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合作有助中日破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6:29:48
  <font color="#f70909">编者按 如何化解当前中日僵局,舆论可谓殚精竭虑。此次,中日两位前外交高官以其独到视角和切身体会,再次阐述中日破局之道。</font> <p>  东亚一体化是否有一定的基础</p><p>  谷口诚:目前,亚洲还不存在欧洲一体化那样的基础。要建设东亚共同体,首先必须克服日中两国目前的障碍,这是先决条件。至于具体方式,最重要的是,两国领导人以及有识之士要认真讨论、协商。现在日中两国首脑无法正常会晤,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认为,早晚有一方要主动采取措施来解决。日本对过去的战争负有责任,因此,日本领导人必须主动出面解决。但是,现实是,日本政府目前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日本想在亚洲做一个有尊严的国家,日本的政治家就应挺身而出,解决这个问题。</p><p>  吴建民:虽然东亚一体化不一定完全是欧洲模式,但后者对东亚有借鉴作用。在经济层面看,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04年,东亚区域内贸易占其外贸比重由33%增到54%,欧盟约64%,北美则为46%。欧元的货币整合力量也值得未来亚洲共同货币“亚元”学习。在安全层面,亚洲人出于共同利益(如和平、石油等)的需求,也会进一步合作。在这一点上,美日同盟虽然有加强的趋势,但它更多的是上世纪冲突、对抗和冷战的产物。进入21世纪,另一大潮流和平、发展和合作也在发展。这两大潮流的发展将决定21世纪的人类命运。在政治层面上,东亚有不同的社会制度,一体化的难度较大,但不排除基于共同利益建立共同机制的可能性。</p><p>  谷口诚:不过,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亚洲当前流行的是美国式或西欧式的思考方式与价值观。亚洲自己长期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却被忽视,甚至还有人狭隘地认为,日本与美国有共同的价值观,与中国则没有。为什么日、中、韩三国不能齐心协力,建立东亚共同体所需要的共同价值观? </p><p>  吴建民:事实上,东亚特性正在形成。东亚各国在开展合作的过程当中,出现了共同的价值观。我把这种共同价值观概括为4个C、1个O。</p><p>  一是协商(Consultation)。以协商的方式,解决东亚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不是强加于人,这已经成为东亚国家的共识。二是一致(Consensus)。东亚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所有问题的决定都是一致做出的,如有一国不赞成,就可以暂缓或不做。三是合作(Cooperation)。四是舒适度(Comfort Level)。这是亚洲人特有的。我在联合国和欧洲、美国工作多年,西方世界没有“舒适度”这个东西。“舒适度”是什么意思?就是做出某一项决定,有的国家原则上没有困难,但觉得不舒服。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其他国家可以等一等,等大家都感觉舒服时再去做。这多好!后来,有的东亚朋友建议再加一个C:关系密切(Closeness)。显然东亚合作必然会促使东亚各国关系密切起来。一个O是什么?就是开放(Openness)。这有三层意思:一是东亚国家坚持的是开放的地区主义,不是排他性和封闭性的。二是用国际语言英文,而不是用东亚国家内某国的语言;三是东亚人的开放度非常高。2003年12月,我到韩国汉城出席首届“东亚论坛”。韩国主人十分好客,午餐、晚餐都有乐队伴餐。出乎我意料的是,乐队伴餐的音乐有贝多芬、莫扎特等西方古典音乐家的作品。很难想像,欧美国家开会时,伴奏音乐会是日本音乐、中国音乐或是泰国音乐吗?东亚人开放的后面,表现的是一种求知欲,我们东亚愿意向其他国家学习,愿意向世界学习。这就是正在形成的东亚规则和特性。</p><p>  不可否认,亚洲国家的确存在多样性,但是,自然界最宝贵的财富是生物的多样性。人类社会最宝贵的财富是文化的多样性。多样性不应该是东亚合作的障碍,而应该是动力。</p><p>  中日僵局的症结到底在哪</p><p>  谷口诚:目前日中两国政治对立,民族主义高涨,这种状态对双方都不利。中国入世以后的这几年,贸易与资本的自由化持续发展,与邻国经济关系日益密切。但是,日本与中国这两个亚洲最大的经济大国却没有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目前,东盟同日中韩分别缔结了自由贸易协定,但东亚这三个巨大的经济体之间却没有签订这样的协定。东盟在政治上固然十分重要,但日中韩的经济规模是东盟的10倍,在经济上更加重要。如果这三个国家不签订自由贸易协定,那这个地区就是一个畸形的经济圈。我认为,东亚三国迟早要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从其他地区如欧洲、北美等自由贸易区的角度来看,亚洲没有自由贸易协定对他们更有利,而从日中现实利益上看,目前的状态十分不利。以目前的中日关系看,相互理解还不够充分。</p><p>  吴建民:中日关系是当前国际舆论关注的一个焦点,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我认为须有三点:</p><p>  首先要全面看。困难和问题可以列举不少,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东海油气资源问题,但不应妨碍我们看到两国关系取得的巨大发展。在政治方面,中日双方达成的三个正式文件,《中日联合声明》(1972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78年),《中日联合宣言》(1998年),为中日关系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在经贸方面,两国合作所取得的进展,是10年前乃至5年前对中日关系最乐观的人也没有估计到的。2005年两国贸易额猛增至1840亿美元,比1972年增长了约160倍。在中国,约1000万人直接或间接为中日合资企业工作,日本外贸增长50%成分来源于中国。这都是日本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之一。中日两国经济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局面。在两国人员往来方面,从1972年往来不到1万人,到2005年的400多万,如此频繁的往来,在中日两千多年的交往史上是前所未有的。</p><p>  二是讲原则。中国人并不反对日本国民去靖国神社悼念自己亡故的亲人。问题是在于二战的14名甲级战犯。小泉首相坚持到靖国神社参拜14名甲级战犯,是对人类共同的反法西斯价值观的亵渎,是中国人民、亚洲人民和世界人民所绝不能同意的。这是全世界人民接受的共同原则。</p><p>  三是有信心。中日世代友好不是空话,是两国及亚洲人民的需求,符合21世纪合作发展的潮流。邓小平同志关于中外关系的评论,只有对一个国家考虑到了23世纪,即日本。1984年3月25日,他在会见到访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说道,中日要世代友好,21世纪友好,22世纪要友好、23世纪也要友好。胡锦涛主席也曾谈到,“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我相信,克服目前的困难,会迎来中日关系的大发展。</p><p>  谷口诚:中日之间的共同历史认识,不可能一举实现,因为这是长期形成的问题。但是,为了探索共同的历史认识,日中韩三国历史学者用了三年时间,编撰出一套历史教科书,现在已经印刷出版了。这是三个国家的学者在讨论过程中编撰出来的。这套教科书在中国印了13万册、日本印了6万册、韩国印了5万册,据说还不断再版。目前有很多人在阅读三国共同编撰的历史教科书。现在必须做的是,日中不能对立隔阂,而是要积极接触。</p><p>  东亚一体化的前景</p><p>  谷口诚:目前,世界经济正走向三极化,但在这三极中,只有亚洲没有建立自由贸易区,在全球化背景下,欧盟与北美贸易协定地区不断扩大,如果没有任何应对之策的话,亚洲经济就会受到负面影响,对亚洲不利。亚洲首先要建立经济共同体,降低关税、撤除投资壁垒,互免签证。目前,中国已对日本免除两周的短期签证,但日本对中国还没有实行。</p><p>  如果亚洲建立自由贸易区,降低关税,日本肯定获利最大,双方的贸易、投资也会进一步发展。对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日本可以提供技术,以防止环境恶化,并改善环境。这种合作对日本也十分有益,还可以建立彼此信赖基础。如果韩国加入,对加强信赖关系,效果则更好。第二步,东亚各国则可以搞能源合作开发、共同储备。此外还可以搞农业合作、食品合作等。</p><p>  尽管东亚各国存在政治障碍,但在其他领域还应一步一步促进,比如应为数万名在日中国留学生建立“育英基金”系统,学生们就可以避免用宝贵的时间去打工,也会留下对日本的美好印象。遗憾的是,目前还不是这样。对华援助应该重视人才培养而非单纯的经济援助。</p><p>  吴建民:在关于东亚共同体建设上,中日之间没有分歧。去年年底的东亚峰会,在关于建立东亚共同体的《吉隆坡宣言》上,各国都签了字。中国政府考虑的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个大趋势,即双边关系难题由多边解决。法德两国打了那么久的战争,两国间的问题最后在建立欧盟的过程中得到解决。</p><p>  现在,亚洲面临同样的机遇,周恩来总理曾说,中日之间2000年友好,50年对立。如果中日实现世代友好,如果东亚共同体建设起来,东亚将走向永久和平和空前繁荣之路。从这些角度看,东亚一体化实际上也给中日破局开拓了一条新道路。</p><p>  对于东亚共同体,中国愿意成为积极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倡导者,也希望日本同样成为13国平等的一员,成为东亚共同体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倡导者。我们愿意由东盟引领东亚合作进程,尊重东盟的作用。东盟自己也愿意坐在东亚合作大车的司机座位上。</p><p>  谷口诚:东亚一体化进程的排序,首先是经济和文化,安全保障要在经济、文化之后。建设共同体时,立即就谈安全保障问题是很难的。欧洲与亚洲比,政治的障碍较少。但是,在欧洲,除北约之外,还存在俄国、加拿大等国家首脑参加的安全保障会议。</p><p>  东亚共同体建立起来以后,安全保障问题也将会提出,六方会谈中的日、中、韩、朝、俄、美可以建立以东亚为中心的集团安全保障组织。安全保障不仅是日美两国,俄国也可以加入。亚洲可以模仿OSCE(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建立OSCA(亚洲安全与合作组织)。</p><p>  吴建民:东亚一体化的过程是相互摸索、共同利益不断扩大、合作领域不断拓展、相互信任不断加深、慢慢出现共同繁荣的进程。这是一种亚洲人特有的逐步推进的模式。</p><p>  但是,东亚不可能超越民族国家,更不可能成为一个国家。即使在欧盟这种前提下,法德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国家,共同防务体系也是有限的。在经济层面上看,东亚未来的相互依存局面会进一步加深,相互沟通和政策协调会大大加强。到那个时候,国家不可能随心所欲,还应该更多地考虑合作伙伴的利益。今后50年内,亚元的出现不是不可能。在军事上,为防止有人破坏当前状态,东亚各国会出现更多的军事合作。美日同盟在东亚的角色,将随着各自对利益的判断变化而有所变化。冷战已结束,冷战的产物还在延续。延续到什么时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东亚地区合作的程度。▲</p><font color="#f70909">编者按 如何化解当前中日僵局,舆论可谓殚精竭虑。此次,中日两位前外交高官以其独到视角和切身体会,再次阐述中日破局之道。</font> <p>  东亚一体化是否有一定的基础</p><p>  谷口诚:目前,亚洲还不存在欧洲一体化那样的基础。要建设东亚共同体,首先必须克服日中两国目前的障碍,这是先决条件。至于具体方式,最重要的是,两国领导人以及有识之士要认真讨论、协商。现在日中两国首脑无法正常会晤,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认为,早晚有一方要主动采取措施来解决。日本对过去的战争负有责任,因此,日本领导人必须主动出面解决。但是,现实是,日本政府目前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日本想在亚洲做一个有尊严的国家,日本的政治家就应挺身而出,解决这个问题。</p><p>  吴建民:虽然东亚一体化不一定完全是欧洲模式,但后者对东亚有借鉴作用。在经济层面看,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04年,东亚区域内贸易占其外贸比重由33%增到54%,欧盟约64%,北美则为46%。欧元的货币整合力量也值得未来亚洲共同货币“亚元”学习。在安全层面,亚洲人出于共同利益(如和平、石油等)的需求,也会进一步合作。在这一点上,美日同盟虽然有加强的趋势,但它更多的是上世纪冲突、对抗和冷战的产物。进入21世纪,另一大潮流和平、发展和合作也在发展。这两大潮流的发展将决定21世纪的人类命运。在政治层面上,东亚有不同的社会制度,一体化的难度较大,但不排除基于共同利益建立共同机制的可能性。</p><p>  谷口诚:不过,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亚洲当前流行的是美国式或西欧式的思考方式与价值观。亚洲自己长期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却被忽视,甚至还有人狭隘地认为,日本与美国有共同的价值观,与中国则没有。为什么日、中、韩三国不能齐心协力,建立东亚共同体所需要的共同价值观? </p><p>  吴建民:事实上,东亚特性正在形成。东亚各国在开展合作的过程当中,出现了共同的价值观。我把这种共同价值观概括为4个C、1个O。</p><p>  一是协商(Consultation)。以协商的方式,解决东亚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不是强加于人,这已经成为东亚国家的共识。二是一致(Consensus)。东亚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所有问题的决定都是一致做出的,如有一国不赞成,就可以暂缓或不做。三是合作(Cooperation)。四是舒适度(Comfort Level)。这是亚洲人特有的。我在联合国和欧洲、美国工作多年,西方世界没有“舒适度”这个东西。“舒适度”是什么意思?就是做出某一项决定,有的国家原则上没有困难,但觉得不舒服。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其他国家可以等一等,等大家都感觉舒服时再去做。这多好!后来,有的东亚朋友建议再加一个C:关系密切(Closeness)。显然东亚合作必然会促使东亚各国关系密切起来。一个O是什么?就是开放(Openness)。这有三层意思:一是东亚国家坚持的是开放的地区主义,不是排他性和封闭性的。二是用国际语言英文,而不是用东亚国家内某国的语言;三是东亚人的开放度非常高。2003年12月,我到韩国汉城出席首届“东亚论坛”。韩国主人十分好客,午餐、晚餐都有乐队伴餐。出乎我意料的是,乐队伴餐的音乐有贝多芬、莫扎特等西方古典音乐家的作品。很难想像,欧美国家开会时,伴奏音乐会是日本音乐、中国音乐或是泰国音乐吗?东亚人开放的后面,表现的是一种求知欲,我们东亚愿意向其他国家学习,愿意向世界学习。这就是正在形成的东亚规则和特性。</p><p>  不可否认,亚洲国家的确存在多样性,但是,自然界最宝贵的财富是生物的多样性。人类社会最宝贵的财富是文化的多样性。多样性不应该是东亚合作的障碍,而应该是动力。</p><p>  中日僵局的症结到底在哪</p><p>  谷口诚:目前日中两国政治对立,民族主义高涨,这种状态对双方都不利。中国入世以后的这几年,贸易与资本的自由化持续发展,与邻国经济关系日益密切。但是,日本与中国这两个亚洲最大的经济大国却没有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目前,东盟同日中韩分别缔结了自由贸易协定,但东亚这三个巨大的经济体之间却没有签订这样的协定。东盟在政治上固然十分重要,但日中韩的经济规模是东盟的10倍,在经济上更加重要。如果这三个国家不签订自由贸易协定,那这个地区就是一个畸形的经济圈。我认为,东亚三国迟早要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从其他地区如欧洲、北美等自由贸易区的角度来看,亚洲没有自由贸易协定对他们更有利,而从日中现实利益上看,目前的状态十分不利。以目前的中日关系看,相互理解还不够充分。</p><p>  吴建民:中日关系是当前国际舆论关注的一个焦点,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我认为须有三点:</p><p>  首先要全面看。困难和问题可以列举不少,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东海油气资源问题,但不应妨碍我们看到两国关系取得的巨大发展。在政治方面,中日双方达成的三个正式文件,《中日联合声明》(1972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78年),《中日联合宣言》(1998年),为中日关系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在经贸方面,两国合作所取得的进展,是10年前乃至5年前对中日关系最乐观的人也没有估计到的。2005年两国贸易额猛增至1840亿美元,比1972年增长了约160倍。在中国,约1000万人直接或间接为中日合资企业工作,日本外贸增长50%成分来源于中国。这都是日本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之一。中日两国经济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局面。在两国人员往来方面,从1972年往来不到1万人,到2005年的400多万,如此频繁的往来,在中日两千多年的交往史上是前所未有的。</p><p>  二是讲原则。中国人并不反对日本国民去靖国神社悼念自己亡故的亲人。问题是在于二战的14名甲级战犯。小泉首相坚持到靖国神社参拜14名甲级战犯,是对人类共同的反法西斯价值观的亵渎,是中国人民、亚洲人民和世界人民所绝不能同意的。这是全世界人民接受的共同原则。</p><p>  三是有信心。中日世代友好不是空话,是两国及亚洲人民的需求,符合21世纪合作发展的潮流。邓小平同志关于中外关系的评论,只有对一个国家考虑到了23世纪,即日本。1984年3月25日,他在会见到访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说道,中日要世代友好,21世纪友好,22世纪要友好、23世纪也要友好。胡锦涛主席也曾谈到,“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我相信,克服目前的困难,会迎来中日关系的大发展。</p><p>  谷口诚:中日之间的共同历史认识,不可能一举实现,因为这是长期形成的问题。但是,为了探索共同的历史认识,日中韩三国历史学者用了三年时间,编撰出一套历史教科书,现在已经印刷出版了。这是三个国家的学者在讨论过程中编撰出来的。这套教科书在中国印了13万册、日本印了6万册、韩国印了5万册,据说还不断再版。目前有很多人在阅读三国共同编撰的历史教科书。现在必须做的是,日中不能对立隔阂,而是要积极接触。</p><p>  东亚一体化的前景</p><p>  谷口诚:目前,世界经济正走向三极化,但在这三极中,只有亚洲没有建立自由贸易区,在全球化背景下,欧盟与北美贸易协定地区不断扩大,如果没有任何应对之策的话,亚洲经济就会受到负面影响,对亚洲不利。亚洲首先要建立经济共同体,降低关税、撤除投资壁垒,互免签证。目前,中国已对日本免除两周的短期签证,但日本对中国还没有实行。</p><p>  如果亚洲建立自由贸易区,降低关税,日本肯定获利最大,双方的贸易、投资也会进一步发展。对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日本可以提供技术,以防止环境恶化,并改善环境。这种合作对日本也十分有益,还可以建立彼此信赖基础。如果韩国加入,对加强信赖关系,效果则更好。第二步,东亚各国则可以搞能源合作开发、共同储备。此外还可以搞农业合作、食品合作等。</p><p>  尽管东亚各国存在政治障碍,但在其他领域还应一步一步促进,比如应为数万名在日中国留学生建立“育英基金”系统,学生们就可以避免用宝贵的时间去打工,也会留下对日本的美好印象。遗憾的是,目前还不是这样。对华援助应该重视人才培养而非单纯的经济援助。</p><p>  吴建民:在关于东亚共同体建设上,中日之间没有分歧。去年年底的东亚峰会,在关于建立东亚共同体的《吉隆坡宣言》上,各国都签了字。中国政府考虑的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个大趋势,即双边关系难题由多边解决。法德两国打了那么久的战争,两国间的问题最后在建立欧盟的过程中得到解决。</p><p>  现在,亚洲面临同样的机遇,周恩来总理曾说,中日之间2000年友好,50年对立。如果中日实现世代友好,如果东亚共同体建设起来,东亚将走向永久和平和空前繁荣之路。从这些角度看,东亚一体化实际上也给中日破局开拓了一条新道路。</p><p>  对于东亚共同体,中国愿意成为积极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倡导者,也希望日本同样成为13国平等的一员,成为东亚共同体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倡导者。我们愿意由东盟引领东亚合作进程,尊重东盟的作用。东盟自己也愿意坐在东亚合作大车的司机座位上。</p><p>  谷口诚:东亚一体化进程的排序,首先是经济和文化,安全保障要在经济、文化之后。建设共同体时,立即就谈安全保障问题是很难的。欧洲与亚洲比,政治的障碍较少。但是,在欧洲,除北约之外,还存在俄国、加拿大等国家首脑参加的安全保障会议。</p><p>  东亚共同体建立起来以后,安全保障问题也将会提出,六方会谈中的日、中、韩、朝、俄、美可以建立以东亚为中心的集团安全保障组织。安全保障不仅是日美两国,俄国也可以加入。亚洲可以模仿OSCE(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建立OSCA(亚洲安全与合作组织)。</p><p>  吴建民:东亚一体化的过程是相互摸索、共同利益不断扩大、合作领域不断拓展、相互信任不断加深、慢慢出现共同繁荣的进程。这是一种亚洲人特有的逐步推进的模式。</p><p>  但是,东亚不可能超越民族国家,更不可能成为一个国家。即使在欧盟这种前提下,法德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国家,共同防务体系也是有限的。在经济层面上看,东亚未来的相互依存局面会进一步加深,相互沟通和政策协调会大大加强。到那个时候,国家不可能随心所欲,还应该更多地考虑合作伙伴的利益。今后50年内,亚元的出现不是不可能。在军事上,为防止有人破坏当前状态,东亚各国会出现更多的军事合作。美日同盟在东亚的角色,将随着各自对利益的判断变化而有所变化。冷战已结束,冷战的产物还在延续。延续到什么时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东亚地区合作的程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