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日本,不仅仅在九·一八!Z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5:15:12
  与9·11考验美国人的神经相比,一年之中,中日关系也有太多敏感的日子。8·15日本二战投降日,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日子;9·18日本发动全面侵华纪念日;12·13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祭日。日本这个与中国地理上一衣带水、文化上渊源很深、经济上相互依存、外交上休戚相关的国家,却总在考验着中国政府与公众的耐心,一而再再而三地给中国人民带来伤害甚至灾难。不仅战争时期如此,和平时期似乎也没有放弃过这种念头。经济侵略、文化渗透、外交孤立,尽管首相换了一个又一个,但日本尤其是右翼势力却在试图延续他们曾经的对华政策。

  一、从经济援助到经济侵略

  从经济上看,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占领中国八年间,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中国资源的掠夺性开采。煤、石油等转化为了日本人囤积在海岸线以下的战略储备,各种金属矿成为了日本人制造飞机大炮甚至航母的军事物资,和欧美列强一样对华推行的鸦片政策,既获取经济上的暴利又摧垮了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的斗志。铁路、军舰、飞机成为了中国资源流向日本的快速通道。

  二战以后,依靠美国的扶持,尤其是从朝鲜战争中所发的战争财,日本经济迅速反弹。1972年中日也签署了《联合声明》恢复全面邦交,日本对中国也开始有步骤地实施经济援助。1979年以来,日本政府对中国提供了以日元贷款为主、以无偿援助和技术合作为辅的政府开发援助(ODA)资金。两国建交30年来,双边贸易额增长了近85倍,形成了互补的双边贸易伙伴关系。但随着本国经济的全面复苏,日本开始借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的幌子,投资建厂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从中国榨取了高额的利润回报。“经济援助”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很多人的视听,它模糊了对外援助和对外投资的概念。日本利用“经济援助”从中国运走的木材、煤炭、矿石等能源,对日本经济的快速恢复与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从表面上看,虽然中日两国贸易总额每年可以达到600亿美元,但从我国出口的大多是以劳资为主的初级产品,而日本出口我国的却是科技含量很高的电器类产品。中方得到的是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上的微薄利润,而绝大部分的利润则流回日本本土。日本在华企业的绝对控股地位,掠夺性投资对中国企业的打压,对企业员工的剥削等,都是日本对华经济侵略的延续。

  如何拒绝经济侵略,不是一句话可以说清楚的问题。在互联网上曾经流传过这样的贴子:“如果中国人1个月不买日货,日本将有数千家企业面临破产。如果中国人6个月不买日货,日本将有一半人失业。如果中国人1年不买日货,日本经济结构彻底瓦解。……”当然这只是网友对日本抵触情绪的一种发泄。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地每年敏感日的反日情绪,如果全面抵制日货,毫无疑问会对日本经济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如今年4月中国的反日骚乱就令日本股市大挫。许多日资公司重新评估在中国的投资策略,更有不少已把厂房撤离视为政治敏感的国家,改于其他国家设厂。2006年上半年,日本对华投资为22.4亿美元,与去年同期减少了31.4%。日本的商界曾数次游说小泉停止参拜靖国神社,足见中日关系对于日本经济的利害关系。而中国对日本的外贸依存度,决定了中国不会因为经贸合作中略显被动的地位而因噎废食。但从中国政府近年的重大项目招标中不难看出,欧美企业中标率明显高于日本,一度引起了日本财政界的担忧与恐慌。对于中国而言,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做大做强自己的企业品牌,等到可以与日本掰手腕的时候,我想中国会对日本的经济侵略说“不”的。

  二、从动漫冲击到文化渗透

  在文化领域,与日本打着对华投资的旗号,明目彰胆地对中国经济侵略相比,日本对华的文化渗透也由来已久。二战在华占领期间,日本将文化侵略作为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利用文化手段为军事侵略服务,为长期占领并奴役中国人民服务。日本一些反动文人受纳粹德国战争理论影响,提出了“思想战”、“宣传战”的概念。利用新闻媒介,肆意颠倒“日本侵华”与“中国抗日”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且,为了长期统治中国,日本有计划有步骤地在中国推行奴化教育,要求按照“皇化教育”的理念实施教学,试图通过日语学习来培养中国人的“亲日”情感。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虽然已经没有大规模的文化侵略行为发生,但日本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长期文化渗透不容忽视。中国的年轻一代,尤其是80年代以后的这一代人,几乎就是看日本动漫、玩日本电玩长大的,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等卡通形象深入课堂与家庭,同学之间经常谈论的就是日本动画明星、青春偶像。近些年来,“哈日”甚至成了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的行为方式。以动漫、音乐、美食、时装、广告等为代表的日本流行文化在中国日渐风行,并以强大的影响力成为中国城市流行文化的热点。港台歌手翻唱日本歌曲,电视节目克隆日本电视剧风格,《瑞丽伊人风尚》等时尚杂志销量处于中国时尚杂志前列,……,如此等等,中国俨然成为了日本流行文化的最大受众。

  不仅如此,日本还将中国文化加以包装,使之以日本文化的风格在世界各地登堂入室。“女子十二乐坊”签约日本PLATIA公司迅速蹿红后,演奏着日本当下最流行的曲目“杀”回中国大陆及港台,并不断开拓世界市场。肆意抢注中国四大名著商标,将《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经典名著改编成五花八门的电玩、漫画向全球倾销。在大力发展动漫产业的同时,日本不忘将这种颇具穿透力的动漫文化向中国乃至全世界推广。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动漫是“文化侵略”一种潜在手段。因为在进行动漫制作时,日本总会有意无意地将其价值观念和政治、文化思维混于其中。于是日本动漫的消费者便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日本意志”的渗透与腐蚀。

  虽然如日本学者加藤周所言,日本文化是“杂种文化”。习惯吸取泊来文化的特点,决定了日本没有民族特有的文明气质。有人说,日本是东方国家中最“西方”的,也是西方国家中最“东方”的。在文化领域,日本不是古代学习中国,就是近代模仿欧美。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日本具有天生的文化接收与融合能力,不断吸收和消化着异域文化,这为日本成为文化超级大国提供了可能性。事实上,日本文化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20世纪80年代作为经济超级大国时的影响力。

  文化渗透不象军事占领那么直观,也不象经济侵略那样可以量化。有学者认为,文化侵略就象腌咸菜一样,慢慢把自己的文化理念渗透、灌输给对方,泯灭对方的民族性和主体意识。比如我国的台湾在被日本实行了50年的殖民文化统治之后,造成的结果是有一些台湾人以自己曾是日本人而感到自豪。文化渗透虽然不象军事占领时期杀人放火,但在意识形态领域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却更加可怕。所以,面对日本动漫的冲击波,美国媒体曾惊呼自己的文化产业遭遇了第二次“珍珠港事件”。中国如何对待日本的文化渗透,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一味封杀是否明智,也是政府、学术界、社会公众必须正视的问题。

  三、从和平共处到外交挑衅

  二战以后,日本在被美军占领的条件下,形成了“以日美关系为基轴”和“以经济外交为主要手段”的外交路线,以此为核心重建了其对外关系体系。二战之后的30年间中日关系处于19世纪后期以来的最好状态。两国于1972年签署《中日联合声明》,于1978年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于1998年签署《中日联合宣言》。三个基本文件为两国之间的睦邻友好奠定了基础。中日两国多次举行军事高层互访与会谈,就地区安全形势以及打击跨国犯罪等进行磋商等,都表明中日外交处于良好的和平共处时期。

  然而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在提高自身国际地位与作用方面不断加大力度。在双边关系上,谋求提高对美关系的对等性,增强对中、俄、西欧等国家与地区的对等地位;在多边关系上,谋求在亚太合作体系中增强自身的地位与作用;在全球层次上,争取早日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且,日本在谋求增强对外干预和影响的能力。力图不断扩大对亚太及全球事务的干预和影响能力,增强对双边及多边关系协调能力,争取在地区格局与秩序的演变过程中参与制定规则。此外,日本谋求在反对核试验和防止核扩散、防止生物武器扩散、禁止化学武器、限制常规武器的转让等广义上的军备管理和裁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解决全球性经济与社会问题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但是,日本对二战态度所造成的持续紧张外交关系,也束缚住了其强势外交的手脚。虽然它每年平均支付联合国20%左右的经费开支(这个数字仅次于美国,多于其他四个常任理事国),但当日本争取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议案于8月正式提交时,却只有阿富汗、不丹和马尔代夫三个亚洲国家表示支持。几乎和所有邻国都有领土争议的日本,却在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上遭遇惨败。

  具体到中日外交方面,关于钓鱼岛等地的领土纠纷、肆意篡改历史教科书、东海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的中日分歧等,都是决定中日外交能否更进一步的决定因素。此外,日本试图孤立中国的外交政策、历任首相屡屡参拜靖国神社等,都在不断考验着中国外交的忍耐极限。在小泉纯一郎今年5月再次大放撅词之后,正在日本访问的吴仪副总理断然取消了同他的会晤,令日本朝野一片哗然。同年6月,中国常驻联合国大使王光亚甚至明确表示,将不惜动用“否决权”以阻止日本“入常”,这些都是中国给日本发出的外交方面的明确信号。

  总而言之,二战后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无论是在经济、文化还是外交领域,日本并没有完全信守投降时的承诺,并没有一以贯之地遵守三个基本文件的双方约定。尤其是当日本右翼势力再度复苏以后,对中国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的强势打压,甚至完全有可能将中日关系重新推向一条不归之路。对于日本,我们必须时刻警惕,而不仅仅是在中日关系那些敏感的日子。与9·11考验美国人的神经相比,一年之中,中日关系也有太多敏感的日子。8·15日本二战投降日,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日子;9·18日本发动全面侵华纪念日;12·13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祭日。日本这个与中国地理上一衣带水、文化上渊源很深、经济上相互依存、外交上休戚相关的国家,却总在考验着中国政府与公众的耐心,一而再再而三地给中国人民带来伤害甚至灾难。不仅战争时期如此,和平时期似乎也没有放弃过这种念头。经济侵略、文化渗透、外交孤立,尽管首相换了一个又一个,但日本尤其是右翼势力却在试图延续他们曾经的对华政策。

  一、从经济援助到经济侵略

  从经济上看,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占领中国八年间,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中国资源的掠夺性开采。煤、石油等转化为了日本人囤积在海岸线以下的战略储备,各种金属矿成为了日本人制造飞机大炮甚至航母的军事物资,和欧美列强一样对华推行的鸦片政策,既获取经济上的暴利又摧垮了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的斗志。铁路、军舰、飞机成为了中国资源流向日本的快速通道。

  二战以后,依靠美国的扶持,尤其是从朝鲜战争中所发的战争财,日本经济迅速反弹。1972年中日也签署了《联合声明》恢复全面邦交,日本对中国也开始有步骤地实施经济援助。1979年以来,日本政府对中国提供了以日元贷款为主、以无偿援助和技术合作为辅的政府开发援助(ODA)资金。两国建交30年来,双边贸易额增长了近85倍,形成了互补的双边贸易伙伴关系。但随着本国经济的全面复苏,日本开始借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的幌子,投资建厂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从中国榨取了高额的利润回报。“经济援助”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很多人的视听,它模糊了对外援助和对外投资的概念。日本利用“经济援助”从中国运走的木材、煤炭、矿石等能源,对日本经济的快速恢复与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从表面上看,虽然中日两国贸易总额每年可以达到600亿美元,但从我国出口的大多是以劳资为主的初级产品,而日本出口我国的却是科技含量很高的电器类产品。中方得到的是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上的微薄利润,而绝大部分的利润则流回日本本土。日本在华企业的绝对控股地位,掠夺性投资对中国企业的打压,对企业员工的剥削等,都是日本对华经济侵略的延续。

  如何拒绝经济侵略,不是一句话可以说清楚的问题。在互联网上曾经流传过这样的贴子:“如果中国人1个月不买日货,日本将有数千家企业面临破产。如果中国人6个月不买日货,日本将有一半人失业。如果中国人1年不买日货,日本经济结构彻底瓦解。……”当然这只是网友对日本抵触情绪的一种发泄。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地每年敏感日的反日情绪,如果全面抵制日货,毫无疑问会对日本经济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如今年4月中国的反日骚乱就令日本股市大挫。许多日资公司重新评估在中国的投资策略,更有不少已把厂房撤离视为政治敏感的国家,改于其他国家设厂。2006年上半年,日本对华投资为22.4亿美元,与去年同期减少了31.4%。日本的商界曾数次游说小泉停止参拜靖国神社,足见中日关系对于日本经济的利害关系。而中国对日本的外贸依存度,决定了中国不会因为经贸合作中略显被动的地位而因噎废食。但从中国政府近年的重大项目招标中不难看出,欧美企业中标率明显高于日本,一度引起了日本财政界的担忧与恐慌。对于中国而言,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做大做强自己的企业品牌,等到可以与日本掰手腕的时候,我想中国会对日本的经济侵略说“不”的。

  二、从动漫冲击到文化渗透

  在文化领域,与日本打着对华投资的旗号,明目彰胆地对中国经济侵略相比,日本对华的文化渗透也由来已久。二战在华占领期间,日本将文化侵略作为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利用文化手段为军事侵略服务,为长期占领并奴役中国人民服务。日本一些反动文人受纳粹德国战争理论影响,提出了“思想战”、“宣传战”的概念。利用新闻媒介,肆意颠倒“日本侵华”与“中国抗日”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且,为了长期统治中国,日本有计划有步骤地在中国推行奴化教育,要求按照“皇化教育”的理念实施教学,试图通过日语学习来培养中国人的“亲日”情感。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虽然已经没有大规模的文化侵略行为发生,但日本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长期文化渗透不容忽视。中国的年轻一代,尤其是80年代以后的这一代人,几乎就是看日本动漫、玩日本电玩长大的,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等卡通形象深入课堂与家庭,同学之间经常谈论的就是日本动画明星、青春偶像。近些年来,“哈日”甚至成了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的行为方式。以动漫、音乐、美食、时装、广告等为代表的日本流行文化在中国日渐风行,并以强大的影响力成为中国城市流行文化的热点。港台歌手翻唱日本歌曲,电视节目克隆日本电视剧风格,《瑞丽伊人风尚》等时尚杂志销量处于中国时尚杂志前列,……,如此等等,中国俨然成为了日本流行文化的最大受众。

  不仅如此,日本还将中国文化加以包装,使之以日本文化的风格在世界各地登堂入室。“女子十二乐坊”签约日本PLATIA公司迅速蹿红后,演奏着日本当下最流行的曲目“杀”回中国大陆及港台,并不断开拓世界市场。肆意抢注中国四大名著商标,将《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经典名著改编成五花八门的电玩、漫画向全球倾销。在大力发展动漫产业的同时,日本不忘将这种颇具穿透力的动漫文化向中国乃至全世界推广。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动漫是“文化侵略”一种潜在手段。因为在进行动漫制作时,日本总会有意无意地将其价值观念和政治、文化思维混于其中。于是日本动漫的消费者便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日本意志”的渗透与腐蚀。

  虽然如日本学者加藤周所言,日本文化是“杂种文化”。习惯吸取泊来文化的特点,决定了日本没有民族特有的文明气质。有人说,日本是东方国家中最“西方”的,也是西方国家中最“东方”的。在文化领域,日本不是古代学习中国,就是近代模仿欧美。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日本具有天生的文化接收与融合能力,不断吸收和消化着异域文化,这为日本成为文化超级大国提供了可能性。事实上,日本文化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20世纪80年代作为经济超级大国时的影响力。

  文化渗透不象军事占领那么直观,也不象经济侵略那样可以量化。有学者认为,文化侵略就象腌咸菜一样,慢慢把自己的文化理念渗透、灌输给对方,泯灭对方的民族性和主体意识。比如我国的台湾在被日本实行了50年的殖民文化统治之后,造成的结果是有一些台湾人以自己曾是日本人而感到自豪。文化渗透虽然不象军事占领时期杀人放火,但在意识形态领域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却更加可怕。所以,面对日本动漫的冲击波,美国媒体曾惊呼自己的文化产业遭遇了第二次“珍珠港事件”。中国如何对待日本的文化渗透,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一味封杀是否明智,也是政府、学术界、社会公众必须正视的问题。

  三、从和平共处到外交挑衅

  二战以后,日本在被美军占领的条件下,形成了“以日美关系为基轴”和“以经济外交为主要手段”的外交路线,以此为核心重建了其对外关系体系。二战之后的30年间中日关系处于19世纪后期以来的最好状态。两国于1972年签署《中日联合声明》,于1978年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于1998年签署《中日联合宣言》。三个基本文件为两国之间的睦邻友好奠定了基础。中日两国多次举行军事高层互访与会谈,就地区安全形势以及打击跨国犯罪等进行磋商等,都表明中日外交处于良好的和平共处时期。

  然而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在提高自身国际地位与作用方面不断加大力度。在双边关系上,谋求提高对美关系的对等性,增强对中、俄、西欧等国家与地区的对等地位;在多边关系上,谋求在亚太合作体系中增强自身的地位与作用;在全球层次上,争取早日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且,日本在谋求增强对外干预和影响的能力。力图不断扩大对亚太及全球事务的干预和影响能力,增强对双边及多边关系协调能力,争取在地区格局与秩序的演变过程中参与制定规则。此外,日本谋求在反对核试验和防止核扩散、防止生物武器扩散、禁止化学武器、限制常规武器的转让等广义上的军备管理和裁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解决全球性经济与社会问题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但是,日本对二战态度所造成的持续紧张外交关系,也束缚住了其强势外交的手脚。虽然它每年平均支付联合国20%左右的经费开支(这个数字仅次于美国,多于其他四个常任理事国),但当日本争取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议案于8月正式提交时,却只有阿富汗、不丹和马尔代夫三个亚洲国家表示支持。几乎和所有邻国都有领土争议的日本,却在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上遭遇惨败。

  具体到中日外交方面,关于钓鱼岛等地的领土纠纷、肆意篡改历史教科书、东海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的中日分歧等,都是决定中日外交能否更进一步的决定因素。此外,日本试图孤立中国的外交政策、历任首相屡屡参拜靖国神社等,都在不断考验着中国外交的忍耐极限。在小泉纯一郎今年5月再次大放撅词之后,正在日本访问的吴仪副总理断然取消了同他的会晤,令日本朝野一片哗然。同年6月,中国常驻联合国大使王光亚甚至明确表示,将不惜动用“否决权”以阻止日本“入常”,这些都是中国给日本发出的外交方面的明确信号。

  总而言之,二战后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无论是在经济、文化还是外交领域,日本并没有完全信守投降时的承诺,并没有一以贯之地遵守三个基本文件的双方约定。尤其是当日本右翼势力再度复苏以后,对中国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的强势打压,甚至完全有可能将中日关系重新推向一条不归之路。对于日本,我们必须时刻警惕,而不仅仅是在中日关系那些敏感的日子。
七七事变后,民国政府继续履行1900年对日本的赔款,直至对日宣战,而对日宣战则在1942年美国对日宣战之后,前面都是战而不宣的糊涂仗。
[em15] [em15] [em15]
我们的政府光顾着让日本人记住历史了!没工夫顾自己国民啊,要记也是三哥代表,八哥思想了
楼上有准备借死人整活人,借外国人整自己人了?皮又痒了?![em15] [em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