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我们是该嘲笑还是学习美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5:55:53
我们是该嘲笑还是学习美国?——再谈美国的矿难、政府和媒体报道
刘亚伟  

写了“13人矿难,美国媒体报道铺天盖地”后,有人说文章是中央情报局策划的,笔者觉得好笑;看了新华网的“美国媒体齐造‘逃生’谎言”的文章,笔者感到困惑和不安,决定再写一点关于这次矿难在美国的“命运”。


新华社记者的“冷嘲热讽”

新华社对于美国媒体大规模误报的报道没有错,但是指责美国媒体“造谣”却是捕风捉影。如果说美国的媒体的确犯了什么错误,那就是他们在当地的记者没有认真去核实12名矿工都还活着的消息是否可靠。记者看到了在矿井对面教堂里被困矿工的亲友高兴的泪水,听到了他们兴奋的呼喊;在场的西佛吉尼亚州的州长曼金和国会医院莫尔也都认为是奇迹出现了;国际煤矿公司的总裁本.哈特费尔德没有在“谣言”传出后及时更正;媒体自然希望矿工能死里逃生,与苦苦等待的家人和亲友大团圆。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媒体有点掉以轻心,走了神。这是的的确确的善意的错误,没有什么可嘲笑和指责的。况且美国的记者和媒体自己已经在认真地解剖自己。


其次,在国际煤矿公司的总裁本.哈特费尔德宣布13名矿工有12人死亡之后,美国的媒体开始大规模纠错。像《纽约时报》和《亚特兰大宪政报》这样已经印完并发出的早报,报社只能在网站上纠错,而一些一天几次出报的报社,很快增加了号外,并销毁了正在印制和还没有送出和卖掉的报纸。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死难矿工家属责备媒体的报道。也没有像新华社记者代表美国受众认为的“媒体给他们和矿工家属的打击‘不亚于另一场矿难’”。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公众之眼”节目中将这次失实报道同《芝加哥每日论坛报》1948年总统竞选中的“杜威击败杜鲁门”假报道相提并论”,的确是有道理,那也是报社编辑急于发稿而不等计票结束就贸然发稿了。美国很多媒体在2000年总统选举的时候也犯过同样的错误。


美国《纽约时报》在1月5日发行的报纸上是这样报道为何会对矿工的死活产生误解和错报的:


3日晚11:45:抢险中心收到井下救援人员的通报,找到12名活着的矿工;煤矿官员和政府官员庆祝抢险成功,但是没有正式发布声明。矿工家属听到手机对话,也开始庆祝。抢险中心开始安排如何将生还人员运上地面。


4日晨12:18:抢险中心接到抢险队通知,他们和生还者离开抢险井道。


12:30:抢险队到达井内安全地带,报告他们将带着唯一一名生还矿工升井。尽管抢险中心知道矿工亲友还在庆祝,但是没有向他们通报这一消息。


1:20:抢险队和生还矿工到达地面,生还矿工的身份不明,被送入当地一家医院。


1:38:另外四支抢险队下井,以确定其他11名矿工的下落并在需要的情况下提供医疗救护。


2:00:相关人员要求在现场维护秩序的州警察告知教堂的牧师12名矿工生还的消息可能过于乐观。


2:00-2:15:登井抢险队汇报完毕,相关官员得出其他11名矿工不太可能生还的结论。


2:15:生还矿工的身份在医院被确认,是27岁的兰德尔.麦克劳伊。


2:30:煤矿公司官员到教堂通知矿工亲友11名矿工遇难。


美国政府及官员的“机会主义”


4日上午,布什总统到五角大楼视察,在致辞的开始,先提到了西佛吉尼亚的矿难。布什的话是这样说的:“今天我们的国家哀悼那些在西佛吉尼亚矿难中不幸身亡的人。我们把祈祷和衷心的安慰送给那些心如刀绞的死难矿工的亲友。我们恳求主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宽慰他们。”布什还说,“我想向对此矿难表示极大悲悯的西佛吉尼亚州的州长表示感谢,对在营救中奋不顾身的抢险队员表示感谢。愿上帝保佑西佛吉尼亚州的好人。”


同日,美国劳工部的矿业安全健康局网站发布了劳工部代理副部长大卫.戴伊的声明:鉴于救援阶段的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劳工部的矿业安全健康局将成立一个特别调查组,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矿井遵守相关法规的情况和抢险信息的传递。


劳工部长赵晓兰发布声明,向死难矿工表示哀悼,向他们的亲友致以慰问,并表彰勇于献身的抢险队队员。赵晓兰还表示,矿业安全健康局也开始全面调查,该局将查清悲剧发生的原因,并采取必要措施保证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


5日,劳工部的矿业安全健康局公布了8人调查小组的成员名单,成员包括政府和非政府成员,并公布了联系人和电话号码。


西佛吉尼亚州州长曼金和众议员莫尔在这次矿难后一直与抢险指挥人员保持联系,并多方慰问被困矿工的亲友。不过,他们对12名矿工生还的消息的认同的确误导了媒体和被困矿工的亲友。消息传来的时候,曼金正在教堂里与被困矿工的亲友交谈。他立刻离开教堂去救援中心确认这一消息。他走到教堂门口的时候有人问他这报告是否属实,他信口答复:“奇迹是会发生。”这句话被被困矿工的亲友和媒体的记者认为是官方的确认。


W. L. Ross的“慷慨解囊”


国际煤矿公司的总裁本.哈特费尔德自然是死难矿工家属最为痛恨的人,已经有部分家属表示他们将起诉国际煤矿公司。哈特费尔德说,大约在3日晚上11:45,一个抢险队员通过对讲机告诉靠近井口的一个救援站说他们发现了矿工。抢险队员戴着防毒面具,话可能说得不是很清楚。这个消息从井内救援站通过电话传达到救援中心后就变成了“12个人活着。”他说他起初也不相信这会是真的,但是决定在最后探明情况之后再向矿工的亲友报告。他还说他们的确要求州警察向矿工亲友转达不要急于庆祝的信息但是不能确定这个口信是否被转达。


矿难的发生也使国际煤矿公司的母公司W. L. Ross公司进入媒体的视野。威尔伯.罗斯 (Wilbur Ross)从2002年起开始收购不景气或破产的煤矿公司,并采用节约开支等办法使那些濒于破产或已经破产的煤矿再起死回生。W. L. Ross公司对塞格矿的购买是2005年11月才完成的。罗斯说2005年国际煤矿公司一共投资1亿4千万美元改善塞格矿的安全,2006年计划投资1亿6千5百万;并计划在2007至2009年投入6亿2千5百元。罗斯不认为塞格矿的违规是造成矿难的直接原因,但是他对死难矿工的家属表示万分的悲伤。他在4日建立了塞格矿基金,基金主要是对死难矿工的家属提供帮助。罗斯本人率先往基金注入了200万,并说会去募捐更多的款项。


美国媒体的“死咬不放”


美国媒体似乎有几个咬住不放。一是咬住矿工和他们的亲属不放,让读者和观众尽可能详细地了解矿工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面对的危险和他们的喜怒哀乐。从事故发生到今天,有关矿难的报道大大超过其他新闻的版面和文字及电视节目时间。


二是咬住企业不放,反复追问塞格矿为什么多次被警告,违规和矿难是否有必然的联系,为什么一个多次被警告的煤矿还可以继续开业。


三是咬住政府不放。这一点《纽约时报》5日的社论最能说明问题,全文翻译如下:


塞格矿难


在阿巴拉契亚山脉漫长的煤矿悲剧史里,很少有哪一出比在西佛吉尼亚州的塞格上演的更让人心碎。因为一个以讹传讹的他们心爱的人没有死于周一的矿难的报告,12位矿工的家属从兴奋的山颠被摔入悲伤的谷底。在意识到这一灾难性的错误之后,该矿的官员用了三个小时才把真相告知死难矿工的家属,进一步伤害了矿区的男女老少。


那些急于报喜的煤矿公司的官员和抢险队员可以向活着的人道歉,但是政府的调查人员应该分秒必争地去确认爆炸发生的原因。塞格煤矿在违犯矿业安全和健康法规和受罚方面早已臭名昭著。


塞格煤矿在过去两年因违规被警告270次,是如何平衡工人的风险和公司的利润的最近的案例。塞格煤矿属于那种特别有政治运作能力、而且常常有业内人进入政府管理部门的企业。政府的纪录显示,塞格煤矿的一些违规极为严重,极有可能造成意外爆炸和矿井塌方,还有十几项违规矿主是明知故犯。


可悲的是,去年塞格煤矿交纳罚金24,000美元,不过是企业成本的一小部分,而煤矿多是这样经营的。在阿巴拉契亚山的煤矿里,如果没有工会保护的矿工敢因为井下安全条件不完善而拒绝下井,他们很快就会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工作。


长期以来,两个党派的政客们均为煤矿企业提供保护,并因此获益。无论这一现象是不是也是塞格煤矿历史上的一个因素,布什内阁不断往联邦内政部发送来自煤矿、原油和天然气企业的经理们的表现让我们不能对矿业安全感到任何放心。斯蒂芬.格里尔斯(Steven Griles)就被布什任命为内政部的副部长,他曾经是矿主的游说人,从政四年以减少对矿业的限制为使命,之后又重操旧业,为矿主摇旗呐喊。


诚如卡特莉娜飓风让美国人看到了阴魂不散的贫穷和种族歧视,这一矿难应该让我们去关注社会另一个被忘却和虐待的群体。塞格矿难不仅仅是一个联系失误的故事。让我们用对矿业安全法规的重新审视和对有勇有谋、敢于为维护那些提着脑袋下井挖媒的人的利益而挑战大煤矿主的政治家的继续搜寻的方式来纪念那12个死去的矿工。


我们能学到的“星星点点”?


一、 美国的媒体没有蓄意、故意或受命造谣;在可以说是善意的“自欺欺人”被发现后,媒体全神贯注地纠错和刨根问底。


二、 美国的矿主也是以盈利为主,但是不敢撒谎,害怕得罪媒体和百姓。


三、 美国的政府从上到下都在关注这一矿难,并表示要把爆炸原因查个水落石出,并汲取教训,保证今后不在发生类似的悲剧。


四、 最后还要回到媒体,让大家去仔细咀嚼《纽约时报》的社论。社论在替谁说话?替矿主?替政府?还是替那些没有声音、天天出生入死下井挖媒的矿工?我们以民为本的国家有多少家这样的新闻媒体?


五、 如果我们没有多少家甚至是没有几家这样的媒体,是国家出了什么问题还是办报的人没有恻隐之心、同情之举、正义感和善恶观?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我们是该嘲笑还是学习美国?——再谈美国的矿难、政府和媒体报道
刘亚伟  

写了“13人矿难,美国媒体报道铺天盖地”后,有人说文章是中央情报局策划的,笔者觉得好笑;看了新华网的“美国媒体齐造‘逃生’谎言”的文章,笔者感到困惑和不安,决定再写一点关于这次矿难在美国的“命运”。


新华社记者的“冷嘲热讽”

新华社对于美国媒体大规模误报的报道没有错,但是指责美国媒体“造谣”却是捕风捉影。如果说美国的媒体的确犯了什么错误,那就是他们在当地的记者没有认真去核实12名矿工都还活着的消息是否可靠。记者看到了在矿井对面教堂里被困矿工的亲友高兴的泪水,听到了他们兴奋的呼喊;在场的西佛吉尼亚州的州长曼金和国会医院莫尔也都认为是奇迹出现了;国际煤矿公司的总裁本.哈特费尔德没有在“谣言”传出后及时更正;媒体自然希望矿工能死里逃生,与苦苦等待的家人和亲友大团圆。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媒体有点掉以轻心,走了神。这是的的确确的善意的错误,没有什么可嘲笑和指责的。况且美国的记者和媒体自己已经在认真地解剖自己。


其次,在国际煤矿公司的总裁本.哈特费尔德宣布13名矿工有12人死亡之后,美国的媒体开始大规模纠错。像《纽约时报》和《亚特兰大宪政报》这样已经印完并发出的早报,报社只能在网站上纠错,而一些一天几次出报的报社,很快增加了号外,并销毁了正在印制和还没有送出和卖掉的报纸。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死难矿工家属责备媒体的报道。也没有像新华社记者代表美国受众认为的“媒体给他们和矿工家属的打击‘不亚于另一场矿难’”。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公众之眼”节目中将这次失实报道同《芝加哥每日论坛报》1948年总统竞选中的“杜威击败杜鲁门”假报道相提并论”,的确是有道理,那也是报社编辑急于发稿而不等计票结束就贸然发稿了。美国很多媒体在2000年总统选举的时候也犯过同样的错误。


美国《纽约时报》在1月5日发行的报纸上是这样报道为何会对矿工的死活产生误解和错报的:


3日晚11:45:抢险中心收到井下救援人员的通报,找到12名活着的矿工;煤矿官员和政府官员庆祝抢险成功,但是没有正式发布声明。矿工家属听到手机对话,也开始庆祝。抢险中心开始安排如何将生还人员运上地面。


4日晨12:18:抢险中心接到抢险队通知,他们和生还者离开抢险井道。


12:30:抢险队到达井内安全地带,报告他们将带着唯一一名生还矿工升井。尽管抢险中心知道矿工亲友还在庆祝,但是没有向他们通报这一消息。


1:20:抢险队和生还矿工到达地面,生还矿工的身份不明,被送入当地一家医院。


1:38:另外四支抢险队下井,以确定其他11名矿工的下落并在需要的情况下提供医疗救护。


2:00:相关人员要求在现场维护秩序的州警察告知教堂的牧师12名矿工生还的消息可能过于乐观。


2:00-2:15:登井抢险队汇报完毕,相关官员得出其他11名矿工不太可能生还的结论。


2:15:生还矿工的身份在医院被确认,是27岁的兰德尔.麦克劳伊。


2:30:煤矿公司官员到教堂通知矿工亲友11名矿工遇难。


美国政府及官员的“机会主义”


4日上午,布什总统到五角大楼视察,在致辞的开始,先提到了西佛吉尼亚的矿难。布什的话是这样说的:“今天我们的国家哀悼那些在西佛吉尼亚矿难中不幸身亡的人。我们把祈祷和衷心的安慰送给那些心如刀绞的死难矿工的亲友。我们恳求主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宽慰他们。”布什还说,“我想向对此矿难表示极大悲悯的西佛吉尼亚州的州长表示感谢,对在营救中奋不顾身的抢险队员表示感谢。愿上帝保佑西佛吉尼亚州的好人。”


同日,美国劳工部的矿业安全健康局网站发布了劳工部代理副部长大卫.戴伊的声明:鉴于救援阶段的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劳工部的矿业安全健康局将成立一个特别调查组,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矿井遵守相关法规的情况和抢险信息的传递。


劳工部长赵晓兰发布声明,向死难矿工表示哀悼,向他们的亲友致以慰问,并表彰勇于献身的抢险队队员。赵晓兰还表示,矿业安全健康局也开始全面调查,该局将查清悲剧发生的原因,并采取必要措施保证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


5日,劳工部的矿业安全健康局公布了8人调查小组的成员名单,成员包括政府和非政府成员,并公布了联系人和电话号码。


西佛吉尼亚州州长曼金和众议员莫尔在这次矿难后一直与抢险指挥人员保持联系,并多方慰问被困矿工的亲友。不过,他们对12名矿工生还的消息的认同的确误导了媒体和被困矿工的亲友。消息传来的时候,曼金正在教堂里与被困矿工的亲友交谈。他立刻离开教堂去救援中心确认这一消息。他走到教堂门口的时候有人问他这报告是否属实,他信口答复:“奇迹是会发生。”这句话被被困矿工的亲友和媒体的记者认为是官方的确认。


W. L. Ross的“慷慨解囊”


国际煤矿公司的总裁本.哈特费尔德自然是死难矿工家属最为痛恨的人,已经有部分家属表示他们将起诉国际煤矿公司。哈特费尔德说,大约在3日晚上11:45,一个抢险队员通过对讲机告诉靠近井口的一个救援站说他们发现了矿工。抢险队员戴着防毒面具,话可能说得不是很清楚。这个消息从井内救援站通过电话传达到救援中心后就变成了“12个人活着。”他说他起初也不相信这会是真的,但是决定在最后探明情况之后再向矿工的亲友报告。他还说他们的确要求州警察向矿工亲友转达不要急于庆祝的信息但是不能确定这个口信是否被转达。


矿难的发生也使国际煤矿公司的母公司W. L. Ross公司进入媒体的视野。威尔伯.罗斯 (Wilbur Ross)从2002年起开始收购不景气或破产的煤矿公司,并采用节约开支等办法使那些濒于破产或已经破产的煤矿再起死回生。W. L. Ross公司对塞格矿的购买是2005年11月才完成的。罗斯说2005年国际煤矿公司一共投资1亿4千万美元改善塞格矿的安全,2006年计划投资1亿6千5百万;并计划在2007至2009年投入6亿2千5百元。罗斯不认为塞格矿的违规是造成矿难的直接原因,但是他对死难矿工的家属表示万分的悲伤。他在4日建立了塞格矿基金,基金主要是对死难矿工的家属提供帮助。罗斯本人率先往基金注入了200万,并说会去募捐更多的款项。


美国媒体的“死咬不放”


美国媒体似乎有几个咬住不放。一是咬住矿工和他们的亲属不放,让读者和观众尽可能详细地了解矿工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面对的危险和他们的喜怒哀乐。从事故发生到今天,有关矿难的报道大大超过其他新闻的版面和文字及电视节目时间。


二是咬住企业不放,反复追问塞格矿为什么多次被警告,违规和矿难是否有必然的联系,为什么一个多次被警告的煤矿还可以继续开业。


三是咬住政府不放。这一点《纽约时报》5日的社论最能说明问题,全文翻译如下:


塞格矿难


在阿巴拉契亚山脉漫长的煤矿悲剧史里,很少有哪一出比在西佛吉尼亚州的塞格上演的更让人心碎。因为一个以讹传讹的他们心爱的人没有死于周一的矿难的报告,12位矿工的家属从兴奋的山颠被摔入悲伤的谷底。在意识到这一灾难性的错误之后,该矿的官员用了三个小时才把真相告知死难矿工的家属,进一步伤害了矿区的男女老少。


那些急于报喜的煤矿公司的官员和抢险队员可以向活着的人道歉,但是政府的调查人员应该分秒必争地去确认爆炸发生的原因。塞格煤矿在违犯矿业安全和健康法规和受罚方面早已臭名昭著。


塞格煤矿在过去两年因违规被警告270次,是如何平衡工人的风险和公司的利润的最近的案例。塞格煤矿属于那种特别有政治运作能力、而且常常有业内人进入政府管理部门的企业。政府的纪录显示,塞格煤矿的一些违规极为严重,极有可能造成意外爆炸和矿井塌方,还有十几项违规矿主是明知故犯。


可悲的是,去年塞格煤矿交纳罚金24,000美元,不过是企业成本的一小部分,而煤矿多是这样经营的。在阿巴拉契亚山的煤矿里,如果没有工会保护的矿工敢因为井下安全条件不完善而拒绝下井,他们很快就会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工作。


长期以来,两个党派的政客们均为煤矿企业提供保护,并因此获益。无论这一现象是不是也是塞格煤矿历史上的一个因素,布什内阁不断往联邦内政部发送来自煤矿、原油和天然气企业的经理们的表现让我们不能对矿业安全感到任何放心。斯蒂芬.格里尔斯(Steven Griles)就被布什任命为内政部的副部长,他曾经是矿主的游说人,从政四年以减少对矿业的限制为使命,之后又重操旧业,为矿主摇旗呐喊。


诚如卡特莉娜飓风让美国人看到了阴魂不散的贫穷和种族歧视,这一矿难应该让我们去关注社会另一个被忘却和虐待的群体。塞格矿难不仅仅是一个联系失误的故事。让我们用对矿业安全法规的重新审视和对有勇有谋、敢于为维护那些提着脑袋下井挖媒的人的利益而挑战大煤矿主的政治家的继续搜寻的方式来纪念那12个死去的矿工。


我们能学到的“星星点点”?


一、 美国的媒体没有蓄意、故意或受命造谣;在可以说是善意的“自欺欺人”被发现后,媒体全神贯注地纠错和刨根问底。


二、 美国的矿主也是以盈利为主,但是不敢撒谎,害怕得罪媒体和百姓。


三、 美国的政府从上到下都在关注这一矿难,并表示要把爆炸原因查个水落石出,并汲取教训,保证今后不在发生类似的悲剧。


四、 最后还要回到媒体,让大家去仔细咀嚼《纽约时报》的社论。社论在替谁说话?替矿主?替政府?还是替那些没有声音、天天出生入死下井挖媒的矿工?我们以民为本的国家有多少家这样的新闻媒体?


五、 如果我们没有多少家甚至是没有几家这样的媒体,是国家出了什么问题还是办报的人没有恻隐之心、同情之举、正义感和善恶观?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
大概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