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诺曼底故事 作者:[daharry]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23:34:50
<p>看过张文(John Wayne)主演的电影&lt;漫长的一天&gt;的弟兄们都知道圣迈瑞.埃格利斯镇(Ste. Mere Eglise)是盟军空降场之一。该镇位于尤它滩头的腹地是D日盟军必争之地。受命攻击该镇的是马修.李奇微指挥的第82空降师第505空降步兵团的2营(营长范德武Vandervoort)和3营(营长柯拉斯Krause)。<br/><br/>圣迈瑞.埃格利斯镇由德军第709师防守。深绿圆圈表示第82空降师空降地点。浅绿圆圈表示第101空降师空降地点。尤它滩头(绿箭头)由美军第4步兵师负责攻击。EXIT 1,2,3 和4表示穿过泛洪区的通道。空降部队的任务就是控制通道的内陆一侧。</p><p>攻击行动打一开头就不顺。月光被乌云所阻挡使地面漆黑一团。120名先锋引导伞兵多数都找不着应该标记的位置,他们当中只有38人来得及在大部队飞抵前设立好空降区的标示。而大部队低空进入空降区时遭到德军防空火炮的猛烈打击。许多飞行员为了规避地面防空火力而违抗命令偏离了航线。结果,多数伞兵没有被投放到规定地点。有的由于投放高度太低连伞都没打开被活活摔死,有的淹死在沼泽地,有的干脆掉进了英吉利海峡。最远的离预定地点竟有10公里之遥。在此后的几天里,这些伞兵们花了很多时间归建。</p><p>在这一片混乱当中,有大约30人的一组伞兵被阵风吹进了圣迈瑞.埃格利斯镇的中心---教堂前的广场上<br/><br/>十一世纪建造的教堂和教堂前的广场(daharry摄)</p><p>本来不应该有什么事。可恰巧地面上出了一件看起来不相关的事把事情搞糟了。</p><p>教堂对面有一幢民房着火了。不是有人故意纵火,而是盟军的燃烧弹坠落后引发的。教堂赶紧敲钟报警。一百多居民跑出来救火。有人用手压水泵取水,其他人排成两行向前传水。驻扎在教堂周围的德军是一支后勤部队。他们也听到警报后急忙出来警戒,端着枪监视着在那儿忙着救火的老百姓。<br/><br/>装甲车所在地就是起火房子的原址(daharry摄)<br/><br/>图为教堂前救火用的手压水泵,(daharry摄)&nbsp;&nbsp; </p><p>大火映红了天空,也照亮了正在下降的雪白的降落伞。</p><p>德国人立刻开始对空射击。广场上顿时大乱。<br/><br/>教堂正前方的一幢民房,烟囱上有当年打仗时留下弹洞。(daharry摄)<br/>一个伞兵连人带伞挂住了教堂的塔尖悬在半空。他抽出伞兵刀想割断伞绳。心里一急,伞兵刀滑脱了手,掉了。紧接着不知那里就飞来一梭子子弹,有一颗打在他的右脚上。疼得他半死。往下看看,不得了,德国的增援部队不断进入广场,大约有二十几个伞兵降落在教堂周围,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被德国人干掉。有十几个德国兵把所有的子弹全都射向一个缠在树上的伞兵把他打成筛子。看到自己的人的下场,挂在教堂尖的这位顿时明白了,要想活,唯一的办法就是别动弹。于是他俩手下垂脑袋耷拉着开始装死。这着还真灵,居然把德国人蒙过去了。当年在圣迈瑞.埃格利斯镇打过仗的美国老兵也都对挂在教堂上的那个“死”伞兵有过深刻印象。</p><p>这个装死的伞兵叫什么名字呢?他叫装死地(John Steele)。</p><p>名如其人。<br/><br/>装死地时年31岁,军衔二等兵(就是美军最鸵患兜氖勘厦挥腥魏尉伪曛镜木褪嵌缺?。他属于第505空降步兵团的2营F连。装死地在塔楼上吊了两个半小时,教堂巨大的钟声就在耳边不断轰鸣,加上伤痛和紧张,人早晕呼了。后来有人问装死地到底挂在教堂的哪个角,装死地死活讲不清楚。因此,关于装死地降落伞位置的辩论一直持续到今天。(daharry摄)</p><p>德国人打扫战场时发现了装死地,不由分说就将其拿下。装死地就成了战俘被押在镇里。</p><p>德国人打了胜仗,消灭了美国兵,挺高兴。不过这一高兴不要紧,德国人自己犯糊涂了。这支后勤部队的军官眼瞅着美国兵全给收拾干净了,像小菜一碟儿,敌机也不来了,周围枪声也消停了。下面该干什么呢?</p><p>睡觉。</p><p>对, 睡觉。这一宿叫这火和伞兵给搅的,觉也没睡好。现在没事了,补觉吧。军官一发令,全体回屋睡觉。军官也许觉得美国兵再也不会来了。</p><p>他那里知道,82空降师的人正在圣迈瑞.埃格利斯镇以西两公里的地方忙活那。干什么那?找人,找自己人。3营长柯拉斯中校在跳出机门的那一刹那,看见了先导兵在地面放置的绿色T型指示光标。他不偏不依正好降落在战前为自己的指挥部选好的那块三角形庄稼地里。寸劲儿。别的人就没那么走运喽。</p><p>柯拉斯只找到了15个自己人,他把这15人分成4组,派往各个方向进行联络。说好了45分钟后回来集合。这帮人在夜暗中凭着儿童玩具蟋蟀声音寻找失散的同伴。一个小时后,柯拉斯聚集了180人。不到全营的四分之一。任务在身,柯拉斯再也等不及了,他就率领弟兄们进了庄。</p><p><br/>---玩具蟋蟀。当年售价5美分一个,英国生产。美国空降部队在英国商店买的,用于夜间联络和鉴别用的。101空降师全体以及82空降师部分人有。只在D日凌晨用过。按下去的时候嘎的一响,松手时答的一响。联络时先嘎答一次,对方要回应嘎答嘎答两次。原装蟋蟀当前售价600美元。(daharry收藏的复制品) </p><p>柯拉斯的兵进了庄,四周静悄悄的,人呢?原来,驻扎在镇里头的大多数德国兵特怂,飞机凌空时怕挨炸,撒丫子就跑,一直跑到镇外的一块高地上躲着。柯拉斯小心翼翼地来到教堂前面也没见人,连德国哨兵也没发现。他派人放出警戒,把教堂周围的房子搜查一番,发现还有德国兵正在床上呼呼大睡,于是来了个连锅端,打死了十个,抓了三十。也是小菜一碟。顺便把装死地给放出来了。</p><p>就这么一捉一放,装死地就能得两块奖章。一个是紫心勋章,奖给伤兵的,另一个是战俘章,奖给作战被俘的。</p><p>谁都没有想到,运气十足的装死地挂在教堂尖儿上的形像日后竟成了整个空降行动里最富有戏剧性和最具象征性的标志。战后,心存感激的法国人做了个装死地的偶像挂永久性地在教堂尖儿上,以此来纪念为了解放圣迈瑞.埃格利斯镇而牺牲的82空降师的官兵<br/><br/>装死地的蜡像。(资料照片)</p><p>装死地原来不过是部队里一个赖兵,平常没人拿眼儿夹的。但他阴差阳错不由自主地在D日演了一出好戏,战后居然成了82空降师,甚至D日最出名的士兵。在法国,知道他的人比知道师长李奇微的还多。不但如此,每一本有关D日的历史书都会毫无例外地提到装死地。他几乎每年都被恭恭敬敬地请回来参加纪念活动,住在教堂旁边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旅馆里。在美国一文不名的装死地一到法国就是名人。每次他来的时候,这活动自然就热闹得多。装死地回回闹个白吃白喝加风光,就这样一直到1969年5月16日他去世为止。直到今天,装死地的偶像仍然挂在教堂尖儿上,提醒着每一位游客,这里当年曾是盟军第一个解放的法国城市</p><p><br/>以装死地命名的旅馆(daharry摄)。</p><p><br/>圆圈中为上了年纪的装死地在教堂前面的留影(daharry翻拍)。</p><p><br/>如今,教堂的巨型彩色玻璃窗上绘有空降兵的图案,非常华丽并且极具艺术感染力。数数有几个空降兵。(资料照片)</p><p><br/>教堂里另一巨型彩色玻璃窗上也绘有降落伞的图案。下方用英法两国文字写着:1944年6月6日。他们来了。(资料照片)</p><p>装死地一没,纪念活动少了个名人,叫人遗憾。不过后来人们发现,其实还有一位士兵的故事更为动人。他的故事的起点也是在圣迈瑞.埃格利斯镇,时间还是1944年6月6日。</p><p>这故事有点儿长。咱们得从第82空降师第505空降伞兵团3营营长柯拉斯救出了装死地开始讲起。(待续)<br/></p><p>看过张文(John Wayne)主演的电影&lt;漫长的一天&gt;的弟兄们都知道圣迈瑞.埃格利斯镇(Ste. Mere Eglise)是盟军空降场之一。该镇位于尤它滩头的腹地是D日盟军必争之地。受命攻击该镇的是马修.李奇微指挥的第82空降师第505空降步兵团的2营(营长范德武Vandervoort)和3营(营长柯拉斯Krause)。<br/><br/>圣迈瑞.埃格利斯镇由德军第709师防守。深绿圆圈表示第82空降师空降地点。浅绿圆圈表示第101空降师空降地点。尤它滩头(绿箭头)由美军第4步兵师负责攻击。EXIT 1,2,3 和4表示穿过泛洪区的通道。空降部队的任务就是控制通道的内陆一侧。</p><p>攻击行动打一开头就不顺。月光被乌云所阻挡使地面漆黑一团。120名先锋引导伞兵多数都找不着应该标记的位置,他们当中只有38人来得及在大部队飞抵前设立好空降区的标示。而大部队低空进入空降区时遭到德军防空火炮的猛烈打击。许多飞行员为了规避地面防空火力而违抗命令偏离了航线。结果,多数伞兵没有被投放到规定地点。有的由于投放高度太低连伞都没打开被活活摔死,有的淹死在沼泽地,有的干脆掉进了英吉利海峡。最远的离预定地点竟有10公里之遥。在此后的几天里,这些伞兵们花了很多时间归建。</p><p>在这一片混乱当中,有大约30人的一组伞兵被阵风吹进了圣迈瑞.埃格利斯镇的中心---教堂前的广场上<br/><br/>十一世纪建造的教堂和教堂前的广场(daharry摄)</p><p>本来不应该有什么事。可恰巧地面上出了一件看起来不相关的事把事情搞糟了。</p><p>教堂对面有一幢民房着火了。不是有人故意纵火,而是盟军的燃烧弹坠落后引发的。教堂赶紧敲钟报警。一百多居民跑出来救火。有人用手压水泵取水,其他人排成两行向前传水。驻扎在教堂周围的德军是一支后勤部队。他们也听到警报后急忙出来警戒,端着枪监视着在那儿忙着救火的老百姓。<br/><br/>装甲车所在地就是起火房子的原址(daharry摄)<br/><br/>图为教堂前救火用的手压水泵,(daharry摄)&nbsp;&nbsp; </p><p>大火映红了天空,也照亮了正在下降的雪白的降落伞。</p><p>德国人立刻开始对空射击。广场上顿时大乱。<br/><br/>教堂正前方的一幢民房,烟囱上有当年打仗时留下弹洞。(daharry摄)<br/>一个伞兵连人带伞挂住了教堂的塔尖悬在半空。他抽出伞兵刀想割断伞绳。心里一急,伞兵刀滑脱了手,掉了。紧接着不知那里就飞来一梭子子弹,有一颗打在他的右脚上。疼得他半死。往下看看,不得了,德国的增援部队不断进入广场,大约有二十几个伞兵降落在教堂周围,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被德国人干掉。有十几个德国兵把所有的子弹全都射向一个缠在树上的伞兵把他打成筛子。看到自己的人的下场,挂在教堂尖的这位顿时明白了,要想活,唯一的办法就是别动弹。于是他俩手下垂脑袋耷拉着开始装死。这着还真灵,居然把德国人蒙过去了。当年在圣迈瑞.埃格利斯镇打过仗的美国老兵也都对挂在教堂上的那个“死”伞兵有过深刻印象。</p><p>这个装死的伞兵叫什么名字呢?他叫装死地(John Steele)。</p><p>名如其人。<br/><br/>装死地时年31岁,军衔二等兵(就是美军最鸵患兜氖勘厦挥腥魏尉伪曛镜木褪嵌缺?。他属于第505空降步兵团的2营F连。装死地在塔楼上吊了两个半小时,教堂巨大的钟声就在耳边不断轰鸣,加上伤痛和紧张,人早晕呼了。后来有人问装死地到底挂在教堂的哪个角,装死地死活讲不清楚。因此,关于装死地降落伞位置的辩论一直持续到今天。(daharry摄)</p><p>德国人打扫战场时发现了装死地,不由分说就将其拿下。装死地就成了战俘被押在镇里。</p><p>德国人打了胜仗,消灭了美国兵,挺高兴。不过这一高兴不要紧,德国人自己犯糊涂了。这支后勤部队的军官眼瞅着美国兵全给收拾干净了,像小菜一碟儿,敌机也不来了,周围枪声也消停了。下面该干什么呢?</p><p>睡觉。</p><p>对, 睡觉。这一宿叫这火和伞兵给搅的,觉也没睡好。现在没事了,补觉吧。军官一发令,全体回屋睡觉。军官也许觉得美国兵再也不会来了。</p><p>他那里知道,82空降师的人正在圣迈瑞.埃格利斯镇以西两公里的地方忙活那。干什么那?找人,找自己人。3营长柯拉斯中校在跳出机门的那一刹那,看见了先导兵在地面放置的绿色T型指示光标。他不偏不依正好降落在战前为自己的指挥部选好的那块三角形庄稼地里。寸劲儿。别的人就没那么走运喽。</p><p>柯拉斯只找到了15个自己人,他把这15人分成4组,派往各个方向进行联络。说好了45分钟后回来集合。这帮人在夜暗中凭着儿童玩具蟋蟀声音寻找失散的同伴。一个小时后,柯拉斯聚集了180人。不到全营的四分之一。任务在身,柯拉斯再也等不及了,他就率领弟兄们进了庄。</p><p><br/>---玩具蟋蟀。当年售价5美分一个,英国生产。美国空降部队在英国商店买的,用于夜间联络和鉴别用的。101空降师全体以及82空降师部分人有。只在D日凌晨用过。按下去的时候嘎的一响,松手时答的一响。联络时先嘎答一次,对方要回应嘎答嘎答两次。原装蟋蟀当前售价600美元。(daharry收藏的复制品) </p><p>柯拉斯的兵进了庄,四周静悄悄的,人呢?原来,驻扎在镇里头的大多数德国兵特怂,飞机凌空时怕挨炸,撒丫子就跑,一直跑到镇外的一块高地上躲着。柯拉斯小心翼翼地来到教堂前面也没见人,连德国哨兵也没发现。他派人放出警戒,把教堂周围的房子搜查一番,发现还有德国兵正在床上呼呼大睡,于是来了个连锅端,打死了十个,抓了三十。也是小菜一碟。顺便把装死地给放出来了。</p><p>就这么一捉一放,装死地就能得两块奖章。一个是紫心勋章,奖给伤兵的,另一个是战俘章,奖给作战被俘的。</p><p>谁都没有想到,运气十足的装死地挂在教堂尖儿上的形像日后竟成了整个空降行动里最富有戏剧性和最具象征性的标志。战后,心存感激的法国人做了个装死地的偶像挂永久性地在教堂尖儿上,以此来纪念为了解放圣迈瑞.埃格利斯镇而牺牲的82空降师的官兵<br/><br/>装死地的蜡像。(资料照片)</p><p>装死地原来不过是部队里一个赖兵,平常没人拿眼儿夹的。但他阴差阳错不由自主地在D日演了一出好戏,战后居然成了82空降师,甚至D日最出名的士兵。在法国,知道他的人比知道师长李奇微的还多。不但如此,每一本有关D日的历史书都会毫无例外地提到装死地。他几乎每年都被恭恭敬敬地请回来参加纪念活动,住在教堂旁边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旅馆里。在美国一文不名的装死地一到法国就是名人。每次他来的时候,这活动自然就热闹得多。装死地回回闹个白吃白喝加风光,就这样一直到1969年5月16日他去世为止。直到今天,装死地的偶像仍然挂在教堂尖儿上,提醒着每一位游客,这里当年曾是盟军第一个解放的法国城市</p><p><br/>以装死地命名的旅馆(daharry摄)。</p><p><br/>圆圈中为上了年纪的装死地在教堂前面的留影(daharry翻拍)。</p><p><br/>如今,教堂的巨型彩色玻璃窗上绘有空降兵的图案,非常华丽并且极具艺术感染力。数数有几个空降兵。(资料照片)</p><p><br/>教堂里另一巨型彩色玻璃窗上也绘有降落伞的图案。下方用英法两国文字写着:1944年6月6日。他们来了。(资料照片)</p><p>装死地一没,纪念活动少了个名人,叫人遗憾。不过后来人们发现,其实还有一位士兵的故事更为动人。他的故事的起点也是在圣迈瑞.埃格利斯镇,时间还是1944年6月6日。</p><p>这故事有点儿长。咱们得从第82空降师第505空降伞兵团3营营长柯拉斯救出了装死地开始讲起。(待续)<br/></p>
<p>诺曼底故事 (2)</p><p>D日凌晨4时27分,柯拉斯在教堂前面升起了美国国旗。他占领圣迈瑞.埃格利斯镇的任务算是完成了。不过,他还有另外一个任务---守住该镇。</p><p>到了早晨9点,柯拉斯有了300人。德国人以两个连的兵力从镇南开始发起反攻。双方激烈交火,死伤惨重。到了11点半,柯拉斯也负了伤。镇北头的防御由后来的三营负责。营长范得武命令D连的腾布中尉率领一个排(44人)在镇北大约两公里的地方设置路障和阻击阵地,以防御纽维尔村方向德军的反扑。腾布中尉的兵悄悄地进入了纽维尔村南地区,并在道路两侧布置了伏击阵地。</p><p>早上9点多钟,180名德国兵从纽维尔村出来向圣迈瑞.埃格利斯镇增援。他们没有搜索前进而是大摇大摆地行军,显然不知道第82空降师的人正在等待着。腾布中尉成功地伏击了这股敌人。不过德国人挨了痛打之后立刻凶猛反扑。腾布中尉率领众弟兄和德军展开激烈战斗。终因寡不敌众又没有重武器,战至下午就钉不住了。德军采用两翼包抄战术,渐渐将腾布的人包围。他的手下已经有11人阵亡9人重伤。腾布决定在包围圈合拢前向南方的圣迈瑞.埃格利斯镇撤退。但他必须作出一个痛苦的决定---把不能带走的伤员留下。他也需要有人留在包围圈内掩护撤退并照料伤员。一个卫生兵和两个士兵自愿留下。其中一个士兵刚开始架机枪就被一颗冲锋枪子弹击毙。</p><p>这个战死的士兵是25岁的迫击炮中士班长,来自纽约州汤纳旺达镇的罗伯特.奈兰德(Robert Niland)。他的阵亡和其他士兵没有两样,似乎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值得人们注意。</p><p>然而,他的故事才刚刚开始。</p><p><br/>罗伯特.奈兰德中士(资料照片)<br/>罗伯特.奈兰德阵亡之前并不知道他的哥哥29岁的普列思顿.奈兰德少尉(Preston Niland)正带领他的一排人跟随美军第4步兵师第22团的大部队在圣迈瑞.埃格利斯镇以东9公里的尤它滩头登陆。第4步兵师竭尽全力要与他所在的第82空降师尽快会合。不过,普列思顿.奈兰德少尉在登陆的第二天,也就是6月7日,在受命掩护尤它滩头西北部的伤员时,在战斗中阵亡,他和弟弟的命运何其相似</p><p><br/>普列思顿.奈兰德少尉(资料照片)</p><p>故事还在继续。</p><p>就在6月6日,几乎就在罗伯特.奈兰德阵亡的同一时刻,远在大西洋彼岸美国本土的纽约州汤纳旺达镇有个男孩子骑着自行车给罗伯特的父亲麦克.奈兰德和母亲奥古斯塔.奈兰德递送了战争部的一封电报。罗伯特的双亲从电报中悲痛地得知,他们的大儿子,美国陆军第25轰炸机联队技术中士,31岁的无线电员和机枪手艾德华.奈兰德(Edward Niland)于5月20日在缅甸战区的作战中被击落并失踪(通常这意味着连尸首都找不回来的那种阵亡)。</p><p><br/>艾德华.奈兰德(资料照片)</p><p>不久,那个骑自行车送电报的孩子把另外两份电报也送到了奈兰德家,回来后他苦苦哀求邮局的上司,再也别让他给奈家送信了.他实在受不了了。</p><p>故事仍然在继续。</p><p>麦克和奥古斯塔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连续而巨大的打击。他们焦虑地惦记着唯一的希望,24岁的小儿子弗莱德里克.奈兰德(Frideric Niland)</p><p><br/>弗莱德里克.奈兰德(资料照片)</p><p>弗莱德里克.奈兰德在哪里呢?</p><p>他正巧也在诺曼底。</p><p>弗莱德里克.奈兰德是美军第101空降师第501空降步兵团3营H连1排的中士。在D日凌晨,他随着第一波入侵部队也被空投到尤它滩头背后。尽管他乘坐的C-47也被地面的防空火力击中,但是他的运气不错,得以跳伞成功,安全到达地面。</p><p>不过,弗莱德里克的麻烦在于,他和他的同伴们实际上被误投到德军的深远后方,和部队失去了联系。</p><p>第501 空降步兵团3营的预定空投区是在圣迈瑞.埃格利斯镇东南6公里处,临近1号和2号通道的黑茨维尔(Hietsville)。 实际上弗莱德里克的降落点在卡朗坦(Carentan)西南的一个小村子--拉弗维尔(Rafoville)。那里位于黑茨维尔的正南,距离预定空降地点足足有10公里之遥。此后,弗莱德里克和他的夥伴在法国地下组织帮助之下花了5天时间穿越诺曼底地区树篱方田,最后终于在6月11日在卡朗坦附近返回了自己的部队。</p><p>看到这里,所有的河友早已明白了,这里说的就是电影&lt;拯救大兵雷恩&gt;的故事。弗莱德里克.奈兰德中士就是真实生活中大兵雷恩的原型人物。<br/><br/>弗莱德里克.奈兰德中士的标准像(资料照片)</p><p><br/>弗莱德里克.奈兰德中士摄于1943年。美军空降兵的作战服上那几个大口袋极为难看。(资料照片)</p><p><br/>奈兰德兄弟在诺曼底的位置图(daharry 标记)。<br/>深蓝圆圈:圣迈瑞.埃格利斯镇。<br/>浅绿圆圈:罗伯特.奈兰德中士阵亡地点在圣迈瑞.埃格利斯镇以北,纽维尔村的南侧。<br/>红色圆圈:普列思顿.奈兰德少尉在尤它滩头阵亡地点(daharry根据文献推测)。<br/>紫色圆圈:弗莱德里克.奈兰德中士所属的第501空降步兵团3营预定空投点黑茨维尔村。<br/>黑色圆圈:弗莱德里克.奈兰德中士实际降落地点拉弗维尔村(daharry根据文献推测)。<br/>浅蓝圆圈:弗莱德里克.奈兰德中士归建地点卡朗坦城。<br/>深绿圆圈:比尤兹维尔村东侧的墓地(下文将详细解释)。<br/>注:比例尺单位(英里,1英里=1.6公里)</p><p><br/>树篱方田(hedgerow)是灌木围绕的台地。方田之间的下陷部分为道路。树篱方田给盟军登陆部队造成了极大的麻烦。按照美国人对树篱方田的理解和想像,它大概和齐胸高的灌木篱笆差不多。因此,战前参谋部门分析空中侦察照片时对其并没有给予重视,因而部队也没有刻意加强争夺树篱方田的战术训练。登陆以后,盟军才发现,方田四周的树篱高大而致密,连坦克都开不过去。两块方田之间的道路狭窄,非常有利于德军隐蔽防空而不利于美军的装甲部队展开。德军充分利用它的特点,设置了联绵不断地阻击线,有效地迟滞了盟军的攻势。这张照片上是典型的诺曼底树篱方田一角。注意高大的灌木树篱已经被机器削去很多,使道路显得略微开阔。树篱后面的台地完全看不到。我问了一个同行的越战老美国兵,根据他的实战经验,这种地形应该怎样部署防御?他说:很容易,角上一边架一挺机枪,谁也过不来。(daharry摄)</p><p>其实,奈兰德家族里还有一人也参加了诺曼底登陆。他是奈兰德四兄弟的堂兄汤玛斯.奈兰德。汤玛斯.奈兰德属于第101空降师第327滑翔步兵团,他在D日凌晨乘滑翔机空降至黑茨维尔,后来在“突出部战役”时守过巴斯托尼。奈兰德四兄弟的另一个堂兄约瑟夫.奈兰德属于第20装甲师。虽然他没有参加诺曼底战役,不过后来一直打到德国,解放了达豪集中营。他们俩到是平安无事。战后全身而退</p><p>美国海军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件令人心碎的事情。1942年,美舰“朱尼奥”在南太平洋的瓜岛海战中被日本舰队击沉。在该舰上服役的沙利文五兄弟全部阵亡。沙家的悲剧引起了美国全国的震惊和哀悼。美军随即修改了条令,不再允许直系亲属在同一单位服役并且从前线撤回所有家庭唯一生存者,以期避免同样的悲剧再次发生。即便如此,发生了奈兰德兄弟这样的事也算是够惨的了</p><p>弗莱德里克还不知道这一切。他在返回部队的第二天(6月12日)就参加了攻击30号高地的作战。在战斗中,他用手榴弹炸毁了敌人的机枪掩体。为此,他获得了一枚铜星奖章。</p><p>稍后,弗莱德里克从82空降师的人那里得知罗伯特.奈兰德阵亡的消息。他和随军牧师桑普森去找哥哥的遗体。在圣迈瑞.埃格利斯镇附近的几个临时墓地都没寻到。桑普森牧师仔细检查了最后一个临时墓地,只找到一个叫普列思顿.奈兰德的。他问弗莱德里克:会不会有人把名字搞错了。弗莱德里克说:普列思顿.奈兰德也是我哥哥。桑普森牧师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马上着手准备文件,要求将弗莱德里克从前线调回后方。 </p><p><br/>直接参与拯救弗莱德里克.奈兰德的第101空降师第501空降步兵团的佛朗西斯.桑普森牧师。注意他的勋标上方有跳伞资格章,他也是D日空降行动的参加者。由于他的出色贡献,被授予杰出服务勋章。杰出服务勋章是美军第二高的荣誉,大概相当于共军的一等功吧。别看人家是个念经的政工干部,也是个有把刷子的高人。(资料照片)</p><p><br/><br/>桑普森牧师于1944年12月19日在“突出部战役”中被俘,关在德国战俘营斯塔拉格IIA,直到1945年4月28日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的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的坦克冲进了该营地。(资料照片)</p><p><br/><br/>此照片为弗莱德里克的战友夹克.布瑞尔所摄。地点是英国南安普顿港,时间是1944年7月。照片显示部队从登陆舰下船后正在登上汽车准备返回英国兰姆博尼的营地。弗莱德里克.奈兰德中士的女儿指证左一是他的父亲。这张照片证明弗莱德里克.奈兰德中士没有单独从诺曼底被遣返,而是在结束诺曼底战斗之后随第501空降步兵团返回了英国。(资料照片)</p><p>弗莱德里克于1944年夏末回到美国。他被分配到纽约州布法罗市的火车站当宪兵。从精锐部队到地方宪兵,他对这种角色转换很不适应,总觉得陆军撕毁了他们之间的合同,把他弄回来有点儿不够仗义。战后,弗莱德里克结婚生了两个女儿。他自己也在乔治顿大学完成了牙医学业,此后一直在离布法罗不远的尼亚加拉瀑布市行医,直到1983年他去世,享年63岁</p><p>值得庆幸的是,一年之后,在缅甸失踪的爱德华.奈兰德居然死里逃生,奇迹般地回来了。原来他跳伞后被俘,在日本人的战俘营里受尽折磨,体重从原来的170磅减为80磅。1945年5月初,日本人在把他们转移到另一战俘营的途中遭到盟军飞机扫射,战俘们急忙四散隐蔽。飞机走后,日本人集合俘虏,爱德华藏在庄稼地里没出来。此后,他一个人在丛林里漫游了好几天,终于发现一支英国部队路过。他高兴地跳出来。就在这一刹那,爱德华似乎听到弟弟普列思顿.奈兰德的声音:没你这样的,卧倒!爱德华马上卧倒,几秒钟后,一串子弹从头顶上呼啸而过。</p><p>他被当成了日本兵。</p><p>爱德华再次跳出来并高喊:我是美国人。这回没有飞来的子弹。他终于得救了。爱德华返回美国后一直住在老家汤纳旺达镇<br/><br/>罗伯特.奈兰德中士和哥哥阵亡后并列安葬在奥马哈滩头的美军墓地。该墓地是法国领土上的一块美国领土,是法国政府专门赠送给美国的。碑文是:<br/>ROBERT&nbsp; J&nbsp; NILAND<br/>SGT 505 PRCHT&nbsp; 82 ABN DIV<br/>NEW YORK&nbsp;&nbsp; JUNE 6 1944<br/>(资料照片)</p><p><br/><br/>普列思顿.奈兰德少尉的墓地和弟弟罗伯特.奈兰德并列。由于汤姆.汉克斯电影的缘故,兄弟俩的墓碑极受关注。碑文是:<br/>PRESTON&nbsp; T&nbsp; NILAND<br/>2 LT.&nbsp; 22 INF&nbsp; 4 DIV<br/>NEW YORK, JUNE 7 1944<br/>(资料照片)</p><p><br/>奈兰德四兄弟的故事到此结束。不过,读者可能还记得地图上有个深绿圆圈,到这会儿还没解释呢。那深绿圆圈说的还是第101空降师D日的故事,有一帮人乘C-47本来也是要空投到黑茨维尔村,结果出了麻烦。由于篇幅关系,他们的故事计划放在下一章讲。</p><p>(待续)</p><p></p>
<p>诺曼底故事 (3)</p><p>一座小小的纪念碑,它矗立在尤它滩头后面一个不起眼的地方,被农田团团围绕,周围即没有房屋也没有什么热闹去处。它孤零零地守候着1944年的一个历史片段<br/><br/>纪念碑所在位置是在圣迈瑞.埃格利斯镇东北3公里一个叫作比尤兹维尔(Beauzeville)的村庄,是一架C-47运输机坠毁的地点(daharry摄)。</p><p>纪念碑建于2000年。它的形状像C-47的垂直尾翼。这架属於第九航空队第439运兵队的飞机和其它1431架从英国出发的C-47相比毫无特色可言。就是普普通通的一架涂了进攻条纹(Invasion Stripes)的运输机。D日那天这架飞机上面搭载了5名机组成员,17名伞兵和许多爆破筒。然而,这架运输机还没有进入空投区就被德军的防空火炮直接小7苫杩毡ǎ嗽敝忻挥腥魏稳死吹眉疤。逭笸觥5湫偷腄日故事。</p><p>他们是谁呢?</p><p>五名阵亡的机组人员属於第439运兵机队,而阵亡的空降兵则属於101空降师的第506空降步兵团。换句话说,就是温特斯的E连所属的那个团。</p><p>记不记得电视剧&lt;兄弟连&gt;第二集有这么一段,温特斯在D日凌晨空降后只集合了少数部队。天亮后他们与伞兵大部队汇合后问咱们米汉连长在哪里。有人说:“不知道。"当日,温特斯被任命为E连的连长。</p><p>这架坠毁的C-47载着的正是&lt;兄弟连&gt;的连长汤玛斯.米汉中尉。对,这架飞机上所有17名空降兵全部都是&lt;兄弟连&gt;的人。</p><p><br/>阵亡者名单。第439运兵队机组成员5人。第506空降步兵团2营E连17人,包括连长米汉中尉以及连部的8名士官和8名士兵。(daharry摄)</p><p><br/>紫色圆圈:兄弟连预定空投点黑茨维尔村。深绿圆圈:比尤兹维尔村东侧C-47坠毁地点。比例尺单位:英里(1英里=1.6公里)。(daharry标记)</p><p>米汉中尉的C-47本应在黑茨维尔村空降。他的C-47是领队机,配属了领航员和接收地面先导伞兵的发出的导航无线电信标的设备。C-47机群从康坦丁半岛底部的西海岸进入,穿越康坦丁半岛上空,这段时间大约有十分钟,按照事先计划好的,C-47应在预定地点上空200至300米高度投放伞兵然后从东海岸退出。但是,他的座机还没有到达空投区就被击中,后面跟随的C-47乘员在夜暗之中看到曳光弹不断从米汉那架飞机机身进进出出,最后引燃了油箱。这架C-47就坠落在黑茨维尔村以北6公里的比尤兹维尔村。这架C-47的坠毁时间是D日零时,因此,它被认为是D日最早被击落的飞机之一。比尤兹维尔村的一位妇女被了飞机坠落的巨响所惊醒,赶紧跑出来救人,但是被熊熊大火和不断爆炸的弹药所阻挡。两天以后,飞机的残骸仍然在冒烟。</p><p>战后,在清理残骸的时候,没有发现尸骨,只发现了米汉中尉的结婚戒指。<br/><br/>纪念碑所在地并非米汉中尉的C-47坠毁地点。精确的坠毁地点是在路牌后方的树篱处。(daharry摄)</p><p><br/>米汉中尉的C-47残骸。注意图中的戒指是米汉中尉的。图中的标准像是驾驶员哈罗德.开普鲁托中尉。在飞机坠毁时他被甩出,尸体完整。他后来被葬在奥马哈滩头的美军墓地。而其他人因为尸骨无存没有被埋在该墓地。(daharry翻拍)</p><p><br/>比尤兹维尔村。中间那所房子的女主人试图营救米汉中尉的C-47飞机的幸存者。(daharry摄)</p><p>和在电影&lt;兄弟连&gt;里演的一样,米汉中尉在D日之前的确被派到E连接替馊包儿任连长。</p><p>电影里没演的是,米汉中尉在登上这架飞机之后给太太写了一封短信,在临起飞之前(6月5日22时15分)递了出去。内容是:最亲爱的安:几小时后我就要带着世界上最优秀的连队进入法国。我们要给那些杂种点颜色。很奇怪,我没害怕,但我特别特别地想搂着你。我永爱你,甜心。你的汤姆。</p><p><br/>E连连长米汉中尉(资料照片)</p><p>米汉中尉给爱妻留下了心里话,此时他无法预料他只能在这个世界上再活两个小时。除了这17人之外,E连在D日还有另外7名官兵阵亡。因此,E连的D日阵亡总数是24人。这就是战争残酷性的真实写照。</p><p>注意,纪念碑上有三个徽记。最上面那个是第九航空队的,中间那个是101空降师的啸鹰头大家一定很熟悉,下面那个是第506空降步兵团的,印着CURRAHEE字样,比较少见。这个纪念碑虽然小而简朴,但是对于军迷,特别是喜爱&lt;兄弟连&gt;的军迷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 许多&lt;兄弟连&gt;的军迷到诺曼底参观的都要特意到这里参观。以至这个小小的纪念碑现在已被称为“兄弟连纪念碑”。</p><p><br/>兄弟连纪念碑的位置详图。图的右上角箭头所指处就是比尤兹维尔村外的兄弟连纪念碑。图的左下角(西南方向)是圣迈瑞.埃格利斯镇。该镇以北(图的左上角)就是腾布中尉阻击德军反扑的阵地,也就是罗伯特.奈兰德阵亡的地方。顺便说一下,腾布中尉在撤往圣迈瑞.埃格利斯镇的第二天被88毫米炮的弹片齐眉削掉了半个脑袋阵亡。(资料照片)</p><p><br/>涂有进攻条纹的C-47运输机</p><p>二战时期各国空军除使用机徽外也广泛使用不同的色彩和条纹装饰战机以便目测识别。美军飞机多以不同的字母和色彩涂装垂直尾翼。这些涂装的目的主要是为飞行员提供作战单位的鉴别。比如,B-17轰炸机组在规定的汇合点发现红色垂直尾翼的P-51,他们知道这是按规定为他们提供掩护的第99战斗机联队</p><p>然而,谁都没有意识到,这种五花八门的涂装并不适于大规模地海空协同登陆作战。1943年7月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战时,问题开始暴露。7月11日一大早,德军出动481架飞机轰炸盟军的滩头阵地,使美军陷入一片混乱。当德机向高级将领乘坐的旗舰扑来时,遭到盟军飞机拼命拦截。双方混战成一团,美军的岸上和舰艇上的防空火力不分敌友见机就打。到了晚上,巴顿命令李奇微向滩头实施空降增援。李奇微派了144架C-47运送2000名伞兵乘夜暗来到滩头上空。当C-47从海上进入时,由於没有明显鉴别标志,夜暗之中难以辨认。盟军军舰上的防空炮手误认为是德军的轰炸机又来攻击,便立即开火。低空低速的C-47在猛烈的防空火力中毫无招架之力。有23架被击落,37架受伤,伞兵伤亡318 人,损失极为惨重。以至此后有一段时间,盟军对使用空降部队作战丧失了信心</p><p>诺曼底登陆规模远远大於西西里登陆,地海空协同极其复杂。由於多数士兵都没有参加过实战,盟军大本营非常担心更严重的误击事件再次发生。有鉴于此,参谋部门在制定诺曼底作战计划时专门设计了著名的进攻条纹(INVASION STRIPES)以便防止误击。 条纹为并列三白两黑,每条宽12至18英寸(30至46厘米),环绕两翼中部和机身后部。进攻条纹非常简洁,醒目,巨大,从任何角度都可以清楚地看到。白色条纹特别有利于在低能见度条件下的敌我鉴别。</p><p>战前为了保密,条纹涂装的工作并没有进行。在临战前的六月四日各部队突然接到命令,要求在24小时之内把参战的一万一千驾各种型号的飞机和三千五百架滑翔机全部涂上进攻条纹。时间非常仓促工具也不够,士兵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使用扫帚,墩布甚至木棍上绑布条代替刷子乱刷一气,以至很多涂装工作完成得非常潦草,连线都没涂直,气得军官们发疯。诺曼底登陆作战开始时,盟军的防空火炮和飞机受命可以自行攻击任何没有进攻条纹的飞机。事实证明,进攻条纹使地面和海面的防空部队能清楚地区别敌我。在白天,防空部队在其火力射程之外的距离上就可以决定是否要开火。尽管缺乏经验的新兵在战斗中依然紧张和恐惧,但是他们一看到进攻条纹就会松一口气,不再乱打炮。在整个诺曼底战役期间盟军的飞机被自己人误击事件大大减少,盟军的地海空战术协同也相当顺利。可以说进攻条纹的使用是极为有效的</p><p>由于D-DAY 之战非常有名,它有时也被称为D日条纹。</p><p>在诺曼底登陆后,战线不断向内陆发展。德军地面防空部队和战斗机可以轻易发现盟军飞机,进攻条纹对开始显出它不利的一面。经权衡利弊, 盟国远征军下令除去机翼上的进攻条纹。这项命令于1944年8月底开始执行。其结果是减弱了地面德军攻击的效果。不过仍有少数低空飞行的飞机保留了机腹下方的进攻条纹。</p><p><br/>俯视一架A-20攻击机。其进攻条纹极为明显。如果您再仔细看就会发现机翼上的进攻条纹涂得乱七八糟歪歪扭扭。</p><p>下一章将讲讲美国运通公司的董事长在D日尤它滩头第一波登陆的故事。</p><p>(待续)<br/></p>
<p>诺曼底故事 (4)</p><p>本来计划这章讲讲尤它滩头的人物,考虑了好长时间,决定还是先接着说伞兵的故<br/>事。</p><p>就在装死地挂在教堂的钟楼上装死的时候,另外一个人也降落在圣迈瑞.埃格利斯镇<br/>(Ste. Mere Eglise)。他不是别人,正是第101空降师506空降步兵团2营E连一排排<br/>长迪克.温特斯中尉。圣迈瑞.埃格利斯镇是第82空降师的降落区,而属于第101空降<br/>师的兄弟连本该被投放到圣迈瑞.埃格利斯镇东南方向的黑茨维尔村以南。这个小村<br/>子与圣迈瑞.埃格利斯镇直线距离有6公里。上级给E连划定的攻击目标是黑茨维尔村<br/>东方2公里的圣马赫-杜芒镇(St. Marie du Mont)。该镇的东北方向3公里处就是尤<br/>它滩头一号和二号通道内陆一侧的出口。兄弟连所属的二营受命占领并巩固该镇及<br/>其周围的阵地以策应从一号二号通道出来的大部队。</p><p>可温特斯怎么会被扔在这儿呢?</p><p>美军空降兵在D日凌晨搭载C-47运输机飞越英吉利海峡。然后从西向东横穿科坦丁半<br/>岛的底部,然后从半岛的东岸退出返回英国。C-47的每个编队都由一架领队机带领。<br/>领队机上载有一名领航员和领航设备。领航员的任务是确认空投点。后续C-47没有<br/>领航员,只能根据领队机的信号投放伞兵。飞机横穿半岛时的规定速度是应为每小<br/>时140英里(220公里)。进入空投区时应下降为每小时110英里(176公里)。因此,穿<br/>越半岛所需时间应为11分半钟。<br/><br/>D日空降路线示意图。从左向右横穿科坦丁半岛的是搭载伞兵的C-47,于D日零时后<br/>进入。从右向左横穿科坦丁半岛的是拖曳滑翔机的C-47,于D日凌晨进入。(资料)</p><p>人算不如天算。在进入科坦丁半岛时,C-47 机队遇到了一条浓密的云带。它给空投<br/>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使所有的伞兵至今都耿耿于怀。E连连长米汉中尉的领队机飞入云<br/>带后,紧跟其后的其它C-47也跟着飞了进去。不过驾驶员们为了防止空中相撞,立<br/>即采取规避动作向两侧散开,因此不能继续保持V字形的飞行编队。</p><p>麻烦就从这里开始。</p><p>米汉中尉的C-47飞出云层后很快就被击落。丧失了领航的E连的编队在野暗之中处于<br/>盲飞的状态。</p><p>正常情况下,领航员在预定空投区只有60至秒钟对地标进行确认,前提是地面上的<br/>先导兵设置好导航地标。前文提到,在大队机群进入前,只有四分之一的先导兵来<br/>得及放好地标。失去了领队机和地面导航,多数C-47的驾驶员在漆黑的夜空中只能<br/>靠经验估计空投点。</p><p>天哪,估计。</p><p>这还不算,德军的地面防空火力打击实在是太猛烈了。多数飞机都连续中弹,驾驶<br/>员在空投区上空不但不敢减速,连高度都不敢保持。预定的空投高度是800至1000英<br/>尺(250-300米),在这个高度上,巨大笨重而缓慢的C-47简直是天空中的活靶。驾驶<br/>员们眼看着一串串的曳光弹朝自己飞来,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求自保,他<br/>们纷纷违抗命令进一步降低了高度,有的不得不进行随机机动。这样一来,飞行编<br/>队整个乱了套。</p><p>C-47机内的伞兵在空投前20分钟就起立挂好了伞钩,他们在焦急地等待。这时候眼<br/>瞅着防空火力不断地击中自己的飞机和战友,干挨打没办法,简直就是等死。他们<br/>一次次地催着驾驶员赶紧放行要马上跳出铁棺材一样的C-47。</p><p>(您要想体验一下C-47驾驶员这会儿的心情,可以做一个试验。找一个伸手不见五指<br/>的黑夜,开一辆没有头灯的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超速行驶,两边不断有人往你的车上<br/>仍大石头,车上的乘客歇斯底里的大喊大叫。试试在这种情况下您能不能安全准确<br/>地把乘客送到10公里之外的一个商店)。</p><p>夜暗,云层,迷航,炮火,伤亡,咒骂,就在这一片混乱之中,绝望的驾驶员打开<br/>了绿灯。</p><p>温特斯第一个跳了出去。</p><p>而温特斯一跳出机舱门就遇到了麻烦。</p><p>温特斯的投放高度是大约是500英尺(150米)!投放速度是每小时150英里(每小时240公<br/>里)!在降落伞张开时,超乎寻常的巨大的减速震动把温特斯的步枪和武器甩了出去。<br/>在他迎着从地面飞来的曳光弹下降时看到了圣迈瑞.埃格利斯镇内的火光,也听到<br/>了从装死地那个塔楼上传来的钟声。</p><p>温特斯算是相当走运的,他没有被击中,能够安全着陆。E连的维尔士中尉(WELSH)投<br/>放高度仅仅有80米左右!根本不足以减速安全着地。就在他快要着地摔死的时候,<br/>一架C-47在其侧下方坠毁,爆炸产生的气浪把他向外上方推了出去,延缓了下降,<br/>才救了他一命。</p><p>运载二营的30架C-47有一半把伞兵投到了第82空降师的地盘。没有一架C-47把二营<br/>的伞兵投放到预定空降场黑茨维尔村。距离黑茨维尔村最近的一队伞兵也在三公里<br/>开外。有4架C-47甚至把人扔进了三号和四号通道附近的沼泽地,另外12架C-47把二<br/>营的人投放到圣迈瑞.埃格利斯镇附近。温特斯中尉的那一队伞兵的着陆点是离该镇<br/>中心最近的,离钩住装死地的教堂只有一个街区<br/><br/>第101空降师506团空降示意图。每个圆点代表一架C-47。<br/>黄色圆点代表一营的C-47。<br/>紫色圆点代表二营的C-47。<br/>绿色圆点代表三营的C-47。<br/>兰色圆点代表501团三营的C-47。<br/>地图的正中心被黄色圆点包围的是二营的D日目标,圣马赫-杜芒镇(St. Marie du <br/>Mont)。二营的预计空降场为该镇西南方向2公里。圣迈瑞.埃格利斯镇在地图的左上,<br/>靠边线,形状像个十字。那里的紫色圆点密集。镇中心的那个紫色圆点就是温特斯<br/>的那架C-47。(资料)</p><p>温特斯的着陆点是圣迈瑞.埃格利斯镇市政厅马路对面的房子背后。他发现自己的武<br/>器只剩下一把插在伞兵靴里的刺刀</p><p><br/>从圣迈瑞.埃格利斯镇的市政厅向西看,马路(N13号公路)对面的房子背后就是温特<br/>斯的降落地点(daharry摄)。</p><p>他落地后碰到的第一个人并不是电视剧里说的HALL, 而是另外一个伞兵。和大多数<br/>伞兵一样,他们压根儿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落在了什么地方。最先确认自己位置的是<br/>李普顿军士(LIPTON)。他降落的地点离温特斯很近,就在市政厅的后院。李普顿军<br/>士绕到市政厅前面,沿N13公路向北走到镇边发现了一块牌子,在夜暗之中,看不清<br/>字迹,他只好把脸贴在牌子上从左到右慢慢移动,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拼出了S-T-M-E-R-<br/>E-E-G-L-I-S-E。李普顿向北转移,一路上他遇到了瓜尼尔和莫拉基等人最后发现了<br/>温特斯中尉。他们汇合后,沿着马路向北退出了圣迈瑞.埃格利斯镇。</p><p><br/>李普顿的标准像(资料照片)</p><p><br/>圣迈瑞.埃格利斯镇的市政厅(大门朝西)。法文的(HOTEL DU VILLE)是市政厅的意思,<br/>不是指旅馆。李普顿军士就降落在市政厅的后院。D日凌晨4时27分,第82空降师的<br/>柯拉斯中校就是在这里升起了美国国旗。对于每一个法国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激<br/>动人心的时刻。(daharry摄)</p><p><br/>法国人把圣迈瑞.埃格利斯镇的市政厅看成是D日零公里点,后来修了个大水泥墩子以示纪念。(daharry摄)</p><p><br/>从市政厅向北看N13号路有个小上坡。当年温特斯和李普顿就是从这个方向退出圣迈<br/>瑞.埃格利斯镇的。(daharry摄)</p><p><br/>圣迈瑞.埃格利斯镇全景空中照片(1944年)。N13号公路笔直地从镇中心穿过(照片方<br/>向是上南下北)。温特斯,李普顿和装死地降落的地点分别用箭头指示。<br/>图下方绿色箭头指出温特斯带领E连残部退出圣迈瑞.埃格利斯镇的路线。他们先向<br/>北,然后向东走D17号路,再上D115号公路</p><p>他们根据伞兵指北针定向,出了镇北头以后向东拐,走到D115号公路上,然后沿着<br/>D115公路朝着东南方向的圣马赫-杜芒镇搜索前进。一路上不断有伞兵加入,走到了<br/>D115和423号路交界的丁字路口时,温特斯有了大约30人</p><p><br/>美军伞兵用指北针,只有指甲盖大小。伞兵们被告知,如果被俘,一定要把它塞到<br/>屁股眼里藏着,以备逃跑时用。伞兵们立即给它改了名字,叫屁眼儿指北针。(资料<br/>照片)</p><p><br/>D115号路与D423号路的交界点和圣迈瑞.埃格利斯镇的相对位置。<br/>兰色箭头为圣迈瑞.埃格利斯镇。<br/>绿色箭头为D17号公路。<br/>红色箭头为D115号路与423号路的交界点。<br/>紫色箭头为圣马赫-杜芒镇。<br/>黑色箭头为大哲民。(daharry扫描并标图)</p><p>[IMG]http://static.flickr.com/47/128639910_bb48c13ab1_o.jpg/IMG]<br/>D17号公路。温特斯从圣迈瑞.埃格利斯镇出来后就沿着这条路上了D115公路。</p><p>凌晨3时,尖兵发现D115公路上有四辆德军马车相向而行,温特斯中尉立刻组织了一<br/>场伏击,把德军的后勤部队打了个稀里花啦。这就是电视剧&lt;兄弟连&gt;第二集(DAY OF <br/>DAYS)里演的桥下伏击那一段。所不同的是这个丁字路口并没有桥。而瓜尼尔当时在<br/>队列后方,因此不可能违抗命令率先开枪。这支敌军随说是德军,但其编成内的士<br/>兵却是苏联战俘。那时许多苏联战俘为了不死在集中营,只好接受条件为德国人服<br/>务。德国人自然不会把他们送回东线作战,于是就把他们放到诺曼底这种地方。苏<br/>籍士兵在法国有吃有喝,长时间不打仗,活得也挺自在。不过为了看住这帮人,德<br/>军专门派了德国人担任士官和军官,以防不策。总的来讲,打仗的时候,只要军官<br/>看不紧,苏籍士兵就会投降。D日凌晨被温特斯伏击的这支部队还是有一定战斗力的,<br/>他们进行了抵抗和反击,其士兵并未被全歼。也许是军官们看得紧士兵们没办法吧。<br/><br/>D115和423公路交汇的丁字路口的路牌。温特斯带着E连从Beuzeville 方向而来,德<br/>军从St. Germain方向而来。(daharry摄)<br/><br/>D115和D423公路交汇的丁字路口。丁字路口的那一横是D115公路。丁字路口的那一竖<br/>是D423号公路。温特斯带着E连沿着D115公路从左向右前进。德军运送给养的后勤部<br/>队沿着D115号公路从右向左前进,他们一点也不知道圣迈瑞.埃格利斯镇内发生过的<br/>事情,也没有放出警戒。这一点要归功于法国抵抗组织。他们有效地切断了德军在<br/>诺曼底的通讯线路,使德军对发生在身边的情况一无所知。(daharry摄)<br/><br/>D115号公路,温特斯来的方向。(daharry摄)<br/><br/>D115号公路,德军来的方向。(daharry摄)</p><p>早晨6点的时候,温特斯遇到了二营D连和营部的残部共80余人。这时他们离圣马赫<br/>-杜芒镇还有8公里。<br/>早晨7点的时候,温特斯只找到9名E连的士兵和两名军官。</p><p>8点左右,温特斯终于在大哲民(LE GRAND GERMIN)村跟二营的大部队汇合了。此时,<br/>没有一个人知道米汉连长的下落, 温特斯从这一刻起就成了E连实际上的指挥官。</p><p><br/>大哲民不过是几间房子组成的小村子,在地图上很不起眼儿,它位于圣马赫-杜芒镇<br/>以西1.5公里处。</p><p>早上8点半温特斯接到命令,清除布瑞科特庄园(BRECOURT MANOR)外的德军炮阵地。<br/>这次战斗使温特斯的名字铭刻在西点军校的步兵战术教科书里直到今天。</p><p>(待续) </p><p></p>
<p>诺曼底故事(5)</p><p>由于米汉连长的失踪,温特斯中尉成为E连残部的最高指挥官。</p><p>D日早上8时30分,也就是温特斯中尉带著E连残部到达大车民村不久,就接到海斯特<br/>上尉的一道简短命令:清除布瑞科特庄园外的德军炮阵地。除此之外,海斯特上尉<br/>没有给温特斯提供任何进一步的战情。</p><p>这个德军炮阵地在布瑞科特庄园和大哲民村之间的一块田地里。长300米,宽大约为250米<br/>左右,为不规则的形状。三面是茂密的灌木树篱(典型的诺曼底地形),朝著东方的<br/>犹他滩头这边是一排高大的树木。精明的德军在树荫之下由南向北部署了的四门105毫<br/>米榴弹炮,即隐蔽又凉快。盟军在战前的多次空中侦照压根也没发现这里的秘密。</p><p><br/>德军105毫米榴弹炮模型(资料照片)。</p><p><br/>这四门炮隐蔽得很好,从这张1944年的空中侦察照片上根本看不出来。炮位之间用<br/>曲折的交通壕相连。照片的下方的房子为布瑞科特庄园。<br/><br/>这张图清楚地标出了炮兵阵地的位置。在大车民(北)和布瑞科特庄园(南)之间四个<br/>炮位呈“7”字形部署。而温特斯的出击部位就在那“7”字的拐弯处。<br/>在炮阵地的对侧树篱之中,德军部署了一条南北方向的散兵线,用以保卫炮兵阵地。<br/>散兵线的防御方向朝西,背对著尤它滩头。这种部署方式似乎非常奇怪。但是德国<br/>人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在尤它滩头和大车民之间有大约三公里宽的地段已经被他们<br/>放水彻底淹没。聪明的德国人甚至想到盟军坦克涉水的问题,他们在放水之前挖了<br/>许多巨型壕沟,放水之后这些壕沟根本看不见,坦克要是掉进去,再也别想出来。<br/>通过尤它滩头泛洪区的四条通道也有重兵把守。因此,德国人觉得盟军要来攻击炮<br/>兵阵地最可能的方向就是从西方。这就是为什么步兵阵地的部署冲西</p><p>从一大早,这四门榴弹炮就对著尤它滩头的盟军登陆部队猛轰。他们的炮兵观察所<br/>就设在尤它滩头,用一条电话线和炮兵阵地联络,为炮兵提供了准确的校正坐标。</p><p><br/>在西方的战争学中有一条非常经典理论,叫做“战争之雾”(FOG OF WAR),意思是<br/>无论在战前计划和侦察如何周密,也绝不会掌握对方所有情报的细节。德军的计划<br/>虽然周密,但没有料到的是,温特斯中尉却是从近在尺口尺的大车民村发起对炮兵<br/>阵地的攻击。</p><p>大车民村离德军炮兵阵地的距离只有300米。第101空降师第506团二营的人在村里集<br/>结时,并没有被德军发现。</p><p>温特斯接到作战命令后叫所有士兵轻装,只携带武器弹药出发,参加战斗的一共有<br/>13人。</p><p><br/><br/>顺便提一下,在&lt;兄弟连&gt;片头的那个经典镜头里,E连的士兵们松散地站成一排,人<br/>数正好也是13个人,看来导演采用这种安排是有深刻道理的。</p><p>关于敌情,温特斯在出发时仅仅知道敌人有一门炮和一挺机枪。温特斯带著人在树<br/>篱的掩护下从北向南悄悄接近了炮阵地。他对敌情进行了仔细地侦察,确认了有四<br/>门105毫米榴弹炮以及各炮位之间壕堑系统。温特斯也侦察到了德军的散兵线和数挺<br/>MG42机枪。虽然对敌军的人数不太清楚,但是显然德国人兵力对温特斯占有压倒优<br/>势。实际上德国人至少有精锐的伞兵50人和四挺MG42式机枪(典型的战争之雾)。</p><p><br/><br/>把上图中心的长方框放大,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一号和二号炮位的情况。在两个炮位<br/>之间有个红点,那是德军的一个MG42机枪阵地。这个机枪阵地正对著温特斯的方向。<br/>显然,在夺取一号和二号炮位之前必须干掉它。</p><p>搞清当面敌情后,温特斯立刻开始部署兵力。他采用的战术是正面攻击。</p><p>温特斯把士兵分成五组。<br/>第1组由温特斯自己,威恩,托依和洛林(辛克上校的司机)组成。<br/>第2组由李普高和派迪组成。<br/>第3组由普莱沙和汉德瑞克斯组成。<br/>第4组由康普顿,瓜尼尔和莫拉基组成。<br/>第5组由李普顿和瑞安尼组成。<br/>他们的位置在地图中分别用兰圈1,2,3,4标明。第5组没有数字标志,他们的位置<br/>就是第2组上方的那棵绿树。树的下方那个棕色的小长条是一个旧树干和一堆垃圾。<br/>注意:地图中的比例尺为100码(等于91米)。</p><p><br/>为了协同攻击,温特斯给每个组分配了任务。第2和第3组各持一挺机枪,为进攻提<br/>供掩护火力。第5组(就是李普顿那个组)在绿树的位置也提供掩护火力压制一号炮位。<br/>为了取得良好视野,李普顿不得不爬到树上。李普顿他们还有另外一个任务,就是<br/>在其它组占领炮位后把TNT炸药送过去炸毁火炮。第4组的三人沿著树篱笆迂回到机<br/>枪掩体的右侧并向其攻击,而温特斯自己则担任最危险的任务,带领第1组(共四人<br/>)穿过树篱和田地从正面攻击机枪掩体。</p><p>这种部署使敌人的那挺机枪无法同时对付两个方向上的攻击。加上第2,3和5组的火<br/>力压制,温特斯的弱小兵力在局部形成了对机枪阵地的绝对优势。事后证明温特斯<br/>的计 划极为恰当和周密,他的指挥才能无疑是这次战斗胜利的第一要素。</p><p>(待续)<br/></p>
<p>诺曼底故事(6)</p><p><br/>攻击开始的信号是第2组的枪声。第4组的莫拉基和瓜尼尔一听到枪声,就开始投掷<br/>手榴弹并迅速接近机枪阵地。近距离的壕堑战中,手榴弹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武器。<br/>德军显然被打得措手不及。温特斯在其他组的掩护下也开始进攻,他们迅速穿过树<br/>篱和田地,进入了壕堑网。德军机枪组遭到两面夹击,很快就被消灭。温特斯看到<br/>瓜尼尔他们得手,便转向攻击一号炮位。<br/><br/>惊慌失措的德军士兵放弃了一号炮位,他们穿过开阔的田地向西南方向的散兵线逃<br/>跑,成了美军的好靶子,有多人被击毙。&lt;兄弟连&gt;有一段演的是洛林朝著一个逃跑<br/>的德军开了数枪也没有打中,而瓜尼尔举枪将这个德军士兵击毙。实际情况是瓜尼<br/>尔没打中,然后由温特斯补枪命中。瓜尼尔自己发现了一个德国伤兵,就冲著他一<br/>通抵近扫射直到把冲锋枪的弹夹打空。</p><p>此时,德军的三挺机枪从西南方向的树篱中向一号炮位不间断地狂扫。二号炮位的<br/>德军也向温特斯这边射击和投掷手榴弹。美军充分利用了战壕系统做掩护,攻击前<br/>进。就在一号炮位要被攻占的时候,威恩的屁股中弹。</p><p>当一号炮位被攻占后,李普顿军士的支援组跟随前进。不过他到了炮位时才发现,<br/>自己忘了拿TNT炸药块。温特斯当即命令他返回取TNT,又命令三人留守一号炮位,<br/>其它五人在温特斯的带领下沿著战壕向二号炮位发起攻击。此时,他敏锐地感到敌<br/>人可能要发起反击,就仔细地观察交通壕。果然发现两名德军士兵正在架设机枪。<br/>就在他们要开火之际,温特斯的枪响了,第一发击中德军机枪手的屁股,第二发击<br/>中另一个德军的肩膀。</p><p><br/>温特斯的人交替掩护推进,用阵亡一人的代价占领了二号炮位。温特斯搜索炮阵地<br/>时发现了一张极有价值的军用地图,上面表明了德军的在科坦丁半岛所有炮位。他<br/>把地图收好后命令破坏炮位上的所有通讯器材和物资。</p><p><br/>控制了两门炮之后,温特斯便组织对三号炮位的进攻。他命令第2和第3组的四名机<br/>枪手(两挺机枪)向前部署,以压制田地对面的德军机枪。其它人继续利用战壕系统<br/>发起攻击。这时A连的二等兵HALL赶来增援,他领头向三号炮位发起了冲击。虽然三<br/>号炮位最终被攻占,然而HALL却在战斗中阵亡。</p><p>当三号炮位被占领时,海斯特上尉也赶来增援,他正好带了些燃烧手榴弹。</p><p><br/>燃烧手榴弹外形和烟幕弹非常相似,但它被引燃后并不爆炸,而是产生摄氏2200度<br/>的高热。破坏火炮时拉开炮栓或从炮口塞入,燃烧手榴弹产生的高热足以将炮栓焊<br/>死,使火炮不能发射。温特斯等不到李普顿的TNT,就命令用燃烧手榴弹把已经占领<br/>的三门炮破坏掉。</p><p><br/>这时D连的思比尔斯中尉带著5个人前来增援,他领头向四号炮位发起了冲击,温特<br/>斯等则在三号炮位给予火力掩护。思比尔斯的攻击行动引发了田地对面德军机枪手<br/>的注意,他们立即为四号炮位提供掩护火力,把跟在思比尔斯身后的两人击毙。不<br/>过思比尔斯最终还是拿下了四号炮位。</p><p><br/>大约在11点30分,破坏敌人炮阵地的任务已经完成,温特斯的人弹药不足。温特斯<br/>下令撤退。所有人员顺交通壕向北退出战场,返回大车民。布瑞科特庄园之战的第<br/>一回合结束。从温特斯接受任务到退出战场,整个战斗持续了将近三个小时。</p><p>(待续)<br/></p>
<p>诺曼底故事(7)&nbsp;&nbsp; </p><p>直到今天,这次战斗的遗址仍然被布瑞科特庄园的主人,米歇尔.杜瓦维埃先生妥善<br/>地保护著。尽管当年的战壕和炮位在风风雨雨之中早已荡然无存,这块地的形状和<br/>地里的树篱依然完整地保持著62年前的原貌。杜瓦维埃至今都不允许外人随便进入<br/>他的庄园。这块地开放日只有在温特斯回来访问的时候和拍摄&lt;兄弟连&gt;时。另外,<br/>经过特许的导游可以带领游客站在这块田地边上,遥望当年的历史。杜瓦维埃先生<br/>这样做有他的深刻原因,下文将给予解释。<br/><br/>南向北遥望一,二,三号炮位(daharry摄)。<br/><br/>从东南向西北遥望德军散兵线(daharry摄)。<br/><br/>德军105毫米榴弹炮(资料照片)。<br/><br/>今天,如果您在布瑞科特庄园的的后院参观时,可能不会留意这堆垃圾。可当您仔<br/>细地把这堆废铁里的两个圆钢管和上图作一对比,您会惊讶地发现其实它们就是德<br/>军105毫米榴弹炮的炮架。实际上,这对炮架来自温特斯中尉摧毁的四门火炮中的一<br/>门。这对炮架曾在尤它滩头博物馆展出过,后来被认为价值不高而被清出展位。站<br/>在炮架的旁边,我深深地感到离温特斯中尉是那么的近(daharry摄)。</p><p>战斗总结:温特斯战斗群4人阵亡,2人受伤。他们击毙德军15人,俘虏12人,打伤<br/>多人,摧毁火炮4门并缴获重要地图。更重要的是这次战斗对尤它滩头登陆的成功有<br/>直接和重要的贡献。德军炮火对登陆部队打击一直是迟滞盟军前进的重大障碍。消<br/>灭布瑞科特庄园的这个炮台给登陆的盟军抢占二号通道以及和空降兵汇合创造了极<br/>为有利的条件。</p><p>温特斯战斗群的装备只有步兵班级别的火力,他们没有坦克和火炮支援,甚至连火<br/>箭筒和无后座力炮都没有。他们的进攻类似于一战时期的壕堑战。在这种情况下,<br/>士兵平时的训练水平和指挥官的战术素养就是取胜的关键了。</p><p>特别要指出的是,温特斯本人是第一天参加实战,他在初战中就能仔细侦察,周密<br/>部署,身先士卒,以少胜多,打得如此精彩。这对于任何新手来说都是极为难能可<br/>贵的。</p><p>战后,辛克上校理所当然地为温特斯申报了美军的最高嘉奖,国会荣誉勋章(CONGRESIONAL <br/>MEDAL OF HONOR)。这相当于共军的特等功。可惜当时评功配额规定每个师只发一枚<br/>国会荣誉勋章。第101空降师的这个配额给了另一人,温特斯与国会荣誉勋章擦肩而<br/>过。他的奖励被降为杰出服务勋章(相当于共军的一等功)并于7月2日被晋升为上尉。<br/>其它参战的12人也全部获奖,其中康普顿,瓜尼尔,托依和洛林获得银星勋章。李<br/>普顿,瑞安尼,威恩,普莱沙,汉德瑞克斯,李普高,派迪和莫拉基获得铜星勋章。</p><p><br/>不过直到今天,美国国内仍然有许多人为温特斯没有得到国会荣誉勋章打抱不平,<br/>他们正在开展游说活动,要五角大楼考虑给温特斯授予荣誉勋章。他们希望重病缠<br/>身,连为军迷签字都不行的温特斯能在有生之年能得到它。<br/><br/>美术家吉姆.迪埃茨在2004年创作的油画&lt;布瑞科特庄园之战&gt;。前排左一为莫拉基,<br/>前排左二为威恩,他在夺取一号炮位时屁股中弹。威恩旁边探出身子来的是康普顿。<br/>康普顿身后的两个人一个是温特斯(用手指前方者),另一个是瓜尼尔。<br/><br/>垂暮之年的英雄。 温特斯少校在2002年返回尤它滩头时的照片。他一生淡薄名利,<br/>谦逊,正派,人格高洁,极为受人敬重(资料照片)。</p><p>(待续)<br/></p>
<p>天啊,这么好的帖子不顶就太没天理拉</p><p>不过4楼的图都看不到啊,望楼主纠正之</p>[em05]
太好了,以后去法国非要亲身看看不可.
感动到哭,这才是对待英雄的态度,想想我们是怎么面对历史的……羞愧
<p>还有呢?!</p>
dddddddddd
<p>要不是希特勒把兵都派到俄国战场希特勒不至于败的这么快</p>
怎么不接着转 ?
诺曼底的确是一个让人们值得纪念的地方.回想历史当年盟军在几十天的战斗中牺牲了十几万人的生命换来的胜利.唉值得去回味呀.
木有了?
&nbsp;&nbsp;&nbsp;&nbsp;haohaohaohaohao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阿道夫</i>在2006-7-23 23:37:00的发言:</b><br/><p>要不是希特勒把兵都派到俄国战场希特勒不至于败的这么快</p></div><p>倒过来也一样...不派兵去东线败得更快...谁叫你两线作战?</p>
怎么没有下文了?!继续呀!
德军的错误是把精锐部队,特别是几个SS装甲师,部署在远离登陆的地域。而当盟军开始登陆,甚至巩固滩头后,德军的精锐部队才开始迎着空中打击机动,开赴战场。这是格特·馮·倫德施泰特和希特勒的主意。隆美尔主张把精锐部署在滩头或离滩头近的地方但没有得到批准. 只有第12SS是6月7日早上到达战斗位子开始对英加军进行反击。第1SS的先遣营 在一星期后到达, 2SS是在6月末7月初到达,9, 10SS在6月23日报告到达战区25日开始战斗。观察每个精锐的表现,如果按隆美尔的主张部署盟军就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