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蒋百里有什么大得不得了的本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3:06:33
最近听喜欢民国军史的人把他吹得象孙武似的.不解滴说,特请教大侠解惑.谢一个先.[em02]最近听喜欢民国军史的人把他吹得象孙武似的.不解滴说,特请教大侠解惑.谢一个先.[em02]
军事理论家,我觉得他很有见地的。至于楼主认为他有什么本事,这很难讲的,世界上要有实干的人,也要有钻研理论的人啊
<p>论持久站是蒋百里首先提出的。仅此一点就足以。</p><p>而且非常有远见的预测的日本入侵中国的路线。国民党的3道防线也是按照蒋百里的设想建设的。</p><p>文武双全。现在很多美术院校的教材《西方美术史》就是蒋百里写的。</p><p>不过死的早了点,50多岁就死了。</p><p>你自已搜一下啥。</p>
<p>他说胜就胜败就败,只要不投降.</p><p>这个在当时一片绝望中就够了</p>
他带兵过吗
蒋百里将军,名方震,字百里,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的传奇人物,这位陆军上将同时还是徐志摩的密友,西方美术史专家,为兴登堡器重,舌战过墨索里尼,用个副官都叫蒋纬国少尉,若是谈他的传奇,得用一本书来写。 <br/>   <br/>  蒋百里将军在1901年留学日本,经成城 ( 初级军事学堂 ) 而进士官学校,1906年毕业的时候,日本天皇赐刀给最重要的步兵科毕业生中的第一名,结果蒋百里夺了这个第一,把日本天皇的赐刀带回中国去了。 <br/>   <br/>  看过日本的有关资料,描述得比国内所记载要详细得多,特别是看过一本《陸軍士官学校関係者》,里面记录蒋百里是一个使日本陆军历史上极为尴尬的人物。 <br/>  他毕业获奖的场面颇为传奇,因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宣布毕业生的名次是从前向后的,念的第一个名字就是“蒋方震”。 <br/>   <br/>  当时九期步兵科毕业生有日本人三百余人,中国留学生四名,泰国等国留学生若干名,就这样,第一名,被中国留学生蒋方震,就是蒋百里拿了,天皇的赐刀当然也归中国了。日本士官普遍感到面子上难以忍受,谁知接着宣布第二名,还是中国人,这位第二名就是后来从云南起兵反袁的风流将军蔡锷。这样引起的骚动更厉害了。于是宣布第三名之前日本方面先检查一下 —— 不幸,这次的结果还是中国人!名叫张孝淮。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发布官是伏见宫亲王,惶恐之下感觉无法象天皇交待,临时从后面换了一个日本学生作第三名,想想前四名日本人不过半也尴尬,又增加了一个日本学生作第四名,张孝淮得了第五。 <br/>   <br/>  增加的两个日本人是谁呢?一个名叫荒木贞夫,后来的日本陆军大将,陆相,甲级战犯,一个名叫真崎甚三郎,后来的台湾总督,陆军大将,二二六事变的幕后黑手。。。此外,这一期里面的日本毕业生还包括如下名字 —— 小矶国昭,本庄繁,松井石根,阿部信行。。。堪称日本陆军的一代精英,皆惨败于蒋百里蔡锷之手,从此以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规定中国留学生必须与日本学生分开授课,以免同样场面重演。 <br/>   <br/>  蒋百里受了日本人这样的荣誉,日本人也真希望他说两句日本的好话吧,谁知道百里将军的评价却是说了一段话,大意是中国从日本学了两件东西最不可救药,一个是教育,一个是陆军。。。 然后飘然到德国,以德意志国防军第七军营长的身份,继续考察军事去了。 <br/>   <br/>  百里将军对日本人的军事评价不高,但是他后半生和日本结缘不少,他是国民政府对日作战计划的主要设计者,他编著的《国防论》成为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军队的战略指导依据,在这部让蒋百里耗尽心血的千钧之作扉页上,将军饱含深情的写下了这样的字句 – “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八年抗战的战场上,无数百里将军在保定军官学校,在陆军大学带出来的国防军子弟浴血沙场,成为中国军队高层指挥官的柱石。唯一遗憾的是百里将军自己未能见到抗日战争的胜利,1938年早逝于广西宜山。 <br/>   <br/>  蒋百里将军的夫人是日本籍的左梅女士也是一位奇女,自22岁嫁给蒋百里将军就断绝了和日本的联系,抗战中和中国女性一样为中国伤兵治疗裹创,不辞劳苦,将军去世后,在误解和怀疑中抚养五个子女,皆以中国文化传统为教育,不习日语一字,获得了中国人的普遍尊敬。
蒋百里我还是很崇敬的
文人,别太强求了
他的女婿叫钱学森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smzjh</i>在2006-5-20 21:34:00的发言:</b><br/>他的女婿叫钱学森</div><p></p>是真的吗?我第一次知道,太让人惊奇了![em06]
<p>女婿叫钱学森</p><p>蒋英教授,大军事家蒋百里之女,中国最杰出<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9999;">的</b>女声乐教育家和享誉世界<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9999;">的</b>女高音歌唱家,建国后长年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p><p align="center"><img alt="" hspace="0" src="http://7gua.net/pic/UploadFiles_4506/200511/2005112825555409.gif" align="baseline" border="0"/><br/>小时候 <table align="left"><tbody><tr><td><span id="adv_div_default" style="DISPLAY: none;"></span></td></tr></tbody></table><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9999;">的</b>蒋英</p><p align="center"><img alt="" hspace="0" src="http://7gua.net/pic/UploadFiles_4506/200511/2005112825555798.jpg" align="baseline" border="0"/><br/>中年时<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9999;">的</b>蒋英</p><p align="center"><img alt="" hspace="0" src="http://7gua.net/pic/UploadFiles_4506/200511/2005112825556461.jpg" align="baseline" border="0"/><br/>风采依旧</p><p align="center"><img alt="" hspace="0" src="http://7gua.net/pic/UploadFiles_4506/200511/2005112825556165.jpg" align="baseline" border="0"/><br/><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钱学森</b>夫妇</p><p align="right"></p>
<p>在当时能够鄙视日本军事思想的</p><p>&nbsp;都是了不起的</p>
<p>果然够传奇。可惜死的早。</p>
号称“浙之二蒋,倾国倾城”
中年时<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9999;">的</b>蒋英让我想起了赵雅芝![em02]
呵呵,蒋英有个表弟(还是远房亲戚?忘了)叫查良镛。(见《三剑楼随笔》)
原来上层人士全是一家子啊
<p>将军已然够传奇了,又有这么显赫的家世</p><p>太传奇了</p>
<p>蒋百里另一巨大功绩是无人能否认的,</p><p>1933年苏联制定东方政策的中心就是“引日南下,分裂中德。推动德日。”几年后当时由于苏联在德日的活动造成中德关系的降温最终国府以百里先生为代表团团长出使德国居德半载最终瓦解了苏联阴谋最大程度的支援了中国的抗战,还有中国抗战的国防政策核心是就是百里先生在1934年提出而德国顾问只是在其上面进行的补充和完善。</p><p>百里先生一生不带兵,但中国很多高级军官出自其门下,一生只知报国,在保定军校做校长时,因其答应学员的事而政府没答应当众对着胸口自杀,所幸离心脏仅差一公分而活了下来。</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8 16:58:20编辑过]
我觉得当时的日军即使没有机械化部队的优势,也能轻易打败国军。
日军能打败当时的国军并不奇怪。<br/>奇怪的是以日军当时的战斗力居然妄想称霸世界,真是一个惊天大秘密啊。<br/>尤其是他们自己完全了解到即使与1939年的苏军比也根本不是对手这种情况之后。<br/>可以毫不夸张地说,45年的德军也足以把鼎盛时期的日军打得满地找牙。<br/><br/>
让现在的学生也要多了解这些历史,中国的伟人还是满多的,而且好象中国有好多精英都是在民国时期的。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命运无语</i>在2006-6-8 9:30:00的发言:</b><br/><p>蒋百里另一巨大功绩是无人能否认的,</p><p>1933年苏联制定东方政策的中心就是“引日南下,分裂中德。推动德日。”几年后当时由于苏联在德日的活动造成中德关系的降温最终国府以百里先生为代表团团长出使德国居德半载最终瓦解了苏联阴谋最大程度的支援了中国的抗战,还有中国抗战的国防政策核心是就是百里先生在1934年提出而德国顾问只是在其上面进行的补充和完善。</p><p>百里先生一生不带兵,但中国很多高级军官出自其门下,一生只知报国,在保定军校做校长时,因其答应学员的事而政府没答应当众对着胸口自杀,所幸离心脏仅差一公分而活了下来。</p></div><p></p>看到这更让人讨厌苏联,狗日的毛子。
<p>萨苏的文章</p><p></p><p></p><p>蒋百里将军(1882-1938),名方震,晚号澹宁,以字行,硖石人。1901年留学日本,4年后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名列全校之冠。翌年回国,即投身军界,一生以建立现代国防为职志。1906年赴德国研习军事。1903年在东京主编《浙江潮》。1912年任保定军官学校校长。1938年5月起任陆军大学代理校长。他是民国时期著名军事理论家,国民党高级军事顾问、陆军上将。蒋百里是把近代西方先进军事理论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其代表作《国防论》凝聚着他一生军事著作的精华。蒋百里学贯中西,为现代著名军事家,于文学、史学也都有很高的造诣。1920年他与郑振铎、沈雁冰等发起组织 “文学研究会”。期间整理欧游所得,写成《欧洲文艺复兴史》。1923年他又和胡适、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蒋百里多才艺,书法有晋唐气韵。著作有《蒋百里先生全集》行世。 <br/><br/></p>1911年到达德国留学的蒋百里<br/><br/><p></p><p>在德国担任德国国防军营长的蒋百里,拍摄于哈尔伯斯达特军营<br/><br/>蒋百里故居在海宁硖石镇吴家廊下79号。这所故居原名怀萱堂,是蒋百里为纪念母亲在1926年建造的;五楹,后有天井、厢房。通面阔18.2米,通井深15米.当时谭延贻书“怀萱堂”匾,粱启超赠“慷慨各努力、闲暇辄相思”对联,今俱已无存。<br/><br/>蒋百里将军担任校长的保定军官学校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设施最完整,学制最正规的一所军事学府。毕业生6500余人。许多保定军校生在黄埔军校当了教官。保定出身仅后来成为将军的就有1600多名,其中著名的有熊秉琦,吴佩孚,齐燮元、孙岳,李景林,孙传芳,王承斌,蒋介石,张群,杨杰,陈调元,李济深,商震,季方,叶挺,赵博生,董振堂,边章五,季振同,张克侠,邓演达,蒋光鼐,陈铭枢,熊式辉,黄绍??,黄琪翔,张治中,傅作义,何基沣,余汉谋,刘文辉,陶峙岳,唐生智,郝梦龄,乔明礼,罗卓英,白崇禧,钱大钧,刘峙,上官云相,薛岳,陶钧,胡宗铎等等。<br/></p><p></p>1919年赴欧考察团全体团员合影(后排右起第2人为蒋百里)<br/><br/><p></p>1924年组织印度大文豪、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泰戈尔来华访问时与中外专家、学者们的一桢合影。坐在前排中间的那位蓄有银白色美髯的老人就是泰戈尔。右边站立的几位身着长衫的是张幼仪的弟弟张嘉铸、徐志摩、张幼仪的哥哥张嘉森。徐志摩身后是胡适,再隔一人是蒋百里。<br/><p></p>1932年出狱,此次牢狱之灾因为蒋百里不肯替蒋介石作说客劝说学生唐生智投降而成,当时徐志摩等纷纷自愿前去一同坐牢。<br/><br/><p></p><p>1936年出使德国离间轴心国成功,与夫人女儿在德国参观柏林动物园时合影,并在照片上题词“垂老雄心犹未歇,将来付与四狮儿”赠与蒋英<br/></p>访问意大利,和莫索里尼交锋的蒋百里<br/>1938年,蒋百里将军在广西逝世。<br/><br/>黄炎培先生的挽联云:<br/><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天生兵学家,亦是天生文学家。嗟君历尽尘海风波,其才略至战时始显;</span><br style="FONT-WEIGHT: bold;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一个中国人,来写一篇日本人。留此最后结晶文字,有光芒使敌胆为寒。</span><br style="FONT-WEIGHT: bold;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邵力子先生的挽联云:<br/><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合万语为一言,信中国必有办法;</span><br style="FONT-WEIGHT: bold;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打败仗也还可,对日本切勿言和。</span><br/><br/>1938年将军病逝后就地敛葬1947年其好友陈仪等协助迁葬,起棺时竟然尸身不朽,其生前至交竺可帧大哭,曰:<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 COLOR: rgb(255,1,2);">百里,百里,有所待乎?我今告你,我国战胜矣!</span> 一时众人泣不成声。将军遗骸火化后迁葬西湖。<br/><br/><u><b>蒋百里小传:</b></u><br/><br/>&nbsp;&nbsp;&nbsp;&nbsp;蒋方震(1882~1938),字百里,海宁人。军事理论家、教育家,陆军上将。1899年入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后留学日本学习军事,与蔡锷、张孝准并称“中国三杰”。他是把近代西方先进军事理论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br/><br/>&nbsp;&nbsp;&nbsp;&nbsp;1903年,他在东京主编《浙江潮》,宣传反清爱国。1906年,赴德国陆军大学深造期间,蒋方震使德国军界对中国军人有了新的了解。作为举世闻名的元帅,兴登堡从未单独约见过一个年轻的外国留学生。但交谈中,蒋方震风度翩翩,识高学博,所谈话题精辟深刻,使兴登堡大感惊讶,对其深为器重。消息传出,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战略论》作者伯卢麦将军在德军第7军见到了实习连长蒋方震。一番交谈后,伯氏拍着这位29多岁东方青年的肩头说道:“从前拿破仑说过,若干年后,东方将出现一位伟大的军事家,这话也许就应验在你身上吧!”<br/><br/>&nbsp;&nbsp;&nbsp;&nbsp;1912年,他任保定军官学校校长。到职后,他所作的第一件事是遴选优秀人才担任各级负责人及教官。凡设置课程他都亲自过问,规定外语与战术课,任何人都不准缺席。倘有教官请假,他就自己顶岗代课。他重视学生仪表,遇到帽子未戴正、纽扣未扣好、皮带未扎紧的情况,他必亲手纠正。他平日与学生同桌共餐,了解疾苦。每逢周六下午,他总要集合全体师生举行讲演会,提倡精神教育。他签名赠送学生每人一册梁启超编的《中国之武士道》。为整顿校务,兴利除弊,他屡向北洋政府请求增加军费而遭拒绝,1913年6月18日,因绝望而自杀警世,未果。此后,他致力军事理论研究,著《孙子注释》,提出义务兵役制、“兵民归一”等军事思想。<br/><br/>&nbsp;&nbsp;&nbsp;&nbsp;蒋方震是个军事天才,他一直密切注意着日本的侵华动向和世界军事形势。早在1923年,他就预见到日本必然侵略中国,抗日战争势不可免。他以私人资格赴日考察后,更加坚定了此一看法。他曾写出书面意见,吁请当局备战。1936年春,他出访欧美后,指出未来战争将向“立体”战争转移,倡议平衡发展陆海空三军,建设现代国防。1937年发表其代表作《国防论》。抗战爆发后,他发表《抗战的基本观念》,断言日本必败,中国必胜。1938年夏,他出任陆军大学代理校长。他强调:“高级军事人才,不但要富有学术思想,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实际经验,学以致用。”他请交通部为军校购置了一些车辆,以便能把学员拉到各地,进行野战演习。<br/><br/>&nbsp;&nbsp;&nbsp;&nbsp;蒋方震曾感叹,近代中国从日本引进两件东西,皆害死人,一是陆军,一是教育。而日本教育又是从法国抄来的官僚教育制度,中国人再转抄进来放在“民治教育发达、官僚系统腐败”的中国,则优点全失而其弊更甚。其实“书院是我们几千年来自由研究、人格教育的民立的机关,如今变了一个小学堂。从前的山长是聘的,是巡抚总督的客、是先生,现在的校长是札是饬,替督军省长做走狗还够不上。所以从前是天地君亲师,现在变了杂货店的伙计”。<br/><br/>&nbsp;&nbsp;&nbsp;&nbsp;蒋方震对世界军事发展的动态极为关注。1934年,钱学森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考取了清华大学公费留学。蒋方震对他说:“中国将来空军独立,现在急需航空技术人才。你可以去学习造飞机,研究空军建设。”次年8月,钱学森赴美深造,即选择了航空专业。<br/><br/>&nbsp;&nbsp;&nbsp;&nbsp;蒋方震多才多艺。1920年他与郑振铎、沈雁冰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期间整理欧游所得,写成《欧洲文艺复兴史》。1921年冬,梁启超在南开大学任课,亦邀请蒋百里前往讲学。1923年他又和胡适、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其书法亦有晋唐气韵。<br/><br/>&nbsp;&nbsp;&nbsp;&nbsp;1938年11月,因积劳成疾,蒋方震在广西宜山去世。 <p><br/></p><p></p>
<p>萨苏</p><p></p><p>写完反映蒋百里将军传奇生涯的文章《气要高骨要硬》,有朋友提到蒋百里和林徽音还有间接的关系,当时大吃一惊,心想这两位似乎未有绯闻,仔细想想,其实蒋百里和林徽音还真是一个圈子里的,两个人和这个圈子里的一位潇洒狂生都有缘分,那就是被称为至情至性的康桥诗人徐志摩。<br/><br/>蒋和徐的关系很近,徐志摩与前妻张幼仪的婚姻有蒋百里的撮合,因为蒋是徐的亲戚加好友(徐的姑父是蒋的堂兄,对了,顺便说一句,金庸是徐的表弟,小的时候两个人感情还不错呢),而张幼仪的哥哥张君励也是蒋百里的朋友,两家在蒋的寓所相遇,张君励极看重志摩的诗人才气,徐父则看重张氏的家柄,遂订婚。此后蒋,张介绍徐志摩拜梁启超为师。<br/><br/>因为了这个关系,徐志摩通过梁启超父子的关系出洋,在伦敦结识才女林徽音的父亲林长民,此后就迷恋上了林徽音。<br/><br/>徐此人的浪漫不可救药,已到天地无用的地步。张幼仪是才女加美女,学贯中西而且性格娴淑,出身显赫而不骄纵,对志摩极好,按说可算嘉偶。张是传统的窈窕淑女,但这种温柔的结果适得其反,徐诗人情怀,总喜欢感情上有些波浪才能找着感觉,因此对如此平静的爱情无法接受。后来徐张离婚徐志摩对张幼仪有不少暗面评价,说起来无非是第一封建包办,第二缺乏共同语言,第三没有感情。其实三个理由都拿不上台面,“封建包办”反映的是徐志摩自己的革命精神,这个精神是结识了一大帮欧洲文化人比如罗素以后产生的,这些人无一不是风流债一筐,看的志摩不免神往;缺乏共同语言难以理解,因为幼仪受过中西双重教育(徐很早就说幼仪是“乡下土包子”,不知道此言何来?),和徐离婚后做到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的副总裁,两个人并无文化隔阂;没有感情也有牵强,因为后世同情徐的朋友说法都是两人极不相容,而看徐没有见到林徽音的时候的评价,有朋友却说他“伉俪情深”,而且写过诗表达两人的爱情。我的看法志摩当时是个少年狂童,还不懂得负责任,说这些话更多的是安慰自己的良心吧,反正幼仪越不和他相配,他心里边的歉疚就越可以少些。看志摩给幼仪的离别句子 -- “彼此重见生命之曙光,不世之荣业”“故转夜为日,转地狱为天堂,直指顾间事矣……”,记得当时还有一首诗,好像什么月白,青天,还却自由身之类的话,全是自己的快活,可见从来没有从妻子角度考虑过。可是当时张幼仪正怀着身孕,看看后来回忆文章中对两人当时对话的纪录,徐志摩正在紧追林徽因,一听说幼仪怀孕便说:“把孩子打掉。” 那年月打胎是危险的。张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 徐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张幼仪可以说是个了不起的女性,此后终生对徐志摩的风流韵事蒹口不提,自强不息,志摩百年后曰: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br/><br/>志摩当时还有着追求“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的期待,读到此处不禁长叹 -- 唉,志摩太忍!<br/><br/>徐见到林徽音后便开始拼力猛攻,--- 别忘了林徽音与他老师梁启超的公子梁思成已有婚约,而徐与梁思成还是朋友!徐志摩是从来没有这种心理障碍的。当时十六岁的林也是多情种子,面对“中国的雪莱”前来进攻不免陶醉,按照在伦敦的交往轨迹分析,两个人应该是相恋而不是徐单相思。那时候诗人怎么如此吃香?简直不敢想象现在的诗人求爷爷告奶奶找人发表的苦处。<br/><br/>幸而 -- 注意我用了幸而二字 -- 此事没有成功。林的老爹林长民比较清醒,他和徐志摩也是朋友,甚至曾以情人书信的方式做过文字游戏,(这个后世之人可能感到奇怪,其实和凝以下,中国古代的文人常玩这个游戏,还经常把朝廷比成恋爱对象呢,不足为奇),对此事一直持反对态度。可是我以为这件事的关键还是林徽音自己。她恋爱是恋爱了,可是并不糊涂,这是个飘逸如风的女子,也是唯一能在徐诗人魅力下超生的女子,不可谓不奇。<br/><br/>林徽音对徐志摩的决裂,大概就发生在徐逼着怀孕的张幼仪签字离婚的一瞬吧。她后来说徐志摩也是一个会欢喜穿粉红绣花鞋女子的那种人,可算看透了志摩风流背后不负责任的本质。<br/><br/>所以当徐志摩要求林徽音“许他一个未来”,林徽音乖巧的回绝了,她并非对徐志摩没有感情,但是明白此人终非嘉偶,一句:“你能帮我扛心里的重担吗?它会像千斤重担压我一辈子?”,带出了对于张幼仪的同情和委婉的对志摩的不满,在林徽音的心里,爱情的顶上还有一重天呢。但是徐依然契而不舍,追问:“就为了成就那虚无飘渺的道德?”林徽音巧妙的答道:“道德,不是枷锁,而是对生命负责的态度。”最后加上一句 -- “我不是没有来,只是无缘留下”。年龄上徐志摩要大,心理上可是林徽音比他成熟得太多啦!特别是最后一句如空谷足音,够志摩琢磨感怀几十年的了。林徽音的儿子后来说道:“徐志摩的精神追求,林徽因完全理解,但反过来,林徽因所追求的,徐志摩未必理解。。。”对自己妈妈的恋情直言不讳,奇人风骨又一代流传。<br/><br/>当林徽音最后选择了梁思成,回答思成“为何选择我”的疑问,她同样狡鲒的回答:“这个答案很长,我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回答。”一份甜蜜,一份俏皮,里面还暗暗的藏这一句潜台词,选择思成不是为了道德,而是明白这是个能和自己厮守一生的爱人。<br/><br/>林徽音可谓懂得对自己负责的女孩子。<br/><br/>志摩如火,思成如山,徽音如水,最终,大山间一弯清泉。<br/><br/>对于徐林之恋,蒋百里的态度很可玩味,他肯定要维护徐志摩的,因为是好友至亲,他也有些爱情至上的倾向。但是对张幼仪的事情恐怕蒋百里也不无看法,因此没有看到蒋对此事的撮合。只有泰戈尔访华的时候,蒋百里曾设法帮助,志摩和徽音在老泰面前被称为“金童玉女”,不过,那已经是罗敷有夫,事过境迁了。我的看法蒋百里何许人也,他对林徽音的看法肯定比徐志摩要清醒的多,战略上无法打赢的仗,根本就不要去筹划。只怕百里先生暗中要为志摩叹气:全中国的女人哪个不好找你非要爱上了她?<br/><br/>徐志摩此后和赛珍珠,陆小曼过从,赛珍珠大体是柏拉图式的恋爱不表,陆小曼那件事又体现了徐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呆气”,终于完成了一次从朋友家里夺妻的传奇,但是,感觉上陆小曼只是林徽音的替身,而且等而下之,徐对她的痴情,与其说是对陆小曼本人的爱,倒不如说是徐自己的感情闸门已经蓄洪太满,不得不宣泄了。所以吸鸦片的陆小曼就成了徐的克星,让这位薄情公子也尝到了张幼仪的苦处,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br/><br/>都是旧话,偶生感触,不知不觉写走了笔,赶紧打住。<br/><br/>[完] </p>
<p>好文章啊,靠,嫉妒徐诗人,遇到的都是奇女子啊。</p><p>这年头,虽然诗人不值钱,但在学校里泡MM玩还是很有前途的。</p><p>回头当诗人去········</p><p>“最是那一呲牙的温柔,<br/>&nbsp; 便似那芙蓉花不胜娇羞,<br/>&nbsp; 道一声自重,<br/>&nbsp; 道一声自重,<br/>&nbsp; GAME OVER。”<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题“芙蓉姐姐”视频有感</p>
抗日初期两个人提出持久战论,一个毛泽东,一个蒋百里。蒋百里有什么了不起?拿一个军事院校毕业成绩第一名试试。鬼子计划从北向南打:东北-华北-京津......,结果被搞得从东往西打,蒋百里的主意,哪里退守、哪里相持得住,蒋百里看得清。换个位,没几个能吃得准这些。
江东自古多才俊。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风卷云</i>在2006-6-3 10:10:00的发言:</b><br/>原来上层人士全是一家子啊</div><p>本来就是这样的嘛。。呵呵。。</p>
<strong><font color="#ff0000">有什么本事?最大的本事就是被人用来和共产党争功而已,虽然他的思想从未被国民党采用过。</font></strong>
顶起来。
<p>早听说蒋有诸葛之才,我觉得比诸葛亮强多了,军事思想没得说,还为国共两党培养了那么多人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