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的曲折内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12:22:15
[B]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的曲折内情(一)
[/B]* 学习时报 (第296期) 徐庆全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一位爱国志士画了一幅中国疆域的《时局图》。图上那虎踞朔方的北极熊,横扑在长江流域的猛虎,蹲坐在西南边陲的毒蛙,曲盘在山东半岛的一圈肥肠似的怪物,以及升自东瀛列岛的太阳和来自太平洋的秃鹰,分别代表了俄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美国,把列强瓜分中国的态势描绘得赤裸裸活脱脱,令人猛醒!
半个世纪的悠悠岁月过去了,历史进入了1945年。50年前参与瓜分中国的日本、德国已成为可耻的战败国,另一些参与者如英、美等国,则不得不同50年前的被瓜分者——中国,平等地坐在了一张圆桌前,运筹帷幄,呼唤世界风云。
这一天,不仅是中国人民喜庆的日子,也是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难以忘怀的日子。
这一天是1945年10月24日,人们通常称之为“联合国日”。
[B]中国抗战:一幅血肉描绘的悲壮雄伟的画卷 [/B]

1840年,英国人带着罪恶的鸦片登上中国海岸后,虽对古老的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但是并没有完全惊醒这头沉睡中的东方雄狮。惊梦的国人发出的强国的呐喊,在死气沉沉的旧框框旧套路中弱于游丝;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葬身鱼腹;酝酿已久的富国强兵的戊戌维新,被紫禁城的那个奸诈狠毒的慈禧扼杀在襁褓之中。此后,虽然革命家孙文在南方联络仁人志士,拯救祖国于危难之秋,并激起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辛亥风云,但是,这些文弱书生的满腔热血,敌不过袁世凯的新军和权谋。袁世凯上演了一幕逼宫戏、圆了83天皇帝梦后,中国依然国势不振,陷入军阀混战之中。
在此期间,与中国东方一海之隔的东瀛岛国日本,在经历了明治维新后,却羽毛丰满,军国主义狂兴,拉开了“欲想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中国)”的“大陆政策”的序幕。积弱积贫的满清王朝,军阀割据的中华民国,成了大和武士的俎上肉。
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在中国东北发动了侵略战争,并做起了“速战速决”拿下中国的美梦。但是,日本的这个如意算盘却打错了。10年前在嘉兴南湖一条小船上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已自觉地担负起拯救中国的神圣职责;打破军阀割据后建立起来的国民政府,也拥有了较强大的军队。况且,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虽然是短暂的,却给人民留下了外御强侮、内思统一的共识。自1840年以来任人践踏、任人宰割的屈辱的历史,已成为萦绕心头久久不散的血泪悲歌,中国人民决不允许历史重演。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即号召全国人民肩负起保家卫国的神圣职责,并表达了与国民政府携手合作的民族大义。虽然国民政府在早期奉行着“不抵抗主义”的政策,但是,随着战局的发展,国民政府的态度也在逐渐转变。特别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继而发生了“七.七”事变之后,国共两党终于达成了“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共识。此后,中华大地上燃起了抗日卫国的烽火。
在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国民政府军调动大量的兵力,在华北、华东、华中与日寇展开血战。这些战役虽大都以节节撤退而告终,但是,对抗日战争初期的战略防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遏制住日本进攻的态势。
在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开辟根据地,牵制消灭敌人,使日寇葬身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不屈的中国人,用自己的血肉,描绘了一幅悲壮雄伟的画卷,演奏了一支激荡心扉催人奋发的劲歌!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产生的巨大的能量,不但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鲸吞中国的狂妄计划,而且引起了世界的侧目。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中国以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成为美英苏等国所必须依援的对象。
[B]“黑色的星期日”后的世界局势 [/B]
如果把二战时期具有转折意义的日子进行排列的话,1941年12月7日绝不是可以忽略的。
在这个被美国人称之为“黑色星期日”的上午7时55分,从日本航空母舰上起飞的190架飞机,对美国夏威夷珍珠港的海军基地进行了摧毁性的攻击。正在度假的美国士兵除了躲避死神外,难以有所作为。接着,不容美军有任何喘息的机会,日本又出动了170架飞机进行了第二次攻击。连续两个小时的空袭,使珍珠港的海防势力损失殆尽。一位英国陆军部的官员在事后用颇有风趣的语言描绘了美国当时的窘况:“美国是在光着屁股解手时挨打的,而且手头连一张手纸都没有。”
日本的偷袭,粉碎了美国总统罗斯福对日本的种种幻想,放弃了中日战争爆发以来所玩弄的平衡木的游戏。12月8日下午6时30分,罗斯福总统向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议宣读文告,决定统帅美国对日宣战。与此同时,又向德国和意大利递上宣战书。
同一天,英国也对日宣战。
世界上两个头号大国共同向中国人民的敌人宣战,无疑对中国人民艰苦抗战给予了最积极的支持。因此,12月8日,在重庆的国民政府得知这一消息后,都兴高采烈、弹冠相庆。他们仿佛从珍珠港的硝烟中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有了美国和英国这样强大的盟国,中国一定能很快打败日本。中央社立即刊印号外,到处散发。重庆市民也纷纷涌向街头,相互传递消息。人们甚至盛传美国已经出动500架飞机轰炸了东京。
国民政府当天即召开中央常务委员会特别会议,讨论中国对今后世界战局的方针。同一天,蒋介石召见英美驻重庆代表,建议美、英、中、荷(兰)、苏缔结军事互助条约,并在重庆建立一个以美国为首的军事委员会,协调各国的军事行动。12月9日,国民政府代表中国向日本及德意宣战。10日,蒋介石发表了《告全国军民书》。文中说道:
吾全国同胞自今伊始,更须紧张严肃,各竭其能,各尽其责,共作最大最后之奋斗。吾海外侨胞,应尽其赤诚,奋其伟力,各就所在地区,贡献所有力量;协助友邦,消灭共同之公敌,造成祖国之荣誉。吾全国之将士,更应切认今日为吾军人奋勉图报惟一重要之时机,亦为国家民族存亡荣誉之关头,宜更沉着坚忍,英勇奋发,以获九一八以来血肉所造成的战果。
在延安的中共中央,也在密切关注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并提出相应的战略策略。12月9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宣言指出:“中国政府与中国人民应该继续过去五年的光荣战争,坚决站在反法西斯国家方面,动员自己的一切力量,为最后打倒日本法西斯而斗争。”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宣言》提出了“中国与英美及其它抗日诸友邦缔结军事同盟,实行配合作战,同时建立太平洋一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抗日战争至完全的胜利”等八项重要任务。
“黑色的星期日”后,国共两党所发表的中国对今后世界战局的方针,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使中国人民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洪流中,并在其中进一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B]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的曲折内情(一)
[/B]* 学习时报 (第296期) 徐庆全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一位爱国志士画了一幅中国疆域的《时局图》。图上那虎踞朔方的北极熊,横扑在长江流域的猛虎,蹲坐在西南边陲的毒蛙,曲盘在山东半岛的一圈肥肠似的怪物,以及升自东瀛列岛的太阳和来自太平洋的秃鹰,分别代表了俄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美国,把列强瓜分中国的态势描绘得赤裸裸活脱脱,令人猛醒!
半个世纪的悠悠岁月过去了,历史进入了1945年。50年前参与瓜分中国的日本、德国已成为可耻的战败国,另一些参与者如英、美等国,则不得不同50年前的被瓜分者——中国,平等地坐在了一张圆桌前,运筹帷幄,呼唤世界风云。
这一天,不仅是中国人民喜庆的日子,也是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难以忘怀的日子。
这一天是1945年10月24日,人们通常称之为“联合国日”。
[B]中国抗战:一幅血肉描绘的悲壮雄伟的画卷 [/B]

1840年,英国人带着罪恶的鸦片登上中国海岸后,虽对古老的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但是并没有完全惊醒这头沉睡中的东方雄狮。惊梦的国人发出的强国的呐喊,在死气沉沉的旧框框旧套路中弱于游丝;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葬身鱼腹;酝酿已久的富国强兵的戊戌维新,被紫禁城的那个奸诈狠毒的慈禧扼杀在襁褓之中。此后,虽然革命家孙文在南方联络仁人志士,拯救祖国于危难之秋,并激起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辛亥风云,但是,这些文弱书生的满腔热血,敌不过袁世凯的新军和权谋。袁世凯上演了一幕逼宫戏、圆了83天皇帝梦后,中国依然国势不振,陷入军阀混战之中。
在此期间,与中国东方一海之隔的东瀛岛国日本,在经历了明治维新后,却羽毛丰满,军国主义狂兴,拉开了“欲想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中国)”的“大陆政策”的序幕。积弱积贫的满清王朝,军阀割据的中华民国,成了大和武士的俎上肉。
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在中国东北发动了侵略战争,并做起了“速战速决”拿下中国的美梦。但是,日本的这个如意算盘却打错了。10年前在嘉兴南湖一条小船上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已自觉地担负起拯救中国的神圣职责;打破军阀割据后建立起来的国民政府,也拥有了较强大的军队。况且,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虽然是短暂的,却给人民留下了外御强侮、内思统一的共识。自1840年以来任人践踏、任人宰割的屈辱的历史,已成为萦绕心头久久不散的血泪悲歌,中国人民决不允许历史重演。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即号召全国人民肩负起保家卫国的神圣职责,并表达了与国民政府携手合作的民族大义。虽然国民政府在早期奉行着“不抵抗主义”的政策,但是,随着战局的发展,国民政府的态度也在逐渐转变。特别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继而发生了“七.七”事变之后,国共两党终于达成了“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共识。此后,中华大地上燃起了抗日卫国的烽火。
在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国民政府军调动大量的兵力,在华北、华东、华中与日寇展开血战。这些战役虽大都以节节撤退而告终,但是,对抗日战争初期的战略防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遏制住日本进攻的态势。
在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开辟根据地,牵制消灭敌人,使日寇葬身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不屈的中国人,用自己的血肉,描绘了一幅悲壮雄伟的画卷,演奏了一支激荡心扉催人奋发的劲歌!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产生的巨大的能量,不但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鲸吞中国的狂妄计划,而且引起了世界的侧目。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中国以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成为美英苏等国所必须依援的对象。
[B]“黑色的星期日”后的世界局势 [/B]
如果把二战时期具有转折意义的日子进行排列的话,1941年12月7日绝不是可以忽略的。
在这个被美国人称之为“黑色星期日”的上午7时55分,从日本航空母舰上起飞的190架飞机,对美国夏威夷珍珠港的海军基地进行了摧毁性的攻击。正在度假的美国士兵除了躲避死神外,难以有所作为。接着,不容美军有任何喘息的机会,日本又出动了170架飞机进行了第二次攻击。连续两个小时的空袭,使珍珠港的海防势力损失殆尽。一位英国陆军部的官员在事后用颇有风趣的语言描绘了美国当时的窘况:“美国是在光着屁股解手时挨打的,而且手头连一张手纸都没有。”
日本的偷袭,粉碎了美国总统罗斯福对日本的种种幻想,放弃了中日战争爆发以来所玩弄的平衡木的游戏。12月8日下午6时30分,罗斯福总统向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议宣读文告,决定统帅美国对日宣战。与此同时,又向德国和意大利递上宣战书。
同一天,英国也对日宣战。
世界上两个头号大国共同向中国人民的敌人宣战,无疑对中国人民艰苦抗战给予了最积极的支持。因此,12月8日,在重庆的国民政府得知这一消息后,都兴高采烈、弹冠相庆。他们仿佛从珍珠港的硝烟中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有了美国和英国这样强大的盟国,中国一定能很快打败日本。中央社立即刊印号外,到处散发。重庆市民也纷纷涌向街头,相互传递消息。人们甚至盛传美国已经出动500架飞机轰炸了东京。
国民政府当天即召开中央常务委员会特别会议,讨论中国对今后世界战局的方针。同一天,蒋介石召见英美驻重庆代表,建议美、英、中、荷(兰)、苏缔结军事互助条约,并在重庆建立一个以美国为首的军事委员会,协调各国的军事行动。12月9日,国民政府代表中国向日本及德意宣战。10日,蒋介石发表了《告全国军民书》。文中说道:
吾全国同胞自今伊始,更须紧张严肃,各竭其能,各尽其责,共作最大最后之奋斗。吾海外侨胞,应尽其赤诚,奋其伟力,各就所在地区,贡献所有力量;协助友邦,消灭共同之公敌,造成祖国之荣誉。吾全国之将士,更应切认今日为吾军人奋勉图报惟一重要之时机,亦为国家民族存亡荣誉之关头,宜更沉着坚忍,英勇奋发,以获九一八以来血肉所造成的战果。
在延安的中共中央,也在密切关注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并提出相应的战略策略。12月9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宣言指出:“中国政府与中国人民应该继续过去五年的光荣战争,坚决站在反法西斯国家方面,动员自己的一切力量,为最后打倒日本法西斯而斗争。”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宣言》提出了“中国与英美及其它抗日诸友邦缔结军事同盟,实行配合作战,同时建立太平洋一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抗日战争至完全的胜利”等八项重要任务。
“黑色的星期日”后,国共两党所发表的中国对今后世界战局的方针,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使中国人民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洪流中,并在其中进一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6 13:10:06编辑过]
<P> <STRONG>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的曲折内情(三)<BR></STRONG>  * 学习时报 (第300期) 徐庆全   <BR> 罗斯福早已明白“假如没有中国”的道理,当然不想丢掉中国战区和蒋介石,但是他也不想改变为“欧洲第一”的战略而优先援助英国的既定之策。因此,他在给蒋介石的回函中,既满口答应这些要求,又婉转地解释目前尚有困难,请再坚持等待。尽管这些要求被美国大大地打了折扣,作为既不想也不敢与美国闹翻,更不想取消中国战区的蒋介石,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BR>自中国以自己的力量被承认为反法西斯四强之后,国民政府即向英美提出要求,希望能废除对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以真正的平等。虽然英美一开始对此无动于衷,但是,随着世界战局的发展,英美感到只有中国支撑住亚洲,它们才能完成“欧洲第一”的战略。于是,它们才同意废除对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放弃在华的特权,重订与中国关系的新约。经过国民政府的力争,1943年1月11日,“中美平等新约”在华盛顿签字,“中英平等新约”在重庆签字,美英两国正式宣布废除在中国的特权,即自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以来英美历次与中国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所享有的特权。 <BR>中美、中英新约公布之后,无论是在陪都重庆,还是在革命圣地延安,都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庆祝活动。1月12日,蒋介石发表《告全中国军民书》,声称从此中国已经是完全独立的、与英美苏平等的世界强国了,并要求全国军民“奋发图强”,完全服从国民党的一党领导;《中央日报》以“平等、自由的光明灯塔”为题发表社论,强调了国民党的“英明”,蒋介石的“伟大”;三青团发表《告全国青年书》称:“感戴领袖,永矢忠贞。”国民政府一些人也都按“感戴领袖”的这一基调,把庆祝活动变成了对国民党及蒋介石的无限吹捧。 <BR>无庸置疑,新约的签定,特权的废除,是中国人民近一个世纪以来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流血牺牲换来的。但是,英美宣布废除的特权,都还在日本人手里,对于中国人民而言,还不是实际得到的东西,更何况香港九龙的主权问题,在条约中根本没有提及。所以,国民政府利用这一件事为它的政治服务还为时过早,更何况,废约的成功,恰如中国共产党所指出的那样,“是全国人民努力奋斗的结果。人民惟有人民,乃是这一光荣史诗的作者”。 <BR>在与英、美商讨签定新约的同时,蒋介石又派宋美龄以医病为名,进行一系列外交活动。从1942年11月到1943年7月,宋美龄在美国逗留数月。这期间,她三次访问白宫,与罗斯福、霍普金斯、陆军部长史汀生、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李海上将都有过接触。她代表中国政府提出战后举行“四强会议”的倡议,呼吁盟国在战后建立永久和平的秩序,并敦促美国采取行动。与此同时,为了唤起美国朝野各界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宋美龄还在各种场合发表演说,介绍中国抗战的形势,弘赞中美之间的友谊。由于宋美龄是在“山姆大叔”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政治家,因而她的演说抓住了美国人的心理,赢得了美国民众的好感。美国民众纷纷为中国募捐,掀起了声援中国的热潮。   </P>
<P><STRONG>苏美英三国各具心思 中国成为“四强” </STRONG><BR>二战时期任美国国务卿的科德尔.赫尔在写回忆录时,回顾了美国战时的对华政策:“对中国,我们有两个目标:首先是有效地联合进行战争;其次是承认和使中国成为一个在战时和战后都与俄国、英国、美国三大西方盟国具有平等地位的大国,这既是为战后的国际组织作准备,也是为了在东方建立稳定和繁荣。” <BR>“黑色的星期日”后,美国投身到世界反法西斯的行列,与中国相互支援,共同战斗,这既是当时的世界政局使然,也是中国人民抗击日本的伟大力量的结果。因此,赫尔所言的战时对华政策的第一个目标得以实现,是合乎情理的。相比之下,美国的第二个目标,则颇令人费解。要对此做出合乎情理的解释,必须从美国对华政策的渊源说起。 <BR>早在19世纪,美国的政治家们即对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有诸多的了解,当时的政治家们就曾预言“谁了解中国谁就能执今后五百年世界政治之牛耳”。1898年,曾任驻华公使的贝尔就毫不忌讳地坦称:“全世界都把中国看成我们所出产的货物的大好市场。在我们面前有着灿烂的前景,它将使太平洋比起大西洋来对我们更显重要。”正因为如此,美国始终把对中国的控制,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当美、西战争结束后,美国便扛着“代表了最广泛的自由、最纯洁的基督教和最广泛文明”的星条旗,越过太平洋,直奔中国而来。 <BR>正当美国准备在中国大干一场之际,却与正在中国掀起割地狂潮的英、俄等列强们碰了个正着。在英国、俄国等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控制之下,美国的势力一直难以渗透进中国。在对中国的“伟大梦想”即将成为泡影时,为了弥补实力与目标的巨大差距,美国抛出了臭名昭著的“门户开放”政策。这个被世人讥之为“顺便搭车”的政策,使美国几乎从列强向中国勒索到的每一份财富中都分得一杯羹。 <BR>正当美国利用这一政策作跳板,努力在中国实现殖民野心时,“九.一八”事变爆发,一夜之间,美国苦心经营的华盛顿体系便被搅得乱七八糟。此后,伴随着日本由东北而华北,由华北而沿海的步步深入,日本独霸中国的野心,不但使美国在中国的利益最终也将被日本挤出中国大门之外,而且打破了基本由英国控制中国的旧格局。因此,当美国在“有效地联合中国进行战争”时,即在硝烟弥漫的火光中,看到了它的前贤们所预言的“执世界五百年政治之牛耳”的前景。因此,它在致力于粉碎“大东亚秩序圈”的同时,也致力于进行控制中国、并通过中国控制远东的计划。而要实现这一计划,则既要防止苏联在战后“从亚洲东部向外扩张”,又要控制英国等列强的殖民地遗产。发生在26国宣言签名时的那一段小小的插曲,即已说明英国已然看到了美国这种政策的端倪。这种端倪在1943年初即已形成了一项新的对华政策,亦即赫尔所言的第二个目标,概括起来说就是“使中国成为强大的国家”。 <BR>1942年10月,丘吉尔就英外交部草拟的一份关于战后世界设想的文件写信给外相艾登,在谈到中国时说:“我不认为重庆政府能代表一个伟大的世界强国。美国方面肯定会用‘收买无资格投票人,使他具有选民资格,来为自己投票出力的办法,瓦解不列颠的海外帝国’。”因此,当1943年3月,罗斯福对正在华盛顿访问的英国外相艾登表露了“美国准备尽一切可能加强中国”的意思后,艾登立即表示,英国“不那么喜欢中国在太平洋地区跑上跑下的想法”。后来丘吉尔则更毫不含糊地说:“如果把中国当作名副其实的四强之一,那真是笑话。”1943年5月,丘吉尔访问美国,他在发表的关于战后机构的演说中提到了战后应由美、英、俄成立一个联合组织时说:如果美国愿意把中国包括在这三国的联合组织之内,他并不反对,“但是,不管中国多么重要,它不能与其它三国相比”。在谈到战后远东问题时,他以中国的救世主姿态说,英国只派一部分兵力到远东,而用不着使用全部的兵力去“挽救”中国。丘吉尔所用的“挽救”一词,既表露了英国想在战后继续控制中国的野心,也是对中国的有意轻蔑。丘吉尔演说中的藐视中国的立场,引起了国民政府的极度反感。当时正在美国访问的宋美龄对此做出及时的反应。她说:“有若干人士之主张,对于战后各民族更密切之合作,不啻树立障碍,而犹自以为高明”。1943年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举行第一次魁北克会议时,虽然在罗斯福的说服下,丘吉尔终于放弃了反对中国作为四大国之一的立场,同意他的“战后以美、英、苏、中为中心,设立国际和平机构”的建议,但是,实际上“英国总是不愿意中国成为强国”。</P>
<P>太长,没新意。</P>
<P><STRONG>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的曲折内情(四)  <BR>   </STRONG>* 学习时报 (第302期)徐庆全  </P>
<P>与此同时,苏联也对美国企图在战后控制中国、并进而控制远东的政策进行抵制。1943年10月,美国军政领导在美英苏三国外长会议即将召开之前,开会讨论可能遇到的问题。会议前夕,美国代表赫尔向苏联代表莫洛托夫转达了魁北克会议中英国同意“战后以美、英、苏、中为中心,设立国际和平机构”的建议后,遭到了苏联的反对。当罗斯福得知苏方的态度后,他指示赫尔,在会上要极力坚持四强观念,签署任何协议,必须包括中国,“哪怕这个时候达不成协议也在所不惜”。10月19日,美英苏三国外长举行莫斯科会议。会上,赫尔提出应由四国签署宣言,而莫洛托夫则坚持只讨论三国宣言。赫尔坚持说:“在我看来,不能把中国从四国宣言中删去。我的政府认为,现在如果俄国、大不列颠和美国在宣言中把它抛到一边,那在太平洋地区很可能要造成可怕的政治和军事反响。”在此建议不被苏联接受的情况下,赫尔直言不讳地说,如果宣言不以四国的名义签署,美国绝不会在一份三国宣言上签字;而且,如果苏方坚持拒绝邀请中国,他将不签署任何文件而离开莫斯科。在美国这种强硬态度下,苏联被迫改变了主张,赞成以四国名义发表宣言。但是,随后苏联又以中国在此无代表为借口,建议仍由苏、美、英三国签名。赫尔仍坚持必须由四国代表签字,并提出让中国驻苏大使代表签字。26日,当时的驻苏大使傅秉常在会见赫尔后,立即电请蒋介石,授权他作为中国代表签字,27日蒋介石复电批准。30日,中国外长傅秉常与美、英、苏三国外长共同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四国宣言上签字。 </P>
<P>这个后来被称为联合国组织最初蓝图的《普遍安全宣言》称:“美英苏中政府根据1942年元旦之联合国宣言及其后各项宣言所共同决定,各向其现与作战之轴心国家进行战争,直至此种国家在无条件投降屈服为止之决心。且鉴于为其本身与其为与国对于侵略之威胁谋得解放所负之责任,并鉴于战争至和平其演变必须迅速而有秩序,且为建立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全世界人类及资源用于武装者可达最低限之起见,用特联合宣言。”其中规定:“在重新恢复法律秩序与成立普遍安全制度之前,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起见,彼等得随时会商,并与必要时与其他国家商议,以代表国际社会采取共同行动。”这样,就确定了四国共同对法西斯国家作战,共同结束战争,共同组织世界和平组织及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原则。宣言“根据一切爱好和平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并进而勾画出这一新国际组织的轮廓:第一、凡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无论大小,均得加入为会员国,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第二、未来组织的基础是根据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第三、未来组织的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四国宣言”的签定,迈出了筹建联合国组织的关键性一步。 </P>
<P>莫斯科外长会议结束后,美国既然促使英苏至少在形式上接受了它的政策,下一部就是把蒋介石拉进四国首脑会议了。 </P>
<P>筹备四国首脑会议时,因苏联尚未加入对日作战,不便与中国同席讨论对日问题。这样一来,四国首脑会议只好分两段进行:首先在开罗举行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会议,称开罗会议;然后在德黑兰举行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会议,称德黑兰会议。 </P>
<P>11月22日至26日,开罗会议举行。这是大战爆发以来中国政府首脑第一次参加最高级国际会议,蒋介石终于圆了孜孜以求之的“强国梦”。会议期间,蒋介石就建立战后强有力的国际和平机构问题分别与罗斯福、丘吉尔交换了意见,表达了希望“四国宣言”早日具体化的愿望,他表示,“中国将欣然参加四强的一切机构和参与制订决定”。 </P>
<P>事实上,在赴开罗会议之前,蒋介石即指示手下对战后的国际机构准备相应方案。因此,在中国代表团为参加开罗会议事先拟定的多项问题草案中,关于战后和平问题占有重要分量。到开罗后,中方又将政治方面的提案,分成四项节略,翻译成英文,交蒋介石审阅。在提案的第一项,就是“关于设立四国机构或联合国机构问题”,内容为:(1)在联合国总机构未能设立以前,应由美、英、苏、中四国及早成立四国机构,以便协商关于四国宣言所规定之事项;(2)上述四国机构之经常之机关,设于华盛顿,但有时也可在伦敦、重庆或莫斯科开会;(3)四国机构应负责筹设联合国总机构;(4)联合国总机构之组织,中国政府赞同美国政府所拟由11国组成一个执行机关,由美、英、苏、中四国任主席团之办法。蒋介石看后,指示代表团秘书长王宠惠将此节内容转交了罗斯福。 </P>
<P>开罗会议的公报中,肯定了中国的四强地位,宣布日本从中国夺取的一切领土,战后必须归还中国。此外,罗斯福蒋介石还就美国援华,中苏边界及远东其它国家的一系列问题交换了意见。 </P>
<P>开罗会议结束后,美国与国民政府确定了双方在远东的战略关系,罗斯福蒋介石为他们取得外交成就弹冠相庆:国民党《中央日报》的社论,称开罗会议是“转移了世界人类的命运,重写了世界历史的新页”;罗斯福则在圣诞节前夕发表致美国人民书,宣布美国和中国“在深厚的友谊和统一的目的上,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密切”,美国国会同时宣布废除歧视华人法律,以便进一步证明美国“不仅视中国为战争中的伙伴,而且将视中国为和平时期的伙伴”。 </P>
<P>但是此后不久,罗斯福便对他的这位伙伴感到不满了。在罗斯福着手实行他的“使中国成为强大国家”的政策的同时,美国的一些“中国通”们——驻华的戴维斯、谢伟思之类的外交官,便开始研究蒋介石的国民政府能否担当起这个“强大的国家”的领导者。研究的结果使他们发现,罗斯福所依赖的国民政府是一个既不愿积极同日本打仗,又不统一、也不是民主的“极端腐败”的政权,这个政权将来与生机勃勃的中共政权打内战时很可能是一个失败者。毫无疑问,“中国通”们的研究报告肯定在美国的决策者中间产生了影响,美国政府开始了调处国共矛盾的努力,从赫尔利到马歇尔,一个个特使轮番出现在中国的舞台上。但是,由于美国的对华政策是在恶性循环中转圈,这些特使们尽管使出了浑身解数,也不可能有多大作为。最后,美国政府只好下赌注了,走上了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道路。 </P>
<P>美国想依靠蒋介石实现其“伟大的梦想”的愿望,真的只是梦想了。</P>
<P><STRONG>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的曲折经历(五)  <BR>    </STRONG>* 学习时报 (第304期)  徐庆全 </P>
<P>1944年5月,罗斯福向英、苏、中三国发出邀请,近期在华盛顿共商建立国际和平机构的有关事宜。蒋介石当即致电罗斯福,表示中国向来主张早日成立战后国际和平机构,如果可能,望在战争结束以前成立。电文并表达了中国要求参加筹备会议的强烈愿望:“阁下和赫尔国务卿深切注意,中国必须参加此次会议,余更为欣慰。盖东方人民如无代表,则此次会议将对于世界之一半人类失去意义”。 </P>
<P>“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于9月29日召开,美、英、中三国代表出席,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是顾维钧等人。 </P>
<P>中国政府为这次会议先后准备了5个方案,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对新国际组织的基本态度和对重要国际问题的主张。中国代表团本着“全力促成会议成功”的精神,对国际组织宪章提出了积极的建议。10月9日,四国共同达成了建立国际和平组织的计划,并同时发表了计划的全文。这个计划包括7个部分:(一)全体大会,(二)安全理事会,(三)国际法院,(四)经济与社会理事会,(五)秘书处,(六)军事参谋委员会,(七)其他必要机构。 </P>
<P>1945年2月4日至11日,美英苏三国在雅尔塔召开会议,讨论了“世界安全组织”的问题,将“敦巴顿橡树园会议”的内容具体化,并制定了联合国会议的章程及具体办法。 </P>
<P>国民政府自对日宣战时,即大力提倡战后成立国际组织,并把这一组织看成是中国成为强国的标志。2月1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同意任联合国的邀请国。3月5日,美英苏中四国(法国临时政府表示,因其未参加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仅作为联合国的参加国而不当邀请国)向44国发出邀请。 </P>
<P>中国代表团人员的组成,使国民政府很费了一番周折。3月7日,正在美国的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致电蒋介石,建议中国代表团应由宋子文为团长。根据雅尔塔会议确定的联合国大会参加国代表团的组成原则,中国代表团应当包括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党及无党派人士,而国民政府中除了顾维钧等人主张中共代表参加外,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其他人都极力反对。 </P>
<P>中共方面则在积极争取代表资格。2月18日,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致电美驻华大使赫尔利,要求中共派代表参加中国代表团。电文强调指出:“决不能仅由国民党政府的代表参加会议”,“设若国民党独占代表名额,将不仅为不公平与不合理,并将表示他们的见地是要分裂中国”。赫尔利就此事请示罗斯福。罗斯福认为如果中国代表团中容纳其他党派的代表,可以加强中国的统一精神,对国民政府在全国的地位有利;况且,根据雅尔塔会议的精神,也没有理由拒绝中共的正当要求。3月15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用很委婉的外交辞令表达了中国代表团应该包括中共代表之意:“余愿使阁下知悉,如阁下之代表团容纳共产党或其他政治结合或政党在内,余预料不致有何不利情形,实则此种办法有显著之利益,若能容纳此种代表,在会议中必能产生良好印象。”这样,国民政府才决定在代表团中容纳中共代表。 </P>
<P>3月26日,蒋介石致电罗斯福:“……中国政府今日已派定代表10人,其中6人为国民参政员,即国民党以外之共产党及其他两反对党各1人,无党派者3人,《大公报》社长(胡霖)亦在其内。”中共代表的选定,经顾维钧提议,由董必武参加。 </P>
<P><STRONG>3月27日,国民政府行政院公布了中国代表团名单: </STRONG></P>
<P>首席代表:宋子文(外交部长代理行政院长) </P>
<P>代 表:顾维钧(驻英大使) </P>
<P>魏道明(驻美大使) </P>
<P>胡 适(前驻美大使) </P>
<P>王宠惠(国民参政会主席团主席) </P>
<P>吴贻芳(国民参政会主席团主席) </P>
<P>李 璜(青年党) </P>
<P>张君劢(国社党) </P>
<P>董必武(共产党) </P>
<P>胡 霖(大公报总经理) </P>
<P>此外,还有顾问、专门委员会成员、秘书、随员等。中共党员陈家康、章汉夫,也以秘书身份参加代表团。 </P>
<P>中国共产党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和平的意愿,一开始就表示支持建立这一国际组织的计划。正当中国代表团赴旧金山会议时,毛泽东在七大会议上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郑重宣布:“中国共产党对于保障战后国际和平安全的机构之建立,完全同意敦巴顿橡树林会议所作的建议和克里米亚会议对这个问题所作的决定。中国共产党欢迎旧金山联合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已经派遣自己的代表加入中国代表团出席旧金山会议,借以表达中国人民的意志。” </P>
<P>46国代表团于4月25日到达旧金山。当天,中国代表团的6位成员发表讲话,董必武的讲话尤为引人注目。他说:“我虽系共产党之一员,然系代表整个中国。中国代表团中包括各党各派,是诚极好的象征。会议之一切,系超越一切党派利益。” </P>
<P>4月25日下午4时30分,在布满46国国旗的歌剧场,有史以来空前的国际盛会——联合国大会隆重开幕。中国代表团团长宋子文庄严地坐在大会主席台上。 </P>
<P>各国代表经过两个月的充分讨论,制定出《联合国宪章》,50国(开会间又增加4国)代表团正式通过了这一国际法典。26日,各国代表在宪章上签字,中国是第一个签名的国家。 </P>
<P>在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主持公道,坚持正义。在会议讨论“托管领土”问题时,中国代表团主张,不仅应对托管领土加上“独立”的目标,同时对非自治领土也应加上有关独立的内容。虽然中国的主张遭到了英、美、法等国代表的激烈反对,但是,这一建议也引起了足够的重视,最后促使争论各方同意找出一个折衷的方案。在草拟这一方案时,为了让中国代表对自己的主张进行修改,美国代表竟专门到中国代表团驻地协商,并以美国打算建议在托管理事会中给予中国一个永久性的席位为说辞,使中国代表在草拟的文件中同大多数国家一致起来。对此,中国代表坦然相告,中国并不想在这一问题上为自己谋取利益,中国政府只是衷心希望民族独立成为联合国的基本目标,中国希望看到托管制取得成功。中国代表团这种为弱小国家伸张正义的立场和公正的态度,受到了与会者的赞扬,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很大贡献。 </P>
<P>半个多世纪前倍受欺凌的中国,以世界强国的身份,走进了联合国。 </P>
<P>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不由得想起了60年前为联合国的缔造付出过辛勤努力的罗斯福。如果他在世,目睹了当今中国在国际上的重要作用,也一定会发出六十年前同样的感叹:“假如没有了中国,假如……” </P>
<P>(全文完) </P>
<P><BR> </P>
土耳其、爱尔兰这样的二战中立国到了战争快结束的时候加入反法西斯阵营,成为了联合国创始国。中国只要站队正确,坚持到底,肯定是创始国无疑了。楼主能不能把标题改为,《中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曲折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