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包瘪了不敢乱花钱 亚洲四小龙今天什么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5:11:53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先后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所谓“东亚模式”引起全世界关注,它们也因此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然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将“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带入了低谷。如今,10年过去了,“亚洲四小龙”的现状如何呢? <p>  <b>韩国:物价上涨,生活质量随之下降</b></p><p>  本报驻韩国特派记者徐宝康报道:“昔日经济高速增长时,钱包鼓鼓的,敢大把花钱,如今钱包瘪了,物价涨了,花钱就得精打细算。”一位韩国人感慨地对记者说。</p><p>  记者经常能从韩国人身上感觉到这种失落感。韩国从上世纪60年代起,经济实现腾飞。1995年,韩国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万美元,被誉为“亚洲四小龙”综合实力最强的一个。就在韩国正踌躇满志之时,历史却开了一个“大玩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经济受到重创,经济低迷已达10年之久。</p><p>  记者的一位韩国朋友是一家出版社的社长,金融危机前搬进首尔市繁华地段的公寓,开着一辆高级轿车。金融危机后,出版社经营不景气,尽管他工资未减,但总觉得手头很紧。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家里6口人,月总收入250万韩元(100韩元约合0.83元人民币),扣除租房费100万,平均每人25万韩元。过去物价较低,生活还可以,可是近10年物价上涨了40%,生活质量随之下降。目前,他已把车换成小排量的,家也准备搬到房租便宜的地区。近年来,闻名世界的韩国整形外科业也变得冷清起来。不少韩国人说,现在腰包里的钱少了,想美也掏不起钱了。</p><p>  亚洲金融危机引起了韩国举国上下的深刻反思。韩国国家均衡发展委员会的官员成京龙认为,韩国原来的经济增长模式至少存在三个弊端。首先是“资源拼搏”型发展模式不能可持续发展。具有韩国特色的“舰队式”大企业集团通过拼劳力、资本、土地等资源,虽然初期能飞速发展,但后劲不足。其次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为在短期内取得业绩,韩国曾实施了“不均衡发展战略”,把主要力量集中在首都圈内的发展上,造成了“首尔地区肥大症”。第三是过于依赖出口,国内消费却没有拉动起来,这个问题至今仍非常突出。</p><p>  为了摆脱旧有模式的束缚,韩国开始探索并推行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国家均衡发展战略。成京龙向记者介绍说,新模式主要内容包括:迁移政府机关,建设革新城市;整合全国行政区域的力量,形成区域经济圈等。</p><p>  均衡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效果。韩国去年经济增长率为3.9%。然而,韩国大多数媒体认为,贫富差距拉大、产业竞争力下降等问题都是不可回避的难题,韩国仅仅才迈出第一步。 </p><p>  <b>新加坡:“搭乘中国经济顺风车”,逐步走出低谷</b></p><p>  本报驻新加坡特约记者王前报道:“对现在的生活还算满意啦,政府在金融危机和SARS风暴等多次紧要关头处理得不错,经济也迅速恢复起来。”接受记者采访时,很多新加坡人都这样回答。新加坡国家统计局刚刚发布了第五次全国群众安全感抽样调查结果:91.9%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环境“安全”或“基本安全”,与上次调查相比上升了一个百分点。</p><p>  民众的满意度和新加坡政府的表现也有关系。由于对外贸的依存度过高,新加坡经济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一度出现自独立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新加坡政府及时推出“经济重组计划”,在控制劳动力成本、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加强外部经济联系等方面做出多方面改革。自2004年下半年起,新加坡经济逐步走出低谷。去年,新加坡经济增长速度达到6.4%,超过预期。</p><p>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系教授顾清扬博士告诉记者,金融危机之后,新加坡政府连续数年实行赤字预算政策,并大力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培养新兴产业部门。</p><p>  电子业、化工业和工程业是新加坡的三大支柱产业。政府计划在2010之前将生物医药发展成为第四大产业部门,届时,生物医药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将达到20%左右。</p><p>  新加坡一家会计公司负责人吴乔青先生告诉记者,新加坡目前经济形势走好,很大程度上还是从中国经济发展中受益。新加坡专门提出了“搭乘中国经济顺风车”的“中国策略”。政府制定了多项政策措施,包括设立中国商业资讯中心、在中国建立新加坡总商会办事处、派遣官员赴华进修以及提供学习华文的环境与设备等。</p><p>  “新加坡经济仍然面临着不少挑战。”顾清扬博士告诉记者,新加坡的产业过于集中在电子、化学、金融等方面,与此同时,随着“新亚洲”的浮现,新加坡将面临诸如马来西亚吉隆坡、泰国曼谷和中国上海等新兴城市的挑战,这种地区竞争已经影响到新加坡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p><p>  <b>香港:内地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b></p><p>  本报驻香港特约记者戴平报道:陈女士是一位会计师,在香港,这是一个工资高且受人尊敬的职业。1997年的一场金融风暴改变了她的生活。由于经济陷入困境,会计师经常超时工作,即使周末也要工作。“有时候晚上六七点也没法子下班,一个星期只有一两次可以回家里吃饭”,陈女士说。</p><p>  “幸好,这几年香港经济开始好转了,我们的工资也涨了。”陈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单位不久还要推行五天工作制。这样一来,她每周就可以有两天休息了。</p><p>  香港的很多人都有和陈女士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和其他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一样,香港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香港经济连续好几年在低谷徘徊。回归祖国之后,依托内地的支持,香港经济逐步摆脱困境,强劲复苏,在“亚洲四小龙”中处于领先地位。2004年香港经济增长率高达8.1%;去年,香港经济增长率为7.3%。今年2月22日,香港财政司司长唐英年宣称,香港已经正式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重新恢复了活力。</p><p>  也有专家指出,近年来内地经济不断发展,既给香港带来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香港经济特别是支柱产业如航运物流、金融保险和旅游等,受到内地各大城市竞争的压力也正日益增加。</p><p>  不久前,一位香港学者告诉记者,在今年召开的“两会”上,中央政府把香港发展纳入“十一五规划”,正是希望力保香港的国际金融、航运中心地位,尽量消除香港与内地城市之间的不健康竞争。</p><p>  <b>台湾:民进党上台六年,从“龙首”变为“龙尾”</b>
        </p><p>  本报特约记者王建民报道:与韩国相比,台湾岛内民众的失落感更加明显。“台湾变得越来越穷了!”台湾建华保险公司总经理陈瑀珊对记者说,“台湾天天搞政治大革命,严重拖累经济。经济搞不好,搞政治怎么能得人心!”在台湾,持类似看法的人越来越多。</p><p>  台湾曾经是“四小龙”中表现最为优异的经济体,多项经济指标名列第一。然而,在民进党执政的短短6年时间,经济却一路走向衰退,各项指标均为“四小龙”之末,早已失去昔日的活力。</p><p>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切呢?专家认为,首先仍然是亚洲金融危机给台湾带来的巨大冲击:台币贬值,出口衰退,失业率大幅上升……除此之外,台湾岛内媒体做了更深刻的思考。《联合报》指出,陈水扁当局一直坚持“去中国化”,拒绝“三通”和直航,使两岸的经济关系没有快速发展,台湾产业和民众孤守一岛,断了许多生路。</p><p>  随着岛内生产成本的上升与投资环境的恶化,岛内企业逐渐将生产基地转向岛外,尤其是大陆,使得台湾经济运行模式发生重要变化,从原来的“三角贸易”转变为“四角贸易”,由原来的“海外接单,岛内生产”,变为“海外接单,大陆生产”,或者“大陆接单,大陆生产”,结果是台湾外贸出口增长与外销接单增长脱节,出口增长放慢。</p><p>  现在台湾还有石化、钢铁、半导体、光电等重要产业的支撑,但这些增长优势也在消失之中,未来面临的挑战更大。在两岸不能直航的背景下,台湾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无法发挥,出现严重的经济边缘化危机。台湾离大陆越远,台湾经济就越是没有出路。▲ </p>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先后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所谓“东亚模式”引起全世界关注,它们也因此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然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将“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带入了低谷。如今,10年过去了,“亚洲四小龙”的现状如何呢? <p>  <b>韩国:物价上涨,生活质量随之下降</b></p><p>  本报驻韩国特派记者徐宝康报道:“昔日经济高速增长时,钱包鼓鼓的,敢大把花钱,如今钱包瘪了,物价涨了,花钱就得精打细算。”一位韩国人感慨地对记者说。</p><p>  记者经常能从韩国人身上感觉到这种失落感。韩国从上世纪60年代起,经济实现腾飞。1995年,韩国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万美元,被誉为“亚洲四小龙”综合实力最强的一个。就在韩国正踌躇满志之时,历史却开了一个“大玩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经济受到重创,经济低迷已达10年之久。</p><p>  记者的一位韩国朋友是一家出版社的社长,金融危机前搬进首尔市繁华地段的公寓,开着一辆高级轿车。金融危机后,出版社经营不景气,尽管他工资未减,但总觉得手头很紧。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家里6口人,月总收入250万韩元(100韩元约合0.83元人民币),扣除租房费100万,平均每人25万韩元。过去物价较低,生活还可以,可是近10年物价上涨了40%,生活质量随之下降。目前,他已把车换成小排量的,家也准备搬到房租便宜的地区。近年来,闻名世界的韩国整形外科业也变得冷清起来。不少韩国人说,现在腰包里的钱少了,想美也掏不起钱了。</p><p>  亚洲金融危机引起了韩国举国上下的深刻反思。韩国国家均衡发展委员会的官员成京龙认为,韩国原来的经济增长模式至少存在三个弊端。首先是“资源拼搏”型发展模式不能可持续发展。具有韩国特色的“舰队式”大企业集团通过拼劳力、资本、土地等资源,虽然初期能飞速发展,但后劲不足。其次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为在短期内取得业绩,韩国曾实施了“不均衡发展战略”,把主要力量集中在首都圈内的发展上,造成了“首尔地区肥大症”。第三是过于依赖出口,国内消费却没有拉动起来,这个问题至今仍非常突出。</p><p>  为了摆脱旧有模式的束缚,韩国开始探索并推行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国家均衡发展战略。成京龙向记者介绍说,新模式主要内容包括:迁移政府机关,建设革新城市;整合全国行政区域的力量,形成区域经济圈等。</p><p>  均衡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效果。韩国去年经济增长率为3.9%。然而,韩国大多数媒体认为,贫富差距拉大、产业竞争力下降等问题都是不可回避的难题,韩国仅仅才迈出第一步。 </p><p>  <b>新加坡:“搭乘中国经济顺风车”,逐步走出低谷</b></p><p>  本报驻新加坡特约记者王前报道:“对现在的生活还算满意啦,政府在金融危机和SARS风暴等多次紧要关头处理得不错,经济也迅速恢复起来。”接受记者采访时,很多新加坡人都这样回答。新加坡国家统计局刚刚发布了第五次全国群众安全感抽样调查结果:91.9%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环境“安全”或“基本安全”,与上次调查相比上升了一个百分点。</p><p>  民众的满意度和新加坡政府的表现也有关系。由于对外贸的依存度过高,新加坡经济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一度出现自独立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新加坡政府及时推出“经济重组计划”,在控制劳动力成本、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加强外部经济联系等方面做出多方面改革。自2004年下半年起,新加坡经济逐步走出低谷。去年,新加坡经济增长速度达到6.4%,超过预期。</p><p>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系教授顾清扬博士告诉记者,金融危机之后,新加坡政府连续数年实行赤字预算政策,并大力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培养新兴产业部门。</p><p>  电子业、化工业和工程业是新加坡的三大支柱产业。政府计划在2010之前将生物医药发展成为第四大产业部门,届时,生物医药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将达到20%左右。</p><p>  新加坡一家会计公司负责人吴乔青先生告诉记者,新加坡目前经济形势走好,很大程度上还是从中国经济发展中受益。新加坡专门提出了“搭乘中国经济顺风车”的“中国策略”。政府制定了多项政策措施,包括设立中国商业资讯中心、在中国建立新加坡总商会办事处、派遣官员赴华进修以及提供学习华文的环境与设备等。</p><p>  “新加坡经济仍然面临着不少挑战。”顾清扬博士告诉记者,新加坡的产业过于集中在电子、化学、金融等方面,与此同时,随着“新亚洲”的浮现,新加坡将面临诸如马来西亚吉隆坡、泰国曼谷和中国上海等新兴城市的挑战,这种地区竞争已经影响到新加坡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p><p>  <b>香港:内地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b></p><p>  本报驻香港特约记者戴平报道:陈女士是一位会计师,在香港,这是一个工资高且受人尊敬的职业。1997年的一场金融风暴改变了她的生活。由于经济陷入困境,会计师经常超时工作,即使周末也要工作。“有时候晚上六七点也没法子下班,一个星期只有一两次可以回家里吃饭”,陈女士说。</p><p>  “幸好,这几年香港经济开始好转了,我们的工资也涨了。”陈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单位不久还要推行五天工作制。这样一来,她每周就可以有两天休息了。</p><p>  香港的很多人都有和陈女士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和其他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一样,香港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香港经济连续好几年在低谷徘徊。回归祖国之后,依托内地的支持,香港经济逐步摆脱困境,强劲复苏,在“亚洲四小龙”中处于领先地位。2004年香港经济增长率高达8.1%;去年,香港经济增长率为7.3%。今年2月22日,香港财政司司长唐英年宣称,香港已经正式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重新恢复了活力。</p><p>  也有专家指出,近年来内地经济不断发展,既给香港带来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香港经济特别是支柱产业如航运物流、金融保险和旅游等,受到内地各大城市竞争的压力也正日益增加。</p><p>  不久前,一位香港学者告诉记者,在今年召开的“两会”上,中央政府把香港发展纳入“十一五规划”,正是希望力保香港的国际金融、航运中心地位,尽量消除香港与内地城市之间的不健康竞争。</p><p>  <b>台湾:民进党上台六年,从“龙首”变为“龙尾”</b>
        </p><p>  本报特约记者王建民报道:与韩国相比,台湾岛内民众的失落感更加明显。“台湾变得越来越穷了!”台湾建华保险公司总经理陈瑀珊对记者说,“台湾天天搞政治大革命,严重拖累经济。经济搞不好,搞政治怎么能得人心!”在台湾,持类似看法的人越来越多。</p><p>  台湾曾经是“四小龙”中表现最为优异的经济体,多项经济指标名列第一。然而,在民进党执政的短短6年时间,经济却一路走向衰退,各项指标均为“四小龙”之末,早已失去昔日的活力。</p><p>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切呢?专家认为,首先仍然是亚洲金融危机给台湾带来的巨大冲击:台币贬值,出口衰退,失业率大幅上升……除此之外,台湾岛内媒体做了更深刻的思考。《联合报》指出,陈水扁当局一直坚持“去中国化”,拒绝“三通”和直航,使两岸的经济关系没有快速发展,台湾产业和民众孤守一岛,断了许多生路。</p><p>  随着岛内生产成本的上升与投资环境的恶化,岛内企业逐渐将生产基地转向岛外,尤其是大陆,使得台湾经济运行模式发生重要变化,从原来的“三角贸易”转变为“四角贸易”,由原来的“海外接单,岛内生产”,变为“海外接单,大陆生产”,或者“大陆接单,大陆生产”,结果是台湾外贸出口增长与外销接单增长脱节,出口增长放慢。</p><p>  现在台湾还有石化、钢铁、半导体、光电等重要产业的支撑,但这些增长优势也在消失之中,未来面临的挑战更大。在两岸不能直航的背景下,台湾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无法发挥,出现严重的经济边缘化危机。台湾离大陆越远,台湾经济就越是没有出路。▲ </p>
<p>"记者的一位韩国朋友是一家出版社的社长,金融危机前搬进首尔市繁华地段的公寓,开着一辆高级轿车。金融危机后,出版社经营不景气,尽管他工资未减,但总觉得手头很紧。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font color="#f70909">家里6口人,月总收入250万韩元(100韩元约合0.83元人民币),扣除租房费100万,平均每人25万韩元。</font>过去物"</p><p>250/100=2.5W RMB</p><p>和中国现在一些白领差不多阿</p><p>我们公司月薪1-2W的人不少啊</p><p>看来 韩国人也不怎么有钱啊</p>
<p>没看到农村几亿人一年才几毛块钱收人</p><p>人均生活水平我们还是不行</p><p></p>
<p>“陈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单位不久还要推行五天工作制。这样一来,她每周就可以有两天休息了。”</p><p>看来香港也有不如咱们的</p>
<p>四小龙就是瘪了的钱包也比我们的钱包鼓得多啊!</p><p></p><p></p>
风mm错了。港人的节日多。
我们国家的人均都还不如菲律宾!几亿人在农村,城市里吃不上饭的也开始多了,人家是钱包瘪了,我们的就根本没钱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ppkshock</i>在2006-5-25 12:14:00的发言:</b><br/>我们国家的人均都还不如菲律宾!几亿人在农村,城市里吃不上饭的也开始多了,人家是钱包瘪了,我们的就根本没钱包.</div><p></p>别这么悲观~~~你不活得挺好吗?
风水轮流转嘛。<br/><br/>
<div class="quote" twffan="done"><b>以下是引用<i>ccv</i>在2006-5-25 13:41:00的发言:</b><br/><p></p>别这么悲观~~~你不活得挺好吗?</div><p>我也只是个小老百姓,要是这个社会吃不上饭的越来越多,小老百姓不是最先遭殃的啊?</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ppkshock</i>在2006-5-25 17:46: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 twffan="done"><b>以下是引用<i>ccv</i>在2006-5-25 13:41:00的发言:</b><br/><p></p>别这么悲观~~~你不活得挺好吗?</div><p>我也只是个小老百姓,要是这个社会吃不上饭的越来越多,小老百姓不是最先遭殃的啊?</p></div><p></p><p>其實你們比某些資本主義國家還資本主義...</p><p>某些西方號稱資本主義的國家,還比較重視社會福利...</p><p>這年頭國家都怪怪的</p>
<div class="quote" twffan="done"><b>以下是引用<i>MR.BBC</i>在2006-5-25 18:16:00的发言:</b><br/><p></p><p>其實你們比某些資本主義國家還資本主義...</p><p>某些西方號稱資本主義的國家,還比較重視社會福利...</p><p>這年頭國家都怪怪的</p></div><p>何来我们比资本主义国家还资本主义这一说?</p><p>我的意思是,吃不上饭的人多了,社会就不安定,社会不安定遭殃的不就是小老百姓?我等又不是什么位高权重的,也不是富甲一方的,社会动荡当然不会对有什么影响!</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5 19:33:47编辑过]
<p>怎么说呢?发展实在太不平衡了</p>
<div class="quote" twffan="done"><b>以下是引用<i>MR.BBC</i>在2006-5-25 19:29:00的发言:</b><br/><p></p><p>舉例:醫療..教育方面的..比資本國家還資本國家...</p><p></p><p>你下面說的倒是真的,貧富不均越厲害社會越動盪...</p><p></p><p></p><p>不過老實說,拜台灣低利率房貸所賜,我這六年買了兩棟房子...哈哈!!</p><br/></div><p></p><p>原来这个“你们”是指大陆啊,我还以为是特说人呢,那麻烦以后还是区别一下</p><p>有什么办法,GMD在大陆尝到了滋味,知道了民不聊生是个什么后果,所以蒋才在台湾励精图治了这么些年,才有现在的台湾!现在换来看看而已,历史是惊人的相似。</p><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5 20:12:33编辑过]
<div class="quote" twffan="done"><b>以下是引用<i>MR.BBC</i>在2006-5-25 20:10:00的发言:</b><br/><p>不是我愛放馬後炮,我知道你們對日本人反感,不過我還是要說一說,橋本龍太郎說過:政治跟經濟就像人的兩隻腳,要前進,必須一步一步的走....這是他批評老鄧的"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p><p>老共浪費太多時間了,其實早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應該對政治或是社會制度方面有點鬆綁,現在來作不是不可以,就是怕壓力太大...</p><br/></div><p></p><p>我对一些日本人是没什么好感,不过日本人中并不是都是那样的,日本人好的我们也得学习,看得到自己的长处是个好事,但是也得看到自己的短处;能看见敌人缺陷是好的,但是也不要忘记敌人的优势。</p><p>桥本的这句话是很正确的,为什么日本在战后发展得如此快,因为整个国民把他们的希望放在了战后这一代人身上,重视教育,而现在就是他们这一辈子人结果的时候了。政治,经济,教育一旦操之过急,恶果是极其严重的。</p><p>我们错过了几个最好的时机,一个就是朝鲜战争以后,生产资料改革,如果当时在大力发展农业的时候,以强势推动国家的工业化,那么一个工业化强大的国家,最起码是有着很强的工业后盾能为国民服务。一个就是教育问题,百年树人,“三代才出贵族”,当然这只是个比喻,如果从那个时候能重视教育,当今世界3强起码就有中国了。</p><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5 20:39:45编辑过]
<div class="quote" twffan="done"><b>以下是引用<i>MR.BBC</i>在2006-5-25 20:38:00的发言:</b><br/><p></p><p>中國大陸的政治改革是必須的,也是一定會發生的,但是我個人的看法跟您相同!!</p><p>教育!!絕對是厚植國力的不二法門!!!美國強在哪?全世界100名內的大學老美有51所!!!</p><p>再來就是社會制度的改革!!...</p><p>大陸的發展有賴您這一代了!!我可能幫不上忙了!!</p><p></p><br/></div><p>政治,那是肯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里面都说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p><p>在初中政治就学过,要让政治的改革满足经济的需要,过了10年还是没满足。</p><p>我?呵呵,我就是这教育产业化搞出来的第一代怪物,也许有了下一代会用自己的方式去教育。</p>
<p>我们就敢乱花钱吗?</p>
<p>好在我是边缘人....教改与我无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