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提到\"周公之理\",那么\"周公是谁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5 03:21:42
<div class="ftitle">殚精竭虑的周公<br/><br/></div><div></div><span class="fwriter"></span><font class="fbody" id="zoom"><div id="p_content"><p>&nbsp;&nbsp;&nbsp;&nbsp;周公,姓姬名旦,亦称叔旦,是周文王的儿子。他一生经历了文王、武王、成王三代,曾辅佐武王灭掉殷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出师东征,平定叛乱,分封诸侯,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br/><br/>&nbsp;&nbsp;&nbsp;&nbsp;辅佐武王灭商<br/><br/>&nbsp;&nbsp;&nbsp;&nbsp;周公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他从小就孝敬父母,诚实忠厚,多才多艺,聪明伶俐,深得文王的喜爱。文王在世的时候,周公和他的哥哥姬发(后来的武王)常在他的左右,帮助处理政务。文王为周代的发展和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他没有来得及灭掉商朝就死去了。<br/>&nbsp;&nbsp;&nbsp;&nbsp;周武王继位后,周公成为武王的助手。这时候,周公的地位和老臣姜太公相当,都是武王左右最得力的大臣,共同筹划灭商大计,完成文王未完成的大业。<br/>&nbsp;&nbsp;&nbsp;&nbsp;武王灭商后,就如何处置殷商奴隶主和上层贵族征求大臣的意见。太公望———姜尚表承:这些人统统杀掉,不留后患。<br/>&nbsp;&nbsp;&nbsp;&nbsp;周武王不同意,又找来大臣召公商量。召公说:“有罪的杀,没罪的留下。”武王心里想:举凡有罪者,不分轻重一律杀掉也不行。于是,武王又找来周公。周公说:“让殷人在他们原来的住处安居,耕种原来的土地。争取殷人当中有影响有仁德的人。”<br/>&nbsp;&nbsp;&nbsp;&nbsp;周公这种给降者以生路,就地安置,分化瓦解的政策,深得武王的赞许。武王命令召公释放被囚禁的箕子和被关押的贵族;修整商容故居,并且设立了标志;让闳夭修整了被纣王残害的大臣比干的坟墓;命令南宫括散发了鹿台的钱财,打开钜桥的粮仓,赈济饥饿的殷民。这一切措施都表明要反殷纣之道而行之,给受殷纣残害的人平反昭雪,大力争取殷人之心。<br/><br/>&nbsp;&nbsp;&nbsp;&nbsp;出师东征 平息叛乱<br/><br/>&nbsp;&nbsp;&nbsp;&nbsp;为了统治商朝的遗民,武王把原来商王直接控制的领地分成三个区:原殷都朝歌以北地区(今河南省汤阴县一带)为豳,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一说霍叔居豳)掌管;朝歌以东地区(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为卫,封给武王的弟弟管叔鲜掌管;朝歌以西地区(今河南省上蔡县一带),封给武王的弟弟蔡叔度掌管。此外,封周公于鲁(今山东省曲阜市)。灭商归来,在镐京(今陕西省长安县)武王同周公谈起在洛水和伊水之间的平原地带建立新都,以便控制东方。由于日夜操劳,武王身染重病,不久后便病故了。武王临终前愿意把王位传给有德有才的周公,并且说这事不须占卜,可以当面决定。周公涕泣不止,不肯接受。<br/>&nbsp;&nbsp;&nbsp;&nbsp;武王死后,周公立武王之子诵继位,这就是成王。成王当时还是个十多岁的小孩子。面对国家初立,形势迫切需要一位既有才干又有威望、能及时处理问题的人来应付复杂的局面,这个责任便落到周公肩上。周公摄政,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然而受封在东方监视武庚的管叔和蔡叔,对周公摄政很不满意。按照兄弟间排行,管叔行三,周公排四,管叔是兄,周公是弟,不论是继位,还是摄政,管叔都比周公有优先权。所以管叔不服。蔡叔虽然行五,但他的态度支持管叔。他们散布谣言,说周公“将不利于孺子(成王)”,想谋害成王,篡夺他的王位。<br/>&nbsp;&nbsp;&nbsp;&nbsp;灭商后的第三年,管叔、蔡叔鼓动商朝旧势力的代表、封于豳的武庚禄父一同起来反对周公,发动叛乱。响应的有东方的徐、奄、淮夷等几十个原来同殷商关系密切的大小方国。这对刚刚建立的周朝来说,是个异常沉重的打击。如果不平息叛乱,周朝先世经营了几十年才建立起来的功业就会毁于一旦。周王室处于风雨飘摇之中。<br/>&nbsp;&nbsp;&nbsp;&nbsp;然而,周公临危不乱。他首先稳定内部,保持团结,说服太公望和召公。他说:“我之所以不回避困难形势而主持政务,是担心天下背叛周朝。否则我无颜回报太王、季王、文王。三王忧劳天下已经很久了,而今才有所成就。武王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成王又如此年幼,我是为了成就周王朝才这么做的。”周公统一了内部意见之后,第二年举行东征,讨伐管、蔡、武庚的叛乱。出征前进行了占卜,周公向臣子们讲了一番话,他说:“殷人刚刚恢复了一点儿力量,就想乘着我们内部混乱,起来造反。重新夺回他们已经失掉的权位,说什么他们‘光复旧业的机会到了!’妄图再让我们成为他们的属国。这是白日作梦!我告诉大家,殷人里头有一伙人,愿意出来帮助我们,有了他们的帮助,我们一定能够平定叛乱,一定能保住文王和武王的功业。”又说:“我们小小的周邦,是靠了上天的保佑才兴盛起来的,我们承受的是天命。为了这次出征,我又占卜一次,卜兆表明,上天又要来帮助我们了,这是上天显示的威严,谁都不能违抗,你们应该顺从天意,帮助我成就这个伟大的事业!”这是动员、也是命令,臣子们听了,众志成城,随同周公一起东征。周公的话,史官记载下来,这就是《尚书》里的《大诰》。<br/>&nbsp;&nbsp;&nbsp;&nbsp;周公东征,是一场很艰苦的战争,是武王代纣之战的继续。这次战争持续了三年,终于平定了管叔、蔡叔、武庚联合的武装叛乱。武庚、管叔被杀,蔡叔被流放。蔡叔死了以后,他的儿子胡品德高尚,为人善良,和他的父亲大不一样。周公听到之后,便提拔他作鲁国卿士。胡把鲁国治理得很好,周公又把他封到新蔡。周公讨平管、蔡之后,乘胜东进,消灭了参加叛乱的五十多个小国。周公东征的胜利,粉碎了以武庚为头子的反动势力的复辟阴谋,把周朝的统治地区延伸到东部沿海地区。<br/><br/>&nbsp;&nbsp;&nbsp;&nbsp;封国建邦 拱卫王室<br/><br/>&nbsp;&nbsp;&nbsp;&nbsp;如何统治被征服的地区,是战争胜利之后的大问题。武庚和奄国、淮夷的叛乱,表明重要地区不能再用旧的氏族首领,必须分封周族中最可信赖的成员。这和武王分封已经有所不同。周公把弟弟康叔封派到商统治的中心地区,以朝歌为都,建立卫国,为卫侯。分给他殷民七族,大多是些有某种手工艺专长的氏族。康叔封的封地不仅面积大,而且还有八师兵力,以防止殷民的再度反抗。为了使康叔封强化统治,周公先后给康叔封发布《康诰》、《酒诰》、《梓材》三篇文告,这是周公对被征服地区的施政纲领。三篇的主旨是“敬天保民”、“明德慎罚”,为的是使殷民经过战乱后安定下来,从事正常的农业生产和商业活动。<br/>&nbsp;&nbsp;&nbsp;&nbsp;康叔封上任的时候,周公特别嘱咐他说:“小人是难治理的,你要尽心竭力去作,不要贪图安逸玩乐,那样才能把殷民治好。我听人说;‘民怨不在大,也不在小,在于使不驯服的人驯服。使不努力的人努力。你的职务就是把我们周王的事业发扬光大,安定殷民成为我们周朝顺从的百姓。”<br/>&nbsp;&nbsp;&nbsp;&nbsp;如果殷民反抗,周公告诉康叔封,要实行坚决镇压。他说:“假如当政的人不对罪犯实行惩戒,上天给我们的法律就会紊乱和废弃。我们应当依照文王制定的刑罚,去惩处那些不可宽大赦免的人。”但是,“执行刑罚要慎重。人有小罪,如果不是偶然的过失,而是明知故犯、坚持不改,其罪虽小,不可不杀。人有大罪,如果出于一时过失,不坚持错误,不顽固到底,能自首悔罪,无所隐瞒,其罪虽大,也可不杀。”周公就是这样教导他的兄弟,把他的一套统治办法带到卫国去。<br/>&nbsp;&nbsp;&nbsp;&nbsp;周公的长子伯禽,封到鲁(今山东省曲阜市)地区,建立了鲁国。分给伯禽殷民六族,也都是具有某种专长的手工业氏族,作为鲁公的奴隶。姜太公原被封为齐侯,都城营丘(今山东省临淄北),这次姜太公平定叛乱有功,封地扩大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建立了齐国。<br/>&nbsp;&nbsp;&nbsp;&nbsp;周公的同姓召公被封到燕,召公长子在平叛之后才就封,建都于蓟(今北京一带)。燕是周王朝东北方的屏障。此外,唐叔(成王的弟弟)封在以前夏朝的所在地(今山西省太原市南),建立了晋国;纣王的哥哥微子反对纣王,也反对武庚叛乱,因此也受了分封,在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建立了宋国。周公还分封了大大小小的同姓国和异姓国。据记载:周公“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公把周朝的同姓兄弟、功臣、贵族安插在全国各个重要据点,这样,周王室就处在一个安全的屏障之中。此外,各诸侯国又在国内把一部分土地分赐给大夫,称为采邑。这一系列大小奴隶主,构成了周朝统治全国的基础,也组成了以王室为中心包括许多诸侯国的统治体系。<br/>&nbsp;&nbsp;&nbsp;&nbsp;周公还设立了庞大的官僚机构。中央有太师、太保,辅助周王统治天下;有三事大夫:常伯、常任、准人,分别管理地方民事,选任政府官吏,负责司法审判等;有六大:大史、大祝、大卜、大宰、大宗、太大,分别负担诸行政事务和宗教祭祀活动;还有司徒(管农田耕作)、司空(管官职事)、司马(管军事军赋)、司寇(管司法)、虎臣(管宫廷侍卫)、膳夫(管出纳三命)、趣马(管天子马匹)等等。这些统称“内服”职官,都是专管朝廷事务的。<br/>&nbsp;&nbsp;&nbsp;&nbsp;此外,还有许多“外服”职官,如侯、甸、男,是处理诸侯国事务的。在诸侯国内和卿、大夫的采邑里,也设立了一套政治军事组织。同姓诸侯除了和周天子保持着从属的政治关系以外,还和周天子保持着严格的宗法关系。宗法关系的中心是确认嫡长子的继承权。嫡长子的继承权有明显的政治性质,他不仅可以继承财产,而且可以继承政治地位。<br/>&nbsp;&nbsp;&nbsp;&nbsp;周朝实行同姓不婚制度,异姓之间结婚不受限制,这样,周天子和异姓诸侯之间,就有以依靠通婚建立起血缘联系。所以,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叔伯,称异姓诸侯为甥舅,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周公以前就有,但是到周公执政和辅佐成王期间,这些制度更加完备了。周公正是通过这些制度,凭借着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把他对付殷人的那一套政策贯彻下去。周公实行这套办法是有效果的,经过10年努力,到成王当政时,政令可以下达到各封国的各国官吏。周朝的统治终于巩固了。<br/></p></div></font><div class="ftitle">殚精竭虑的周公<br/><br/></div><div></div><span class="fwriter"></span><font class="fbody" id="zoom"><div id="p_content"><p>&nbsp;&nbsp;&nbsp;&nbsp;周公,姓姬名旦,亦称叔旦,是周文王的儿子。他一生经历了文王、武王、成王三代,曾辅佐武王灭掉殷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出师东征,平定叛乱,分封诸侯,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br/><br/>&nbsp;&nbsp;&nbsp;&nbsp;辅佐武王灭商<br/><br/>&nbsp;&nbsp;&nbsp;&nbsp;周公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他从小就孝敬父母,诚实忠厚,多才多艺,聪明伶俐,深得文王的喜爱。文王在世的时候,周公和他的哥哥姬发(后来的武王)常在他的左右,帮助处理政务。文王为周代的发展和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他没有来得及灭掉商朝就死去了。<br/>&nbsp;&nbsp;&nbsp;&nbsp;周武王继位后,周公成为武王的助手。这时候,周公的地位和老臣姜太公相当,都是武王左右最得力的大臣,共同筹划灭商大计,完成文王未完成的大业。<br/>&nbsp;&nbsp;&nbsp;&nbsp;武王灭商后,就如何处置殷商奴隶主和上层贵族征求大臣的意见。太公望———姜尚表承:这些人统统杀掉,不留后患。<br/>&nbsp;&nbsp;&nbsp;&nbsp;周武王不同意,又找来大臣召公商量。召公说:“有罪的杀,没罪的留下。”武王心里想:举凡有罪者,不分轻重一律杀掉也不行。于是,武王又找来周公。周公说:“让殷人在他们原来的住处安居,耕种原来的土地。争取殷人当中有影响有仁德的人。”<br/>&nbsp;&nbsp;&nbsp;&nbsp;周公这种给降者以生路,就地安置,分化瓦解的政策,深得武王的赞许。武王命令召公释放被囚禁的箕子和被关押的贵族;修整商容故居,并且设立了标志;让闳夭修整了被纣王残害的大臣比干的坟墓;命令南宫括散发了鹿台的钱财,打开钜桥的粮仓,赈济饥饿的殷民。这一切措施都表明要反殷纣之道而行之,给受殷纣残害的人平反昭雪,大力争取殷人之心。<br/><br/>&nbsp;&nbsp;&nbsp;&nbsp;出师东征 平息叛乱<br/><br/>&nbsp;&nbsp;&nbsp;&nbsp;为了统治商朝的遗民,武王把原来商王直接控制的领地分成三个区:原殷都朝歌以北地区(今河南省汤阴县一带)为豳,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一说霍叔居豳)掌管;朝歌以东地区(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为卫,封给武王的弟弟管叔鲜掌管;朝歌以西地区(今河南省上蔡县一带),封给武王的弟弟蔡叔度掌管。此外,封周公于鲁(今山东省曲阜市)。灭商归来,在镐京(今陕西省长安县)武王同周公谈起在洛水和伊水之间的平原地带建立新都,以便控制东方。由于日夜操劳,武王身染重病,不久后便病故了。武王临终前愿意把王位传给有德有才的周公,并且说这事不须占卜,可以当面决定。周公涕泣不止,不肯接受。<br/>&nbsp;&nbsp;&nbsp;&nbsp;武王死后,周公立武王之子诵继位,这就是成王。成王当时还是个十多岁的小孩子。面对国家初立,形势迫切需要一位既有才干又有威望、能及时处理问题的人来应付复杂的局面,这个责任便落到周公肩上。周公摄政,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然而受封在东方监视武庚的管叔和蔡叔,对周公摄政很不满意。按照兄弟间排行,管叔行三,周公排四,管叔是兄,周公是弟,不论是继位,还是摄政,管叔都比周公有优先权。所以管叔不服。蔡叔虽然行五,但他的态度支持管叔。他们散布谣言,说周公“将不利于孺子(成王)”,想谋害成王,篡夺他的王位。<br/>&nbsp;&nbsp;&nbsp;&nbsp;灭商后的第三年,管叔、蔡叔鼓动商朝旧势力的代表、封于豳的武庚禄父一同起来反对周公,发动叛乱。响应的有东方的徐、奄、淮夷等几十个原来同殷商关系密切的大小方国。这对刚刚建立的周朝来说,是个异常沉重的打击。如果不平息叛乱,周朝先世经营了几十年才建立起来的功业就会毁于一旦。周王室处于风雨飘摇之中。<br/>&nbsp;&nbsp;&nbsp;&nbsp;然而,周公临危不乱。他首先稳定内部,保持团结,说服太公望和召公。他说:“我之所以不回避困难形势而主持政务,是担心天下背叛周朝。否则我无颜回报太王、季王、文王。三王忧劳天下已经很久了,而今才有所成就。武王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成王又如此年幼,我是为了成就周王朝才这么做的。”周公统一了内部意见之后,第二年举行东征,讨伐管、蔡、武庚的叛乱。出征前进行了占卜,周公向臣子们讲了一番话,他说:“殷人刚刚恢复了一点儿力量,就想乘着我们内部混乱,起来造反。重新夺回他们已经失掉的权位,说什么他们‘光复旧业的机会到了!’妄图再让我们成为他们的属国。这是白日作梦!我告诉大家,殷人里头有一伙人,愿意出来帮助我们,有了他们的帮助,我们一定能够平定叛乱,一定能保住文王和武王的功业。”又说:“我们小小的周邦,是靠了上天的保佑才兴盛起来的,我们承受的是天命。为了这次出征,我又占卜一次,卜兆表明,上天又要来帮助我们了,这是上天显示的威严,谁都不能违抗,你们应该顺从天意,帮助我成就这个伟大的事业!”这是动员、也是命令,臣子们听了,众志成城,随同周公一起东征。周公的话,史官记载下来,这就是《尚书》里的《大诰》。<br/>&nbsp;&nbsp;&nbsp;&nbsp;周公东征,是一场很艰苦的战争,是武王代纣之战的继续。这次战争持续了三年,终于平定了管叔、蔡叔、武庚联合的武装叛乱。武庚、管叔被杀,蔡叔被流放。蔡叔死了以后,他的儿子胡品德高尚,为人善良,和他的父亲大不一样。周公听到之后,便提拔他作鲁国卿士。胡把鲁国治理得很好,周公又把他封到新蔡。周公讨平管、蔡之后,乘胜东进,消灭了参加叛乱的五十多个小国。周公东征的胜利,粉碎了以武庚为头子的反动势力的复辟阴谋,把周朝的统治地区延伸到东部沿海地区。<br/><br/>&nbsp;&nbsp;&nbsp;&nbsp;封国建邦 拱卫王室<br/><br/>&nbsp;&nbsp;&nbsp;&nbsp;如何统治被征服的地区,是战争胜利之后的大问题。武庚和奄国、淮夷的叛乱,表明重要地区不能再用旧的氏族首领,必须分封周族中最可信赖的成员。这和武王分封已经有所不同。周公把弟弟康叔封派到商统治的中心地区,以朝歌为都,建立卫国,为卫侯。分给他殷民七族,大多是些有某种手工艺专长的氏族。康叔封的封地不仅面积大,而且还有八师兵力,以防止殷民的再度反抗。为了使康叔封强化统治,周公先后给康叔封发布《康诰》、《酒诰》、《梓材》三篇文告,这是周公对被征服地区的施政纲领。三篇的主旨是“敬天保民”、“明德慎罚”,为的是使殷民经过战乱后安定下来,从事正常的农业生产和商业活动。<br/>&nbsp;&nbsp;&nbsp;&nbsp;康叔封上任的时候,周公特别嘱咐他说:“小人是难治理的,你要尽心竭力去作,不要贪图安逸玩乐,那样才能把殷民治好。我听人说;‘民怨不在大,也不在小,在于使不驯服的人驯服。使不努力的人努力。你的职务就是把我们周王的事业发扬光大,安定殷民成为我们周朝顺从的百姓。”<br/>&nbsp;&nbsp;&nbsp;&nbsp;如果殷民反抗,周公告诉康叔封,要实行坚决镇压。他说:“假如当政的人不对罪犯实行惩戒,上天给我们的法律就会紊乱和废弃。我们应当依照文王制定的刑罚,去惩处那些不可宽大赦免的人。”但是,“执行刑罚要慎重。人有小罪,如果不是偶然的过失,而是明知故犯、坚持不改,其罪虽小,不可不杀。人有大罪,如果出于一时过失,不坚持错误,不顽固到底,能自首悔罪,无所隐瞒,其罪虽大,也可不杀。”周公就是这样教导他的兄弟,把他的一套统治办法带到卫国去。<br/>&nbsp;&nbsp;&nbsp;&nbsp;周公的长子伯禽,封到鲁(今山东省曲阜市)地区,建立了鲁国。分给伯禽殷民六族,也都是具有某种专长的手工业氏族,作为鲁公的奴隶。姜太公原被封为齐侯,都城营丘(今山东省临淄北),这次姜太公平定叛乱有功,封地扩大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建立了齐国。<br/>&nbsp;&nbsp;&nbsp;&nbsp;周公的同姓召公被封到燕,召公长子在平叛之后才就封,建都于蓟(今北京一带)。燕是周王朝东北方的屏障。此外,唐叔(成王的弟弟)封在以前夏朝的所在地(今山西省太原市南),建立了晋国;纣王的哥哥微子反对纣王,也反对武庚叛乱,因此也受了分封,在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建立了宋国。周公还分封了大大小小的同姓国和异姓国。据记载:周公“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公把周朝的同姓兄弟、功臣、贵族安插在全国各个重要据点,这样,周王室就处在一个安全的屏障之中。此外,各诸侯国又在国内把一部分土地分赐给大夫,称为采邑。这一系列大小奴隶主,构成了周朝统治全国的基础,也组成了以王室为中心包括许多诸侯国的统治体系。<br/>&nbsp;&nbsp;&nbsp;&nbsp;周公还设立了庞大的官僚机构。中央有太师、太保,辅助周王统治天下;有三事大夫:常伯、常任、准人,分别管理地方民事,选任政府官吏,负责司法审判等;有六大:大史、大祝、大卜、大宰、大宗、太大,分别负担诸行政事务和宗教祭祀活动;还有司徒(管农田耕作)、司空(管官职事)、司马(管军事军赋)、司寇(管司法)、虎臣(管宫廷侍卫)、膳夫(管出纳三命)、趣马(管天子马匹)等等。这些统称“内服”职官,都是专管朝廷事务的。<br/>&nbsp;&nbsp;&nbsp;&nbsp;此外,还有许多“外服”职官,如侯、甸、男,是处理诸侯国事务的。在诸侯国内和卿、大夫的采邑里,也设立了一套政治军事组织。同姓诸侯除了和周天子保持着从属的政治关系以外,还和周天子保持着严格的宗法关系。宗法关系的中心是确认嫡长子的继承权。嫡长子的继承权有明显的政治性质,他不仅可以继承财产,而且可以继承政治地位。<br/>&nbsp;&nbsp;&nbsp;&nbsp;周朝实行同姓不婚制度,异姓之间结婚不受限制,这样,周天子和异姓诸侯之间,就有以依靠通婚建立起血缘联系。所以,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叔伯,称异姓诸侯为甥舅,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周公以前就有,但是到周公执政和辅佐成王期间,这些制度更加完备了。周公正是通过这些制度,凭借着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把他对付殷人的那一套政策贯彻下去。周公实行这套办法是有效果的,经过10年努力,到成王当政时,政令可以下达到各封国的各国官吏。周朝的统治终于巩固了。<br/></p></div></font>
<p>说起周公之礼,恐怕还得先从镐京及老子说起。</p><p></p><p>春天。<br/>大周朝的首都,镐京。<br/>镐京大学的校园,绿草荫荫,鲜花灿烂,林木葱葱。<br/>作为大周朝的第一学府,镐京大学代表了周朝教育的最高水平。汇集了全国最优秀的学子,也是大周朝培养思想家、政治家、社会学家以及军事学家的地方。<br/>梅花绚烂的时候,正是镐京大学开学的日子。<br/>&nbsp;<br/>一。老子<br/>&nbsp;<br/>镐京大学哲学系的学生会主席李耳是骑着一条大青牛到学校来报到的。<br/>&nbsp;<br/>镐京大学思想家多如牛毛,就象现在大街上的总经理一样。树上飘下一片树叶,就能砸到两个思想家和一个精神病人。在本质上,精神病其实和思想家只差一层薄薄的纸,这张纸捅破了,思想家其实也就是精神病。镐京大学的隔壁有家精神病院,专门收留镐京大学哲学系的学生。可见周朝的商人也是比较有头脑,对精神病院的选址很有讲究,完全符合经济地理的原则。<br/>&nbsp;<br/>骑着大青牛的李耳一直认为自己不过是牛毛中的一根,但是是最粗的那一根。作为有思想的人中最有思想的人,骑着大青牛的李耳自然比别人要牛,李耳有句口头禅是“这话是老子说的”,充分显示了他作为学生会主席、头号思想家、最粗的那根牛毛之权威。外号专家孔子给李耳取了个外号叫“老子”,这个名字逐渐叫开来,而后人也渐渐忘了李耳的真名,只知老子而不知李耳。<br/>&nbsp;<br/>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每每有些争执,有的同学也经常会引用李耳的话,并以加重的语气声明,“这话是老子说的”,以显示其权威性,其他同学也就哑口无言了。直到现在,这话依然还挂在某些人的嘴边,尤其是在吵架的时候,我们经常能听到这句口头禅。其实吵架的人说的话,老子并没有说过,这完全是对老子的栽赃陷害。<br/>&nbsp;<br/>老子将他的大青牛拴在宿舍门前的树上,从青牛身上卸下他的行李,哼哼哧哧地搬进了宿舍。打开行李,宿舍里立即弥漫着浓重的草药味道,同宿舍的庄子狠狠得刺溜了一下鼻涕,打了个惊天动地的喷嚏。<br/>&nbsp;<br/>老子抬起头,对庄子笑了一下,从口袋里掏出一粒兰色的药丸,递给庄子。<br/>&nbsp;<br/>老子喜欢练丹,经常弄一些草药在一起捣鼓,无论到哪里,老子总是随身带着一些中草药、盆盆罐罐以及他的炼丹炉,这个炼丹炉就是后来老子当上太上老君后把孙悟空炼成火眼金睛的炉子,当属无价之宝,老子一直小心翼翼地看着他的宝贝,连睡觉的时候都抱着。<br/>&nbsp;<br/>镐京大学医学系主任神农有一块试验田,种了不少草药,老子是那里的常客,经常借着和神农探讨中草药药理的机会,到试验田去顺一些草药回来。所以神农看到老子就头疼,把他当贼一样防着。<br/>&nbsp;<br/>“什么玩意?”庄子接过药丸,狐疑地看了一下,药丸上有两个字,第一个字是“伟”,第二个字看得不太清楚。<br/>&nbsp;<br/>“我寒假的时候在家炼出来的,用了你就知道了”。老子诡秘地笑着。<br/>&nbsp;<br/>老子能当上学生会主席,后来还被评为大周朝最优秀的学生干部,再后来成为世人景仰的太上老君,可见,老子是比较会笼络人心的。据说晚上有人看到老子进了镐京大学校长、哲学系主任周公的办公室,送了一大把兰色药丸给周公。周公亲自和医学系网名叫“朝为云、暮为雨”的著名美女以各种无花八门的手法和姿势研究了这种药丸的神奇功效,美女觉得自己仿佛飞到九天,悬在空中,早上离开周家的时候,依然神态慵懒,脚步发飘,如在云里雾里。该美女后来将自己的网名改为“九天玄女”,写了一本书名曰《玉女心经》,以纪念和周公一起做实验的难忘经历,而做实验的姿势和手法后来被学术界和思想界称为“周公之礼”。</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本文是ZT的</p><p></p>
<p>周公....就是周公啊,</p><p>汗水</p>
<p>庄子试用了老子给的药丸后,写下了:方死方生,方生方死……</p>
周公之礼是指性生活吗[em04]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陪陪</i>在2006-4-11 9:30:00的发言:</b><br/><p>周公....就是周公啊,</p><p>汗水</p></div><p>.... </p><p>看文章了没有啊</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1 21:42:55编辑过]
相传西周初年,世风浇薄,婚俗混乱。辅佐天子执政的周公为整饬民风,亲自制礼教民。周公格外重视婚礼,从男女说亲到嫁娶成婚,共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七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细致的规定,合称“婚义七礼”、“士婚义七礼”,为让“士”人理解如何执行“七礼”,周公遂与妻子一起演礼,现身说法。可演试到“敦伦”一节时,周公之妻拒绝了。敦伦,即敦睦夫妇之伦,含有指导新婚夫妇依礼行事的用意。但妻子不同意演试“敦伦”。踌躇间,周公见到儿子伯禽摆弄的几个葫芦瓢,试合两爿能重新合为一个葫芦,他灵感顿生。次日,周公把“士”人子弟召到辟雍(学校),讲解“婚义七礼”,说到“敦伦”时,他拿出一对原配的葫芦瓢来,以此为喻:未分之前如混沌一体,剖开之后如男女有别,敦夫妇之伦,就如同把葫芦瓢重新合为一体,其仪男俯女仰,以合天覆地载的万物推原之理,于是阴阳合谐,乾坤有序,维纲常而多子孙。从此新婚夫妇均据“七礼”行事,原本的教具葫芦瓢也在婚礼上被奉为礼器:用根绳子拴住两个瓢柄,表示夫妇二体合一;又得一仰一合地摆在新房内,象征男俯女仰及子孙繁衍。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周公制定的婚仪亦渐废弛,孔子遂重修礼典。修到“士婚义”中“敦伦”一节时,他认为时过境迁,可以省掉。“六礼”于是产生。不过民间照旧把世代相传的葫芦瓢置于婚仪中。孔子又顺遂民意收葫芦瓢入礼书,称为“合卺”,不算婚仪中的正规礼器,而是夫妇“共牢而食”(即共吃祭祀肉食)后以酒漱口的器具。时间一久,不少人认为这是喝“同心酒”的器具;也有人仍学前辈的做法将其一仰一合地放着,哪里还知晓它的本义呢? <br/><br/>结合初民婚配的发展史实来考察这类民间传说,似乎不无道理。考古发现,如半坡和马家窑类型的文化遗存中,都有模拟葫芦整体和纵剖面的陶制器物,有人就认为这是人类原始的交媾符号;而在漫长的风俗实践中,葫芦也经常扮演男女结合象征物的角色,如有些地区在男女新婚之夜,婆婆要向媳妇赠送葫芦形状的“礼馔”,上面既有莲花一朵暗示女性,又有突起物一个表示男性;有些地区姑娘出嫁时,要佩戴绣有葫芦的织物;还有些地区流行着在洞房梁上悬挂木勺的习俗,也可看作是葫芦瓢的演变。此外,后人常称夫妇同房为“周公之礼”,虽然带有戏谑意味,但也能说明古人对此事之伦理性质的看重。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猫王gxl</i>在2006-4-11 23:27:00的发言:</b><br/>未分之前如混沌一体,剖开之后如男女有别,敦夫妇之伦,就如同把葫芦瓢重新合为一体</div><p>所以女子首次性行为雅称“破瓜”——葫芦的古名就是瓠瓜。 </p><p>其实在周代,礼制并不过分僵化:“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诗经》中录有众多男女求偶幽会之诗,以发扬周礼为理想的孔子并不觉得难堪,反而说是“思无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