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南斯拉夫情结 Z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1:50:30
2006-06-01 13:41:08 来源: 重庆晨报 


“萨拉热窝的公民们!”纳粹德军在堆满萨拉热窝热血青年尸体的广场上的嚎叫,瓦尔特带领同伴们同纳粹顽强战斗,深深地印在了两代中国人的心里。那座“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的城市就是萨拉热窝。瓦尔特就是萨拉热窝,就是南斯拉夫。30多年前,南斯拉夫对中国人来讲,承载着太多的憧憬和梦想。面对今天已经成为历史的南斯拉夫,我们的感触和伤感难以言计……

50年代人:感伤和遗憾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在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们的心中这是一个美好的名字。在中国,它曾经被称为“欧洲大陆上共产主义的一颗珍珠”,它曾是坚强与勇敢的代名词。面对它的消亡,面对“南斯拉夫”这个国名将在地球上永久地被抹去,我们的父辈们只能用“伤心、遗憾”来表达对这个国名和那段历史的追忆。

南斯拉夫就是瓦尔特
“南斯拉夫就是瓦尔特。”这是记者在采访现年52岁的李女士时,她给记者留下最深刻影响的一句话。
“这么小的一个国家,在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下却能如此坚强,面对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它依然拒绝考虑加入苏联集团,坚称南斯拉夫是一个处在铁幕之外的开放社会。对于我来说,这曾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国家,是一个英雄的国度。正如《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台词一样: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这座城市就叫瓦尔特。面对德国法西斯那么残酷的围剿,铁托的游击队能如此坚韧不屈。”

现年56岁的余先生对记者说,其实南斯拉夫人民和重庆挺像的,多山;当地的人民和重庆人挺像的,豪迈,个性很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就是从巴尔干半岛开始的。当地人非常痛恨侵略主义,所以在二战中他们表现得非常勇敢,是一个有血性的民族。不过由于民族宗教问题,他们表现得太好斗了。”

说到铁托,余先生更是竖起了大拇指:“铁托厉害呀,在他的带领下这多民族团结在一起,在国际社会上也有很高的声誉。我挺佩服他的。铁托在的时候,南斯拉夫的经济发展得很不错,中国还曾进口过他们的汽车呢。”

要找瓦尔特那样的男人
提到南斯拉夫,就不能不提它的电影。在20世纪70年代时国内电影作品贫乏,而南斯拉夫的电影,如《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可算是街知巷闻。当时的年轻人能将片中大段大段的台词进行朗诵,朋友聚会,《啊,朋友再见》一歌是一定有的压轴曲目。

“一唱这首歌就让人心潮澎湃,让人充满斗志,又不失浪漫色彩。比现在的靡靡之音好听多了。”李女士对记者说,当时她看《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三遍也不觉得腻,而且这部片子还很影响了当时不少姑娘择偶的标准,都希望能找一个像瓦尔特一样的真正的男子汉。

余先生年轻时做过跑片工作,常背电影胶片往返于重庆各大电影院。他对记者说:“南斯拉夫的电影无论从教育性,还是欣赏性、艺术性上讲,都是非常不错的。当时人们非常喜欢看,还有人追着看,哪里放南斯拉夫电影,就坐几小时的车跑到那里去看。不过对于当时的年轻人来说,最棒的还是有一件与瓦尔特一样的皮夹克,因为在当时那样的皮夹克就是英雄的象征。一时夹克衫就成了最流行的时装了。”

陨落的珍珠
当听说黑山独立,南斯拉夫这个名字成为历史时,李女士感到非常的震惊:“真的吗,这是真的吗?”她一连问了两次,在确实消息的真实性后说:“我感到非常的伤心,就如同有人将你心目中非常美好的东西打碎了一样。也许你这代人对这个国家没有多少感情,可是我们是非常喜欢它的。这个国家在法西斯侵略那么艰苦的情况下都存活下来了,反而到现在……唉,我真的很难过。”

余先生在激情四溢地回顾了过去后,也非常失落地对记者说:“面对曾经那么好的国家没有了,我感到非常遗憾。同时也非常担心,巴尔干半岛又四分五裂,面对大国的强权这些小国又该怎么应对哟?”本报记者李凌

60年代人: 难以克服的亲近感
从前,我大约是在三医大那座拥有五六根巨柱的礼堂里观看那两部著名的电影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还有《桥》。
回想起瓦尔特这个名字,让我一下发现,我已经有多么的老!上海诗人王寅曾经在他的那首著名的《想起一部捷克电影想不起片名》中写道:“鹅卵石街道湿漉漉的……公园拐角上姑娘吻了你/你的眼睛一眨不眨/后来面对枪口也是这样/党卫军雨衣反穿/像光亮的皮大衣……我看见一滴雨水与另一滴雨水/在电线上追逐”,这些诗句那样贴切地重现了那两部南斯拉夫电影给我们留下的视觉印象。

是的,我们偏居于中国,那两部电影不知不觉帮助我们完成了对于美丽的白种男人和女人的想象。两部电影的反法西斯主题,反而退到了幕后。我们津津乐道电影里超酷的皮夹克,痴迷于其中那些欧洲的街道。瓦尔特成为男孩子中间风行的绰号,他们一边追逐,一边会像电影里的那些游击队员一样,端起冲锋枪一阵扫射。当然,实际上我们不过是双手端着虚无。

所以对于南斯拉夫,我们有一种难以克服的亲近感。昨天夜里,我在因特网上浏览《桥》的剧照,我再一次看见了那片干燥的土地,面黑色的铁草,以及那些平淡无奇的丘陵。他们就把那儿叫作巴尔干。在白银一样无情的日光照耀下,我们几乎可以触摸那些南斯拉夫人心中的绝望和忍耐。

好吧,我承认,在属于我个人的偏执的版图上,阿尔巴尼亚就像一个奸诈的乞讨者,罗马尼亚则是优雅的歌者,捷克更接近于一把轻灵的小提琴,南斯拉夫呢?我宁愿将它想象成中国北方一个埋头耕地的农民,拥有朴实的灵魂。

等待
对于萨拉热窝,战争真的就像挥之不去的幽灵。子弹从那些南斯拉夫人的头顶飞过,在忧伤而热切的等待之后,他们会迎来什么样的结局呢?
1993年4月,长着一张男人面孔的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去看望她身在萨拉热窝的儿子,在大街上与那些苦难的南斯拉夫妇女和儿童相遇,这位来自纽约的母亲觉得非要做一点事不可。她最后想到了贝克特的剧本《等待戈多》,那个悲惨的寓言讲述的是,人们陷入了一场永远也没有结果的等待,信使一次又一次地到来,但是他不变的台词是:“戈多先生今天不会来但明天肯定会来”。当时,那座城市“没有食物,没有电力,没有自来水,没有邮件,没有电话”。

在剧院里,当信使宣布之后,桑塔格这样写道:“观众席鸦雀无声,唯一的声音来自剧院外面:一辆联合国装甲运兵车轰隆隆碾过那条街,还有狙击手们枪火的噼啪声。”
飘散
永远也忘不了那部《地下》(1995年金棕榈奖)的结尾:电影里的南斯拉夫人跑到地下室里躲避战争,后来的某一天,他们突然发现战争远去,于是开始欢宴舞蹈。就在这时,他们脚下的那块陆地突然分裂,像岛一样渐渐飘移,上面的人们依旧狂欢不已。这时字幕浮现:“从前有一个国家,它的名字叫南斯拉夫,首都是贝尔格莱德……”2006-06-01 13:41:08 来源: 重庆晨报 


“萨拉热窝的公民们!”纳粹德军在堆满萨拉热窝热血青年尸体的广场上的嚎叫,瓦尔特带领同伴们同纳粹顽强战斗,深深地印在了两代中国人的心里。那座“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的城市就是萨拉热窝。瓦尔特就是萨拉热窝,就是南斯拉夫。30多年前,南斯拉夫对中国人来讲,承载着太多的憧憬和梦想。面对今天已经成为历史的南斯拉夫,我们的感触和伤感难以言计……

50年代人:感伤和遗憾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在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们的心中这是一个美好的名字。在中国,它曾经被称为“欧洲大陆上共产主义的一颗珍珠”,它曾是坚强与勇敢的代名词。面对它的消亡,面对“南斯拉夫”这个国名将在地球上永久地被抹去,我们的父辈们只能用“伤心、遗憾”来表达对这个国名和那段历史的追忆。

南斯拉夫就是瓦尔特
“南斯拉夫就是瓦尔特。”这是记者在采访现年52岁的李女士时,她给记者留下最深刻影响的一句话。
“这么小的一个国家,在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下却能如此坚强,面对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它依然拒绝考虑加入苏联集团,坚称南斯拉夫是一个处在铁幕之外的开放社会。对于我来说,这曾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国家,是一个英雄的国度。正如《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台词一样: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这座城市就叫瓦尔特。面对德国法西斯那么残酷的围剿,铁托的游击队能如此坚韧不屈。”

现年56岁的余先生对记者说,其实南斯拉夫人民和重庆挺像的,多山;当地的人民和重庆人挺像的,豪迈,个性很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就是从巴尔干半岛开始的。当地人非常痛恨侵略主义,所以在二战中他们表现得非常勇敢,是一个有血性的民族。不过由于民族宗教问题,他们表现得太好斗了。”

说到铁托,余先生更是竖起了大拇指:“铁托厉害呀,在他的带领下这多民族团结在一起,在国际社会上也有很高的声誉。我挺佩服他的。铁托在的时候,南斯拉夫的经济发展得很不错,中国还曾进口过他们的汽车呢。”

要找瓦尔特那样的男人
提到南斯拉夫,就不能不提它的电影。在20世纪70年代时国内电影作品贫乏,而南斯拉夫的电影,如《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可算是街知巷闻。当时的年轻人能将片中大段大段的台词进行朗诵,朋友聚会,《啊,朋友再见》一歌是一定有的压轴曲目。

“一唱这首歌就让人心潮澎湃,让人充满斗志,又不失浪漫色彩。比现在的靡靡之音好听多了。”李女士对记者说,当时她看《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三遍也不觉得腻,而且这部片子还很影响了当时不少姑娘择偶的标准,都希望能找一个像瓦尔特一样的真正的男子汉。

余先生年轻时做过跑片工作,常背电影胶片往返于重庆各大电影院。他对记者说:“南斯拉夫的电影无论从教育性,还是欣赏性、艺术性上讲,都是非常不错的。当时人们非常喜欢看,还有人追着看,哪里放南斯拉夫电影,就坐几小时的车跑到那里去看。不过对于当时的年轻人来说,最棒的还是有一件与瓦尔特一样的皮夹克,因为在当时那样的皮夹克就是英雄的象征。一时夹克衫就成了最流行的时装了。”

陨落的珍珠
当听说黑山独立,南斯拉夫这个名字成为历史时,李女士感到非常的震惊:“真的吗,这是真的吗?”她一连问了两次,在确实消息的真实性后说:“我感到非常的伤心,就如同有人将你心目中非常美好的东西打碎了一样。也许你这代人对这个国家没有多少感情,可是我们是非常喜欢它的。这个国家在法西斯侵略那么艰苦的情况下都存活下来了,反而到现在……唉,我真的很难过。”

余先生在激情四溢地回顾了过去后,也非常失落地对记者说:“面对曾经那么好的国家没有了,我感到非常遗憾。同时也非常担心,巴尔干半岛又四分五裂,面对大国的强权这些小国又该怎么应对哟?”本报记者李凌

60年代人: 难以克服的亲近感
从前,我大约是在三医大那座拥有五六根巨柱的礼堂里观看那两部著名的电影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还有《桥》。
回想起瓦尔特这个名字,让我一下发现,我已经有多么的老!上海诗人王寅曾经在他的那首著名的《想起一部捷克电影想不起片名》中写道:“鹅卵石街道湿漉漉的……公园拐角上姑娘吻了你/你的眼睛一眨不眨/后来面对枪口也是这样/党卫军雨衣反穿/像光亮的皮大衣……我看见一滴雨水与另一滴雨水/在电线上追逐”,这些诗句那样贴切地重现了那两部南斯拉夫电影给我们留下的视觉印象。

是的,我们偏居于中国,那两部电影不知不觉帮助我们完成了对于美丽的白种男人和女人的想象。两部电影的反法西斯主题,反而退到了幕后。我们津津乐道电影里超酷的皮夹克,痴迷于其中那些欧洲的街道。瓦尔特成为男孩子中间风行的绰号,他们一边追逐,一边会像电影里的那些游击队员一样,端起冲锋枪一阵扫射。当然,实际上我们不过是双手端着虚无。

所以对于南斯拉夫,我们有一种难以克服的亲近感。昨天夜里,我在因特网上浏览《桥》的剧照,我再一次看见了那片干燥的土地,面黑色的铁草,以及那些平淡无奇的丘陵。他们就把那儿叫作巴尔干。在白银一样无情的日光照耀下,我们几乎可以触摸那些南斯拉夫人心中的绝望和忍耐。

好吧,我承认,在属于我个人的偏执的版图上,阿尔巴尼亚就像一个奸诈的乞讨者,罗马尼亚则是优雅的歌者,捷克更接近于一把轻灵的小提琴,南斯拉夫呢?我宁愿将它想象成中国北方一个埋头耕地的农民,拥有朴实的灵魂。

等待
对于萨拉热窝,战争真的就像挥之不去的幽灵。子弹从那些南斯拉夫人的头顶飞过,在忧伤而热切的等待之后,他们会迎来什么样的结局呢?
1993年4月,长着一张男人面孔的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去看望她身在萨拉热窝的儿子,在大街上与那些苦难的南斯拉夫妇女和儿童相遇,这位来自纽约的母亲觉得非要做一点事不可。她最后想到了贝克特的剧本《等待戈多》,那个悲惨的寓言讲述的是,人们陷入了一场永远也没有结果的等待,信使一次又一次地到来,但是他不变的台词是:“戈多先生今天不会来但明天肯定会来”。当时,那座城市“没有食物,没有电力,没有自来水,没有邮件,没有电话”。

在剧院里,当信使宣布之后,桑塔格这样写道:“观众席鸦雀无声,唯一的声音来自剧院外面:一辆联合国装甲运兵车轰隆隆碾过那条街,还有狙击手们枪火的噼啪声。”
飘散
永远也忘不了那部《地下》(1995年金棕榈奖)的结尾:电影里的南斯拉夫人跑到地下室里躲避战争,后来的某一天,他们突然发现战争远去,于是开始欢宴舞蹈。就在这时,他们脚下的那块陆地突然分裂,像岛一样渐渐飘移,上面的人们依旧狂欢不已。这时字幕浮现:“从前有一个国家,它的名字叫南斯拉夫,首都是贝尔格莱德……”
南斯拉夫就这样在风中飘散。文/贺斌
70年代后:年轻人的记忆碎片
2006年的5月22日,黑山共和国宣告独立,标志着原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彻底瓦解。我市70至80年代后出生的大多数年轻人对南联盟的认知只片面停留在几个关键词上:米洛舍维奇、足球、北约轰炸。

评价老米难定论
记者:2006年3月11日正在海牙国际法庭受审的原南联盟总统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在联合国监狱里去世。此事立即引起很大反响。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网友热热的铁,冷冷的风:“在整个90年代,米洛舍维奇是中国人所耳熟能详的名字。特别是后来爆发了北约组织对南联盟的军事行动,米洛舍维奇又成了“敢于以弱对强、抗击国际强权”的象征。通过互联网,我知道了米洛舍维奇干过种族屠杀这样可怕的事情。我认为,米氏对当年南联盟境内发生的军队对平民的屠杀负有责任。”

回忆抗议游行
记者:1999年5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从不同方向发射5枚导弹袭击了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3名中国记者牺牲。全国各地的大学学生都自发的组织了抗议示威游行。你有参加吗?

小吴(重庆,报纸编辑):当时我正在吉林大学读书,第二天凌晨5点就起来参与了抗议游行。当时我们学校有几张标语我还清晰记得:1.导弹,中国也有!2.射错。3.抗美援南。

小邓(深圳,人力资源管理):当时我在四川大学读书。5月8日一大早,我就和宿舍的同学一起朝美国领事馆出发,参与抗议游行。当我们抵达美领馆的时候,看到那里已是人山人海。学生们个个怒火冲天。街边的那些商贩免费给我们矿泉水,真的感受到一种一致对外的爱国心。人群互相推挤,有人还趁乱朝美领馆扔汽油瓶,把美领馆点燃了,这事后来在全国都出名了!

不知者不为过
在采访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小李时,有如下对话:
记者:你知道南联盟吗?
小李:知道,这是一个神秘的组织。
记者:……
小李:不对吗?爱斯基摩人归南斯拉夫管吧?
记者:……本报记者徐婉泠
网忆南斯拉夫
当黑山独立后,中国的网民们不由自主地想起:从前有一个国家,她的首都是贝尔格莱德……
追忆篇
网友IP:58.17.225.:唉……小时侯,我有一件皮甲克,外号就叫:瓦尔特。往事如烟,想不到,就这么消失不再见了!几分伤感,几分幻灭……
网友IP:219.246.155.:南斯拉夫,一个充满忧郁的名字,一个有丝丝怀念的名字,一个曾经和苏联一样让人肃然的名字,像一个我们并不陌生的远房亲戚一样,离我们而去了……

网友yfalcon:好怀念那首《啊,朋友再见》,南斯拉夫,没有倒在纳粹德国的铁骑下,没有倒在苏联淫威下,却倒在了美国人的阴谋和自己人的分裂下,痛心啊!米洛舍维奇才刚刚过世,他和铁托的在天之灵绝对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向铁托致敬,因为他是世界反法西斯阵营里最坚强的战士,向米洛舍维奇致敬,因为他为祖国的统一付出生命,最后向所有反抗世界霸权的英雄们致敬。

思索篇
网友IP:58.50.210.:我们是70年代生的人,《桥》对我们的影响很大。南斯拉夫这个国家的不存在,和苏联的消失一样,令人怀念!这个时代,这个裂变的过程,能不让人思考?

网友IP:60.18.29.:失去之后才觉珍贵,有一天南斯拉夫人会后悔现在的选择,他们会永远怀念铁托、米洛舍维奇,他们是真正的有血性的南斯拉夫人。
网友IP:218.16.146.:人口还不如我国的一个普通的县,独立有什么用?本报综合
南斯拉夫,一个承受了太多悲欢离合的国家..........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又会见到一个新的南斯拉夫..........
我本人对南斯拉夫很有好感,这个已经远去的背影令人感慨
一起进来回忆一下吧
网友yfalcon:好怀念那首《啊,朋友再见》,南斯拉夫,没有倒在纳粹德国的铁骑下,没有倒在苏联淫威下,却倒在了美国人的阴谋和自己人的分裂下,痛心啊!米洛舍维奇才刚刚过世,他和铁托的在天之灵绝对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向铁托致敬,因为他是世界反法西斯阵营里最坚强的战士,向米洛舍维奇致敬,因为他为祖国的统一付出生命,最后向所有反抗世界霸权的英雄们致敬。

对于这种评论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
很喜欢南斯拉夫的2战电影!景点中的经典!
不过,为了2战的胜利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光女兵就阵亡20万!
德国人真得不好对付!!
还有,米洛舍维奇就是一个英雄!苍蝇就是苍蝇,只能嗡嗡叫!
不知者不为过
在采访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小李时,有如下对话:
记者:你知道南联盟吗?
小李:知道,这是一个神秘的组织。
记者:……
小李:不对吗?爱斯基摩人归南斯拉夫管吧?
记者:……本报记者徐婉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位教育工作者也真够猛的,比星爷还猛
.不知者不为过
在采访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小李时,有如下对话:
记者:你知道南联盟吗?
小李:知道,这是一个神秘的组织。
记者:……
小李:不对吗?爱斯基摩人归南斯拉夫管吧?
记者:……本报记者徐婉泠
.....这样回答的人   应该拉出去打    怎么学的地理和历史他的老师也有责任    不能没有常识啊  这又让我想起了CCTV那个什么原生态的歌手 连自己祖国的国旗都不知道   真的..............无语言了    真的是无知者无敌
伤感一个伟大的国家的逝去。
:L 那个教育工作者小李··我真服了他··厉害··厉害啊·
米洛舍维奇坚持社会主义么?典型的谎言。

塞尔维亚的私有化程度远远高于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
人家南斯拉夫“独裁领导人”至少要比伊拉克、阿富汗某些傀儡领导人强!
:@ :@ :@
]]
不知者不为过
在采访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小李时,有如下对话:
记者:你知道南联盟吗?
小李:知道,这是一个神秘的组织。
记者:……
小李:不对吗?爱斯基摩人归南斯拉夫管吧?
记者:……本报记者徐婉泠




蟑螂一样的妓者又出来放屁了,且不说这对话是真是假,恐怕妓者对南联的认识也仅仅是在出去采访之前匆匆的看了几眼书吧
历史的无知者还不少!
噩耗啊!我不愿再回首。:')
看了楼主的帖子,眼眶湿湿的,内心充满了无限的伤感。
桥+瓦而特保卫萨拉热窝,永远不会忘记的经典
米洛舍维奇就是个极端的民族主义分子罢了。在海牙法庭关押的时候,居然要塞尔维亚社会党支持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参加竞选,最后连他自己的党员都抛弃他了。

这个人,属于投机失败分子。
原帖由 大秦猛士 于 2006-11-13 14:02 发表
米洛舍维奇就是个极端的民族主义分子罢了。在海牙法庭关押的时候,居然要塞尔维亚社会党支持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参加竞选,最后连他自己的党员都抛弃他了。

这个人,属于投机失败分子。

那些个塞国的美国走狗,难道不是投机分子吗???其中为首的金吉奇早被干掉了!
原帖由 中国闪电 于 2006-11-13 15:01 发表

那些个塞国的美国走狗,难道不是投机分子吗???其中为首的金吉奇早被干掉了!


米氏则属于投奔美国当走狗未成功——因为自己名声太臭,美国不要他。

终其一生,唯一的成就就是在搞垮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南斯拉夫中出了大力气,其他一无可观。
内部不团结就是这样的下场!!!!!

教训啊z!!
老米对少数民族管束太软,酿成了灾难!
原帖由 中国闪电 于 2006-11-14 13:59 发表
老米对少数民族管束太软,酿成了灾难!


此人可是狂热的大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分子,把其他民族赶出联邦机构,赶出塞尔维亚,此人可是始作俑者之一。太软?无非是一个会惹事不会收场的而已,煽动狂热情绪拿到权力,然后推行狂热政策,最后身败名裂。铁托要是知道自己的政党和国家会冒出这么一个不肖子孙,大概也会从坟墓里气活过来又气死过去。
呵呵,未必。没有当年打下的底子,就如同只吃第七个烧饼一样
英雄逝去!!!
在南斯拉夫这个国家里塞尔维亚人是有很多仇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