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中文章 从佐利克讲话看台湾前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3:17:20
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19日文章】题:台湾政治家应该因时制宜、蹈而不失作者谭中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于5月10日在国会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的答辩实况,在美国C-SPAN2电视台反复播出。我看过两遍以后,从三点上同意台湾绿营人士对佐利克的形容:“他讲的话简直像中国发言人。” <p>  第一点,佐利克说美国这次处理陈水扁“过境”,根本不需要同北京商讨,而是只从美国本身考虑,不能让这位说话不算数、暗地里搞“别的议程”的台湾领袖,利用美国领土扰乱美中关系。第二点,佐利克说,美中建交以来美国只承认中国是主权国家,台湾不是,因此,不能把台湾和“国家”等同起来。他还说,世界贸易组织可以视台湾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将它吸纳为会员,但世界卫生组织却只以国家为会员,因此不能接受台湾。他在无人提问的情况下主动说出这番话,大有同北京联合反对台湾加入世界卫生组织之嫌。第三点,当众议员指责中国专制独裁、违反人权时,佐利克理直气壮地说,今天的中国比20年前民主自由得多。他承认共产主义制度不会短期内在中国消失,却反问一位揪着中国“共产主义”小辫不放的众议员说:“难道我们应该放弃13亿人民的中国不成?” </p><p>  台湾“梗塞”中美关系美国学者卡尔森注意到,中国统治精英已经走出了传统的“主权中心价值观”,而参加到全球对“主权”理论的大辩论中来。按照中国进入“世界体系”的需要,逐渐调节中国与“国际干涉”机制的关系,慢慢与国际主流靠近。虽然在台湾问题上中国态度始终不变,但已开始接受国际因素参与“和平统一”的进程。著名美籍日裔学者福山在探讨东亚形势时说出两点:第一,按照奥尔森MancurOlson著名的“集体行动”理论,国际舞台超级演员是根据自身利益来提供像保护地区安全那样的“公益”之举;第二,911事件后,美国被中东局势拖住后腿,无暇顾及朝鲜和台湾问题。熟悉军事的美国作家巴尼特在谈到东亚和台湾问题时说:“我最大的担心是,现在保留战略模糊会让台北根据自己选择的时间和条件来引发中美战争。”他建议:“美国应该撤回对台湾的安全承诺,避免有朝一日台湾领导人心血来潮,行动失去理智,造成两个核强国交战的恶果。” </p><p>  台湾政治家应该客观认识到,台湾在当今世界政治中占有突出地位的原因,一不是台湾在芯片生产上执牛耳,二不是因立法院打架而臭名远扬的台湾“民主”政治,而是台湾在中美关系中所起的“梗塞”作用。美国过去需要利用这一负面因素来牵制中国,李登辉和陈水扁都因此沾过光。 </p><p>  但现在形势变了,陈水扁想再玩这张“梗塞”牌到美国风光一番,却弄巧成拙。纵然如此,中国舆论对陈水扁这次外交上的碰壁也大可不必用“迷航之旅”、“叫化子打狗”、“从地狱撞天堂之门”等幸灾乐祸的态度加以讥讽,这对推动两岸间的和解、对铸造“和平世界”等都是无益的。 </p><p>  台湾的“归宿”在中国 </p><p>  在现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生存”与“归属”是相辅相成的。生存就是归属,归属就是生存。台湾目前不具备独立国资格而拥有“国家主权”的畸形现象,其“生存”问题实际上是个“归宿”问题。这包括四方面:一、台湾能不能推翻历史?二、台湾有没有资格变成新的母国?三、台湾能不能脱离中国的怀抱?四、台湾能不能在中美之间扮演积极有益的角色?台湾能不能推翻历史?所谓历史,是记载在文字中的。如果我们从中文的记载中去寻找答案,说台湾属于中国的文献要比说“不”的多出千万倍。再查英文甚或日文文献,说“不”的一方也打不赢这场笔墨官司。 </p><p>  还有一点,那些说“不”的人自己都离不开中文,等于推翻不了自身的历史属性。佐利克说,四分之一世纪以来中美关系所确立的原则是:台湾不具备“国家”的资格,这也是联合国绝大多数成员国的共识。在“主权中心价值观”日益被冲淡的今天,台湾休想变成第二个以色列,美国也绝不会像对待以色列那样来背起台湾这个包袱。这就指明了台湾的归宿在中国,台湾不能脱离中国的怀抱。美国学术界讨论台湾问题时,来自台湾的学者喜欢强调台湾2000多万人的民意,美国学者却认为,不能把13亿大陆人民的意愿撇开。光从台湾观点来强调“独立”是坐井观天,这样的“井蛙”和美国及世界的“海蛙”无法共鸣。 </p><p>  最后,台湾能不能在中美之间扮演积极有益的角色呢?半个世纪以来,如果不是有美国的军事保护,台湾早已变成中国的一个省了。一方面是躲在美国翅膀下偷安,另一方面又以给美国添麻烦为己任,那怎么行?!佐利克这次在美国众议院的答辩得到国际上广泛的宣扬与议论,或许会帮助台湾放弃中美间的“梗塞”作用,逐渐变成促进中美伙伴关系深化的积极因素。首先在两岸之间开展“软的更软”,硬的“软”些不是“硬的更硬”,在经济形影不离的基础上再在政治上靠近。可以先松开“团团”和“圆圆”的政治捆绑,让这份大礼在海峡两岸营造出皆大欢喜的局面,再建立两岸“姐妹城市”,逐渐促成北京和台北政府要员碰面会谈,这样,台海定时炸弹就摘掉了引信,美国想不高兴也得高兴。“识时务者为俊杰,昧先机者非明哲”。如果陈水扁在执政余年到不了彼岸,他2008年的接班人就应因时制宜、蹈而不失,才能变成创造时势的英雄。</p>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19日文章】题:台湾政治家应该因时制宜、蹈而不失作者谭中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于5月10日在国会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的答辩实况,在美国C-SPAN2电视台反复播出。我看过两遍以后,从三点上同意台湾绿营人士对佐利克的形容:“他讲的话简直像中国发言人。” <p>  第一点,佐利克说美国这次处理陈水扁“过境”,根本不需要同北京商讨,而是只从美国本身考虑,不能让这位说话不算数、暗地里搞“别的议程”的台湾领袖,利用美国领土扰乱美中关系。第二点,佐利克说,美中建交以来美国只承认中国是主权国家,台湾不是,因此,不能把台湾和“国家”等同起来。他还说,世界贸易组织可以视台湾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将它吸纳为会员,但世界卫生组织却只以国家为会员,因此不能接受台湾。他在无人提问的情况下主动说出这番话,大有同北京联合反对台湾加入世界卫生组织之嫌。第三点,当众议员指责中国专制独裁、违反人权时,佐利克理直气壮地说,今天的中国比20年前民主自由得多。他承认共产主义制度不会短期内在中国消失,却反问一位揪着中国“共产主义”小辫不放的众议员说:“难道我们应该放弃13亿人民的中国不成?” </p><p>  台湾“梗塞”中美关系美国学者卡尔森注意到,中国统治精英已经走出了传统的“主权中心价值观”,而参加到全球对“主权”理论的大辩论中来。按照中国进入“世界体系”的需要,逐渐调节中国与“国际干涉”机制的关系,慢慢与国际主流靠近。虽然在台湾问题上中国态度始终不变,但已开始接受国际因素参与“和平统一”的进程。著名美籍日裔学者福山在探讨东亚形势时说出两点:第一,按照奥尔森MancurOlson著名的“集体行动”理论,国际舞台超级演员是根据自身利益来提供像保护地区安全那样的“公益”之举;第二,911事件后,美国被中东局势拖住后腿,无暇顾及朝鲜和台湾问题。熟悉军事的美国作家巴尼特在谈到东亚和台湾问题时说:“我最大的担心是,现在保留战略模糊会让台北根据自己选择的时间和条件来引发中美战争。”他建议:“美国应该撤回对台湾的安全承诺,避免有朝一日台湾领导人心血来潮,行动失去理智,造成两个核强国交战的恶果。” </p><p>  台湾政治家应该客观认识到,台湾在当今世界政治中占有突出地位的原因,一不是台湾在芯片生产上执牛耳,二不是因立法院打架而臭名远扬的台湾“民主”政治,而是台湾在中美关系中所起的“梗塞”作用。美国过去需要利用这一负面因素来牵制中国,李登辉和陈水扁都因此沾过光。 </p><p>  但现在形势变了,陈水扁想再玩这张“梗塞”牌到美国风光一番,却弄巧成拙。纵然如此,中国舆论对陈水扁这次外交上的碰壁也大可不必用“迷航之旅”、“叫化子打狗”、“从地狱撞天堂之门”等幸灾乐祸的态度加以讥讽,这对推动两岸间的和解、对铸造“和平世界”等都是无益的。 </p><p>  台湾的“归宿”在中国 </p><p>  在现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生存”与“归属”是相辅相成的。生存就是归属,归属就是生存。台湾目前不具备独立国资格而拥有“国家主权”的畸形现象,其“生存”问题实际上是个“归宿”问题。这包括四方面:一、台湾能不能推翻历史?二、台湾有没有资格变成新的母国?三、台湾能不能脱离中国的怀抱?四、台湾能不能在中美之间扮演积极有益的角色?台湾能不能推翻历史?所谓历史,是记载在文字中的。如果我们从中文的记载中去寻找答案,说台湾属于中国的文献要比说“不”的多出千万倍。再查英文甚或日文文献,说“不”的一方也打不赢这场笔墨官司。 </p><p>  还有一点,那些说“不”的人自己都离不开中文,等于推翻不了自身的历史属性。佐利克说,四分之一世纪以来中美关系所确立的原则是:台湾不具备“国家”的资格,这也是联合国绝大多数成员国的共识。在“主权中心价值观”日益被冲淡的今天,台湾休想变成第二个以色列,美国也绝不会像对待以色列那样来背起台湾这个包袱。这就指明了台湾的归宿在中国,台湾不能脱离中国的怀抱。美国学术界讨论台湾问题时,来自台湾的学者喜欢强调台湾2000多万人的民意,美国学者却认为,不能把13亿大陆人民的意愿撇开。光从台湾观点来强调“独立”是坐井观天,这样的“井蛙”和美国及世界的“海蛙”无法共鸣。 </p><p>  最后,台湾能不能在中美之间扮演积极有益的角色呢?半个世纪以来,如果不是有美国的军事保护,台湾早已变成中国的一个省了。一方面是躲在美国翅膀下偷安,另一方面又以给美国添麻烦为己任,那怎么行?!佐利克这次在美国众议院的答辩得到国际上广泛的宣扬与议论,或许会帮助台湾放弃中美间的“梗塞”作用,逐渐变成促进中美伙伴关系深化的积极因素。首先在两岸之间开展“软的更软”,硬的“软”些不是“硬的更硬”,在经济形影不离的基础上再在政治上靠近。可以先松开“团团”和“圆圆”的政治捆绑,让这份大礼在海峡两岸营造出皆大欢喜的局面,再建立两岸“姐妹城市”,逐渐促成北京和台北政府要员碰面会谈,这样,台海定时炸弹就摘掉了引信,美国想不高兴也得高兴。“识时务者为俊杰,昧先机者非明哲”。如果陈水扁在执政余年到不了彼岸,他2008年的接班人就应因时制宜、蹈而不失,才能变成创造时势的英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