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会审慎评估中国 对华政策实质内容未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6 05:42:47
<p><a href="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8/07/content_4928846.htm">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8/07/content_4928846.htm</a></p><p>中国是美国的利益攸关方吗?这个问题再次成为美国国会争论的焦点之一。8月3日和4日,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在国会以“中国是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吗”为题,举行了听证会。其中美国国务院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副助理国务卿柯庆生的长篇发言最受人关注,他提到“中国还不是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更是引起了一定反<!--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响。 </p><p><strong><font color="#000080">&nbsp;&nbsp;&nbsp;&nbsp;国会内辩论异常激烈 </font></strong></p><p>&nbsp;&nbsp;&nbsp;&nbsp;在出席听证会的专家和官员中,有7月17日刚刚上任的美国国务院主管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副助理国务卿柯庆生,以及12名专家学者。这些专家都是从全美各大学科研机构、各智库研究所请来的,常年研究美国外交政策和中国问题。这些“中国通”在听证会上全面论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国2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以及中美在观念、国家利益、军事等方面的关系等。听证会上充满了激烈争辩,提问者与回答者都试图拿出最具说服力的数字和例子来宣扬自己的主张,以对今后美国对华政策的走向施加最大的影响。来自美国保守派智库传统基金会的艾瑞尔·科亨博士向参院委员会提交了一份长达13页的报告,详细论述了中国主导的上海合作组织在能源问题、中俄在战略上结盟的可能性、与北约组织和美国抗衡的可能性。有记者形容说,国会内辩论异常激烈,国会外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在施展淫威,两种“热度”正可谓“相得益彰”。 </p><p> <strong><font color="#000080"> 柯庆生发言备受关注 </font></strong></p><p>&nbsp;&nbsp;&nbsp;&nbsp;柯庆生的发言尤其受到各方关注,他对美中关系作了“全面、细致”的评估和展望。柯庆生肯定了美中关系中存在的积极因素。他说,虽然美中关系在不同领域中有不同的进展,其中有好有坏,但是总体来说,他有理由对美中关系的未来感到乐观。他认为,美国同中国在许多国际问题上有共同利益,而且中国在一些国际问题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尤其在解决朝核危机问题上。他列举了美国与中国在联合国、世贸组织、东盟地区论坛、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中的积极合作。在军事上,美中双方最近也出现一些进展。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去年秋天对中国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访问,中国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也刚刚访问了华盛顿。 </p><p>&nbsp;&nbsp;&nbsp;&nbsp;但他也对美中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表示不满。他说,美中在许多领域存在许多问题;另外,中国军事现代化的速度和缺乏透明度是美国关注的重点之一。 </p><p>&nbsp;&nbsp;&nbsp;&nbsp;当被问到中国现在到底是不是“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时,柯庆生说,中国现在还不是“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除了军事不够透明化之外,它在国际上的一些作为也令美国失望。他说:“实际上我们鼓励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简言之,这个理念不仅局限于此,而是要为两国建立一个重要的互利关系的进程奠定基础。”柯庆生强调,美国将继续奉行现行的对华政策,继续与中国进行合作。美国现在对中国采取的是接触政策,在接触中寻求在国际事务上的合作,而寻求的合作要基于不仅对美国有利,对中国也要有利。美国不寻求遏制中国,而是试图将中国的影响向积极的方向引导。 </p><p> <strong><font color="#000080"> 几字之差,引起广泛关注 </font></strong></p><p>&nbsp;&nbsp;&nbsp;&nbsp;“利益攸关方”是由美国前副国务卿佐利克提出的。他曾对此解释说,“20多年来,国际体系对中国的发展十分有利,因此维护、推动和加强这一国际体系与中国的利益攸关,即有利害关系。”佐利克辞职没多久,柯庆生上台伊始,便提到了“中国现在还不是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几字之差,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 </p><p>&nbsp;&nbsp;&nbsp;&nbsp;这是柯庆生上任后第一次在正式场合就美中关系和两岸关系发表看法。在接任这个职务前,柯庆生是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的政治学和国际关系教授,兼任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中国和世界项目的主任。他还曾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康奈尔大学。对于亚太关系尤其是两岸问题,柯庆生颇有研究。他还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他曾撰文提醒“美国理当支持台湾民主,但应注意与‘台独’保持距离”。去年9月,柯庆生曾应邀出席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举办的一场听证会。他在会上警告,如果台湾通过所谓“修宪”,造成台湾与大陆法理上的永久分裂,大陆会对台出兵。在对台军售问题上,柯庆生不赞成出售“爱国者―3”啊型导弹和潜艇给台湾,因为容易造成区域紧张。 </p><p><strong><font color="#000080">&nbsp;&nbsp;&nbsp;&nbsp;中美关系的走向不会变 </font></strong></p><p>&nbsp;&nbsp;&nbsp;&nbsp;接近国会的人士认为,新官上任在国会举行听证会是很正常的事。美国新官上任总要拿出一些与前任不一样的政策或提法,甚至表现出更保守和强硬的一面,这是为了迎合国会内的保守势力,是党派斗争的需要,特别是在今年11月中期选举即将到来之际,指责中国的声音会比平常多得多。尽管柯庆生将佐利克有关中国是美国“利益攸关方”改为了中国“现在还不是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但还不足以说明美国要对对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虽然可能会进行些小调整。从柯庆生的通篇讲话看,布什政府对华政策实质内容没有改变。正如布什所说,美中关系“举足轻重又充满活力,双方关系良好但又错综复杂”。今后一段时间中美关系的走向基本上不会脱离这个范畴。(驻美国特约记者 尚未迟 驻联合国特派记者 邹德浩)</p><p><a href="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8/07/content_4928846.htm">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8/07/content_4928846.htm</a></p><p>中国是美国的利益攸关方吗?这个问题再次成为美国国会争论的焦点之一。8月3日和4日,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在国会以“中国是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吗”为题,举行了听证会。其中美国国务院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副助理国务卿柯庆生的长篇发言最受人关注,他提到“中国还不是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更是引起了一定反<!--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响。 </p><p><strong><font color="#000080">&nbsp;&nbsp;&nbsp;&nbsp;国会内辩论异常激烈 </font></strong></p><p>&nbsp;&nbsp;&nbsp;&nbsp;在出席听证会的专家和官员中,有7月17日刚刚上任的美国国务院主管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副助理国务卿柯庆生,以及12名专家学者。这些专家都是从全美各大学科研机构、各智库研究所请来的,常年研究美国外交政策和中国问题。这些“中国通”在听证会上全面论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国2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以及中美在观念、国家利益、军事等方面的关系等。听证会上充满了激烈争辩,提问者与回答者都试图拿出最具说服力的数字和例子来宣扬自己的主张,以对今后美国对华政策的走向施加最大的影响。来自美国保守派智库传统基金会的艾瑞尔·科亨博士向参院委员会提交了一份长达13页的报告,详细论述了中国主导的上海合作组织在能源问题、中俄在战略上结盟的可能性、与北约组织和美国抗衡的可能性。有记者形容说,国会内辩论异常激烈,国会外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在施展淫威,两种“热度”正可谓“相得益彰”。 </p><p> <strong><font color="#000080"> 柯庆生发言备受关注 </font></strong></p><p>&nbsp;&nbsp;&nbsp;&nbsp;柯庆生的发言尤其受到各方关注,他对美中关系作了“全面、细致”的评估和展望。柯庆生肯定了美中关系中存在的积极因素。他说,虽然美中关系在不同领域中有不同的进展,其中有好有坏,但是总体来说,他有理由对美中关系的未来感到乐观。他认为,美国同中国在许多国际问题上有共同利益,而且中国在一些国际问题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尤其在解决朝核危机问题上。他列举了美国与中国在联合国、世贸组织、东盟地区论坛、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中的积极合作。在军事上,美中双方最近也出现一些进展。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去年秋天对中国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访问,中国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也刚刚访问了华盛顿。 </p><p>&nbsp;&nbsp;&nbsp;&nbsp;但他也对美中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表示不满。他说,美中在许多领域存在许多问题;另外,中国军事现代化的速度和缺乏透明度是美国关注的重点之一。 </p><p>&nbsp;&nbsp;&nbsp;&nbsp;当被问到中国现在到底是不是“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时,柯庆生说,中国现在还不是“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除了军事不够透明化之外,它在国际上的一些作为也令美国失望。他说:“实际上我们鼓励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简言之,这个理念不仅局限于此,而是要为两国建立一个重要的互利关系的进程奠定基础。”柯庆生强调,美国将继续奉行现行的对华政策,继续与中国进行合作。美国现在对中国采取的是接触政策,在接触中寻求在国际事务上的合作,而寻求的合作要基于不仅对美国有利,对中国也要有利。美国不寻求遏制中国,而是试图将中国的影响向积极的方向引导。 </p><p> <strong><font color="#000080"> 几字之差,引起广泛关注 </font></strong></p><p>&nbsp;&nbsp;&nbsp;&nbsp;“利益攸关方”是由美国前副国务卿佐利克提出的。他曾对此解释说,“20多年来,国际体系对中国的发展十分有利,因此维护、推动和加强这一国际体系与中国的利益攸关,即有利害关系。”佐利克辞职没多久,柯庆生上台伊始,便提到了“中国现在还不是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几字之差,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 </p><p>&nbsp;&nbsp;&nbsp;&nbsp;这是柯庆生上任后第一次在正式场合就美中关系和两岸关系发表看法。在接任这个职务前,柯庆生是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的政治学和国际关系教授,兼任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中国和世界项目的主任。他还曾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康奈尔大学。对于亚太关系尤其是两岸问题,柯庆生颇有研究。他还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他曾撰文提醒“美国理当支持台湾民主,但应注意与‘台独’保持距离”。去年9月,柯庆生曾应邀出席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举办的一场听证会。他在会上警告,如果台湾通过所谓“修宪”,造成台湾与大陆法理上的永久分裂,大陆会对台出兵。在对台军售问题上,柯庆生不赞成出售“爱国者―3”啊型导弹和潜艇给台湾,因为容易造成区域紧张。 </p><p><strong><font color="#000080">&nbsp;&nbsp;&nbsp;&nbsp;中美关系的走向不会变 </font></strong></p><p>&nbsp;&nbsp;&nbsp;&nbsp;接近国会的人士认为,新官上任在国会举行听证会是很正常的事。美国新官上任总要拿出一些与前任不一样的政策或提法,甚至表现出更保守和强硬的一面,这是为了迎合国会内的保守势力,是党派斗争的需要,特别是在今年11月中期选举即将到来之际,指责中国的声音会比平常多得多。尽管柯庆生将佐利克有关中国是美国“利益攸关方”改为了中国“现在还不是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但还不足以说明美国要对对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虽然可能会进行些小调整。从柯庆生的通篇讲话看,布什政府对华政策实质内容没有改变。正如布什所说,美中关系“举足轻重又充满活力,双方关系良好但又错综复杂”。今后一段时间中美关系的走向基本上不会脱离这个范畴。(驻美国特约记者 尚未迟 驻联合国特派记者 邹德浩)</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中美交往进入“第三部曲”</p><p><a href="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5/26/content_4601533.htm">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5/26/content_4601533.htm</a></p><p><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80">如果说“接触”——“融合”——“利益攸关方”构成了冷战后美国对华战略的“三部曲”,那么,“建设性交往”——“建设性参与”——“建设性合作”则成为中国对美外交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font>
        </p><p>&nbsp;&nbsp;&nbsp;&nbsp;从总体看,冷战后美国对华战略没有什么根本性变化,因为无非还是软硬两手,只是提法和概念不同而已。但如果以这样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去看问题,往往不易把握事物“量”的变化,从而可能使“质”变成为“突”变,不利于科学决策。因为从决策角度而言,最难的往往不是对事物“质变”的应对,而是对事物“量变”程度的细微分析。 </p><p>&nbsp;&nbsp;&nbsp;&nbsp;<strong>美国对华战略“三部曲” </strong></p><p>&nbsp;&nbsp;&nbsp;&nbsp;如果细致跟踪冷战后美国对华战略的演变,应该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它大体经历了“接触”——“融合”——“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三个阶段,笔者将其比作对华战略“三部曲”。 </p><p>&nbsp;&nbsp;&nbsp;&nbsp;其中“接触战略”大体涵盖冷战结束(美国人更倾向于1989年之后)至20世纪末大约10年,其中以克林顿政府在第一任后期提出对华“全面接触”战略为标志。其中心思想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意识形态不同、发展前景不明朗的大国,不能全然受冷战终结的影响而对其奉行遏制战略,而应通过交往引导其发生有利于美国的演变。这期间,美国对中国发展前景带有很深的疑虑,表现在“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奇谈怪论满天飞;而两国间的战略猜忌与战略误判也时有发生,表明美国对华全面接触政策实行不顺畅,中美关系也总是起伏不定。 </p><p>&nbsp;&nbsp;&nbsp;&nbsp;美国对华战略“第二部曲”即所谓“融合战略”阶段,大体始于2000年至2001年间。标志性事件有:一、美国对华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问题最终得到解决;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是中国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接纳”进入国际贸易体系的一个重大标志;三、北京申奥和上海申请世博会终获成功;四、“9·11”后,美国将中国纳入国际反恐联盟“同心圆”中。 </p><p>&nbsp;&nbsp;&nbsp;&nbsp;时任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司司长理查德·哈斯在此期间提出所谓“融合战略”,明确指出要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大国融合到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中,共同对付其他对美国更具杀伤力的“邪恶势力”。如果说“接触”是低层次的交往,那么“融合”则是深层次互动。后者与前者之间的微妙差别在于,美国开始充分意识到,不能将中国始终当作“异类”简单交往,而应把中国作为可以合作的对象加以“发展”。 </p><p><strong>&nbsp;&nbsp;&nbsp;&nbsp;美对华战略“第三部曲”更期待中国发挥建设性作用 </strong></p><p>&nbsp;&nbsp;&nbsp;&nbsp;大体以佐利克2005年“9·21”演讲提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概念为标志,美国对华战略开始进入“第三部曲”。其主调是,不仅应当将中国作为可以合作的对象加以“融合”,而且期待已经逐步“融合”进来的中国主动发挥建设性作用,分担美国的全球风险,“共同”塑造对双方都利益攸关的国际体系。 </p><p>&nbsp;&nbsp;&nbsp;&nbsp;美国对华战略不断向前推进的“三部曲”,一方面同中国过去近20年的发展息息相关,即中国迅速发展的态势日渐明朗,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迅速扩大,中国对全球经济的贡献以及对全球安全的稳定阀作用日益凸显。另一方面这也是国际环境的变动使然,全球化、信息化的纵深发展使得大国关系呈现出有别以往的新特点,恐怖主义、自然灾害、致命性疾病等非传统威胁的凸显注定大国必须合作,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也容不得美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强制性塑造”像中国这样的大国。 </p><p> <strong> 中国对美外交与时俱进 </strong></p><p>&nbsp;&nbsp;&nbsp;&nbsp;中国自始至终敏锐地把握住了美国对华战略的变与不变,采取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策略予以应对,确保了中美关系的大体稳定。一方面,中国坚持“两手对两手”的对美政策基本方针不动摇;另一方面,针对美国对华战略从“接触”到“融合”的微妙变化,也相机分别采取了“建设性交往”和“建设性参与”政策,从而确保了两国关系的总体稳定。而针对所谓“利益攸关方”的对华战略“新”思维,中国政府再次主动强调中美要加强“建设性合作”。诚如胡锦涛主席访美期间反复指出的那样,中美不仅应是“利益攸关方”,而且“更应该成为建设性合作者”。 </p><p>&nbsp;&nbsp;&nbsp;&nbsp;如果说“接触”——“融合”——“利益攸关方”构成了冷战后美国对华战略的“三部曲”,那么,“建设性交往”——“建设性参与”——“建设性合作”则成为中国对美外交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袁鹏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研究员。) </p>
<font size="5">先占个位置.在看看都是什么东东,能让老美头疼这世间也没几个了?</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