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满城尽带黄金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5:50:56
<p><font color="#6699cc" size="2">作者:</font><font size="2">兰井村人 转自天涯</font></p><p>1. <br/>  <br/>    小时候,炎夏消暑的乐事之一,是去听远房的一个舅公讲故事。老人长得慈眉善目,脸色红润,头上落一层淡淡的薄霜,洗得发白打着补丁的蓝布衣衫解开来露出弥勒佛一样的肚子,手摇一把蒲扇,开口便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他所讲的三国、说岳大都忘了,倒是说唐里的一段小故事,至今记忆犹新,大意是说某人因欲造反被官兵追捕藏于一座古庙中,长老知其乃煞星下凡,一直殷勤相待。这人有一把天授神剑,此剑杀人八百万血流三千里。此人每日在寺中练剑,定于某年某月于试剑起事,叫寺里僧人尽行回避。长老思来想去,藏于寺外年久心空的一株大树内。这人因受寺僧款待,不忍在庙里下手,一路行来见路边一颗大树,决定拿大树试剑,不料一剑下去只见人头落地,鲜血喷天,费尽心机东躲西藏的长老竟第一个成了刀下冤魂。当时因贪听故事,此人是谁不感兴趣也不曾记住,只是替那长老可惜。 <br/>  <br/>    这段故事一直以童年记忆的形式在我心中留存了二十多年,其出处与来历从不曾查证,只是把它当成一种鲜活的民间传说而已。最近读宝文堂书店出版的《残唐五代史义传》,第四回云“黄巢藏梅寺起手”,所述内容与儿时听来的几乎一模一样,这才知道那个故事的主人公竟是写下杀气腾腾的诗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黄巢。 <br/>  <br/>    关于黄巢的知识最早来源于中学历史教科书,贴在他身上的标签是“唐末著名农民起义领袖”,这个抽象枯燥的历史结论与那个写下《不第后赋菊》和民间传说中的生动形象相比,实在是苍白无味得多了。 <br/>  <br/>    古人云:不为无益之事难遣有涯之生。又值盛夏,酷暑难耐,无生意需要打点,也无权位需要钻营,正好有黄巢一段故事觉得甚是有趣,遂乐得钻进故纸堆,回到千余年前,去打探一番这位乱世枭雄的诗与人生,也不啻于圣叹所说的平生不亦快哉事吧。 <br/>  <br/>    2. <br/>  <br/>    公元873年,李唐王朝的第15任当家人唐懿宗寿终正寝,关系到天下太平黎民生计的大位被他的第五个儿子李俨收入囊中,历史上称之为唐僖宗。与所有的帝王家事一样,皇位的归属充满了争夺、阴谋与杀戮,但在宦官田令孜的精心运作下,这个过程总的来说还算平和。田令孜这个人,算得上僖宗的开裆裤朋友,虽自小就被阉了,但并不妨碍他和僖宗一起耽乐游玩。僖宗即位后,他就从一个和孙悟空在天宫里的职位差不多的弼马瘟立即晋升为神策军中尉(相当于首都警备区司令),很快又一路坐直升飞机爬上了总督三省六部的高位,可以称得上文官的班头,武将的领袖。新旧唐书都把田令孜归为乱世的佞臣,痛陈了他的种种劣行恶迹。不过有怎样的皇帝就有怎样的臣子,因为唐僖宗也实在不怎么样,史书上说他有些愚傻,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智商不高,相当于北方的二傻子,四川自贡方言所称的卡子。他虽位居九五之尊,实际上被田令孜玩弄于鼓掌之间。这个老弟的所作所为,实在令人啼笑皆非,称得上超级无厘头。他不但喜欢声色犬马,斗鸡打毬,而且还是一个超级赌徒。他曾令田令孜的兄弟陈敬瑄等四位高官赌球,赌注是西川节度使(相当于今天的省长);他还经常与诸亲王斗鹅,一只鹅的输赢达五十万钱之巨。江山社稷落到这样一个败家子手里,后果确实很严重。更何况,唐王朝在此之前已经遭受了安史之乱、李希烈叛乱这样的重拳打击,表面上虽然还是一派莺歌燕舞,但内瓤子却尽皆上来了,抗击打能力实在有限。 <br/>  <br/>    第一个出拳的人是王仙芝,这个以贩私盐为业的小生意人,在公元874年秋天率众三千人在河南长垣县首先发难。他发表檄文批评政府说“吏贪沓,赋重,赏罚不平”。稍微解读一下这篇反政府言论就不难看出,这位老兄在做生意的过程中一定深受官僚作风、政府的苛捐杂税和乱收乱罚之苦,盐是再也卖不下去了,一气之下就拉了一帮兄弟干起了危害国家安全的营生。恐怕连王仙芝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对手貌似强大,其实不过是一只纸老虎。875年5、6月,仙芝带领没有经过任何专业训练的弟兄们连克两州,队伍也壮大到一万多人。当然,官军也不是白吃干饭的,876年,王仙芝的队伍在山东临沂第一次受挫,只能化整为零,转向河南淮北一带打游击。有趣的是,指挥官平庐节度使宋威这个家伙找不到仙芝的部队,以为仙芝等已死了,于是向朝庭报喜,害得皇帝和一帮臣子空欢喜了三天。没想到三天后,州县奏报仙芝他们又神不知鬼不觉地冒出来了。对此,《新唐书》有如下搞笑的记载:“威因奏大渠死,擅纵麾下兵还青州,君臣皆入贺。居三日,州县奏贼故在。” <br/>  <br/>    行笔至此,黄巢该登台表演了。其实,黄巢在上面的叙述中已经是领衔主演了,大约在875年6月间他就率部数千人入股了仙芝的队伍。这激动人心的一天可能在他五岁时吟出那两句菊花诗那一刻起,注定迟早都要来临的。因为这两句诗,黄巢还差点挨他父亲的老拳,关于这件事,宋人张端义的《贵耳集》是这样说的:“巢五岁时,侍其翁与父为菊花诗。翁未就,巢信口曰‘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花。’父怪,欲击之。”不知黄巢的父亲是因为他抢了翁的风头不尊敬老人还是由于他的诗涉嫌敏感话题才要打他。因为“总首”“天赐”云云从一个五岁的孩子口里说出来,大人肯定难免有些惊恐。如果我们作后一种解读的话,那可以说黄巢这孩子从小就生了反骨。 <br/>  <br/>    其实黄巢并不想拿自己的脑袋去铤而走险,他本来是安心仕途的。他的家境还算不错,巧合的是,他家也是卖盐的(更巧的是老蒋的爹也干这买卖),应该是小康之家。即便按照现代的阶级分析观点来看,他也不具有天生的革命性。他想过的日子是一朝金榜题名,封妻荫子的生活,这一点从他多次参加万恶的科举考试就可以看出来。但遗憾的是,天不遂人愿,此路不通,他每次都名落孙山。对此,黄巢这个有志青年十分郁闷。 <br/>  <br/>    你不妨展开想像的翅膀回到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朝首都长安。一个菊花盛开的秋日,落第士子黄巢,这个屡试不中的科举复读生,这个不得志的年轻人,借酒浇愁,形单影只地踯躅于市井繁华的街头,那里美女如云,高官无数,但却没有他的前途,没有他的立锥之地。醉眼朦胧中,他看见了那些怒放的菊花。刹那间,儿时的记忆被满腹的愤懑激活了,那颗尘封的种子在心中蓬勃生长,于是那些肃杀的诗句如一把寒光四射的利剑刺向大唐王朝的心脏。九百多年后,一个名叫洪秀全的落第青年几乎复制了同样的故事,只不过他不是写诗,而是利用上帝之手给另一个王朝狠狠地刺了一刀,差点让它毙命。 <br/>  <br/>    关于这个故事,野史上还有另一个版本。说是面对天下将乱的危局,僖宗问群臣有何高招。田令孜这个一肚子坏水的家伙这回倒是出了个好主意,他恳请皇上开文武二选场,选取天下文人勇士,教他为官为将,去当消防队员。僖宗这猪脑子里也没什么好法子,只得应允。选来选去,武举状元竟是黄巢。但僖宗见黄巢分明长得像一个外星人:“身长一丈,膀阔三停,面如金纸,眉横一字,牙排二齿,鼻生三窍”,这个早被声色犬马淘虚了身子的病秧子皇帝立即吓破了胆,龙颜大怒,下令将黄巢扫地出门,永不录用。黄巢当然很生气,后果也非常的严重。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我想当僖宗这个败家子几十年后不得不重蹈他先祖唐明皇的覆辙,率领一帮吃得脑满肠肥的文武大臣在艰难的蜀道上仓皇奔逃时,一定后悔得想哭:曾经有一个可以重整大唐江山的武将摆在我面前,因为貌丑,我不待见他,现在失去了我才追悔莫及。</p><div class="content"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3. <br/>  <br/>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风云激荡之后,烟云散尽,黄巢留传下来最广为人知的,还是他的诗,更确切地说,是一句诗:满城尽带黄金甲。 <br/>  <br/>    《全唐诗》收录了黄巢的三首诗,据考证其中一首《自题像》是元稹的诗窜入,也就是说可以确定黄巢存世的完整的诗只有两首,而这两首都是写菊花的。除广为人知的《不第后赋菊》外,另一首《题菊花》这样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我认为这一首诗可以看作是五岁时那首没有完成的作品的延续,也是《不第后赋菊》的早期版本。比较一下就不难看出,这三首诗其实是同一个声音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达方式而已。童年时期的话语就气度不凡初显心性,但还留有一个五岁孩子童言无忌天真烂漫的神态;《题菊花》明显可以看出那个长大了的孩子经历世事后的不平与抑郁,但结尾部分很响亮,信心十足,满怀憧憬与希望;《不第后赋菊》则是彻底绝望后的愤怒宣言,利剑出鞘,寒气逼人。一场不可避免的声势浩大惊天动地的与唐王朝的厮杀,借菊花之口下了最后的战书。 <br/>  <br/>    梅兰竹菊,菊花位列岁寒四君子之一,历来被作为高节品格远离市俗的象征。古人以菊花入诗的,可以搜出几大箩筐,但其意指功能一般没有超出传统所界定的范围。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即便岑参的“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借菊花抒发的是感时伤怀之情,但隐含的也是诗人对那种故园赏菊的和平生活的怀念。如果将菊花的意象以中药作比,那它的药性应该是其味甘,其气温,其性淡,一般的医生都作为温补调剂之用,这基本上是大家共守的原则。但有一个人是另类,是叛逆,这个人就是黄巢,他笔下的菊花意象完全颠覆了传统,行的是摧城杀伐之功。 <br/>  <br/>    何以高洁淡雅的菊花在黄巢笔下就有了这样寒气逼人的杀伐之气呢?还是孔老夫子说得好:诗言志。按照曹雪芹在《红楼梦里》阐述的天地生人“赋气说”,黄巢这样的人应该是秉承了清浊二气应劫而生的,自然与一般的人不同。正是所谓的“器大者声必宏”,一开口就不同凡响。老杜向来是以“语不惊人死不休”自诩的,但这已不是语言的问题了,而是直接关涉到生命的气度和境界。刘邦有多少文采?但他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贾岛无论捻断多少根胡子怎么推敲也是写不出来的。朱洪武肚子里有几滴墨水?但他的“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辉”,决非寻章摘句的雕虫之辈所能吟哦。而黄巢也是有帝王之气的人,他的这股气又不能通过出将入相这样的平和通道舒散消解,写成诗就杀气袭人,化为行就必然血流千里了。 <br/>  <br/>    时光倒退80余年,公元801年,已是知天命之年的孟冬野终于考中进士,他骑着马行走在花团锦簇的长安城里,像个老玩童一样写下了一首喜气洋洋的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几十年后的秋天,一个不走运的年轻人屡试不第后写下了另一首萧杀的诗,唐王朝就在他这首诗里走进了萧瑟的秋天。仅仅过了二十余年,绵延了二百多年的大唐帝国就在分崩离析的战乱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成为一具供后人凭吊瞻仰的历史尸身。<br/></div><p><font color="#6699cc" size="2">作者:</font><font size="2">兰井村人 转自天涯</font></p><p>1. <br/>  <br/>    小时候,炎夏消暑的乐事之一,是去听远房的一个舅公讲故事。老人长得慈眉善目,脸色红润,头上落一层淡淡的薄霜,洗得发白打着补丁的蓝布衣衫解开来露出弥勒佛一样的肚子,手摇一把蒲扇,开口便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他所讲的三国、说岳大都忘了,倒是说唐里的一段小故事,至今记忆犹新,大意是说某人因欲造反被官兵追捕藏于一座古庙中,长老知其乃煞星下凡,一直殷勤相待。这人有一把天授神剑,此剑杀人八百万血流三千里。此人每日在寺中练剑,定于某年某月于试剑起事,叫寺里僧人尽行回避。长老思来想去,藏于寺外年久心空的一株大树内。这人因受寺僧款待,不忍在庙里下手,一路行来见路边一颗大树,决定拿大树试剑,不料一剑下去只见人头落地,鲜血喷天,费尽心机东躲西藏的长老竟第一个成了刀下冤魂。当时因贪听故事,此人是谁不感兴趣也不曾记住,只是替那长老可惜。 <br/>  <br/>    这段故事一直以童年记忆的形式在我心中留存了二十多年,其出处与来历从不曾查证,只是把它当成一种鲜活的民间传说而已。最近读宝文堂书店出版的《残唐五代史义传》,第四回云“黄巢藏梅寺起手”,所述内容与儿时听来的几乎一模一样,这才知道那个故事的主人公竟是写下杀气腾腾的诗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黄巢。 <br/>  <br/>    关于黄巢的知识最早来源于中学历史教科书,贴在他身上的标签是“唐末著名农民起义领袖”,这个抽象枯燥的历史结论与那个写下《不第后赋菊》和民间传说中的生动形象相比,实在是苍白无味得多了。 <br/>  <br/>    古人云:不为无益之事难遣有涯之生。又值盛夏,酷暑难耐,无生意需要打点,也无权位需要钻营,正好有黄巢一段故事觉得甚是有趣,遂乐得钻进故纸堆,回到千余年前,去打探一番这位乱世枭雄的诗与人生,也不啻于圣叹所说的平生不亦快哉事吧。 <br/>  <br/>    2. <br/>  <br/>    公元873年,李唐王朝的第15任当家人唐懿宗寿终正寝,关系到天下太平黎民生计的大位被他的第五个儿子李俨收入囊中,历史上称之为唐僖宗。与所有的帝王家事一样,皇位的归属充满了争夺、阴谋与杀戮,但在宦官田令孜的精心运作下,这个过程总的来说还算平和。田令孜这个人,算得上僖宗的开裆裤朋友,虽自小就被阉了,但并不妨碍他和僖宗一起耽乐游玩。僖宗即位后,他就从一个和孙悟空在天宫里的职位差不多的弼马瘟立即晋升为神策军中尉(相当于首都警备区司令),很快又一路坐直升飞机爬上了总督三省六部的高位,可以称得上文官的班头,武将的领袖。新旧唐书都把田令孜归为乱世的佞臣,痛陈了他的种种劣行恶迹。不过有怎样的皇帝就有怎样的臣子,因为唐僖宗也实在不怎么样,史书上说他有些愚傻,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智商不高,相当于北方的二傻子,四川自贡方言所称的卡子。他虽位居九五之尊,实际上被田令孜玩弄于鼓掌之间。这个老弟的所作所为,实在令人啼笑皆非,称得上超级无厘头。他不但喜欢声色犬马,斗鸡打毬,而且还是一个超级赌徒。他曾令田令孜的兄弟陈敬瑄等四位高官赌球,赌注是西川节度使(相当于今天的省长);他还经常与诸亲王斗鹅,一只鹅的输赢达五十万钱之巨。江山社稷落到这样一个败家子手里,后果确实很严重。更何况,唐王朝在此之前已经遭受了安史之乱、李希烈叛乱这样的重拳打击,表面上虽然还是一派莺歌燕舞,但内瓤子却尽皆上来了,抗击打能力实在有限。 <br/>  <br/>    第一个出拳的人是王仙芝,这个以贩私盐为业的小生意人,在公元874年秋天率众三千人在河南长垣县首先发难。他发表檄文批评政府说“吏贪沓,赋重,赏罚不平”。稍微解读一下这篇反政府言论就不难看出,这位老兄在做生意的过程中一定深受官僚作风、政府的苛捐杂税和乱收乱罚之苦,盐是再也卖不下去了,一气之下就拉了一帮兄弟干起了危害国家安全的营生。恐怕连王仙芝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对手貌似强大,其实不过是一只纸老虎。875年5、6月,仙芝带领没有经过任何专业训练的弟兄们连克两州,队伍也壮大到一万多人。当然,官军也不是白吃干饭的,876年,王仙芝的队伍在山东临沂第一次受挫,只能化整为零,转向河南淮北一带打游击。有趣的是,指挥官平庐节度使宋威这个家伙找不到仙芝的部队,以为仙芝等已死了,于是向朝庭报喜,害得皇帝和一帮臣子空欢喜了三天。没想到三天后,州县奏报仙芝他们又神不知鬼不觉地冒出来了。对此,《新唐书》有如下搞笑的记载:“威因奏大渠死,擅纵麾下兵还青州,君臣皆入贺。居三日,州县奏贼故在。” <br/>  <br/>    行笔至此,黄巢该登台表演了。其实,黄巢在上面的叙述中已经是领衔主演了,大约在875年6月间他就率部数千人入股了仙芝的队伍。这激动人心的一天可能在他五岁时吟出那两句菊花诗那一刻起,注定迟早都要来临的。因为这两句诗,黄巢还差点挨他父亲的老拳,关于这件事,宋人张端义的《贵耳集》是这样说的:“巢五岁时,侍其翁与父为菊花诗。翁未就,巢信口曰‘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花。’父怪,欲击之。”不知黄巢的父亲是因为他抢了翁的风头不尊敬老人还是由于他的诗涉嫌敏感话题才要打他。因为“总首”“天赐”云云从一个五岁的孩子口里说出来,大人肯定难免有些惊恐。如果我们作后一种解读的话,那可以说黄巢这孩子从小就生了反骨。 <br/>  <br/>    其实黄巢并不想拿自己的脑袋去铤而走险,他本来是安心仕途的。他的家境还算不错,巧合的是,他家也是卖盐的(更巧的是老蒋的爹也干这买卖),应该是小康之家。即便按照现代的阶级分析观点来看,他也不具有天生的革命性。他想过的日子是一朝金榜题名,封妻荫子的生活,这一点从他多次参加万恶的科举考试就可以看出来。但遗憾的是,天不遂人愿,此路不通,他每次都名落孙山。对此,黄巢这个有志青年十分郁闷。 <br/>  <br/>    你不妨展开想像的翅膀回到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朝首都长安。一个菊花盛开的秋日,落第士子黄巢,这个屡试不中的科举复读生,这个不得志的年轻人,借酒浇愁,形单影只地踯躅于市井繁华的街头,那里美女如云,高官无数,但却没有他的前途,没有他的立锥之地。醉眼朦胧中,他看见了那些怒放的菊花。刹那间,儿时的记忆被满腹的愤懑激活了,那颗尘封的种子在心中蓬勃生长,于是那些肃杀的诗句如一把寒光四射的利剑刺向大唐王朝的心脏。九百多年后,一个名叫洪秀全的落第青年几乎复制了同样的故事,只不过他不是写诗,而是利用上帝之手给另一个王朝狠狠地刺了一刀,差点让它毙命。 <br/>  <br/>    关于这个故事,野史上还有另一个版本。说是面对天下将乱的危局,僖宗问群臣有何高招。田令孜这个一肚子坏水的家伙这回倒是出了个好主意,他恳请皇上开文武二选场,选取天下文人勇士,教他为官为将,去当消防队员。僖宗这猪脑子里也没什么好法子,只得应允。选来选去,武举状元竟是黄巢。但僖宗见黄巢分明长得像一个外星人:“身长一丈,膀阔三停,面如金纸,眉横一字,牙排二齿,鼻生三窍”,这个早被声色犬马淘虚了身子的病秧子皇帝立即吓破了胆,龙颜大怒,下令将黄巢扫地出门,永不录用。黄巢当然很生气,后果也非常的严重。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我想当僖宗这个败家子几十年后不得不重蹈他先祖唐明皇的覆辙,率领一帮吃得脑满肠肥的文武大臣在艰难的蜀道上仓皇奔逃时,一定后悔得想哭:曾经有一个可以重整大唐江山的武将摆在我面前,因为貌丑,我不待见他,现在失去了我才追悔莫及。</p><div class="content"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3. <br/>  <br/>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风云激荡之后,烟云散尽,黄巢留传下来最广为人知的,还是他的诗,更确切地说,是一句诗:满城尽带黄金甲。 <br/>  <br/>    《全唐诗》收录了黄巢的三首诗,据考证其中一首《自题像》是元稹的诗窜入,也就是说可以确定黄巢存世的完整的诗只有两首,而这两首都是写菊花的。除广为人知的《不第后赋菊》外,另一首《题菊花》这样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我认为这一首诗可以看作是五岁时那首没有完成的作品的延续,也是《不第后赋菊》的早期版本。比较一下就不难看出,这三首诗其实是同一个声音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达方式而已。童年时期的话语就气度不凡初显心性,但还留有一个五岁孩子童言无忌天真烂漫的神态;《题菊花》明显可以看出那个长大了的孩子经历世事后的不平与抑郁,但结尾部分很响亮,信心十足,满怀憧憬与希望;《不第后赋菊》则是彻底绝望后的愤怒宣言,利剑出鞘,寒气逼人。一场不可避免的声势浩大惊天动地的与唐王朝的厮杀,借菊花之口下了最后的战书。 <br/>  <br/>    梅兰竹菊,菊花位列岁寒四君子之一,历来被作为高节品格远离市俗的象征。古人以菊花入诗的,可以搜出几大箩筐,但其意指功能一般没有超出传统所界定的范围。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即便岑参的“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借菊花抒发的是感时伤怀之情,但隐含的也是诗人对那种故园赏菊的和平生活的怀念。如果将菊花的意象以中药作比,那它的药性应该是其味甘,其气温,其性淡,一般的医生都作为温补调剂之用,这基本上是大家共守的原则。但有一个人是另类,是叛逆,这个人就是黄巢,他笔下的菊花意象完全颠覆了传统,行的是摧城杀伐之功。 <br/>  <br/>    何以高洁淡雅的菊花在黄巢笔下就有了这样寒气逼人的杀伐之气呢?还是孔老夫子说得好:诗言志。按照曹雪芹在《红楼梦里》阐述的天地生人“赋气说”,黄巢这样的人应该是秉承了清浊二气应劫而生的,自然与一般的人不同。正是所谓的“器大者声必宏”,一开口就不同凡响。老杜向来是以“语不惊人死不休”自诩的,但这已不是语言的问题了,而是直接关涉到生命的气度和境界。刘邦有多少文采?但他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贾岛无论捻断多少根胡子怎么推敲也是写不出来的。朱洪武肚子里有几滴墨水?但他的“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辉”,决非寻章摘句的雕虫之辈所能吟哦。而黄巢也是有帝王之气的人,他的这股气又不能通过出将入相这样的平和通道舒散消解,写成诗就杀气袭人,化为行就必然血流千里了。 <br/>  <br/>    时光倒退80余年,公元801年,已是知天命之年的孟冬野终于考中进士,他骑着马行走在花团锦簇的长安城里,像个老玩童一样写下了一首喜气洋洋的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几十年后的秋天,一个不走运的年轻人屡试不第后写下了另一首萧杀的诗,唐王朝就在他这首诗里走进了萧瑟的秋天。仅仅过了二十余年,绵延了二百多年的大唐帝国就在分崩离析的战乱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成为一具供后人凭吊瞻仰的历史尸身。<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