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统洞照大陆战略弱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1:17:39
<p>终统洞照大陆战略弱点 <br/>[8342] (2006-03-10) </p><p><br/>  对于我等凡人来说,这次“终统”事件的意义似乎主要是心理方面的。因为随着事件的发展,我们竟然发现其结果偏离了预期的轨道,呈现出令人惊讶的走势。我知道的“终统”事件大致是这样的: </p><p>  先是陈水扁亮堂堂地抛出“终统”论,然后大陆方面立即明晃晃地进行高调反击,国台办照例把“逆历史潮流而动,必然自取灭亡”之类颇具宿命论色彩的预言猛力砸在陈水扁的头上。当然,这些言辞在历次台海危机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和频繁的使用,没有什么新意,最多可以用作给小孩子讲解“陈辞滥调”时举证的范例。比较有新意的是,在国台办咒语念毕之后,胡锦涛亲自出面谴责“台独”的最新进展,同时大陆新闻媒体高调报道了军界高层人士视察“南京战区”的战备情况。这显然表明“我们很重视,后果很严重”,未免使不少被扁独行径激得热血贲张的人士感到“好戏开场”,由是精神为之一振,瞳孔为之一张。 </p><p>  正是所谓兔起鹘落,转瞬间两岸已经过完一招,但大家预期中的大陆“必定”使出的下一招却并未发出。于是陈水扁完成了“废统”这一动作,而大陆只是虚晃一枪,然后连个收势动作也没做,掸掸衣袖就转身离去,只留下因用力过猛而气喘如牛的陈水扁和因预期过高而眼球外突的众看客。 </p><p>  这正是西方戏剧界爱说的Anticlimax(反高潮,突降法),就是高调地亮相,在给予观众无限预期之后,却最终给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平凡结果,让人觉得悬在高空的一颗心无处着落。 </p><p>  我们在惊异于这种奇特结果的同时,却往往忘了追问自己的惊异意味着什么。其实,有一点是明确的:我们的惊异完全足以说明中国决策当局的对台反应模式出现了某种值得注意的变化,至少这应该是多年来第一次偏离了行为惯性的轨道;惯性动作总是有利于培养惰性预期,于是,当行动偏离惯性轨道时,就陡然打破了普遍预期,大家的 Anticlimax感就顺势而生。 </p><p>  不妨来回顾一下十多年来台海博弈中的两岸行为模式。可以说,自从李登辉开始暗挑 “台独”大旗以来,两岸就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刺激—反应”模型。因此,可以用这样几个回合来归纳以往历次台海风波的过程: </p><p>  1、李扁独势力挑衅,抛出“台独”的新动作; </p><p>  2、大陆高调反击,最基本的手段是陈闷乏味的国台办声明,最强烈的信号是大有可观的军事演习; </p><p>  3、扁独势力采取低调姿态,避免强化对大陆的刺激,并让国际社会相信:刺激大陆的 “台独”新动作并不会改变两岸关系,大陆的反应纯属过敏; </p><p>  4、经过一段时间的文攻武演之后,大陆面对沉默不语而且在美国面前满脸委屈的奸滑对手,未免感到既累且无奈,于是高强度动作渐渐平息,两岸进入新一轮平静时期。 </p><p>  这种平静局面是不持久的。一旦国际社会适应了新的局面,扁独势力总会不失时机地抛出更新的“台独”新招,从而使上述对招重新上演,开始新一轮“刺激—反应”。分析这样的循环游戏,近十多年的两岸博弈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p><p>  第一,两岸统独力量攻守关系稳定。多年来,扁独始终处于主动进攻状态,大陆一直处于被动防守状态,两岸的每一次紧张,都是由于扁独首开挑衅所致;《反分裂法》也没有能够创造例外,因为这部软约束的法律并不具有任何挑战两岸现状的内容,——它最多只是为扁独势力提供了新的挑衅理由,反而使大陆更加被动。这次面对陈水扁主动挑出的“终统”选项,大陆方面仍然选择了被动因应。 </p><p>  第二,大陆的统独“红线”持续后移。大陆方面虽然总是以高调防守介入,但最终都自觉控制威慑的烈度,难免总是陷入被动无奈的局面,最终无一例外以低调退步、接受 “现实”收场,未能通过语言威胁和武力展示而达到围堵“台独”的目标;无论从“反对民进党上台”到“听其言,观其行”、还是从“公投即独立”到“默许公投”,都可以看出大陆防线向后退缩的趋势。 </p><p>  第三,李扁“渐进台独”策略不断得手。在两岸互动中,李扁分裂势力充分利用“温水青蛙”效应,于每一次强刺激之后,都会给台海一个较为恬静的“平台期”,从而让对方和国际社会有足够的时间适应新的变化、接受新的事实甚至产生新的幻想,然后才在新的水平上开始新的刺激,逼迫对方接受新的现实,在“台独”绿线前进、“统一”红线后移的基础上重建两岸共生关系,就这样积跬步为千里、积小胜为大胜,使“台独” 水平呈现阶梯形的上升。 </p><p>  在这样的“刺激—反应”模式中,“台独”是唯一的受益者,“统一”则是唯一的受害者。至少经过十多年来的数个回合,扁李势力已经敢于向世人声言:大陆“只会叫,不会咬”。所以毫不奇怪的是,就在这次似乎要演成新一轮台海危机的“终统”事件中,面对国台办的指斥,“台独教父”李登辉在悠然喝着咖啡之余报以轻蔑一笑:哼,你们有种就攻过来啊。 </p><p>  李登辉其实说了两层意思:第一,你大陆再怎么嚷嚷也就那几招,嚷完了还是得接受我们创造的“台海新秩序”;第二,你大陆的招数最严重的也就不过在台湾外海玩几次 “导弹试射”,无论如何也不敢武力攻台,因此我们可以很安全很快乐地大占便宜。这其实是“渐进台独”战略得以成立的基本判断,而且事实证明这一判断确实命中要害。 </p><p>  所谓“攻则有余,守则不足”,在应对“台独”挑衅方面,始终处于守势的大陆的确存在一大致命弱点,就是可资使用的手段不仅数量有限(国台办的词汇更加有限),而且强度有限,不可能无限升级。数量和强度的有限性决定了效果的有限性和退化性。特别是在“台独”势力的渐进战略面前,必然呈现出“‘台独’措施持续升级,反制措施老调重弹”的强烈反差局面,难免最终丧失威慑的有效性,——甚至成为别人笑柄。这也许就是胡温体系改变行为模式的原因所在。 </p><p>  针对胡温对于“终统”的Anticlimax,部分国际舆论认为大陆方面采取“冷处理”。但这种观点看来是错误的,因为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次“冷处理”是暂时的,并非是对台海新局势的最终反应;这只是行为模式或应对策略的改变,而非战略目标的完全更替。这是“终统”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从“台独”的走势来看,“终统”无疑是“台独”日程表上承前启后一步:它宣告了“法理统一”的死亡,从而揭开了“法理独立” 的序幕。李扁的算盘是:正如“维持现状”的实质是“可接受事实分裂”,“默认终统 ”的实质也就可以是“不反对法理独立”。如果大陆方面处置不当,仍然是先硬后软,仍然被迫“退步”和“接受现实”,那么扁独势力就可以说服更多的台湾民众:大陆对于“台湾立国”运动是色厉内荏、外强中干。于是,“台独”的可能性评估即告完成,法理独立距离现实就只有咫尺之遥了。 </p><p>  因此,“终统”是对大陆“反分裂”底线的严重考验,“冷处理”即意味着统一政策的悄然自杀。这是任何中国领导人均不可能犯的低级错误。但对于胡温来说,面对新的 “台独”挑战,又必须防止重蹈“高调登场,激烈反应,忙活数月,无果而终”的败局。在这样的情况下,创新台海“刺激—反应”模式,寻找更加有效的新对策,就成了胡温的首要考虑。 </p><p>  出路何在?看来胡温体系有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的考虑。 </p><p>  从短期来看,可以很容易联想到近期的胡布会。似乎可以断定,胡锦涛将借此机会联美压台,使胡布会成为对付“终统”的续着。在长期战略视野中,“美国牌”是一个靠不住的因素。因为美国从来没有、将来也不会成为中国统一的积极支持者,相反,它希望有一个代理人能够在台海有效地牵制大陆;因此,美国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说是“反独” 的,还不如说是“反统”的,一个很简单的演绎是:华盛顿绝对不会出兵压制“台独” ,但多半会出兵阻止大陆“武统”。但从短期来看,出于全球安全利益和在华经济利益的考虑,美国又不得不在表面上甚至少部分地在实质上反对扁独势力明目张胆“改变两岸现状”的行为,从而能够为中国所用,牵制“台独”的扩张。 </p><p>  大陆目前最急需的,就是时间,——也许只是区区两年的时间。只要有两年的时间,在两年内防止“台独”走出最具有实质性的一步,那么大陆方面就可以寄希望于台湾内部政局的更迭,进一步延缓(如果不是中止的话)“台独”的步伐。如果这还不足以抑制 “台独”的发展势头,那么两年的时间也可以使得中国彻底解决台湾问题的本钱更加充足。 </p><p>  从长期来看,中国追求一劳永逸地解决台湾问题。 </p><p>  武力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终极手段,而且看来是唯一的有效手段。 </p><p>  但李登辉不幸说对了:大陆方面至少在目前确实“不敢”运用武力解决“台独”。使大陆决策者们担心的,倒不是青天白日旗下那几十万草莓兵,而是站在台湾后面的那个国家;——更准确地说,中国并不害怕在枪弹阵中与星条旗交锋,但显然不愿意与花旗纸在经济场上对阵。 </p><p>  对于这个问题,早在二十年前,就被一个美国政府高官道了个明明白白:中国越是开放和发展,世界就越是安全和稳定。这句话当时被一贯麻木、好大喜功的中国媒体当作表扬而大加报道,殊不知它其实是一副铁质枷锁上的一纸封条! </p><p>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与发展,中国经济总量急剧膨胀,但同时已经悄然把石油需求的六成托付给了海外油田,把经济总量的七成托付给了国际市场,把汽车产量的八成托付给了欧美企业,把高官子女的九成托付给了美国大学,把手机和电脑芯片的十成托付给了外国厂商……这就是说,如果台海战争爆发,那么美国其实不需要派出一兵一卒到台湾,只需要通过动动手指头让“兄弟加战友”国家停止与中国的贸易,就可以指望打赢一场不冒硝烟的绿色战争。 </p><p>  那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难道只是某些人士所预测的“经济倒退二十年”吗? </p><p>  答案是异常冷酷的。 </p><p>  首先,经济不是倒退而是崩溃。由于中国企业无一例外地依赖外国资本、外国技术、外国市场或外国原料,可以预见,随着美国禁运令的发出,至少东部沿海的低级加工出口企业将立即陷于停顿,GDP马上缩水,并由加速效应引发生产危机;尽管政府在开战后采取严厉的价格管制措施,民众仍将产生基于预期的抢购行为,导致黑市繁荣;政府及时实施了战时供给制度,但廉政机制缺失,腐败行为呈现爆炸性上升趋势,政府威信急剧下降;由于收入下调,多数人转向依靠银行存款维持生活,此时市面上出现了各种有意或无意的金融传言,结果人潮涌向银行,引发挤兑风潮;随着企业繁荣的终结,银行资产尽成坏账,滥发钞票成为维护银行信用的唯一选择,货币贬值成为必然,黑市中盛行实物交易,经济无法正常运行。 </p><p>  其次,社会形势存在失控危险。在工厂倒闭浪潮中,工人大量失业,农民工被迫在“接受遣返回乡”与“留在原地犯罪”之间作出艰难选择,社会治安恶化。对于这场无法用肉搏取胜的经济战,各界人士普遍预期制裁难以在短期内结束,开始产生不满情绪,悲观情绪蔓生,社会失稳的阴影日益浓重。原来建立在外向型经济之上的丰厚财政收入成为泡沫,治安、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突然面临巨额资金缺口,公共事业濒临崩溃。面对险峻形势,习惯于用“不争论”的长官意志来领导社会的政府官员们仍然习惯于用陈滥的口号和单纯的命令来疏导社会情绪,于是政府意志与社会舆论形成对撞之势。而且不用怀疑,部分与美国有深刻利益关系的官员将“身在华营心在美”,成为加剧中国政局动荡的催化剂。 </p><p>  第三,战争机器迅速锈蚀退化。迅速结束台海战争的唯一途径,是以最少的流血、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仇恨为代价,尽快赢得热战,然后迅速建立一个能够为台湾社会接受的代理人政府,向国际社会显示重建中国政治版图内“民主台湾”的坚强决心和实质进展。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即使是勉强拿下了台湾,那么也得应对充满敌意的2000万台湾人,从而重演蒋氏治台的沉痛历史。如果是这样,那么统一将是脆弱的,就算美国不搞军事干预,台岛旷日持久的不安宁也势必导致军心不稳,且大量依赖于外国技术的 “先进”装备也将因备件不足而失效,如果此时后方出现经济社会动荡,紧绷的财政难以支持庞大的军费开支,已经到手的军事成果也势必成为泡影。 </p><p>  而且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疑问:中国军队能够实现少杀快胜吗?不妨先置一个问号。要知道,过去20多年的改革充满了“五十年无战争”之类的奇妙假设和“全军经商”之类的旷世发明,军队一度成为在商场上厮杀的无敌劲旅,不少部队的军事训练沦为“一是安全,二是安全,第三还是安全”的大型团体操,战争意识缺乏、战斗训练不足等问题成为提升军队战斗力的严重障碍。 </p><p>  谁能保证一支军官一度成为经理、士兵一度成为短工、在商场上驰骋纵横的军队能够重新拣起被忽略甚至被丢失了整整三十年的战争传统,去打赢一场从未打过的巨型渡海战争? </p><p>  这些年来,那种只重GDP总量、忽视经济质量的“发展”观,提倡胆大敢干、无视民意民利的“改革”观,以及盲信外币数量、罔顾自持能力的“开放”观,已经使中国在维护自身安全方面失去了太多的时间。官方媒体习惯于片面地把GDP称为“综合实力”,但台海的事实已经证明:这种“综合实力”其实是建立在沙滩之上的纸房子,根本抵挡不住台海的狂风恶浪。当初邓公在摸索改革路线时,大概没有想到:真正检验改革成果的,并不是抽象的“三个有利于”,而是更为微观的台湾问题。如果中国被台湾问题拖垮撕碎,那么后人将会把一行字刻在我们的墓碑上: </p><p>  ——你们的改革开放“成果”毁灭了改革开放本身。 </p><p>  这就是“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使世界变得更加安全和稳定”的真实含义。 </p><p>  我们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而作为中国掌舵者的胡温,尤其不希望看到这种结果。因此,在他们的手中,“改革”已经成为被改革的对象,——尽管仍然是在“改革”的旗帜之下。我们看到,一些激进的市场化改革(最为典型的是教育和医疗产业化改革)受到官方的公开谴责,并且开始有限度地往回走;被八十年代改革始祖们视为“包袱”而弃之如弊屐的社会福利制度正在得到修缮和补足;政府在推进涉及大众利益的“改革”方面更加慎重,“不争论”的专制主义作风有所遏制;“自主创新”成为热门词汇,成为压倒“国际分工”论的时代强音;以私有化为主要取向的经济改革并未停止,但至少步伐有所放缓;军队建设明显加强,军方更加强调以实战为取向的军事训练,“不打仗” 基调成为往事……这些举措当然一时还不能使中国成为福利社会、民治政体和在国际上公开追求自身利益的国家,但无疑有益于消除中国社会内部的动荡因素,从而为一个团结、民主、公平的强大国家奠定基础。 </p><p>  问题在于时间。在中国拥有足够的技术自主能力、经济自持能力和社会凝聚能力之前,彻底解决台湾问题都将不具有现实可能性,——操之过急反而会使“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坍塌下来,如五指山一般压在中国身上。中国需要发展和调整的时间,只要时间充足,那么就有实力在台湾“急独”的情况下实现“武统”,——或者在“法理台独”发生之前,维持一个大陆居于主导地位的“分治现状”。 </p><p>  但扁独势力会慷慨在给予大陆以发展和调整的充足时间吗? </p><p>  目前形势的发展,足以使胡温体系感到空前巨大的压力。于是在大陆决策层在竭力加快内部建设的同时,试图调动一切于己有利的因素,尽可能拖延“台独”的日程,赢得台海博弈的实力竞赛。由此可见,在“终统”事件中出现的Anticlimax其实只是一个表象,在虚晃一招即转身离去的“冷处理”下面是汹涌的万丈波涛。在“终统”事件直指大陆方面战略弱势的当儿,胡温选择了稍战即逝的策略,从而避开了那种“跳了、骂了、威胁了……最后默认了”的真正Anticlimax,如果再辅以必要的军事动作,就能够做到寓威严于不怒,藏杀机于不语,从而给对岸以巨大的恐惧空间,其实反而在被动中赢得了几分主动。 </p><p>  至于随后的胡布会是否能够真正遏制“台独”的步伐,以及中国的和谐社会是否能够如愿实现,从而为夺得台海博弈的主动权创造条件,则是受制于诸多复杂因素、充满众多未知变量的迷蒙前景,实属远非我等凡俗看客所能看穿和言说的时间谜题。只有时间才能够揭示一切。 </p><p>  (作者:地球村过客) </p><p>《联合早报网》</p><p>终统洞照大陆战略弱点 <br/>[8342] (2006-03-10) </p><p><br/>  对于我等凡人来说,这次“终统”事件的意义似乎主要是心理方面的。因为随着事件的发展,我们竟然发现其结果偏离了预期的轨道,呈现出令人惊讶的走势。我知道的“终统”事件大致是这样的: </p><p>  先是陈水扁亮堂堂地抛出“终统”论,然后大陆方面立即明晃晃地进行高调反击,国台办照例把“逆历史潮流而动,必然自取灭亡”之类颇具宿命论色彩的预言猛力砸在陈水扁的头上。当然,这些言辞在历次台海危机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和频繁的使用,没有什么新意,最多可以用作给小孩子讲解“陈辞滥调”时举证的范例。比较有新意的是,在国台办咒语念毕之后,胡锦涛亲自出面谴责“台独”的最新进展,同时大陆新闻媒体高调报道了军界高层人士视察“南京战区”的战备情况。这显然表明“我们很重视,后果很严重”,未免使不少被扁独行径激得热血贲张的人士感到“好戏开场”,由是精神为之一振,瞳孔为之一张。 </p><p>  正是所谓兔起鹘落,转瞬间两岸已经过完一招,但大家预期中的大陆“必定”使出的下一招却并未发出。于是陈水扁完成了“废统”这一动作,而大陆只是虚晃一枪,然后连个收势动作也没做,掸掸衣袖就转身离去,只留下因用力过猛而气喘如牛的陈水扁和因预期过高而眼球外突的众看客。 </p><p>  这正是西方戏剧界爱说的Anticlimax(反高潮,突降法),就是高调地亮相,在给予观众无限预期之后,却最终给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平凡结果,让人觉得悬在高空的一颗心无处着落。 </p><p>  我们在惊异于这种奇特结果的同时,却往往忘了追问自己的惊异意味着什么。其实,有一点是明确的:我们的惊异完全足以说明中国决策当局的对台反应模式出现了某种值得注意的变化,至少这应该是多年来第一次偏离了行为惯性的轨道;惯性动作总是有利于培养惰性预期,于是,当行动偏离惯性轨道时,就陡然打破了普遍预期,大家的 Anticlimax感就顺势而生。 </p><p>  不妨来回顾一下十多年来台海博弈中的两岸行为模式。可以说,自从李登辉开始暗挑 “台独”大旗以来,两岸就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刺激—反应”模型。因此,可以用这样几个回合来归纳以往历次台海风波的过程: </p><p>  1、李扁独势力挑衅,抛出“台独”的新动作; </p><p>  2、大陆高调反击,最基本的手段是陈闷乏味的国台办声明,最强烈的信号是大有可观的军事演习; </p><p>  3、扁独势力采取低调姿态,避免强化对大陆的刺激,并让国际社会相信:刺激大陆的 “台独”新动作并不会改变两岸关系,大陆的反应纯属过敏; </p><p>  4、经过一段时间的文攻武演之后,大陆面对沉默不语而且在美国面前满脸委屈的奸滑对手,未免感到既累且无奈,于是高强度动作渐渐平息,两岸进入新一轮平静时期。 </p><p>  这种平静局面是不持久的。一旦国际社会适应了新的局面,扁独势力总会不失时机地抛出更新的“台独”新招,从而使上述对招重新上演,开始新一轮“刺激—反应”。分析这样的循环游戏,近十多年的两岸博弈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p><p>  第一,两岸统独力量攻守关系稳定。多年来,扁独始终处于主动进攻状态,大陆一直处于被动防守状态,两岸的每一次紧张,都是由于扁独首开挑衅所致;《反分裂法》也没有能够创造例外,因为这部软约束的法律并不具有任何挑战两岸现状的内容,——它最多只是为扁独势力提供了新的挑衅理由,反而使大陆更加被动。这次面对陈水扁主动挑出的“终统”选项,大陆方面仍然选择了被动因应。 </p><p>  第二,大陆的统独“红线”持续后移。大陆方面虽然总是以高调防守介入,但最终都自觉控制威慑的烈度,难免总是陷入被动无奈的局面,最终无一例外以低调退步、接受 “现实”收场,未能通过语言威胁和武力展示而达到围堵“台独”的目标;无论从“反对民进党上台”到“听其言,观其行”、还是从“公投即独立”到“默许公投”,都可以看出大陆防线向后退缩的趋势。 </p><p>  第三,李扁“渐进台独”策略不断得手。在两岸互动中,李扁分裂势力充分利用“温水青蛙”效应,于每一次强刺激之后,都会给台海一个较为恬静的“平台期”,从而让对方和国际社会有足够的时间适应新的变化、接受新的事实甚至产生新的幻想,然后才在新的水平上开始新的刺激,逼迫对方接受新的现实,在“台独”绿线前进、“统一”红线后移的基础上重建两岸共生关系,就这样积跬步为千里、积小胜为大胜,使“台独” 水平呈现阶梯形的上升。 </p><p>  在这样的“刺激—反应”模式中,“台独”是唯一的受益者,“统一”则是唯一的受害者。至少经过十多年来的数个回合,扁李势力已经敢于向世人声言:大陆“只会叫,不会咬”。所以毫不奇怪的是,就在这次似乎要演成新一轮台海危机的“终统”事件中,面对国台办的指斥,“台独教父”李登辉在悠然喝着咖啡之余报以轻蔑一笑:哼,你们有种就攻过来啊。 </p><p>  李登辉其实说了两层意思:第一,你大陆再怎么嚷嚷也就那几招,嚷完了还是得接受我们创造的“台海新秩序”;第二,你大陆的招数最严重的也就不过在台湾外海玩几次 “导弹试射”,无论如何也不敢武力攻台,因此我们可以很安全很快乐地大占便宜。这其实是“渐进台独”战略得以成立的基本判断,而且事实证明这一判断确实命中要害。 </p><p>  所谓“攻则有余,守则不足”,在应对“台独”挑衅方面,始终处于守势的大陆的确存在一大致命弱点,就是可资使用的手段不仅数量有限(国台办的词汇更加有限),而且强度有限,不可能无限升级。数量和强度的有限性决定了效果的有限性和退化性。特别是在“台独”势力的渐进战略面前,必然呈现出“‘台独’措施持续升级,反制措施老调重弹”的强烈反差局面,难免最终丧失威慑的有效性,——甚至成为别人笑柄。这也许就是胡温体系改变行为模式的原因所在。 </p><p>  针对胡温对于“终统”的Anticlimax,部分国际舆论认为大陆方面采取“冷处理”。但这种观点看来是错误的,因为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次“冷处理”是暂时的,并非是对台海新局势的最终反应;这只是行为模式或应对策略的改变,而非战略目标的完全更替。这是“终统”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从“台独”的走势来看,“终统”无疑是“台独”日程表上承前启后一步:它宣告了“法理统一”的死亡,从而揭开了“法理独立” 的序幕。李扁的算盘是:正如“维持现状”的实质是“可接受事实分裂”,“默认终统 ”的实质也就可以是“不反对法理独立”。如果大陆方面处置不当,仍然是先硬后软,仍然被迫“退步”和“接受现实”,那么扁独势力就可以说服更多的台湾民众:大陆对于“台湾立国”运动是色厉内荏、外强中干。于是,“台独”的可能性评估即告完成,法理独立距离现实就只有咫尺之遥了。 </p><p>  因此,“终统”是对大陆“反分裂”底线的严重考验,“冷处理”即意味着统一政策的悄然自杀。这是任何中国领导人均不可能犯的低级错误。但对于胡温来说,面对新的 “台独”挑战,又必须防止重蹈“高调登场,激烈反应,忙活数月,无果而终”的败局。在这样的情况下,创新台海“刺激—反应”模式,寻找更加有效的新对策,就成了胡温的首要考虑。 </p><p>  出路何在?看来胡温体系有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的考虑。 </p><p>  从短期来看,可以很容易联想到近期的胡布会。似乎可以断定,胡锦涛将借此机会联美压台,使胡布会成为对付“终统”的续着。在长期战略视野中,“美国牌”是一个靠不住的因素。因为美国从来没有、将来也不会成为中国统一的积极支持者,相反,它希望有一个代理人能够在台海有效地牵制大陆;因此,美国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说是“反独” 的,还不如说是“反统”的,一个很简单的演绎是:华盛顿绝对不会出兵压制“台独” ,但多半会出兵阻止大陆“武统”。但从短期来看,出于全球安全利益和在华经济利益的考虑,美国又不得不在表面上甚至少部分地在实质上反对扁独势力明目张胆“改变两岸现状”的行为,从而能够为中国所用,牵制“台独”的扩张。 </p><p>  大陆目前最急需的,就是时间,——也许只是区区两年的时间。只要有两年的时间,在两年内防止“台独”走出最具有实质性的一步,那么大陆方面就可以寄希望于台湾内部政局的更迭,进一步延缓(如果不是中止的话)“台独”的步伐。如果这还不足以抑制 “台独”的发展势头,那么两年的时间也可以使得中国彻底解决台湾问题的本钱更加充足。 </p><p>  从长期来看,中国追求一劳永逸地解决台湾问题。 </p><p>  武力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终极手段,而且看来是唯一的有效手段。 </p><p>  但李登辉不幸说对了:大陆方面至少在目前确实“不敢”运用武力解决“台独”。使大陆决策者们担心的,倒不是青天白日旗下那几十万草莓兵,而是站在台湾后面的那个国家;——更准确地说,中国并不害怕在枪弹阵中与星条旗交锋,但显然不愿意与花旗纸在经济场上对阵。 </p><p>  对于这个问题,早在二十年前,就被一个美国政府高官道了个明明白白:中国越是开放和发展,世界就越是安全和稳定。这句话当时被一贯麻木、好大喜功的中国媒体当作表扬而大加报道,殊不知它其实是一副铁质枷锁上的一纸封条! </p><p>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与发展,中国经济总量急剧膨胀,但同时已经悄然把石油需求的六成托付给了海外油田,把经济总量的七成托付给了国际市场,把汽车产量的八成托付给了欧美企业,把高官子女的九成托付给了美国大学,把手机和电脑芯片的十成托付给了外国厂商……这就是说,如果台海战争爆发,那么美国其实不需要派出一兵一卒到台湾,只需要通过动动手指头让“兄弟加战友”国家停止与中国的贸易,就可以指望打赢一场不冒硝烟的绿色战争。 </p><p>  那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难道只是某些人士所预测的“经济倒退二十年”吗? </p><p>  答案是异常冷酷的。 </p><p>  首先,经济不是倒退而是崩溃。由于中国企业无一例外地依赖外国资本、外国技术、外国市场或外国原料,可以预见,随着美国禁运令的发出,至少东部沿海的低级加工出口企业将立即陷于停顿,GDP马上缩水,并由加速效应引发生产危机;尽管政府在开战后采取严厉的价格管制措施,民众仍将产生基于预期的抢购行为,导致黑市繁荣;政府及时实施了战时供给制度,但廉政机制缺失,腐败行为呈现爆炸性上升趋势,政府威信急剧下降;由于收入下调,多数人转向依靠银行存款维持生活,此时市面上出现了各种有意或无意的金融传言,结果人潮涌向银行,引发挤兑风潮;随着企业繁荣的终结,银行资产尽成坏账,滥发钞票成为维护银行信用的唯一选择,货币贬值成为必然,黑市中盛行实物交易,经济无法正常运行。 </p><p>  其次,社会形势存在失控危险。在工厂倒闭浪潮中,工人大量失业,农民工被迫在“接受遣返回乡”与“留在原地犯罪”之间作出艰难选择,社会治安恶化。对于这场无法用肉搏取胜的经济战,各界人士普遍预期制裁难以在短期内结束,开始产生不满情绪,悲观情绪蔓生,社会失稳的阴影日益浓重。原来建立在外向型经济之上的丰厚财政收入成为泡沫,治安、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突然面临巨额资金缺口,公共事业濒临崩溃。面对险峻形势,习惯于用“不争论”的长官意志来领导社会的政府官员们仍然习惯于用陈滥的口号和单纯的命令来疏导社会情绪,于是政府意志与社会舆论形成对撞之势。而且不用怀疑,部分与美国有深刻利益关系的官员将“身在华营心在美”,成为加剧中国政局动荡的催化剂。 </p><p>  第三,战争机器迅速锈蚀退化。迅速结束台海战争的唯一途径,是以最少的流血、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仇恨为代价,尽快赢得热战,然后迅速建立一个能够为台湾社会接受的代理人政府,向国际社会显示重建中国政治版图内“民主台湾”的坚强决心和实质进展。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即使是勉强拿下了台湾,那么也得应对充满敌意的2000万台湾人,从而重演蒋氏治台的沉痛历史。如果是这样,那么统一将是脆弱的,就算美国不搞军事干预,台岛旷日持久的不安宁也势必导致军心不稳,且大量依赖于外国技术的 “先进”装备也将因备件不足而失效,如果此时后方出现经济社会动荡,紧绷的财政难以支持庞大的军费开支,已经到手的军事成果也势必成为泡影。 </p><p>  而且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疑问:中国军队能够实现少杀快胜吗?不妨先置一个问号。要知道,过去20多年的改革充满了“五十年无战争”之类的奇妙假设和“全军经商”之类的旷世发明,军队一度成为在商场上厮杀的无敌劲旅,不少部队的军事训练沦为“一是安全,二是安全,第三还是安全”的大型团体操,战争意识缺乏、战斗训练不足等问题成为提升军队战斗力的严重障碍。 </p><p>  谁能保证一支军官一度成为经理、士兵一度成为短工、在商场上驰骋纵横的军队能够重新拣起被忽略甚至被丢失了整整三十年的战争传统,去打赢一场从未打过的巨型渡海战争? </p><p>  这些年来,那种只重GDP总量、忽视经济质量的“发展”观,提倡胆大敢干、无视民意民利的“改革”观,以及盲信外币数量、罔顾自持能力的“开放”观,已经使中国在维护自身安全方面失去了太多的时间。官方媒体习惯于片面地把GDP称为“综合实力”,但台海的事实已经证明:这种“综合实力”其实是建立在沙滩之上的纸房子,根本抵挡不住台海的狂风恶浪。当初邓公在摸索改革路线时,大概没有想到:真正检验改革成果的,并不是抽象的“三个有利于”,而是更为微观的台湾问题。如果中国被台湾问题拖垮撕碎,那么后人将会把一行字刻在我们的墓碑上: </p><p>  ——你们的改革开放“成果”毁灭了改革开放本身。 </p><p>  这就是“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使世界变得更加安全和稳定”的真实含义。 </p><p>  我们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而作为中国掌舵者的胡温,尤其不希望看到这种结果。因此,在他们的手中,“改革”已经成为被改革的对象,——尽管仍然是在“改革”的旗帜之下。我们看到,一些激进的市场化改革(最为典型的是教育和医疗产业化改革)受到官方的公开谴责,并且开始有限度地往回走;被八十年代改革始祖们视为“包袱”而弃之如弊屐的社会福利制度正在得到修缮和补足;政府在推进涉及大众利益的“改革”方面更加慎重,“不争论”的专制主义作风有所遏制;“自主创新”成为热门词汇,成为压倒“国际分工”论的时代强音;以私有化为主要取向的经济改革并未停止,但至少步伐有所放缓;军队建设明显加强,军方更加强调以实战为取向的军事训练,“不打仗” 基调成为往事……这些举措当然一时还不能使中国成为福利社会、民治政体和在国际上公开追求自身利益的国家,但无疑有益于消除中国社会内部的动荡因素,从而为一个团结、民主、公平的强大国家奠定基础。 </p><p>  问题在于时间。在中国拥有足够的技术自主能力、经济自持能力和社会凝聚能力之前,彻底解决台湾问题都将不具有现实可能性,——操之过急反而会使“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坍塌下来,如五指山一般压在中国身上。中国需要发展和调整的时间,只要时间充足,那么就有实力在台湾“急独”的情况下实现“武统”,——或者在“法理台独”发生之前,维持一个大陆居于主导地位的“分治现状”。 </p><p>  但扁独势力会慷慨在给予大陆以发展和调整的充足时间吗? </p><p>  目前形势的发展,足以使胡温体系感到空前巨大的压力。于是在大陆决策层在竭力加快内部建设的同时,试图调动一切于己有利的因素,尽可能拖延“台独”的日程,赢得台海博弈的实力竞赛。由此可见,在“终统”事件中出现的Anticlimax其实只是一个表象,在虚晃一招即转身离去的“冷处理”下面是汹涌的万丈波涛。在“终统”事件直指大陆方面战略弱势的当儿,胡温选择了稍战即逝的策略,从而避开了那种“跳了、骂了、威胁了……最后默认了”的真正Anticlimax,如果再辅以必要的军事动作,就能够做到寓威严于不怒,藏杀机于不语,从而给对岸以巨大的恐惧空间,其实反而在被动中赢得了几分主动。 </p><p>  至于随后的胡布会是否能够真正遏制“台独”的步伐,以及中国的和谐社会是否能够如愿实现,从而为夺得台海博弈的主动权创造条件,则是受制于诸多复杂因素、充满众多未知变量的迷蒙前景,实属远非我等凡俗看客所能看穿和言说的时间谜题。只有时间才能够揭示一切。 </p><p>  (作者:地球村过客) </p><p>《联合早报网》</p>
通篇胡扯,只有最后一句实话
危言耸听。
<p>楼主,你要大陆怎么做?</p><p>七百多枚导弹通通发射出去,解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