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系列《撼天记》第二部:《一步登天》[转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2:59:24
中国航天系列《撼天记》第二部:《一步登天》
2003年07月25日 09:40


45分钟×2集

1957年,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伴随着苏联卫星成功的雄壮进行曲,新中国的领袖毛泽东等人再一次来到了这个正沉浸在欢庆喜悦中的“老大哥”国家。东方社会主义阵营高唱在万里太空的胜利,此时也激动着这些决心要在万里江山描绘最新最美图画的创业者。“可上九天揽月”的浪漫成为领袖们心中必定要实现的伟大事业。在十月革命阅兵式的红场上,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看到了最新型的火箭,它就像一把战神之剑。


踌躇满志的毛泽东接见了中国留苏学生,此时的这些年轻人是他实现宏大理想的希望。他讲了一句“你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讲了一句后来流行世界的话:“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中国火箭一起步就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被命名为“东风”系列。自古以来只能把酒问青天的中国人,要开始一步登天了。


1957年12月24日,一辆从莫斯科出发的专列抵达北京。车上除102名苏联火箭技术人员外,还有一份苏联“还给”中国的厚礼——两发P-1近程地地导弹。

在史书上记载着200年前,火箭故乡的中国康熙皇帝曾送给俄国沙皇两箱古代火箭;200年后苏联“老大哥”又将两枚现代火箭送给了中国这位“小弟弟”。


苏联的样弹让中国人看出了名堂。第一次引进弹发射成功,第一发仿制弹也发射成功,东风一号成为压倒西风的前锋。头脑热起来的火箭人异想天开地为一步登天把V-2的图纸放大了一倍,制造出的“东风2号”成为一次让所有科技人员记忆犹新的发射。


国防尖端武器的研究与制造成为当时中国众多事业中的重中之重。人们认为中国领导人是把组织人民军队、指挥革命战争的那套经验拿来用到了组织“两弹”的科研上。当时有人形容“两弹”工程为:“按一个电纽,全国都通电”。


这时的国家领袖们也在时刻关心着中国登天的进程。当毛泽东出现在北京的大跃进成果展览会上时,工作人员给领袖看的是由躲在幕后的人用橡皮条拉动的纸糊的火箭模型。这让看穿了“秘密”的毛泽东哈哈大笑。


1965年,中央批准了研制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计划,代号“651工程”。同时决定研制一种三级火箭作为运载工具。航天人借用了中国革命史上一次艰难的迁移行动为这枚还没有诞生的火箭命名——长征号。然而这时的中国正被卷入一场大动乱之中。


1970年1月30日,为发射卫星作准备而实验发射的第一枚长征号火箭获得成功。两个月后的4月1日,2颗东方红一号卫星和1枚长证一号运载火箭被专列运送到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一个装在火箭上为了在飞行中给负责测量的部门提示目标的闪光灯引起了专家们的不安。当时有人提出它在闪动时会不会发出电磁波引起火箭上负责各项动作的众多电爆管误爆?由于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于是他们决定做一个实验,而就是这次实验让专家们目瞪口呆。


毛泽东在说完“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这句话的12年后,他终于看到了中国的卫星在太空中飞翔。从这一天起,中国成为除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外,第五个能用自己的火箭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


1974年11月5日,“长征二号”首次发射时由于火箭上一根控制信号导线在巨大的震动中折断,火箭在起飞20秒以后姿态失稳。当看到自己创造的似乎有生命的心血结晶在一瞬间变为烈火中纷纷坠落的残骸时,许多人几乎不相信眼前的现实,航天人流下了从不轻易流的眼泪。


当时负责航天系统的张爱萍曾尖锐地指出,那时的长征火箭是“生于乱世、先天不足”。

为了尽量减少当时火箭存在的问题,这名老将军在整个航天系统内部率先搞起了大整顿,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检查程序。这就是文革后期著名的“七机部大地震”。它成为那名将军在后来的“反击右倾翻案风”中的主要“罪状”。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随行带来了一个10米口径的可移动卫星地面站。中国人开了“天眼”,第一次看到原来通信卫星可以让世界如此之近地呈现在眼前。

中国在发射了第一颗卫星之后不久,开始正式策划卫星通信工程。后来称为 “331”工程。当真的要把通信卫星发射到所需的地球同步轨道上时,人们发现手中现有的火箭派不上用场,必须研制新型能飞得更高更远的运载工具。

当一切准备就绪,日历已经翻到1983年。一个庞大的试验队护送新的火箭和新的卫星来到新的发射场。经过3个多月的测试准备,1984年1月29日,新的“长征三号”火箭托举着东方红二号卫星开始发射。


火箭起飞一切正常,顺利飞到四百多公里的高空。但意外出现了。

参试的人们中间弥漫着压抑的气氛。故障原因很快被找到并对方案进行了修改。就在这个时候,接到了上级领导的指示,整个发射队伍不撤回,尽快发射第二发。这是中国航天史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大胆的决定。


中国航天在经历了近30年的奋斗后,发展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候。而这时的中国已经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从20世纪80年代的某一天的早晨开始,中国航天开始了一场从观念到体制的巨大转变。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场脱胎换骨的变化,那就是“走入世界”。中国航天系列《撼天记》第二部:《一步登天》
2003年07月25日 09:40


45分钟×2集

1957年,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伴随着苏联卫星成功的雄壮进行曲,新中国的领袖毛泽东等人再一次来到了这个正沉浸在欢庆喜悦中的“老大哥”国家。东方社会主义阵营高唱在万里太空的胜利,此时也激动着这些决心要在万里江山描绘最新最美图画的创业者。“可上九天揽月”的浪漫成为领袖们心中必定要实现的伟大事业。在十月革命阅兵式的红场上,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看到了最新型的火箭,它就像一把战神之剑。


踌躇满志的毛泽东接见了中国留苏学生,此时的这些年轻人是他实现宏大理想的希望。他讲了一句“你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讲了一句后来流行世界的话:“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中国火箭一起步就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被命名为“东风”系列。自古以来只能把酒问青天的中国人,要开始一步登天了。


1957年12月24日,一辆从莫斯科出发的专列抵达北京。车上除102名苏联火箭技术人员外,还有一份苏联“还给”中国的厚礼——两发P-1近程地地导弹。

在史书上记载着200年前,火箭故乡的中国康熙皇帝曾送给俄国沙皇两箱古代火箭;200年后苏联“老大哥”又将两枚现代火箭送给了中国这位“小弟弟”。


苏联的样弹让中国人看出了名堂。第一次引进弹发射成功,第一发仿制弹也发射成功,东风一号成为压倒西风的前锋。头脑热起来的火箭人异想天开地为一步登天把V-2的图纸放大了一倍,制造出的“东风2号”成为一次让所有科技人员记忆犹新的发射。


国防尖端武器的研究与制造成为当时中国众多事业中的重中之重。人们认为中国领导人是把组织人民军队、指挥革命战争的那套经验拿来用到了组织“两弹”的科研上。当时有人形容“两弹”工程为:“按一个电纽,全国都通电”。


这时的国家领袖们也在时刻关心着中国登天的进程。当毛泽东出现在北京的大跃进成果展览会上时,工作人员给领袖看的是由躲在幕后的人用橡皮条拉动的纸糊的火箭模型。这让看穿了“秘密”的毛泽东哈哈大笑。


1965年,中央批准了研制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计划,代号“651工程”。同时决定研制一种三级火箭作为运载工具。航天人借用了中国革命史上一次艰难的迁移行动为这枚还没有诞生的火箭命名——长征号。然而这时的中国正被卷入一场大动乱之中。


1970年1月30日,为发射卫星作准备而实验发射的第一枚长征号火箭获得成功。两个月后的4月1日,2颗东方红一号卫星和1枚长证一号运载火箭被专列运送到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一个装在火箭上为了在飞行中给负责测量的部门提示目标的闪光灯引起了专家们的不安。当时有人提出它在闪动时会不会发出电磁波引起火箭上负责各项动作的众多电爆管误爆?由于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于是他们决定做一个实验,而就是这次实验让专家们目瞪口呆。


毛泽东在说完“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这句话的12年后,他终于看到了中国的卫星在太空中飞翔。从这一天起,中国成为除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外,第五个能用自己的火箭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


1974年11月5日,“长征二号”首次发射时由于火箭上一根控制信号导线在巨大的震动中折断,火箭在起飞20秒以后姿态失稳。当看到自己创造的似乎有生命的心血结晶在一瞬间变为烈火中纷纷坠落的残骸时,许多人几乎不相信眼前的现实,航天人流下了从不轻易流的眼泪。


当时负责航天系统的张爱萍曾尖锐地指出,那时的长征火箭是“生于乱世、先天不足”。

为了尽量减少当时火箭存在的问题,这名老将军在整个航天系统内部率先搞起了大整顿,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检查程序。这就是文革后期著名的“七机部大地震”。它成为那名将军在后来的“反击右倾翻案风”中的主要“罪状”。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随行带来了一个10米口径的可移动卫星地面站。中国人开了“天眼”,第一次看到原来通信卫星可以让世界如此之近地呈现在眼前。

中国在发射了第一颗卫星之后不久,开始正式策划卫星通信工程。后来称为 “331”工程。当真的要把通信卫星发射到所需的地球同步轨道上时,人们发现手中现有的火箭派不上用场,必须研制新型能飞得更高更远的运载工具。

当一切准备就绪,日历已经翻到1983年。一个庞大的试验队护送新的火箭和新的卫星来到新的发射场。经过3个多月的测试准备,1984年1月29日,新的“长征三号”火箭托举着东方红二号卫星开始发射。


火箭起飞一切正常,顺利飞到四百多公里的高空。但意外出现了。

参试的人们中间弥漫着压抑的气氛。故障原因很快被找到并对方案进行了修改。就在这个时候,接到了上级领导的指示,整个发射队伍不撤回,尽快发射第二发。这是中国航天史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大胆的决定。


中国航天在经历了近30年的奋斗后,发展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候。而这时的中国已经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从20世纪80年代的某一天的早晨开始,中国航天开始了一场从观念到体制的巨大转变。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场脱胎换骨的变化,那就是“走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