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另一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47:07
<p>乾隆皇帝的另一面 <br/>发布日期 2006-04-10 <br/>樊树志 <br/>&nbsp;</p><p>&nbsp;&nbsp;&nbsp;   随着古装电视连续剧的热播,乾隆皇帝的形象也成天在我们眼前晃悠,他看起来似乎平易近人、善解人意、温文尔雅。“戏说”历史固然有趣,但“误导”的负面效应却不可忽略:一个历史上阴险狠毒、色厉内荏的独裁君主却被荧屏巧妙地掩饰了过去,以至于少不更事的孩子们居然认为以前的皇帝都很可爱。<br/>&nbsp;&nbsp;&nbsp;   历史上的乾隆皇帝,号称“十全老人”,有“十全武功”——发动了十次战争,穷兵黩武,劳民伤财,把“盛世”的家底耗尽,清朝在他手上由盛转衰。为了冲淡武夫形象,他极力附庸风雅,舞文弄墨,写了几千首诗,收藏历代书法精品,到处题字,彷佛是一个极有文化修养的儒雅之士。然而,在这迷人的表象掩盖下,他的另一面却是一个文化专制主义的狂热推行者。帝制时代的独裁君主都推行文化专制主义,而以清朝为最甚,清则以乾隆为最甚。这样说,决不是夸张。<br/>&nbsp;&nbsp;&nbsp;   文化专制的突出表现就是大兴文字狱,对知识分子的诗文吹毛求疵,捕风捉影,无中生有,上纲上线,动辄杀头抄家充军。文坛上,一片肃杀之气。康熙时,戴名世的著作《南山集》,被当局认为有“政治问题”,遭到严惩,主犯戴名世被杀头,株连亲戚朋友几百人。五十多年以后,乾隆皇帝再次旧事重提,利用“南山集案”大兴冤狱,杀害了71岁的举人蔡显,株连24人。<br/>&nbsp;&nbsp;&nbsp;   事情的起因并不离奇。蔡显的诗文集《闲闲录》出版以后,被邀功的小人揭发,说是其中有“怨望讪谤”之词。那么所谓“怨望讪谤”之词是什么呢?说来可笑,不过是蔡显引用古人《咏紫牡丹》诗句:“夺朱非正色,异种尽称王”。诗的原意无非是说,红色的牡丹是上品,紫色的牡丹称为上品,是夺了牡丹的“正色”,是“异种称王”。如此而已。那些官僚们竟望文生义,强词夺理地指责蔡显含沙射影,“夺朱”是影射满人夺取朱明天下,“异种称王”是影射满人建立清朝。<br/>&nbsp;&nbsp;&nbsp;   两江总督高晋、江苏巡抚明德把这个案件上报皇帝,主张按照“大逆”罪,凌迟处死蔡显。乾隆皇帝仔细看了高晋和明德的奏折,以及随同奏折附上的《闲闲录》,下了一道圣旨,把凌迟改为斩首,同时对高晋、明德大加训斥。这是什么道理?难道他大发善心了吗?非也。原来他从《闲闲录》中找到了“戴名世以《南山集》弃市”之类字句,以为蔡显是在发泄对现实政治的不满,而高晋、明德查办此案时竟然没有发现这类字句,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乎,他在圣旨中狠狠训斥这两个封疆大吏,是“有心隐曜其词,甘与恶逆之人为伍”,故意纵容包庇、同流合污,需要承担一部分罪责。因此把蔡显由凌迟改为斩首,意在警告大臣们,以后经办此类案件,务必处心积虑地收集罪证,不能有所遗漏。结果,蔡显和他的17岁儿子被处死,幼子及门生多人充军。原因就是一句吟咏牡丹的诗句,以及一句反映事实的大白话:“戴名世以《南山集》弃市”。<br/>&nbsp;&nbsp;&nbsp;   在大兴文字狱这点上,乾隆皇帝比他的大臣要厉害百倍。这从“字贯案”可以更加清楚。举人王锡侯,为了给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提供方便,把《康熙字典》加以精减,编了一本《字贯》。这种事情,在现在看来十分寻常。殊不知,这一举动在当局的眼中,已经属于“大逆不道”。因为,《康熙字典》是康熙皇帝“钦定”的,王锡侯胆敢擅自删改,便是一大罪状。何况《字贯》没有为清朝皇帝的名字避讳,构成另一罪状。不但王锡侯遭到严惩,书板、书册全部销毁,而且经办此案的江西巡抚海成也因“失察”而治罪。<br/>&nbsp;&nbsp;&nbsp;   江西巡抚海成受到牵连是为什么呢?原来海成在向皇帝报告时,说有人揭发王锡侯删改《康熙字典》,另刻《字贯》,实在狂妄不法,建议革去王锡侯的举人功名。但他并没有细细审查《字贯》本身的文字是否有问题。乾隆却很细心,看了海成的奏折后,又仔细审查了随同奏折附上的《字贯》。发现事情并非寻常狂诞之徒妄行著书立说那么简单,他在《字贯》序文后面的“凡例”中发现,王锡侯居然把圣祖(康熙)、世宗(雍正)的“庙讳”,以及他自己的“御名”,也就是玄烨、胤禛、弘历之类,毫无避讳的开列出来。他认为这是“深堪发指”、“大逆不法”之举,应该按照“大逆”律问罪。但是,江西巡抚海成仅仅建议革去举人,大错特错。盛怒之下,他给军机大臣发去一道谕旨,狠狠训斥道:海成既然经办此案,竟然没有看过原书,草率的凭借庸陋幕僚的意见上报。而那些“大逆不法”的内容,就在该书的第十页,开卷即见。海成因此被革职查办,押送京城,交刑部治罪。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海成是贯彻乾隆的文化专制主义最为卖力的人,是各省禁书的始作俑者,备受皇帝信任,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竟然自掘坟墓栽在查办文字狱的“失察”上。<br/>&nbsp;&nbsp;&nbsp;   王锡侯当然要按照皇帝的谕旨重新审问,留下审讯笔录十分滑稽,其中的片断如:<br/>&nbsp;&nbsp;&nbsp;   ——官员问:你身为举人,应该知道尊亲大义,竟然敢于对圣祖仁皇帝钦定的《康熙字典》擅自进行辩驳,另编《字贯》一本。甚至敢于在编写凡例内把皇帝的御名毫无避讳的写出来。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你打的是什么主意?<br/>&nbsp;&nbsp;&nbsp;   ——王锡侯答:因为《康熙字典》篇幅太大,我精减为《字贯》,无非是为了方便后生学子。书内把皇帝御名写出来,目的是要后生学子知道避讳,实在是草野小民无知。后来我发觉不对,就把书内应该避讳之处,重新改板另刻,现有书板可据,请求查验。<br/>&nbsp;&nbsp;&nbsp;   尽管如此辩解,既然皇帝已经说“人人得而诛之”,王锡侯自然难逃一死。<br/>&nbsp;&nbsp;&nbsp;   根据《清代文字狱档》,从乾隆六年到五十三年,有文字狱53起,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到处都充斥着以文肇祸的恐怖气氛,迫使知识分子远离现实,躲进故纸堆里讨生活。此外,人们似乎忘记了这样一点,乾隆时代由大兴文字狱进而发展到全面禁书、焚书;开馆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就是一个禁书、焚书的过程,禁毁书籍达几千种。无怪乎一代宗师孟森要感叹:“明清之间著述,几遭尽毁”,“始皇当日焚书之厄,决不至离奇若此”!<br/>&nbsp;&nbsp;&nbsp;   透过历史的真相,以古为鉴,乾隆皇帝的另一面,难道可以用铺天盖地的“戏说”来加以忽略吗? <br/>&nbsp;</p><p>乾隆皇帝的另一面 <br/>发布日期 2006-04-10 <br/>樊树志 <br/>&nbsp;</p><p>&nbsp;&nbsp;&nbsp;   随着古装电视连续剧的热播,乾隆皇帝的形象也成天在我们眼前晃悠,他看起来似乎平易近人、善解人意、温文尔雅。“戏说”历史固然有趣,但“误导”的负面效应却不可忽略:一个历史上阴险狠毒、色厉内荏的独裁君主却被荧屏巧妙地掩饰了过去,以至于少不更事的孩子们居然认为以前的皇帝都很可爱。<br/>&nbsp;&nbsp;&nbsp;   历史上的乾隆皇帝,号称“十全老人”,有“十全武功”——发动了十次战争,穷兵黩武,劳民伤财,把“盛世”的家底耗尽,清朝在他手上由盛转衰。为了冲淡武夫形象,他极力附庸风雅,舞文弄墨,写了几千首诗,收藏历代书法精品,到处题字,彷佛是一个极有文化修养的儒雅之士。然而,在这迷人的表象掩盖下,他的另一面却是一个文化专制主义的狂热推行者。帝制时代的独裁君主都推行文化专制主义,而以清朝为最甚,清则以乾隆为最甚。这样说,决不是夸张。<br/>&nbsp;&nbsp;&nbsp;   文化专制的突出表现就是大兴文字狱,对知识分子的诗文吹毛求疵,捕风捉影,无中生有,上纲上线,动辄杀头抄家充军。文坛上,一片肃杀之气。康熙时,戴名世的著作《南山集》,被当局认为有“政治问题”,遭到严惩,主犯戴名世被杀头,株连亲戚朋友几百人。五十多年以后,乾隆皇帝再次旧事重提,利用“南山集案”大兴冤狱,杀害了71岁的举人蔡显,株连24人。<br/>&nbsp;&nbsp;&nbsp;   事情的起因并不离奇。蔡显的诗文集《闲闲录》出版以后,被邀功的小人揭发,说是其中有“怨望讪谤”之词。那么所谓“怨望讪谤”之词是什么呢?说来可笑,不过是蔡显引用古人《咏紫牡丹》诗句:“夺朱非正色,异种尽称王”。诗的原意无非是说,红色的牡丹是上品,紫色的牡丹称为上品,是夺了牡丹的“正色”,是“异种称王”。如此而已。那些官僚们竟望文生义,强词夺理地指责蔡显含沙射影,“夺朱”是影射满人夺取朱明天下,“异种称王”是影射满人建立清朝。<br/>&nbsp;&nbsp;&nbsp;   两江总督高晋、江苏巡抚明德把这个案件上报皇帝,主张按照“大逆”罪,凌迟处死蔡显。乾隆皇帝仔细看了高晋和明德的奏折,以及随同奏折附上的《闲闲录》,下了一道圣旨,把凌迟改为斩首,同时对高晋、明德大加训斥。这是什么道理?难道他大发善心了吗?非也。原来他从《闲闲录》中找到了“戴名世以《南山集》弃市”之类字句,以为蔡显是在发泄对现实政治的不满,而高晋、明德查办此案时竟然没有发现这类字句,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乎,他在圣旨中狠狠训斥这两个封疆大吏,是“有心隐曜其词,甘与恶逆之人为伍”,故意纵容包庇、同流合污,需要承担一部分罪责。因此把蔡显由凌迟改为斩首,意在警告大臣们,以后经办此类案件,务必处心积虑地收集罪证,不能有所遗漏。结果,蔡显和他的17岁儿子被处死,幼子及门生多人充军。原因就是一句吟咏牡丹的诗句,以及一句反映事实的大白话:“戴名世以《南山集》弃市”。<br/>&nbsp;&nbsp;&nbsp;   在大兴文字狱这点上,乾隆皇帝比他的大臣要厉害百倍。这从“字贯案”可以更加清楚。举人王锡侯,为了给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提供方便,把《康熙字典》加以精减,编了一本《字贯》。这种事情,在现在看来十分寻常。殊不知,这一举动在当局的眼中,已经属于“大逆不道”。因为,《康熙字典》是康熙皇帝“钦定”的,王锡侯胆敢擅自删改,便是一大罪状。何况《字贯》没有为清朝皇帝的名字避讳,构成另一罪状。不但王锡侯遭到严惩,书板、书册全部销毁,而且经办此案的江西巡抚海成也因“失察”而治罪。<br/>&nbsp;&nbsp;&nbsp;   江西巡抚海成受到牵连是为什么呢?原来海成在向皇帝报告时,说有人揭发王锡侯删改《康熙字典》,另刻《字贯》,实在狂妄不法,建议革去王锡侯的举人功名。但他并没有细细审查《字贯》本身的文字是否有问题。乾隆却很细心,看了海成的奏折后,又仔细审查了随同奏折附上的《字贯》。发现事情并非寻常狂诞之徒妄行著书立说那么简单,他在《字贯》序文后面的“凡例”中发现,王锡侯居然把圣祖(康熙)、世宗(雍正)的“庙讳”,以及他自己的“御名”,也就是玄烨、胤禛、弘历之类,毫无避讳的开列出来。他认为这是“深堪发指”、“大逆不法”之举,应该按照“大逆”律问罪。但是,江西巡抚海成仅仅建议革去举人,大错特错。盛怒之下,他给军机大臣发去一道谕旨,狠狠训斥道:海成既然经办此案,竟然没有看过原书,草率的凭借庸陋幕僚的意见上报。而那些“大逆不法”的内容,就在该书的第十页,开卷即见。海成因此被革职查办,押送京城,交刑部治罪。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海成是贯彻乾隆的文化专制主义最为卖力的人,是各省禁书的始作俑者,备受皇帝信任,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竟然自掘坟墓栽在查办文字狱的“失察”上。<br/>&nbsp;&nbsp;&nbsp;   王锡侯当然要按照皇帝的谕旨重新审问,留下审讯笔录十分滑稽,其中的片断如:<br/>&nbsp;&nbsp;&nbsp;   ——官员问:你身为举人,应该知道尊亲大义,竟然敢于对圣祖仁皇帝钦定的《康熙字典》擅自进行辩驳,另编《字贯》一本。甚至敢于在编写凡例内把皇帝的御名毫无避讳的写出来。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你打的是什么主意?<br/>&nbsp;&nbsp;&nbsp;   ——王锡侯答:因为《康熙字典》篇幅太大,我精减为《字贯》,无非是为了方便后生学子。书内把皇帝御名写出来,目的是要后生学子知道避讳,实在是草野小民无知。后来我发觉不对,就把书内应该避讳之处,重新改板另刻,现有书板可据,请求查验。<br/>&nbsp;&nbsp;&nbsp;   尽管如此辩解,既然皇帝已经说“人人得而诛之”,王锡侯自然难逃一死。<br/>&nbsp;&nbsp;&nbsp;   根据《清代文字狱档》,从乾隆六年到五十三年,有文字狱53起,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到处都充斥着以文肇祸的恐怖气氛,迫使知识分子远离现实,躲进故纸堆里讨生活。此外,人们似乎忘记了这样一点,乾隆时代由大兴文字狱进而发展到全面禁书、焚书;开馆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就是一个禁书、焚书的过程,禁毁书籍达几千种。无怪乎一代宗师孟森要感叹:“明清之间著述,几遭尽毁”,“始皇当日焚书之厄,决不至离奇若此”!<br/>&nbsp;&nbsp;&nbsp;   透过历史的真相,以古为鉴,乾隆皇帝的另一面,难道可以用铺天盖地的“戏说”来加以忽略吗? <br/>&nbsp;</p>
当皇帝不容易啊.
恩,所以我们要拍一步真实的, 反应文字狱的, 里面日日杀人, 月月屠城(艺术嘛当然可以夸张的)。
写清戏剧本的人都不知道有何用意
现在的电视剧美化皇权, 可悲呀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碧落黄泉</i>在2006-4-17 18:41:00的发言:</b><br/>恩,所以我们要拍一步真实的, 反应文字狱的, 里面日日杀人, 月月屠城(艺术嘛当然可以夸张的)。 </div><p>呵呵&nbsp; 说的很有意思</p><p></p><p>------------------------------- </p><p>&nbsp; </p><p>对于娱乐剧&nbsp; 要求过高就显得虚伪了&nbsp; </p>
如果是娱乐剧&nbsp; ,最好还是在片头写清楚----本剧纯属虚构。
篡改历史、美化满鞑是可悲的,历史不容忘记、忘记就是背叛。<br/><br/>
乾隆是个败家子!
文字狱这方面我听说过,康熙雍正也是
<p>宰相刘罗锅 铁齿铜牙纪晓岚 还珠格格。。。。。 等等这些连续剧 要是当成历史看的人 那也就没必要在论坛上混了 </p><p>肯定反问我 那些不明事理的小孩子看了怎么办&nbsp; 我问你 论坛上有小孩看吗?&nbsp; 你肯定会反问我 那给有小孩的网友看不好吗?&nbsp; 我回答你 他都有小孩了 还能把还珠格格当历史剧看吗?&nbsp; </p>
戏说就没有目的了吗?<br/>戏说就没有倾向性了吗?<br/>戏说就没有意识形态了吗?<br/>如果真戏说出一个满清是恶魔、杀人无数的剧来,<br/>满人早就闹事了!<br/>不要占了便宜还卖乖!<br/>别以为就你聪明,别人都蠢。<br/>小心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br/><br/>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godgod</i>在2006-5-26 20:29:00的发言:</b><br/>戏说就没有目的了吗?<br/>戏说就没有倾向性了吗?<br/>戏说就没有意识形态了吗?<br/>如果真戏说出一个满清是恶魔、杀人无数的剧来,<br/>满人早就闹事了!<br/>不要占了便宜还卖乖!<br/>别以为就你聪明,别人都蠢。<br/>小心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br/><br/></div><p>存档 </p>
恼羞成怒了吧。<br/>直接删ID呗,这显得您们多NB呀,多有成就感哪。<br/><br/>
<p>拍个戏挣俩钱,何必认真呢.</p><p>谁还当正史看,那他上当也是活该.</p>
呵呵,就有小孩子上当。记得有小孩子学还珠格格上吊,结果……
<p>这里有网友说不过是影视作品吗?</p><p>但是要知道他确实误导很多人或者说是在篡改历史毒害青少年</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太极张三丰</i>在2006-5-27 9:18:00的发言:</b><br/>呵呵,就有小孩子上当。记得有小孩子学还珠格格上吊,结果……</div><p>那就和一些人认为把还珠格格当历史剧看就更不是事实了 因为没人看了历史剧还会去上吊的</p>
还珠格格肯定不是历史剧。但是肯定,看完他的人,潜意识里面都会说:乾隆是好皇帝!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太极张三丰</i>在2006-5-27 12:46:00的发言:</b><br/>还珠格格肯定不是历史剧。但是肯定,看完他的人,潜意识里面都会说:乾隆是好皇帝!</div><p>是啊,那剧是不怎么的,欺骗性很强啊.</p>
<p>现在清宫戏拍的太多太滥,该限制一下数量和质量了。</p><p>但是把一个娱乐题材的电视剧也扯上历史是非就没什么必要了,除非他能大规模的颠覆社会上成年人的历史观</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揭露事实</i>在2006-5-27 13:02:00的发言:</b><br/><p>是啊,那剧是不怎么的,欺骗性很强啊.</p></div><p>如果那种剧能欺骗人 那也是有点让人惊奇了</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云烟过水</i>在2006-5-27 13:21:00的发言:</b><br/><p>现在清宫戏拍的太多太滥,该限制一下数量和质量了。</p><p>但是把一个娱乐题材的电视剧也扯上历史是非就没什么必要了,除非他能大规模的颠覆社会上成年人的历史观</p></div><p>估计是成本 毕竟清朝戏成规模了 道具剧本等等成本都会很低的</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中国sunyan</i>在2006-5-27 13:51:00的发言:</b><br/><p>估计是成本 毕竟清朝戏成规模了 道具剧本等等成本都会很低的</p></div><p>应该就是这个原因,另外清宫戏戏说的多,老百姓喜欢看,对剧中人物也“熟悉”。收视率高,成本回收快。</p><p>不过看的多了,也该视觉疲劳了。</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云烟过水</i>在2006-5-27 14:00:00的发言:</b><br/><p>应该就是这个原因,另外清宫戏戏说的多,老百姓喜欢看,对剧中人物也“熟悉”。收视率高,成本回收快。</p><p>不过看的多了,也该视觉疲劳了。</p></div><p>恩&nbsp; 关键是一些反贪 反腐败的内容往往也让老百姓看着有意思 象那个讥笑蓝 确实轻松幽默 是比较不错的娱乐片&nbsp;&nbsp; </p><p></p>
<p>其实戏说的人是在借古戏圆自己的梦想</p>
清朝的宫女制度比明朝人性的多,宫女只要皇帝3年没有临幸就出宫嫁人,不像明朝的宫女只能一辈子被禁锢在深宫之中老死。而那些出宫嫁人的宫女也会把在皇宫内的见闻说出来,因此清朝的宫廷逸事趣闻远远多于明朝(当然其中也有年代较近的关系)。大家看电视剧就是想看这些故事,因此清朝题材的电视剧自然多。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逐日雄心</i>在2006-5-27 23:19:00的发言:</b><br/>清朝的宫女制度比明朝人性的多,宫女只要皇帝3年没有临幸就出宫嫁人,不像明朝的宫女只能一辈子被禁锢在深宫之中老死。而那些出宫嫁人的宫女也会把在皇宫内的见闻说出来,因此清朝的宫廷逸事趣闻远远多于明朝(当然其中也有年代较近的关系)。大家看电视剧就是想看这些故事,因此清朝题材的电视剧自然多。</div><p>清朝某些政策比明朝进步 也是理所应当的</p>
你们都扯到电视剧上去了,说明了电视剧的影响真不小.
看了点什么东西就犯傻的多了去了,管不了那么多的.
<p>两个层面的问题:</p><p>一,通俗文艺作品不是历史论文,不能当真。</p><p>二,很多人,甚至是压倒多数的人,了解历史就是从这些通俗作品入手的——古代的戏剧评话,现在的电影电视。</p><p>所以,合理的结论就是,通俗文艺作品的评价标准不是,也从来不是历史真实,而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需要。</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pupu</i>在2006-5-25 2:47:00的发言:</b><br/>乾隆是个败家子!</div><p></p><p>乾隆这个老家伙最大的罪过就是罢了本贝勒爷祖上的官,还贬回广东老家连个退休待遇都没有,个老东西不干好事!</p><p></p><p>另外谁在那里提还猪咯咯啊!个烂片子看到都想吐。居然还连着拍了那么多续集,每次看到都有想把里面的那个妞儿先奸后杀,再奸再杀的冲动。</p>
<p>敢问贝勒爷祖上是哪个旗的?</p><p>杀了太可惜了,奸完再奸再再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