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出来的狐与虎——所谓胡琏“狡如狐,猛如虎”之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5:25:38
在网上看到不少地方都贴有《关于毛泽东评胡琏(18军)“狡如狐,猛如虎”之说考证》,作者署名为伯玉,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证据”,似乎较有说服力,一时间也蒙蔽了不少群众。似乎连毛都畏惧三分的“胡军神”已然打造出炉。
  其实这个东西早些年就贴过不少,最初见到是在所谓《战争秘史档案馆》当中,其材料基本上是断章取义和胡编乱造的。关于毛泽东评胡琏(18军)“狡如狐,猛如虎”之说,根本就没有任何站得住脚的论据。目前公布的毛泽东解放战争期间的大量电文中根本无此一说,伯玉所举出国民党方面的证据,无论从物证人证任何一点来说,都不过是个传闻而已。“考证”云云,未免太高抬自己了。大家来看看伯玉先生的原文:

这份文件是范任先生到台后写的回忆录片断,范任先生为国军原河南省第五行政区专员,经常带领所属保安团,跟随国军主力扫荡豫皖苏解放区,毛泽东这份文件,是范任先生在豫皖苏根据地魏凤楼指挥部中搜到的,当事人亲眼所见,不容置疑。

这据说就是胡琏“狡如狐,猛如虎”的出处。但我们的伯玉先生拿不出电报的原文在前,举不出别的旁证在后,词穷之下只有硬来一句“ 当事人亲眼所见,不容置疑”。没证没据的东西还不让别人置疑,可见伯玉为了翻案已经到了强词夺理、不顾一切的程度。且不说国军方面关于解放战争的回忆是否有价值,恐怕没有人把国军军史馆的东东当真的(否则早就歼灭共军一个亿了),更何况一个小小的河南第五行政区专员了,单单一个把豫鄂皖错记成豫皖苏就让人怀疑这位专员的记忆力。这根本就是一面之辞。 其实多看几分老毛的电报就知道虽然老毛是个诗人,但在指挥作战中绝对不会使用“狡如狐,猛如虎”这类的酸文,那只是一群意淫的家伙自娱的结果。
  
  伯玉文章中吹捧整十一师的“材料”,靠的是断章取义东拼西凑来的,也不值得一个个去驳,只举个张凤集之战的例子看看他的手法就可以了。张凤集之战实际上是所谓“龙凤之战”的一部分,中野以一部(二纵)阻击国民党第五军于张固集以西地区,以第叁、第六、第七纵队求歼进至张凤集的整十一师之第十一旅。在伯玉的文章中,变成“中野3、6、7纵,叁个纵队围攻整11师32团一个团五天五夜” ,那么第十一旅的旅直和另一个团是什么部队在打呢?第十一旅西南之一一八旅又是遭到了谁的进攻呢?从伯玉的文章来看,显然他看过当时任十一旅旅长的杨伯涛的回忆录,因为所谓“一营营长牛镇江擅自带两个连突围撤走,团长张幕贤不得不带余部撤走”的说法完全采自杨伯涛的回忆,可是杨伯涛的回忆中都没有敢说中野打的只是十一旅叁十二团,伯玉却敢说,为什么呢?无非是欺负某些网友没有看过杨伯涛的回忆录。整个龙凤战役,中野伤亡4300余人,歼敌第五军和整十一师共5000余人,其中张凤集之敌叁十二团附山炮连2700余人被全歼,伯玉拿一个不准确的中野伤亡数目(3600人)和张凤集一地的敌人伤亡(2700余人)作比较,和上面所用的也是同一手法。这一仗,连国民党自己都承认是败仗,杨伯涛回忆录中还专门列举了此役后整十一师的检讨。刘伯承从更高的要求出发,认为这一仗打成顶牛,不合算。伯玉之流以为抓住了什么救命稻草,实际上看过刘伯承在濮县白衣阁团以上干部会上的报告(见《刘伯承军事文选》)就可以知道,这根草根本抓不住,因为刘伯承连敌我伤亡二比一的战斗都觉得不合算,要总结经验,何况伤亡基本差不多的龙凤之战呢?龙凤之战,国民党两支王牌,五军攻不动,十一师守不住,
连他们自己都不好意思吹,(关于龙凤之战,杨柏涛在其回忆中写到“这次战役,是第一次与刘伯承二野交手,第五军攻龙涸集攻不下。整第十一师守张凤集守不住,有人称为“龙风战役”,以相讽刺。)却有伯玉之流替他吹,“先总统蒋公”地下有灵,也要笑一笑了。真不知道老蒋是不是好意思笑得出来。
  
  (以上内容,有关事实部分,可参见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刘伯承军事文选》,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刘伯承传》,另可参见李普所着《一代军事奇才──刘伯承元帅传》,《杨伯涛回忆录》或文史资料选辑第叁十一辑中杨伯涛的回忆)。

伯玉为了证明胡琏的“猛如虎”,还特别在文中吹嘘了一段“11师进入大别山之后,这只猛虎更是威风凛凛,扫荡中野,中野不但是高度警惕,几乎是轻易不敢接战,除了在北向店,为保卫刘伯承同志和中野指挥机关,不得不打了一仗,其余则能避则避”,吹捧功力之高,令人叹为观止。11师在大别山是威风了一阵,但作者好象忘了那不是一个11师干的,而且时间也不长,47年10月刘伯承还打了张家店,高山铺,从47年11月11师开进大别山开始,12月份刘伯承就转出大别山了。
  以下是当时在大别山的国军作战序列:
  桂系:3个师7个旅
  整7师: 171旅,172旅
  整46师:174旅(由整48师调入),175旅,188旅
  整48师:138旅,176旅
  
  中央系:8个师17个旅
  整9师: 9旅,76旅
  整10师:10旅,85旅
  整11师:11旅,18旅,118旅
  整25师:40旅,108旅,148旅
  整28师:52旅,80旅,192旅
  整85师:23旅,110旅
  青年军202师,青年军203师
  
  粤系:1个师2个旅 整65师:160旅,187旅
  湘军:1个师2个旅 整52师:33旅,82旅
  滇系:1个师2个旅 整58师:新10旅,183旅
  川系:1个师3个旅 整56师:新17旅,163旅,164旅
  
  此期间还有整3师,整15师,整20师,整63师等部调来,但又陆续调走。故不计在内. 在这些部队中,有14个美械旅(中央系部队除整28师外全部是美械装备.)。国军南线的4个主力师(整5师--师长邱清泉;整11师--师长胡琏;整7师--师长李本一;整48师--师长张鸿文)有3个在大别山,其它如王凌云的整9师, 黄百韬的整25师,徐启明的整46师,李振的整65师,和吴绍周的整85师都有相当的战斗力.后来黄百韬,吴绍周都是兵团长。   
  在一个狭小的战场上同时集中如此多的精锐主力,在国民党军队的战史上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次,而在解放战争中则只有重点进攻山东一战可与之相比。  
  而且最重要的是那时指挥的是小诸葛白崇禧,不是陈诚,刘峙。把所有这些功劳都算在胡琏身上,还敢说其威风淋淋,扫荡中野。亏他伯玉也好意思。单独放个11师他敢自己在大别山遛达吗?后来陈粟,陈谢大军进军中原以后11师不也就是疲于奔命了吗。而且11师在大别山威风是威风,但也是武装游行而已,别忘了写下"刘伯承指挥国防部"的就是11师的旅长王元直。

伯玉非常得意于胡琏的几次增援成功的例子,但胡琏增援失败的行动作者好象就都忘了,其中48年3月洛阳战役我军歼灭206师,增援的是胡琏。 6月初开封战役,增援的也有胡琏。睢(县)杞(县)战役区寿年兵团被歼,胡琏也是援军。 这几次是算他胜仗还是败仗。胜仗就归胡琏头上,败仗便是别人咎由自取?

要说老胡一无是处那也不尽然,至少人家运气不错:双堆集让他跑了,金门也让他躲过了,内战几年国军一个共军团都没吃掉,一下被胡名将赶上三。难怪让那些党国遗老们激动得大小便失禁好几回,立马呼扇呼扇的把他捧为“军神”级的人物。只可怜我们很多朋友没有机会常接触史料,被那些文棍一搅就两眼发蒙,便有了“胡琏和解放军交手,只有平、胜,没有失败”一说。在网上看到不少地方都贴有《关于毛泽东评胡琏(18军)“狡如狐,猛如虎”之说考证》,作者署名为伯玉,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证据”,似乎较有说服力,一时间也蒙蔽了不少群众。似乎连毛都畏惧三分的“胡军神”已然打造出炉。
  其实这个东西早些年就贴过不少,最初见到是在所谓《战争秘史档案馆》当中,其材料基本上是断章取义和胡编乱造的。关于毛泽东评胡琏(18军)“狡如狐,猛如虎”之说,根本就没有任何站得住脚的论据。目前公布的毛泽东解放战争期间的大量电文中根本无此一说,伯玉所举出国民党方面的证据,无论从物证人证任何一点来说,都不过是个传闻而已。“考证”云云,未免太高抬自己了。大家来看看伯玉先生的原文:

这份文件是范任先生到台后写的回忆录片断,范任先生为国军原河南省第五行政区专员,经常带领所属保安团,跟随国军主力扫荡豫皖苏解放区,毛泽东这份文件,是范任先生在豫皖苏根据地魏凤楼指挥部中搜到的,当事人亲眼所见,不容置疑。

这据说就是胡琏“狡如狐,猛如虎”的出处。但我们的伯玉先生拿不出电报的原文在前,举不出别的旁证在后,词穷之下只有硬来一句“ 当事人亲眼所见,不容置疑”。没证没据的东西还不让别人置疑,可见伯玉为了翻案已经到了强词夺理、不顾一切的程度。且不说国军方面关于解放战争的回忆是否有价值,恐怕没有人把国军军史馆的东东当真的(否则早就歼灭共军一个亿了),更何况一个小小的河南第五行政区专员了,单单一个把豫鄂皖错记成豫皖苏就让人怀疑这位专员的记忆力。这根本就是一面之辞。 其实多看几分老毛的电报就知道虽然老毛是个诗人,但在指挥作战中绝对不会使用“狡如狐,猛如虎”这类的酸文,那只是一群意淫的家伙自娱的结果。
  
  伯玉文章中吹捧整十一师的“材料”,靠的是断章取义东拼西凑来的,也不值得一个个去驳,只举个张凤集之战的例子看看他的手法就可以了。张凤集之战实际上是所谓“龙凤之战”的一部分,中野以一部(二纵)阻击国民党第五军于张固集以西地区,以第叁、第六、第七纵队求歼进至张凤集的整十一师之第十一旅。在伯玉的文章中,变成“中野3、6、7纵,叁个纵队围攻整11师32团一个团五天五夜” ,那么第十一旅的旅直和另一个团是什么部队在打呢?第十一旅西南之一一八旅又是遭到了谁的进攻呢?从伯玉的文章来看,显然他看过当时任十一旅旅长的杨伯涛的回忆录,因为所谓“一营营长牛镇江擅自带两个连突围撤走,团长张幕贤不得不带余部撤走”的说法完全采自杨伯涛的回忆,可是杨伯涛的回忆中都没有敢说中野打的只是十一旅叁十二团,伯玉却敢说,为什么呢?无非是欺负某些网友没有看过杨伯涛的回忆录。整个龙凤战役,中野伤亡4300余人,歼敌第五军和整十一师共5000余人,其中张凤集之敌叁十二团附山炮连2700余人被全歼,伯玉拿一个不准确的中野伤亡数目(3600人)和张凤集一地的敌人伤亡(2700余人)作比较,和上面所用的也是同一手法。这一仗,连国民党自己都承认是败仗,杨伯涛回忆录中还专门列举了此役后整十一师的检讨。刘伯承从更高的要求出发,认为这一仗打成顶牛,不合算。伯玉之流以为抓住了什么救命稻草,实际上看过刘伯承在濮县白衣阁团以上干部会上的报告(见《刘伯承军事文选》)就可以知道,这根草根本抓不住,因为刘伯承连敌我伤亡二比一的战斗都觉得不合算,要总结经验,何况伤亡基本差不多的龙凤之战呢?龙凤之战,国民党两支王牌,五军攻不动,十一师守不住,
连他们自己都不好意思吹,(关于龙凤之战,杨柏涛在其回忆中写到“这次战役,是第一次与刘伯承二野交手,第五军攻龙涸集攻不下。整第十一师守张凤集守不住,有人称为“龙风战役”,以相讽刺。)却有伯玉之流替他吹,“先总统蒋公”地下有灵,也要笑一笑了。真不知道老蒋是不是好意思笑得出来。
  
  (以上内容,有关事实部分,可参见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刘伯承军事文选》,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刘伯承传》,另可参见李普所着《一代军事奇才──刘伯承元帅传》,《杨伯涛回忆录》或文史资料选辑第叁十一辑中杨伯涛的回忆)。

伯玉为了证明胡琏的“猛如虎”,还特别在文中吹嘘了一段“11师进入大别山之后,这只猛虎更是威风凛凛,扫荡中野,中野不但是高度警惕,几乎是轻易不敢接战,除了在北向店,为保卫刘伯承同志和中野指挥机关,不得不打了一仗,其余则能避则避”,吹捧功力之高,令人叹为观止。11师在大别山是威风了一阵,但作者好象忘了那不是一个11师干的,而且时间也不长,47年10月刘伯承还打了张家店,高山铺,从47年11月11师开进大别山开始,12月份刘伯承就转出大别山了。
  以下是当时在大别山的国军作战序列:
  桂系:3个师7个旅
  整7师: 171旅,172旅
  整46师:174旅(由整48师调入),175旅,188旅
  整48师:138旅,176旅
  
  中央系:8个师17个旅
  整9师: 9旅,76旅
  整10师:10旅,85旅
  整11师:11旅,18旅,118旅
  整25师:40旅,108旅,148旅
  整28师:52旅,80旅,192旅
  整85师:23旅,110旅
  青年军202师,青年军203师
  
  粤系:1个师2个旅 整65师:160旅,187旅
  湘军:1个师2个旅 整52师:33旅,82旅
  滇系:1个师2个旅 整58师:新10旅,183旅
  川系:1个师3个旅 整56师:新17旅,163旅,164旅
  
  此期间还有整3师,整15师,整20师,整63师等部调来,但又陆续调走。故不计在内. 在这些部队中,有14个美械旅(中央系部队除整28师外全部是美械装备.)。国军南线的4个主力师(整5师--师长邱清泉;整11师--师长胡琏;整7师--师长李本一;整48师--师长张鸿文)有3个在大别山,其它如王凌云的整9师, 黄百韬的整25师,徐启明的整46师,李振的整65师,和吴绍周的整85师都有相当的战斗力.后来黄百韬,吴绍周都是兵团长。   
  在一个狭小的战场上同时集中如此多的精锐主力,在国民党军队的战史上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次,而在解放战争中则只有重点进攻山东一战可与之相比。  
  而且最重要的是那时指挥的是小诸葛白崇禧,不是陈诚,刘峙。把所有这些功劳都算在胡琏身上,还敢说其威风淋淋,扫荡中野。亏他伯玉也好意思。单独放个11师他敢自己在大别山遛达吗?后来陈粟,陈谢大军进军中原以后11师不也就是疲于奔命了吗。而且11师在大别山威风是威风,但也是武装游行而已,别忘了写下"刘伯承指挥国防部"的就是11师的旅长王元直。

伯玉非常得意于胡琏的几次增援成功的例子,但胡琏增援失败的行动作者好象就都忘了,其中48年3月洛阳战役我军歼灭206师,增援的是胡琏。 6月初开封战役,增援的也有胡琏。睢(县)杞(县)战役区寿年兵团被歼,胡琏也是援军。 这几次是算他胜仗还是败仗。胜仗就归胡琏头上,败仗便是别人咎由自取?

要说老胡一无是处那也不尽然,至少人家运气不错:双堆集让他跑了,金门也让他躲过了,内战几年国军一个共军团都没吃掉,一下被胡名将赶上三。难怪让那些党国遗老们激动得大小便失禁好几回,立马呼扇呼扇的把他捧为“军神”级的人物。只可怜我们很多朋友没有机会常接触史料,被那些文棍一搅就两眼发蒙,便有了“胡琏和解放军交手,只有平、胜,没有失败”一说。
胡琏在国民党里算是厉害的.
比之战神白崇禧,台儿庄的李宗仁,缅甸的孙立仁等一系列战略专家.胡链实在摆不上台面.顶多是个战术高手.他最出彩的也就金门一个胜仗,还是在绝对优势的海军帮助下完成的,要是放在大陆的地面上,这仗绝无胜利的可能.
金门之战胡链两个兵团12W人打共军9000人居然打了3天3夜,实在是强阿
鼎立之势遂成”,真是我的妈妈呀,原来960万平方公里和一个小岛也算鼎立,台湾人的鼎是这个模样的吗?
胡大概是吹牛比较猛
然后18军补给好
也没什么值得吹嘘的
孙立仁什么时候也成战略专家了?[em04]
应该说薛岳这个长沙之虎还是很厉害的
算是厉害的.
历史研究中对于孤证的看法是保留的,用来说明观点,基本上只能是假说,简称“孤证不证”。
想当年胡琏坐坦克淮海双堆集突围是何等的威风!只可惜黄维可就没这等运气了。至于金门,只能说胡琏狗屎运到家了。
孙不过是个一线带兵的 什么时候成了战略家了
战沙的伯玉,国军的铁杆粉丝,好不容易找到个YY对象,楼主就别跟分较真了!
国民党失败的原因之一是盲目宣传所谓胜利,直接导致决策受影响。
原帖由 火花四射 于 2006-9-2 08:19 发表
金门之战胡链两个兵团12W人打共军9000人居然打了3天3夜,实在是强阿



果然是忽悠版版主
最近有研究资料表明,金门之战国民党方面的指挥不是胡链,而是汤恩伯。因汤在其后不久去世,由胡接任,下面的人便对胡溜须拍马,将汤的功劳安在了胡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