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英国只有军情5处和军情6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1:18:32
<p>MI5是軍情五處(不是局)指的不是它下屬有五個局,而是指它屬於軍事情報局的第五分部。<br/><br/>軍情處,即MI(Military Intelligence),全稱英國軍事情報局(Directorate of Military Intelligence),在1963年前隸屬英國戰爭部(War Office),後隸屬英國國防部(Ministry of Defence)的國防情報組(Defence Intelligence Staff)。各個軍情處均有不同的用途,成立時間亦不一樣,二次大戰時期發展成十九個屬處,均有自己的代號。其後,因職責偶有重疊,各個軍情處最後併合到軍情五處(MI5)、軍情六處(MI6)和英國國家通信情報局(GCHQ)了。<br/><br/>有MI稱號的軍情處共19個,分別如下:<br/>MI1――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成立,負責解碼及行政。已取消。<br/>MI2――軍情二處,主管二次大戰中東及遠東、斯堪的那維亞、美國及蘇聯、中南美洲地區的情報,已取消。<br/>MI3――軍情三處,主理東歐的軍事情報,已解散。<br/>MI4――軍情四處,負責二次大戰時期之地圖情報,1940年4月被併合。<br/>MI5――軍情五處,成立於1909年十月,負責英國的對內軍事情報,跟美國的聯邦調查局(FBI)用途一樣。1931年改名為秘密保安局(Security Service)。<br/>MI6――軍情六處,也是成立於1909年十月,負責英國的對外軍事情報,跟美國的中央情報局(CIA)用途一樣。後期改名為秘密情報局(Secret Intelligence Service)。<br/>MI7――軍情七處,負責戰爭宣傳,1940年7月被併合到英國資訊部。<br/>MI8――軍情八處,正式名稱電信情報局(Radio Security Service),負責在二次大戰的閃電戰期間攔截及解讀由納粹德國電臺播放的軍事新聞情報,已被併合到英國國家通信情報局。<br/>MI9――軍情九處,成立於1940年12月,負責秘密援助納粹德國佔領區的義勇軍和受傷之盟軍,以及協助被德國俘虜的英國士兵逃走(直至1941年12月),已解散。<br/>MI10――軍情十處,負責武器及技術支援分析,已被併合到英國國家通信情報局。<br/>MI11――軍情十一處,負責戰場保安情報,已解散。<br/>MI12――軍情十二處,跟英國資訊部的監察部門合作負責秘密監察,已解散。<br/>MI14――軍情十四處,原來的軍情十三處,因德國戰略情報的重要而成立,直至1943年春天,負責納粹德國及其佔領區之高空照片情報,已被併合到MI6。<br/>MI15――軍情十五處,負責MI14以外地區的高空照片情報,1943年春天其職務被英國空軍部奪去後負責領空防衛情報,已被併合到MI6。<br/>MI16――軍情十六處,1945年成立,負責科學情報。<br/>MI17――軍情十七處,1943年4月起為英國軍事情報局局長之秘書處,已解散。<br/>MI19――軍情十九處,1941年12月接替MI9負責審問敵方俘虜以獲取情報,已解散。<br/>MI(JIS)――Axis planning staff。<br/>MI L (R)――負責與俄羅斯之情報機關聯絡。<br/>MI L――隨員組,已解散。 </p><p></p><p><font face="Verdana" size="2"><strong>英国安全局</strong><br/>&nbsp;<br/>英国安全局(或称为MI5)位于伦敦泰晤士河大厦。它是英国安全情报局,负责保护英国境内外的公民及其利益,防范针对国家安全的任何威胁。在英国的议会两院体制中由英国内务部(The Home Secretary)负责MI5的事务。</font></p><p><font face="Verdana" size="2">MI5的缩写字母实为“第五军事情报局”,尽管1931年就改名为英国安全局,但其体制从未真正脱离过MI5的含义,而且至今还被普遍地称作MI5。</font></p><p><br/><font face="Verdana" size="2"><strong>英国秘密情报局</strong></font></p><p><font face="Verdana" size="2">秘密情报局位于伦敦Vauxhall Cross,它的基本职责是在英国境外收集情报以支持政府的安全、防务、外交和经济政策。在英国的议会两院体制中由英国外交部(The Foreign Secretary)负责MI6的事务。</font></p><p><font face="Verdana" size="2">大约从1920年开始MI6被称作英国秘密情报局(SIS),并作为法定名称正式记入《1994年秘密情报法案》中。尽管几年前官方就不再用“MI6”'这个名字了,但许多作者和记者继续用它来描述英国秘密情报局(SIS)。</font></p><p></p><p>MI5是軍情五處(不是局)指的不是它下屬有五個局,而是指它屬於軍事情報局的第五分部。<br/><br/>軍情處,即MI(Military Intelligence),全稱英國軍事情報局(Directorate of Military Intelligence),在1963年前隸屬英國戰爭部(War Office),後隸屬英國國防部(Ministry of Defence)的國防情報組(Defence Intelligence Staff)。各個軍情處均有不同的用途,成立時間亦不一樣,二次大戰時期發展成十九個屬處,均有自己的代號。其後,因職責偶有重疊,各個軍情處最後併合到軍情五處(MI5)、軍情六處(MI6)和英國國家通信情報局(GCHQ)了。<br/><br/>有MI稱號的軍情處共19個,分別如下:<br/>MI1――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成立,負責解碼及行政。已取消。<br/>MI2――軍情二處,主管二次大戰中東及遠東、斯堪的那維亞、美國及蘇聯、中南美洲地區的情報,已取消。<br/>MI3――軍情三處,主理東歐的軍事情報,已解散。<br/>MI4――軍情四處,負責二次大戰時期之地圖情報,1940年4月被併合。<br/>MI5――軍情五處,成立於1909年十月,負責英國的對內軍事情報,跟美國的聯邦調查局(FBI)用途一樣。1931年改名為秘密保安局(Security Service)。<br/>MI6――軍情六處,也是成立於1909年十月,負責英國的對外軍事情報,跟美國的中央情報局(CIA)用途一樣。後期改名為秘密情報局(Secret Intelligence Service)。<br/>MI7――軍情七處,負責戰爭宣傳,1940年7月被併合到英國資訊部。<br/>MI8――軍情八處,正式名稱電信情報局(Radio Security Service),負責在二次大戰的閃電戰期間攔截及解讀由納粹德國電臺播放的軍事新聞情報,已被併合到英國國家通信情報局。<br/>MI9――軍情九處,成立於1940年12月,負責秘密援助納粹德國佔領區的義勇軍和受傷之盟軍,以及協助被德國俘虜的英國士兵逃走(直至1941年12月),已解散。<br/>MI10――軍情十處,負責武器及技術支援分析,已被併合到英國國家通信情報局。<br/>MI11――軍情十一處,負責戰場保安情報,已解散。<br/>MI12――軍情十二處,跟英國資訊部的監察部門合作負責秘密監察,已解散。<br/>MI14――軍情十四處,原來的軍情十三處,因德國戰略情報的重要而成立,直至1943年春天,負責納粹德國及其佔領區之高空照片情報,已被併合到MI6。<br/>MI15――軍情十五處,負責MI14以外地區的高空照片情報,1943年春天其職務被英國空軍部奪去後負責領空防衛情報,已被併合到MI6。<br/>MI16――軍情十六處,1945年成立,負責科學情報。<br/>MI17――軍情十七處,1943年4月起為英國軍事情報局局長之秘書處,已解散。<br/>MI19――軍情十九處,1941年12月接替MI9負責審問敵方俘虜以獲取情報,已解散。<br/>MI(JIS)――Axis planning staff。<br/>MI L (R)――負責與俄羅斯之情報機關聯絡。<br/>MI L――隨員組,已解散。 </p><p></p><p><font face="Verdana" size="2"><strong>英国安全局</strong><br/>&nbsp;<br/>英国安全局(或称为MI5)位于伦敦泰晤士河大厦。它是英国安全情报局,负责保护英国境内外的公民及其利益,防范针对国家安全的任何威胁。在英国的议会两院体制中由英国内务部(The Home Secretary)负责MI5的事务。</font></p><p><font face="Verdana" size="2">MI5的缩写字母实为“第五军事情报局”,尽管1931年就改名为英国安全局,但其体制从未真正脱离过MI5的含义,而且至今还被普遍地称作MI5。</font></p><p><br/><font face="Verdana" size="2"><strong>英国秘密情报局</strong></font></p><p><font face="Verdana" size="2">秘密情报局位于伦敦Vauxhall Cross,它的基本职责是在英国境外收集情报以支持政府的安全、防务、外交和经济政策。在英国的议会两院体制中由英国外交部(The Foreign Secretary)负责MI6的事务。</font></p><p><font face="Verdana" size="2">大约从1920年开始MI6被称作英国秘密情报局(SIS),并作为法定名称正式记入《1994年秘密情报法案》中。尽管几年前官方就不再用“MI6”'这个名字了,但许多作者和记者继续用它来描述英国秘密情报局(SIS)。</font></p><p></p>
这种帖子应该大力提倡,很有科普作用,虽然现在很多东西上网都能搜索到,可是现在很多同志是不是懒了点,什么东西都问人,其实很多问题都能随便一搜一大把的!
<p>二战德国在情报方面还是无法与老牌的英国相比。</p>
<p>读过彼德·赖特《SPY CATCH》的都知道英国不只MI5和MI6这两个情报机构</p>
英国人看起绅士得很,结果情报工作却是相当厉害的,当然了,CC和小日本的也是,看起来温顺的,礼貌的,情报工作都是一流的。
克格勃(俄文:Комитет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简称КГБ‎,克格勃是此三个俄文字母的音译),即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是1954年3月13日至1991年11月6日期间苏联的情报机构。 <br/><br/>前身为捷尔任斯基创立的“契卡”(ЧК/Cheka)。“契卡”是“全俄肃反特别委员会”(All-Russian Extraordinary Commission‎)的俄文简称,全名为“全俄肃清反革命和消除怠工特别委员会”(Всероссийская чрезвычайная комиссия по борьбе с контрреволюцией и саботажем/All-Russian Extraordinary Commission to Combat Counter-Revolution and Sabotage,在1918年改名为“全俄肃清反革命和打击投机及权力滥用特别委员会”(Всероссийская чрезвычайная комиссия по борьбе с контрреволюцией, спекуляцией и преступлениям по должности/All-Russian Extraordinary Commission to Combat Counter-Revolution, Profiteering and Power Abuse)。 <br/><br/>克格勃的职权领域大致与美国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的反间谍部门相当。在1930年代,由亚戈达和叶若夫领导的内务人民委员部成为“大清洗”的工具。 冷战期间,“克格勃”的职能过大, 涉及国内所有领域, 凌驾于苏联党和政府之上,在国际上也成为红色恐怖的代名词。 <br/><br/>克格勃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领导人是安德罗波夫和贝利亚,安德罗波夫最后担任了苏联的最高领导人,而贝利亚在权力斗争中失败,被赫鲁晓夫以叛国的罪名处死。现任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早年曾任职于克格勃。 <br/><br/>克格勃名称变更史 <br/>1917年12月:“全俄肃反委员会(契卡Cheka ( 俄语为ЧК )) <br/>1922年2月:国家政治保卫局 <br/>1923年7月:国家政治保卫总局 <br/>1934年7月:国家安全总局 <br/>1941年2月: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 <br/>1941年7月:国家安全总局 <br/>1943年4月: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 <br/>1946年3月:国家安全部 <br/>1947年10月-1951年11月:国家安全部(对外情报机构归情报委员会管辖) <br/>1953年3月:内务部 <br/>1954年3月: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 <br/>
<p>格鲁乌(GRU),是苏军总参谋部情报部的简称,其历史就目前而言显得十分混乱。究其原因倒不光在于GRU本身曾经几度沉浮,更主要的是自它诞生以来--就像一位格鲁乌的叛逃者所写的那样--格鲁乌就一直是“苏联所有情报机构中最机密的一个”。 <br/><br/>要看清“格鲁乌”的发展历程,我们只能从俄军自身的发展过程来看,因为“格鲁乌”本身就是完全隶属于军方管制的情报机构,这一点和偏向于情报的“克格勃”有所不同。 <br/><br/>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年,即1918年,苏联红军于6月份组建了东方战线,下辖5个集团军,同一天,东方战线建立第一个登记部,统管情报工作;随后组成的一些新的战线又都组建了自己的登记部和自己的情报网。然而此时苏联已经有了名为“契卡”的情报机构,也就是后来的克格勃。契卡也有自己的情报网,与是自然而然的处处与部队的登记部发生了冲突。到了年底,各个战线的登记部都开始正常运转,但是唯独红军总参谋部没有自己的情报机构,于是在10月21日,列宁签署法令,成立“共和国野战参谋登记处”,这是一个在俄国各红军部队已建的军事情报机构的基础上建立的全国统一的军事情报最高领导机关,这就是最早的格鲁乌。“登记部”成立后,从契卡派去一个名叫阿拉诺夫的人去任部长,他在形式上仍然保留着契卡成员的头衔。从这时开始,便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军队情报部门的首脑必须从秘密警察的高级官员中选派。 <br/><br/>两年后,列宁在错误的情报指导下进攻波兰,战斗失利。痛定思痛,列宁决定整顿情报工作,扬·卡尔洛维奇·别尔津走马上任“登记部”。不久,别尔津对“登记部”进行了改组,组建了情报局,以代替“登记部”。后来这个机构被称为红军参谋本部第二局,最后定名为总参谋部情报部,即“格鲁乌”。 <br/><br/>1937-1938年间,苏联发生了著名的大清洗运动,包括别尔津在内的大批红军情报部门人员被残酷的“清洗”,整个格鲁乌几乎陷于瘫痪状态。次年,苏联红军进攻芬兰,因情报跟不上被重创。 <br/><br/>幸运的是,在这场动乱中大批在国外工作的格鲁乌人员得以幸存,这为即将到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打下了牢固的情报基础。 <br/><br/>二战爆发后,军事情报重新得到克里姆林宫的重视,1940年6月,菲利普·戈利科夫被任命为总参情报部部长。在他的领导下,格鲁乌很快又高效运转起来,源源不断的情报从全世界各地不断的传送到莫斯科格鲁乌总部。 <br/><br/>斯大林亲自任命菲利普·戈利科夫前往欧洲和美国,疏通各种有利于苏联的情报通道,很快,格鲁乌遍在全球建立了颇有成效的情报网络。其中在欧洲主要是搜集各种军事情报,以利于展开军事行动,在美国则主要是搜集军工科学方面的信息,这对发展苏联的国防工业产生了极大的帮助。 <br/><br/>整个二战期间,格鲁乌在全世界建立了几个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也是情报界视之为样板的情报网,主要有:欧洲的特雷帕尔情报网、“红色乐队”情报网、“拉多”情报网;亚洲地区的左尔格情报网;美国的阿姆托格公司。 <br/><br/>特雷帕尔情报网在法国、比利时、丹麦、荷兰和德国开展活动。这个情报网准确的提供了德军即将入侵苏联的情报,但是当时斯大林并没有相信。在整个战争中,特雷帕尔情报网提供了大量的关于德国、意大利的政治、军事方面的动态、数据和政策等情报,为战争的进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br/><br/>“红色乐队”情报网主要在德国活动,有100来个成员,两个德国人是他们的头儿。这个情报组织的很多成员渗透到了德军的高级职位,因此能提供了有价值的军事情报,包括军事部署、武器等等。 <br/><br/>“拉多”情报网设在中立国瑞士。“拉多”能够回答苏联关于具体的德国军事单位、德军将领和希特勒总部的询问,以及其他许多在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这些情报大部分是在柏林有关的总部知道后不到24小时,莫斯科就能收到。 <br/><br/>1929年底,左尔格和他的两名苏联同事一起被派到中国的第一大城市上海,这里是他间谍生涯的第一站。从此以后,左尔格在远东从事了很多年情报工作,其卓有成效的情报使得苏军在战略上步步得胜,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对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的历史学家说:是左尔格拯救了莫斯科,拯救了苏联。 <br/><br/>二战后格鲁乌曾经一度消沉,但是冷战的到来使得格鲁乌再次活跃起来。其间经过一系列波折,在1953年,贝利亚将国家安全部并入内务部,自任命为内务部部长,同年6月,贝利亚被捕并被枪毙。从此以后军队逐渐开始掌权,朱可夫元帅使总参情报部完全从属于军队的一个部门,这时的格鲁乌又占据了国家情报的半壁江山。1954年克格勃开始崛起,逐渐的形成了国家安全和警察这两大体系,再以后格鲁乌逐渐受控于克格勃,但是克格勃始终无法取代格鲁乌的军事地位。1987年底,科里沃斯耶夫少将担任了格鲁乌第19任领导,军人出身的他很快使格鲁乌开始摆脱了克格勃的控制。格鲁乌主任作为国防部长的助手,可间接地参加重大问题的决策工作。 <br/><br/>苏联解体后,格鲁乌这个机构也随之烟消云散,但是格鲁乌并没有消失,他们的影子仍然出现在俄罗斯的各个战场上,但是相比从前,他们的行踪则显得更加隐秘。格鲁乌的组织结构 <br/><br/>格鲁乌总部设在莫斯科市阿尔巴特街的苏(俄)军总参谋部内,代号是44388军事部。总部内约有5000余人,派到外国的谍报人员另有一千三、四百人,估计各类人约10万人,每年经费预算为15亿美元。格鲁乌的人事权、对外间谍情报活动的计划和安排等,都要受到克格勃的监督与控制。 <br/><br/>该部机构设置分为部、局(直属处)、处(室)、科四级建制。共22个局、2个院、所,10个处、室。1个直属科。第一局为欧洲军事战略情报局。第二到第四局是对其他地区进行秘密情报活动的军事战略情报局,第二局负责搜集北大西洋和东欧各国的战略情报,第三局负责搜集美、英和中南美各国及英联邦各国的战略情报,第四局负责搜集从中东到亚洲各国的战略情报。第五局是作战情报局,负责军事作战方面的所有谋略破坏活动。第六局是电子情报局。主要进行电子情报活动。第七到第十二局都是情报资料研究机构。此外还有特别行动局,主要进行对外颠覆破坏、暗杀、绑架、策反、心战等活动;空间情报局,负责问谍卫星情报;外事局,又称国防部外事局,负责苏(俄)军的外事活动,并从中进行间谍情报活动;训练局,负责培训间谍情报人员;行动技术局,负责所有谍报人员的技术装备、设备;行政技术局,负责外汇和黄金等贵重物品;另外还有通信局、人事局等。 <br/><br/>比较重要的直属处有:直属第一处,负责莫斯科地区的间谍情报活动;直属第二处,负责在柏林地区的谍报活动;直属第三处,负责在第三世界和恐怖组织中进行谍报活动;直属第四处,负责在古巴对美国进行谍报活动;直属第五处为政治处,直属第六处为财务处;直属第七处为护照处,负责研究、伪造各国护照相各种票证;直属第八处,负责文件的加密和解密;直属第九处为当案处。 <br/><br/>除此而外,格鲁乌还掌握一支秘密的特种破坏部队,领导各武装部队的情报部门,还有专供格鲁乌挑选干部的学校,如基辅的联合军事学院,伏龙芝学院也有一个系在训练未来的侦察员,苏联驻外使馆武官和航空公司驻外办事处人员也由它派出。 <br/></p><p>格鲁乌颁发的勋章<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13 10:03:39编辑过]
以色列有五大情报机构,分别是:负责搜集国外军政情报的摩萨德、总参军情局阿穆恩、国家安全局辛贝特、外交部研究和政治计划处以及情报与安全委员会。<br/><br/>&nbsp;&nbsp;&nbsp;&nbsp;这五大机构分工各有侧重,其中辛贝特负责反情报、反间谍和国内安全事务,主要是对付被占领土上人民的反抗,他们广泛在阿拉伯人中招募内线,每一个情报人员都有自己的“地盘”,通常是一个或几个村庄。2000年5月,以色列军队撤离黎巴嫩南部所谓“安全地带”前,辛贝特负责对黎巴嫩情报工作。此后,军情局和摩萨德接手,主导搜集这一地区情报<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