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要打我-岁少年日记凸现中小学的情感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6:22:09
<table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align="center"><font class="biaoti">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要打我</font><br/><font class="rc-subtitle">14岁少年日记凸现中小学的情感教育匮乏</font><br/><font class="zqb-time">2006年02月17日</font><br/><p><font class="rc-writer">本报记者 张文凌</font> </p><p></p></td></tr><tr><td></td></tr><tr><td><font class="neirong&lt;!--enpcontent--"><p align="center">&nbsp;&nbsp;&nbsp;&nbsp;<strong>令人心痛的少年日记</strong> </p><p>&nbsp;&nbsp;&nbsp;&nbsp;“今天我在学校自认为表现很好,可是又被黑打了一顿。他们先把我关在教室里,然后一个个走了进来,我拼命地喊拼命地叫,生怕他们打我。果然他们举着扫帚就来打我,我拼命反抗,结果没用。我叫了,哭了。我认为自己不好,被打了也不敢告诉老师。” </p><p>&nbsp;&nbsp;&nbsp;&nbsp;“下午放学的时候,有几个人在说‘胖子计划’。他们约我去厕所,说要打我,我被吓着了。回到教室,发现我的英语书、语文书被扔了一地,我刚想把书捡起来,一个人拿起我的书就跑。到了厕所,他们说了声开始,然后就用脚来踢我。我发起疯来,对打我的人反抗,我很内疚,求同学别再逗我了。” </p><p>&nbsp;&nbsp;&nbsp;&nbsp;“今天放学的时候,我们班一个同学过来给了我一飞脚,我整个人就像皮球一样倒在地上。那一刻,我像得了大病似的起不来了。我不知道为什么挨打,同学都说我活该,原来是一个被我吓哭的女生叫来的人打的我。我的肚子很疼,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我有内伤。” </p><p>&nbsp;&nbsp;&nbsp;&nbsp;“今天在路上,有几个初二的学生来找我要钱,我没有,他们就打我。我拼命地跑,拼命地喊:不要打我,不要打我,求求你们。可还是被一个人抓住了,最后被外校的人打了一顿,我的书包也坏了。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打我,是不是我们班的叫来打我的?” </p><p>&nbsp;&nbsp;&nbsp;&nbsp;“又一天结束了,今天没有哪个人来打我,我太高兴了!我身上不再是青一块紫一块,我实在太高兴了。” </p><p>&nbsp;&nbsp;&nbsp;&nbsp;这是一个14岁少年日记里记录的每一天的校园生活,读来令人心痛。 </p><p>&nbsp;&nbsp;&nbsp;&nbsp;少年叫雷鸣(化名),是昆明一所中学的初二学生。雷鸣出生时,因医疗事故导致下颌骨粘连,影响了发音并内分泌失调,如今14岁的雷鸣口齿不清,身高1.7米,体重已达120多公斤。但他智力正常。 </p><p align="center">&nbsp;&nbsp;&nbsp;&nbsp;<strong>“因为学习差,老师也不管我,怕我拖班级和学校的后腿”</strong> </p><p>&nbsp;&nbsp;&nbsp;&nbsp;从上初中以来,雷鸣就发现老师和大多数同学都不喜欢他。雷鸣成绩不好,是班上的倒数第一。他个头大,走路莽撞,常把同学的书碰倒;由于表达有障碍,他跟同学说话时喜欢用手去拨弄别人,使得同学特别是女同学讨厌他。同学给他起的绰号是“猪”和“板油”。 </p><p>&nbsp;&nbsp;&nbsp;&nbsp;雷鸣的哥哥雷佳(化名)说:“直到雷鸣上初二,我们才知道他在学校里被打的事。他常常遍体鳞伤,不像一个在校上学的学生。上初中以来,他用过红领巾30多条,校徽40多个,铅笔无数。多次被打得去医院看病,病历本已经有好几本了。” </p><p>&nbsp;&nbsp;&nbsp;&nbsp;为此,雷鸣的家长多次到学校调解,校方对相关同学也进行了教育;雷母甚至向打雷鸣的孩子跪地求情。但是这些都没能改变雷鸣被打的境遇。有同学说他们打雷鸣的理由是,“他好欺负”、“他不是人,打他是为了消遣,哪个想打他就打他,谁不高兴了也可以打他”;还有同学说,“我小学时曾被胖子欺负过,所以我恨胖子,见了胖子就想打”。 </p><p>&nbsp;&nbsp;&nbsp;&nbsp;雷鸣的父母都是下岗工人,哥哥雷佳卖冷饮为生,收入微薄,家里没有能力为他转学。为了雷鸣不再挨打,雷佳找过110的警察、媒体的记者甚至给市长热线打过电话。妈妈也常对雷鸣说,像他这样有残疾的孩子,不读书,今后无法在社会上生存。为此,雷鸣忍受着伤害坚持去学校读书,他在日记里写道:“因为学习差,老师也不管我,怕我拖班级和学校的后腿,认为这样就可以把我赶走。但是他错了,我能忍受到现在,是因为我想上学,将来长大后,为国家作贡献,这难道是错的吗?” </p><p>&nbsp;&nbsp;&nbsp;&nbsp;但是雷鸣仍然很害怕被同学打,他常在日记里说:“请你们不要打我了,求你们了。” </p><p align="center">&nbsp;&nbsp;&nbsp;&nbsp;<strong>他自卑到没有心理力量保护自己 </strong></p><p>&nbsp;&nbsp;&nbsp;&nbsp;雷鸣的日记里除了写他被打的恐惧外,还写了很多他被打后还手的内疚,以及他渴望与同学建立友谊、平等相处的心愿。他甚至不恨那些打他的同学。“他只是一直不明白他为什么和同学交往会如此困难。”雷佳说。 </p><p>&nbsp;&nbsp;&nbsp;&nbsp;雷鸣的老师说,雷鸣很想和同学交流,但他选择的方式和别人不一样。他会揪女生的头发,或者故意撞别人一下,把事情弄得很夸张。他不知道这是不恰当的交友方式,使得同学都不接受他。 </p><p>&nbsp;&nbsp;&nbsp;&nbsp;雷鸣的境遇受到了云南省健康教育所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高级心理咨询师赵白帆的关注。她让雷鸣作了一个沙盘游戏,从中感觉到他在学校的处境很艰难。为此,她对雷鸣进行了家访,她发现,雷鸣与人交往的障碍首先来自于家庭的教育。 </p><p>&nbsp;&nbsp;&nbsp;&nbsp;“雷鸣的智力和情感状态都很正常,但父母对他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赵白帆说,雷鸣的父母把爱和教育等同了起来。在家里,他们把雷鸣当作特殊儿童来对待,认为家里困难还供他吃供他上学就足够了,却从不去尊重、理解和欣赏他。父母骂他,他不会辩解,即使辩解了,父母也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这就造成了雷鸣心理上的自卑。 </p><p>&nbsp;&nbsp;&nbsp;&nbsp;“儿童在家里与人相处的模式,会复制到另一个团体当中,这样也很容易造成别人对他的不尊重。其实雷鸣的残疾程度并不高,他与人交往的困难主要在于内心的障碍。”赵白帆说,“有时青少年之间的冲突是无法靠成人去平衡的,得靠他们自己去解决。我接触过一些残疾程度比雷鸣更重的孩子,由于家人给他们信心,使他们有足够的心理力量自卫,所以能很好地与别人相处。但雷鸣不行,他没有心理力量保护自己,不会还击,只会逃避,别人就会变本加厉地伤害他。” </p><p>&nbsp;&nbsp;&nbsp;&nbsp;赵白帆还发现,雷鸣揪女同学头发或者突然去抱女同学,其实是他青春期性心理的一种反应。但家人和老师都没有关注到这些,没人给他讲解和疏导,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p><p>&nbsp;&nbsp;&nbsp;&nbsp;为此,赵白帆给雷鸣买了一些如何与人交往和青春期性心理方面的书,雷鸣拿到这些书高兴地说:“这是我的宝贝。” </p><p>&nbsp;&nbsp;&nbsp;&nbsp;自从接受了心理治疗后,雷鸣发生了很多变化,他开朗自信了很多,平时放学后不敢出门的他,现在会让哥哥带他逛街、钓鱼了。 </p><p>&nbsp;&nbsp;&nbsp;&nbsp;本报昆明2月16日电 </p></font></td></tr></tbody></table><table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align="center"><font class="biaoti">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要打我</font><br/><font class="rc-subtitle">14岁少年日记凸现中小学的情感教育匮乏</font><br/><font class="zqb-time">2006年02月17日</font><br/><p><font class="rc-writer">本报记者 张文凌</font> </p><p></p></td></tr><tr><td></td></tr><tr><td><font class="neirong&lt;!--enpcontent--"><p align="center">&nbsp;&nbsp;&nbsp;&nbsp;<strong>令人心痛的少年日记</strong> </p><p>&nbsp;&nbsp;&nbsp;&nbsp;“今天我在学校自认为表现很好,可是又被黑打了一顿。他们先把我关在教室里,然后一个个走了进来,我拼命地喊拼命地叫,生怕他们打我。果然他们举着扫帚就来打我,我拼命反抗,结果没用。我叫了,哭了。我认为自己不好,被打了也不敢告诉老师。” </p><p>&nbsp;&nbsp;&nbsp;&nbsp;“下午放学的时候,有几个人在说‘胖子计划’。他们约我去厕所,说要打我,我被吓着了。回到教室,发现我的英语书、语文书被扔了一地,我刚想把书捡起来,一个人拿起我的书就跑。到了厕所,他们说了声开始,然后就用脚来踢我。我发起疯来,对打我的人反抗,我很内疚,求同学别再逗我了。” </p><p>&nbsp;&nbsp;&nbsp;&nbsp;“今天放学的时候,我们班一个同学过来给了我一飞脚,我整个人就像皮球一样倒在地上。那一刻,我像得了大病似的起不来了。我不知道为什么挨打,同学都说我活该,原来是一个被我吓哭的女生叫来的人打的我。我的肚子很疼,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我有内伤。” </p><p>&nbsp;&nbsp;&nbsp;&nbsp;“今天在路上,有几个初二的学生来找我要钱,我没有,他们就打我。我拼命地跑,拼命地喊:不要打我,不要打我,求求你们。可还是被一个人抓住了,最后被外校的人打了一顿,我的书包也坏了。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打我,是不是我们班的叫来打我的?” </p><p>&nbsp;&nbsp;&nbsp;&nbsp;“又一天结束了,今天没有哪个人来打我,我太高兴了!我身上不再是青一块紫一块,我实在太高兴了。” </p><p>&nbsp;&nbsp;&nbsp;&nbsp;这是一个14岁少年日记里记录的每一天的校园生活,读来令人心痛。 </p><p>&nbsp;&nbsp;&nbsp;&nbsp;少年叫雷鸣(化名),是昆明一所中学的初二学生。雷鸣出生时,因医疗事故导致下颌骨粘连,影响了发音并内分泌失调,如今14岁的雷鸣口齿不清,身高1.7米,体重已达120多公斤。但他智力正常。 </p><p align="center">&nbsp;&nbsp;&nbsp;&nbsp;<strong>“因为学习差,老师也不管我,怕我拖班级和学校的后腿”</strong> </p><p>&nbsp;&nbsp;&nbsp;&nbsp;从上初中以来,雷鸣就发现老师和大多数同学都不喜欢他。雷鸣成绩不好,是班上的倒数第一。他个头大,走路莽撞,常把同学的书碰倒;由于表达有障碍,他跟同学说话时喜欢用手去拨弄别人,使得同学特别是女同学讨厌他。同学给他起的绰号是“猪”和“板油”。 </p><p>&nbsp;&nbsp;&nbsp;&nbsp;雷鸣的哥哥雷佳(化名)说:“直到雷鸣上初二,我们才知道他在学校里被打的事。他常常遍体鳞伤,不像一个在校上学的学生。上初中以来,他用过红领巾30多条,校徽40多个,铅笔无数。多次被打得去医院看病,病历本已经有好几本了。” </p><p>&nbsp;&nbsp;&nbsp;&nbsp;为此,雷鸣的家长多次到学校调解,校方对相关同学也进行了教育;雷母甚至向打雷鸣的孩子跪地求情。但是这些都没能改变雷鸣被打的境遇。有同学说他们打雷鸣的理由是,“他好欺负”、“他不是人,打他是为了消遣,哪个想打他就打他,谁不高兴了也可以打他”;还有同学说,“我小学时曾被胖子欺负过,所以我恨胖子,见了胖子就想打”。 </p><p>&nbsp;&nbsp;&nbsp;&nbsp;雷鸣的父母都是下岗工人,哥哥雷佳卖冷饮为生,收入微薄,家里没有能力为他转学。为了雷鸣不再挨打,雷佳找过110的警察、媒体的记者甚至给市长热线打过电话。妈妈也常对雷鸣说,像他这样有残疾的孩子,不读书,今后无法在社会上生存。为此,雷鸣忍受着伤害坚持去学校读书,他在日记里写道:“因为学习差,老师也不管我,怕我拖班级和学校的后腿,认为这样就可以把我赶走。但是他错了,我能忍受到现在,是因为我想上学,将来长大后,为国家作贡献,这难道是错的吗?” </p><p>&nbsp;&nbsp;&nbsp;&nbsp;但是雷鸣仍然很害怕被同学打,他常在日记里说:“请你们不要打我了,求你们了。” </p><p align="center">&nbsp;&nbsp;&nbsp;&nbsp;<strong>他自卑到没有心理力量保护自己 </strong></p><p>&nbsp;&nbsp;&nbsp;&nbsp;雷鸣的日记里除了写他被打的恐惧外,还写了很多他被打后还手的内疚,以及他渴望与同学建立友谊、平等相处的心愿。他甚至不恨那些打他的同学。“他只是一直不明白他为什么和同学交往会如此困难。”雷佳说。 </p><p>&nbsp;&nbsp;&nbsp;&nbsp;雷鸣的老师说,雷鸣很想和同学交流,但他选择的方式和别人不一样。他会揪女生的头发,或者故意撞别人一下,把事情弄得很夸张。他不知道这是不恰当的交友方式,使得同学都不接受他。 </p><p>&nbsp;&nbsp;&nbsp;&nbsp;雷鸣的境遇受到了云南省健康教育所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高级心理咨询师赵白帆的关注。她让雷鸣作了一个沙盘游戏,从中感觉到他在学校的处境很艰难。为此,她对雷鸣进行了家访,她发现,雷鸣与人交往的障碍首先来自于家庭的教育。 </p><p>&nbsp;&nbsp;&nbsp;&nbsp;“雷鸣的智力和情感状态都很正常,但父母对他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赵白帆说,雷鸣的父母把爱和教育等同了起来。在家里,他们把雷鸣当作特殊儿童来对待,认为家里困难还供他吃供他上学就足够了,却从不去尊重、理解和欣赏他。父母骂他,他不会辩解,即使辩解了,父母也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这就造成了雷鸣心理上的自卑。 </p><p>&nbsp;&nbsp;&nbsp;&nbsp;“儿童在家里与人相处的模式,会复制到另一个团体当中,这样也很容易造成别人对他的不尊重。其实雷鸣的残疾程度并不高,他与人交往的困难主要在于内心的障碍。”赵白帆说,“有时青少年之间的冲突是无法靠成人去平衡的,得靠他们自己去解决。我接触过一些残疾程度比雷鸣更重的孩子,由于家人给他们信心,使他们有足够的心理力量自卫,所以能很好地与别人相处。但雷鸣不行,他没有心理力量保护自己,不会还击,只会逃避,别人就会变本加厉地伤害他。” </p><p>&nbsp;&nbsp;&nbsp;&nbsp;赵白帆还发现,雷鸣揪女同学头发或者突然去抱女同学,其实是他青春期性心理的一种反应。但家人和老师都没有关注到这些,没人给他讲解和疏导,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p><p>&nbsp;&nbsp;&nbsp;&nbsp;为此,赵白帆给雷鸣买了一些如何与人交往和青春期性心理方面的书,雷鸣拿到这些书高兴地说:“这是我的宝贝。” </p><p>&nbsp;&nbsp;&nbsp;&nbsp;自从接受了心理治疗后,雷鸣发生了很多变化,他开朗自信了很多,平时放学后不敢出门的他,现在会让哥哥带他逛街、钓鱼了。 </p><p>&nbsp;&nbsp;&nbsp;&nbsp;本报昆明2月16日电 </p></font></td></tr></tbody></tabl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2" width="100%" bgcolor="#f3f1f1" border="0"><tbody><tr><td class="font12" width="566" bgcolor="#ffffff" colspan="2" height="22"><a class="font12" href="http://zqb.cyol.com/">中国青年报</a>-&gt;&gt; <span class="font12">教育</span></td></tr><tr><td valign="bottom" width="566" bgcolor="#000000" colspan="2" height="1"></td></tr><tr><td valign="bottom" width="566" bgcolor="#c1c1c1" colspan="2" height="12"></td></tr><tr><td valign="bottom" width="566" colspan="2"><p align="right">&nbsp;&nbsp;&nbsp;</p><table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align="center"><font class="biaoti">学校为何不能给他一个安全的环境</font><br/><font class="rc-subtitle">巨大压力让部分学生选择了不正确的发泄方式</font><br/><font class="zqb-time">2006年02月17日</font><br/><p><font class="rc-writer">本报记者 张文凌</font> </p><p></p></td></tr><tr><td></td></tr><tr><td><font class="neirong&lt;!--enpcontent--">&nbsp;&nbsp;&nbsp;&nbsp;“我们一直都在努力纠正雷鸣的缺点,但为什么学校就不能给他一个安全的环境?”雷鸣的哥哥雷佳无数次向学校发出这样的疑问。 <p align="center">&nbsp;&nbsp;&nbsp;&nbsp;<strong>学生欺负定势的从众心理让他们落井下石 </strong></p><p>&nbsp;&nbsp;&nbsp;&nbsp;一些心理学专家认为:目前,多数学校忙着抓成绩促升学,而青少年的心理和情感教育普遍缺乏,越来越多的孩子缺乏同情他人、感知他人痛苦的能力。他们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很难得到纠正。 </p><p>&nbsp;&nbsp;&nbsp;&nbsp;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心理教研室对昆明56所中学、28所小学的部分中小学生为期一年的调查访问显示,目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焦虑,有的学生一听说考试就紧张;偏执,总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任;敌对,经常与人发生冲突,或者有打人冲动;人际关系敏感,总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不喜欢自己;抑郁,精神苦闷、情绪低落,闷闷不乐。对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望;焦虑,心里烦躁,总觉得有什么事,又说不出来;自我强迫,明知没必要做的事还是要做;适应不良,对学校生活不适应,不习惯老师的教学方式,或者不喜欢学校的各项活动;心理不平衡,当别人比自己强或者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时,就感到不平衡。 </p><p>&nbsp;&nbsp;&nbsp;&nbsp;云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心理咨询专家赵建新认为,中学生目前面临的压力,使他们会选择不正确的发泄方式。加之缺乏心理疏导和情感教育,以及对暴力文化不加分析地盲目模仿等,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欺负定势的从众心理,落井下石,别人这样我也这样,多人欺负一个人,责任也可以均分。 </p><p align="center">&nbsp;&nbsp;&nbsp;&nbsp;<strong>学校心理教育对青少年情绪调控和自我认识训练不够</strong> </p><p>&nbsp;&nbsp;&nbsp;&nbsp;“不久前,我们曾作过一个云南省城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的调查,从调查来看,多数老师都很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云南省健康教育所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赵白帆说,尽管如此,目前云南很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并不理想,已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学校只有1%,95.6%的学校没有建立;学校经常开展心理教育的只有22.6%,偶尔开展的37.1%。在已开展的学校中,针对所有学生的占87.8%,而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只占9%;开展工作的途径主要是心理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课,针对个体的方法较少;教育内容偏重于重视学习、青春期教育、人际交往等,而对学生较看重的情绪调控和青少年心理发展息息相关的自我认识、创造性思维训练等方面重视不够。 </p><p>&nbsp;&nbsp;&nbsp;&nbsp;调查显示,目前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困难主要在于缺乏心理教育专业的师资,95.8%的学校没有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有58.7%的老师从未参加过心理健康师资培训。 </p><p align="center">&nbsp;&nbsp;&nbsp;&nbsp;<strong>教师情绪行为自控力差也易令学生变得冷漠暴躁 </strong></p><p>&nbsp;&nbsp;&nbsp;&nbsp;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心理教研室教授周萍指出,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样需要关注,调查发现,有相当数量的中小学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有两个偏差: </p><p>&nbsp;&nbsp;&nbsp;&nbsp;一是不少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受学生的学习成绩、品德表现、性别、家庭背景等条件的影响。那些被认为品德不良、学习成绩差、家庭状况不佳的学生,很少进入部分老师的视野,很难受到老师的重视,难以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注、喜欢和认可,这种现象易导致这些学生形成冷漠、冷酷、排斥、焦虑等不良心理品质;二是部分教师的情绪和行为自控力较差,教育方法单一、陈旧,对学生的关注多集中于消极关注,不顾及学生的自尊心,不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育的随意性明显。他们关注的方式往往是消极粗暴的指责、批评、奚落、轻视,带给学生对自己的否定体验,无法让学生建立自信、乐观的心态,甚至导致学生自暴自弃、寻衅闹事,以激怒老师。 </p><p>&nbsp;&nbsp;&nbsp;&nbsp;心理教育专家认为,目前,很多学生和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有回避心态,缺乏科学的认识态度,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有问题不看心理医生,不解决;而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变革同许多传统习惯的矛盾致使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产生比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迅速得多。</p></font></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
<table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align="center"><font class="biaoti">唤醒孩子的“性本善”</font><br/><font class="zqb-time">2006年02月17日</font><br/><p><font class="rc-writer">张坤</font> </p><p></p></td></tr><tr><td></td></tr><tr><td><font class="neirong&lt;!--enpcontent--">&nbsp;&nbsp;&nbsp;&nbsp;带孩子看美国影片《金刚》,刚上小学的孩子竟然流泪了,理由是对那只四处被人追杀而又怀有爱情的大猩猩充满同情。 <p>&nbsp;&nbsp;&nbsp;&nbsp;尽管冗长而煽情,但影片却让一个7岁的中国男孩体会到了同情心———人类所共有的一种人文良知。这不能不给人一种启迪:在我们这个追求财富的年代,《金刚》中所表现出的那份爱心、同情心和想像力,正越来越稀缺。 </p><p>&nbsp;&nbsp;&nbsp;&nbsp;就像那位亚当·斯密,人们更多地知道其著有《国富论》,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另一本《道德情操论》。正是在这部著作里,他多次强调“充分知情、无偏、同情心”。 </p><p>&nbsp;&nbsp;&nbsp;&nbsp;与我们的先辈孟子相通,亚当·斯密指出“一切文明的基础是同情心”,倘若完全丧失了同情心,那么只会陷入人与人互不信任的丛林战争中。 </p><p>&nbsp;&nbsp;&nbsp;&nbsp;雷鸣的故事让我心痛,思绪不断。其中有对残疾孩子如何尊重、关爱,有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唤,等等。其中最想说的就是:唤醒孩子的人文良知。 </p><p>&nbsp;&nbsp;&nbsp;&nbsp;也正如亚当·斯密谈到的,仅有同情心尚不足以达成客观、正确的判断,故而需要充分地知情,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接受比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教育。 </p><p>&nbsp;&nbsp;&nbsp;&nbsp;那么,家长、教师、社会的教育责任是什么? </p><p>&nbsp;&nbsp;&nbsp;&nbsp;从雷鸣的处境中我深深感到,比灌知识点、抓升学率更迫切地是要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崇高道德、高尚情趣、丰富学识、开放观念、富于同情心和关怀心、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写的中国人! </p><p>&nbsp;&nbsp;&nbsp;&nbsp;这才是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也是人文良知的重要内涵。 </p><p>&nbsp;&nbsp;&nbsp;&nbsp;据我所知,一些学校正进行相关的教改探索。如《同情和帮助残疾人》这类的教学设计,就能让孩子接受科学的认知教育:知道残疾人的实际困难,知道他们需要得到同情、尊重和帮助,并以此为社会公德自觉遵守。同时从情感上体验和同情残疾人的不幸,并尽力帮助,积极参加各种助残活动。 </p><p>&nbsp;&nbsp;&nbsp;&nbsp;从认知教育到情感教育,再到行为教育,孩子在健康成长过程中,获得了比书本上更丰富的知识,最终让孩子在实践中体悟做人的尊严。 </p><p>&nbsp;&nbsp;&nbsp;&nbsp;唤醒孩子的人文良知,直接影响下一代的创造能力和精神素质,借用大教育家皮亚杰的话,美育之类人文良知教育,是通过外部社会环境和教育文化条件,促成少年儿童认知结构图式进而产生质的变化,构建的是立体的审美———创造心理场。 </p><p>&nbsp;&nbsp;&nbsp;&nbsp;当儿子因同情心被《金刚》打动的时候,我问孩子:什么时候,你能创造出一部中国大片,让爱、同情心和想像力,去打动美国的孩子们呢?!</p></font></td></tr></tbody></table>
到底谁对谁错啊,我怎么看糊涂了,他没事抱女同学做什么?
什么玩意,我小时候就被同学打过,也打过同学,路上被小痞子搜过钱,不过还没胆大到搜别人钱。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娇气了。想看校园暴力,就看日本校园,还有别动不动拿美国做标杆,至少中国校园里还不是枪支泛滥,动不动就扫射老师和同学。
<p>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媒体、家长和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p><p>这个并不只是教育单方面的问题</p>
这不是教育单方面的问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