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05年有三个皇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2:22:44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转于千讯论坛&nbsp; 公元805年是个极不平静的年头。唐德宗于贞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崩,唐顺宗即位,至同年八月初四唐顺宗退位,唐宪宗嗣位,皆用贞元年号,未改元。八月初五,唐顺宗始以太上皇“诰”改称永贞元年。所以,这一年有三个现任皇帝,两个年号。<p style="FONT-SIZE: 12pt;">  德宗晚年宠信宦官,派宦官当宫市使,负责在长安城中为宫廷购办日用货物。宫市使下置有数百小宦官,专门到宫外采购宫里需要的东西。这些太监见到老百姓在市上出卖货物,只要他们需要,就强行购买,只付十分之一的价钱。后来,索性派了几百个太监在街上了望,看中了什么,抢了就走,叫做“白望”。这种光天化日之下公开抢夺的行为让老百姓受害很大。<br/>  有一次,太子李诵与侍读们在东宫议论宫市。太子一时激愤,怒气冲冲地说:“我见了父皇,当极力劝谏这件事。”侍读们众口称赞,都说太子贤明。只有王叔文一人沉默不言,不表态。<br/>  太子对此感到很奇怪,等到众人都退走后,特地叫王叔文留下,问他:“你不是常谈起宫市的坏处吗?但刚才我们议论,先生却一言不发,这是为什么?”王叔文回答:“叔文蒙太子信任,有所见解,哪敢不说出来。但本朝制度,太子的职任,只应当关心皇上的寝食安否,不准干预宫外的事。皇上在位已久,如果有人乘机挑拨离间,说殿下收揽人心,皇上怀疑起来,殿下要辩白也难了。!”<br/>  原来德宗猜忌心很强,又性情急躁,刚愎自用。太子听了王叔文这一番话后,才恍然大悟,感泣说:“不是先生提醒,我还想不到这一点。”从此,太子对王叔文更加尊重,极为信任,东宫的一切事情,都依靠王叔文裁量决定。<br/>  王叔文深谋远虑,他让太子不要大张声势,但暗地却为太子在朝廷中物色有才能的官员,密结人才,为将来太子登基后做准备。<br/>  翰林学士韦执谊聪俊有才,能诗善文。《新唐书》中称他“幼有才,及进士第,对策异等,授右拾遗。年逾冠,入翰林为学士,便敏侧媚,得幸于德宗”。德宗经常与韦执谊歌诗唱和,让他出入禁中,略备顾问,为朝野所瞩目。一次,德宗过生日,李诵献佛像贺寿,德宗命韦执谊为画像写赞文。赞文写完后,德宗又命太子赐韦执谊缣帛,表示谢意。韦执谊特地到东宫拜谢,太子便趁机对韦执谊说:“学士知道王叔文吗?他是个伟才。”于是韦执谊与王叔文开始密切相交。<br/>  除了韦执谊,王叔文还暗中结交了许多名士,其中著名的有柳宗元、刘禹锡、陆质、吕温、李景俭、韩晔、韩泰、凌准、陈谏、程异等人。他们和王叔文志同道合,结为知心好友。王叔文也将这些密友推荐给太子李诵,说某某可做宰相,某某有将才,将来都可大用。<br/>  历史的发展往往因为偶然性因素的作用而改变走向,正当王叔文集团顺利发展时,太子李诵忽然在贞元二十年(804年)九月中风,之后舌头不听使唤,讲不出话来。老年的德宗又急又气,李诵也差一点丢掉太子的位置。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初一,皇室按惯例入宫拜贺德宗,只缺太子李诵卧病未到。德宗涕泣悲叹,从此得病不起。不久后,德宗病逝。<br/>  因为东宫二王刘柳集团一向与宦官集团不合,宦官心中也很明白。因此,德宗歿后,他们不召翰林待诏王伾、王叔文入宫,而是召翰林学士郑絪和卫次公。在卫、郑二人草写遗诏时,有宦官突然说:“宫中正在议论,还未确定由谁继位。”这是因为宦官感到太子李诵有自己的势力,不好支配,所以想改立新帝。当时,在场众人慑于宦官的权势,都不敢轻易回答。不过,太子李诵是德宗生前亲立的储君,而且在太子位已经有二十六年,突然改立,有违唐制。卫次公与王叔文等人并无来往,但终于还是仗理直言:“太子虽然有病,但他是先帝长子,内外人心所望,是皇帝合法的继承人。若是因为太子口不能言,实在不得已,也应当立太子的长子,否则,必定天下大乱。”郑絪立即附和。宦官另立皇帝的阴谋才没有得逞。<br/>  顺宗即位后,王伾、王叔文大受重用,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翰林院在金銮殿西,地近天子,以文词掌诰敕,兼备待顾问,辩驳是非,典掌缣牍,受命得处理一切事务,一日万机,权本极重,而顺宗实际上又把朝廷决策大权交给了王叔文。<br/>  王叔文又荐举韦执谊为宰相。两人一在翰林决策,一在中书承行,内外配合,开始推行著名的永贞革新。<br/>  宦官专权集团是永贞革新的主要目标,也是永贞革新的最大阻力,而且还是不少藩镇的后台。宦官集团之所以权势显赫,就当时说来,主要在于直接掌握了十五万神策军,又在地方军中担任监军,也就是手中有兵权。因此,能否战胜宦官专权集团是永贞革新的成败关键,而能否剥夺宦官的兵权,又是关键中的关键。<br/>  对此,王叔文先任命右金吾大将军范希朝为右神策统军,充左右神策、京西诸城镇行营兵马节度使,接管宦官手中的兵权。但是那些神策军将领大都是宦官的亲信。范希朝去接管人马,一些将领不来理他,只好空手回来了。王叔文谋夺宦官兵权的计划轻而易举地失败。这个失败,给永贞革新留下了后患。<br/>  就在这个时候,革新派内部也开始了分化。<br/>  刚开始,革新派集团内部日夜群聚,关系融洽无间。王叔文作为革新派的核心和实际领袖,很尊重众人的意见,经常引刘禹锡、柳宗元、吕温等人入翰林,共同谋议,言无不从。王叔文与韦执谊也友善相处,常到中书,与韦执谊共进午餐,计议政事。<br/>  王叔文与韦执谊之间的友谊并没有持续太久,朝中流言纷纷,说韦执谊没什么本事,全是靠了王叔文才当上宰相。虽然事实确实如此,韦执谊却感到脸上无光,从此在许多公开场合开始故意与王叔文唱反调,表示他跟王叔文有矛盾。<br/>  这时候,御史窦群上奏,攻击刘禹锡挟邪乱政,不应在朝。尤其令人震惊的是,窦群还上门找到王叔文,恶言相向,公开威胁,让他要考虑以后的下场。因为影响极为恶劣,王叔文等热商议,决定罢去窦群的官。只有韦执谊说窦群有倔强正直之名,极力阻止。宣歙巡官羊士谔公然反对王叔文,攻击革新。王叔文大怒,要下诏斩羊士谔的头。韦执谊以为不可。王叔文改为杖杀,韦执谊仍以为不可,不予承办。最后,王叔文只好再改为贬羊士谔的官。<br/>  韦执谊表面反对王叔文的决定,暗中又派人去向王叔文解释,说这是委曲求全,帮助革新成功。王叔文大怒。从此,二人开始结仇,势同水火。<br/>  在这样的情况下,反对革新的敌对势力势力乘隙而入。当时,顺宗的病情加重,不能与大臣奏对。朝廷内外对此非常担心,便希望早立太子,以安人心。宦官不仅掌握着禁兵,而且控制了宫廷,于是宦官俱文珍召翰林学士郑絪、卫次公、王涯、李程等入宫,起草立太子册文。不久,就正式立顺宗长子李纯为太子。<br/>  巧的是,王叔文的母亲突然在这时候病死。古时遭父母之丧,称为丁忧。按照惯例,在朝为官者,逢丁忧要去职回乡,为父母守墓尽孝。至此,王叔文离开核心权力中心已经不可避免。王叔文一旦去职,革新派就失了核心。不久,王伾意外中风,失去了行为能力。<br/>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七月二十九日,顺宗被迫把军国政事全部转交给太子治理。八月初四,顺宗又被迫下诏禅让皇帝位给太子,自称太上皇。<br/>  宦官对革新派进行了全面清算。八月初六,贬王任为开州司马,王叔文为渝州司户。八月初九,太子李纯在宣政殿即位,是为宪宗。接着一贬再贬韦执谊为崖州司马,韩泰为虔州司马,韩晔为饶州司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陈谏为台州司马,凌准为连州司马,程异为郴州司马,是为“八司马”。八司马贬所都在边远之地。陆质先已病死,李景俭守丧在家,吕温出使吐蕃未还,未及于贬。王伾不久就死在贬所。</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转于千讯论坛&nbsp; 公元805年是个极不平静的年头。唐德宗于贞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崩,唐顺宗即位,至同年八月初四唐顺宗退位,唐宪宗嗣位,皆用贞元年号,未改元。八月初五,唐顺宗始以太上皇“诰”改称永贞元年。所以,这一年有三个现任皇帝,两个年号。<p style="FONT-SIZE: 12pt;">  德宗晚年宠信宦官,派宦官当宫市使,负责在长安城中为宫廷购办日用货物。宫市使下置有数百小宦官,专门到宫外采购宫里需要的东西。这些太监见到老百姓在市上出卖货物,只要他们需要,就强行购买,只付十分之一的价钱。后来,索性派了几百个太监在街上了望,看中了什么,抢了就走,叫做“白望”。这种光天化日之下公开抢夺的行为让老百姓受害很大。<br/>  有一次,太子李诵与侍读们在东宫议论宫市。太子一时激愤,怒气冲冲地说:“我见了父皇,当极力劝谏这件事。”侍读们众口称赞,都说太子贤明。只有王叔文一人沉默不言,不表态。<br/>  太子对此感到很奇怪,等到众人都退走后,特地叫王叔文留下,问他:“你不是常谈起宫市的坏处吗?但刚才我们议论,先生却一言不发,这是为什么?”王叔文回答:“叔文蒙太子信任,有所见解,哪敢不说出来。但本朝制度,太子的职任,只应当关心皇上的寝食安否,不准干预宫外的事。皇上在位已久,如果有人乘机挑拨离间,说殿下收揽人心,皇上怀疑起来,殿下要辩白也难了。!”<br/>  原来德宗猜忌心很强,又性情急躁,刚愎自用。太子听了王叔文这一番话后,才恍然大悟,感泣说:“不是先生提醒,我还想不到这一点。”从此,太子对王叔文更加尊重,极为信任,东宫的一切事情,都依靠王叔文裁量决定。<br/>  王叔文深谋远虑,他让太子不要大张声势,但暗地却为太子在朝廷中物色有才能的官员,密结人才,为将来太子登基后做准备。<br/>  翰林学士韦执谊聪俊有才,能诗善文。《新唐书》中称他“幼有才,及进士第,对策异等,授右拾遗。年逾冠,入翰林为学士,便敏侧媚,得幸于德宗”。德宗经常与韦执谊歌诗唱和,让他出入禁中,略备顾问,为朝野所瞩目。一次,德宗过生日,李诵献佛像贺寿,德宗命韦执谊为画像写赞文。赞文写完后,德宗又命太子赐韦执谊缣帛,表示谢意。韦执谊特地到东宫拜谢,太子便趁机对韦执谊说:“学士知道王叔文吗?他是个伟才。”于是韦执谊与王叔文开始密切相交。<br/>  除了韦执谊,王叔文还暗中结交了许多名士,其中著名的有柳宗元、刘禹锡、陆质、吕温、李景俭、韩晔、韩泰、凌准、陈谏、程异等人。他们和王叔文志同道合,结为知心好友。王叔文也将这些密友推荐给太子李诵,说某某可做宰相,某某有将才,将来都可大用。<br/>  历史的发展往往因为偶然性因素的作用而改变走向,正当王叔文集团顺利发展时,太子李诵忽然在贞元二十年(804年)九月中风,之后舌头不听使唤,讲不出话来。老年的德宗又急又气,李诵也差一点丢掉太子的位置。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初一,皇室按惯例入宫拜贺德宗,只缺太子李诵卧病未到。德宗涕泣悲叹,从此得病不起。不久后,德宗病逝。<br/>  因为东宫二王刘柳集团一向与宦官集团不合,宦官心中也很明白。因此,德宗歿后,他们不召翰林待诏王伾、王叔文入宫,而是召翰林学士郑絪和卫次公。在卫、郑二人草写遗诏时,有宦官突然说:“宫中正在议论,还未确定由谁继位。”这是因为宦官感到太子李诵有自己的势力,不好支配,所以想改立新帝。当时,在场众人慑于宦官的权势,都不敢轻易回答。不过,太子李诵是德宗生前亲立的储君,而且在太子位已经有二十六年,突然改立,有违唐制。卫次公与王叔文等人并无来往,但终于还是仗理直言:“太子虽然有病,但他是先帝长子,内外人心所望,是皇帝合法的继承人。若是因为太子口不能言,实在不得已,也应当立太子的长子,否则,必定天下大乱。”郑絪立即附和。宦官另立皇帝的阴谋才没有得逞。<br/>  顺宗即位后,王伾、王叔文大受重用,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翰林院在金銮殿西,地近天子,以文词掌诰敕,兼备待顾问,辩驳是非,典掌缣牍,受命得处理一切事务,一日万机,权本极重,而顺宗实际上又把朝廷决策大权交给了王叔文。<br/>  王叔文又荐举韦执谊为宰相。两人一在翰林决策,一在中书承行,内外配合,开始推行著名的永贞革新。<br/>  宦官专权集团是永贞革新的主要目标,也是永贞革新的最大阻力,而且还是不少藩镇的后台。宦官集团之所以权势显赫,就当时说来,主要在于直接掌握了十五万神策军,又在地方军中担任监军,也就是手中有兵权。因此,能否战胜宦官专权集团是永贞革新的成败关键,而能否剥夺宦官的兵权,又是关键中的关键。<br/>  对此,王叔文先任命右金吾大将军范希朝为右神策统军,充左右神策、京西诸城镇行营兵马节度使,接管宦官手中的兵权。但是那些神策军将领大都是宦官的亲信。范希朝去接管人马,一些将领不来理他,只好空手回来了。王叔文谋夺宦官兵权的计划轻而易举地失败。这个失败,给永贞革新留下了后患。<br/>  就在这个时候,革新派内部也开始了分化。<br/>  刚开始,革新派集团内部日夜群聚,关系融洽无间。王叔文作为革新派的核心和实际领袖,很尊重众人的意见,经常引刘禹锡、柳宗元、吕温等人入翰林,共同谋议,言无不从。王叔文与韦执谊也友善相处,常到中书,与韦执谊共进午餐,计议政事。<br/>  王叔文与韦执谊之间的友谊并没有持续太久,朝中流言纷纷,说韦执谊没什么本事,全是靠了王叔文才当上宰相。虽然事实确实如此,韦执谊却感到脸上无光,从此在许多公开场合开始故意与王叔文唱反调,表示他跟王叔文有矛盾。<br/>  这时候,御史窦群上奏,攻击刘禹锡挟邪乱政,不应在朝。尤其令人震惊的是,窦群还上门找到王叔文,恶言相向,公开威胁,让他要考虑以后的下场。因为影响极为恶劣,王叔文等热商议,决定罢去窦群的官。只有韦执谊说窦群有倔强正直之名,极力阻止。宣歙巡官羊士谔公然反对王叔文,攻击革新。王叔文大怒,要下诏斩羊士谔的头。韦执谊以为不可。王叔文改为杖杀,韦执谊仍以为不可,不予承办。最后,王叔文只好再改为贬羊士谔的官。<br/>  韦执谊表面反对王叔文的决定,暗中又派人去向王叔文解释,说这是委曲求全,帮助革新成功。王叔文大怒。从此,二人开始结仇,势同水火。<br/>  在这样的情况下,反对革新的敌对势力势力乘隙而入。当时,顺宗的病情加重,不能与大臣奏对。朝廷内外对此非常担心,便希望早立太子,以安人心。宦官不仅掌握着禁兵,而且控制了宫廷,于是宦官俱文珍召翰林学士郑絪、卫次公、王涯、李程等入宫,起草立太子册文。不久,就正式立顺宗长子李纯为太子。<br/>  巧的是,王叔文的母亲突然在这时候病死。古时遭父母之丧,称为丁忧。按照惯例,在朝为官者,逢丁忧要去职回乡,为父母守墓尽孝。至此,王叔文离开核心权力中心已经不可避免。王叔文一旦去职,革新派就失了核心。不久,王伾意外中风,失去了行为能力。<br/>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七月二十九日,顺宗被迫把军国政事全部转交给太子治理。八月初四,顺宗又被迫下诏禅让皇帝位给太子,自称太上皇。<br/>  宦官对革新派进行了全面清算。八月初六,贬王任为开州司马,王叔文为渝州司户。八月初九,太子李纯在宣政殿即位,是为宪宗。接着一贬再贬韦执谊为崖州司马,韩泰为虔州司马,韩晔为饶州司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陈谏为台州司马,凌准为连州司马,程异为郴州司马,是为“八司马”。八司马贬所都在边远之地。陆质先已病死,李景俭守丧在家,吕温出使吐蕃未还,未及于贬。王伾不久就死在贬所。</p>
二王 八司马事件
<p>宦官当权,皇帝也要听他们的。</p><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