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皮条约与台北淡水红毛城的趣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0:32:26
年前,笔者有幸参观台北故宫主办的“福尔摩萨展览”。此为故宫前院长杜正胜新官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展览品除文字资料外,还刻意从荷兰引进当时代的船只模型和生活杂物。展出文物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第一张解说图声称十六世纪末欧洲人初抵台湾时“台湾尚无中国移民”,还吹捧欧洲人的到来 “使得台湾与国际社会接轨”。由是,如此“一把火”,便抹杀了三国时代以来大陆与台湾之间的所有密切关系,同时又否定了十七世纪之初单单在台南大员地区(现安平区)一地就有上千名中国移民的事实(台南佳里镇也超过千名汉人,每年往返渔民甚至高达万人以上),因此刻意给人留下一种西洋人“促进交流”,“中国人为不速之客”的印象。实际上据历史记载,荷兰人于1604年登陆台湾之后便展开血腥镇压,以至于1652年还发生7、8千汉人在台南赤嵌集体反抗荷人,导致4千汉人遭屠杀一事。最为荒谬的是,这些受荷兰人宰割的“不速之客”正是所有台独分子的祖先,没有他们的“接轨”就根本不会有今天的“台湾文化”。 <div> </div><div>就因为“荷兰关系”为该次展览的重头戏,笔者当时便好奇地追踪荷兰人的“接轨”究竟给台湾留下什么具体“荷兰影响”和“多元文化”?”然遍寻之下,展出文物里仅发现郑成功大败荷军后,双方于1662年签订的“荷兰降约十八条”,与有关台北淡水红毛城的图片记录。且不说该“降约”可能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人对西人的唯一战胜条约;就红毛城而言,自从荷兰人于台北淡水驱除西班牙人之后,接管此炮台要塞不过只有十多年的功夫;而如今的房屋建筑,还是1868年英国人为贩卖鸦片目的在此搭盖的英式建筑物,因此完全谈不上留有任何荷兰文化遗产。</div><div> </div><div>谈及红毛城,倒是还有一段颇为令人喷饭的历史:自郑成功驱逐荷兰人之后,清廷便以郑之党羽均为“中国人”为由,拒绝郑经(郑成功之子)所提出的“两国论”(一边一国,互不隶属)要求,后几经交涉未果, 1683年清廷便趁郑党羽内讧之机,派大兵打败郑之海师从而统一台湾。红毛城,打从此刻起,便成为统一后的中国的部分领土。</div><div> </div><div>十九世纪清廷一败再败, 1867年迫于无奈,与英国用块狗皮签订了“红毛城永久租约”。英国人由是在原炮台基础上,加盖了城堡,以作为土产、鸦片的集散管理用途。当前台独分子的各式“理论”里,广为流传的“新加坡论”即指“台湾人就像新加坡华人一样,在一片不属中国的土地上建立新国家”。然而就“狗皮条约”观之,英国人似乎早在中日战争之前的1867年,便认识到台湾为中国领土,否则还真是“多此一皮”。</div><div> </div><div>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红毛城转而成为日本领土。但是,日本当局依照国际惯例继续让英国将红毛城作为领事馆使用,并于1912年与英国签订“领事馆址永久租借契约”。值得顺便一提的是,日军登陆淡水时,曾遭到当地居民的顽强抵抗,使得日军战死300多人。为示惩戒,日军随后屠杀了5000名左右的中国人,其中肯定不少是台独分子的祖先。1943年,英国出于战略需要、成为中国盟友后,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与租界”。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物归原主由中华民国政府收回。此时,红毛城一度开放给民众参观。</div><div> </div><div>离奇的是,一年后英国人阴魂不散,竟无视3年前作出的“放弃不平等条约与租界”的承诺,宣称拥有“永久租借权”(即上文所述的“英日契约”)把红毛城收回,并使该领事馆复馆,而国民政府方面竟不采取任何行动。更不可思议的是,1950年英国与中华民国断交后,英方立即查封中华民国驻英伦大使馆,而国民政府为维持“国际接轨”,却继续让此“英国驻台北淡水领事馆”照常活动。尔后,迟至1972年北京政府恢复联合国席位并与英国建立全面外交关系之后,英国方面才作出 “撤馆” 决定,但其做法不是将红毛城归还台北当局,而是先后委托澳大利亚、美国驻台外交机构“代管”红毛城。1974年,若干台北县县议员正式在议会提出“收回红毛城案”,其后再经多年的考虑、交涉,红毛城终于1980年回归中国人的怀抱。</div><div> </div><div>红毛城的崎岖经历,不过是台湾历史的缩影,若不是七十年代初国际大气候的改变,英国人至今还赖着不走。不过,当中国人认为红毛城的回归是伸张领土主权的当然权利之时,或许还会有许多“怀旧”人士认为“红毛子”一走,台湾就又少了一条“国际接轨”,由是使台湾文化更加单调和苍白。</div><div> </div><div><div>后记:此文引用了台湾戚嘉林先生的《台湾新历史》与李双泽先生《谁能“代管”红毛城》二文中的若干资料,并在此对两位学人的钻研精神表示敬意。</div><div>&nbsp;</div><div>作者:<a href="http://blog.chinabbs.com/userinfo/yuligong/index.html" target="_blank">俞力工 </a> <br/>本文地址:<a href="http://blog.chinabbs.com/article/8760.html" target="_blank">http://blog.chinabbs.com/article/8760.html</a></div></div>年前,笔者有幸参观台北故宫主办的“福尔摩萨展览”。此为故宫前院长杜正胜新官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展览品除文字资料外,还刻意从荷兰引进当时代的船只模型和生活杂物。展出文物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第一张解说图声称十六世纪末欧洲人初抵台湾时“台湾尚无中国移民”,还吹捧欧洲人的到来 “使得台湾与国际社会接轨”。由是,如此“一把火”,便抹杀了三国时代以来大陆与台湾之间的所有密切关系,同时又否定了十七世纪之初单单在台南大员地区(现安平区)一地就有上千名中国移民的事实(台南佳里镇也超过千名汉人,每年往返渔民甚至高达万人以上),因此刻意给人留下一种西洋人“促进交流”,“中国人为不速之客”的印象。实际上据历史记载,荷兰人于1604年登陆台湾之后便展开血腥镇压,以至于1652年还发生7、8千汉人在台南赤嵌集体反抗荷人,导致4千汉人遭屠杀一事。最为荒谬的是,这些受荷兰人宰割的“不速之客”正是所有台独分子的祖先,没有他们的“接轨”就根本不会有今天的“台湾文化”。 <div> </div><div>就因为“荷兰关系”为该次展览的重头戏,笔者当时便好奇地追踪荷兰人的“接轨”究竟给台湾留下什么具体“荷兰影响”和“多元文化”?”然遍寻之下,展出文物里仅发现郑成功大败荷军后,双方于1662年签订的“荷兰降约十八条”,与有关台北淡水红毛城的图片记录。且不说该“降约”可能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人对西人的唯一战胜条约;就红毛城而言,自从荷兰人于台北淡水驱除西班牙人之后,接管此炮台要塞不过只有十多年的功夫;而如今的房屋建筑,还是1868年英国人为贩卖鸦片目的在此搭盖的英式建筑物,因此完全谈不上留有任何荷兰文化遗产。</div><div> </div><div>谈及红毛城,倒是还有一段颇为令人喷饭的历史:自郑成功驱逐荷兰人之后,清廷便以郑之党羽均为“中国人”为由,拒绝郑经(郑成功之子)所提出的“两国论”(一边一国,互不隶属)要求,后几经交涉未果, 1683年清廷便趁郑党羽内讧之机,派大兵打败郑之海师从而统一台湾。红毛城,打从此刻起,便成为统一后的中国的部分领土。</div><div> </div><div>十九世纪清廷一败再败, 1867年迫于无奈,与英国用块狗皮签订了“红毛城永久租约”。英国人由是在原炮台基础上,加盖了城堡,以作为土产、鸦片的集散管理用途。当前台独分子的各式“理论”里,广为流传的“新加坡论”即指“台湾人就像新加坡华人一样,在一片不属中国的土地上建立新国家”。然而就“狗皮条约”观之,英国人似乎早在中日战争之前的1867年,便认识到台湾为中国领土,否则还真是“多此一皮”。</div><div> </div><div>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红毛城转而成为日本领土。但是,日本当局依照国际惯例继续让英国将红毛城作为领事馆使用,并于1912年与英国签订“领事馆址永久租借契约”。值得顺便一提的是,日军登陆淡水时,曾遭到当地居民的顽强抵抗,使得日军战死300多人。为示惩戒,日军随后屠杀了5000名左右的中国人,其中肯定不少是台独分子的祖先。1943年,英国出于战略需要、成为中国盟友后,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与租界”。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物归原主由中华民国政府收回。此时,红毛城一度开放给民众参观。</div><div> </div><div>离奇的是,一年后英国人阴魂不散,竟无视3年前作出的“放弃不平等条约与租界”的承诺,宣称拥有“永久租借权”(即上文所述的“英日契约”)把红毛城收回,并使该领事馆复馆,而国民政府方面竟不采取任何行动。更不可思议的是,1950年英国与中华民国断交后,英方立即查封中华民国驻英伦大使馆,而国民政府为维持“国际接轨”,却继续让此“英国驻台北淡水领事馆”照常活动。尔后,迟至1972年北京政府恢复联合国席位并与英国建立全面外交关系之后,英国方面才作出 “撤馆” 决定,但其做法不是将红毛城归还台北当局,而是先后委托澳大利亚、美国驻台外交机构“代管”红毛城。1974年,若干台北县县议员正式在议会提出“收回红毛城案”,其后再经多年的考虑、交涉,红毛城终于1980年回归中国人的怀抱。</div><div> </div><div>红毛城的崎岖经历,不过是台湾历史的缩影,若不是七十年代初国际大气候的改变,英国人至今还赖着不走。不过,当中国人认为红毛城的回归是伸张领土主权的当然权利之时,或许还会有许多“怀旧”人士认为“红毛子”一走,台湾就又少了一条“国际接轨”,由是使台湾文化更加单调和苍白。</div><div> </div><div><div>后记:此文引用了台湾戚嘉林先生的《台湾新历史》与李双泽先生《谁能“代管”红毛城》二文中的若干资料,并在此对两位学人的钻研精神表示敬意。</div><div>&nbsp;</div><div>作者:<a href="http://blog.chinabbs.com/userinfo/yuligong/index.html" target="_blank">俞力工 </a> <br/>本文地址:<a href="http://blog.chinabbs.com/article/8760.html" target="_blank">http://blog.chinabbs.com/article/8760.html</a></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