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清宫剧的“五大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1:19:02
清宫剧的“五大丑”  
且说清宫剧的“五大丑”转自红网   
  且说清宫剧的“五大丑”  
  
http://www.rednet.com.cn 2004-11-19 0:18:38 红网   
  如今电影电视剧中最让人反感和讨厌的一类,莫过于充斥着浓浓暮气、厚厚奴气、重重戾气、郁郁媚气的“清宫剧”。从《戏说乾隆》的谐剧到《李卫当官》的闹剧等等,随心所欲地捏造杜撰、凭空想象地胡编乱排,无不恣肆和张扬着独裁霸道、权谋争斗、尔虞我诈、血腥杀戮的封建糟粕,构成对社会和人心灵的污染误导。“清宫剧”在在彰显着奴性和谄媚、权争与倾轧、物欲及欺诈,其共有的晦暗阴鸷基调、滞重压抑氛围,很难给人以美的愉悦和感染,更谈不到心灵净化境界升华。无论有着多么美好灿烂的心绪,只要看了清宫剧都会烟消云散荡然无存。而能够深刻感觉到的只有郁闷和窒息。林林总总群魔乱舞的清宫影视剧计有“五大丑”。  

  其一,“主子”、“奴才”之类的一路喊下来,渲染着鲜明而浓烈的奴性。清王朝作为一个落后游牧部落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权,其政制礼仪习俗等裹挟着更多的粗鄙和陋习。称“尊”为主子,呼“卑”为奴才的上下尊卑意识,较之历代的汉族统治者更为强烈凸出。充斥剧间的“主子”、“奴才”等声声叫唤,仅仅听去都已经十分刺耳,在心理上就更令人厌恶排斥。它客观上强化着“唯我独尊”的专制意识,对现代社会倡导之民主、科学、平等理念却是一种反动和否定。那扭捏作态、拿腔拿调的“皇阿玛”,“大阿哥”称呼也闻之欲呕。还有令人不知所云的“福晋”、“额娘”、“贝勒”之类,现今的满族可能也已经不使用,但清宫剧中却依然在刻意喧哗招摇。  

  其二,满朝文武官员全患了“软骨病”,丧失作为人应有的气节和骨气。他们的膝关节如同安装了滑轮,动辄就双膝跪地五体投地,人的尊严遭到肆意践踏。  

  其三,官吏头上的帽子红的吓人,血染的一般,很刺激人的视觉感官。形象地昭示着封建统治之血腥和残暴。却也不无讽刺。  

  其四,尖声吊嗓的太监形象让人避之唯恐不及。这些阉人仗恃宫中女眷们的雌威颐指气使、飞扬跋扈、欺软怕硬。如李莲英者横贪暴敛,以致富可敌国。  

  其五,充分展示了人丑恶卑劣的一部分。朝廷王公大臣们的尔虞我诈褒贬弹参,以及宫帷中后嫔妃之间的勾心斗角争风邀宠等等,皆被清宫剧演绎得栩栩如生活龙活现。具有毒化社会和谐及人际关系的副作用。  

  中后期的满清统治,是中国历史上最腐朽无能、最黑暗落后、最虚弱不堪的封建王朝。它签下的不平等条约和丧权失地最多,给华夏民族带来的灾难和祸患最重。就是这样一个丧权辱国,腐败软弱,让中华文明饱受焚毁劫掠和战乱蹂躏的朝代,20多年来竟成为某些影视编导们青睐有加的“富矿”,不惜人财物等资源耗费,对之进行高密度、快频率、大范围、多视角的表现和“阐述”。从戏说到谐说、从乱说到胡说,将腐败清廷演绎诠释到了极致。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大量“清宫剧”,其规模和强度居各个时期的影视单项题材之冠。舍弃古今中外健康积极的精华和充满生机活力的事物不去表现,却钟情于腐朽没落的“清王朝”不疲,的确让人感到迷惘困惑。  

  毋庸讳言,充斥着垃圾毒素的“清宫剧”主流是消极和颓废的。近于泛滥的“清宫戏”,于潜移默化中对社会和人们思想形成的污染与亵渎难以估量。集糟粕和渣滓之大成的清宫剧泛滥不已,凸现了影视圈中部分人的内涵稀疏底蕴浅薄和创造力低微。张扬“五大丑”的清宫剧当适可而止。  

(稿源:红网)
(作者:姜文兆)
(编辑:杨国炜)清宫剧的“五大丑”  
且说清宫剧的“五大丑”转自红网   
  且说清宫剧的“五大丑”  
  
http://www.rednet.com.cn 2004-11-19 0:18:38 红网   
  如今电影电视剧中最让人反感和讨厌的一类,莫过于充斥着浓浓暮气、厚厚奴气、重重戾气、郁郁媚气的“清宫剧”。从《戏说乾隆》的谐剧到《李卫当官》的闹剧等等,随心所欲地捏造杜撰、凭空想象地胡编乱排,无不恣肆和张扬着独裁霸道、权谋争斗、尔虞我诈、血腥杀戮的封建糟粕,构成对社会和人心灵的污染误导。“清宫剧”在在彰显着奴性和谄媚、权争与倾轧、物欲及欺诈,其共有的晦暗阴鸷基调、滞重压抑氛围,很难给人以美的愉悦和感染,更谈不到心灵净化境界升华。无论有着多么美好灿烂的心绪,只要看了清宫剧都会烟消云散荡然无存。而能够深刻感觉到的只有郁闷和窒息。林林总总群魔乱舞的清宫影视剧计有“五大丑”。  

  其一,“主子”、“奴才”之类的一路喊下来,渲染着鲜明而浓烈的奴性。清王朝作为一个落后游牧部落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权,其政制礼仪习俗等裹挟着更多的粗鄙和陋习。称“尊”为主子,呼“卑”为奴才的上下尊卑意识,较之历代的汉族统治者更为强烈凸出。充斥剧间的“主子”、“奴才”等声声叫唤,仅仅听去都已经十分刺耳,在心理上就更令人厌恶排斥。它客观上强化着“唯我独尊”的专制意识,对现代社会倡导之民主、科学、平等理念却是一种反动和否定。那扭捏作态、拿腔拿调的“皇阿玛”,“大阿哥”称呼也闻之欲呕。还有令人不知所云的“福晋”、“额娘”、“贝勒”之类,现今的满族可能也已经不使用,但清宫剧中却依然在刻意喧哗招摇。  

  其二,满朝文武官员全患了“软骨病”,丧失作为人应有的气节和骨气。他们的膝关节如同安装了滑轮,动辄就双膝跪地五体投地,人的尊严遭到肆意践踏。  

  其三,官吏头上的帽子红的吓人,血染的一般,很刺激人的视觉感官。形象地昭示着封建统治之血腥和残暴。却也不无讽刺。  

  其四,尖声吊嗓的太监形象让人避之唯恐不及。这些阉人仗恃宫中女眷们的雌威颐指气使、飞扬跋扈、欺软怕硬。如李莲英者横贪暴敛,以致富可敌国。  

  其五,充分展示了人丑恶卑劣的一部分。朝廷王公大臣们的尔虞我诈褒贬弹参,以及宫帷中后嫔妃之间的勾心斗角争风邀宠等等,皆被清宫剧演绎得栩栩如生活龙活现。具有毒化社会和谐及人际关系的副作用。  

  中后期的满清统治,是中国历史上最腐朽无能、最黑暗落后、最虚弱不堪的封建王朝。它签下的不平等条约和丧权失地最多,给华夏民族带来的灾难和祸患最重。就是这样一个丧权辱国,腐败软弱,让中华文明饱受焚毁劫掠和战乱蹂躏的朝代,20多年来竟成为某些影视编导们青睐有加的“富矿”,不惜人财物等资源耗费,对之进行高密度、快频率、大范围、多视角的表现和“阐述”。从戏说到谐说、从乱说到胡说,将腐败清廷演绎诠释到了极致。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大量“清宫剧”,其规模和强度居各个时期的影视单项题材之冠。舍弃古今中外健康积极的精华和充满生机活力的事物不去表现,却钟情于腐朽没落的“清王朝”不疲,的确让人感到迷惘困惑。  

  毋庸讳言,充斥着垃圾毒素的“清宫剧”主流是消极和颓废的。近于泛滥的“清宫戏”,于潜移默化中对社会和人们思想形成的污染与亵渎难以估量。集糟粕和渣滓之大成的清宫剧泛滥不已,凸现了影视圈中部分人的内涵稀疏底蕴浅薄和创造力低微。张扬“五大丑”的清宫剧当适可而止。  

(稿源:红网)
(作者:姜文兆)
(编辑:杨国炜)
  第一:主子、奴才。似乎不是清朝独有的说法吧,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地位卑微的人对地位高的人用这种自贬身价的词汇可是太平常了,从性质上见,称下人为“奴”商周时期就是惯例,不过是一种意义的另一种表达,就被批判成这个样子,简直是反清反倒丧心病狂。

  第二:“软骨病”,不知道听没听说过“三跪九叩”的大礼?一下对上行跪拜之礼古已有之,这可是宋朝的朱熹老先生传下来的,貌似并非清朝皇帝独创,哈哈,好笑。

  第三:“红顶子”,清朝用官员的顶戴来区分级别,就像原先用服制来区分一样,君不闻“衣紫为贵”?怎么就没人说说明朝的紫袍“刺眼”、“紫的吓人”呢?为了反清而反清的无聊之举!

  第四:太监。阉人没有了生殖器官,也就无法分泌男性激素,嗓子尖是必然的,刘瑾和李莲英说话肯定一个腔调,为什么单单说清朝的太监嗓子尖?神经过敏吧!

  第五: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如果清朝的斗争激烈的话,那么汉朝的吕后专制算什么?汉朝的十常侍之乱算什么?唐朝的玄武门之变算什么?秦烩陷害岳飞“莫须有”这又算什么?还是缺乏历史常识的说辞而已!无聊至极!

  这样的垃圾帖子少往潮大转,明显降低超大档次。
马甲,快来抓小二
有的清宫剧连历史常识都不懂,让人看的既好笑有感到悲哀:L

1.无论满汉臣恭皆自称奴才,熟不知清代只有旗人才自称奴才,汉臣称自己为臣.
2.皇家人等只要是女人就称格格!格格是清代对皇室未册封爵号女子的尊称,一般皇家女子若成年后,都要册封不同的等级爵位,皇后嫡出的封固伦公主;皇贵妃以下的庶出的封和硕公主.
3.官员服饰乱穿,多部中央一台演的清宫戏都存在这种状况,比如前几个月演的<<施朗大将军.>>里,皇帝上朝只见满朝文武居然金顶子一片!!在清代七品以下才戴金顶,能上得朝会的大臣最起码也得从二品以上吧!!!!
楼上说得好。正解。
最重要的就是辫子,看了严重不顺眼!
原帖由 ytgk9999 于 2006-10-24 22:18 发表
  第一:主子、奴才。似乎不是清朝独有的说法吧,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地位卑微的人对地位高的人用这种自贬身价的词汇可是太平常了,从性质上见,称下人为“奴”商周时期就是惯例,不过是一种意义的另一种表达, ...


有这种事?朱大人提倡的可是仁和勇
楼主转的这几点确实有不少错误。
我最反感的是:
1、大辫子,电视里都不重视史实,其实只有头顶的一撮,四面是剃干净的。现在电视了拼命美化,还抹的油光铮亮。猪尾是西方电视里丑化中国人的典型形象。
2、奴性十足。
3、大马褂,拿他做中国服饰代表对外宣传。就差给孔子穿上了
4、清宫戏拍多了,影响其他朝代的历史剧,经常硬生生的把清朝的东西往别人头上扣。小二说 “主子、奴才。似乎不是清朝独有的说法吧”估计是看了其他朝代的电视剧里也这么叫的。 导演,演员都是一拨人。

现在评判其他朝代的电视剧是否正剧,可以看头发,主要男演员中如果出现较多的象披发、小辫、或光头的就是娱乐片。
经典的例子是 :同样是陈宝国演的 汉武帝和朱元璋。电视里的造型差不多。
但是朱元璋后面是披发。所以哪个是正剧哪个是娱乐片一目了然。
其实古人头发不是很长,发髻解开,头发一般也就到肩头。但是电视里的披发长度都是按照清朝扎辫子的长度配置的。很多演员是靠清宫戏发家的,头形不适合其他朝代,只好用光头形象。
现在评判其他朝代的电视剧是否正剧,可以看头发,主要男演员中如果出现较多的象披发、小辫、或光头的就是娱乐片。
===================================
这个论断也太高明了吧!!!!;P
原帖由 东风强劲 于 2006-10-25 02:05 发表
有的清宫剧连历史常识都不懂,让人看的既好笑有感到悲哀:L

1.无论满汉臣恭皆自称奴才,熟不知清代只有旗人才自称奴才,汉臣称自己为臣.
2.皇家人等只要是女人就称格格!格格是清代对皇室未册封爵号女子的尊称, ...


  不是这样的,你说的都不太准确:

  第一:“奴才”和“臣”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称呼,一般的奴才仅仅用于有人身依附关系的主仆之间(即使仆人飞黄腾达也一样,比如年羹尧,做了大将军照样要对雍正唯唯诺诺),而臣则是君臣之间,并非旗人独有,而是要看关系,古代的仆人也是不一样的,有家生的(相当于卖身,代代为奴),也有像现在这样仅仅是雇佣关系的。

  第二:“格格”并非皇室独有的头衔,而是一种封号,由皇帝颁发给皇亲国戚及位极人臣的大臣们的女儿的,只是因为通常皇室的女子容易获得这一头衔,而被人们认为是“公主”这个词的代名词,在康熙时期索额图和明珠的女儿都被封为格格,而且有着很严格的品级,就像朝廷的诰命夫人一样。

  第三:顶子。按照古制,每逢朝廷有重大活动,在京的大小官员往往全都前往紫禁城参加,比如皇帝寿辰、或者其他重大的节庆活动,所以有金顶不足为奇,电视剧没有看过,不知道是什么场景。清代官员分九品,一品为红宝石顶,二品为砗蕖顶(一种贝类,其贝壳可以作宝石),三品为兰宝石顶,四品为水晶顶等等等等.......其中二品的砗蕖顶颜色和金顶有些类似,也不是没有搞婚的可能。相对于帽顶,倒是补服出错的地方多些--亲眼见过一部电视剧让一品的大学士穿着麒麟的补服(文官一品补服为仙鹤,武官一品才是麒麟).......
第三:顶子。按照古制,每逢朝廷有重大活动,在京的大小官员往往全都前往紫禁城参加,比如皇帝寿辰、或者其他重大的节庆活动,所以有金顶不足为奇,电视剧没有看过,不知道是什么场景。清代官员分九品,一品为红宝石顶,二品为砗蕖顶(一种贝类,其贝壳可以作宝石),三品为兰宝石顶,四品为水晶顶等等等等.......其中二品的砗蕖顶颜色和金顶有些类似,也不是没有搞婚的可能。相对于帽顶,倒是补服出错的地方多些--亲眼见过一部电视剧让一品的大学士穿着麒麟的补服(文官一品补服为仙鹤,武官一品才是麒麟).......
==========================================
;P 小二同志这你就唬我了!!!一品为红宝石顶,二品为砗蕖顶(一种贝类,其贝壳可以作宝石)是什么意思??清代一品是红珊瑚顶,二品为起花红珊瑚顶,你说的砗蕖顶是正六品顶戴;P 从六品为白色玻璃,所以砗蕖应该是白色而绝不能是金色!!:D
第二:“格格”并非皇室独有的头衔,而是一种封号,由皇帝颁发给皇亲国戚及位极人臣的大臣们的女儿的,只是因为通常皇室的女子容易获得这一头衔,而被人们认为是“公主”这个词的代名词,在康熙时期索额图和明珠的女儿都被封为格格,而且有着很严格的品级,就像朝廷的诰命夫人一样。
===========================================
小二同志这条对我的驳斥也毫无道理,格格为满语译成汉语就是小姐之意,格格并不是爵位,而是清朝贵胄之家女儿 的称谓, 凡是尊贵人家的小姐,都称格格.
清朝前身“后金”初年,国君(即“大汗”)、贝勒的女儿(有时也包括一般未嫁之 妇女)均称“格格”,无定制。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称“东果格格”,次女 称“嫩哲格格”。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 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即中宫)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 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格格”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 清代的王都是满蒙贵族,异姓汉族王只有开国时四个,平西王吴三桂,定南王孔有德 ,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孔有德早死,她的女儿孔四贞是清代唯一的汉公主,封和硕公主,(此后清代再无汉
人公主)其余三个,就是康熙朝的三藩,下场如何,大家都是知道的。
第一:“奴才”和“臣”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称呼,一般的奴才仅仅用于有人身依附关系的主仆之间(即使仆人飞黄腾达也一样,比如年羹尧,做了大将军照样要对雍正唯唯诺诺),而臣则是君臣之间,并非旗人独有,而是要看关系,古代的仆人也是不一样的,有家生的(相当于卖身,代代为奴),也有像现在这样仅仅是雇佣关系的。
===========================================
这条驳斥也很搞笑!!!清代以八旗起家,八旗说白了就是一种军事化的奴隶制度,在满族内只用身体康建的人都要编入八旗之内,只有个别的人会编入鱼户;猎户等劳作编制内,但这些编制内的人是不能为官的,清军入关后为了平衡满汉大臣比例,对八旗子弟大量起用,但八旗等级却不能变更,如某人是八旗内普通一户的后代如今就是当了正一品的大学士见到旧时世袭牛录的后代也要自称自己为奴才!!所以满大臣见到皇帝就要自称奴才,而有些汉大臣或蒙大臣因为是汉八旗或蒙八旗的旗人所以也要称自己为奴才,而不是旗籍的汉大臣就自称自己为臣!!!
怎么样??小二同志对我的反驳有何见解??;P 辩论是辩论可不要打击报复呀:D
我只知道奴才这一项东风说的是对的,小而纯粹是胡扯
原帖由 东风强劲 于 2006-10-25 23:55 发表
第三:顶子。按照古制,每逢朝廷有重大活动,在京的大小官员往往全都前往紫禁城参加,比如皇帝寿辰、或者其他重大的节庆活动,所以有金顶不足为奇,电视剧没有看过,不知道是什么场景。清代官员分九品,一品为红 ...


  这个问题我看了看,发现砗蕖顶的确是二品的顶戴,珊瑚顶与之通用,都是这样的,至少我查的书上是这么写的..........水晶顶我的确写错了,是六品的。砗蕖这种贝类是有着各种颜色的,有的发黄,被认为是金顶也不奇怪.........
原帖由 东风强劲 于 2006-10-26 00:06 发表
第二:“格格”并非皇室独有的头衔,而是一种封号,由皇帝颁发给皇亲国戚及位极人臣的大臣们的女儿的,只是因为通常皇室的女子容易获得这一头衔,而被人们认为是“公主”这个词的代名词,在康熙时期索额图和明珠 ...


  问题就是.........贝勒、贝子等等的爵位并不是绝对的只封给皇族,为高权重的满族大臣也有可能获得这样的职位,并非绝对...........
原帖由 东风强劲 于 2006-10-26 00:19 发表
第一:“奴才”和“臣”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称呼,一般的奴才仅仅用于有人身依附关系的主仆之间(即使仆人飞黄腾达也一样,比如年羹尧,做了大将军照样要对雍正唯唯诺诺),而臣则是君臣之间,并非旗人独有,而是要 ...


  寒.........你说的不是和我说的一样么?看来我们都搞糊涂了.........你说的军事奴隶制度不正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么?对于汉族大臣而言,称呼皇上当然为臣,而称呼由人身依附关系的主子,当然就是奴才了。
原帖由 ytgk9999 于 2006-10-26 08:02 发表


  这个问题我看了看,发现砗蕖顶的确是二品的顶戴,珊瑚顶与之通用,都是这样的,至少我查的书上是这么写的..........水晶顶我的确写错了,是六品的。砗蕖这种贝类是有着各种颜色的,有的发黄,被认为是金 ...

========================================================
小二同志也不知你查的是什么书!!砗蕖绝对是六品顶戴!!!!

清代顶戴:

一品:红珊瑚
二品:起花红珊瑚(清代后期由于红珊瑚资源有限多数一二品顶戴改用红宝石代替)
三品:(正)蓝宝石(从)蓝色明玻璃
四品:(正)青金石(从)蓝色涅玻璃
五品:(正)水   晶 (从)白色明玻璃
六品:(正) 砗    蕖(从)白色涅玻璃
七品:素金顶
八品:起花金顶
九品:镂花金顶
未入流:镂花金顶

这也就是说一;二品为红色三品为蓝和透明蓝;四品为清色和不透明蓝色;五品为透明水晶和玻璃色;六品为贝壳白和不透明玻璃白色;七品以下均为金色!!!!
原帖由 ytgk9999 于 2006-10-26 08:05 发表


  问题就是.........贝勒、贝子等等的爵位并不是绝对的只封给皇族,为高权重的满族大臣也有可能获得这样的职位,并非绝对...........

========================================================
这点小二同志也错了,看来小二同志清史方面并不是专家:D

贝勒、贝子是皇室的封爵之一,除了皇帝的儿子可封贝勒、贝子外其它皇室成员也可获封此爵,但外臣是不能受封此爵衔的,有清以来好象就福康安一人因功活着时受封为贝子衔死后追封为郡王爵而已!!!!
加点资料

清代爵位- -
                                       

清代爵位名称、等级设置又有新变化。有宗室封爵,外藩蒙古封爵,满洲、蒙古、汉军及汉人封爵之分。爵位为世袭,故又称世爵。

    宗室封爵,封授宗室和觉罗,由宗人府掌管。爵位有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分三等)、辅国将军(分三等)、奉国将军(分三等)、奉恩将军共十二等;加上嫡子受封二等(即亲王一子封为世子、郡王一子封为长子),共十四个名位二十等级。

    宗室封爵,分为功封、恩封、袭封、考封:以功勋受封的为“功封”;以天潢近支得封的为“恩封”;亲王至奉恩将军出缺,由钦定承袭的为“袭封”;亲王以下,除袭封的一子外,其余诸子,年至二十按例考试受封的为“考封”。袭封次数,各有不同:功封爵位皆世袭罔替;恩封、考封爵位皆以次递降,和硕亲王降至奉恩镇国公止,多罗郡王降至奉恩辅国公止,多罗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止,固山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止,奉恩镇国公降至一等镇国将军止,奉恩辅国公降至一等辅国将军止,其余爵位皆降至奉恩将军止;凡由本支子孙袭封者,降至最后一等均准世袭罔替;由旁支子孙袭封者,功封降至奉恩将军袭五次止,恩封、考封降至奉恩将军袭三次止。初封亲王、郡王死时赐封号;承袭者仍称其祖原封号,死亡,在封号下加一字为谥。

    宗室封爵,按爵位高低,分等授与俸银、俸米、庄田、牧厂、珠轩、府第、官卫、服物等。

    外藩蒙古封爵,封授蒙古、回部、唐古特等少数民族上层。由理藩院掌管。内扎萨克爵位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六等。其下又设台吉(塔布囊),分一、二、三、四等。亦有封世子、长子之制。外藩封爵,大体上均比照宗室封爵,惟俸银低于宗室世爵,如宗室亲王每年支俸银一万两,俸米一万斛,而蒙古亲王每年只支俸银二千五百两,俸缎四十匹,相当于宗室的贝勒封爵所支的俸银。

    满洲、蒙古、汉军及汉人封爵,一般称为民世爵,封授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及汉人中的文武功臣(称“酬庸”或“奖忠”),外戚(称“推恩”),孔子后裔(称“加荣”),朱明后代(称“备恪”)等,由吏部掌管。

    民世爵有公(分三等)、侯(分四等)、伯(分四等)、子(分四等)、男(分四等)、轻车都尉(分四等)、骑都尉(分二等)、云骑尉、恩骑尉九个爵位二十七等级。

  封授,以云骑尉为准,无论加等、进位或袭次,都以所得云骑尉数量而定。如:得两个云骑尉可令为“骑都尉”;再加一个云骑尉则为“骑都尉兼又一云骑尉”;如又得一个云骑尉,便又可令为三等轻车都尉;如此累加,可直至一等公。

    袭次,除世袭罔替外,各爵均定有降袭次数,如:一等公袭二十六次,一等侯兼一云骑尉袭二十三次,一等伯兼一云骑尉袭十九次,一等子兼一云骑尉袭十五次,一等男兼一云骑尉袭十一次,其余类推,袭次尽,改封为恩骑尉。除个别情况外,民世爵均可世袭罔替。袭爵,有并袭(即由两爵以上合并为一爵加等进位承袭)、分袭(即原先二人之爵并袭后,可再分开承袭)。公、侯、伯始封时,皆赐美名。世爵犯罪革爵,但除犯赃罪外,均准其子孙嗣袭,无嗣则除。民世爵俸银俸米按二十七个等级发放。

    封爵都登载于皇册,十年奏修一次。每年十二月,由宗人府、吏部派员在保和殿将一年封、袭爵人数增登于皇册,存者朱书,故者墨书。满洲、蒙古、汉军、汉人世爵及外藩蒙古世爵由吏部增注,宗室王公及觉罗皇册,则由宗人府增注。

公主额驸,位在侯、伯上。
尚固伦公主中宫所生女。曰固伦额驸,秩视固山贝子;
尚和硕公主妃所生女及中宫抚养者。曰和硕额驸,秩视超品公。
亲王女曰郡主,额驸秩视武职一品。
世子、郡王女曰县主,额驸视二品。
贝勒女曰郡君,额驸视三品。
贝子女曰县君,额驸视四品。
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女曰乡君,额驸视五品。
近支格格予岁禄,远支止予虚衔

清代共有世袭罔替的王爵十二家,俗称铁帽子王。

清朝的王爷共有二百四十多位,分为十四等,即和硕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长子、固山贝子、多罗贝勒、奉恩国公、奉因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封爵方式有两种,一因军功受封叫军功封,一种以皇帝直系子孙受封叫恩封。

以军功封者无论王、贝勒均世袭,永不降封。以恩封者一般则每一代降封一等承爵。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降至辅国将军,辅国公降至辅国将军,以后则世袭罔替不再递降。

铁帽子王其中八家以军功封爵。他们是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另有恩封世袭罔替王爵四家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
原帖由 ytgk9999 于 2006-10-26 08:07 发表


  寒.........你说的不是和我说的一样么?看来我们都搞糊涂了.........你说的军事奴隶制度不正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么?对于汉族大臣而言,称呼皇上当然为臣,而称呼由人身依附关系的主子,当然就是奴才了。

================================================================
我知道小二同志的意思,你的意思是说满人也未必就都自称奴才,其实我先前的贴子已经说的很明白了,满人是军事奴隶制组织,所有满人都隶属于八旗(鱼户猎户等虽不是八旗但也是奴隶),有清一代满人为官者不出自八旗的几乎没有,所以满朝文物多自称奴才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在看清朝历史的时候,很多人会混淆满/汉和旗/民两种不同的区分。

比如旗民不通婚,多数时候就被认为是满汉不通婚——要真是这样,康熙都不会出来了。:D
原帖由 大秦猛士 于 2006-10-26 13:32 发表
在看清朝历史的时候,很多人会混淆满/汉和旗/民两种不同的区分。

比如旗民不通婚,多数时候就被认为是满汉不通婚——要真是这样,康熙都不会出来了。:D

=====================================================
康熙生母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少保、固山额真佟图赖女。这跟满汉通婚有何干系????
bianzi xi kan le jiu bu shuang
你的天顶星文饿看不懂!!!!
作者太过激了,对清史了解太少了
原帖由 东风强劲 于 2006-10-26 13:47 发表
康熙生母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少保、固山额真佟图赖女。这跟满汉通婚有何干系????


佟家就是汉军旗的。
我理解错意思了,清代满军旗;汉军旗;蒙军旗是可以通婚的,说句题外话满清皇帝根本就没把汉军旗当汉人看待!!!!我把你说的理解为满汉通婚上去了!!!
有没有管满蒙汉叫二十四旗的?
感觉那些就是满清的全部进步力量.也是后面那群纨绔子弟的好祖宗.
没听说过有这种叫法的.八旗没落是必然的,男人生下来就有工资,谁还去为生计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