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藏军浴血鸦片战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7 02:48:44
<p>&nbsp;</p><p>&nbsp;</p><p><br/>&nbsp;</p><p>&nbsp;</p><p>国难当头,2000藏军增援东南沿海战场</p><p><br/>&nbsp;&nbsp;&nbsp;&nbsp; 1840年6月,中英鸦片战争爆发。由于清军的武器与英国军队相差甚远,再加上几十年的太平盛世,缺乏实战的洗礼,尽管清军官兵作战英勇,仍无法阻挡英军的进攻。战争开始后不久,英军一路北上,先后攻陷了舟山、宁波、定海等地,随后又占据了吴淞,逼近南京城,清朝南北交通命脉———京杭大运河面临着被切断的危险。情急之下,清政府只得从全国各地调集兵马,仓促应战。1840年底,清政府的调兵令传到了远离前线的藏族聚居区———四川嘉绒(今阿坝州)汶川县三江乡土司索衍的手中。面对国家危难,索衍当即决定,派瓦寺土司守备哈克里,会同大金土司阿木穰等人,率藏军开赴东南沿海,协助清军保家卫国。</p><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汶川县志》,据县志记载:瓦寺土司守备哈克里,藏族,汶川县三江乡人,与大金土司阿木穰(千总)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0)下半年,受清政府调遣去浙江宁波前线抗击英国侵略军,他们各带领近千士兵,历时3个月始抵达浙江。清道光二十二年初,受提督段永福指挥,在攻夺大宝山之战中哈克里身先士卒,攻城时,猱升而上,抢入威远城。英国军舰自金鸡山翦江至,用炮迎击,遂不支而退。哈克里与敌军激战,后亦殉难。由于大宝山之战敌军伤亡惨重遂戒深入,慈溪县城得保,士民思其功绩,于清道光二十三年募捐以建“交节祠”, 以纪念抗英名将朱贵等,阿木穰、哈克里附祀与祠。清光绪《慈溪县志》云:“绅士议谓瓦寺土司哈克里先于攻复郡城阵亡,忠义气合,可以附祀”。</p><p>&nbsp;</p><p><br/>&nbsp;&nbsp;&nbsp;&nbsp; 1841年11月,这支远征军集结在松潘,做着出征前最后的准备。盛大的壮行仪式开始了,出征的号角响彻在山谷里,袅袅的香烟弥漫在天空。喇嘛们为祈求佛祖的保佑在队伍前跳着神舞,吹奏出低沉的法号声,这号声震撼着故乡的山川大地。四里八乡的人们围在队伍左右,哈达像漫天雪花抛向远征的将士。将士们跨在高头战马上,头戴虎皮帽,身着藏袍,背挎藏枪,个个显得精神抖擞。将士们挥舞着战刀,带着先辈们留在他们血液中的英勇不屈的豪气出发了。</p><p>&nbsp;</p><p>&nbsp;&nbsp;&nbsp;&nbsp; 但是,他们无法想象的是,60多年前他们的先辈战胜过的廓尔喀军队根本不能与前方的敌人相比。他们面对的,都是些拿着工业革命现代武器的禽兽。几个月的艰难行军使他们筋疲力尽、人困马乏,不少战士由于水土不服身染重病。但是他们克服种种困难,还是于1842年2月底按时到达了杭州。</p><p>&nbsp;</p><p>&nbsp;</p><p>&nbsp;&nbsp;&nbsp; 而在这支远征军出征的前几天,也就是1841年10月30日,新钦差大臣、协力大学士、吏部尚书、道光帝的侄子扬威将军——奕经,这位新的最高军事统帅也从京城夸耀着必定收复失地、以死报国的高谈阔论出发了。也是这位奕经,驻节苏州时,行辕每日需要吴县供给80余桌酒席,“稍不如意,侍卫、京兵等即掷击杯盘,辱骂县令,吴县(指知县——引者)竟被追勒吐血而死”①。在一路的享乐与歌舞声中,奕经1842年2月10日到达杭州。然而,无论怎样,奕经这个历史人物领导了整个鸦片战争中最富有声势、最能体现天朝传统战略和军事文化积累、也最具壮烈色彩的一场战役。</p><p>&nbsp;</p><p>&nbsp;&nbsp;&nbsp; 3月初,各部兵勇都已到达预想的进攻位置,数以百计的火筏也已准备妥当,连每兵6元的饷银也已装入士兵们自己的口袋。极具气派的反攻计划如下:</p><p>&nbsp;</p><p><br/>&nbsp;&nbsp;&nbsp; 兵分三路,同时攻击宁波、镇海、定海,使敌人首尾不能相顾。反攻的总兵力有官兵1万2千余人,从各地招募的精壮义勇、水勇2万余名,总计约4万人。开战之前奕经还选派数以百计的“精壮”、“怀利刃,饰乡农”,混入宁波、镇海、定海三城,以为内应②。</p><p>&nbsp;&nbsp; 反攻的蓝图已经展开,剩下就是要敲定进攻的日期了。它不仅是奕经发愁的事,也是每个参战的将士关注的事,更是关系到整个战局的大事。而这最关键时间的决定却最具戏剧性,也最具封建王朝处理事务的特色。</p><p>&nbsp;&nbsp;&nbsp;&nbsp; 在等待西北援军到来的时候,奕经听人说杭州西湖关帝庙最灵,就去求得一签,上面书写有“不遇虎头人一唤,全家谁敢保平安”。3天后,远征军的瓦寺土司守备哈克里、大金川土司阿木穰率部到达,他们都戴虎皮帽,正好应在“虎”字上。奕经将哈克里一队部署在进攻镇海的总指挥朱贵将军旗下;将阿木穰一队部署在进攻宁波的总指挥段永福旗下,安排两支戴着虎皮帽的队伍均打头阵。各路兵员调派停当的时候,又赶上奕经和副将文蔚异床同梦——二人约好般梦见英军“悉弃陆登舟,联帆出海,宁波三城已绝夷迹”。醒来后派人去侦查,果然见有“运械归船之事(其实是英军二司令前往舟山)”,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便将进攻的日期定在了梦后的第4天——1842年3月10日四更时分。</p><p>&nbsp;</p><p>&nbsp;&nbsp;&nbsp; 年为道光二十二年,壬寅年;月为阴历正月,戊寅月;日为二十九日,戊寅日;时为四更,甲寅时;寅依八卦属虎,这个难得的“四寅期”就是虎年虎月虎日虎时③!总攻日期敲定之后,以属虎的总兵段永福为反攻的大将,这样就凑足了“五虎”,称为“五虎制敌”,而此次的总反攻称作“五虎扑羊”之计,“羊”即指洋人。</p><p>&nbsp;</p><p><br/>&nbsp;&nbsp;&nbsp;&nbsp; 这支藏族远征军一到战场上就表现出与以往清兵完全不同的态势。他们作战勇猛,士兵个个勇敢无比,不畏生死。每次作战总是主动要求打头阵,不甘于落在别的队伍后面。他们善于野战,使用鸟枪,百步之内,百发百中,这也大大增强了全体将士对此次反攻胜利的信心。</p><p>&nbsp;</p><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 历经4个多月准备的总反攻正式开始了,阿木穰率领的百余名藏族士兵负责攻打宁波城西门。他们顺利地得到预伏在城内的“精壮”的内应配合,擒杀南门英军哨兵,破坏了架在城上的大炮。据《浙江鸦片战争史料》(下)第92页记载:“金川八角碉屯土司阿木穰,为宁波西门头敌,其部下最为骁勇,善用鸟枪,击人于百步之外,无不中者。乃自军中有不许轻易用炮之令,并鸟枪亦不携带,只以短兵器接战。初英夷于西门月城内,潜掘深坑设伏地雷火炮,及屯兵进攻,城门洞开,佯若无备。总翼长段永福误谓夷人已窜,遂令我兵按队而入。甫及月城,机动炮发,我兵苍惶四走,适街巷湫隘,不能退避,多伤亡,而屯兵首罹祸,自阿木穰以下共死一百人云。”</p><p>&nbsp;</p><p><br/>&nbsp;&nbsp;&nbsp;&nbsp;&nbsp; 攻入城后直奔攻打英军宁波指挥官居住的府署。但府署的“门坚墙高”,无法攀登,情况万分紧急又毫无办法。英军开门冲出,用火枪射击,将手拿火绳枪或长矛的清军打退到狭窄的街道里。紧接着,又有部分英军爬上临街的屋顶,向拥挤在街心的进攻部队发射火箭(炮)。进攻部队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双方相持一段时间后,英军拉来了大炮,对着在街心拥挤的进攻部队开炮,炮弹连续落在挤成堆的人群中,一时间尸体堆积如山。阿木穰和他所率领的百余名藏族士兵全部在大街上壮烈牺牲。</p><p>&nbsp;</p><p><br/>&nbsp;&nbsp;&nbsp;&nbsp; 事后有英军军官对此记载:“他们的尸体厚厚地乱摊在四旁,说明他们是一种魁梧而健壮的人种……。据说他们曾经决定不战胜即战死。他们的帽子具有一种特别的不普通的样子,是用老虎面部的皮制的,附有老虎尾巴垂在他们身后,死者随身各有五元至六元。”④惨烈的死亡,迫使入城的清兵蜂拥退逃,已经整好队伍的英军四十九团,为了拖着大炮通过死尸横叠的街道实施追击,不得不花费相当时间将尸体搬到一旁。</p><p>&nbsp;</p><p>&nbsp;</p><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哈克里一队在反攻镇海方面也是冲在最前面的攻城部队,他们主要负责攻占招宝山上的威远城。在朱贵将军的指挥下,部队出发了,不巧的是在前进途中他们迷了路,当他们赶到骆驼桥的时候,攻镇海城的部队已败退下来⑤。两军合并在一起,进攻招宝山。攻山的战斗一开始也稍有进展,哈克里率领士兵勇猛地登上三百六十九级台阶冲入招宝山上的威远城,据《雄关烽烟》第114 页记载:“金川土守备哈克里攻夺招宝山炮台,山上英军用大炮俯击,命中率差,未构成威胁。屯兵登山矫捷,灵敏赛猴子,抢入威远城,英军抵挡不住屯兵的勇猛进攻,准备逃跑。这时,停泊在金鸡山下的一艘英舰‘剪江而至,用炮迎击,哈克里遂不支,退下北麓’,在江中的英国军舰用大炮猛烈的轰击,炮弹落在进攻的队伍中,战士们纷纷倒下,哈克里为保存军队的实力,果断地选择了撤退。”而在3月15日,他们就没有那么幸运。</p><p>&nbsp;</p><p><br/>&nbsp;&nbsp;&nbsp;&nbsp;&nbsp; 英军海军1200余人,分乘3艘武装轮船和舢板数十只,自宁波逆江而上,向大宝山的清军反扑。中午,又有四五百人在大西坝登岸,进犯慈溪大宝山;另一路从前江驶入长亭口,在彭山浦登陆,夹击大宝山。朱贵将军率领哈克里等五百多官兵,英勇抗击进攻的敌人,朱贵将军手里挥舞着战旗,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攻,一枚炮弹落在了朱贵将军的身旁,炸断了他的右臂,他还在用左手挥舞着战旗,继续指挥战斗。战场伤亡人数已经过半,敌人发动了一轮更猛烈的进攻,一支火箭正打中朱贵将军的颈部,他缓缓地倒下,他的儿子朱昭南继续指挥战斗,也在战斗中阵亡。部分敌人开始攻上山头,经过十多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守卫部队已是弹尽粮绝。哈克里从腰间抽出战刀,与冲上来的敌人展开了肉搏战。</p><p>&nbsp;</p><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此时的哈克里也是遍体鳞伤,满身的鲜血已模糊了他的身躯,一双喷火的怒眼直视着敌人,胆寒的敌人萎缩着不敢前进。他的战刀一下砍到英军头上,背后慌乱的敌人向他连开数枪,他高举着战刀回过身来,又是一阵扫射。他倒下了,倒在了大宝山染满鲜血的青草中,风中依然响着他最后的厮杀声。这场战役沉重打击了侵略者,打掉了他们的嚣张气焰,使敌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据《宁波市志》记载:“次日,英军装尸5船退往宁波、运尸定海。”英人自己也承认“自入中国来,此创最深”⑥,使他们在一个月后作出撤出宁波的决定。大宝山本是易守难攻,但作为前敌副总指挥的文蔚,虽然只相距20里地,因懦弱无能,犹豫不决,坐视不救,这是战斗失败的主要原因。</p><p>&nbsp;</p><p>&nbsp;</p><p>&nbsp;</p><p>&nbsp;&nbsp;&nbsp; 由于在大宝山之战中伤亡惨重,英军不敢再次进攻,慈溪县城才得以保全。当地百姓为纪念清军的功绩,募捐建立了“交节祠”,祭奠为国捐躯的清军官兵。阿木穰、哈克里等藏族勇士的英名,也被安置在祠中祭祀。这些为保卫祖国而牺牲的藏族远征军的辫子,被剪下后送回了故乡汶川县的三江乡,人们在那里修建了一座“辫子坟”,以缅怀这些为祖国捐躯的勇士们。他们的英雄事迹也一代代流传至今。<br/></p><br/><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7 13:06:10编辑过]
<p>&nbsp;</p><p>&nbsp;</p><p><br/>&nbsp;</p><p>&nbsp;</p><p>国难当头,2000藏军增援东南沿海战场</p><p><br/>&nbsp;&nbsp;&nbsp;&nbsp; 1840年6月,中英鸦片战争爆发。由于清军的武器与英国军队相差甚远,再加上几十年的太平盛世,缺乏实战的洗礼,尽管清军官兵作战英勇,仍无法阻挡英军的进攻。战争开始后不久,英军一路北上,先后攻陷了舟山、宁波、定海等地,随后又占据了吴淞,逼近南京城,清朝南北交通命脉———京杭大运河面临着被切断的危险。情急之下,清政府只得从全国各地调集兵马,仓促应战。1840年底,清政府的调兵令传到了远离前线的藏族聚居区———四川嘉绒(今阿坝州)汶川县三江乡土司索衍的手中。面对国家危难,索衍当即决定,派瓦寺土司守备哈克里,会同大金土司阿木穰等人,率藏军开赴东南沿海,协助清军保家卫国。</p><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汶川县志》,据县志记载:瓦寺土司守备哈克里,藏族,汶川县三江乡人,与大金土司阿木穰(千总)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0)下半年,受清政府调遣去浙江宁波前线抗击英国侵略军,他们各带领近千士兵,历时3个月始抵达浙江。清道光二十二年初,受提督段永福指挥,在攻夺大宝山之战中哈克里身先士卒,攻城时,猱升而上,抢入威远城。英国军舰自金鸡山翦江至,用炮迎击,遂不支而退。哈克里与敌军激战,后亦殉难。由于大宝山之战敌军伤亡惨重遂戒深入,慈溪县城得保,士民思其功绩,于清道光二十三年募捐以建“交节祠”, 以纪念抗英名将朱贵等,阿木穰、哈克里附祀与祠。清光绪《慈溪县志》云:“绅士议谓瓦寺土司哈克里先于攻复郡城阵亡,忠义气合,可以附祀”。</p><p>&nbsp;</p><p><br/>&nbsp;&nbsp;&nbsp;&nbsp; 1841年11月,这支远征军集结在松潘,做着出征前最后的准备。盛大的壮行仪式开始了,出征的号角响彻在山谷里,袅袅的香烟弥漫在天空。喇嘛们为祈求佛祖的保佑在队伍前跳着神舞,吹奏出低沉的法号声,这号声震撼着故乡的山川大地。四里八乡的人们围在队伍左右,哈达像漫天雪花抛向远征的将士。将士们跨在高头战马上,头戴虎皮帽,身着藏袍,背挎藏枪,个个显得精神抖擞。将士们挥舞着战刀,带着先辈们留在他们血液中的英勇不屈的豪气出发了。</p><p>&nbsp;</p><p>&nbsp;&nbsp;&nbsp;&nbsp; 但是,他们无法想象的是,60多年前他们的先辈战胜过的廓尔喀军队根本不能与前方的敌人相比。他们面对的,都是些拿着工业革命现代武器的禽兽。几个月的艰难行军使他们筋疲力尽、人困马乏,不少战士由于水土不服身染重病。但是他们克服种种困难,还是于1842年2月底按时到达了杭州。</p><p>&nbsp;</p><p>&nbsp;</p><p>&nbsp;&nbsp;&nbsp; 而在这支远征军出征的前几天,也就是1841年10月30日,新钦差大臣、协力大学士、吏部尚书、道光帝的侄子扬威将军——奕经,这位新的最高军事统帅也从京城夸耀着必定收复失地、以死报国的高谈阔论出发了。也是这位奕经,驻节苏州时,行辕每日需要吴县供给80余桌酒席,“稍不如意,侍卫、京兵等即掷击杯盘,辱骂县令,吴县(指知县——引者)竟被追勒吐血而死”①。在一路的享乐与歌舞声中,奕经1842年2月10日到达杭州。然而,无论怎样,奕经这个历史人物领导了整个鸦片战争中最富有声势、最能体现天朝传统战略和军事文化积累、也最具壮烈色彩的一场战役。</p><p>&nbsp;</p><p>&nbsp;&nbsp;&nbsp; 3月初,各部兵勇都已到达预想的进攻位置,数以百计的火筏也已准备妥当,连每兵6元的饷银也已装入士兵们自己的口袋。极具气派的反攻计划如下:</p><p>&nbsp;</p><p><br/>&nbsp;&nbsp;&nbsp; 兵分三路,同时攻击宁波、镇海、定海,使敌人首尾不能相顾。反攻的总兵力有官兵1万2千余人,从各地招募的精壮义勇、水勇2万余名,总计约4万人。开战之前奕经还选派数以百计的“精壮”、“怀利刃,饰乡农”,混入宁波、镇海、定海三城,以为内应②。</p><p>&nbsp;&nbsp; 反攻的蓝图已经展开,剩下就是要敲定进攻的日期了。它不仅是奕经发愁的事,也是每个参战的将士关注的事,更是关系到整个战局的大事。而这最关键时间的决定却最具戏剧性,也最具封建王朝处理事务的特色。</p><p>&nbsp;&nbsp;&nbsp;&nbsp; 在等待西北援军到来的时候,奕经听人说杭州西湖关帝庙最灵,就去求得一签,上面书写有“不遇虎头人一唤,全家谁敢保平安”。3天后,远征军的瓦寺土司守备哈克里、大金川土司阿木穰率部到达,他们都戴虎皮帽,正好应在“虎”字上。奕经将哈克里一队部署在进攻镇海的总指挥朱贵将军旗下;将阿木穰一队部署在进攻宁波的总指挥段永福旗下,安排两支戴着虎皮帽的队伍均打头阵。各路兵员调派停当的时候,又赶上奕经和副将文蔚异床同梦——二人约好般梦见英军“悉弃陆登舟,联帆出海,宁波三城已绝夷迹”。醒来后派人去侦查,果然见有“运械归船之事(其实是英军二司令前往舟山)”,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便将进攻的日期定在了梦后的第4天——1842年3月10日四更时分。</p><p>&nbsp;</p><p>&nbsp;&nbsp;&nbsp; 年为道光二十二年,壬寅年;月为阴历正月,戊寅月;日为二十九日,戊寅日;时为四更,甲寅时;寅依八卦属虎,这个难得的“四寅期”就是虎年虎月虎日虎时③!总攻日期敲定之后,以属虎的总兵段永福为反攻的大将,这样就凑足了“五虎”,称为“五虎制敌”,而此次的总反攻称作“五虎扑羊”之计,“羊”即指洋人。</p><p>&nbsp;</p><p><br/>&nbsp;&nbsp;&nbsp;&nbsp; 这支藏族远征军一到战场上就表现出与以往清兵完全不同的态势。他们作战勇猛,士兵个个勇敢无比,不畏生死。每次作战总是主动要求打头阵,不甘于落在别的队伍后面。他们善于野战,使用鸟枪,百步之内,百发百中,这也大大增强了全体将士对此次反攻胜利的信心。</p><p>&nbsp;</p><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 历经4个多月准备的总反攻正式开始了,阿木穰率领的百余名藏族士兵负责攻打宁波城西门。他们顺利地得到预伏在城内的“精壮”的内应配合,擒杀南门英军哨兵,破坏了架在城上的大炮。据《浙江鸦片战争史料》(下)第92页记载:“金川八角碉屯土司阿木穰,为宁波西门头敌,其部下最为骁勇,善用鸟枪,击人于百步之外,无不中者。乃自军中有不许轻易用炮之令,并鸟枪亦不携带,只以短兵器接战。初英夷于西门月城内,潜掘深坑设伏地雷火炮,及屯兵进攻,城门洞开,佯若无备。总翼长段永福误谓夷人已窜,遂令我兵按队而入。甫及月城,机动炮发,我兵苍惶四走,适街巷湫隘,不能退避,多伤亡,而屯兵首罹祸,自阿木穰以下共死一百人云。”</p><p>&nbsp;</p><p><br/>&nbsp;&nbsp;&nbsp;&nbsp;&nbsp; 攻入城后直奔攻打英军宁波指挥官居住的府署。但府署的“门坚墙高”,无法攀登,情况万分紧急又毫无办法。英军开门冲出,用火枪射击,将手拿火绳枪或长矛的清军打退到狭窄的街道里。紧接着,又有部分英军爬上临街的屋顶,向拥挤在街心的进攻部队发射火箭(炮)。进攻部队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双方相持一段时间后,英军拉来了大炮,对着在街心拥挤的进攻部队开炮,炮弹连续落在挤成堆的人群中,一时间尸体堆积如山。阿木穰和他所率领的百余名藏族士兵全部在大街上壮烈牺牲。</p><p>&nbsp;</p><p><br/>&nbsp;&nbsp;&nbsp;&nbsp; 事后有英军军官对此记载:“他们的尸体厚厚地乱摊在四旁,说明他们是一种魁梧而健壮的人种……。据说他们曾经决定不战胜即战死。他们的帽子具有一种特别的不普通的样子,是用老虎面部的皮制的,附有老虎尾巴垂在他们身后,死者随身各有五元至六元。”④惨烈的死亡,迫使入城的清兵蜂拥退逃,已经整好队伍的英军四十九团,为了拖着大炮通过死尸横叠的街道实施追击,不得不花费相当时间将尸体搬到一旁。</p><p>&nbsp;</p><p>&nbsp;</p><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哈克里一队在反攻镇海方面也是冲在最前面的攻城部队,他们主要负责攻占招宝山上的威远城。在朱贵将军的指挥下,部队出发了,不巧的是在前进途中他们迷了路,当他们赶到骆驼桥的时候,攻镇海城的部队已败退下来⑤。两军合并在一起,进攻招宝山。攻山的战斗一开始也稍有进展,哈克里率领士兵勇猛地登上三百六十九级台阶冲入招宝山上的威远城,据《雄关烽烟》第114 页记载:“金川土守备哈克里攻夺招宝山炮台,山上英军用大炮俯击,命中率差,未构成威胁。屯兵登山矫捷,灵敏赛猴子,抢入威远城,英军抵挡不住屯兵的勇猛进攻,准备逃跑。这时,停泊在金鸡山下的一艘英舰‘剪江而至,用炮迎击,哈克里遂不支,退下北麓’,在江中的英国军舰用大炮猛烈的轰击,炮弹落在进攻的队伍中,战士们纷纷倒下,哈克里为保存军队的实力,果断地选择了撤退。”而在3月15日,他们就没有那么幸运。</p><p>&nbsp;</p><p><br/>&nbsp;&nbsp;&nbsp;&nbsp;&nbsp; 英军海军1200余人,分乘3艘武装轮船和舢板数十只,自宁波逆江而上,向大宝山的清军反扑。中午,又有四五百人在大西坝登岸,进犯慈溪大宝山;另一路从前江驶入长亭口,在彭山浦登陆,夹击大宝山。朱贵将军率领哈克里等五百多官兵,英勇抗击进攻的敌人,朱贵将军手里挥舞着战旗,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攻,一枚炮弹落在了朱贵将军的身旁,炸断了他的右臂,他还在用左手挥舞着战旗,继续指挥战斗。战场伤亡人数已经过半,敌人发动了一轮更猛烈的进攻,一支火箭正打中朱贵将军的颈部,他缓缓地倒下,他的儿子朱昭南继续指挥战斗,也在战斗中阵亡。部分敌人开始攻上山头,经过十多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守卫部队已是弹尽粮绝。哈克里从腰间抽出战刀,与冲上来的敌人展开了肉搏战。</p><p>&nbsp;</p><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此时的哈克里也是遍体鳞伤,满身的鲜血已模糊了他的身躯,一双喷火的怒眼直视着敌人,胆寒的敌人萎缩着不敢前进。他的战刀一下砍到英军头上,背后慌乱的敌人向他连开数枪,他高举着战刀回过身来,又是一阵扫射。他倒下了,倒在了大宝山染满鲜血的青草中,风中依然响着他最后的厮杀声。这场战役沉重打击了侵略者,打掉了他们的嚣张气焰,使敌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据《宁波市志》记载:“次日,英军装尸5船退往宁波、运尸定海。”英人自己也承认“自入中国来,此创最深”⑥,使他们在一个月后作出撤出宁波的决定。大宝山本是易守难攻,但作为前敌副总指挥的文蔚,虽然只相距20里地,因懦弱无能,犹豫不决,坐视不救,这是战斗失败的主要原因。</p><p>&nbsp;</p><p>&nbsp;</p><p>&nbsp;</p><p>&nbsp;&nbsp;&nbsp; 由于在大宝山之战中伤亡惨重,英军不敢再次进攻,慈溪县城才得以保全。当地百姓为纪念清军的功绩,募捐建立了“交节祠”,祭奠为国捐躯的清军官兵。阿木穰、哈克里等藏族勇士的英名,也被安置在祠中祭祀。这些为保卫祖国而牺牲的藏族远征军的辫子,被剪下后送回了故乡汶川县的三江乡,人们在那里修建了一座“辫子坟”,以缅怀这些为祖国捐躯的勇士们。他们的英雄事迹也一代代流传至今。<br/></p><br/><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7 13:06:10编辑过]
仿佛见到了吐蕃帝国的影子。
按照某网说法 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nbsp;&nbs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中国sunyan</i>在2006-3-6 19:43:00的发言:</b><br/>按照某网说法 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nbsp;&nbsp; </div><p>怎么说呢。首先,藏军保家卫国、浴血疆场无疑是爱国之举;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们可悲之处在于他们只是作为皇帝的工具,以僧王的蒙古马队为例,他们既在大沽口、在八里桥同英法联军决战,损失惨重、可歌可泣,但他们在与着捻军的战争中杀害无辜百姓,犯下累累罪行。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汉族大员当然也概莫如此,但由于前者是少数民族的身份,不免让小人诋毁。</p>
都各有功过
<br/>
<p>不愧为中华同胞!</p><p></p>
这篇文章前半段引用的是麦天枢、王先明著《《昨天--鸦片战争纪实》里面的内容,可惜后面就是胡编乱造了。
<br/>
索子甲加护心镜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灯塔看守</i>在2006-3-6 19:56: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中国sunyan</i>在2006-3-6 19:43:00的发言:</b><br/>按照某网说法 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nbsp;&nbsp; </div><p>怎么说呢。首先,藏军保家卫国、浴血疆场无疑是爱国之举;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们可悲之处在于他们只是作为皇帝的工具,以僧王的蒙古马队为例,他们既在大沽口、在八里桥同英法联军决战,损失惨重、可歌可泣,但他们在与着捻军的战争中杀害无辜百姓,犯下累累罪行。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汉族大员当然也概莫如此,但由于前者是少数民族的身份,不免让小人诋毁。</p></div><p></p>在封建时代 让这些缺少近代教育的普通少数民族去效忠共和 为人民脱离专制获得自由而战&nbsp; 很不现实
像嘎达梅林就是个悲剧英雄
[em05][em05][em05][em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