嗣封世子札致荷兰出海王(讨论施琅的都进来看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3:09:53
<p>荷兰莱顿大学图书馆保存了一封抬头为“嗣封世子札致荷兰出海王”的信,信主是留守在厦门地区的郑经。原文如下: <br/><br/>嗣封世子札致荷兰出海王: <br/><br/>萧元回具述,王雅意通好。又览王及巴礼与荷兰人书,备见诚实,心甚嘉之。 <br/><br/>去岁王舟到彭湖时,有书与彭湖地方官。地方官不敢自裁,即弛启来闻。不佞随谕地方官,转达通商永为和好,无失我先王德意。比及谕至彭湖,而王舟已往福州,缘不及致。及王至金门,不佞又令忠明伯弛书与王。王以与虏有约,不便爽信,遂致两国之众,干戈相寻。思明百姓失亡虽多,而王之兵士损伤不少,俱非两国之初意。不佞为民物主,凡属有生之伦、虱豺之微,莫不爱惜,而况两国之民皆吾赤子者哉! <br/><br/>然此皆已往之事,不足以伤大德。今特遣户部主事叶亨、练勇营苏玑,分为二舟,各持一书,前来通好。惟王念和好之德,通商之利,合力御虏,务使彼此有信可凭。盟约已定,即<font color="#f70938">授王以南澳之地,悉还荷兰之人</font>。信使来往,货物流通,岂不美哉。和好之後,两无爽约。天日在上,决不食言。惟王裁之。 <br/><br/>此札。 <br/><br/>十二月初八日。冲。</p><p>&nbsp;</p><p></p><p>此函原件为宣纸,尺寸为112x27.5厘米。全函共26行,320字。函十折,首折为暗红色石印双龙拱日云纹图案,中间钤有一方“招讨大将军印”篆书朱印(见附件)。印上方有一“札”字。首折右侧有两处火漆。第九、十折为空白纸。<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3 13:54:05编辑过]
<p>荷兰莱顿大学图书馆保存了一封抬头为“嗣封世子札致荷兰出海王”的信,信主是留守在厦门地区的郑经。原文如下: <br/><br/>嗣封世子札致荷兰出海王: <br/><br/>萧元回具述,王雅意通好。又览王及巴礼与荷兰人书,备见诚实,心甚嘉之。 <br/><br/>去岁王舟到彭湖时,有书与彭湖地方官。地方官不敢自裁,即弛启来闻。不佞随谕地方官,转达通商永为和好,无失我先王德意。比及谕至彭湖,而王舟已往福州,缘不及致。及王至金门,不佞又令忠明伯弛书与王。王以与虏有约,不便爽信,遂致两国之众,干戈相寻。思明百姓失亡虽多,而王之兵士损伤不少,俱非两国之初意。不佞为民物主,凡属有生之伦、虱豺之微,莫不爱惜,而况两国之民皆吾赤子者哉! <br/><br/>然此皆已往之事,不足以伤大德。今特遣户部主事叶亨、练勇营苏玑,分为二舟,各持一书,前来通好。惟王念和好之德,通商之利,合力御虏,务使彼此有信可凭。盟约已定,即<font color="#f70938">授王以南澳之地,悉还荷兰之人</font>。信使来往,货物流通,岂不美哉。和好之後,两无爽约。天日在上,决不食言。惟王裁之。 <br/><br/>此札。 <br/><br/>十二月初八日。冲。</p><p>&nbsp;</p><p></p><p>此函原件为宣纸,尺寸为112x27.5厘米。全函共26行,320字。函十折,首折为暗红色石印双龙拱日云纹图案,中间钤有一方“招讨大将军印”篆书朱印(见附件)。印上方有一“札”字。首折右侧有两处火漆。第九、十折为空白纸。<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3 13:54:05编辑过]
<p>题目太不醒目了吗???</p><p>&nbsp;怎么没有人理呢</p>
<p>&nbsp;讨论施琅的其他帖子这么热,怎么这个没人看呢</p><p>再没有人我要把名字改到最火爆了哈</p>
那时候郑氏已经撤出金、厦,根本无力控制南澳一岛,<br/>郑氏不过是作个友好姿态,避免在抗清的时候两面受敌而已。<br/>你要拿这种东西说事,<br/>那满清还想让荷兰协助攻郑,把整个台湾作为酬劳给荷兰人呢。<br/><br/>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godgod</i>在2006-4-3 15:48:00的发言:</b><br/>那时候郑氏已经撤出金、厦,根本无力控制南澳一岛,<br/>郑氏不过是作个友好姿态,避免在抗清的时候两面受敌而已。<br/>你要拿这种东西说事,<br/>那满清还想让荷兰协助攻郑,把整个台湾作为酬劳给荷兰人呢。<br/><br/></div><p>泪水 。。。。&nbsp;&nbsp; 终于有人理我了</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godgod</i>在2006-4-3 15:48:00的发言:</b><br/>那时候郑氏已经撤出金、厦,根本无力控制南澳一岛,<br/>郑氏不过是作个友好姿态,避免在抗清的时候两面受敌而已。<br/>你要拿这种东西说事,<br/>那满清还想让荷兰协助攻郑,把整个台湾作为酬劳给荷兰人呢。<br/><br/></div><p>&nbsp; </p><p>对,清朝也是“想”而已,又没有做,和郑氏一样…… </p><p>呵呵,对于自己憎恶的清朝,态度就格外严厉,双重标准的把戏熟练得很。 </p><p>可惜,历史只看结果,清朝统一台湾就是为中国对台湾享有主权提供了历史依据。</p>
要是你也会这么干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3 19:33:16编辑过]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大秦猛士</i>在2006-4-3 16:38: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godgod</i>在2006-4-3 15:48:00的发言:</b><br/>那时候郑氏已经撤出金、厦,根本无力控制南澳一岛,<br/>郑氏不过是作个友好姿态,避免在抗清的时候两面受敌而已。<br/>你要拿这种东西说事,<br/>那满清还想让荷兰协助攻郑,把整个台湾作为酬劳给荷兰人呢。<br/><br/></div><p>&nbsp; </p><p>对,清朝也是“想”而已,又没有做,和郑氏一样…… </p><p>呵呵,对于自己憎恶的清朝,态度就格外严厉,双重标准的把戏熟练得很。 </p><p>可惜,历史只看结果,清朝统一台湾就是为中国对台湾享有主权提供了历史依据。</p></div><p></p>你的意思是说,双方都想搞卖国,又都没有卖成。后来其中一个卖国贼把另一个卖国贼给灭了,是吗?
希望说郑经是保汉人最后江山的人来解释一下
没做个P?<br/>历史上明摆着的。<br/>康熙派人联络荷兰人,<br/>荷兰人害怕鸡飞蛋打不愿出大力而已。<br/><br/><br/>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godgod</i>在2006-4-5 22:45:00的发言:</b><br/>没做个P?<br/>历史上明摆着的。<br/>康熙派人联络荷兰人,<br/>荷兰人害怕鸡飞蛋打不愿出大力而已。<br/><br/><br/></div><p></p><p>&nbsp;</p><p>所以清朝还是靠自己的力量拿下台湾,让皇汉少了个骂人的理由,真是罪过罪过。[em02]</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国祚绵长</i>在2006-4-3 19:32:00的发言:</b><br/><p><font color="#ff0000">转贴:</font></p><p><font color="#ff0000">(注:本人并不对此文的论据负责)</font></p><p><font color="#ff0000"></font></p><p><em><font color="#1111ee">《清实录》载:康熙十二年十月,清水师提督施琅邀会被郑成功逐出台湾的荷兰侵略者夹板船击取浯屿、金门二岛,康熙对荷兰出海王(荷海军司令波特)率领舟师,协力击败郑军,给予特别嘉奖,并纵任其在我国沿海继续横行霸道。翌年八月,荷兰出海王带领战船十艘、兵千人,与清军约于十月初往澎湖攻打郑军,候风进取台湾。至康熙十八年二月,康熙又“特谕荷兰国王,令具夹板船二十艘,载劲兵协力攻取二岛(台湾、澎湖)。”《台湾外志》亦载:“荷兰揆一王领战船为前导,合李率泰水师,用力争战,平定沿海诸岛,原约合师代彼恢复台湾……”</font></em> <br/></p><p><em><font color="#0938f7">清郑谈判文书:<br/>  自海上用兵以来,朝廷屡下招抚之令,而议终不成。皆由封疆诸臣,执泥削发登岸,彼此龃龉。台湾本非中国版籍,而足下父子,自开荆榛。且眷怀胜国,未尝如吴三桂之僭妄。本朝亦何惜海外弹丸之地,不听田横壮士逍遥其间乎?今三藩殄灭,中外一家。豪杰失时,必不思嘘已灰之焰,毒疮痍之民。若能保境息民,则从此不必登岸,不必剃发,不必易衣冠,称臣入贡可也。不称臣,不入贡亦可也。以台湾为箕子之朝鲜,为徐福之日本,与世无患,与人无争……。 <br/>  清荷联合出兵灭郑协议 <br/>  第八条:克服金,厦两岛后,荷人必要时,得在二者之间,择其一或其他地域,以驻舰队,以防海贼攻击。 <br/>  第九条:克服金,厦两岛后,联军应驰往台湾,攻取此岛后,清军应将该岛以及一切城堡物件交与荷人,以供荷人居住。</font></em></p><br/></div><p>这么多年了 所以什么协议都是这2条麻烦你们转帖时候自己也出点力 把全文都转上来 </p><p>&nbsp;我都奇怪了&nbsp; 为什么到现在为止&nbsp; 世界保存这份协议只有第8条和第9条?</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中国sunyan</i>在2006-4-6 13:52: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国祚绵长</i>在2006-4-3 19:32:00的发言:</b><br/><p><font color="#ff0000">转贴:</font></p><p><font color="#ff0000">(注:本人并不对此文的论据负责)</font></p><p><font color="#ff0000"></font></p><p><em><font color="#1111ee">《清实录》载:康熙十二年十月,清水师提督施琅邀会被郑成功逐出台湾的荷兰侵略者夹板船击取浯屿、金门二岛,康熙对荷兰出海王(荷海军司令波特)率领舟师,协力击败郑军,给予特别嘉奖,并纵任其在我国沿海继续横行霸道。翌年八月,荷兰出海王带领战船十艘、兵千人,与清军约于十月初往澎湖攻打郑军,候风进取台湾。至康熙十八年二月,康熙又“特谕荷兰国王,令具夹板船二十艘,载劲兵协力攻取二岛(台湾、澎湖)。”《台湾外志》亦载:“荷兰揆一王领战船为前导,合李率泰水师,用力争战,平定沿海诸岛,原约合师代彼恢复台湾……”</font></em> <br/></p><p><em><font color="#0938f7">清郑谈判文书:<br/>  自海上用兵以来,朝廷屡下招抚之令,而议终不成。皆由封疆诸臣,执泥削发登岸,彼此龃龉。台湾本非中国版籍,而足下父子,自开荆榛。且眷怀胜国,未尝如吴三桂之僭妄。本朝亦何惜海外弹丸之地,不听田横壮士逍遥其间乎?今三藩殄灭,中外一家。豪杰失时,必不思嘘已灰之焰,毒疮痍之民。若能保境息民,则从此不必登岸,不必剃发,不必易衣冠,称臣入贡可也。不称臣,不入贡亦可也。以台湾为箕子之朝鲜,为徐福之日本,与世无患,与人无争……。 <br/>  清荷联合出兵灭郑协议 <br/>  第八条:克服金,厦两岛后,荷人必要时,得在二者之间,择其一或其他地域,以驻舰队,以防海贼攻击。 <br/>  第九条:克服金,厦两岛后,联军应驰往台湾,攻取此岛后,清军应将该岛以及一切城堡物件交与荷人,以供荷人居住。</font></em></p><br/></div><p>这么多年了 所以什么协议都是这2条麻烦你们转帖时候自己也出点力 把全文都转上来 </p><p>&nbsp;我都奇怪了&nbsp; 为什么到现在为止&nbsp; 世界保存这份协议只有第8条和第9条?</p></div><p></p>这个嘛,能者多劳,还是留给学富五车、智商足够高的某人来完成吧。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godgod</i>在2006-4-3 15:48:00的发言:</b><br/>那时候郑氏已经撤出金、厦,根本无力控制南澳一岛,<br/>郑氏不过是作个友好姿态,避免在抗清的时候两面受敌而已。<br/>你要拿这种东西说事,<br/>那满清还想让荷兰协助攻郑,把整个台湾作为酬劳给荷兰人呢。<br/><br/></div><p>都是想而已,一方是买国,一方是姿态.没有比这再标准的双重标准了吧?</p>
哈哈,所以说道德观对于评价历史问题是次要因素
<p><em><font color="#0938f7">  清荷联合出兵灭郑协议 <br/>  第八条:克服金,厦两岛后,荷人必要时,得在二者之间,择其一或其他地域,以驻舰队,以防海贼攻击。 <br/>  第九条:克服金,厦两岛后,联军应驰往台湾,攻取此岛后,清军应将该岛以及一切城堡物件交与荷人,以供荷人居住。</font></em></p><p>这两条的用语也太现代白话文了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