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王国之乌孙、康居、大宛 Z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6:58:16
乌孙

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名,兼国名。
1.民族
其族属向有数说,比较重要的为:匈奴族说。此说强调乌孙“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但乌孙王室始终与匈奴保持密切的联系,尽管有时亦兵戎相见,突厥族说。主此说者有俄国突厥语学家B.B.拉德洛夫、日本学者白鸟库吉、榎一雄诸氏。所持理由,一是乌孙与突厥开国始祖的传说均与狼有关;二是乌孙称国王为昆莫或昆弥,王族贵人的名字多以“靡”字收尾,以及见于记录的少数乌孙语均属于突厥语族;三是突厥阿史那氏系乌孙的后裔;四是乌孙分布的区域恰为后来突厥族兴起的基地。东伊朗族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苏联一些考古学家以A.H.伯恩什坦为代表认为乌孙很可能属于东伊朗族。特别是从50年代起,苏联考古学界有更多的学者认为乌孙是东伊朗族塞卡人(即中国史籍中的塞种,亦称塞人)的一支,塞卡文化与乌孙文化是一种文化的两个阶段。乌孙于西汉初期至南北朝初期游牧于天山以北伊塞克湖南岸至伊犁河流域一带,国都赤谷城位于伊塞克湖南岸,另说在纳林河畔。

2.乌孙简史
公元前2世纪初叶,乌孙与月氏均在今甘肃境内敦煌祁连间游牧,北邻匈奴。乌孙王难兜靡被月氏攻杀(据《汉书?张骞传》),他的儿子猎骄靡刚刚诞生,由匈奴冒顿单于(公元前209~前174在位)收养成人,后来得以复兴故国。公元前177~前176年间,冒顿单于进攻月氏。月氏战败西迁(西迁时间另有两说:一说为公元前3世纪末;一说为公元前174~前161匈奴老上单于时),至伊犁河流域,赶走久在当地游牧的塞人。后老上单于与乌孙昆莫猎骄靡合力进击迁往伊犁河流域的月氏,月氏不敌,遂步塞人后尘亦南迁大夏境内(另说约在公元前139~前129年间),但也有少数人仍然留居当地。在塞人与月氏大部南下以后,乌孙便放弃了敦煌祁连间故土,迁至伊犁河流域与留下来的塞人、月氏人一道游牧。

乌孙昆莫猎骄靡感念匈奴单于救护自己的恩德,却又不愿长此蜷伏于匈奴肘腋之下,因此当张骞奉汉武帝命前来向他建议返回敦煌祁连间故地,以便与汉朝共同对付匈奴的时候,他曾坚决谢绝,可是在他了解到汉朝国富兵强以后,又愿与汉朝联姻,得藉汉朝以自重。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5)以宗室刘建之女细君为公主下嫁昆莫,赠送甚丰。匈奴听到乌孙与汉朝联姻以后,亦遣女与昆莫成婚。昆莫以细君为右夫人,以匈奴女为左夫人。匈奴尚左。昆莫左胡妇而右细君,显然是因为他仍畏惧匈奴的缘故。乌孙族有这样的习俗:妇女可以改嫁丈夫的兄弟、子孙或其它亲属。细君为人懦弱,年事已高的昆莫出于善意,劝她改嫁他的孙子军须靡。细君上书请示汉朝皇帝,汉廷为了实现与乌孙合力对付匈奴,命其遵照乌孙习俗行事。细君与军须靡成婚后,生一女,不久病逝。汉又遣楚王刘戊之孙女解懮与军须靡成婚。解懮公主生性泼辣,决意为完成汉与乌孙合力制服匈奴的使命效力。昆莫死,军须靡立。军须靡继位以前也娶过一位匈奴女,生子泥靡尚幼,而军须靡病危,遗嘱由其叔父之子翁归靡摄政,等到泥靡年长立为昆弥。翁归靡摄政后,号肥王,解懮又与肥王成婚,生有三子二女,长子名元贵靡。

汉武帝元狩二、三年间(公元前121~前120),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在陇西一带大破匈奴,匈奴浑邪王投降,陇西地空。前121~前111年间,汉武帝在陇西设置了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与此同时,乌孙的领土也向东扩张到今新疆呼图壁河流域。在汉朝与乌孙步步进逼的情况下,匈奴联合车师后国先向乌孙进攻。汉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72),因解懮公主与昆弥翁归靡遣使上书,热望汉朝出兵以救乌孙。汉发兵15万骑,由五位将军率领分道并出,并遣校尉常惠持节助乌孙作战。至本始三年(公元前71)常惠与乌孙兵大败匈奴,同年冬季,匈奴单于自率数万骑兵进攻乌孙。遇到天降大雪,一日深丈余,人、畜生还者不及十分之一。公元前70~前69年,丁零、乌桓、乌孙乘机由北、东、西三面进攻匈奴,匈奴人民死亡十分之三,畜产损失二分之一,从此大见衰弱,属国瓦解。汉武帝派张骞联合乌孙“断匈奴右臂”的计画经过整整半个世纪的经营,终获成功。乌孙昆弥翁归靡深感汉恩,拟立汉外孙元贵靡为嗣,并希望他也能娶一位汉公主为夫人。汉宣帝选定名为少主的一位公主往配元贵靡。

常惠送少主行抵敦煌,听到昆弥翁归靡已死,乌孙贵人立军须靡之子泥靡为昆弥。宣帝得知后,召还少主,婚事作罢。泥靡号狂王,解懮公主又与狂王成婚,生一男名鸱靡。解懮公主与狂王不和,这时候乌孙贵人也分为亲汉与亲匈奴两派。解懮公主谋杀狂王不遂。两派势将干戈相见,甘露元年(公元前53),宣帝征解懮公主侍者冯嫽问状,复遣冯嫽持节回乌孙,诏立元贵靡为大昆弥翁归靡匈奴妇所生子乌就屠为小昆弥,并遣常惠率军屯赤谷,为大小昆弥划分人民与地界:大昆弥得户6万余,小昆弥得4万余。没过多久,大昆弥元贵靡与其同母弟鸱靡皆病死,这时解懮公主行年七十,上书汉朝皇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冬,她带着孙男孙女三人回到了长安,于黄龙元年(公元前49)去世。

从公元前53年起,乌孙有了大小昆弥两个王统,分疆而治。二者都是内讧迭起。变乱丛生。终前汉之世,汉朝皇帝和西域都护尽力设法为乌孙排难解纷。《汉书?西域传》总结这一情况说,从乌孙分立两昆弥后,“汉用懮劳,且无宁岁”。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与章帝建初八年(公元83),乌孙仍有大小昆弥之分。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匈奴北单于为汉左校尉耿夔所破,逃至乌孙,可见在后汉时期,乌孙仍与匈奴时有联系。

公元5世纪初,乌孙因蠕蠕入侵,西迁葱岭山中,不久为蠕蠕所灭。但乌孙西迁时,也有一部分人留居当地。清乾隆年间。哈萨克境内尚有名为乌孙的部落,可能是未曾西迁的乌孙人的后裔。乌孙

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名,兼国名。
1.民族
其族属向有数说,比较重要的为:匈奴族说。此说强调乌孙“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但乌孙王室始终与匈奴保持密切的联系,尽管有时亦兵戎相见,突厥族说。主此说者有俄国突厥语学家B.B.拉德洛夫、日本学者白鸟库吉、榎一雄诸氏。所持理由,一是乌孙与突厥开国始祖的传说均与狼有关;二是乌孙称国王为昆莫或昆弥,王族贵人的名字多以“靡”字收尾,以及见于记录的少数乌孙语均属于突厥语族;三是突厥阿史那氏系乌孙的后裔;四是乌孙分布的区域恰为后来突厥族兴起的基地。东伊朗族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苏联一些考古学家以A.H.伯恩什坦为代表认为乌孙很可能属于东伊朗族。特别是从50年代起,苏联考古学界有更多的学者认为乌孙是东伊朗族塞卡人(即中国史籍中的塞种,亦称塞人)的一支,塞卡文化与乌孙文化是一种文化的两个阶段。乌孙于西汉初期至南北朝初期游牧于天山以北伊塞克湖南岸至伊犁河流域一带,国都赤谷城位于伊塞克湖南岸,另说在纳林河畔。

2.乌孙简史
公元前2世纪初叶,乌孙与月氏均在今甘肃境内敦煌祁连间游牧,北邻匈奴。乌孙王难兜靡被月氏攻杀(据《汉书?张骞传》),他的儿子猎骄靡刚刚诞生,由匈奴冒顿单于(公元前209~前174在位)收养成人,后来得以复兴故国。公元前177~前176年间,冒顿单于进攻月氏。月氏战败西迁(西迁时间另有两说:一说为公元前3世纪末;一说为公元前174~前161匈奴老上单于时),至伊犁河流域,赶走久在当地游牧的塞人。后老上单于与乌孙昆莫猎骄靡合力进击迁往伊犁河流域的月氏,月氏不敌,遂步塞人后尘亦南迁大夏境内(另说约在公元前139~前129年间),但也有少数人仍然留居当地。在塞人与月氏大部南下以后,乌孙便放弃了敦煌祁连间故土,迁至伊犁河流域与留下来的塞人、月氏人一道游牧。

乌孙昆莫猎骄靡感念匈奴单于救护自己的恩德,却又不愿长此蜷伏于匈奴肘腋之下,因此当张骞奉汉武帝命前来向他建议返回敦煌祁连间故地,以便与汉朝共同对付匈奴的时候,他曾坚决谢绝,可是在他了解到汉朝国富兵强以后,又愿与汉朝联姻,得藉汉朝以自重。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5)以宗室刘建之女细君为公主下嫁昆莫,赠送甚丰。匈奴听到乌孙与汉朝联姻以后,亦遣女与昆莫成婚。昆莫以细君为右夫人,以匈奴女为左夫人。匈奴尚左。昆莫左胡妇而右细君,显然是因为他仍畏惧匈奴的缘故。乌孙族有这样的习俗:妇女可以改嫁丈夫的兄弟、子孙或其它亲属。细君为人懦弱,年事已高的昆莫出于善意,劝她改嫁他的孙子军须靡。细君上书请示汉朝皇帝,汉廷为了实现与乌孙合力对付匈奴,命其遵照乌孙习俗行事。细君与军须靡成婚后,生一女,不久病逝。汉又遣楚王刘戊之孙女解懮与军须靡成婚。解懮公主生性泼辣,决意为完成汉与乌孙合力制服匈奴的使命效力。昆莫死,军须靡立。军须靡继位以前也娶过一位匈奴女,生子泥靡尚幼,而军须靡病危,遗嘱由其叔父之子翁归靡摄政,等到泥靡年长立为昆弥。翁归靡摄政后,号肥王,解懮又与肥王成婚,生有三子二女,长子名元贵靡。

汉武帝元狩二、三年间(公元前121~前120),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在陇西一带大破匈奴,匈奴浑邪王投降,陇西地空。前121~前111年间,汉武帝在陇西设置了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与此同时,乌孙的领土也向东扩张到今新疆呼图壁河流域。在汉朝与乌孙步步进逼的情况下,匈奴联合车师后国先向乌孙进攻。汉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72),因解懮公主与昆弥翁归靡遣使上书,热望汉朝出兵以救乌孙。汉发兵15万骑,由五位将军率领分道并出,并遣校尉常惠持节助乌孙作战。至本始三年(公元前71)常惠与乌孙兵大败匈奴,同年冬季,匈奴单于自率数万骑兵进攻乌孙。遇到天降大雪,一日深丈余,人、畜生还者不及十分之一。公元前70~前69年,丁零、乌桓、乌孙乘机由北、东、西三面进攻匈奴,匈奴人民死亡十分之三,畜产损失二分之一,从此大见衰弱,属国瓦解。汉武帝派张骞联合乌孙“断匈奴右臂”的计画经过整整半个世纪的经营,终获成功。乌孙昆弥翁归靡深感汉恩,拟立汉外孙元贵靡为嗣,并希望他也能娶一位汉公主为夫人。汉宣帝选定名为少主的一位公主往配元贵靡。

常惠送少主行抵敦煌,听到昆弥翁归靡已死,乌孙贵人立军须靡之子泥靡为昆弥。宣帝得知后,召还少主,婚事作罢。泥靡号狂王,解懮公主又与狂王成婚,生一男名鸱靡。解懮公主与狂王不和,这时候乌孙贵人也分为亲汉与亲匈奴两派。解懮公主谋杀狂王不遂。两派势将干戈相见,甘露元年(公元前53),宣帝征解懮公主侍者冯嫽问状,复遣冯嫽持节回乌孙,诏立元贵靡为大昆弥翁归靡匈奴妇所生子乌就屠为小昆弥,并遣常惠率军屯赤谷,为大小昆弥划分人民与地界:大昆弥得户6万余,小昆弥得4万余。没过多久,大昆弥元贵靡与其同母弟鸱靡皆病死,这时解懮公主行年七十,上书汉朝皇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冬,她带着孙男孙女三人回到了长安,于黄龙元年(公元前49)去世。

从公元前53年起,乌孙有了大小昆弥两个王统,分疆而治。二者都是内讧迭起。变乱丛生。终前汉之世,汉朝皇帝和西域都护尽力设法为乌孙排难解纷。《汉书?西域传》总结这一情况说,从乌孙分立两昆弥后,“汉用懮劳,且无宁岁”。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与章帝建初八年(公元83),乌孙仍有大小昆弥之分。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匈奴北单于为汉左校尉耿夔所破,逃至乌孙,可见在后汉时期,乌孙仍与匈奴时有联系。

公元5世纪初,乌孙因蠕蠕入侵,西迁葱岭山中,不久为蠕蠕所灭。但乌孙西迁时,也有一部分人留居当地。清乾隆年间。哈萨克境内尚有名为乌孙的部落,可能是未曾西迁的乌孙人的后裔。
佛学大词典——【康居国】

作者:中华佛教    词语来源:中华佛教        
更新时间:2005-4-14  

【康居国】 西域之古国。系土耳其系游牧民族建立之王国。自锡尔河下游至吉尔吉斯(Kirgiz)平原,为其疆域中心地带。据前汉书西域传第六十六上载,康居有五小王分别治理苏□城(史国)、附墨城(居霜你迦国)、窳匿城(石国)、罽城(安国)、奥鞬城(货利习弥国)。由此可知,至汉代时,康居领域已扩张至南方粟特( Sogdiana)、塔什罕(Tashkend)、火寻(Khiva,即花剌子模)。又魏书西域列传第九十等所载康国、舌国,皆为康居国之后,故康居国于南北朝时代可能已灭亡。此国亦为我国早期佛教发源地之一。据出三藏记集卷二、梁高僧传卷一载,东汉以后,康僧会、康巨、康孟详、康僧铠等僧侣先后至我国从事佛经之翻译。上记二书皆以诸僧为康居人或其祖先为康居人。然上述诸僧或非游牧民族之康居国人,而为属于南方粟特族之康国人,亦即撒马尔干(Samarkand)地方之康国;盖因当时西域人每以国名为姓,故康居国与康国易产生混淆现象。[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唐书西域列传第一四六、大唐西域记、西域之佛教第三章第二节(羽溪了谛)]



大宛 :
dà wǎn
1.古国名。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北通康居,南面和西南面与大月氏接,产汗血马。大约在今苏联费尔干纳盆地。见《史记.大宛列传》、《汉书.西域传上.大宛国》。因其地产名马,后亦称骏马为"大宛"。
以下来自百度百科:

大宛

古代中亚国名,位于帕米尔西麓,锡尔河上、中游,当今苏联费尔干纳盆地。原始居民似以塞种为主。古希腊时代,亚历山大东征,于锡尔河畔之俱战提(今苏联列宁纳巴德)兴建“极东亚历山大城”塞琉古王朝时改建为安条克城,似均未东向深入大宛境内。但在大夏最盛时,尤其在欧提德姆斯北征时,则占有了该地,并按希腊方式在各村镇修建坞堡。

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于公元前129~前128年间抵达帕米尔以西,首先到达大宛。据他归国后说,当时大宛大小属邑有七十多个,人口有几十万,是一个农牧业兴盛的国家,产稻、麦、葡萄、苜蓿,尤以出汗血马著称。大宛西北邻康居,西南邻大月氏、大夏,东北临乌孙,东行经帕米尔的特洛克山口可达疏勒,在当时东西交通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大宛久闻汉朝富饶,欲通不得,见汉使来到,深表欢迎。

汉武帝听说大宛出产好马,于太初元年(前104)命使臣携带金帛去换取,由于双方意见冲突,换马不成,使臣也被杀害。武帝怒,命大将军李广利率兵往讨。初征不利,至大宛东境郁成即战败。武帝命发兵运粮再西讨,于太初四年攻克其首都,杀大宛王毋寡,另立国王,从此大宛服属汉朝。大宛首都贵山城,或以为位于锡尔河上游支流上的卡散,或以为是俱战提;贰师城可能是今乌勒塔白。学界对此两地的今地名问题,尚有分歧意见。大宛国直至魏、晋时仍在故地。  



康居

在安息西北方、大月氏北方的国家是康居。康居与大月氏同是土耳其系的游牧民族。自锡尔河下游,至吉尔吉斯( Kirgiz )平原,是康居疆域的中心地带。

康居人擅长经商,常常到各地去进行贸易,往返于中亚全境,因此康居也成为中亚各国交换国情及传播文化的媒介站。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大夏时,康居还是一个弱小之国,经常派遣质子来华,并且经常贡献礼品。

古代中亚的游牧民族,游牧范围大致在今苏联哈萨克斯坦南部及锡尔河中下游。汉时,地处大宛西北,大月氏(即月氏)之北,乌孙以西,奄蔡之东,丁令、坚昆以南。公元前2世纪时,控弦八九万人;前1世纪末,人口已达六十万,胜兵十二万,在中亚形成一个大部落联盟。他们的中心驻地为卑阗城,约当今塔什干或奇姆肯特等地。康居也和一般草原游牧民一样,随季节的变化而迁移牧地,冬季南下栖息于锡尔河一带“乐越匿地”,夏季北上至“蕃内”,两地相距数千里。张骞通西域以前,汉朝已传闻遥远的西方有康居人。张骞从西域归国后说,康居在中亚虽然部众不少,但仍然南羁事月氏,东羁事匈奴。汉武帝太初二年(前103)出兵伐大宛时,康居曾有意援助大宛,未逞。宣帝神爵四年(前58)始,匈奴内乱,五单于纷争。至五凤二年(前56),呼屠吾斯自立为郅支单于,与其弟呼韩邪单于对立。呼韩邪南迁归汉,郅支则率部众向西北迁徙,先设王庭于坚昆(柯尔克孜草原),后应康居王之请,西南移至康居领域内,在都赖水(怛逻斯河,Talas)上兴建了郅支城(今苏联江布尔),扩张势力。元帝建昭三年(前36),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率兵西越帕米尔进击郅支,杀郅支单于于郅支城,稳定了西域形势,但康居对汉仍长期采取敌对态度。公元前后,康居强盛,曾威胁其南邻大月氏。1世纪中叶,贵霜统一大月氏。国势转盛,康居则渐趋衰败。至3世纪时似仍游牧于锡尔河中游,其后益弱,势力远不如两汉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