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简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7:04:00
   <p style="LINE-HEIGHT: 200%;"><b><font color="#0099ff">日耳曼人</font></b>(German)是欧洲的古代民族之一,公元前5世纪起,以部落集团的形式分布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周围的北欧地区,古罗马人称之为日耳曼人。 大约在公元前半个世纪,大部分日耳曼人开始定居在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间的广大地区,该地区称为“<b><font color="#0099ff">日耳曼尼亚</font></b>”。“德意志”一词来源于古德语 “diot”一词,意为“人民”,最早史见于公元8世纪,是指生活在法兰克王国东部的日尔曼部落所讲的方言。公元800年,法兰克王国在<a href="http://school.tjjy.com.cn/huiwen/deguo/king.htm"><font color="#ff0000">查理大帝</font></a>统治时期达到鼎盛, 成为法兰克大帝国。大帝国中有许多讲德语的日尔曼部落,这些日尔曼部落人所讲的方言被称为“<b><font color="#0099ff">德意志</font></b>”。公元814年查理大帝去世,法兰克帝国随即分崩离析,在 瓜分各种遗产的过程中,形成了东、西两个王国。这两个王国的政治分界线大致就与德语和法语之间的语言界限相当。讲法语的西法兰克王国后来演变成今天的法国, 而讲德语的东法兰克王国的居民在此后的长期生活中也逐渐产生了一种“同属一国”的感觉,这时,“德意志”一词也就从一种语言的代名词发展为代指讲这一语言的 人。当这些讲“德意志”语的部落后来建立了自己的王国时,他们不但用“德意志”来称呼自己的语言和人民,还用它来命名自己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在德 国1000多年的历史上曾经历过三个帝国,这期间也有一个共和国。德国历史上的第一帝国是指公元962-1806年的<b><font color="#0099ff">神圣罗马帝国</font></b>。人们习惯上以公元911年作为东法兰克帝 国向得意志帝国转变的开始,在这一年,法兰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选为国王,他算是第一位德意志国王。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称帝,称为 “罗马皇帝”,德意志王国便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这便是古德意志帝国,或称为第一帝国。1806年,帝国被拿破仑一世推翻。第二帝国是指1871年-1918 年的<b><font color="#0099ff">德意志帝国</font></b>,它是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起来的。1870年在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击败法国,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 皇帝。第二帝国的寿命很短,仅存在了47年。1914年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的失败和第二帝国的瓦解而告终。战争也导致德国第一次建立了联邦共和国。由于共 和国宪法是在魏玛城召开的国民议会上通过的,一般称之为《魏玛宪法》,因此这个共和国又称为<b><font color="#0099ff">魏玛共和国</font></b>。1933年1月30日,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 党(即纳粹党)上台执政,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宣告了魏玛共和国的终结。第三帝国是指1933-1945年的法西斯德国,希特勒自称<b><font color="#0099ff">第三帝国</font></b>。于1939年9月1日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8日,德国在投降书上签字,第三帝国宣告完结。德国为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1949年5月,在美、英、法合并的西占区通过《基本法》,宣布成立<b><font color="#0099ff">德意志联邦共和国</font></b>(即西德),9月建立政府。同年1O月,苏联占领区内成立<b><font color="#0099ff">德意志民主共和国</font></b>(即东德)。到了2O世纪8O年代中后期,在东西方关系逐渐缓和的 氛围中,东西德国日益走向统一,1990年7月实行了货币统一,1990年10月3日实现了政治统一。</p><p style="LINE-HEIGHT: 200%;"><b><font color="#0099ff">日耳曼人</font></b>(German)是欧洲的古代民族之一,公元前5世纪起,以部落集团的形式分布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周围的北欧地区,古罗马人称之为日耳曼人。 大约在公元前半个世纪,大部分日耳曼人开始定居在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间的广大地区,该地区称为“<b><font color="#0099ff">日耳曼尼亚</font></b>”。“德意志”一词来源于古德语 “diot”一词,意为“人民”,最早史见于公元8世纪,是指生活在法兰克王国东部的日尔曼部落所讲的方言。公元800年,法兰克王国在<a href="http://school.tjjy.com.cn/huiwen/deguo/king.htm"><font color="#ff0000">查理大帝</font></a>统治时期达到鼎盛, 成为法兰克大帝国。大帝国中有许多讲德语的日尔曼部落,这些日尔曼部落人所讲的方言被称为“<b><font color="#0099ff">德意志</font></b>”。公元814年查理大帝去世,法兰克帝国随即分崩离析,在 瓜分各种遗产的过程中,形成了东、西两个王国。这两个王国的政治分界线大致就与德语和法语之间的语言界限相当。讲法语的西法兰克王国后来演变成今天的法国, 而讲德语的东法兰克王国的居民在此后的长期生活中也逐渐产生了一种“同属一国”的感觉,这时,“德意志”一词也就从一种语言的代名词发展为代指讲这一语言的 人。当这些讲“德意志”语的部落后来建立了自己的王国时,他们不但用“德意志”来称呼自己的语言和人民,还用它来命名自己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在德 国1000多年的历史上曾经历过三个帝国,这期间也有一个共和国。德国历史上的第一帝国是指公元962-1806年的<b><font color="#0099ff">神圣罗马帝国</font></b>。人们习惯上以公元911年作为东法兰克帝 国向得意志帝国转变的开始,在这一年,法兰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选为国王,他算是第一位德意志国王。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称帝,称为 “罗马皇帝”,德意志王国便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这便是古德意志帝国,或称为第一帝国。1806年,帝国被拿破仑一世推翻。第二帝国是指1871年-1918 年的<b><font color="#0099ff">德意志帝国</font></b>,它是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起来的。1870年在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击败法国,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 皇帝。第二帝国的寿命很短,仅存在了47年。1914年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的失败和第二帝国的瓦解而告终。战争也导致德国第一次建立了联邦共和国。由于共 和国宪法是在魏玛城召开的国民议会上通过的,一般称之为《魏玛宪法》,因此这个共和国又称为<b><font color="#0099ff">魏玛共和国</font></b>。1933年1月30日,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 党(即纳粹党)上台执政,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宣告了魏玛共和国的终结。第三帝国是指1933-1945年的法西斯德国,希特勒自称<b><font color="#0099ff">第三帝国</font></b>。于1939年9月1日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8日,德国在投降书上签字,第三帝国宣告完结。德国为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1949年5月,在美、英、法合并的西占区通过《基本法》,宣布成立<b><font color="#0099ff">德意志联邦共和国</font></b>(即西德),9月建立政府。同年1O月,苏联占领区内成立<b><font color="#0099ff">德意志民主共和国</font></b>(即东德)。到了2O世纪8O年代中后期,在东西方关系逐渐缓和的 氛围中,东西德国日益走向统一,1990年7月实行了货币统一,1990年10月3日实现了政治统一。</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13 13:25:16编辑过]
<p align="center"><span class="head1"><b>查理大帝<br/></b>Karl der Grosse<br/>约742-814</span></p><p class="text2" align="justify" style="LINE-HEIGHT: 150%;">  <font color="#0066ff">查理大帝</font>,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768-814)和查理帝国皇帝(800-814)。曾征服西欧大部分地区,是西欧中纪初期最强大的统治者。  查理是中洛林王朝开创者丕平之子,于768年位,与其弟卡洛曼共治;771年其弟死后成为全<font color="#0066ff">法兰克国王</font>。774年查理罗马教皇求援之际,攻占意大利北部的伦巴德王国,自兼伦巴德国王,并进军马,控制意大利半岛大部分地区。772-804年,查理经过多次战争,征了萨克森和其他中欧地区。778-801年与统治伊比利亚半岛的阿拉伯人次交战,夺得埃布罗河以北的土地。在半岛北部建立了西班牙边防区。788合并巴戈利亚,796年打败游牧部落阿瓦尔人,占领多瑙河下游。查理曾抵诺曼人的入侵,控制弗里西亚和布列塔尼,并进攻易北河地区的斯拉夫人部落,迫其臣服。查理统治期间对外进行了50多次战争,使法兰克王国成为控制西大部分地区的大帝国,疆域西临大西洋,东至易北河及波希米亚,北达北海, 南抵埃布罗河及意大利中部。查理于800年圣诞节被罗马教皇加冕为“罗马人帝”,史称查理大帝,法兰克王国遂称为查理帝国,以亚琛为统治中心。为了巩固统治,查理在边境地区设立“马克”(边区),委派藩侯统辖,其地区划分为伯爵辖区,任命伯爵全权治理。对帝国境内各部族的法律进行修订。经常派以伯爵和主教两人组成的巡按使团,巡行各地,对地方行政、司法和宗事务进行监督。他还封赐贵族和教会许多有特权的领地,规定拥有一定数量土的人必须在伯爵或领主率领下服军役,而土地数量不足者则需供养从军者。这些措施促进了封建领地制的发展。查理和封建主都以领地内的庄园作为主要收入源。他曾发布<font color="#0066ff">《庄园敕令》</font>,详细规定庄园的组织和生产管理,反映了庄园具自然经济和以农奴劳动为主的特点。查理利用罗马天主教会作为巩固统治的工。他拥护罗马教皇,加强各级教会组织,命令居民严守教规和交纳什一税,使主教会进一步巩固了在西欧经济、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查理重视文化教,设立学校,罗致欧洲知名学者前往讲学,派人收集和抄写大量古典文献,督贵族和教会人士致力学习,这些成就被西方史家称为“加洛林王朝文艺复兴”。814年1月28日,查理在<font color="#0066ff">亚琛</font>去世。他死后不久,查理帝国即告分裂</p>
<p>腓特烈</p><p>&nbsp;</p><p>俾斯麦</p>
<strong>腓特烈大帝(普鲁士国王)</strong><div align="left" style="PADDING-RIGHT: 10px; PADDING-LEFT: 10px; FONT-SIZE: 10.5pt; COLOR: black; LINE-HEIGHT: 180%;"> 腓特烈二世(1712—1786年),普鲁士国王(1740—1786年在位) <p>  普鲁士精神,这是一个令人十分敬畏名词,但这种精神是建立在它的军国主义体制的基础上的。整个国家就是一座大军营,整个国家机构就是一部军事机器,全力支持着一支的代表国家荣誉的庞大军队。“普鲁士精神”在腓特烈二世时代发展到了它的极点,这个国王也以“战神”的形象留在青史之中。 </p><p>  腓特烈二世无疑是个幸运儿,祖先留给他的资本是丰厚的。霍亨索伦家族从一个瑞士山区的城邦主发展到北德意志广阔土地的统治者,爵位又从伯爵到选侯再到国王。更重要的是,留给了他一支强大且效率很高的军队。但腓特烈少年时代却是一个酷爱自由,喜欢文学艺术,反感专制和服从,充满叛逆性格的人。他偏偏有一个古板固执的“军人国王”父亲,于是父子间展开了一场人间常见的管制与反管制的较量,只是当这种较量发生在王家时,就变得更加残酷了。少年腓特烈经常遭到父亲的棍棒殴打和言语刺激。18岁时为抗拒父亲为他安排的婚姻,计划同几个同伴出逃,结果被关进监狱,还被安排了观看同伴被砍头的血腥场面。 </p><p>  在狱中的日子使他度过了青春期的躁动,他开始变得深沉理智,霍亨索伦家族的传统在他身上开始显现。在此后的日子里,他找到了对政治和军事的浓厚兴趣,并参加了波兰王位继承战争的实践,初步建立了一套军事理论。1740年他继承了王位同时也继承了一支8万多人训练有素的军队,并继续扩充这支军队,使之达到20多万人,成为实践他的理论“政府的基本法则都是扩张领土”的工具。 </p><p>  腓特烈不但是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而且是一个睿智的军事理论家。他创立了著名的“斜进战斗队列”的理论,其要点是将本方作战队的一翼缩回,加强准备进攻的另一翼,使之在局部上形成优势而攻击敌方的侧翼,适用于以少打多的情况,在敌方大部队未投入战争之前就取得一个决定点上的胜利。他还确立了许多著名的作战原则,如“保护你的侧翼和后方、迂回敌人的侧翼和后方”、以歼灭敌方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标等。 </p><p>  腓特烈即位第一年就遇到了实践的大好机会。1740年奥地利女大公玛丽亚·特蕾西亚继承父位,因为女性继位在德意志史无前例,腓特烈便以此为借口同法国、巴伐利亚、萨克森结盟,发动对奥地利的战争,奥地利一方则有英国支持,史称“奥地利皇位继承战争”。腓特烈对奥地利的皇位不感兴趣,他要的是德意志人集中的发达工业基地西里西亚。战争进行得十分顺利,普军很快就占领了整个西里西亚,并先后在莫尔维茨会战和霍图西斯会战中击败奥军。腓特烈聪明地利用奥地利同法国、巴伐利亚的矛盾,节节胜利,最后通过《德累斯顿和约》割占了整个西里西亚,成为这场战争最大的受益者。 </p><p>  但倔强的玛丽亚·特蕾西亚不肯善罢甘休,决心夺回西里西亚,通过外交手段将法国、俄国、瑞典都拉拢到自己一方,而腓特烈则同英国结盟。1756年狼烟再起,这场战争更加惨烈,英法主要在海外作战,而欧洲大陆则是普鲁士独自跟奥、法、俄等国较量。腓特烈在外交上的失策导致自己以寡敌众,但在军事上却取得一系列经典之作。1757年的罗斯巴赫一役是运动战中歼灭敌人的杰作,洛伊滕战役是“斜进战斗队列”的完美实践、“动机和决心的杰作”。但尽管如此,面对力量远大于己的各大敌国军队的步步进逼,普鲁士的国力消耗几尽,柏林危在旦夕,腓特烈一度携带烈性毒药随时准备自杀,幸亏俄国政权更迭使他得到了喘息之机,最后体面地结束了“七年战争”,保住了西里西亚。 </p><p>  在领土扩张方面,腓特烈还在1772年以武力为后盾,伙同俄、奥两国第一次瓜分波兰,取得了波罗的海沿岸大片土地,将东普鲁士同国家本部连在一起。 </p><p>  腓特烈为后人景仰的原因主要在于他军事上获得的声誉,但他在政治方面也是一个高手。他为自己的统治冠上当时欧洲最流行的标签“开明专制”,实际上专制有余,而开明不足。他改组了“财政、军事与王室领地最高管理处”,使权力更加集中在国王本人手里。他要求臣下高效廉洁,但不允许他们有独立的思考,“国王是唯一的头脑,官僚机构只是他的手脚”,他让每个臣下都专注于自身负责的领域,而只有自己才掌握全面情况。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国王本人十分勤政,从早到晚批阅公文来信从不倦怠,用“呕心沥血”来形容也不为过。 </p><p>  当然,作为一个受过18世纪启蒙思想影响的帝王,腓特烈的“开明”也并非只是粉饰之词。他领导了在当时欧洲属于领先水平的司法改革,第一次在普鲁士公布了统一的宪法草案,表达了法治精神和国王完全放弃干预司法的司法独立精神,秉承罗马法“众人之事,应由众人决定”的精神,下令让臣民对法律条文广泛讨论,广泛征集意见。18世纪的政治家哲学家对“开明”的注解,如宗教宽容、鼓励科学文化、放宽书报检查等方面,在宪法中都有所体现。腓特烈称自己“论禀性是个哲学家”,与执启蒙运动之牛耳的伏尔泰有密切交往,但最终还是由于志不同道不合而分道扬镳了,在腓特烈晚年的思想中,“专制”的成分还是越来越重。 </p><p>  腓特烈致力于改善农民状况,兴修水利,并推行重商主义。他在位40多年时间,尽管饱受战火摧残,但普鲁士的经济仍取得迅猛发展,人口从220万增加到543万,年税收收入翻了近两翻,国库储备从800万塔勒增加到5000万塔勒。他给他的后继者留下的,是一个强盛而且蒸蒸日上的普鲁士。他也因此被后人尊为“腓特烈大帝”。 </p><p>  腓特烈大帝是一个公认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自封的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文笔优美的作家,留下了《战争原理》、《政治典范》、《军事典范》、《布阵法与战术纲要》等诸多著作。他终身热爱文学艺术,擅长吹奏长笛。 </p><p>  腓特烈大帝的军事实践和理论上承古斯塔夫二世、杜伦尼、欧根等,下启拿破仑、毛奇等,在欧洲军事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人物。他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后来普鲁士能累积到统一德意志的力量,腓特烈大帝时代是一个关键。但也有人认为,腓特烈时代的普鲁士,已经可以找到后来纳粹德国的影子。腓特烈大帝是个十分复杂的人物,看来是一篇文章所难以概括的。本文主要关注他对历史的影响,将他排在第41位,居于苏莱曼大帝之后,古斯塔夫二世之前,也许是比较恰当的。 </p><p> </p></div>
<strong>俾斯麦</strong><p align="left">  俾斯麦(1815—1898年)出生于勃兰登堡阿尔特马克雪恩豪森庄园的容克贵族世家,后来迁往波美拉尼亚的一个庄园。幼时受过良好教育,曾经在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历史和外语。毕业后服兵役。俾斯麦体格强壮、个性粗野,为了追求目标可以不择手段,持现实主义态度。1839年以后,他回到自己的领地,经营庄园经济,采用新的耕作方法,改进农具,作物轮种,进行商品生产。他宣称自己的信条是“人总是追求荣誉和财富的”,于是,他日益变成资产阶级化的容克。1847年,俾斯麦成为普鲁士议会议员;1859年任普驻俄大使,1861年改任驻法大使。在此期间,他对普鲁士的国内政治现状和国际斗争风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自己的政治和外交才能得到锻炼并日益成熟起来。俾斯麦希望德意志能尽快统一起来,但主张统一必须在普鲁士的领导下进行;他还了解到德意志的强邻俄国和法国都不希望德国统一,而在德意志内部,奥地利一定会同普鲁士拚死争夺统一的领导权,因此,普鲁士要完成德意志的统一大业,非以武力和战争为后盾不可。1862年9月,俾斯麦出任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月底,他在议会即席发表了著名的铁血演说。在这次演说中,他宣称:“……虽然我们不去寻求,但很难避免德意志的纷扰,这是真实的。德意志的未来不在于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在于强权。……普鲁士必须集聚她的力量并将它掌握在手里以待有利时机,这种时机曾一再到来而又被放过。自从维也纳条约以来,我们的边界就不是为一个健全的政治集合体而适当设计的。当前的种种重大问题不是演说词与多数议决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及1849年所犯的错误——要解决它只有铁和血。”他不理睬议会的态度,擅自支付经费,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改革。他认为只要实现了统一,资产阶级就会拜倒在他的脚下。此后,他相继发动了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战争,逐步实现了德国统一。在这过程中,每一步都是按他精心设计的计划进行。例如,在联奥对丹麦战争中,故意为以后对奥战争留下伏笔;在对奥战争取胜之际,他又考虑到日后在对法战争中需要有奥地利的友好态度,因此力排高级将领要乘胜进入维也纳的意见,与奥签定了比较宽松的和约,表现了精明的外交手段和高超的战略眼光。后来,他曾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普鲁士军队以战胜者的恣态进入敌国首都,这对我们自己的将士当然是非常愉快的回忆,但对我们的政策并没有必要:因为这样一来,就会像把任何一块旧有的领土割给我们一样,使奥地利人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我们完全没有如此迫切的必要,这只会使我们以后的相互关系中增加多余的困难。……胜利后的政治指导原则应该不是探究可以从敌人榨取多少东西,而是只考虑什么是政治上必要的。”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俾斯麦成为帝国宰相,并受封为公爵,此后的20年间,权倾朝野。对内,加强普鲁士和帝国政府的权力,促进容克和资产阶级的联盟和经济收益,镇压工人运动;对外,采取现实主义态度,争霸欧洲,并向海外积极扩张,他本人成为19世纪下半期欧洲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1890年,他被新皇威廉二世命令辞职,回到庄园。1898年去世。</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p>&nbsp;</p><p>色当战役</p><p>&nbsp;</p><p><br/>&nbsp; 法国人的狂妄自大和愚蠢帮了俾斯麦的忙。俾斯麦接到电报之后,开始认为法国的第一枪打不起来了,情绪非常低落,但随即灵机一动,将电报做了删节,不改一字,交给新闻界发表。电文如下:“在西班牙国政府将霍亨索伦亲王放弃继承王位消息正式通知法兰西帝国政府之后,法国大使在埃姆斯向国王陛下又提出要求,授权他向巴黎发电说,如果霍亨索伦家族重提自己的王位的继承权,国王陛下有义务在将来永不予以同意。此后国王陛下拒绝再次接见法国大使,让值班副官告诉大使,国王陛下已不再有其他事情通告大使了。”这样一改,用老毛奇的话来说“语调变了,原先的听起来好象是退兵号,现在就象是进军号了。”</p><p>&nbsp;</p><p><br/>&nbsp;&nbsp;&nbsp; 果然,这一消息一公布,全德人民都感到愤慨,感到法兰西皇帝也太不把德意志当人对待。而法国全国则唱起了《马赛曲》,“打到柏林去!”“教训这些该死的德意志人!”的口号声响成一片,议会也批准了战争拨款。7月19日下午,法国发表了正式对普宣战的声明。红布果真把高卢公牛激怒了,法兰西终于落入了俾斯麦设下的圈套,为德意志的统一慷慨地打了第一枪。</p><p>&nbsp;</p><p><br/>&nbsp;&nbsp;&nbsp; 战争初期,法军自认为拥有军事上的优势,准备采取先发制人的战略,快速攻入普境。但是当拿破仑三世7月28日以前线总司令的身份来到边境要塞麦茨时,原来准备的总数达40万的法军仅到了10万,而且军队的装备、粮弹均无保证,将军找不到自己的军队,士兵找不到自己的指挥,参谋部因为只打算进攻,根本没想到撤退,仅准备了德国地图而没有法国地图,指挥十分混乱,号称7个军的部队在边境线上停留了一个星期毫无作为。</p><p>&nbsp;</p><p><br/>&nbsp;&nbsp;&nbsp; 与法军相反,普军准备充分,训练有素,迅速赢得了集结兵力的时间。当8月2日法军闯进普境后,即遭普军的迎头痛击。在老毛奇指挥下,普军兵分三路对法军软弱无力的进攻展开了反攻。北路由斯塔美因茨将军率兵8.5万人,中路由腓特烈.查理王子统兵13.5万人,南路由腓特烈.威廉亲王指挥20万大军;8月4日,全线反攻开始,南路军8月4日越过国界,重创法国麦克马洪元帅军团的右翼,占领了维桑堡;接着,双方在维尔特村发生激战,法军全线崩溃。部分法军退守斯特拉斯堡,被普军包围,大部分在麦克马洪率领下继续败退,普军紧追不舍。</p><p>&nbsp;</p><p>&nbsp;&nbsp;&nbsp; 在此关键时刻,拿破仑三世由冒险转为逃跑,他将指挥权交给巴赞元帅,自己乘一辆马车向西狂奔。8月14日,普军北路和中路两军在科尔塞利斯击败巴赞元帅;老毛奇为堵住巴赞元帅的退路,派中路军越过塞尔河,插入法军后方,。8月16日,双方在马尔斯发生激战,巴赞率18万大军突围未果;8月18日,双方在格拉夫洛特再度发生激战,20万普军终于在麦茨城合围了18万法军。</p><p>&nbsp;</p><p><br/>&nbsp;&nbsp;&nbsp;&nbsp;&nbsp; 另一路法军麦克马洪军团在夏龙地区还有12.5万人,但由于指挥不力,8月28日和31日连败两仗。普军兵分两路,右翼越过麦士河,占领了通往比利时的阿登山口;左翼切断法军撤往巴黎的退路。最后两路合围,把麦克马洪军团和拿破仑三世包围在色当。</p><p><br/>&nbsp;&nbsp;&nbsp; 9月1日,20万普军对色当城发起总攻,法军盘踞在坚固的阵地上死守;普军在高地上以700门大炮猛轰色当,炮弹如雨点般落下,全城一片火海,法军乱做一团,麦克马洪也中弹受伤,军心浮动,拿破仑三世下令投降,在色当要塞中央的塔楼上竖起了白旗。9月2日,拿破仑三世在童雪村会见俾斯麦,交给这位铁血宰相一封给普鲁士国王的信。信中卑恭地写道:“我亲爱的兄弟,因为我未能死在我的军中,所以我只得把自己的佩剑献给陛下。我继续做陛下的好兄弟,拿破仑。”如果拿破仑一世地下有知,看到侄子这封可耻的信,一定会从坟墓中气得跳起来。</p><p>&nbsp;</p><p><br/>&nbsp;&nbsp;&nbsp; 色当会战,法国皇帝、元帅、39个将军、8.6万名士兵当了俘虏,600多门大炮被普军缴获。9月28日,被围困在斯特拉斯堡的法军投降;10月28日,被围困在麦茨的巴赞元帅投降。望着拿破仑三世前往囚禁地的车辆,俾斯麦大发思古之情:“一个王朝在此消失了!”</p><p>&nbsp;</p><p>&nbsp;&nbsp;&nbsp; 色当战役后,普军继续推进,9月19日包围巴黎。此时的俾斯麦心情是复杂的,他命令军队围而不打,因为他知道,此时的巴黎已经出现了内乱,而他的使命是德意志的统一、不是法兰西的灭亡,如果法国陷入无政府状态,他将失去谈判对手,战争的政治目的就不能实现了。1871年1月,普法两国在凡尔赛签定了预备和约;3月18日,巴黎公社在起义中诞生了,普鲁士与逃到凡尔赛的梯也尔政府达成默契,释放了法军俘虏来加强法国政府的力量;1871年5月梯也尔以武力铲平了巴黎公社后,5月10日,普法正式缔结了《法兰克福和约》,战争宣告结束。法国承认了普鲁士在南德意志的存在,并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赔偿德国战费50亿法郎。</p><p>&nbsp;</p><p>&nbsp;&nbsp;&nbsp; 1871年1月18日,在凡尔赛的镜厅,威廉一世被拥立为南北德意志帝国的皇帝;1871年4月16日,新选出的德意志帝国议会批准了德意志帝国的宪法,俾斯麦也成为这个帝国的第一任首相。就这样,在不到7年的时间里,通过三次王朝战争,俾斯麦用铁和血统一德意志的计划取得了完全的成功。</p><p>&nbsp;</p><p><br/>&nbsp;&nbsp;&nbsp; 1871年6月16日,当俾斯麦凯旋时,全德国沸腾了,柏林人疯狂了,成千上万的人群聚集在勃兰登堡门旁向他热烈欢呼,文官武将都向他行礼致敬,他的威望一时达到顶峰,举国上下都认为俾斯麦是新帝国真正的开国元勋。佩带着大铁十字勋章的俾斯麦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正在微笑中盘算着如何用铁和血来让这个强悍的民族更加繁荣昌盛。</p><p>&nbsp;</p><p>&nbsp;&nbsp;&nbsp; 俾斯麦留下的历史遗产是巨大的,两次世界大战追本溯源都与这位铁血宰相有关。当德国人在二战中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命名为“俾斯麦号”时,表述出了德意志人对这位历史伟人的呼唤,他代表了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br/></p>
<p><br/>“让我们把德意志扶上马!它一定会策马奔腾!”---俾斯麦</p><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 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伴之的则是德意志民族的觉醒。法国大革命不但使欧洲进入了新的时代,而且在德国“狂飙突进”的一波波浪潮中也吹响了德国统一的号角。</p><p>&nbsp;&nbsp;&nbsp;&nbsp;&nbsp; 到1860年普鲁士的铁路为11520公里(全德意志19500公里);克虏伯父子在莱茵,哈耳科特在鲁尔,科克里尔兄弟在亚深创建德意志的重工业基础;北德意志关税同盟高奏凯歌,南德意志关税同盟的裹足不前......德意志不但已经有世界上第一流的工厂、学校和军队,而且还有了做好了可以准备的一切。</p><p><br/>&nbs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