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兰CEO陶建幸:永远不做跨国公司的“打工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2:59:58
  春兰一直重视技术创新。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春兰还不太富裕,常常是从嘴里省一点点,尽最大努力去搞科研项目。经过不断发展和积累,春兰从1995年开始,企业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科技项目、技术创新投入的强度非常大,平均每年用于科技研发的资金约4.5亿元,其中有一年最高达7亿元之多。春兰为何如此重视技术研发,近日记者与春兰总裁进行了对话。 <p>  记者:春兰每年投入这么多资金搞技术创新,与直接向国外购买技术相比,获得技术的时间显然要晚一些,您觉得值吗?</p><p>  陶建幸:前几天也有人跟我讲,你花这么大的投资去搞研发,不值,可以买到。我当时跟他说了三点:第一,企业不能永远买技术;第二,中国工业的技术进步不能依赖于发达国家;第三,不是什么东西都能买到。所以,多年来春兰一直坚持研发核心技术,并因此获得丰硕成果,这是很值得的。中国有些现象比较奇怪,做电视机的不生产显像管,做空调的不生产压缩机,搞汽车的不生产发动机。我认为,如果中国的工业永远这样下去,是很危险的。没有核心技术,中国企业将很难从产业高速成长中获得合理的利益和好处,永远是跨国公司的“打工仔”,赚的是一点辛苦钱。 </p><p>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少人认为,中国企业当世界的工厂也没有什么不好。我的观点是:那不是世界工厂,而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组装车间。在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企业就是搞组装发展起来的。有些经济学家据此认为这种组装生产的模式很好。我不太赞同这种观点。作为早期的原始积累,这种做法可以理解。但是,企业要向前发展,必须有自己的研发技术,这也是一种向上的过程,企业如果永远停留在没有技术、只是组装和包装的阶段,那么这样的企业就是无源之水、无土之木,这样的工业也只是一般的组装工业。</p><p>  春兰坚持开发核心技术,已经拥有一些拳头产品。比如:在发动机方面,现在汽车发动机都没有普及电喷和多气阀技术,但春兰在自己研发和生产的摩托车发动机上很早就使用了这两项技术。目前正在研发的直喷发动机、变频涡旋压缩机等都是世界先进技术。实践证明,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一旦投入市场,就能给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p><p>  记者:一定的投入是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春兰是如何使科技投入收到实效的?</p><p>  陶建幸:过去我们的技术创新路径是等距离跟踪,也就是人家出来什么,我们马上去追赶它,人家出来一代我们就追赶一代。后来我们发现,单纯跟踪将会导致我们的技术永远跟先进水平保持一定的距离,永远落后。为了改变这一状况,1995年春兰开始调整科研队伍,将其分成两队,一队跟踪,另一队赶超。有3个产业技术研究所是承担跟踪任务的队伍,负责产品的升级、换代,分属3个产业公司。春兰研究院是一支承担赶超任务的队伍,主要负责前瞻性技术的研究,直属集团总部。两支队伍,分兵作战,现在已经看到成果。春兰研究院的创新路径完全摆脱了等距离跟踪的模式,当时确定了12个赶超项目,有的项目已经展现出很好的发展前景。其中高能动力镍氢电池已开始在产业化的市场中应用,春兰目前是世界上第三个、中国第一个掌握此项技术的公司。另外,燃料电池正在研制中。</p><p>  记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技投资跟资本市场投资一样,存在着风险。您怎么看待风险?</p><p>  陶建幸:的确有风险,而且有时风险还很大。上世纪90年代中期,春兰确定了12个战略性的大课题,它们基本上是世界各国都在关注的最新课题,包括美国和日本也没有成功的经验,毫无疑问风险是极大的。在研发的过程中,已有两三个经过三四年的努力已证明没有太大的发展前景,我们只能放弃。说实话,这些项目中,能有一两个成功,我就很满意了。从目前的情况看,有的项目已经显示出很好的产业化前景,其经济和社会效益都是巨大的。</p><p>  我认为,一个国家也好,一个企业也好,如果没有创新能力,是很难生存和发展的,新的代替旧的是历史的必然。所以,从企业长久发展考虑,我们将把自主创新始终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p><p></p><p>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核心技术,就等于没有灵魂,或者叫做技术空心化。没有灵魂的企业是不可能长久的”。</p><p>  ――陶建幸 </p><p>&nbsp;&nbsp;&nbsp;&nbsp;《市场报》 (2006-04-21 第05版) </p>春兰一直重视技术创新。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春兰还不太富裕,常常是从嘴里省一点点,尽最大努力去搞科研项目。经过不断发展和积累,春兰从1995年开始,企业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科技项目、技术创新投入的强度非常大,平均每年用于科技研发的资金约4.5亿元,其中有一年最高达7亿元之多。春兰为何如此重视技术研发,近日记者与春兰总裁进行了对话。 <p>  记者:春兰每年投入这么多资金搞技术创新,与直接向国外购买技术相比,获得技术的时间显然要晚一些,您觉得值吗?</p><p>  陶建幸:前几天也有人跟我讲,你花这么大的投资去搞研发,不值,可以买到。我当时跟他说了三点:第一,企业不能永远买技术;第二,中国工业的技术进步不能依赖于发达国家;第三,不是什么东西都能买到。所以,多年来春兰一直坚持研发核心技术,并因此获得丰硕成果,这是很值得的。中国有些现象比较奇怪,做电视机的不生产显像管,做空调的不生产压缩机,搞汽车的不生产发动机。我认为,如果中国的工业永远这样下去,是很危险的。没有核心技术,中国企业将很难从产业高速成长中获得合理的利益和好处,永远是跨国公司的“打工仔”,赚的是一点辛苦钱。 </p><p>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少人认为,中国企业当世界的工厂也没有什么不好。我的观点是:那不是世界工厂,而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组装车间。在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企业就是搞组装发展起来的。有些经济学家据此认为这种组装生产的模式很好。我不太赞同这种观点。作为早期的原始积累,这种做法可以理解。但是,企业要向前发展,必须有自己的研发技术,这也是一种向上的过程,企业如果永远停留在没有技术、只是组装和包装的阶段,那么这样的企业就是无源之水、无土之木,这样的工业也只是一般的组装工业。</p><p>  春兰坚持开发核心技术,已经拥有一些拳头产品。比如:在发动机方面,现在汽车发动机都没有普及电喷和多气阀技术,但春兰在自己研发和生产的摩托车发动机上很早就使用了这两项技术。目前正在研发的直喷发动机、变频涡旋压缩机等都是世界先进技术。实践证明,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一旦投入市场,就能给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p><p>  记者:一定的投入是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春兰是如何使科技投入收到实效的?</p><p>  陶建幸:过去我们的技术创新路径是等距离跟踪,也就是人家出来什么,我们马上去追赶它,人家出来一代我们就追赶一代。后来我们发现,单纯跟踪将会导致我们的技术永远跟先进水平保持一定的距离,永远落后。为了改变这一状况,1995年春兰开始调整科研队伍,将其分成两队,一队跟踪,另一队赶超。有3个产业技术研究所是承担跟踪任务的队伍,负责产品的升级、换代,分属3个产业公司。春兰研究院是一支承担赶超任务的队伍,主要负责前瞻性技术的研究,直属集团总部。两支队伍,分兵作战,现在已经看到成果。春兰研究院的创新路径完全摆脱了等距离跟踪的模式,当时确定了12个赶超项目,有的项目已经展现出很好的发展前景。其中高能动力镍氢电池已开始在产业化的市场中应用,春兰目前是世界上第三个、中国第一个掌握此项技术的公司。另外,燃料电池正在研制中。</p><p>  记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技投资跟资本市场投资一样,存在着风险。您怎么看待风险?</p><p>  陶建幸:的确有风险,而且有时风险还很大。上世纪90年代中期,春兰确定了12个战略性的大课题,它们基本上是世界各国都在关注的最新课题,包括美国和日本也没有成功的经验,毫无疑问风险是极大的。在研发的过程中,已有两三个经过三四年的努力已证明没有太大的发展前景,我们只能放弃。说实话,这些项目中,能有一两个成功,我就很满意了。从目前的情况看,有的项目已经显示出很好的产业化前景,其经济和社会效益都是巨大的。</p><p>  我认为,一个国家也好,一个企业也好,如果没有创新能力,是很难生存和发展的,新的代替旧的是历史的必然。所以,从企业长久发展考虑,我们将把自主创新始终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p><p></p><p>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核心技术,就等于没有灵魂,或者叫做技术空心化。没有灵魂的企业是不可能长久的”。</p><p>  ――陶建幸 </p><p>&nbsp;&nbsp;&nbsp;&nbsp;《市场报》 (2006-04-21 第05版) </p>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核心技术,就等于没有灵魂,或者叫做技术空心化。没有灵魂的企业是不可能长久的”。多少曾经喧闹过而现在早已销声匿迹的公司已经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