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老坦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3:14:54
提到苏联坦克,人们往往会想起二战中苏联那令人生畏的“钢铁洪流”。而这条“洪流”的源头则可以追溯到苏联的第一种量产坦克“T-18”。  
1926年5月,苏联开始了一个三年期的量产型坦克发展计划,目标是开发出一种能够突破由敌人两个师兵力防守的10公里长的防线的坦克。同年9月,苏联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负责此型坦克的研制。1927年5月,设计小组又完成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方案并试制出一辆样车,在接受了简短的行驶测试后,该方案被命名为“1927年式MS-1小型护卫坦克”,其后被正式定型为“T-18”。 1927年6月17日,对T-18样车的最终测试在莫斯科附近完成。特别委员会一致认为T-18的设计十分成功,并推荐将其量产在红军服役。1928年2月,苏联红军正式订购了108辆T-18轻型坦克。 T-18轻型坦克的总产量为959辆,其中4辆转交苏联内务部队,2辆交给苏联第4委员会,1辆交给了苏联军事化工委员会。其余的全部装备了苏联红军的坦克营、坦克团,以及1929年开始组建的混成化坦克旅。  由于苏联后来研制了一系列性能先进的中型和重型坦克,T-18轻型坦克只能退居二线作为训练使用。1938年,经过改进后的T-18M型性能依旧没有多大改善,这使得这位苏联坦克部队的“元老”前景黯淡。959辆T-18中有862辆被改进成T-18M型,其余的在拆除了所有武器装备后,在废旧钢铁回收厂找到了归宿。 留在部队继续服役的T-18的命运也同样惨淡。大部分不是发动机失灵,就是传动装置出了故障,得不到及时的修理。由于缺少用于维修更换的部件,部队纷纷从这些开动不了的坦克上拆下能用的武器。有鉴于这种状况,1938年3月,苏维埃装备委员会对T-18的最终命运作出了决定:将剩下的700辆T-18用于加固各军区的防御工事。于是,苏军各部队首先将不具备机动能力的T-18炮塔拆下,装在混凝土工事上充当固定火力点。剩下的车体和传动装置都被报废,当做废钢铁处理。至于仍旧能够开动的T-18,也都被换装了45毫米反坦克炮布置在防御工事中当做机动火力点。 T-18的最后命运延续到了卫国战争初期。大约有450辆被改成固定火力点的T-18和160辆当做移动火力点的T-18为苏维埃祖国尽了自己最后的义务。  有关T-18在卫国战争初期最详细的记载是苏联第9机械化集团军。该部队在1941年6月23日至29日间在Rovno、Brody和Lutsk地区的大片战场上同德军展开了大规模坦克战,结果损失惨重。为了补充战斗力,一个轻型坦克营被指派给该集团军。其下属的3个坦克连中,有一个连编制有14辆T-18。该营在随后的战斗中也遭受巨大损失。截至7月2日,全营仅剩下2辆T-18,其中1辆已经丧失了战斗力。 明斯克地区的防线中也使用了T-18轻型坦克。1941年6月23日,一辆安装45毫米反坦克炮的T-18被当做固定火力点安置在Drut河大桥边,狙击试图渡过Drut河的德军。车组成员是高伏兹得夫上士和卢波夫列兵,他们顽强地战斗在Drut河畔长达4个多小时,让德军寸步难行。战斗中,他们总共击毁了3辆德军轻型坦克,1辆半履带车以及数量轮式卡车,并狙击了一个德军步兵连。两位车组成员因此荣获了苏维埃红旗勋章。 T-18最后一次大量使用是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第150坦克旅在战斗中动用了9辆T-18。这也是有关T-18参战记录的最后记载。提到苏联坦克,人们往往会想起二战中苏联那令人生畏的“钢铁洪流”。而这条“洪流”的源头则可以追溯到苏联的第一种量产坦克“T-18”。  
1926年5月,苏联开始了一个三年期的量产型坦克发展计划,目标是开发出一种能够突破由敌人两个师兵力防守的10公里长的防线的坦克。同年9月,苏联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负责此型坦克的研制。1927年5月,设计小组又完成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方案并试制出一辆样车,在接受了简短的行驶测试后,该方案被命名为“1927年式MS-1小型护卫坦克”,其后被正式定型为“T-18”。 1927年6月17日,对T-18样车的最终测试在莫斯科附近完成。特别委员会一致认为T-18的设计十分成功,并推荐将其量产在红军服役。1928年2月,苏联红军正式订购了108辆T-18轻型坦克。 T-18轻型坦克的总产量为959辆,其中4辆转交苏联内务部队,2辆交给苏联第4委员会,1辆交给了苏联军事化工委员会。其余的全部装备了苏联红军的坦克营、坦克团,以及1929年开始组建的混成化坦克旅。  由于苏联后来研制了一系列性能先进的中型和重型坦克,T-18轻型坦克只能退居二线作为训练使用。1938年,经过改进后的T-18M型性能依旧没有多大改善,这使得这位苏联坦克部队的“元老”前景黯淡。959辆T-18中有862辆被改进成T-18M型,其余的在拆除了所有武器装备后,在废旧钢铁回收厂找到了归宿。 留在部队继续服役的T-18的命运也同样惨淡。大部分不是发动机失灵,就是传动装置出了故障,得不到及时的修理。由于缺少用于维修更换的部件,部队纷纷从这些开动不了的坦克上拆下能用的武器。有鉴于这种状况,1938年3月,苏维埃装备委员会对T-18的最终命运作出了决定:将剩下的700辆T-18用于加固各军区的防御工事。于是,苏军各部队首先将不具备机动能力的T-18炮塔拆下,装在混凝土工事上充当固定火力点。剩下的车体和传动装置都被报废,当做废钢铁处理。至于仍旧能够开动的T-18,也都被换装了45毫米反坦克炮布置在防御工事中当做机动火力点。 T-18的最后命运延续到了卫国战争初期。大约有450辆被改成固定火力点的T-18和160辆当做移动火力点的T-18为苏维埃祖国尽了自己最后的义务。  有关T-18在卫国战争初期最详细的记载是苏联第9机械化集团军。该部队在1941年6月23日至29日间在Rovno、Brody和Lutsk地区的大片战场上同德军展开了大规模坦克战,结果损失惨重。为了补充战斗力,一个轻型坦克营被指派给该集团军。其下属的3个坦克连中,有一个连编制有14辆T-18。该营在随后的战斗中也遭受巨大损失。截至7月2日,全营仅剩下2辆T-18,其中1辆已经丧失了战斗力。 明斯克地区的防线中也使用了T-18轻型坦克。1941年6月23日,一辆安装45毫米反坦克炮的T-18被当做固定火力点安置在Drut河大桥边,狙击试图渡过Drut河的德军。车组成员是高伏兹得夫上士和卢波夫列兵,他们顽强地战斗在Drut河畔长达4个多小时,让德军寸步难行。战斗中,他们总共击毁了3辆德军轻型坦克,1辆半履带车以及数量轮式卡车,并狙击了一个德军步兵连。两位车组成员因此荣获了苏维埃红旗勋章。 T-18最后一次大量使用是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第150坦克旅在战斗中动用了9辆T-18。这也是有关T-18参战记录的最后记载。
T-26轻型坦克

    T-26是最早大量装备苏联军队的坦克。苏联在自身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引进少量英国“维克斯”型坦克为蓝本加以改进制造,于1931年正式定型,1932年装备苏联红军。T-26轻型坦克和BT-7快速坦克都是苏联红军坦克部队早期的主力装备,其生产量战前其它各国的坦克生产都难以相比。T-26坦克和德国的Ⅰ号坦克都是以“维克斯”坦克为基础设计的,两者底盘外型相似,但T-26的火力大大高于Ⅰ号,而且超过了Ⅱ号,达到甚至超过了38t和早期Ⅲ号的水平。早期T-26的主炮为37mm口径,后期口径加大为45mm。不过T-26轻型坦克的装甲防护差,没有足够能力抵抗步兵的火力,以至于后来被判枪毙的巴甫洛夫大将得出“坦克不能单独行动,只能进行支援步兵作战”的错误结论。

    T-26的参战范例当属哈拉欣河战役,此外还包括西班牙内战和苏芬战争等。中国于抗战开始后也引进了部分T-26坦克,组成了最早的一个装甲师——第200师,以200师为基干的第五军曾于昆仑关战役中重创日军第五师团。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初期,T-26等旧式坦克在数量上还是红军的主要坦克装备。虽然T-26性能较T-34等新型坦克大为逊色,但德国坦克数量大大少于苏联,而且性能优于T-26的Ⅲ、Ⅳ号坦克装备数量更少,所以苏联当时不存在装备性能落后问题。但是由于红军大部分指挥人员素质的低下,再加上以坦克的分散使用对抗德军的坦克集群,以及暴露在德军步兵火力下缺乏协同的无谓冒进,使得T-26等坦克的数量损失巨大。
基本数据(T-26S 1937型)

生产数量
不详

长度/宽度
4.88m/3.41m
高度
2.41m

重量
10.5吨
乘员数
3人

发动机
GAZ T-26型 91马力

最高行进速度
30km/h
最大行程
公路225km,越野150km

耗油量(升/百公里)
公路130,越野195
燃料载量
292升

爬坡性能
32°
涉水深度
0.76m

越障高度
0.71m
越壕宽度
1.73m


主要武器
45mm Model38坦克炮,46倍口径,备弹165发,仰角-10°~ +40°

辅助武器
2 X 7.62mm DT机枪,备弹3654发


装甲指标

(mm/倾角)
   正面
侧面
后方
顶部

车体
25
16
16
10

炮塔
10-25
-
-

早期型号
T-26晚期单炮塔型号
T-26S(1937年式),单炮塔,配一门45mm坦克炮
BT-2 轻型坦克是苏联第一批生产的轮-履两用的坦克(tenshou:1931年BT-1
只生产出两辆
样车)。它与美国的“克里斯蒂”坦克样车在结构设计特点方面有许多不同。首先这些

克的炮塔是由A.A.Maloshtanov设计的,而且它们用来在公路上行驶的车轮更轻。
坦克的内部重新设计,增加了一些新的设备。主要问题出在坦克的武器系统上。本来BT
-2
轻型坦克计划安装1门37mm火炮和1挺机枪,可是由于缺少第一批成产出来的所有坦克

的火炮,所以这批坦克只装备了1挺机枪。计划选用的60倍口径37mm坦克炮是由1930年
?
7mm反坦克炮改进而来。
这种只装配机枪的坦克的生产直到1933年夏才结束。随后政府下达了制造第一批350辆

37mm坦克炮的BT-2
轻型坦克的命令。所用火炮的生产任务分配给第8炮兵工厂。但是,这
时一种新型的20K 45 mm
坦克炮已经问世并经过了测试。所以37mm火炮的进一步生产计划
被取消。
至少研制了4种不同型号的BT-2 坦克(从武器上区分):
1 装备1挺机枪的BT-2 轻型坦克
2 装备3挺机枪的BT-2 轻型坦克
3 只装备1门37mm火炮的BT-2 轻型坦克
4 装备1门37mm火炮和1挺机枪的BT-2 轻型坦克
(tenshou:如果包括装备45mm火炮的BT-2 坦克,应该有5种型号,原文似乎有漏洞)
另一个问题是选择适合的发动机。由于美国不肯出售“自由”发动机的生产许可证,苏

不得不购买了2000台发动机,用船运回国。当上述发动机用完后,苏联组织生产了类似

M-5发动机。
这种快速坦克履带行驶时最高时速为52 km/h ,用负重轮行驶时最高时速为72
km/h。但是
用负重轮行驶必须在路面结实的公路上。BT-2是一种优良的坦克,但还存在一些设计上

缺陷:
1 武器威力小
2 缺乏通信设备
3 对乘员来说内部空间狭小
4 M-5发动机稳定性差,操作复杂
5 燃料系统也存在问题
1939年,BT-2坦克参加了西乌克兰战役,随后又参加了卫国战争。
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数据,特指1932年型的BT-2
总体数据
制造厂:哈尔科夫183蒸汽机车厂
生产时期:1931年9月-1932年
产量:大约300辆
类型:轻型/快速坦克
全长:5.5米
宽度:2.23米
高度:2.2米
战斗全重:11000千克
乘员:3人
指挥塔:0
无线电设备:无
火力:
主要武器:M1930 37mm火炮
炮塔旋转角度:360度
火炮仰俯角:-4--+40度
备弹量:96发
辅助武器:1挺DT 7.62mm机枪(安装在炮塔上)
机枪弹药备弹量:2709发
机动力:
发动机:自由式航空发动机
类型:12缸
最大马力:每分钟2000转时为400马力
单位功率:36.4马力/吨
变速箱: 4个前进档1个倒车档
燃料:汽油
燃料容量:400升
最大行程:150公里(履带)250公里(轮式)
公路速度:52公里/小时(履带)72公里/小时(轮式)
履带链板:73块
履带宽:26厘米
履带接地长度:360厘米
地面压力:0.59千克/每平方厘米
越壕力:2.1米
越障高度:0.75米
涉水深度:1.2米
爬坡力:40度(向前)
装甲:
炮塔正面:13毫米/90度
炮塔侧面:13毫米/90度
炮塔后面:13毫米/90度
炮塔顶部:10毫米/0度
车体正面:13毫米/28度
13毫米/78度(驾驶室正面)
车体侧面:13毫米/90度
车体后面:13毫米/90度
车体顶部:6-10毫米/0度
车体底部:6-10毫米/0度
补充一点:
BT-2同克里斯蒂M1930/1933是很相似的,主要的区别就在炮塔上的武器布置不同
这个类型的车辆在轮式状态时除了图中所示的用第一负重轮转向外,在拆掉履带后需要

特制的传动链连接主动轮轮毂和最后一对负重轮轮毂,此时传动链成为整个传动系的最

一级传动和减速器,最后一对负重轮为主动轮,整个车辆可以简化为一8X2的轮式车辆
另外现代书籍尤其是西方书籍中经常把这种大直径负重轮无托带轮的履带行动方式称为

克里斯蒂”悬挂方式,但这种方式实际上和“克里斯蒂式悬挂”不是一个概念,克里斯

悬挂是大直径负重轮、无托带轮、使用螺旋弹簧为弹性元件的独立悬挂装置,它仅在原

克里斯蒂坦克、俄国的BT、T-34系列和英国巡洋坦克的少数型号上使用过,现在常说的

常是指俄国T-54/55/62及其改进仿制型号,他们的弹性元件都为扭杆
--
BT-5 轻型(快速)坦克
1933年哈尔科夫183蒸汽机车厂(KHPZ)从生产BT-2 轻型坦克转为生产BT-5
。第一批生产
的BT-5
轻型坦克只是在BT-2基础上作了轻微改动,但是安装了新型的炮塔。炮塔上安装了
1932/38年型20K 45 mm
火炮和1挺DT机枪。炮塔由过去的单人炮塔改为双人炮塔,乘员也
相应地增加到3人。
BT-5 轻型坦克——1938年西班牙
其实这种坦克在设计上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变化。坦克重量增加到11.5
吨。如果不装电台,
备弹量为115发,装上电台备弹量则为72发。电台的型号是71-TK-1 ,
在炮塔周围装有围
栏式的天线。在1933年到1934年之间总共制造了1884辆BT-5 轻型坦克。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对炮塔进行了微小的改变,并更换了更轻的轮子。BT-2
轻型坦克同样
也改用了这些较轻的轮子。
BT-5
轻型坦克的首次使用是在1937年的西班牙战场,共有100辆坦克参加了作战。1939年
5月到9月,这种坦克作为第6和第11坦克旅的装备参加了哈勒欣河之战。在西乌克兰战

波兰战役和苏芬冬季战役以及卫国战争初期这种坦克也发挥了作用。有许多基于BT-5
轻型
坦克底盘的机动车辆如架桥坦克、两栖坦克、无线电指挥坦克以及装有化学武器的坦克

等。
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数据,特指1934年型的BT-5
总体数据
制造厂:哈尔科夫183蒸汽机车厂
生产时期:1933年-1935年
产量:大约1800辆
类型:轻型/快速坦克
全长:5.5米
宽度:2.23米
高度:2.2米
战斗全重:11500千克
乘员:3人
指挥塔:0
无线电设备:无/71-TK-1
火力:
主要武器:M1932 45mm 火炮
炮塔旋转角度:360度
火炮仰俯角:-4--+40度
备弹量:72(装电台)/115发(不装电台)
辅助武器:1或2挺DT 7.62mm机枪(安装在炮塔上)
机枪弹药备弹量:2709发
机动力:
发动机:M-5
类型:12缸
最大马力:每分钟2000转时为400马力
单位功率:34.8马力/吨
变速箱: 4个前进档1个倒车档
燃料:汽油
燃料容量:400升
最大行程:150公里(履带)250公里(轮式)
公路速度:52公里/小时(履带)72公里/小时(轮式)
履带链板:73块
履带宽:26厘米
履带接地长度:360厘米
地面压力:0.61千克/每平方厘米
越壕力:2.0米
越障高度:0.75米
涉水深度:1.2米
爬坡力:40度(向前)
装甲:
炮塔正面:13毫米/90度
炮塔侧面:13毫米/90度
炮塔后面:13毫米/90度
炮塔顶部:10毫米/0度
车体正面:13毫米/28度
13毫米/78度(驾驶室正面)
车体侧面:13毫米/90度
车体后面:13毫米/90度
车体顶部:6-10毫米/0度
车体底部:6-10毫米/0度
BT-7轻型坦克BT-7快速坦克

 BT7快速坦克是30年代苏联著名的坦克。这类坦克的高速度是依靠奇特的轮履方式实现的,公路行驶时使用轮胎方式,越野行驶时使用履带方式。BT坦克的原型是美国著名的克里斯蒂坦克,当时这些快速坦克达到的时速的确可观,现代坦克时速也不过70km/h。不过这种复杂的轮履结构造成相当程度的使用不便。1930年苏联向美国购买了2辆克里斯蒂坦克,经广泛试验,由哈尔科夫工厂试制成功,称为BT-1快速坦克。BT坦克从BT-2起开始大量生产,并进行多次改进,先后生产了BT1型至BT7型多种快速坦克及多种变型车。其中BT-7于1934年提出设计,车体改为焊接装甲,同时增大装甲倾角,采用新设计的炮塔和新型发动机,性能明显增强,于1935年开始生产。BT-7的设计经验成功运用到更新型的T-34中型坦克上,从T-34坦克身上明显可以看到BT-7的影子。BT坦克在哈拉欣河战役中表现出色,此外在卫国战争初期各型BT坦克也都参加了战斗。不过BT坦克的装甲薄弱,难以胜任冲击敌方阵地的任务,一般用于突破后发展胜利。


基本数据
生产数量 不详
长度/宽度 5.68m/2.43m
高度 2.29m

重量 13.8吨
乘员数 3人
发动机  M-17T型 450马力,

最高行进速度 公路73km/h,越野53km
最大行程 公路499km(轮),越野354km

耗油量(升/百公里) 公路159(轮),越野223
燃料载量 791升

爬坡性能 32°
涉水深度 1.2m

越障高度 0.2m(轮),0.76m(履)

 主要武器
45mm坦克炮,46倍口径,备弹188发(具备无线电台时172发),仰角-4°~ +40°

辅助武器
2 X 7.62mm DT机枪,备弹2394发
T-28中型坦克

      1924年,普梯洛夫兵工厂制造出一辆中型坦克样车。该样车与英国“维克斯”MKⅢA6E1中型坦克相似,苏军称之为“突破坦克”,其作用主要是带领步兵冲锋,提供一线火力支援,因此具有装甲厚,行动缓慢,压制火力强的特点。据说前苏联当时并未买到英国的这种坦克,而是通过间谍搞到这种坦克的设计资料。
      该样车的战斗全重17.3t,乘员6人,其他指标与设计要求相同。经试验后,军方要求增加其装甲厚度,并将火炮口径增大到76.2mm。样车经改进后,军方同意成批生产,并将它称为T-28中型坦克。T-28中型坦克是前苏联服役最早的中型坦克之一,从1933年起正式装备于苏联红军,一直服役到1941年。到1940年,苏军总共装备了503辆T-28坦克. 1933年初,T-28逐渐为更先进的T-34取代,到苏联侵略中国前夕,苏军仅装备有不到200辆T-28坦克,其中只有不到100辆出现在中国战场上。1934年,苏联各大工厂纷纷转产T-34,T-28的生产于当年3月完全停止,因此这种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并没有发挥太大作用。
      苏联设计师研制T-28时明显误入歧途,搞了个多炮塔的落后格局,幸好后来设计T-34时迷途知返。T-28除了主炮塔以外,在车前左右两边各有一个机枪炮塔,另外还有一挺机枪在主炮塔后面,火力可谓强劲。
      T-28最后的改进型战斗全重28吨,装甲厚度40-80毫米,装备一门76.2毫米L/28火炮,5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61毫米钢甲。动力系统是一台M-17L汽油发动机,功率500马力。因为动力充足,T-28的公路最高时速可达40公里,对于中型坦克来说相当不错了。
      1939年苏军反击日本关东军的诺门坎战斗里,BT-7和T-28坦克是朱可夫坦克兵团的核心,表现不俗。但在苏芬战争中表现较差, 虽然其火力凶猛,但是装甲太薄,战损率很高。T-28糟糕的平衡式悬挂装置和低威力火炮都使它无法与德式坦克相抗衡。苏联后来换装了“克里斯蒂”悬挂装置,制造了机动性较好的T-29坦克。

主要技术指标:

    全长7.44m
    全宽2.81m
    全高2.82m
    全重(包括武器弹药)27.8吨
    乘员6名
    装备M-17T12汽缸汽油引擎,最大功率500马力
    最高速度45km/h
    装备76.2mm坦克炮KT-28一門,备弹70发;7.62mmDT机枪五挺,备弹7938发
    装甲部位厚度:
    前部20-30mm
    侧部20mm
    后部18-20mm
    顶部15mm
T-34坦克

T-34坦克有两种主要的型号:T-34-76和T-34-85坦克。两种大型号之中,还有若干小型号,如1940年式、1942年式和1943年式等,它们之间仅有些小的差别,但其总体布置相同。车体由前至后为:驾驶室、战斗室和动力舱,主动轮后置。这一布置方式和当代主流的主战坦克是一致的。
  T-34-76坦克的战斗全重为26.3吨,乘员4人。主要武器是1门L11型76.2毫米加农炮,身管长为30.5倍口径(后改为41.2倍口径),弹药基数为80发(后改为77发),弹种为穿甲弹和榴弹,后来又增加了硬芯穿甲弹。辅助武器为2挺7.62毫米机枪,1挺为并列机枪,1挺为前机枪,携机枪弹2 394发。动力装置为著名的V-2型12缸水冷坦克柴油机,最大功率500马力,最大速度50~5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448千米。炮塔为整体铸造件,车体为焊接结构,最大装甲厚度多数为45毫米。
陈列于德国“慕斯塔”战车博物馆,炮塔为F型,性能较前有所改善,T-34-85量产前仅生产了100辆,非常珍贵。
T-34-85坦克
T-34-85坦克的战斗全重增加到32吨,乘员为5人,增加了1名机电员,主要改进处是换装了1门大威力的85毫米坦克炮,开始时用的是D-5T型85毫米坦克炮,后改用S-53型85毫米坦克炮,炮塔座圈直径相应增大到1 600毫米,弹药基数60发;加强了装甲防护,最大装甲厚度达到了90毫米;增加了车长指挥塔;改用5档变速箱;增加了柴油箱的容量,使坦克的最大行程达到540千米。尽管T-34-85的性能比T-34-76有显著提高,但二者的技术特点和结构性能是一致的。在这里,从坦克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从技术特征来看,列出了T-34坦克的六大亮点。
  中型坦克的典型总体布置T-34坦克采用动力-传动装置后置,主动轮在后的总体布置方案。要知道,在二战期间的中型坦克上,多数采用发动机居后,变速箱在车体前部,主动轮在前的总体布置方案,如美国的M4、德国的“虎”式和“黑豹”、日本的97式坦克等等。这种布置方案的优点是纵向布置比较均衡,驾驶室和传动室重叠,可以缩短车体长度,但是,由于有一根很长的传动轴通过战斗室,使整车的高度增加,成为一个重大缺点。而以T-34坦克为代表的动力-传动装置后置的总体布置方案,则可以降低车高,增强了整车的防护性。时至今日,这种布置方案仍然是主战坦克的主流布置方案,只有以色列的“梅卡瓦”等少数坦克例外。率先采用大功率坦克柴油机以柴油机为坦克的主动力装置,是坦克动力装置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坦克发动机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选用民用汽油机、研制专用的汽油油机、研制专用的柴油机这“三部曲”。由于汽油机以汽油为燃料,非常容易着火,即使是油管被打破,也容易引起灾难性的火灾,使坦克成为一个“活棺材”,所以,坦克上采用柴油机的意义非常重大。世界上最早采用柴油机为动力装置的坦克有:波兰的7TP轻型坦克(1932年)、日本的89乙中型坦克(1934年,重仅10吨)和苏联的T-34中型坦克。由于7TP和89乙坦克实际上只是轻型坦克,发动机的最大功率仅为100~160马力,而T-34坦克上的V-2柴油机最大功率高达500马力,这种大功率的坦克柴油机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要比前两种柴油机复杂得多,突出的问题是坦克柴油机的轻量化、紧凑性和可靠性问题。
T-35重型坦克

T-35坦克共安装5座炮塔,是世界上炮塔最多的坦克,号称“陆地巡洋舰”,重达50吨,坦克发展的早期,很多人都认为坦克应当像海上的巡洋舰一样,拥有大量的火炮和厚实的装甲,因而出现了不止有一个炮塔的“陆地巡洋舰”——巡洋坦克,而苏联的T-35重型坦克因其“三头六臂”,更成了其中的佼佼者。T-35坦克最显著的特征是拥有5个旋转炮塔,装备有1门76毫米主炮、2门45毫米副炮和4挺机枪。如此众多的枪炮可以在瞬间同时开火,集中火力全方位射击,作战威力十分惊人。与这些武器相适应的是,T-35的外形高大威猛,看上去犹如一座活动的碉堡。它配备有10名乘员,战斗全重达到52吨,这在当时绝对属于重量级了。20世纪30年代,在T-35首次亮相莫斯科红场阅兵时,苏联向世界证明了它制造最复杂、最重型的坦克的能力。一时之间,T-35成了苏联军事工业的骄傲。德、法、英等军事强国都非常推崇,将其作为多炮塔坦克的标准,纷纷仿效。

不过,“三头六臂”的T-35并不是战场上的骄子。它装甲太薄,机动力太差,火炮也不够有力,既无法摧毁敌军的新型坦克,又承受不住反坦克武器的攻击。而且它人高马大,倒成了战场上最好的活靶子。说到底,T-35只是作为步兵支援武器而设计生产的,根本不是单炮塔专用坦克的对手,苏德战争爆发后没多久便被消灭殆尽。“三头六臂”的“陆地巡洋舰”最终成了中看不中用的摆设,只能在博物馆里了却余生,任人凭吊。
西方各军事强国对水陆坦克的发展,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有的主张适度发展,有的不主张发展,苏联则是特别重视发展水陆坦克的国家。当苏联人认识到T-37和T-38的不足时,他们就设法研制下一代的水陆坦克,即T-40水陆坦克,该车与T-38坦克迥然不同,给人以新颖而别致的感觉。

T-40水陆坦克是1939~1940年间,由第37工厂的H·阿斯特洛夫设计组研制成功的。研制过程中,曾参考了苏军在苏波战争中缴获的7TP轻型坦克,这在机枪塔和防盾的形状上有所体现。该车有T-40、T-40A、T-40C等型号,于1941~1946年间在苏军中服役。T-40水陆坦克的车体设计新颖,与船的形状近似,前部宽大而低矮,机枪塔装在左侧略靠后的地方。车辆尾部有个四叶片螺旋桨,水上行驶时靠它驱动,并由2个舵操纵航向。车体还有浮动油箱以便增加车辆浮力。该车长4.43米,车宽2.51米,车高2.12米。1挺12.7毫米重机枪装在机枪塔上,由车长操纵。另有1挺7.62毫米前机枪,装在车体前部,由驾驶员操纵。

其动力装置为6缸水冷汽油机,动力传动装置的布置和T-37坦克的差不多,其悬挂装置采用独立扭杆式,这比T-37坦克的平衡式悬挂装置要先进得多,有利于提高越野性能。每侧有4个负重轮、3个托带轮,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其车体和机枪塔为钢装甲全焊接结构,装甲厚度6~14毫米。

T-40A是T-40的改进型,战斗全重增至63吨,车首部分的流线型更好,车体前部加上了防浪板。部分T-40A坦克上,将12.7毫米机枪换装为20毫米机关炮,以增强火力。从识别特征来看,T-40A的车体首下甲板上有一个牵引挂钩,而T-40上有2个牵引挂钩。T-40C坦克仅少量生产,是T-40A坦克的进一步改进。主要改进之处是增强了车体和炮塔的装甲厚度,以提高防护力。但这样一来便失去了水上浮渡的能力。因此,水上推进装置也相应取消,两栖坦克变成了单纯的轻型坦克。T-40水陆坦克的生产量为230辆。最后一批T-40改装了“喀秋莎”多管火箭炮。T-40配备在苏军的各坦克旅中,但在战争爆发后的1941年底就大部消耗殆尽了。

性能数据

战斗全重(t):5.6

乘员人数(人):2

武   器: 1挺12.7毫米机枪

          1挺7.62毫米机枪

弹药基数(发):550+2016

发动机功率(hp):85

最大速度(km/h):公路45

                 水上 5~6

最大行程(km):350

生产年代:1939
T-50坦克9资料没找到,请高手补充)
T-60轻型坦克

1941年5月,莫斯科第37号工厂接到命令生产新型的T-50轻型坦克,这是一种由列宁格勒第174号工厂设计的坦克。T-50坦克很适于大量制造,换句话说,小的尺寸以及很轻的重量对金属需求很低。小型的工厂以及一些没有能力制造较复杂坦克的工厂都可以生产T-50。但是工厂的规模使得工程人员和工人们觉得并不适合开发这种大的项目。比如一些齿轮以及变速箱这个工厂就难以制造。但是当时的局势急需生产大量的诸如T-50这类的轻型装甲车辆(用来侦察或者护送任务)。1941年6月和秋季无情的战争形势也使苏军装甲部队更加急需补充。

最终第37号工厂的设计人员决定发展一种用于支援步兵的轻型坦克。当时,每个苏军步兵师都规定下辖一个轻型坦克连(有16辆坦克)。为了开发新型坦克,工程师们使用了一些T-40坦克的部件,包括传动系统,底盘以及引擎。新的车身合理的减小了尺寸但是却增加了装甲防护。整个设计项目仅在15天内便完成了(1941年8月),“060”轻型坦克的设计图纸也完成了并制作了它的比例模型,整个工作由Astrov负责。尽管如此,Astrov还是写了一封信给斯大林阐述了第37号工厂没有能力制造上级指定的T-50坦克,不过他们有能力制造这种新设计的“060”项目并立刻大量生产。斯大林指派一名叫做马列舍夫的部门官员去审查这种新设计的坦克,马列舍夫考察了设计方案,经过一些技术问题的讨论,决定用更大威力并已经被广泛使用在空军的20mm ShVAK 机关炮取代原来设计的12.7mm重机枪,Astrov同意了,马列舍夫联系了原来设计ShVAK机关炮的设计部门,要求他们发展一种坦克型的。当天晚上,新设计的轻型坦克被接受,并指定5个工厂制造10000辆。这种坦克被命名为T-60(有一些文档上称为T-60Sh)。

T-60采用新的焊接车体,这种车体更加坚固,低矮的外形以及使用均质装甲板的外部装甲。小的尺寸最初只允许增加其前装甲厚度到15-20mm,后来增加到20-35mm。侧装甲增加到15mm(晚期的为25mm),后部装甲为13mm(晚期的为25mm)。驾驶员舱盖为10mm(晚期的为13mm)。一个应急舱口安置在坦克底部。两台内燃油箱的总容量为320公升。乌多维奇设计了一种圆锥形炮塔,造价相对T-40的炮塔很便宜,炮塔防护为焊接的25mm装甲板。火炮防盾的装甲厚度为35mm。不过KPZ工厂生产的却带有和T-40一样的圆形炮塔。T-60的第二种型号上,安装了新设计的20mm火炮,这种炮是基于ShAK-20航炮开发的。新炮和第一批T-60坦克同时测试。直到1941年12月1日,这种新型炮才被采用。1942年1月1日,这种炮被命名为TNSh-1(后来被重新命名为TNSh-20)。

T-60使用的炮弹包括破片燃烧弹,钨芯穿甲弹等。后期开始使用次口径穿甲燃烧弹使其能在500m的距离上60度角击穿35mm的装甲。这使T-60坦克可以成功的对抗早期的德国坦克,比如Pz III型或者Pz IV型还有各种装甲车辆和一些轻装甲目标。T-60还装备了7.62mm DT坦克机枪。这种机枪和TNSh炮都可以拆卸下来单独作战,TNSh炮拆卸下来只有68公斤。德国人使用的Pz II型和“山猫”就和T-60极度相似。如同德军类似的坦克具备有良好的可*性和通信设备一样,T-60坦克具备大的行程和不良地形上的较好机动性。T-60坦克的负重轮和诱导轮可以互换,第一批生产的T-60并没有安装无线电,内部的通信主要*TPU-2或者简单的灯光指示。T-60升级过装甲后,全重增加到6400kg,由于仍使用同样的引擎导致速度降低。为了增加其在沼泽和雪地的机动性,设计了和标准履带通用的特殊可移动加宽履带。相比于其他苏军坦克,T-60在雪地,沼泽以及烂泥和水草地的机动性能是最好的。

对于苏联红军来说T-60坦克是很重要的,斯大林亲自参加了T-60第二种型号的测试。之后,所有的工厂都开始高速制造T-60。
由工程师Fitterman和Avenarius带领的小组设计了一种T-60新的型号,被命名为ZIS-60。ZIS-60和一般的T-60区别在于新的炮塔,略微改动过的车体以及新的引擎ZIS-16,这种引擎比GAZ-202型引擎要重的多,但是也更令人满意。至少有10辆ZIS-60坦克被制造出来。因为GAZ-202引擎的缺乏,马列舍夫要求使用其他的引擎以取代GAZ-202,一部分T-60采用了Ford V-8引擎,还有一部分采用了GAZ-M引擎,不过这种引擎对于T-60来说功率过低。为了提高引擎产量,GAZ工厂采用了“060”设计方案。生产第一辆T-60坦克的第37号工厂于41年10月9日被解散,那个时期仅生产了245辆T-60坦克。不过41年12月15日,第37号工厂又被重建,在随后的三个多月时间里,他们生产了512辆坦克。1942年2月,第37号工厂设计局开始改进T-60坦克(被命名为T-60-1/T-60-ZIS),动力系统采用了ZIS-60引擎。到1942年9月,苏联制造了1144辆T-60坦克。随后工厂开始生产T-70轻型坦克。T-60坦克的最大制造工厂是GAZ工厂,原第37号工厂的工程师(即T-60的设计者)Astrov和其他一些工程人员都转属GAZ工厂,Astrov不久便成为该工厂的主任工程师并于1942年被斯大林颁奖。很快,42年10月26日,该工厂开始大批量生产T-60坦克。

为了增加T-60的火力,尤其是它的穿甲性能,一种安装23mm VYa机关炮的设计被提出,尽管VYa型炮威力明显大于TNSh-20,但是它的后座力却会严重损坏炮塔。经过一些尝试后,这种方案被取消了。除了VYa型炮,还有一些其他的设计方案,其中有一种在1942年初的时候被接受了,就是在T-60坦克上安装37mm的ZIS-19机关炮。这种炮设计于1941年8月,一开始想作为一种通用火炮来使用,最后打算用在轻型坦克上。ZIS-19机关炮威力很强大,其穿甲弹初速为915m/s,不过这种炮相对于炮塔来说太大,所以又设计了一种新的炮塔(如图1)。安装有新炮塔和37mm ZIS-19型炮的T-60通过了测试,但是由于37mm炮弹的技术问题最终没有被正式生产。还有一种在T-60上安装45mm ZIS-19BM型火炮的方案,这种方案在经过测试后显得很成功,不过随着新型的T-70坦克正式投入生产,这个方案也被取消了。

1942年,尽管T-70坦克研制成功,不过T-60坦克仍然在生产直到1942年8月。1942年一年里T-60的总产量是4164辆。1943年2月,在最后一批55辆T-60坦克被送上前线后,苏联停止T-60轻型坦克的生产。

T-60主要性能数据列表
战斗全重 6400kg
车长 4.11m
车宽 2.34m
车高 1.75m
引擎 GAZ-202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44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450/300 km
乘员 2人
火力装备 20mm ShVAK  1x7.62mm DT MG
弹药 20mm:780发  7.62mm:945发
装甲 7-35mm
爬坡度 29度
通过垂直墙高 0.54m
越壕宽 1.85m
涉水深 0.87m




  T-60使用的炮弹包括破片燃烧弹,钨芯穿甲弹等。后期开始使用次口径穿甲燃烧弹使其能在500m的距离上60度角击穿35mm的装甲。这使T-60坦克可以成功的对抗早期的德国坦克,比如Pz III型或者Pz IV型还有各种装甲车辆和一些轻装甲目标。T-60还装备了7.62mm DT坦克机枪。这种机枪和TNSh炮都可以拆卸下来单独作战。1942年一年里T-60的总产量是4164辆。1943年2月,在最后一批55辆T-60坦克被送上前线后,苏联停止T-60轻型坦克的生产。
T-70坦克

    卫国战争头几个月的经验表明,火力和装甲防护是坦克战斗中最重要的性能。为此,在T-60的基础上苏军又研制了T-70。T-70坦克的火力和装甲防护力比T-60有明显提高。1942年1月底,开始装备部队。1943年夏被改进为T-70A,到1943年秋共生产了T-70和T-70A坦克8220辆

型号:T-70战斗,全重:9.8t,乘员:2人,车长:4.66m,车宽:2.34m,车高:2.06m,最大速度公路/越野:45km,最大行程公路/越野:360/180 km,火力装备: 45mm Model 38 L/46,弹药:70,装甲,10-60mm
T-27超轻型坦克

27超轻型坦克。它是当年苏联红军装甲兵总局根据英国卡登。洛伊德坦克的技术特许生产的,总数一度达3328辆
T-37/37A轻型水陆两栖坦克

成员:2人,武器:7.62毫米DT机枪。
T-44中型坦克



   1944年2月至3月,第183工厂开始制造在T-43坦克基础上改装85毫米炮的新型坦克T-44的试验样车,代号“136工程”。
    T-44坦克的基本设计思想,就是改装大口径火炮,此外降低车高,简化车体结构,力图缩小车体外形,同时把因此节省下来的车体重量用于加强装甲。
为此,T-44坦克车体两侧翼子板顶部不再是T-34和T-43车上那样的装甲板,而是简单的箱型结构,这种设计一直延续到后来的T-54车上。这样既增加了一部分容积,又减轻了重量。同时,该车采用了功率大于T-34的V-44型520马力柴油机,横置布局,这样可以在保证发动机舱容积的情况下确保战斗室有足够的空间。
    T-44试验样车共有3型,分别装备D-5T型85毫米炮,ZIS-S-53型85毫米炮和D-25T型122毫米炮。炮塔形状则基本上模仿T-34/85,但是装甲厚度有所增加,炮塔底部没有突出的颈环。其试验样车上的驾驶室顶部原本设置有一个带挡板的突起,用铆接结构固定于车上,但后来为了加强正面防护能力,量产型车的正面改为了整体的装甲板,驾驶员改用一副潜望镜和观察镜来了解外界情况。
    1944年7月18日,苏联国防委员会正式决定采用T-44坦克的设计,由于第183工厂正在全力制造T-34/85型坦克,国防委员会的命令指定T-44型坦克改由坦克工业人民委员会第75工厂生产,月产量300辆。不过这之后,由于在选用何种主炮的问题上又产生了争论,设计方被迫制造了第二型装备ZIS-S-53型85毫米炮的样车供试验用,因此耽误了一定的时间,这期间,在哈尔科夫(1943年8月收复),也就是第183工厂的原先厂址,已经重建了一个坦克制造厂,T-44的生产最后是在这里进行的。
    1944年11月,该厂生产了5辆T-44型坦克,12月生产了20辆,至1945年3月,共计生产了60辆,苏军开始建立第一个使用T-44的坦克旅,当然,此时是不满员的。到当年4月柏林战役开始时,苏军手头共有70辆T-44可供使用,至欧洲战事结束时,则已经有了190辆。
    量产型的T-44坦克,沿袭了T-34系列的履带、大直径负重轮等行走部分设计,总的来看只是车体外形更加小型化一些,重量也比T-34/85轻,约为31~31.5吨,不过装甲厚度还是达到了车体正面120毫米,侧面75毫米,炮塔的装甲厚度则为正面和侧面90毫米,后面75毫米。
    T-44的全车高度比T-34/85低30厘米,只有2.4米,乘员4人,武器包括一门ZIS-S-53型85毫米主炮和2挺7.62毫米DTM机枪,公路最大速度为51千米/小时,除了火力以外,各方面性能均高于“豹”式坦克。
    不过在实际使用中,T-44坦克的可靠性一直是个大问题,毛病多出在变速系统上,直到后来采用了T-54/55系列的零件,才基本解决了这一问题。
    T-44型坦克生产至1947年,总产量1823辆,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部署于苏联远东地区,60年代开始进行了现代化改装,使车辆均使用T-54/55系列坦克的履带、发动机和变速装置。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该型坦克还在中苏边境一带被用于训练使用,20世纪80年代之后,则被用于作为“战车碉堡”,即把车体埋在地下,只露出炮塔部分,作为机场、国境线等地方的要地防御任务。这也是苏联人利用旧坦克的一个通常方法。盖因坦克最先到寿的通常是动力系统,旧坦克的问题通常在于发动机到寿(演习中最常使用的是动力部分),火力又不足与对方的新式坦克对抗,但拿来对付对方的步兵战车或者其它地面部队,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此外,该型坦克还有一个用途,就是在著名的《解放》、《莫斯科保卫战》等一系列苏联二战题材电影中,被改装用于扮演德国坦克。读者可以在这几部电影中,观察一下“虎”、“豹”系列坦克的负重轮是不是会露出T-54的马脚。
    总的来说,T-44是介于T-34和T-54之间一型承前启后的坦克,它所力图解决的主要是车体小型化和结构简单化的问题,和同期生产数万辆的T-34/85型坦克相比,T-44无疑没什么名气,而且面对战后以M-26重型坦克为代表的新对手,其火力也明显不足,几乎也是一出世就过时的一型产品。但是它就像进化链条上的一环那样,虽然不完善,但却不可缺少,这也是各国军事工业进步的共同历程。
    T-54/55系列坦克,正是以T-44型坦克为基础发展而来的。

     在T-44的研制过程中,曾经有一型装备D-25-44型122毫米主炮的T-44-122型坦克试验样车,但是该车炮弹重量达到25千克,载弹量只有24发,操炮也比较困难,最终这种设计未能被采用。实际上,在这一时间段,中型坦克能够搭载的最合适的大口径火炮,应当是SU-100上使用的D-10型100毫米炮了,该炮由第9炮兵工厂所属的中央炮兵设计局研制,性能较为可靠,与T-34共用底盘的SU-100的成功也说明了这一点。另外一种类似的火炮,是第92炮兵工厂研制的LB-1型100毫米炮。这两种火炮均是在海军舰艇用的B-34型100毫米加农炮基础上研制的,其炮管和闭锁机构基本没有改动,弹道性能也都类似。
1945年初,苏联人开始在T-34和T-44的基础上,试验加装100毫米炮。首先制造了装备LB-1型炮的样车。在T-34基础上,制造了两种样车,一种使用T-34原有炮塔,一种是将炮塔座圈直径扩大至1.68米,改为大型炮塔的样车,它们都被称为T-34-100。
    经过试验发现,T-34系列无法有效的使用100毫米炮,因为火炮高度较高,其产生的后坐力,会使采用克里斯蒂式悬挂系统的坦克产生巨大的震动,很难保持车体平衡。此外,还制造了一型样车,装备带有D-10T主炮的新炮塔,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最终,T-34-100也就没能进入实际应用。
    T-44坦克改装100毫米主炮的计划,则是从炮塔的重新设计开始的。第520设计局设计了一型带有新型防盾的炮塔,防盾面积大为增加,装甲厚度也有加强。此外,考虑到大战期间的经验,在装填手舱口加装了用于安装DShK型12.7毫米机枪的基座,以加强对空射击能力,在车体行动部分侧面加装了6毫米厚的装甲裙板,以对付破甲弹和火箭弹。使用这种炮塔的坦克车体重量也有所增加,达到了34吨,不过机动性没有太大变化。
    T-44-100最终制造了两种样车,分别装备LB-1型和D-10T型主炮。原本设计方是很有信心的,认为该车最终应当能被选用。但是经过实际测试发现,该车的炮塔容积太小,设计方被迫又设计了一型座圈直径超过原先车体宽度的新型炮塔,以解决战斗室内部容积问题,为此自然还要改动车体设计,最终于1945年5月20日完成了基本设计,并于秋天完成了样车,该车最初称为T-44V,后来很快被改为T-54,代号137工程。
KV-1S重型坦克
KV-1重型坦克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研制的,主要用于对付当时德军PzKpfwIII和PzKpfwIV中型坦克。1939年2月开始研制,同年4月,苏联国防委员会批准了该坦克的样车定型。1940年2月,位于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开始生产,当年生产了243辆。到1941年德军入侵苏联前一共生产了636辆。1941年9月,迫于前线形势,基洛夫工厂迁往位于乌拉尔山脉的车里雅宾斯克,与当地的拖拉机厂等工厂合并为一个规模宏大的坦克制造厂,人们称为坦克城。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坦克城一共生产了13500辆KV系列坦克和自行火炮。以KV-1坦克为基础研制出多种改进型坦克,尤其是其中的KV-85重型坦克和KV-2型122mm自行火炮很出名。KV系列重型坦克是苏联红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重要装备,该坦克曾参加对芬兰和德国的作战,1940年,苏军一个装备KV-1坦克的坦克排参加了突破芬兰主要阵地的战斗,在战斗中,没有一辆KV-1坦克被击穿。苏德战争初期,在苏军和德军的交战中,KV系列重型坦克对阻止德军的进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该系列坦克机动性较差,火炮威力也显得不足,在二战后期终于被IS系列重型坦克所取代。
KV-2重型坦克

  二战前夕,苏联西北方面军指挥部要求为4辆试验用的KV-1安装上152mm的榴弹炮。KTZ设计局最优秀的设计师被召集起来完成这个项目。两个星期后,一种新的试验车型设计完成了。一开始设计者决定安装152mm的mod1909/1930型榴弹炮,最终更现代的152mm M-10 Model 1938/1940型榴弹炮取代了它。新的更大的炮塔也被设计出来以适应这种重型炮,该炮塔被命名为MT-1。

    1941年初期,这种坦克被命名为KV-2。在这之前,KV-1被称为“装备小炮塔的坦克”,而KV-2被称为“装备大炮塔的坦克”。1940年2月10日,进行了第一次测试。当时苏联的设计师们并不具备设计如此重型坦克的经验。他们在榴弹炮的炮身上安装一个小盖子,这个小盖子的作用是防尘以及弹片和子弹。在第一次射击的时候这个盖子被撕裂了,之后就再也没有使用过。
1940年,2辆KV-2坦克就被送至前线。不过据说在苏联卫国战争前KV-2并没有参加过战斗。这2辆KV-2坦克向已经被攻占的雕堡射击,射击效果很好。1940年后期,KV-2重型坦克正式装备部队。苏军坦克兵喜欢称呼KV-2坦克为“大胆的人”。

    生产过程中,坦克的炮塔被做过细微的改进并加装了DT机枪。缩短的M-10榴弹炮可以发射52kg的高爆弹。海军的1915/28型半-穿甲弹KV-2也可以发射,不过这种炮弹一般只有苏军海军使用,而且库存很少。KV-2的操作手册上还写着如何使用穿甲弹和反混凝土炮弹。KV-2坦克携带36发炮弹以及3087发机枪弹。6名乘员:坦克指挥员,火炮指挥员,第二火炮指挥员(装填手),炮手,驾驶员,无线电手。除了152mm榴弹炮,还有其他一些类型的火炮曾被设计安装在KV-2上。其中一种是长身管的106.7mm Gun ZIS-6型炮。从1941年5月至6月,安装ZIS-6型炮的KV-2进行了工厂测试,之后又被送去进行ANIOP测试,不过失败了。主要问题是火炮的弹药,该炮所使用的炮弹很重不便于一个装填手操作。41年3月的时候,另外一种85mm Gun F-39型炮也试图安装在KV-2上并进行了测试,不过似乎之后这方面的记录便很难找了。

    KV-2和KV-1一样在转动和底盘上有严重的缺陷。此外,大多数的KV-2坦克所携带的炮弹数量都不正常。尽管如此,KV-2坦克的出现还是给德军坦克手造成了可怕的心理恐惧。当时除了88mm高射炮,几乎没有任何武器能成功摧毁这种巨兽。

    大多数的KV-2坦克都是因为故障而损失的。例如第41坦克师损失了33辆坦克中的22辆KV-2坦克,只有5辆是被敌人击毁的,其他17辆都是因为故障或者燃料耗尽而被抛弃。1941年10月,KV-2坦克的生产被取消,苏联一共制造了334辆KV-2坦克。
IS-1重型坦克


苏联IS-1重型坦克   IS系列重型坦克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制准备用于对付当时德军重型坦克的。该坦克是以斯大林的名字命名的。IS-1和IS-2坦克的前身就是KV-1重型坦克以及KV-13坦克。KV-13坦克(晚期型设计项目编号是223)是1942年3月苏联决定在车尔亚宾斯克实验工厂独立设计的重要工程,苏联2号N.V.Tseits设计局被指定为主设计局。   设计组其他成员有负责车体设计的K.I.库兹明、炮塔设计的N.M.舍内夫、底盘设计的S.V.米斯科维奇以及负责总装配的G.N.莫斯科万。KV-13坦克是作为中型坦克来设计的,不过其装甲却是重型坦克所具备的。这个项目因其采用大量铸造部件而非常有名,它不仅在炮塔采用了铸件还在其车体以及炮塔座圈上也使用了铸造部件。虽说限制了内部空间,但是却换来了良好的装甲防护(同时也在重量上得到减轻)。而且KV-13设计方案也符合苏联卫国委员会在1942年颁布的关于减少装甲所消耗金属资源的指示。第一辆从设计到被制造只用了很短的时间,1942年5月便被交付测试。这种坦克全重31.7吨,安装一门76.2mm ZIS-5火炮以及一架DT型同轴机枪。其车体前部最大装甲厚度为120mm,而炮塔则为85mm。600马力的V-2K引擎使它的最大速度达到55 km/h。采用了T-34坦克底盘上的一些部件,包括履带,负重轮则是取自KV坦克的。KV-13还采用了改进的冷却装置,对于增加空气导入效果很好。测试中也暴露出KV-13坦克的一些缺点:由于传动装置的问题导致其加速性能很差、履带很容易受损、在做转向的时候履带会产生脱落现象等等。1942年7月,就在测试进行时,主设计师N.V.切兹死了,N.F.沙姆舒林取代了他的位置。刚接手的时候,KV-13坦克采用了由F.A.马里沙金为KV-1S坦克设计的转动装置和底盘上其他一些部件。经过这些改进,KV-13依然没有通过测试,苏联军方很快便对它失去了兴趣。尽管最初的设计失败了,不过在1942年12月实验工厂又拿出两种新型的KV-13设计。这两种车型仅在车体、悬挂扭杆以及底盘上和上一个KV-13型坦克一致。炮塔和很多其他部件都完全是重新设计的。尤其其转向机构采用了A.I.巴拉格纳拉沃夫设计的“二级行星转向机”,苏联后来的T-54/55和T-62也都采用这种转向机构。

  冷却系统也被改进,履带连接采用了“车尔亚宾斯克履带”。

  德军在东线投入的虎式重型坦克更加迫使苏联尽管发展相应的坦克。根据GKO在1943年2月24日的2243号指示,车尔亚宾斯克的基洛夫工厂和NKTP的第100号工厂(就是原来的实验工厂)要在KV-13最后一种型号的基础上开发出两种坦克,命名为“约瑟夫.斯大林”(就是IS坦克或者称为JS坦克)型并准备接受测试。安装76.2mm火炮的称为IS-1(工厂设计编号依然是第233号工程)。而装备122mm的U-11坦克榴弹炮(原来是为KV-9试验坦克设计的)的则被命名为IS-2(第234工程)。

  两个型号都在1943年3月22日至4月19日接受测试,测试结果都很不错。两种坦克都比KV-1S重型坦克要轻,所以有更好的机动性,同时又具备了良好的装甲防护以及强大的火力。测试中也出现几个严重的缺陷,尤其是底盘和引擎/传动转向装置。当行驶到松软地形时,由于负重轮间距出现扭曲而导致产生大的旋转阻力。苏联有关部门建议增加负重轮的数量以通过测试。不过当时车尔亚宾斯克拖拉机厂、第100号工厂以及他们的合伙工厂UZTM工厂、第200号工厂都已经开始准备生产工具这种新型坦克了。4月初,苏联获得了德军虎式首份装甲防护数据。1943年4月15日,GKO发布第3187号指示开发研制可以摧毁德军新式装甲战斗车辆(就是指虎)的大威力反坦克炮。

  4月底,一辆缴获的虎式坦克被送到库宾卡测试场进行火力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对付虎式坦克最佳的武器就是85mm的52-K 1939型AA炮,这种炮可以在1000米的距离上击穿虎式坦克的前部100mm装甲。1943年5月5日,GKO又发布指示委派设计局留意该炮。这道命令下达之后,由V.G.格拉宾领导的中央炮兵设计局和F.F.彼得洛夫领导的9号工厂设计局受命在两辆KV-1S以及两辆试验型IS坦克上安装85mm火炮。

  6月上半月,TzAKB的两门S-31,9号工厂的两门D-5T型炮都准备完毕。S-31型炮是基于76.2mm的ZIS-5坦克炮的85mm火炮,非常便于制造。而D-5T型炮则是安装在SU-85自行火炮上的D-5S型炮的变种,它的特点就是重量轻以及后座力小。很快发现在IS原来的炮塔上安装85mm炮会导致乘员空间的急剧缩小。最后决定增大其炮塔尺寸,乘员室被扩大了,车体也相应增长到420mm。

  由于车体变长使的其第二和第三负重轮之间的距离也被增加,这要通过加装一个负重轮来解决。新的炮塔由第200号工厂生产。这些改动使得坦克的全重增加到44吨,造成了机动性能的下降,不过换来的却是更强大的火力。装备85mm火炮的IS坦克被定为“第237号项目”。1943年7月初,两辆试验型的IS坦克被制造出来(一两安装的是S-31火炮,另一辆则是D5-T火炮)。

  同时,ChKZ工厂也准备了两辆在KV-1S上安装85mm火炮的车型。一辆是“第238号项目”(在KV-1S上安装S-31火炮,炮塔没有改进),另外一辆是“第239项目”(和第237号项目一样,安装的是D-5T火炮)。1943年7月,所有的四辆坦克都参与了比较测试。D-5T火炮的型号,第237号和第239号项目赢得了竞争最后胜利。这两个项目被分别命名为IS-85和KV-85。由于乘员室空间实在太小,第238号项目则被取消。

  7月31日,KV-85和IS-85被交付库宾卡试验场进行测试,测试由第100号工厂的负责工程师N.M.施内夫带队的28名工程师组成。测试从8月2日开始,整个测试负责人是红军技术管理部门的S.A.阿伏宁少将。火炮测试是在高洛霍夫特斯基试验场进行。测试的成功使苏联决定两种坦克都在8月8开始投入生产,一队试验车型则沿着莫斯科大街开进了克里姆宁宫,在这里它们将接受斯大林的亲自视察,一起参加视察的还有莫罗托夫、沃洛舍洛夫以及贝利亚等高层人员。有趣的是,除了驾驶员其他所有的参加视察的乘员都换成了NKVD的官员。由于采用了新的传动装置和转向结构,机动性比KV-85重型坦克有了提高。另外在装甲厚度方面也有不少增强。1943年9月4日,IS-85重型坦克正式进入红军装备序列。

  在IS-1坦克投入生产时,德军就已经装备了“虎”式重型坦克。该坦克配用的88mm火炮可以发射的穿甲弹初速为930m/s,在1000m距离上的垂直穿甲厚度为140mm。而IS-1坦克的火炮使用的是85mm的火炮,其火炮威力弱于“虎”式坦克。根据这一情况,苏军给IS-1重型坦克装上100mm火炮,并称之为IS-100坦克,但这种坦克没有批准投产,因为苏军已经研制出装有122mm火炮的重型坦克方案了。就是以后的IS-2重型坦克。IS-1坦克的最终产量大约是107辆。其中有102辆后来被换装122mm的D-25型火炮。总的来说,IS-1坦克是一种过渡型的坦克,虽说设计的初衷是用来对付德军重型坦克,但是进入制造后却发现其与苏联当时的需要仍然有一定差距,所以只生产了很少的一些。而之后安装122mm火炮的IS-2坦克却成为二战中德军最可怕的对手。

  IS-1/IS-85主要性能数据列表

  战斗全重 44000kg

  车长 8.32m

  车宽 3.12m

  车高 2.71m

  引擎 B-2-HC12(V-2-IS/V-2K)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37/19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150(260) km

  乘员 4人

  火力装备 *85mm M-1943Д-5T85 ; 3x7.62mm DT MG ; 1x12.7mm

  弹药 85mm:59(71)发 ; 7.62mm:1330(2520)发 ; 12.7mm:945

  装甲 20/22-120mm

  爬坡度 36度

  通过垂直墙高 1.0m

  越壕宽 2.5m

  涉水深 1.3m IS-1 1943年
IS-2重型坦克
在Ф.彼得罗夫将军领导下的设计小组在半个月内制造出一个装122mm火炮的重型坦克方案,1943年10月31日,该批坦克被批准定型,并命名为IS-2重型坦克。
该坦克的车体和炮塔分别采用铸造和焊接结构。IS-2重型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门122mm火炮,该火炮身管长为43倍口径,可以发射曳光穿甲弹和杀伤爆破榴弹。在转向机构方面也采用了新的技术,这种“二级行星转向机”可以提高坦克的机动性,苏联后来的T-54/55和T-62也都采用这种转向机构。
IS-2重型坦克一共生产了2250辆。其火力优于德军的“虎”式重型坦克。为了对付苏军这种重型坦克,德国于1944年又研制出一种火力更猛,装甲防护力更强的“虎”2重型坦克,即“虎王”重型坦克。
   
IS-2m主要性能数据列表
战斗全重 45000kg
车长 9.60m
车宽 3.12m
车高 2.71m
引擎 V-2-IS(V2K)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37/19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241/210 km
乘员 4人
火力装备 122mm D-25 Model 1943 L/43 ; 2x7.62mm DT MG ; 1x12.7mm DShK MG
弹药 122mm:28发 ; 7.62mm:1000发 ; 12.7mm:945发
装甲 19-160mm
爬坡度 36度
通过垂直墙高 0.99m
越壕宽 2.48m
涉水深
IS-3重型坦克

为了对付德军的KingTiger重型坦克,苏联由H.杜克霍夫领导的小组根据T-34中型坦克的装甲原理设计了IS-3重型坦克。它的装甲更厚,炮塔前部装甲板厚度达230mm。车体由轧制钢装甲制成,倾角较大,炮塔的形状酷似龟壳,防弹外形好,从而显著加强了防护力。炮塔顶部设有两个舱门,取消了圆柱形指挥塔和炮塔上的后机枪。IS-3重型坦克于1945年1月装备部队。
战后,IS-3重型坦克得到改进,发展成为IS-4重型坦克,并于1946年开始装备苏军部队。
   

  IS-3主要性能数据列表
战斗全重 45800kg
车长 9.73m
车宽 3.07m
车高 2.44m
引擎 V-2-IS(V2K)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37/19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160(252)/120(189) km
乘员 4人
火力装备 122mm D-25 Model 1943 L/43 ; 2xDTM 7.62mm ; 1x12.7mm DShK MG (AA)
弹药 122mm:28发 ; 7.62mm:1000发 ; 12.7mm:945发
装甲 20-230mm
爬坡度 36度
通过垂直墙高 0.99m
越壕宽 2.48m
涉水深 1.30m

顶!!!!资料详细!!!!好文!!!!!:victory:
老坦克我都不敢发了,一发就给我转到二战版,郁闷,那版我从没去过
原帖由 西门锤 于 2006-10-19 15:13 发表
老坦克我都不敢发了,一发就给我转到二战版,郁闷,那版我从没去过

=====================================
:L 同感!!世界历史版人丁不旺,进去就如进泥潭-沉了:L !!!我的心血呀:') :') :')
20楼的是KV-1,不是KV-1s,KV-1s采用的是铸造炮塔
原帖由 gmdos 于 2006-10-19 20:29 发表
20楼的是KV-1,不是KV-1s,KV-1s采用的是铸造炮塔

=====================================
多谢提醒,可能当时发错了!!!!:handshake
不错的贴子!!!!顶一下!!!!
{:soso__12462161067120756756_3:}学习了,多谢楼主
好帖啊。看了手痒,好几天没有玩了


T26介绍的图片中混进去一张错的
看不清楚是T46还是BT?
大负重轮那张


T26介绍的图片中混进去一张错的
看不清楚是T46还是BT?
大负重轮那张
楼主资料详细
好文章,我冒死挖个坟
坦克世界里的KV-5是个什么奇葩货色?
这坟挖的不错!
1933年初,T-28逐渐为更先进的T-34取代,到苏联侵略中国前夕,苏军仅装备有不到200辆T-28坦克,其中只有不到100辆出现在中国战场上。
33年苏联入侵?咋么得印象……
好坟啊,古墓派难得立功了
好贴阿泰及时了最好把IS4~10外加那些个工程车都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