干部的正当行为、合法利益得到保障,留有合理的空间,特别是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利益保障机制,弘扬先进,批评后进,以此避免心理失衡。

  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制度的刚性,不允许有例外的弹性处理。你对这个人弹性了一回,你对另外一个人“弹不弹”?弹来弹去的结局,就是整体“松弛”,以至“松”到不可收拾。

  无人监管“35岁干部”,就是“教不严,师之惰”

  记者:在展览的名单里,我还看到了有个37岁的江苏省国税局办公室主任陈林春。如同59岁现象那样,现在的35岁也已经快成为另外一个“腐败现象”了。似乎选拔使用,就可以放手了。这很有点“教不严,师之惰”的味道。

  董连翔:年轻干部的使用,既要重选,又要重管。我认为在年轻干部的选拔任用上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青年干部的选拔,既要重才,又要重德,但更重要的是重德。当然这个德包含很多方面,有政治立场、原则,毫无疑问这是必须要重的,但个人品德则是非常重要的。考核青年干部的品德,应坚持在四维空间中:包括过去表现;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上级、同级、下级;过去单位、现在工作单位进行考核,这样选出来的青年干部才能达到品格优化,才能真正让党、人民放心。二是一定要重管,就是组织上要有严格的管理制约机制,杜绝那种选上后,无人管理,一旦出事,惊叹不已的现象发生。使每一个青年干部都在组织的视线中。在管的过程中,尤其是要做到“常警示”,组织专门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还有就是健全严格的管理机制,奖罚分明,激励青年干部健康成长。

  在这次展览中被揭示的腐败官员,都已经受到相应的组织处理,有的已经移交司法机关,有的已经逮捕。南京市的这次反腐败展览,表明了省委、市委的反腐决心,将对江苏省和南京市的改革事业稳定发展,起到重大的政治作用。-

[em12][em12][em12][em12][em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