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北京怕香港出現阿扁式政客香港民主遙遙無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2:12:20
<p>亞洲時報在線中文版</p><p>撰文 Kent Ewing&nbsp;&nbsp;&nbsp;&nbsp; <br/>2006/05/02, 週二&nbsp; </p><p>由於香港特首曾蔭權(Donald Tsang)和北京當局的政治策略技高一籌,香港泛民主團體正日益走向“邊緣化”。與此同時,臺灣民選總統陳水扁(Chen Shui-bian)也面臨著同樣的危機,因為大陸當局已經同支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國民黨建立了實質上的外交對話機制。</p><p><br/>儘管香港和臺灣的處境各不相同,但中共領導人似乎已經找到了對付“麻煩製造者”的技巧和自信。</p><p><br/>香港因素<br/>2005年12月香港民主運動再掀高潮,泛民主黨派組織了8萬多人次上街遊行,要求實行普選制。時至今日,香港立法會(Legislative Council)的60個席位中只有一半是由直選產生的,而香港特首則是由800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Election Committee)提名,再由北京當局任命而產生。</p><p><br/>雖然去年年底的示威規模超出了香港政府的估計,但人數卻大大少於2003年和2004年在香港回歸紀念日——7月1日發起的示威活動。2003及2004年的示威者人數分別達到了50萬和40萬。不過,這幾次大遊行也迫使首屆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Tung Chee-hwa)在去年3月提前辭職。</p><p><br/>話又說回來,董建華雖然成為眾矢之的,但卻是民主派最好的“朋友”。正是因為他施政不當以及作為“欽差大臣”的身份才刺激了香港社會對實行普選的渴望。民主派聲稱,如果進行普選,港人絕對不會選擇如董建華般失職及才能拙劣的人擔任特首。</p><p><br/>相較之下,現任特首曾蔭權曾是港督彭定康(Chris Patten)手下表現非凡的財政司長,比董建華更富政治才能。而且據香港大學鍾庭耀(Robert Chung)博士最新的民意調查顯示,曾蔭權所獲的支持率超過了70%。</p><p><br/>在這種情況下,民主派關於普選的訴求很難獲得壓倒性支持。對普羅大眾來說,此時此刻經濟問題比要求直選重要得多。</p><p><br/>在經濟方面,曾蔭權的表現同樣出色。在他的領導下,香港經濟穩步復蘇,而香港公眾也逐漸恢復了信心,走出了自1997年以來先後遭受亞洲金融危機、禽流感、非典疫情打擊的陰影。如無意外,曾蔭權有望獲得連任。</p><p><br/>另一方面,泛民主派最近在立法會否決了一項政改方案,這似乎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項政改方案提議將負責提名行政長官的選舉委員會人數增加一倍,並且增加10個立法院議席。其中,5個新增加的立法席位將由直選產生,餘下的則由區議會選出。而區議會大多也是由直選選出的。</p><p><br/>坦言之,這套政改方案也許獲得了北京當局的許可,並不是一次大刀闊斧式的改革。不過曾蔭權表示他已經盡力了。但方案必須得到立法會2/3以上的議員支持才能通過。換言之,除了執政聯盟之外,現任25名泛民主派的議員中必須要有6人投贊成票才能通過方案。</p><p><br/>然而,泛民主派仍然堅持要求2007及2008年實行雙普選的意見,結果導致政改方案“胎死腹中”。對此,曾蔭權承認自己估計不足,而民主派則為勝利而歡呼。但很快,民主派就發現這次勝利產生了“反作用”。</p><p><br/>自泛民主派否決政改方案後,曾蔭權將民主派擱在了一邊,轉而與親共的民建聯(Democratic Alliance for the Betterment and Progress of Hong Kong)——立法會席位最多的政黨走得更近。再加上,向來以商業團體利益為重的自由黨(Liberal Party)一直都是曾蔭權的支持者,因此執政聯盟的態勢已經初顯端倪,泛民主派的“邊緣化”危機進一步加劇。</p><p><br/>依照《基本法》規定,香港特區最高行政長官不得加入任何政治黨派。不過,曾蔭權與民建聯的關係正逐漸升溫。今年3月,曾蔭權帶領多位內閣高官出席了民建聯區辦事處的落成儀式。4月,由曾蔭權提出的在中環地區新建政府辦公大樓的計畫即將提交立法會審議前夕,曾特首還出席了民建聯的中央會議。會前,民建聯仍然表示反對政府大樓的選址,但會後卻來了個180度的轉變。</p><p><br/>無奈之下,泛民主派要求曾蔭權公開與民建聯之間的合作關係。而民主派議員李卓人(Lee Cheuk-yan)甚至將上述兩者的關係形容為可疑的地下活動。</p><p><br/>不過曾特首根本沒有公開聲明的必要,這個道理再淺顯不過了。和其他政黨一樣,民建聯在過去對政府高官也是採取“敬而遠之”的策略。如果民建聯今後更多的支持政府的決策,那麼前者將會在香港政壇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如果自由黨放聰明的話,也會得到這個好處。</p><p><br/>也許泛民主派還會堅持實行普選的要求。不過上個星期,北京當局已明確重申香港暫時不能實行普選。上週四,一群法學專家齊聚北京發言表示,香港700萬人口還不具備全民民主的基礎。</p><p><br/>清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王振民認為,香港政治實現完全民主必須滿足6個前提條件。這些條件包括通過曾在2003年引起50萬港人大遊行的《國家安全法》,以及加強愛國教育等。王振民還指,政改方案遭到否決是港人尚未達成政治共識所致。</p><p><br/>《基本法》起草人之一的許崇德說,如果“每個人都能保證”香港人民選出的領導人是位“愛國人士”,“那麼今天我就會支持普選”。但他補充道,由於香港尚未達到愛國的要求,因此需要等待一段時間才能實現完全民主。他甚至還用希特勒(Adolf Hitler)被選為德國領導人的例子來說明民主基礎的重要性。</p><p><br/>從目前來看,似乎只有新近成立的泛民主黨派——公民黨(Civic Party)意識到轉變策略的必要性。公民黨將自身定位成一個比民主黨更為明智的政黨。民主黨是由香港著名民主運動人士李柱銘(Martin Lee)於1994年組建的,其立場堅決反對中共政府一黨專政,並且一再要求北京當局為1989年的“六四”學生運動平反。</p><p><br/>與民主黨不同,公民黨主席關信基(Kuan Hsin-chi)認為,若繼續在大陸缺乏民主的問題上僵持無益於推動香港的民主化。他承諾會將公民黨建設成一個更為務實的民主黨派,把精力集中放在香港而不是大陸的民主化進程上。這種意見對北京當局而言當然是悅耳之聲。</p><p><br/>臺灣因素<br/>從目前看來,香港的政治發展情況似乎都在中央政府的安排之下。既然國內形勢盡在掌握之中,那麼胡錦濤也無需為訪美期間的小插曲耿耿於懷。在胡錦濤訪美期間,一名白宮的禮儀司竟錯誤地把中國的正式名字弄錯為 “中華民國”,也即台灣政府的官方名字。</p><p><br/>自去年以來,北京當局調整了臺灣政策,試圖說服臺灣2300萬人民支持統一,或者至少反對民進黨(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政府的台獨路線。在過去,大陸政府只是以導彈等戰略武器來阻嚇台獨勢力,但收效不彰,如今北京更為強調兩岸的經貿與文化交流。</p><p><br/>去年4月兩岸關係出現重大轉機,當時的臺灣國民黨主席連戰率團展開為期8天的首次大陸之行。期間,連戰還在北京會見了胡錦濤,這是自1945年毛澤東與蔣介石在重慶會晤以來,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面。</p><p><br/>上個月,連戰以國民黨名譽主席的身份再次訪問大陸,率領一個170人的代表團到北京參加一個為期兩天的經濟論壇。期間,兩岸代表更簽署了一系列涉及金融、農業、航空及投資的經濟合作協定。事實上,這些協議對臺灣十分有利,以致陳水扁事後也想邀功自居。這次論壇說明,從經濟層面看兩岸融合已是大勢所趨,只不過政治上的分歧仍未解決。</p><p><br/>自2000年陳水扁當選臺灣總統以來,北京當局刻意避免與其接觸。今年2月,陳水扁宣佈“終止”前國民黨政府於1991年設立的國家統一委員會(National Unification Council,簡稱“國統會”)。自陳上臺以來,國統會其實早就名存實亡,所以宣佈廢統並沒有實際意義,但是其中的象徵性意義卻存在故意挑釁大陸的嫌疑。另外,陳水扁的修憲論也讓北京當局大為緊張。</p><p><br/>然而,北京對陳水扁採取的“孤立”政策似乎收到了一定的成效。2004年陳僅以微弱的優勢再度當選總統,連任後其民意支持率大幅下滑。在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畢業的馬英九(Ma Ying-jeou)憑藉著個人魅力不僅連任臺北市市長,還被選為國民黨主席,而且更是下屆總統的熱門人選。</p><p><br/>北京當局一邊在和臺北進行外交博弈,一邊也擔心香港人民會選出一位像陳水扁般不計後果、魯莽好戰的領導人。恐怕只有等到中共領導人消除了這股心中的疑慮,才會還以香港人民真正的民主了。 <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3 3:53:02编辑过]
<p>亞洲時報在線中文版</p><p>撰文 Kent Ewing&nbsp;&nbsp;&nbsp;&nbsp; <br/>2006/05/02, 週二&nbsp; </p><p>由於香港特首曾蔭權(Donald Tsang)和北京當局的政治策略技高一籌,香港泛民主團體正日益走向“邊緣化”。與此同時,臺灣民選總統陳水扁(Chen Shui-bian)也面臨著同樣的危機,因為大陸當局已經同支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國民黨建立了實質上的外交對話機制。</p><p><br/>儘管香港和臺灣的處境各不相同,但中共領導人似乎已經找到了對付“麻煩製造者”的技巧和自信。</p><p><br/>香港因素<br/>2005年12月香港民主運動再掀高潮,泛民主黨派組織了8萬多人次上街遊行,要求實行普選制。時至今日,香港立法會(Legislative Council)的60個席位中只有一半是由直選產生的,而香港特首則是由800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Election Committee)提名,再由北京當局任命而產生。</p><p><br/>雖然去年年底的示威規模超出了香港政府的估計,但人數卻大大少於2003年和2004年在香港回歸紀念日——7月1日發起的示威活動。2003及2004年的示威者人數分別達到了50萬和40萬。不過,這幾次大遊行也迫使首屆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Tung Chee-hwa)在去年3月提前辭職。</p><p><br/>話又說回來,董建華雖然成為眾矢之的,但卻是民主派最好的“朋友”。正是因為他施政不當以及作為“欽差大臣”的身份才刺激了香港社會對實行普選的渴望。民主派聲稱,如果進行普選,港人絕對不會選擇如董建華般失職及才能拙劣的人擔任特首。</p><p><br/>相較之下,現任特首曾蔭權曾是港督彭定康(Chris Patten)手下表現非凡的財政司長,比董建華更富政治才能。而且據香港大學鍾庭耀(Robert Chung)博士最新的民意調查顯示,曾蔭權所獲的支持率超過了70%。</p><p><br/>在這種情況下,民主派關於普選的訴求很難獲得壓倒性支持。對普羅大眾來說,此時此刻經濟問題比要求直選重要得多。</p><p><br/>在經濟方面,曾蔭權的表現同樣出色。在他的領導下,香港經濟穩步復蘇,而香港公眾也逐漸恢復了信心,走出了自1997年以來先後遭受亞洲金融危機、禽流感、非典疫情打擊的陰影。如無意外,曾蔭權有望獲得連任。</p><p><br/>另一方面,泛民主派最近在立法會否決了一項政改方案,這似乎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項政改方案提議將負責提名行政長官的選舉委員會人數增加一倍,並且增加10個立法院議席。其中,5個新增加的立法席位將由直選產生,餘下的則由區議會選出。而區議會大多也是由直選選出的。</p><p><br/>坦言之,這套政改方案也許獲得了北京當局的許可,並不是一次大刀闊斧式的改革。不過曾蔭權表示他已經盡力了。但方案必須得到立法會2/3以上的議員支持才能通過。換言之,除了執政聯盟之外,現任25名泛民主派的議員中必須要有6人投贊成票才能通過方案。</p><p><br/>然而,泛民主派仍然堅持要求2007及2008年實行雙普選的意見,結果導致政改方案“胎死腹中”。對此,曾蔭權承認自己估計不足,而民主派則為勝利而歡呼。但很快,民主派就發現這次勝利產生了“反作用”。</p><p><br/>自泛民主派否決政改方案後,曾蔭權將民主派擱在了一邊,轉而與親共的民建聯(Democratic Alliance for the Betterment and Progress of Hong Kong)——立法會席位最多的政黨走得更近。再加上,向來以商業團體利益為重的自由黨(Liberal Party)一直都是曾蔭權的支持者,因此執政聯盟的態勢已經初顯端倪,泛民主派的“邊緣化”危機進一步加劇。</p><p><br/>依照《基本法》規定,香港特區最高行政長官不得加入任何政治黨派。不過,曾蔭權與民建聯的關係正逐漸升溫。今年3月,曾蔭權帶領多位內閣高官出席了民建聯區辦事處的落成儀式。4月,由曾蔭權提出的在中環地區新建政府辦公大樓的計畫即將提交立法會審議前夕,曾特首還出席了民建聯的中央會議。會前,民建聯仍然表示反對政府大樓的選址,但會後卻來了個180度的轉變。</p><p><br/>無奈之下,泛民主派要求曾蔭權公開與民建聯之間的合作關係。而民主派議員李卓人(Lee Cheuk-yan)甚至將上述兩者的關係形容為可疑的地下活動。</p><p><br/>不過曾特首根本沒有公開聲明的必要,這個道理再淺顯不過了。和其他政黨一樣,民建聯在過去對政府高官也是採取“敬而遠之”的策略。如果民建聯今後更多的支持政府的決策,那麼前者將會在香港政壇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如果自由黨放聰明的話,也會得到這個好處。</p><p><br/>也許泛民主派還會堅持實行普選的要求。不過上個星期,北京當局已明確重申香港暫時不能實行普選。上週四,一群法學專家齊聚北京發言表示,香港700萬人口還不具備全民民主的基礎。</p><p><br/>清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王振民認為,香港政治實現完全民主必須滿足6個前提條件。這些條件包括通過曾在2003年引起50萬港人大遊行的《國家安全法》,以及加強愛國教育等。王振民還指,政改方案遭到否決是港人尚未達成政治共識所致。</p><p><br/>《基本法》起草人之一的許崇德說,如果“每個人都能保證”香港人民選出的領導人是位“愛國人士”,“那麼今天我就會支持普選”。但他補充道,由於香港尚未達到愛國的要求,因此需要等待一段時間才能實現完全民主。他甚至還用希特勒(Adolf Hitler)被選為德國領導人的例子來說明民主基礎的重要性。</p><p><br/>從目前來看,似乎只有新近成立的泛民主黨派——公民黨(Civic Party)意識到轉變策略的必要性。公民黨將自身定位成一個比民主黨更為明智的政黨。民主黨是由香港著名民主運動人士李柱銘(Martin Lee)於1994年組建的,其立場堅決反對中共政府一黨專政,並且一再要求北京當局為1989年的“六四”學生運動平反。</p><p><br/>與民主黨不同,公民黨主席關信基(Kuan Hsin-chi)認為,若繼續在大陸缺乏民主的問題上僵持無益於推動香港的民主化。他承諾會將公民黨建設成一個更為務實的民主黨派,把精力集中放在香港而不是大陸的民主化進程上。這種意見對北京當局而言當然是悅耳之聲。</p><p><br/>臺灣因素<br/>從目前看來,香港的政治發展情況似乎都在中央政府的安排之下。既然國內形勢盡在掌握之中,那麼胡錦濤也無需為訪美期間的小插曲耿耿於懷。在胡錦濤訪美期間,一名白宮的禮儀司竟錯誤地把中國的正式名字弄錯為 “中華民國”,也即台灣政府的官方名字。</p><p><br/>自去年以來,北京當局調整了臺灣政策,試圖說服臺灣2300萬人民支持統一,或者至少反對民進黨(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政府的台獨路線。在過去,大陸政府只是以導彈等戰略武器來阻嚇台獨勢力,但收效不彰,如今北京更為強調兩岸的經貿與文化交流。</p><p><br/>去年4月兩岸關係出現重大轉機,當時的臺灣國民黨主席連戰率團展開為期8天的首次大陸之行。期間,連戰還在北京會見了胡錦濤,這是自1945年毛澤東與蔣介石在重慶會晤以來,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面。</p><p><br/>上個月,連戰以國民黨名譽主席的身份再次訪問大陸,率領一個170人的代表團到北京參加一個為期兩天的經濟論壇。期間,兩岸代表更簽署了一系列涉及金融、農業、航空及投資的經濟合作協定。事實上,這些協議對臺灣十分有利,以致陳水扁事後也想邀功自居。這次論壇說明,從經濟層面看兩岸融合已是大勢所趨,只不過政治上的分歧仍未解決。</p><p><br/>自2000年陳水扁當選臺灣總統以來,北京當局刻意避免與其接觸。今年2月,陳水扁宣佈“終止”前國民黨政府於1991年設立的國家統一委員會(National Unification Council,簡稱“國統會”)。自陳上臺以來,國統會其實早就名存實亡,所以宣佈廢統並沒有實際意義,但是其中的象徵性意義卻存在故意挑釁大陸的嫌疑。另外,陳水扁的修憲論也讓北京當局大為緊張。</p><p><br/>然而,北京對陳水扁採取的“孤立”政策似乎收到了一定的成效。2004年陳僅以微弱的優勢再度當選總統,連任後其民意支持率大幅下滑。在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畢業的馬英九(Ma Ying-jeou)憑藉著個人魅力不僅連任臺北市市長,還被選為國民黨主席,而且更是下屆總統的熱門人選。</p><p><br/>北京當局一邊在和臺北進行外交博弈,一邊也擔心香港人民會選出一位像陳水扁般不計後果、魯莽好戰的領導人。恐怕只有等到中共領導人消除了這股心中的疑慮,才會還以香港人民真正的民主了。 <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3 3:53:02编辑过]
此文立场和观点不值一哂,但文中的信息还是可值一读的
民主=最好吗?
话说回来~~~还真没找到比民主更好的,我们国家不也讲人民民主吗?朝鲜同志更加“民主”,都用到国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