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斯坦福大学公开蒋介石早年日记揭密(图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8:02:40
<table class="20v" height="56"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5%"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div align="center"><b><font color="#000066">美国斯坦福大学公开蒋介石早年日记揭密(图文)</font></b> </div></td></tr></tbody></table><hr align="center" width="95%" noshade="true" size="1"/><table class="12v" height="3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5%"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valign="top"><div align="center">2006年03月31日 16:19</div></td></tr></tbody></table><table class="14-1v"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85%"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div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chinanews.com.cn/news/2006/2006-03-31/8/U90P4T8D710877F107DT20060331161954.jpg" border="1" alt=""/><br/><br/><div align="left">&nbsp;&nbsp;&nbsp;&nbsp;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中心于三月三十一日对公众公开蒋介石早年日记。作者:刘丹</div><br/><img src="http://www.chinanews.com.cn/news/2006/2006-03-31/8/U90P4T8D710877F116DT20060331161954.jpg" border="1" alt=""/><br/><br/>蒋介石早年日记。(照片由蒋家提供)<br/><br/><img src="http://www.chinanews.com.cn/news/2006/2006-03-31/8/U90P4T8D710877F118DT20060331164548.jpg" border="1" alt=""/><br/><br/>蒋介石日记的缩微胶卷样品。 作者:陈钢<br/></div></td></tr></tbody></table><p>中新网旧金山3月30日电 通讯:美国胡佛研究中心公开蒋介石早年日记 </p><p>  作者 刘丹 </p><p>  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中心于本月三十一日对公众公开蒋介石早年日记,只要经过办理简单手续,任何人都可以在该中心的档案馆查阅缩微胶片影印后的复制件。中心负责人表示,即将面世的日记真实记载了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三一年期间蒋介石的心路历程,为学术界全面完整研究中国近代政治、军事、社会、经济和历史提供了独特的第一手资料。这也是蒋介石最原始和最完整的日记首次公诸于众。</p><p>  一九七五年四月五日,蒋介石在台北去世,他的个人日记遗留给长子蒋经国。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蒋经国告别人世,将父亲和自己的日记交给三子蒋孝勇。一九九六年,蒋孝勇英年早逝,两蒋日记由其妻蒋方智怡保存。 </p><p>  二零零四年十二月,蒋方智怡代表蒋家将两蒋日记暂存胡佛研究中心,期限五十年,蒋家可以随时取回。其中蒋介石的日记跨越近六十年,从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七三年止。 </p><p>  蒋介石日记公开前日,记者来到胡佛研究中心档案馆,访问了参与整理日记的蒋家第三代成员、中心的两位学者、档案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 </p><p>  谁负责整理日记? </p><p>  胡佛研究中心中国问题专家马若孟和研究员郭岱君参与了整理两蒋日记的工作。蒋氏家族居住在美国的第三代中有专人负责先行阅读、过滤两蒋日记,之后由马若孟和郭岱君整理,郭岱君撰写日记的中英文说明。 </p><p>  促成两蒋日记落户胡佛研究中心的郭岱君女士,被媒体称为“幕后推手”的关键人物,她曾经是李登辉时代的“总统府”新闻发言人。马若孟则是中心档案馆顾问和荣誉资深研究员。 </p><p>  哪些内容暂不公开? </p><p>  中心在处理两蒋日记时,基于蒋家人的要求,以及西方处理私人日记的一贯做法,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暂不公开:涉及其个人或家属的隐私、健康及财务;涉及对在世人士的批评等。 </p><p>  根据记者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蒋家人表示,出于对蒋介石个人和历史的尊重,此次公开的日记中隐去的内容极为有限,完全不影响日记的完整。即使是涉及对在世人士的批评,也只是略去其姓名和具体事件。 </p><p>  至于涉及以上部分内容的日记何时可以全部公开?中心曾在去年表示:三十年后,也就是2035年,蒋介石日记的全部内容将公诸于众。而蒋家人新近称,希望在五、六年内全部公开。 </p><p>  最原始和最完整的日记 </p><p>  马若孟表示,以前出版的各类蒋介石日记,多少因政治上的人为因素,而不能完整、全面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此次公开的蒋介石早年日记,将是目前最原始、最完整的内容。 </p><p>  郭岱君赞扬蒋方智怡“了不起,做了一个勇敢和明智的决定”,让蒋介石日记可以在胡佛一流而专业的保存技术支持下,“安全的保存起来,并且客观、公正、公开,供全世界的学者使用。不但对研究中国近代史贡献极大,而且对于世人了解蒋介石的思想、他的决策过程、以及他对国事的看法,帮助甚大。” </p><p>  为何首先公开早年的日记? </p><p>  研究中心处理蒋介石日记的方式也是按照西方处理档案的常规及专业做法,依序按年代进行。蒋介石一生中坚持不懈写日记,基本上每年一本,有时一年两、三本。但最早两年的份量较少,有些内容失散或遭损毁。中心并没有发现一九二四年的日记,估计目前存放在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内。 </p><p>  该部分内容有何特别之处? </p><p>  郭岱君介绍说,这部分日记记录了从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三一年的十五年间,蒋介石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主持黄埔军校、东征北伐,经历孙中山逝世、国民党内部和中国社会变革以及日本入侵的过程。她说,“他希望中国统一、富强、尊严、现代化。” </p><p>  蒋介石坚持每天以毛笔记录日记,内容包括个人情绪、生活杂事以及重大事件等。蒋介石在日记中花了相当的篇幅记录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p><p>  中心如何管理保存日记? </p><p>  二零零四年十二月,中心正式替蒋家保存两蒋日记。据技术人员介绍说,近百本以毛笔书写的日记因年代久远,纸张早已陈旧发黄。同时由于饱受水渍、虫蚀、发霉的侵害,日记的损毁程度正在继续加深。尽管这些日记曾经在八十年代被拍摄成十六毫米的缩微胶片,遗憾的是,这些胶片并未以档案存放的标准保存,致使胶片有明显的损害痕迹。 </p><p>  技术人员首先对日记本除潮除霉,存放在中心恒温恒湿无酸的档案库中。同时,使用高质量的三十五毫米胶片,依据美国“学者专用图书馆”对档案文件的保存标准,采用目前保存档案最先进、最安全的方式,对每篇日记逐一拍摄,并将缩微胶片以A4大小的纸张复制并影印出来,以保证对公众开放的复制件与原件一样完全真实可信。 </p><p>  据档案馆的人士介绍说,保存蒋介石日记的档案库就象银行的保险柜一样由专人把关,一般人不得靠近。档案馆馆长和另一位负责档案收藏的人员各持一把钥匙,两把合起来才能打开库门,提取需要的材料。哪怕是负责整理日记的蒋家人、郭岱君和马若孟,也不能接触到原件,只能提取复制件进行工作。 </p><p>  日记将以何种形式出现? </p><p>  据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即将公开的蒋介石日记年度跨越十五年(缺少一九二四年),分装在八个档案盒中,每个盒子中装有按年代排序编号的文件夹,夹子内存放的是A4大小的日记复制件。与以往需要借用机器阅读缩微胶片相比,复制件的提供将大大方便使用者阅读。 </p><p>  蒋介石日记中,一九一七年的份量最少,只有一个文件夹。一九二四年遗缺,其余年份月份齐全,均存放在十余个至二十余个不等的文件夹中。 </p><p>  公众可以查阅蒋介石日记 </p><p>  原本只有专家学者才可以查阅的蒋介石日记,自三月三十一日起,普通大众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到档案馆查阅,手续简单,只需到档案馆前台提交附有本人照片的有效证件,并填写一份表格即可。 </p><p>  工作人员介绍说, 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日本、欧美等国的学者最急迫到档案馆阅读有关日记, 这些学者往往一呆就是两、三个月,甚至一年,仔细翻阅,深入研究。 </p><p>  查阅者需要遵守哪些规定? </p><p>  依据中心档案馆的规定,查阅日记者不得使用任何工具对日记进行翻拍,包括相机、带拍摄功能的手提电话、电脑或者扫描仪。进入档案馆阅览室不得携带除手提电脑之外的任何用具,所有个人物品需存放在室外的储藏柜中。借阅者如需要摘抄日记内容,只能使用阅览室提供的纸和笔。任何人对日记的引用均需遵循美国版权法规定。蒋家人拥有对日记的版权所有。 </p><p>  各国专家学者齐聚胡佛 </p><p>  去年二月,胡佛研究中心成立了近代中国档案研究计划,以胡佛丰富的馆藏、专业的管理和一流的保存技术为各国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专家学者提供资讯。自中心宣布即将在今春公开蒋介石日记后,先后有亚洲、欧洲等国的学者提出申请预约,希望能先睹为快。目前已经等候在斯坦福的就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两位历史学家杨天石和张海鹏,他们将在胡佛进行两个月的研究。</p><table class="20v" height="56"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5%"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div align="center"><b><font color="#000066">美国斯坦福大学公开蒋介石早年日记揭密(图文)</font></b> </div></td></tr></tbody></table><hr align="center" width="95%" noshade="true" size="1"/><table class="12v" height="3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5%"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valign="top"><div align="center">2006年03月31日 16:19</div></td></tr></tbody></table><table class="14-1v"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85%"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div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chinanews.com.cn/news/2006/2006-03-31/8/U90P4T8D710877F107DT20060331161954.jpg" border="1" alt=""/><br/><br/><div align="left">&nbsp;&nbsp;&nbsp;&nbsp;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中心于三月三十一日对公众公开蒋介石早年日记。作者:刘丹</div><br/><img src="http://www.chinanews.com.cn/news/2006/2006-03-31/8/U90P4T8D710877F116DT20060331161954.jpg" border="1" alt=""/><br/><br/>蒋介石早年日记。(照片由蒋家提供)<br/><br/><img src="http://www.chinanews.com.cn/news/2006/2006-03-31/8/U90P4T8D710877F118DT20060331164548.jpg" border="1" alt=""/><br/><br/>蒋介石日记的缩微胶卷样品。 作者:陈钢<br/></div></td></tr></tbody></table><p>中新网旧金山3月30日电 通讯:美国胡佛研究中心公开蒋介石早年日记 </p><p>  作者 刘丹 </p><p>  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中心于本月三十一日对公众公开蒋介石早年日记,只要经过办理简单手续,任何人都可以在该中心的档案馆查阅缩微胶片影印后的复制件。中心负责人表示,即将面世的日记真实记载了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三一年期间蒋介石的心路历程,为学术界全面完整研究中国近代政治、军事、社会、经济和历史提供了独特的第一手资料。这也是蒋介石最原始和最完整的日记首次公诸于众。</p><p>  一九七五年四月五日,蒋介石在台北去世,他的个人日记遗留给长子蒋经国。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蒋经国告别人世,将父亲和自己的日记交给三子蒋孝勇。一九九六年,蒋孝勇英年早逝,两蒋日记由其妻蒋方智怡保存。 </p><p>  二零零四年十二月,蒋方智怡代表蒋家将两蒋日记暂存胡佛研究中心,期限五十年,蒋家可以随时取回。其中蒋介石的日记跨越近六十年,从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七三年止。 </p><p>  蒋介石日记公开前日,记者来到胡佛研究中心档案馆,访问了参与整理日记的蒋家第三代成员、中心的两位学者、档案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 </p><p>  谁负责整理日记? </p><p>  胡佛研究中心中国问题专家马若孟和研究员郭岱君参与了整理两蒋日记的工作。蒋氏家族居住在美国的第三代中有专人负责先行阅读、过滤两蒋日记,之后由马若孟和郭岱君整理,郭岱君撰写日记的中英文说明。 </p><p>  促成两蒋日记落户胡佛研究中心的郭岱君女士,被媒体称为“幕后推手”的关键人物,她曾经是李登辉时代的“总统府”新闻发言人。马若孟则是中心档案馆顾问和荣誉资深研究员。 </p><p>  哪些内容暂不公开? </p><p>  中心在处理两蒋日记时,基于蒋家人的要求,以及西方处理私人日记的一贯做法,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暂不公开:涉及其个人或家属的隐私、健康及财务;涉及对在世人士的批评等。 </p><p>  根据记者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蒋家人表示,出于对蒋介石个人和历史的尊重,此次公开的日记中隐去的内容极为有限,完全不影响日记的完整。即使是涉及对在世人士的批评,也只是略去其姓名和具体事件。 </p><p>  至于涉及以上部分内容的日记何时可以全部公开?中心曾在去年表示:三十年后,也就是2035年,蒋介石日记的全部内容将公诸于众。而蒋家人新近称,希望在五、六年内全部公开。 </p><p>  最原始和最完整的日记 </p><p>  马若孟表示,以前出版的各类蒋介石日记,多少因政治上的人为因素,而不能完整、全面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此次公开的蒋介石早年日记,将是目前最原始、最完整的内容。 </p><p>  郭岱君赞扬蒋方智怡“了不起,做了一个勇敢和明智的决定”,让蒋介石日记可以在胡佛一流而专业的保存技术支持下,“安全的保存起来,并且客观、公正、公开,供全世界的学者使用。不但对研究中国近代史贡献极大,而且对于世人了解蒋介石的思想、他的决策过程、以及他对国事的看法,帮助甚大。” </p><p>  为何首先公开早年的日记? </p><p>  研究中心处理蒋介石日记的方式也是按照西方处理档案的常规及专业做法,依序按年代进行。蒋介石一生中坚持不懈写日记,基本上每年一本,有时一年两、三本。但最早两年的份量较少,有些内容失散或遭损毁。中心并没有发现一九二四年的日记,估计目前存放在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内。 </p><p>  该部分内容有何特别之处? </p><p>  郭岱君介绍说,这部分日记记录了从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三一年的十五年间,蒋介石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主持黄埔军校、东征北伐,经历孙中山逝世、国民党内部和中国社会变革以及日本入侵的过程。她说,“他希望中国统一、富强、尊严、现代化。” </p><p>  蒋介石坚持每天以毛笔记录日记,内容包括个人情绪、生活杂事以及重大事件等。蒋介石在日记中花了相当的篇幅记录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p><p>  中心如何管理保存日记? </p><p>  二零零四年十二月,中心正式替蒋家保存两蒋日记。据技术人员介绍说,近百本以毛笔书写的日记因年代久远,纸张早已陈旧发黄。同时由于饱受水渍、虫蚀、发霉的侵害,日记的损毁程度正在继续加深。尽管这些日记曾经在八十年代被拍摄成十六毫米的缩微胶片,遗憾的是,这些胶片并未以档案存放的标准保存,致使胶片有明显的损害痕迹。 </p><p>  技术人员首先对日记本除潮除霉,存放在中心恒温恒湿无酸的档案库中。同时,使用高质量的三十五毫米胶片,依据美国“学者专用图书馆”对档案文件的保存标准,采用目前保存档案最先进、最安全的方式,对每篇日记逐一拍摄,并将缩微胶片以A4大小的纸张复制并影印出来,以保证对公众开放的复制件与原件一样完全真实可信。 </p><p>  据档案馆的人士介绍说,保存蒋介石日记的档案库就象银行的保险柜一样由专人把关,一般人不得靠近。档案馆馆长和另一位负责档案收藏的人员各持一把钥匙,两把合起来才能打开库门,提取需要的材料。哪怕是负责整理日记的蒋家人、郭岱君和马若孟,也不能接触到原件,只能提取复制件进行工作。 </p><p>  日记将以何种形式出现? </p><p>  据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即将公开的蒋介石日记年度跨越十五年(缺少一九二四年),分装在八个档案盒中,每个盒子中装有按年代排序编号的文件夹,夹子内存放的是A4大小的日记复制件。与以往需要借用机器阅读缩微胶片相比,复制件的提供将大大方便使用者阅读。 </p><p>  蒋介石日记中,一九一七年的份量最少,只有一个文件夹。一九二四年遗缺,其余年份月份齐全,均存放在十余个至二十余个不等的文件夹中。 </p><p>  公众可以查阅蒋介石日记 </p><p>  原本只有专家学者才可以查阅的蒋介石日记,自三月三十一日起,普通大众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到档案馆查阅,手续简单,只需到档案馆前台提交附有本人照片的有效证件,并填写一份表格即可。 </p><p>  工作人员介绍说, 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日本、欧美等国的学者最急迫到档案馆阅读有关日记, 这些学者往往一呆就是两、三个月,甚至一年,仔细翻阅,深入研究。 </p><p>  查阅者需要遵守哪些规定? </p><p>  依据中心档案馆的规定,查阅日记者不得使用任何工具对日记进行翻拍,包括相机、带拍摄功能的手提电话、电脑或者扫描仪。进入档案馆阅览室不得携带除手提电脑之外的任何用具,所有个人物品需存放在室外的储藏柜中。借阅者如需要摘抄日记内容,只能使用阅览室提供的纸和笔。任何人对日记的引用均需遵循美国版权法规定。蒋家人拥有对日记的版权所有。 </p><p>  各国专家学者齐聚胡佛 </p><p>  去年二月,胡佛研究中心成立了近代中国档案研究计划,以胡佛丰富的馆藏、专业的管理和一流的保存技术为各国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专家学者提供资讯。自中心宣布即将在今春公开蒋介石日记后,先后有亚洲、欧洲等国的学者提出申请预约,希望能先睹为快。目前已经等候在斯坦福的就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两位历史学家杨天石和张海鹏,他们将在胡佛进行两个月的研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