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中国贸易顺差将触摸2000亿美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6:19:20
<p>贸易顺差将触摸2000亿美元 出口退税率将微调&nbsp;&nbsp; <br/>&nbsp;&nbsp; <br/>&nbsp; 2006年06月13日 06:23 21世纪经济报道&nbsp; 字体:大 中 小 <br/>&nbsp; 5月中国贸易顺差130.04亿美元。</p><p>中国海关总署6月12日公布的数字,不但创下年内贸易顺差最高纪录,也是中国1998年以来最高的单月贸易顺差记录。</p><p>该数字比4月份的104.6亿美元顺差高出30%,也高于此前多方的预测。</p><p>多方分析认为,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增长,今年中国的外贸顺差还会大幅上升,因此人民币持续升值将只是时间问题。</p><p>触摸2000亿美元?</p><p>5月份的外贸顺差大幅上升,使得今年前5个月的累计外贸顺差已达467.73亿美元,中国政府要在今年减小外贸顺差的工作难度越来越大。</p><p>尽管2005年被视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引人注目的“贸易顺差年”,但去年中国外贸顺差超过450亿美元也用了整整7个月。</p><p>商务部贸研院副院长李雨时向本报记者透露,“在最近举办的一次研讨会上,已经有人提出观点,认为今年的外贸顺差可能会超过2000亿美元。”</p><p>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祈京梅指出,今年外贸顺差即使不一定达到2000亿美元,但是达到或者超过去年的1000亿美元是没有多大问题的,“因为所有的数据都在往上走”。</p><p>据悉,进入5月份以来,制造业、出口、投资的各种先导指数都在上行。里昂证券(CLSA)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升至52.8,为2005年5月以来的新高点,该指数已经连续6个月增长。</p><p>祁京梅指出,由于国内的产能过剩,内地的企业只有国内和国外2个市场,在内地市场有限时,加大国外市场的出口是一种必然的选择。</p><p>银河证券有限公司的经济学家宋国祥表示,由于全球经济大幅上升,因此今年中国的出口加快增长不是问题。</p><p>今年一季度,美国经济超过5%,香港超过8%,印度超过9%,日本超过3%。这是近几年来少见的经济快速增长。世界银行5月底预计,2006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7%,高于2005年11月预测的增长3.2%。</p><p>然而,去年中国在全年贸易顺差为1019亿美元的情况下,已经在国际上引发一系列贸易摩擦,包括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因此,中国商务部多次公开表示,中国政府并不追求高额贸易顺差,而将采取措施降低顺差。</p><p>出口退税或再调整</p><p>外贸顺差增长过快,使得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自然加大。</p><p>此前李雨时和一些官员、专家,曾经把今年贸易顺差减小的希望,寄托在“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国内投资回温、引起进口恢复增长上。</p><p>但是从前几个月的数据来看,进口在3月达到最高,为668.6亿美元,而5月进口只有601.10亿美元。与此同时,出口数字却一路高歌,令贸易顺差居高不下。</p><p>据本报记者了解,这一情况已经引起政府部门和有关专家学者关注,而原本一直在讨论中的一系列降低贸易顺差的计划,也纷纷加快节奏。</p><p>“调整出口退税率的方案还没有最后拟定。”一位商务部官员向本报记者透露,他表示,尽管这一文件可能会在近期出台,但目前仍然无法判断哪些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会较大幅度调整。</p><p>而商务部今年另外一招:打击“低价出口”行为,也在酝酿之中,相关草案已经公布并向公众征求意见。有关官员透露,6月底一系列行动有望全面开展。</p><p>相关专家表示,由于中国外贸经营权已经放开,所以政府部门除非动用财税杠杆或者从生产环节下手,否则很难对外贸顺差有足够调控能力。其证据之一是,去年中国政府曾经希望将贸易顺差控制在1000亿美元之内,最终仍然未能达到目标。</p><p>早些时候,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指出,我国贸易结构里加工贸易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占50%左右,还有外商投资企业所占的比重是58.5%。</p><p>加工贸易本身就意味着顺差,因为我们进来的产品,通过在中国加工以后再出去,一定是出口的价值高于进口的价值。</p><p>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是1019亿美元的顺差,而加工贸易这部分的顺差就达到了1425亿美元。</p><p>祁京梅表示,目前增加进口的措施作用仍然有限。<br/>&nbsp;&nbsp; <br/>&nbsp;作者: 滕晓萌 定军 <br/></p>
[此贴子已经被清风自在于2006-6-13 19:39:38编辑过]
<p>贸易顺差将触摸2000亿美元 出口退税率将微调&nbsp;&nbsp; <br/>&nbsp;&nbsp; <br/>&nbsp; 2006年06月13日 06:23 21世纪经济报道&nbsp; 字体:大 中 小 <br/>&nbsp; 5月中国贸易顺差130.04亿美元。</p><p>中国海关总署6月12日公布的数字,不但创下年内贸易顺差最高纪录,也是中国1998年以来最高的单月贸易顺差记录。</p><p>该数字比4月份的104.6亿美元顺差高出30%,也高于此前多方的预测。</p><p>多方分析认为,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增长,今年中国的外贸顺差还会大幅上升,因此人民币持续升值将只是时间问题。</p><p>触摸2000亿美元?</p><p>5月份的外贸顺差大幅上升,使得今年前5个月的累计外贸顺差已达467.73亿美元,中国政府要在今年减小外贸顺差的工作难度越来越大。</p><p>尽管2005年被视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引人注目的“贸易顺差年”,但去年中国外贸顺差超过450亿美元也用了整整7个月。</p><p>商务部贸研院副院长李雨时向本报记者透露,“在最近举办的一次研讨会上,已经有人提出观点,认为今年的外贸顺差可能会超过2000亿美元。”</p><p>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祈京梅指出,今年外贸顺差即使不一定达到2000亿美元,但是达到或者超过去年的1000亿美元是没有多大问题的,“因为所有的数据都在往上走”。</p><p>据悉,进入5月份以来,制造业、出口、投资的各种先导指数都在上行。里昂证券(CLSA)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升至52.8,为2005年5月以来的新高点,该指数已经连续6个月增长。</p><p>祁京梅指出,由于国内的产能过剩,内地的企业只有国内和国外2个市场,在内地市场有限时,加大国外市场的出口是一种必然的选择。</p><p>银河证券有限公司的经济学家宋国祥表示,由于全球经济大幅上升,因此今年中国的出口加快增长不是问题。</p><p>今年一季度,美国经济超过5%,香港超过8%,印度超过9%,日本超过3%。这是近几年来少见的经济快速增长。世界银行5月底预计,2006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7%,高于2005年11月预测的增长3.2%。</p><p>然而,去年中国在全年贸易顺差为1019亿美元的情况下,已经在国际上引发一系列贸易摩擦,包括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因此,中国商务部多次公开表示,中国政府并不追求高额贸易顺差,而将采取措施降低顺差。</p><p>出口退税或再调整</p><p>外贸顺差增长过快,使得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自然加大。</p><p>此前李雨时和一些官员、专家,曾经把今年贸易顺差减小的希望,寄托在“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国内投资回温、引起进口恢复增长上。</p><p>但是从前几个月的数据来看,进口在3月达到最高,为668.6亿美元,而5月进口只有601.10亿美元。与此同时,出口数字却一路高歌,令贸易顺差居高不下。</p><p>据本报记者了解,这一情况已经引起政府部门和有关专家学者关注,而原本一直在讨论中的一系列降低贸易顺差的计划,也纷纷加快节奏。</p><p>“调整出口退税率的方案还没有最后拟定。”一位商务部官员向本报记者透露,他表示,尽管这一文件可能会在近期出台,但目前仍然无法判断哪些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会较大幅度调整。</p><p>而商务部今年另外一招:打击“低价出口”行为,也在酝酿之中,相关草案已经公布并向公众征求意见。有关官员透露,6月底一系列行动有望全面开展。</p><p>相关专家表示,由于中国外贸经营权已经放开,所以政府部门除非动用财税杠杆或者从生产环节下手,否则很难对外贸顺差有足够调控能力。其证据之一是,去年中国政府曾经希望将贸易顺差控制在1000亿美元之内,最终仍然未能达到目标。</p><p>早些时候,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指出,我国贸易结构里加工贸易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占50%左右,还有外商投资企业所占的比重是58.5%。</p><p>加工贸易本身就意味着顺差,因为我们进来的产品,通过在中国加工以后再出去,一定是出口的价值高于进口的价值。</p><p>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是1019亿美元的顺差,而加工贸易这部分的顺差就达到了1425亿美元。</p><p>祁京梅表示,目前增加进口的措施作用仍然有限。<br/>&nbsp;&nbsp; <br/>&nbsp;作者: 滕晓萌 定军 <br/></p>
[此贴子已经被清风自在于2006-6-13 19:39:38编辑过]
里面有多少其实赚钱的都是外国公司 ?[em06]
<p><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屠城校尉</font></strong></p><p>这可说不清楚,反正是各方各有自己一份所得。</p><p>问题是中国现在的生产能力提升,明显高于消费的提升,巨大的产能不得不通过出口释放一部分,今年1500-2000亿,到2010年,就该3000亿左右了,这样发展下去,外国人迟早说不,我们将不得不使人民币以较快速度升值,这些因素会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带来些微的不确定影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