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核能第二极 中国跻身ITER俱乐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8:36:04
名词:ITER(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计划,即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计划,是利用类似于太阳核聚变的原理,制造一个持续核聚变的装置,利用聚变能持续供应电力。
探路核能第二极 中国跻身ITER俱乐部



来源: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徐雅玲 2006-10-23




  冀小飞 本报记者  徐雅玲成都报道  10月16日,在成都召开的国际核聚变能大会上传出消息,旨在“通过核聚变缓解能源危机”的ITER计划将在明年初正式上马。
  这意味着,中国将与其他六个合作伙伴一起,寻找利用核聚变解决能源困境的渠道。全球七个参与方将付出超过100亿美元的资金和至少30年以上的漫长时间,而中国将付出近10亿美元的投入。“中国的核技术发展水平很高,但核能商业化应用方面则显得滞后,中国在未来新一代核能商用技术革命中必须抢占至高点。”西南物理研究所核聚变研究专家杨青巍向记者表示。他正是中国参与ITER计划的七名中国专家之一。
百亿美元博未来
  据国际原子能机构副总干事伯卡特先生介绍,这项旨在为全球缓解能源危机、提供长久能源解决方案的计划,其实早从2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逐步启动。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该项目的推进工作重新进入快速阶段。2001年,该项目的预算从最初的100亿美元下降到50亿美元。“但考虑到这是一个数十年的长期投入,加上物价上涨的因素,实际的投入仍将达到上百亿美元。”杨青巍表示。
  伯卡特表示,全球的石油资源供应只能维持几十年,而煤的储藏量只能维持全球能源供应200年,天然气等资源也将逐渐枯竭。“以一种新能源来代替我们传统的能源已经成为了国际科学界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是现在国际七方成员共同加入到ITER计划的根本原因。”
  据介绍,在核能的和平利用上,全球已经进行了长期的实践。核能分为核裂变能与核聚变能。核裂变能已经被人类加以利用用来发电,目前全球核电站的运作原理都是基于此,包括我国的秦山核点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杨青巍表示,通过核裂变能技术进行发电,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比如放射性核废料的处理。一个典型的事例就是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直接和间接导致4000人死亡。此外,核裂变能发电的燃料是铀矿石,而其在全球的储量也十分有限。“以中国为例,按照目前推算,自有铀资源仅可以供40座百万千瓦的核电站运行50年左右,迟早会用完。”
  相比之下,若核聚变能原理应用于发电,则具备极大的优势:辐射极少,且核聚变燃料取之不竭。据了解,核聚变反应燃料是从海水中提炼的氢的同位素氘。每1升海水中所蕴含的氘如果提取出来,发生完全的聚变反应,能释放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时释放的能量。“根据目前世界能源消耗水平和海水存量,核聚变能发电可供人类使用数亿年,甚至数十亿年。”杨青巍乐观地预期了未来ITER计划成功实施之后的能源前景。
中国之谋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ITER计划在商业化应用技术上的难度很高,目前也只局限在实验室的阶段。“最乐观的估计也要在30到50年后才能见到成效。即便可以实现,其发电成本起码也是目前核电站的10倍以上。目前在技术的确定性等方面在国际科学界也有很大的争议。在一项存在巨大争议的技术上投入巨资是否值得?”据称,此前以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为主的40多名院士曾直接上书中央,反对中国加入ITER。
  针对学界存在的这些争议,参与此项计划的杨青巍直言,“有人说中国参与ITER计划是一次赌博。其实与其说是赌博,不如说是形势所迫。就像一个人被一只老虎逼到了悬崖边,悬崖对面就是活路。你是跳还是不跳?”他表示,中国投入以后,即使暂时不能成功,损失的就是从事该行业研究的科学家的精力和投入的经费,但是一旦成功,所获得的是各个行业和领域都能广泛应用的核聚变能源。“任何科学领域的研究都有风险。有些研究必须着眼未来。如果现在不投入,等以后其他国家研究成功了,再向花钱去买,恐怕别人还不乐意卖呢。”
  而据伯卡特介绍,目前该计划中所有的技术和研究成果只能在七方成员中共享,对于成员外的国家完全保密。在这个研究中,未来将成立核聚变能销售和推广部。七方成员以外的国家未来要想得到相关的技术应用,就必须付费购买。“并且参与研究的国家之间,除了享有最终的成果以外,在研究过程当中还能完成一些尖端技术的交流和沉淀,在各个方面都有所收获。”
  同时,对于外界质疑中国在此项计划中投入太多的观点,参与此项计划的人士拿出一份《中国参加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事实上,中国在ITER计划当中的投入并没有一些人想象得那么可怕。”据了解,在ITER计划书中,确定欧盟资金投入占到46%,美、日、俄、中、韩、印六国各约9%。根据协议,中国投在ITER计划经费中70%以上由我国制造所约定的ITER部件折算,10%由我国派出的所需科研人员折算,实际需要用现金支付的不到10亿美元的两成。
  ITER中国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教授霍裕平则向记者表示,随着技术的日渐成熟,在核聚变发电商业化应用的技术流程肯定会不断简化和创新,成本也会逐渐降低。“根本不可能按照目前ITER的造价,来估算将来商用聚变电站的实际造价,实验和规模化商用总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名词:ITER(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计划,即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计划,是利用类似于太阳核聚变的原理,制造一个持续核聚变的装置,利用聚变能持续供应电力。
探路核能第二极 中国跻身ITER俱乐部



来源: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徐雅玲 2006-10-23




  冀小飞 本报记者  徐雅玲成都报道  10月16日,在成都召开的国际核聚变能大会上传出消息,旨在“通过核聚变缓解能源危机”的ITER计划将在明年初正式上马。
  这意味着,中国将与其他六个合作伙伴一起,寻找利用核聚变解决能源困境的渠道。全球七个参与方将付出超过100亿美元的资金和至少30年以上的漫长时间,而中国将付出近10亿美元的投入。“中国的核技术发展水平很高,但核能商业化应用方面则显得滞后,中国在未来新一代核能商用技术革命中必须抢占至高点。”西南物理研究所核聚变研究专家杨青巍向记者表示。他正是中国参与ITER计划的七名中国专家之一。
百亿美元博未来
  据国际原子能机构副总干事伯卡特先生介绍,这项旨在为全球缓解能源危机、提供长久能源解决方案的计划,其实早从2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逐步启动。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该项目的推进工作重新进入快速阶段。2001年,该项目的预算从最初的100亿美元下降到50亿美元。“但考虑到这是一个数十年的长期投入,加上物价上涨的因素,实际的投入仍将达到上百亿美元。”杨青巍表示。
  伯卡特表示,全球的石油资源供应只能维持几十年,而煤的储藏量只能维持全球能源供应200年,天然气等资源也将逐渐枯竭。“以一种新能源来代替我们传统的能源已经成为了国际科学界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是现在国际七方成员共同加入到ITER计划的根本原因。”
  据介绍,在核能的和平利用上,全球已经进行了长期的实践。核能分为核裂变能与核聚变能。核裂变能已经被人类加以利用用来发电,目前全球核电站的运作原理都是基于此,包括我国的秦山核点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杨青巍表示,通过核裂变能技术进行发电,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比如放射性核废料的处理。一个典型的事例就是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直接和间接导致4000人死亡。此外,核裂变能发电的燃料是铀矿石,而其在全球的储量也十分有限。“以中国为例,按照目前推算,自有铀资源仅可以供40座百万千瓦的核电站运行50年左右,迟早会用完。”
  相比之下,若核聚变能原理应用于发电,则具备极大的优势:辐射极少,且核聚变燃料取之不竭。据了解,核聚变反应燃料是从海水中提炼的氢的同位素氘。每1升海水中所蕴含的氘如果提取出来,发生完全的聚变反应,能释放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时释放的能量。“根据目前世界能源消耗水平和海水存量,核聚变能发电可供人类使用数亿年,甚至数十亿年。”杨青巍乐观地预期了未来ITER计划成功实施之后的能源前景。
中国之谋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ITER计划在商业化应用技术上的难度很高,目前也只局限在实验室的阶段。“最乐观的估计也要在30到50年后才能见到成效。即便可以实现,其发电成本起码也是目前核电站的10倍以上。目前在技术的确定性等方面在国际科学界也有很大的争议。在一项存在巨大争议的技术上投入巨资是否值得?”据称,此前以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为主的40多名院士曾直接上书中央,反对中国加入ITER。
  针对学界存在的这些争议,参与此项计划的杨青巍直言,“有人说中国参与ITER计划是一次赌博。其实与其说是赌博,不如说是形势所迫。就像一个人被一只老虎逼到了悬崖边,悬崖对面就是活路。你是跳还是不跳?”他表示,中国投入以后,即使暂时不能成功,损失的就是从事该行业研究的科学家的精力和投入的经费,但是一旦成功,所获得的是各个行业和领域都能广泛应用的核聚变能源。“任何科学领域的研究都有风险。有些研究必须着眼未来。如果现在不投入,等以后其他国家研究成功了,再向花钱去买,恐怕别人还不乐意卖呢。”
  而据伯卡特介绍,目前该计划中所有的技术和研究成果只能在七方成员中共享,对于成员外的国家完全保密。在这个研究中,未来将成立核聚变能销售和推广部。七方成员以外的国家未来要想得到相关的技术应用,就必须付费购买。“并且参与研究的国家之间,除了享有最终的成果以外,在研究过程当中还能完成一些尖端技术的交流和沉淀,在各个方面都有所收获。”
  同时,对于外界质疑中国在此项计划中投入太多的观点,参与此项计划的人士拿出一份《中国参加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事实上,中国在ITER计划当中的投入并没有一些人想象得那么可怕。”据了解,在ITER计划书中,确定欧盟资金投入占到46%,美、日、俄、中、韩、印六国各约9%。根据协议,中国投在ITER计划经费中70%以上由我国制造所约定的ITER部件折算,10%由我国派出的所需科研人员折算,实际需要用现金支付的不到10亿美元的两成。
  ITER中国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教授霍裕平则向记者表示,随着技术的日渐成熟,在核聚变发电商业化应用的技术流程肯定会不断简化和创新,成本也会逐渐降低。“根本不可能按照目前ITER的造价,来估算将来商用聚变电站的实际造价,实验和规模化商用总是存在很大差距的。”
迎头赶上,这一步千万不能落后阿
现实点吧 先把自己的上面亿的核电项目拿到手再说~~别TMD走都走不了 就想跑~~
买的是个资源共享权``我们的后代会感激的!
上个世纪,我们没充分认识到海洋的重要,差点亡国
今天,我们认识到太空的重要,有人反对
明天新核能将使我们中国人彻底开放思想!
有用吗?
阿三都舍得花钱参与,中国有什么理由省这点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