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的角度重估传统文化的价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3:20:59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然而,自清末以来,历史给我们泱泱大国开了一个残酷而又真实的玩笑,世界文明的中心,犹如一夜之间,变得积贫积弱,不堪一击,不得不“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虽历经几代人血与火的抗争、耻与辱的洗礼,最终得以救亡图存,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却似乎在历史中终结,就象童年时代天真烂漫的记忆,消失在成年后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什么四书五经,什么仁义道德,什么礼义廉耻,面对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就如覆盖在先祖古老苍冢上的一坯黄土,被冷落在某个遗忘的角落,也许还凄凄地等待着,在某个阴雨断魂的清明节,有人会来这里放一束烟花,以示世人的富贵与荣耀。
       中华文化就这样去了,老祖宗的智慧尽是“三纲五常”的封建糟粕而为现代人所不耻,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不仅遭到无数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批判,而且被打倒。仔细分析这段历史,到不是国人喜欢咒骂、背叛老祖宗,面对强势的西洋文化,要想战而胜之,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国人也是历尽曲折,万般无奈才走此一途。先是洋务运动,“师夷技以制夷”,中国人并不笨,也自信自己的文化传统并不比别人的差,西洋文化不就是“船坚炮利”吗?国人来一个“西学为用,中学为本”不就解决了吗?只可惜甲午惨败,举国震惊。然后是“立宪修律”改变政制,从“百日维新”到“民主革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无产阶级专政”,无数革命先烈“抛头卢”“洒热血”,历时一百余年,可谓步履艰难历尽坎坷,只可惜真正的“宪政法治”还是只有其表而不见其里。最后自然是文化上的“全盘西化”,从“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从马列主义”到最近有学者甚至提出“引进西方基督教的宗教信仰”,看来成为“上帝的选民”是确立“宪政”和“繁荣昌盛”的唯一选择。回顾这段历史,孔子呀孔子,你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啊?
      时至今天,历史还在延续,中华传统文化这一场历史的大浩劫也远还没有结束,经济改革在继续,政治改革在继续,文化上的巨变也还在继续深入。只是,我们今天不再象我们的前辈那样激烈,革命变成了改革,而且改革也还有改革的反思,我们在温和地渐进地改写历史、改变传统。这种改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无论如何决没有这么一条:我们比我们的前辈聪明,恰恰相反,我们只不过在合符逻辑地享受和利用我们前辈的革命成果而已。是的,这场中华文化传统的革命还没有最终完成,还有许许多多不尽人意的败笔,但毕竟已经是今非昔比,甚至在许多方面国人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因此,我们有了更多的资本来批判传统、批判前人的偏激,批判现在的不足和丑陋。
       在这场传统与现代,中华文化与西洋文化剧烈较量的过程中,法制改革一直处于这场史无前例的中西文化较量的风顶浪尖,从清末修律到民国的六法体系,从六法体系的废除到新中国法制体系的建立,可谓是这场较量的无比真实的缩影。如前所述,这场较量不仅还在延续,而且还在各个领域深化,同样,我们的法制改革也还没有结束,而是面临着许许多多艰难的选择。虽然,曾经时间上一以贯之,上下承继数千年,空间上不仅统领泱泱大中华而且影响周边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法律建置的大中华法系已经随着清末修律而迅速瓦解、分崩离析,但全面而又完善,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得以真正实施和遵守的法制体系远还未确立,“宪政法治”之路还是任重而道远。
      我们经常说我们的改革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的确,我们是处在一个关键时期,不是改革处在关键时期,而是在这场古与今,中与外的文化较量中我们仍处在一个关键时期。一方面,我们的改革,经济的、政治的、法律的、文化的都仍然主要的在走西化之路,在不同领域我们的主要任务还是在批判传统;另一方面,我们更注重国情,更注重民族性,确切地说,是更注重传统,寻找传统的现代化密码,从我们的祖先那里寻找解决我们民族问题和西方文化不能解决的世界问题的良方。我们不是西方文化的“跟屁虫”,也不是传统文化的“奴隶”,我们的目标是超越东方和西方、传统和现代,我们的目标是在古与今、中与外的文化较量和融合中构建新中华文化,重现我们自己的“汉唐盛世”,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要处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是要立于世界屋脊之巅,象我们的古人曾经做过的一样,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巨大贡献。这不是无知和狂妄,这是时代的机遇,这是历史的使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必然趋势,哲学上称之为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对东西方文化的扬弃。我们如果做不到,我们无疑是愧对祖先,愧对孔子。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然而,自清末以来,历史给我们泱泱大国开了一个残酷而又真实的玩笑,世界文明的中心,犹如一夜之间,变得积贫积弱,不堪一击,不得不“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虽历经几代人血与火的抗争、耻与辱的洗礼,最终得以救亡图存,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却似乎在历史中终结,就象童年时代天真烂漫的记忆,消失在成年后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什么四书五经,什么仁义道德,什么礼义廉耻,面对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就如覆盖在先祖古老苍冢上的一坯黄土,被冷落在某个遗忘的角落,也许还凄凄地等待着,在某个阴雨断魂的清明节,有人会来这里放一束烟花,以示世人的富贵与荣耀。
       中华文化就这样去了,老祖宗的智慧尽是“三纲五常”的封建糟粕而为现代人所不耻,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不仅遭到无数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批判,而且被打倒。仔细分析这段历史,到不是国人喜欢咒骂、背叛老祖宗,面对强势的西洋文化,要想战而胜之,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国人也是历尽曲折,万般无奈才走此一途。先是洋务运动,“师夷技以制夷”,中国人并不笨,也自信自己的文化传统并不比别人的差,西洋文化不就是“船坚炮利”吗?国人来一个“西学为用,中学为本”不就解决了吗?只可惜甲午惨败,举国震惊。然后是“立宪修律”改变政制,从“百日维新”到“民主革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无产阶级专政”,无数革命先烈“抛头卢”“洒热血”,历时一百余年,可谓步履艰难历尽坎坷,只可惜真正的“宪政法治”还是只有其表而不见其里。最后自然是文化上的“全盘西化”,从“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从马列主义”到最近有学者甚至提出“引进西方基督教的宗教信仰”,看来成为“上帝的选民”是确立“宪政”和“繁荣昌盛”的唯一选择。回顾这段历史,孔子呀孔子,你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啊?
      时至今天,历史还在延续,中华传统文化这一场历史的大浩劫也远还没有结束,经济改革在继续,政治改革在继续,文化上的巨变也还在继续深入。只是,我们今天不再象我们的前辈那样激烈,革命变成了改革,而且改革也还有改革的反思,我们在温和地渐进地改写历史、改变传统。这种改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无论如何决没有这么一条:我们比我们的前辈聪明,恰恰相反,我们只不过在合符逻辑地享受和利用我们前辈的革命成果而已。是的,这场中华文化传统的革命还没有最终完成,还有许许多多不尽人意的败笔,但毕竟已经是今非昔比,甚至在许多方面国人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因此,我们有了更多的资本来批判传统、批判前人的偏激,批判现在的不足和丑陋。
       在这场传统与现代,中华文化与西洋文化剧烈较量的过程中,法制改革一直处于这场史无前例的中西文化较量的风顶浪尖,从清末修律到民国的六法体系,从六法体系的废除到新中国法制体系的建立,可谓是这场较量的无比真实的缩影。如前所述,这场较量不仅还在延续,而且还在各个领域深化,同样,我们的法制改革也还没有结束,而是面临着许许多多艰难的选择。虽然,曾经时间上一以贯之,上下承继数千年,空间上不仅统领泱泱大中华而且影响周边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法律建置的大中华法系已经随着清末修律而迅速瓦解、分崩离析,但全面而又完善,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得以真正实施和遵守的法制体系远还未确立,“宪政法治”之路还是任重而道远。
      我们经常说我们的改革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的确,我们是处在一个关键时期,不是改革处在关键时期,而是在这场古与今,中与外的文化较量中我们仍处在一个关键时期。一方面,我们的改革,经济的、政治的、法律的、文化的都仍然主要的在走西化之路,在不同领域我们的主要任务还是在批判传统;另一方面,我们更注重国情,更注重民族性,确切地说,是更注重传统,寻找传统的现代化密码,从我们的祖先那里寻找解决我们民族问题和西方文化不能解决的世界问题的良方。我们不是西方文化的“跟屁虫”,也不是传统文化的“奴隶”,我们的目标是超越东方和西方、传统和现代,我们的目标是在古与今、中与外的文化较量和融合中构建新中华文化,重现我们自己的“汉唐盛世”,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要处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是要立于世界屋脊之巅,象我们的古人曾经做过的一样,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巨大贡献。这不是无知和狂妄,这是时代的机遇,这是历史的使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必然趋势,哲学上称之为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对东西方文化的扬弃。我们如果做不到,我们无疑是愧对祖先,愧对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