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我国空防现状、预警机需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1:06:36
[回复] [引用]


  中国网

  我国目前的主要对空预警探测设备主要由遍布全国各地的地面雷达站及相关指挥控制系统组成,可以对全国领空进行全天候、全空域的严密探测。而远程预警雷达的探测范围更是可远达数千千米,基本可以保证我战略及战术防空作战的要求。

  90年代以后,随着一批先进的雷达系统、预警系统及相关的数据处理及指挥控制系统陆续替换了原有的设备,使预警时间、探测范围、探测精度、抗干扰能力及反应时间上都有了极大的提高。特别是各处的对空指挥中心与各雷达站、预警中心等全部采用了高速网络联接,使原有分散布置的各零散单位连成为一个系统化的整体,现代化的C4I系统,可对全国范围及沿海数百千米内的各种高、中、低空目标进行严密而有效的探测跟踪,对中高空目标的预警时间可在数十分钟以上,而在使用远程预警雷达时,预警时间将会有数倍的提高。不过,虽然我国地面对空探测雷达网的建设较为完备,布置极为密集,而且整体技术水平已达到90年代的世界水平,但地面雷达网对低空及超低空目标探测能力不足的弱点仍没有得到多大改进。

  1991年海湾战争后,巡航导弹等远程精确制导武器成为了进攻方首先使用的攻击武器。由于它具有低可探测性,地面雷达很难在远距离发现其踪影并对其进行有效的跟踪,预警更是难上加难。即使是布置在数百米高山上的雷达站,对飞行高度只有几十米的巡航导弹的探测距离也只有几十千米。这将对我国日后的防空作战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特别是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地处沿海,战时将会直接处于敌火力打击的范围,并且无防御纵深可言。因此,提高对来袭目标的预警时间是保护这些沿海发达地区的重要手段。只有大幅度增加预警时间,才能保证地面防空武器及航空兵升空拦截作战,从而实现分阶段、分批次的拦截。地面雷达的预警时间只有数分钟,如遇敌方大数量、连续的攻击,我方目标仍将会遭到严重损失。

  80年代以前,中国空军主要沿用苏联的装备体系和作战指挥模式,以短航程的防空战斗机和地面雷达引导为主。中国的国土面积很大,需要很多的地面雷达、战斗机和机场,并且划分各自的防空空域,这也是导致中国歼-5、歼-6和歼-7战斗机总产量近6000多架的主要原因。要协调和调度数量如此庞大的战斗机群和分布各处的空军基地,再加上近十万门高射炮和几千个防空导弹发射架,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综上所述,我军要想在现代条件下更好地完成对空防御作战任务以及建立一支攻防兼备的现代化空军,就必须拥有空中预警机这一不可或缺的力量倍增器。而从我国的国土面积、地形以及面临的威胁等情况来看,最好以高性能大型预警机为主。

  据外媒报道,中国在详细了解了“费尔康”系统的性能后,认为其性能完全可以满足中国军队对预警机的要求,并且以色列也极力希望向海外市场进行销售,以扩大其在国际军火市场的影响力。在这种有利的外部条件下,中国开始与以色列进行接触,双方开始对“费尔康”系统的引进问题进行谈判。由于中国在90年代初期就已开始引进俄制伊尔-76运输机,对该机的使用及维护方面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提出了在伊尔-76运输机上加装“费尔康”系统的方案。经过数年的艰苦谈判,1998年,中国与以色列签订了一份4架预警机的合同,由中国提供4架伊尔-76运输机,以方负责在其上加装“费尔康”雷达系统,合同总值近10亿美元,平均每架近2.5亿。国外称这种预警机为A-50I。据称,A-50I原定在2001年交付第一批2架,2003年交付最后2架。可是,就在第一批机即将交付时,美国出面蓄意阻挠,以向中国出售这种高技术装备会打破亚太地区的力量平衡为由,向以色列施加了强大的政治压力,最终迫使以色列在2000年取消了合同,使中国本想在21世纪初装备预警机的计划再一次搁置。

突破技术封锁,自主研制国产“空中指挥所”

  事实告诉我们,要想突破技术封锁,拥有高技术装备,依靠外人是靠不住的,最终还要靠自己的努力。而西方军事观察家则认为,以中国现在的技术能力,如没有国外相关技术的引进,要在5年内研制出类似A-50、E-3A、E-2C这样的空中预警机是不可能的。

  然而,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外军事评论家却“惊讶”地发现中国预警机的发展进度超出他们的想象。让我们先看一下海外媒体是如何评论的。

  2004年9月的《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报道称,中国自行生产的空中预警机,预计2005年可投入使用,届时两岸将展开信息战。台湾方面称中国大陆正在试飞新型预警机,型号是从俄罗斯方面获得的俄制A-50I,并且已经在南京军区部署了两架同型机。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称,最近出现的中国新型预警机是一种性能十分先进的飞机,完全是中国依靠自己的技术研制出来的。第一架预警机早在2003年10月就已在陕西飞机公司完成了装配,现在已经进入试飞阶段,即将投入批量生产。该刊还称,该预警机的机体由伊尔-76运输机改装而成,预警雷达采用的是与以色列“费尔康”相似的相控阵雷达,机体外形十分类似A-50I,但并没有采用俄罗斯或以色列的相关技术。并称第一批该型机的装备数量为4架,将在2005年年底以前全部到位。

  此外,海外媒体还报道说中国除研制大型预警机外,还研制了一种中型预警机,其载机是国产运-8运输机,机上的预警雷达也不是圆盘状的,而是条状。

  综合海外媒体报道,人们可以对这两型预警机有一个较为概略的认识。

  以伊尔-76运输机改装的大型预警机采用的是三部相控阵雷达,呈三角形排列,每部负责扫描120度空间范围,三部可构成360度全方位探测。由于相控阵雷达采用的是电扫描方式,因此,其天线罩为固定不动的,避免了复杂、庞大的天线旋转驱动系统,降低了对飞机气动外形的影响。该型机对高空目标的探测距离至少在400千米以上,对低空目标的探测跟踪距离估计可达到200千米;其它机载电子设备都是我国目前最先进的,在对目标的处理、跟踪能力上要比俄A-50高很多,可靠性更是高出数倍;在机载电子设备的技术水平上应该与美E-3C/D型机相当。作为载机的伊尔-76的机舱也设计成了全密闭式,改善了机上乘员的工作环境,增加了如休息室、卫生间等设施。

  以运-8运输机改装的中型预警机安装的条状雷达天线使人联想到了瑞典研制的“爱立眼”预警雷达。该预警雷达是瑞典爱立信集团微波系统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研制成功的主动相控阵雷达,它采用平衡木式的双面侧视电子扫描相控阵天线。雷达天线长8.6米,宽600毫米。天线罩长9.75米,宽780毫米,重约900千克。罩内装192个固态发射/接收(T/R)模块和大约4000个天线单元。雷达使用S波段工作,对高空目标的最大搜索距离达600千米,能同时跟踪300个目标。在6000米高度上,它对大型空中目标的有效作用距离为450千米,对雷达反射截面积不足1平方米的低空小型目标的控测距离为300千米。它配备有多功能中继通信线路和自动工作程序,能够将空中收集到的情报、数据通过无线电通信系统自动传回己方的地面指挥控制站。从“爱立眼”预警雷达的性能看,运-8预警机所安装的预警雷达与其十分相似,其探测性能应是非常强大的。由于运-8的机内空间要比瑞典萨伯-340、萨伯-2000两种载机大得多,可以安装更多的操纵平台和机载电子设备,因此,对目标数据的处理能力及对己方战斗机的指挥控制能力也要比其高很多,总体性能应不低于台湾装备的美制E-2C。

  海外媒体颇感疑问的是,中国在同一时间怎么研制两种预警机呢?对海外媒体报道的预警机是否存在,我们无法证实,但笔者有一些个人分析:以伊尔-76改装的大型预警机可能是为我国空军研制的,作为我国对空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是我军装备的重点机型,但其生产复杂,采购、使用、维护费用都很高,因此即使该机存在,装备的数量也不会太多。而由运-8改装的中型预警机可作为大型预警机的补充,形成“高低搭配”,而且在生产、采购、使用费用上,中型预警机要少很多,适合大量装备。特别是其载机为完全的国产机,较伊尔-76在使用、维护方面更具有优势。此外,笔者估计外媒报道的这种以运8改装的中型预警机还可能用于对外出口。预警机是一种研制难度很大的高技术武器系统,像英、法两国都因研制难度太大而中止了本国研制计划,而改为从美国购买。我国如果具备了这种高技术航空装备的出口能力,不仅可以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还可增强我国武器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

总结

  中国有广阔的领土,仅仅依靠地面雷达是很难覆盖整个领空的。空中预警机探测范围广,无盲区,对小型目标探测能力强,是国土防空的有效装备。预警机作为空军战斗力跨越式发展的标志性装备,对我空军的未来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讲,中国都必须要有自己的空中预警机。台湾方面一直宣称拥有对大陆空军5年的空中优势,实际上,这个优势并不是在双方的武器系统装备上,而是在台湾所拥有的4架E-2C预警机上(目前已增至6架)。一旦我军拥有预警机,台湾方面的这个优势将不复存在。在未来可能的对台作战中,我空军不仅要掌握台海上空的制空权,还要具有对作战空域连续不间断的控制能力和对目标的准确确认能力。如果没有预警机的全空域控制,我空军只能采取用大量的飞机进行空中巡逻、游猎的方式,这样的任务只能由性能较强的三代战机来完成。有了预警机,就可以合理地调配兵力,有利于将我空军在飞机数量上的优势充分、合理地发挥出来。[回复] [引用]


  中国网

  我国目前的主要对空预警探测设备主要由遍布全国各地的地面雷达站及相关指挥控制系统组成,可以对全国领空进行全天候、全空域的严密探测。而远程预警雷达的探测范围更是可远达数千千米,基本可以保证我战略及战术防空作战的要求。

  90年代以后,随着一批先进的雷达系统、预警系统及相关的数据处理及指挥控制系统陆续替换了原有的设备,使预警时间、探测范围、探测精度、抗干扰能力及反应时间上都有了极大的提高。特别是各处的对空指挥中心与各雷达站、预警中心等全部采用了高速网络联接,使原有分散布置的各零散单位连成为一个系统化的整体,现代化的C4I系统,可对全国范围及沿海数百千米内的各种高、中、低空目标进行严密而有效的探测跟踪,对中高空目标的预警时间可在数十分钟以上,而在使用远程预警雷达时,预警时间将会有数倍的提高。不过,虽然我国地面对空探测雷达网的建设较为完备,布置极为密集,而且整体技术水平已达到90年代的世界水平,但地面雷达网对低空及超低空目标探测能力不足的弱点仍没有得到多大改进。

  1991年海湾战争后,巡航导弹等远程精确制导武器成为了进攻方首先使用的攻击武器。由于它具有低可探测性,地面雷达很难在远距离发现其踪影并对其进行有效的跟踪,预警更是难上加难。即使是布置在数百米高山上的雷达站,对飞行高度只有几十米的巡航导弹的探测距离也只有几十千米。这将对我国日后的防空作战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特别是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地处沿海,战时将会直接处于敌火力打击的范围,并且无防御纵深可言。因此,提高对来袭目标的预警时间是保护这些沿海发达地区的重要手段。只有大幅度增加预警时间,才能保证地面防空武器及航空兵升空拦截作战,从而实现分阶段、分批次的拦截。地面雷达的预警时间只有数分钟,如遇敌方大数量、连续的攻击,我方目标仍将会遭到严重损失。

  80年代以前,中国空军主要沿用苏联的装备体系和作战指挥模式,以短航程的防空战斗机和地面雷达引导为主。中国的国土面积很大,需要很多的地面雷达、战斗机和机场,并且划分各自的防空空域,这也是导致中国歼-5、歼-6和歼-7战斗机总产量近6000多架的主要原因。要协调和调度数量如此庞大的战斗机群和分布各处的空军基地,再加上近十万门高射炮和几千个防空导弹发射架,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综上所述,我军要想在现代条件下更好地完成对空防御作战任务以及建立一支攻防兼备的现代化空军,就必须拥有空中预警机这一不可或缺的力量倍增器。而从我国的国土面积、地形以及面临的威胁等情况来看,最好以高性能大型预警机为主。

  据外媒报道,中国在详细了解了“费尔康”系统的性能后,认为其性能完全可以满足中国军队对预警机的要求,并且以色列也极力希望向海外市场进行销售,以扩大其在国际军火市场的影响力。在这种有利的外部条件下,中国开始与以色列进行接触,双方开始对“费尔康”系统的引进问题进行谈判。由于中国在90年代初期就已开始引进俄制伊尔-76运输机,对该机的使用及维护方面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提出了在伊尔-76运输机上加装“费尔康”系统的方案。经过数年的艰苦谈判,1998年,中国与以色列签订了一份4架预警机的合同,由中国提供4架伊尔-76运输机,以方负责在其上加装“费尔康”雷达系统,合同总值近10亿美元,平均每架近2.5亿。国外称这种预警机为A-50I。据称,A-50I原定在2001年交付第一批2架,2003年交付最后2架。可是,就在第一批机即将交付时,美国出面蓄意阻挠,以向中国出售这种高技术装备会打破亚太地区的力量平衡为由,向以色列施加了强大的政治压力,最终迫使以色列在2000年取消了合同,使中国本想在21世纪初装备预警机的计划再一次搁置。

突破技术封锁,自主研制国产“空中指挥所”

  事实告诉我们,要想突破技术封锁,拥有高技术装备,依靠外人是靠不住的,最终还要靠自己的努力。而西方军事观察家则认为,以中国现在的技术能力,如没有国外相关技术的引进,要在5年内研制出类似A-50、E-3A、E-2C这样的空中预警机是不可能的。

  然而,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外军事评论家却“惊讶”地发现中国预警机的发展进度超出他们的想象。让我们先看一下海外媒体是如何评论的。

  2004年9月的《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报道称,中国自行生产的空中预警机,预计2005年可投入使用,届时两岸将展开信息战。台湾方面称中国大陆正在试飞新型预警机,型号是从俄罗斯方面获得的俄制A-50I,并且已经在南京军区部署了两架同型机。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称,最近出现的中国新型预警机是一种性能十分先进的飞机,完全是中国依靠自己的技术研制出来的。第一架预警机早在2003年10月就已在陕西飞机公司完成了装配,现在已经进入试飞阶段,即将投入批量生产。该刊还称,该预警机的机体由伊尔-76运输机改装而成,预警雷达采用的是与以色列“费尔康”相似的相控阵雷达,机体外形十分类似A-50I,但并没有采用俄罗斯或以色列的相关技术。并称第一批该型机的装备数量为4架,将在2005年年底以前全部到位。

  此外,海外媒体还报道说中国除研制大型预警机外,还研制了一种中型预警机,其载机是国产运-8运输机,机上的预警雷达也不是圆盘状的,而是条状。

  综合海外媒体报道,人们可以对这两型预警机有一个较为概略的认识。

  以伊尔-76运输机改装的大型预警机采用的是三部相控阵雷达,呈三角形排列,每部负责扫描120度空间范围,三部可构成360度全方位探测。由于相控阵雷达采用的是电扫描方式,因此,其天线罩为固定不动的,避免了复杂、庞大的天线旋转驱动系统,降低了对飞机气动外形的影响。该型机对高空目标的探测距离至少在400千米以上,对低空目标的探测跟踪距离估计可达到200千米;其它机载电子设备都是我国目前最先进的,在对目标的处理、跟踪能力上要比俄A-50高很多,可靠性更是高出数倍;在机载电子设备的技术水平上应该与美E-3C/D型机相当。作为载机的伊尔-76的机舱也设计成了全密闭式,改善了机上乘员的工作环境,增加了如休息室、卫生间等设施。

  以运-8运输机改装的中型预警机安装的条状雷达天线使人联想到了瑞典研制的“爱立眼”预警雷达。该预警雷达是瑞典爱立信集团微波系统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研制成功的主动相控阵雷达,它采用平衡木式的双面侧视电子扫描相控阵天线。雷达天线长8.6米,宽600毫米。天线罩长9.75米,宽780毫米,重约900千克。罩内装192个固态发射/接收(T/R)模块和大约4000个天线单元。雷达使用S波段工作,对高空目标的最大搜索距离达600千米,能同时跟踪300个目标。在6000米高度上,它对大型空中目标的有效作用距离为450千米,对雷达反射截面积不足1平方米的低空小型目标的控测距离为300千米。它配备有多功能中继通信线路和自动工作程序,能够将空中收集到的情报、数据通过无线电通信系统自动传回己方的地面指挥控制站。从“爱立眼”预警雷达的性能看,运-8预警机所安装的预警雷达与其十分相似,其探测性能应是非常强大的。由于运-8的机内空间要比瑞典萨伯-340、萨伯-2000两种载机大得多,可以安装更多的操纵平台和机载电子设备,因此,对目标数据的处理能力及对己方战斗机的指挥控制能力也要比其高很多,总体性能应不低于台湾装备的美制E-2C。

  海外媒体颇感疑问的是,中国在同一时间怎么研制两种预警机呢?对海外媒体报道的预警机是否存在,我们无法证实,但笔者有一些个人分析:以伊尔-76改装的大型预警机可能是为我国空军研制的,作为我国对空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是我军装备的重点机型,但其生产复杂,采购、使用、维护费用都很高,因此即使该机存在,装备的数量也不会太多。而由运-8改装的中型预警机可作为大型预警机的补充,形成“高低搭配”,而且在生产、采购、使用费用上,中型预警机要少很多,适合大量装备。特别是其载机为完全的国产机,较伊尔-76在使用、维护方面更具有优势。此外,笔者估计外媒报道的这种以运8改装的中型预警机还可能用于对外出口。预警机是一种研制难度很大的高技术武器系统,像英、法两国都因研制难度太大而中止了本国研制计划,而改为从美国购买。我国如果具备了这种高技术航空装备的出口能力,不仅可以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还可增强我国武器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

总结

  中国有广阔的领土,仅仅依靠地面雷达是很难覆盖整个领空的。空中预警机探测范围广,无盲区,对小型目标探测能力强,是国土防空的有效装备。预警机作为空军战斗力跨越式发展的标志性装备,对我空军的未来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讲,中国都必须要有自己的空中预警机。台湾方面一直宣称拥有对大陆空军5年的空中优势,实际上,这个优势并不是在双方的武器系统装备上,而是在台湾所拥有的4架E-2C预警机上(目前已增至6架)。一旦我军拥有预警机,台湾方面的这个优势将不复存在。在未来可能的对台作战中,我空军不仅要掌握台海上空的制空权,还要具有对作战空域连续不间断的控制能力和对目标的准确确认能力。如果没有预警机的全空域控制,我空军只能采取用大量的飞机进行空中巡逻、游猎的方式,这样的任务只能由性能较强的三代战机来完成。有了预警机,就可以合理地调配兵力,有利于将我空军在飞机数量上的优势充分、合理地发挥出来。
沙发,头回啊
关键是还要有数据链才好,不知哪位电子专业的大侠能讲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3 14:36:07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3 14:32:03编辑过]
<STRONG>美空军发展新的1553数据总线<BR><BR></STRONG>  [英国《防务新闻》2006年1月3日报道]  1973年的1553多路传输数据总线成为了未来军机将采用的技术,它取代了在传感器、计算机、指示器和其他飞机设备间传递数据的庞大设备,大大减少了飞机重量,并且使用简单、灵活。转眼30年已经过去,现在这种老式的数据总线已不能胜任当今日趋复杂的武器系统的数据中继任务。<BR>  为解决这一问题,赖特帕特森空军基地(Wright-Patterson AFB)的老龄飞机系统中队正在测试一种更强大的1553数据总线,这一工作将发展出能使三军受益的解决方案。<BR>  首席工程师Orlando Cortes称,空军研究实验室、Tinker空军基地的空中后勤中心及该基地的工程师们正合作对称为"扩展的"或更强壮的1553数据总线进行测试。<BR>  包含在计算机插件或芯片内的新的数据总线能使飞机系统间的往来数据流速达到200兆/秒。而目前的数据传递速度只有1兆/秒。新的数据总线平均出错率为1字节/万亿字节,比旧总线低很多。这将带来性能的提升,因为现代高性能网络的纠错成本比旧的网络要高。<BR>  新的1553扩展数据总线由加拿大渥太华Edgewater计算系统公司开发,其将赋予空军数千架老式飞机一些21世纪制造的飞机所具有的相同能力。例如,该总线将使老式飞机具有使用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及其他需要更大带宽但不必为飞机重新布线就可使用的能力。<BR>  该扩展数据总线经过了空军的校验,并成功在F-16"战隼"飞机的模拟子系统上通过了测试。今年夏天该总线将在尤他州希尔空军基地进行飞行试验。<BR>  新数据总线将使空军能对使用老式数据总线的任何飞机实施改装,这意味着涵盖空军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制造的所有飞机,或者空军库存的所有飞机。<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6 19:46:40编辑过]
我等预警机都等了很久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6 19:45:21编辑过]
不敢当。赌王的佳作俺是求之不得啊。
还没见过中预呢,哪位老兄有此眼福?
Y-8平衡木的,没有可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