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改的“说”与“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1:52:06
● 于泽远 <p>  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展往往受到舆论的批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上月在耶鲁大学回答相关问题时辩驳说,如果把中国28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仅归于经济体制改革,是不全面,也不符合实际的,“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事实也说明,中国的政治体制是基本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 </p><p>  胡锦涛还展示了他推进政治改革的决心,他说:“我也认为,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中国将根据国情和人民意愿,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丰富民主的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p><p>  或许外界认为胡锦涛的解释没有什么新意,只是为进展缓慢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辩护,因此他的这番话没有引起舆论过多的关注。 </p><p>  但作为中共最高领导人,胡锦涛把敏感的政治体制改革说到这个份上,已经是多年少见的事情。同时,与前任相比,胡锦涛推进政改的决心并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中共眼下正在进行的省市县乡四级党委大换届已散发出久违的政改气息。 </p><p>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1980年代的“多说少做”,1990年代的“少说不做”,以及近年来“少说多做”几个阶段。 </p><p>  早在1980年8月,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就提出必须改革中共权力过分集中的领导体制,以防止类似“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悲剧重演。但邓小平显然对政治体制改革将遭遇的巨大阻力估计不足。虽然他在80年代不断呼吁进行政改,1987年举行的中共十三大也提出党政分开、下放权力,改革干部制度,完善民主政治等政改目标,但1989年的六四事件让中共放弃了政改努力,几乎所有政改蓝图都停留在文件上。 </p><p>  进入1990年代后,中共在政改问题上变得谨言慎行,政治体制改革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媒体不能提及的忌语,官方80年代提出的具体政改方案也缩水成“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类不痛不痒的原则表达;改革内容也从解决个人高度集权等触及专制体制病根的“攻坚战”变成了“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实际意义不大的“外围战”。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传统政治体制与新型经济体制的差距日益明显,政治体制对经济增长的羁绊作用也越来越大。 </p><p>  面对国内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以及国际舆论给政改带来的巨大压力,胡锦涛、温家宝等新一代中共领导人决心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由于长期以来政治体制改革已成为敏感话题,官方不再大事为政改造势,甚至连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政改决议,也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来取代政治体制改革,以减少来自党内的阻力。 </p><p>  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从今年3月到明年上半年,中共省、市、县、乡党委将集中进行领导班子大换届。这次换届涉及到中国几十万各级领导干部的切身利益,当然也牵动着各级官员最敏感的政治神经。 </p><p>推出系列监督权力法规 </p><p>  与以往不同的是,中共高层在换届前连续推出一系列监督权力运用的法规,其中包括《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党的地方委员会全体会议对下一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表决办法》《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要求各级党委在换届中必须按法规办事。 </p><p>  虽然这些法规未必能够得到全面执行,但至少在程序上为官场常见的跑官要官、卖官买官、黑箱操作以及“一把手”权力过大等弊端设置了更大的障碍,使主要由“一把手”好恶决定的干部任免开始走向制度化,应该说是中共在政治体制改革道路上迈出的实质性一步。 </p><p>  针对普遍存在官多为患、一些省市自治区光是省级领导干部就有40多人的状况,高层严令各级党委在换届中必须精简领导成员,重点减少各级党委副书记的人数,以改革党政不分、人浮于事的顽疾。 </p><p>  据了解,目前已有河北、安徽、福建、宁夏、海南等省区党委副书记职数减少到三人,形成“一正三副”的新省级领导班子模式。 </p><p>  在扩大党内民主方面,中共近两年开始在云南、四川、江苏、湖南等省市尝试以“公推直选”的方式选举乡镇党委书记。 </p><p>  有关学者指出,中共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总结这些选举经验,然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一旦中共大范围推广乡镇等基层党委书记的直选,将意味着中共的民主化进程进入不可逆转的阶段。</p>● 于泽远 <p>  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展往往受到舆论的批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上月在耶鲁大学回答相关问题时辩驳说,如果把中国28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仅归于经济体制改革,是不全面,也不符合实际的,“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事实也说明,中国的政治体制是基本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 </p><p>  胡锦涛还展示了他推进政治改革的决心,他说:“我也认为,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中国将根据国情和人民意愿,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丰富民主的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p><p>  或许外界认为胡锦涛的解释没有什么新意,只是为进展缓慢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辩护,因此他的这番话没有引起舆论过多的关注。 </p><p>  但作为中共最高领导人,胡锦涛把敏感的政治体制改革说到这个份上,已经是多年少见的事情。同时,与前任相比,胡锦涛推进政改的决心并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中共眼下正在进行的省市县乡四级党委大换届已散发出久违的政改气息。 </p><p>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1980年代的“多说少做”,1990年代的“少说不做”,以及近年来“少说多做”几个阶段。 </p><p>  早在1980年8月,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就提出必须改革中共权力过分集中的领导体制,以防止类似“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悲剧重演。但邓小平显然对政治体制改革将遭遇的巨大阻力估计不足。虽然他在80年代不断呼吁进行政改,1987年举行的中共十三大也提出党政分开、下放权力,改革干部制度,完善民主政治等政改目标,但1989年的六四事件让中共放弃了政改努力,几乎所有政改蓝图都停留在文件上。 </p><p>  进入1990年代后,中共在政改问题上变得谨言慎行,政治体制改革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媒体不能提及的忌语,官方80年代提出的具体政改方案也缩水成“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类不痛不痒的原则表达;改革内容也从解决个人高度集权等触及专制体制病根的“攻坚战”变成了“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实际意义不大的“外围战”。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传统政治体制与新型经济体制的差距日益明显,政治体制对经济增长的羁绊作用也越来越大。 </p><p>  面对国内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以及国际舆论给政改带来的巨大压力,胡锦涛、温家宝等新一代中共领导人决心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由于长期以来政治体制改革已成为敏感话题,官方不再大事为政改造势,甚至连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政改决议,也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来取代政治体制改革,以减少来自党内的阻力。 </p><p>  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从今年3月到明年上半年,中共省、市、县、乡党委将集中进行领导班子大换届。这次换届涉及到中国几十万各级领导干部的切身利益,当然也牵动着各级官员最敏感的政治神经。 </p><p>推出系列监督权力法规 </p><p>  与以往不同的是,中共高层在换届前连续推出一系列监督权力运用的法规,其中包括《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党的地方委员会全体会议对下一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表决办法》《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要求各级党委在换届中必须按法规办事。 </p><p>  虽然这些法规未必能够得到全面执行,但至少在程序上为官场常见的跑官要官、卖官买官、黑箱操作以及“一把手”权力过大等弊端设置了更大的障碍,使主要由“一把手”好恶决定的干部任免开始走向制度化,应该说是中共在政治体制改革道路上迈出的实质性一步。 </p><p>  针对普遍存在官多为患、一些省市自治区光是省级领导干部就有40多人的状况,高层严令各级党委在换届中必须精简领导成员,重点减少各级党委副书记的人数,以改革党政不分、人浮于事的顽疾。 </p><p>  据了解,目前已有河北、安徽、福建、宁夏、海南等省区党委副书记职数减少到三人,形成“一正三副”的新省级领导班子模式。 </p><p>  在扩大党内民主方面,中共近两年开始在云南、四川、江苏、湖南等省市尝试以“公推直选”的方式选举乡镇党委书记。 </p><p>  有关学者指出,中共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总结这些选举经验,然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一旦中共大范围推广乡镇等基层党委书记的直选,将意味着中共的民主化进程进入不可逆转的阶段。</p>
沉重的翅膀思索艰难
<p>一步一步来,关键是要稳定</p>
小胡是比老胡厉害啊,小步前进吧。
敢说敢做,可惜的是,说和做不是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