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铁兵器.VS.秦青铜剑[转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2:54:42
罗马铁兵器.VS.秦青铜剑[转帖]

  
  先回顾一下秦剑,秦剑含铅甚微,这和走高铅邪路的西方青铜完全不同,合理的铜锡使秦剑韧性和强度结合的恰倒好处,鄂洲博物馆的董亚巍先生复制过秦剑,发现按当时的技术制造的秦剑内韧外坚,内部的硬度低不少,可惜没有给出内部的伸长率,不过可以根据更早时期使用相似技术制作的戈类比,在云南出土的这种戈,“分析表明,外镀层的锡铅含量较高,铜的含量相对于戈体内部来说比较少,戈体内铜的含量相对均匀,锡的含量在8%到18%之间,由外到内锡的含量逐渐减少,”( 《云南楚雄出土春秋时期青铜戈的理化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03期)


  可见由于铸造时内外冷却速度不同,使内外金相组织不同进而影响了锡的分布,内部的锡含量低到8%, 根据青铜锡含量和性能关系曲线(《纯铜及其铜合金》《冶金丛刊》 1998年06期),这个锡含量的青铜塑性刚好达到峰顶,约33%左右,可见韧性是非常好的。


可见秦剑确实是内韧外坚。外部的硬度,兵马俑中出土的秦剑检测数据是106HRB,约290HV。

  那么来看看同时期或者更晚时期西方的铁剑:

  由于西方锡比较缺乏,要从非洲腹地运来,因此他们比较早就使用铁器了,尽管这时的铁性能并不比青铜有优势。


  古代西方一直没有开发出铸铁柔化技术和炒钢技术,兵器一直使用块炼铁,块炼铁是铁矿石在较低温度下还原而成,形成比较纯的铁颗粒和矿渣,呈海绵状,虽然铁颗粒的纯度比较高,但杂质聚合成大量的矿渣分布期间,需要大量锻打将矿渣排出,但锻打也有极限,不能超过二三十次,这里还有金属疲劳问题,所以块炼铁制品整体来说还是含有比较多的杂质,如古希腊块炼铁制作的钢里面的矿渣比较多,有的矿渣达上百微米。矿渣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铁器性能,对韧性和强度都大大不利。



  当时西欧最好的铁出在西班牙,因为那里有很好的铁矿,下面的图片是书的扫描,从西班牙Almedvilla墓出土的铁剑含碳极少,属于熟铁,硬度仅有95~135HV。还不到秦剑的一半。另外的一把剑含碳稍高,约0.2%~0.3%,但它的硬度也只有70~117HV。可这已经是公元前二世纪了,已经到中国西汉时期,环首铁刀已经开始取代剑,各种渗碳技术、热处理技术已经大量使用了。
两把Basel博物馆里的凯尔特长剑,  一个含碳量0.04~0.1%,也是熟铁,不过硬度达到160~191HV,

  另一个相对,含碳量0.15~0.5%,最高硬度达到286HV,确实和秦剑相差无几。不过这把剑已经是少有的精品了,


  对湖南长沙杨家山出土的春秋晚期钢剑的分析表明,其含碳量为0.5%左右,属块炼铁渗碳钢制品,其年代为公元前6世纪左右。

  看来西方的铁兵器出现的是比较早,可是碳含量太少,根本不是钢,所以中国使用钢兵器甚至还早于多数西方地区。


再看罗马的:
  著名的罗马短剑Gladius和公元2世纪后出现的长剑Spatha都是没有经过热处理的,
  德国地区出土的Gladius虽然内外含碳量不同,但硬度都没有超过200HV的。居然还没有到秦剑的水平。

  看来有些人又是撒谎的,罗马的金属热处理技术其实很差。居然铁剑都不经过淬火,
  战国时期燕下都出土的普通士兵用的铁剑都经过淬火,
  而且上面提到的湖南长沙杨家山出土的春秋晚期钢剑已经出现回火组织了,这是在淬火技术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热处理技术。

  这些都是比罗马时代早,

  “对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4件凿刀的金相分析表明,该4件凿刀都经过对刀头的局部淬火处理,以获得刀头硬、刀体韧的效果。对在山东苍山汉墓出土的环首钢刀、陕西扶风汉墓钢剑和汉代刘胜错金书刀的分析也表明,这些刀剑仅在刃部观察到马氏体,剑的脊部未见淬火组织,可见我国先民至迟在公元前二世纪已掌握了局部淬火技术。”

    “……例如通过对易县燕下都发掘的战国晚期的矛和镞铤的分析发现,这两件铁器为块炼铁渗碳钢产品,其含碳量分别为0 20%和0 25%,内部组织由铁素体和珠光体构成,珠光体具有很宽的片间距,金相分析结果表明,这与今天的奥氏体在空冷即正火处理所获得的组织相似……”    在古代,淬火器物太硬,退火器物又太软,采用冷却速度适中的空冷,既省钱又省力。  我国汉代的工匠对铸铁脱碳得到的低碳钢和中碳钢制造的器具很多不用淬火,而采用这种工艺。
(唐电. 邱玉朗《中国古代金属热处理——试论退火、淬火、正火与回火》 《 材料热处理学报 》 2001年02期 )

  公元前二世纪中国已经有局部淬火技术了,刃部经过淬火有很高的硬度,而脊部仍然保持很好的塑性和韧性。

  到了东汉末年还出现了土包埋淬火,也就是将剑脊部分用黏土封住,这样淬火时就仅有刃部分被淬火提高硬度,这种技术在明代之前使用比较普遍。这种技术后来传到了日本,日本刀至今还在使用这种技术。

  在某人的一个帖子中极力推崇日本的这种土包埋淬火技术,并且以此嘲笑中国的局部淬火技术,殊不知日本人的这一套恰恰是跟我们老祖宗学的。

注意到了公元4世纪,罗马的大多数铁刃硬度还是没有达到秦剑的水平,有两把小刀的硬度达到369HV和720HV,后者接近HRC50,小刀小凿这些都是生产或生活使用的,根本不是兵器,平时切切削削足够了,用不着多大的韧性。而兵器和小刀工具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罗马的兵器到4世纪还是没有经过热处理,  对这点书上写的也很清楚,为什么兵器不热处理:可见,是因为罗马人无法解决兵器淬火后变脆的问题,他们没有中国人早就有的局部淬火和回火等技术,虽然硬度不够,但他们可以忍受。但这是什么时候了?秦剑已经是600年前的技术了,要比也要和这时的中国比了。



  中国已经到了东晋时期,百炼钢已经成熟了数百年,顺便说一句,百炼钢技术并非失传,知道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北方很多地区制作的折花钢剑就是百炼钢的传世技术。


    炒钢技术的好处是没有象块炼铁那样的矿渣,质地均匀,杂质很少,
  如《扶风汉代钢剑的科技分析》《考古与文物》1999年03期上的这把公元前的钢剑,
   即使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这种高灵敏度的仪器进行分析,发现该剑心部硅、锰、磷、硫都含量甚微甚至未有显示。 这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知道在冶炼的时候加入石灰等碱性物质,不仅能够脱硅,也能脱硫磷.而古代西方一直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中世纪欧洲即使是钢也含有大量的硫,这对钢的韧性和强度都大大不利,这个问题西方直到近代才解决.



    西汉铁生沟遗址出土的炒钢料含碳1.288%、硅0.231%、锰0.017%、磷0.024%、硫0.022%,硫磷的含量降低到现代高级优质钢的标准(含磷量≤0.035%、含硫量≤0.030%)。同时出土的另一块熟铁料含碳0.048%、硅2.35%、锰微量、磷0.154%、硫0.012%,也达到了现代熟铁的标准,这个熟铁是作为铁器的锻打原坯,在锻打过程中铁料在红热状态下暴露在空气里,使硫、磷杂质进一步氧化脱除,而且锻打能使碳、硫、磷迁移富集,“造渣”形式脱除。所以中国的钢剑成品的有害物质硫磷的含量降低到检测不出来。



       对于99.76%都是高硫磷矿的中国本土矿石来说,中国人以自己的智慧弥补了自然造化的不足,而不是像印度欧洲一样拜天所赐有直接获得高质量铁矿石的便利,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公元前4世纪战国燕下都遗址的普通士兵用的钢剑,由含碳量0.5~0.6%的高碳层和0.15~0.2%的低碳层多层相间组成,其制作方法是不同含碳量的块炼铁薄片对折叠合在一起锻打成型,经900度淬火,得到刚柔相济的效果。剑芯部索氏体较多,刃部马氏体较多,内韧外坚。  刃部硬度达到530HV,远比六百年后的罗马剑高的多。



        公元前2世纪西汉刘胜墓的错金书刀,也是低碳钢渗碳叠打而成,经过表面渗碳,最后局部淬火,刃部硬度570HV,刀背表面硬度260HV,芯部硬度HV140。也是内韧外坚。


  刘胜的佩剑刃长达86.5厘米,宽3.4厘米,也是叠合锻打渗碳和局部淬火,每层钢层厚度仅为0.05~0.1CM,已经是花纹钢了,刃部硬度达900~1170HV,比日本刀还硬,芯部硬度220~300HV,韧性是相当好的。   (《中国古代块炼铁技术》《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1999年01期)这些都是公元前2世纪之前的中国铁兵器,不仅同时期的著名的西班牙和凯尔特铁剑没得比,就连五六百年后的罗马剑也远不能望其项背。




公元4世纪,中国的钢铁发展到什么程度,我就不必多说了,大家随便搜搜就是一大堆资料,拿来比较比较吧。

秦剑的韧性,我帖子一开头就讲了,根据春秋时期戈的理化分析,青铜内部的含锡量低到8%,对应的塑性达到33%,比西方铅青铜剑高了10倍多,    所以韧性对于秦剑来说是根本没有问题的。


    至于抗压,抗拉,这是强度指标,秦剑外部含锡量17~20%,根据那个曲线,也正是处于强度顶峰位置。


   而到公元前2世纪,著名的凯尔特长剑还是用熟铁来做,因性能好而著称的西班牙铁剑更是如此,硬度低的可怜,而且质量也参差不齐。  看来西方人对铁器处理的各种技术并没有熟练掌握,不仅锻打不充分,而且热处理技术跟本就没有应用,看来这点有些人的说法是太抬举他们了,抬举的有点撒谎了。
   而且这种熟铁剑由于是块炼铁制作,看来是没有经过充分的锻打的,不然含碳量不会如此低,因而内部肯定存在大量的矿渣,是不能指望它有多好的强度和塑性的。  如上面那个含碳量0.2~0.3%的西班牙剑,硬度仅为秦剑的1/3,比另一把0.04~0.1%含碳量的剑还低不少,看来就是内部的矿渣使然。
从前说西方士兵用熟铁做的铁剑打仗,一刺就弯,要用脚踩直再刺,根据上面的数据,看来这个说法完全可信。这样的武器来对付比这还早的秦军,结果可想而知。

   而罗马剑到了4世纪居然还不经过热处理,真让人感到奇怪。


罗马的少数工具用铁确实是经过淬火的,如上面提到的那两把4世纪的工具用小刀。有人也以罗马的小刀小凿用过淬火为证据来猜测罗马剑也是一定经过热处理的,结果忽悠出罗马短剑刃的硬度达到55HRC。
现在看来这确实是胡说了,



罗马人为什么“偏爱”短剑也是这个原因,有人说他们一手执盾所以剑不能长,但根本不是这个原因,30多厘米长的刃,即使拿盾也确实不顺手,而且要刺杀只能贴身肉搏,这是很危险的,刃长60厘米以上才符合人体工学,刺杀用着才顺手。


他们的铁太软,剑又是主要用于刺,所以不能做长,如此软如果稍微长一点就更容易刺弯。所以罗马人只能如此将就,他们的短剑一直都不能砍,也有这方面的因素。


刺杀恺撒的是多个人围住一起刺,身中多剑才死,布鲁图拿的是短匕首,当然越短越不容易弯。  凯尔特长剑全长也不过60多厘米,前面的数据表明他们的铁也是比较软,不过比西班牙剑和罗马剑还是要硬一些,故能做的稍长,不过这个长度比起秦剑以及一米多长的楚国燕国的铁剑,可是差太多了。
还有所谓的罗马用青铜甲,而战国用皮甲。



  国外有实验证明,皮甲对剑砍刺的防御力强于青铜甲,认为青铜甲仅作为仪式使用,而真正实战用的却是皮甲。    因此,皮甲根本不是某些人想的那样不济,皮甲不光比青铜甲轻便的多,而且实验事实已经证明其对刺或砍的防护能力超过青铜甲。罗马铁兵器.VS.秦青铜剑[转帖]

  
  先回顾一下秦剑,秦剑含铅甚微,这和走高铅邪路的西方青铜完全不同,合理的铜锡使秦剑韧性和强度结合的恰倒好处,鄂洲博物馆的董亚巍先生复制过秦剑,发现按当时的技术制造的秦剑内韧外坚,内部的硬度低不少,可惜没有给出内部的伸长率,不过可以根据更早时期使用相似技术制作的戈类比,在云南出土的这种戈,“分析表明,外镀层的锡铅含量较高,铜的含量相对于戈体内部来说比较少,戈体内铜的含量相对均匀,锡的含量在8%到18%之间,由外到内锡的含量逐渐减少,”( 《云南楚雄出土春秋时期青铜戈的理化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03期)


  可见由于铸造时内外冷却速度不同,使内外金相组织不同进而影响了锡的分布,内部的锡含量低到8%, 根据青铜锡含量和性能关系曲线(《纯铜及其铜合金》《冶金丛刊》 1998年06期),这个锡含量的青铜塑性刚好达到峰顶,约33%左右,可见韧性是非常好的。


可见秦剑确实是内韧外坚。外部的硬度,兵马俑中出土的秦剑检测数据是106HRB,约290HV。

  那么来看看同时期或者更晚时期西方的铁剑:

  由于西方锡比较缺乏,要从非洲腹地运来,因此他们比较早就使用铁器了,尽管这时的铁性能并不比青铜有优势。


  古代西方一直没有开发出铸铁柔化技术和炒钢技术,兵器一直使用块炼铁,块炼铁是铁矿石在较低温度下还原而成,形成比较纯的铁颗粒和矿渣,呈海绵状,虽然铁颗粒的纯度比较高,但杂质聚合成大量的矿渣分布期间,需要大量锻打将矿渣排出,但锻打也有极限,不能超过二三十次,这里还有金属疲劳问题,所以块炼铁制品整体来说还是含有比较多的杂质,如古希腊块炼铁制作的钢里面的矿渣比较多,有的矿渣达上百微米。矿渣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铁器性能,对韧性和强度都大大不利。



  当时西欧最好的铁出在西班牙,因为那里有很好的铁矿,下面的图片是书的扫描,从西班牙Almedvilla墓出土的铁剑含碳极少,属于熟铁,硬度仅有95~135HV。还不到秦剑的一半。另外的一把剑含碳稍高,约0.2%~0.3%,但它的硬度也只有70~117HV。可这已经是公元前二世纪了,已经到中国西汉时期,环首铁刀已经开始取代剑,各种渗碳技术、热处理技术已经大量使用了。
两把Basel博物馆里的凯尔特长剑,  一个含碳量0.04~0.1%,也是熟铁,不过硬度达到160~191HV,

  另一个相对,含碳量0.15~0.5%,最高硬度达到286HV,确实和秦剑相差无几。不过这把剑已经是少有的精品了,


  对湖南长沙杨家山出土的春秋晚期钢剑的分析表明,其含碳量为0.5%左右,属块炼铁渗碳钢制品,其年代为公元前6世纪左右。

  看来西方的铁兵器出现的是比较早,可是碳含量太少,根本不是钢,所以中国使用钢兵器甚至还早于多数西方地区。


再看罗马的:
  著名的罗马短剑Gladius和公元2世纪后出现的长剑Spatha都是没有经过热处理的,
  德国地区出土的Gladius虽然内外含碳量不同,但硬度都没有超过200HV的。居然还没有到秦剑的水平。

  看来有些人又是撒谎的,罗马的金属热处理技术其实很差。居然铁剑都不经过淬火,
  战国时期燕下都出土的普通士兵用的铁剑都经过淬火,
  而且上面提到的湖南长沙杨家山出土的春秋晚期钢剑已经出现回火组织了,这是在淬火技术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热处理技术。

  这些都是比罗马时代早,

  “对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4件凿刀的金相分析表明,该4件凿刀都经过对刀头的局部淬火处理,以获得刀头硬、刀体韧的效果。对在山东苍山汉墓出土的环首钢刀、陕西扶风汉墓钢剑和汉代刘胜错金书刀的分析也表明,这些刀剑仅在刃部观察到马氏体,剑的脊部未见淬火组织,可见我国先民至迟在公元前二世纪已掌握了局部淬火技术。”

    “……例如通过对易县燕下都发掘的战国晚期的矛和镞铤的分析发现,这两件铁器为块炼铁渗碳钢产品,其含碳量分别为0 20%和0 25%,内部组织由铁素体和珠光体构成,珠光体具有很宽的片间距,金相分析结果表明,这与今天的奥氏体在空冷即正火处理所获得的组织相似……”    在古代,淬火器物太硬,退火器物又太软,采用冷却速度适中的空冷,既省钱又省力。  我国汉代的工匠对铸铁脱碳得到的低碳钢和中碳钢制造的器具很多不用淬火,而采用这种工艺。
(唐电. 邱玉朗《中国古代金属热处理——试论退火、淬火、正火与回火》 《 材料热处理学报 》 2001年02期 )

  公元前二世纪中国已经有局部淬火技术了,刃部经过淬火有很高的硬度,而脊部仍然保持很好的塑性和韧性。

  到了东汉末年还出现了土包埋淬火,也就是将剑脊部分用黏土封住,这样淬火时就仅有刃部分被淬火提高硬度,这种技术在明代之前使用比较普遍。这种技术后来传到了日本,日本刀至今还在使用这种技术。

  在某人的一个帖子中极力推崇日本的这种土包埋淬火技术,并且以此嘲笑中国的局部淬火技术,殊不知日本人的这一套恰恰是跟我们老祖宗学的。

注意到了公元4世纪,罗马的大多数铁刃硬度还是没有达到秦剑的水平,有两把小刀的硬度达到369HV和720HV,后者接近HRC50,小刀小凿这些都是生产或生活使用的,根本不是兵器,平时切切削削足够了,用不着多大的韧性。而兵器和小刀工具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罗马的兵器到4世纪还是没有经过热处理,  对这点书上写的也很清楚,为什么兵器不热处理:可见,是因为罗马人无法解决兵器淬火后变脆的问题,他们没有中国人早就有的局部淬火和回火等技术,虽然硬度不够,但他们可以忍受。但这是什么时候了?秦剑已经是600年前的技术了,要比也要和这时的中国比了。



  中国已经到了东晋时期,百炼钢已经成熟了数百年,顺便说一句,百炼钢技术并非失传,知道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北方很多地区制作的折花钢剑就是百炼钢的传世技术。


    炒钢技术的好处是没有象块炼铁那样的矿渣,质地均匀,杂质很少,
  如《扶风汉代钢剑的科技分析》《考古与文物》1999年03期上的这把公元前的钢剑,
   即使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这种高灵敏度的仪器进行分析,发现该剑心部硅、锰、磷、硫都含量甚微甚至未有显示。 这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知道在冶炼的时候加入石灰等碱性物质,不仅能够脱硅,也能脱硫磷.而古代西方一直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中世纪欧洲即使是钢也含有大量的硫,这对钢的韧性和强度都大大不利,这个问题西方直到近代才解决.



    西汉铁生沟遗址出土的炒钢料含碳1.288%、硅0.231%、锰0.017%、磷0.024%、硫0.022%,硫磷的含量降低到现代高级优质钢的标准(含磷量≤0.035%、含硫量≤0.030%)。同时出土的另一块熟铁料含碳0.048%、硅2.35%、锰微量、磷0.154%、硫0.012%,也达到了现代熟铁的标准,这个熟铁是作为铁器的锻打原坯,在锻打过程中铁料在红热状态下暴露在空气里,使硫、磷杂质进一步氧化脱除,而且锻打能使碳、硫、磷迁移富集,“造渣”形式脱除。所以中国的钢剑成品的有害物质硫磷的含量降低到检测不出来。



       对于99.76%都是高硫磷矿的中国本土矿石来说,中国人以自己的智慧弥补了自然造化的不足,而不是像印度欧洲一样拜天所赐有直接获得高质量铁矿石的便利,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公元前4世纪战国燕下都遗址的普通士兵用的钢剑,由含碳量0.5~0.6%的高碳层和0.15~0.2%的低碳层多层相间组成,其制作方法是不同含碳量的块炼铁薄片对折叠合在一起锻打成型,经900度淬火,得到刚柔相济的效果。剑芯部索氏体较多,刃部马氏体较多,内韧外坚。  刃部硬度达到530HV,远比六百年后的罗马剑高的多。



        公元前2世纪西汉刘胜墓的错金书刀,也是低碳钢渗碳叠打而成,经过表面渗碳,最后局部淬火,刃部硬度570HV,刀背表面硬度260HV,芯部硬度HV140。也是内韧外坚。


  刘胜的佩剑刃长达86.5厘米,宽3.4厘米,也是叠合锻打渗碳和局部淬火,每层钢层厚度仅为0.05~0.1CM,已经是花纹钢了,刃部硬度达900~1170HV,比日本刀还硬,芯部硬度220~300HV,韧性是相当好的。   (《中国古代块炼铁技术》《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1999年01期)这些都是公元前2世纪之前的中国铁兵器,不仅同时期的著名的西班牙和凯尔特铁剑没得比,就连五六百年后的罗马剑也远不能望其项背。




公元4世纪,中国的钢铁发展到什么程度,我就不必多说了,大家随便搜搜就是一大堆资料,拿来比较比较吧。

秦剑的韧性,我帖子一开头就讲了,根据春秋时期戈的理化分析,青铜内部的含锡量低到8%,对应的塑性达到33%,比西方铅青铜剑高了10倍多,    所以韧性对于秦剑来说是根本没有问题的。


    至于抗压,抗拉,这是强度指标,秦剑外部含锡量17~20%,根据那个曲线,也正是处于强度顶峰位置。


   而到公元前2世纪,著名的凯尔特长剑还是用熟铁来做,因性能好而著称的西班牙铁剑更是如此,硬度低的可怜,而且质量也参差不齐。  看来西方人对铁器处理的各种技术并没有熟练掌握,不仅锻打不充分,而且热处理技术跟本就没有应用,看来这点有些人的说法是太抬举他们了,抬举的有点撒谎了。
   而且这种熟铁剑由于是块炼铁制作,看来是没有经过充分的锻打的,不然含碳量不会如此低,因而内部肯定存在大量的矿渣,是不能指望它有多好的强度和塑性的。  如上面那个含碳量0.2~0.3%的西班牙剑,硬度仅为秦剑的1/3,比另一把0.04~0.1%含碳量的剑还低不少,看来就是内部的矿渣使然。
从前说西方士兵用熟铁做的铁剑打仗,一刺就弯,要用脚踩直再刺,根据上面的数据,看来这个说法完全可信。这样的武器来对付比这还早的秦军,结果可想而知。

   而罗马剑到了4世纪居然还不经过热处理,真让人感到奇怪。


罗马的少数工具用铁确实是经过淬火的,如上面提到的那两把4世纪的工具用小刀。有人也以罗马的小刀小凿用过淬火为证据来猜测罗马剑也是一定经过热处理的,结果忽悠出罗马短剑刃的硬度达到55HRC。
现在看来这确实是胡说了,



罗马人为什么“偏爱”短剑也是这个原因,有人说他们一手执盾所以剑不能长,但根本不是这个原因,30多厘米长的刃,即使拿盾也确实不顺手,而且要刺杀只能贴身肉搏,这是很危险的,刃长60厘米以上才符合人体工学,刺杀用着才顺手。


他们的铁太软,剑又是主要用于刺,所以不能做长,如此软如果稍微长一点就更容易刺弯。所以罗马人只能如此将就,他们的短剑一直都不能砍,也有这方面的因素。


刺杀恺撒的是多个人围住一起刺,身中多剑才死,布鲁图拿的是短匕首,当然越短越不容易弯。  凯尔特长剑全长也不过60多厘米,前面的数据表明他们的铁也是比较软,不过比西班牙剑和罗马剑还是要硬一些,故能做的稍长,不过这个长度比起秦剑以及一米多长的楚国燕国的铁剑,可是差太多了。
还有所谓的罗马用青铜甲,而战国用皮甲。



  国外有实验证明,皮甲对剑砍刺的防御力强于青铜甲,认为青铜甲仅作为仪式使用,而真正实战用的却是皮甲。    因此,皮甲根本不是某些人想的那样不济,皮甲不光比青铜甲轻便的多,而且实验事实已经证明其对刺或砍的防护能力超过青铜甲。
好贴!就有个问题,如果两把剑交手,会怎么样?青铜剑能把铁剑斩断?
<P>另外问个问题,秦青铜剑是属于单兵制式武器还是属于军官专有,就好比是问秦青铜剑的地位是像步枪还是手枪。</P>
<P>还有个问题,韩信抱着的那把剑是什么剑,铁还是青铜?我就觉得奇了怪了,秦始皇收兵器铸金人,怎么还容他抱着家伙四处游荡。秦朝的法律是不是出了问题,上有令而下不通,难怪要灭亡。</P>
<P>我好奇的是为何我们在使用铁器后,搞出来的是披砍用的环首铁刀,而不是穿刺用的剑??</P>
<P>还有就是罗马剑短是因为它来源于西班牙剑,而且罗马剑是可以披砍的.</P>
<P>刺恺撒的那是匕首</P>
<P>关于皮甲,我记得皮甲最大的优势是耐用和便宜</P>
这好象没什么奇怪的。到了汉武帝那会儿,骑兵崛起,剑就不怎么实用了。现在也是,骑兵没几个拿剑的,全用马刀。
<P>环首铁刀和马刀还是有区别的吧???</P>
<P>汉军最出名的.莫过于环首刀</P>
<P>是有区别,毕竟不可能一步从剑跨越到马刀。</P>
<P>其实以当时剑的长度,也能用来劈砍的.</P>
<P>关于剑刺弯的事情,我记得是早期的高炉剑吧</P>
<P>剑当然可以劈砍,但按照一些书上的说法,剑比刀易折。而且在夹钢法发明后,剑的铸造水准太高,不宜大批量装备部队。</P>
[B]以下是引用[I]灯塔看守[/I]在2005-12-8 13:15:00的发言:[/B][BR]<P>剑当然可以劈砍,但按照一些书上的说法,剑比刀易折。而且在夹钢法发明后,剑的铸造水准太高,不宜大批量装备部队。</P>

所以我一直郁闷呢,先前有些人吹捧青铜剑的时候,一直说刺比劈砍来得好
楼上打过群架没有,想要拿了家伙打群架还不吃大官司的办法就是多劈少捅,捅就是刺。捅是要死人的劈虽然会血光四溅但杀伤力要小很多。这就是为什么说战场上刺比劈要好了。
[B]以下是引用[I]kension[/I]在2005-12-9 22:39:00的发言:[/B][BR]楼上打过群架没有,想要拿了家伙打群架还不吃大官司的办法就是多劈少捅,捅就是刺。捅是要死人的劈虽然会血光四溅但杀伤力要小很多。这就是为什么说战场上刺比劈要好了。

那我问你打得混天暗地的时候,让你拿一几十厘米长的家伙去捅人你觉得方便不???三棱刀干吗做那么短呢???又不是长矛,再着说,你让刀那么来一下试试,不比捅一下轻多少
一看就知道没抄家伙和别人干过,在用同样得力的时候同的伤害肯定大于劈。用刀要一击劈倒一个人用得力肯定远远大于刺,而且用得刀必须很重。正所谓刺死砍伤。事件出真知啊,小弟不才很不光彩的实践过几次看到过别的兄弟的惨样很吓人啊。
<P>长矛这种长家伙用刺的最好,操作简单,而且有距离优势</P>
<P>剑和刀,最好刺和砍兼顾,但好象还是砍的多,群战的话捅不是很方便,当然捅的杀伤力比较大,一下子进去了要对方不死,就再扭几下</P>
<P>然后么更加短的也用捅的好.</P>
<P>是啊其实都没有面面俱到的兵器,关键就看用的人的喜好和使用的场合还有战术动作了,不过要说同时期的秦汉和罗马兵器质量比较我还是同意楼主的意见地</P>[em01][em01][em01]
<P>其实短的刺杀武器,最怕的就是进去一时拔不出来,单调的也就算了,可人家是群欧哎.</P>
<P>以前有个朋友,拿把倭刀,刚进人肚子,还么拔出来,手上就让其他人来了那么一下,所以说一般的短兵器,多少要带点披砍来得实在</P>
古惑大会 ,交流心得 。
<P>刀比剑 好,是被历史所证明了的。刀的做工经济性好于剑可以大量装备部队。刀虽然没有两刃一样可以刺,你不要告诉我刺刀就是贱!在马上砍马下的敌人比刺马下的敌人方便。还有相同的材料做的刀比剑更不容易折断。剑这中奢侈品从来都有 王者,贵族的专利,因为它的美观。刀将的是适用,在未来战争中还有它的用武之地。</P>
不管是现在用来表演和健身的剑舞还是用来技击的剑术,组要的杀伤招数都在刺这个动作上,想要劈砍就选刀,说什么剑要兼顾劈砍和刺击是无知的外行话,只有双手大剑那种怪胎,我国古代在唐初时也流行过双手大剑的流派,但是所使用的招数几乎完全是刀招,而威力又不如同级别的大刀,没多久就被淘汰了。
<P>自己回去仔细看看《角斗士》这本片子里罗马短剑到底是以何种杀伤力为主的,罗马骑兵用它是因为没有其他选择,他们造不出更长更好的青铜剑来。而骑兵的作战模式也决定了他们不可能用剑来进行击刺。</P>
<P>剑的另外一个极端就是西方的破甲剑,完全没有锋刃,就是一把近1米长的3楞或者四楞刺,一把小号的刺矛。(上面说的双手大剑是一个极端)。</P>
剑的所有主要杀伤招数套路里都包含了刺,挑两个动作,而劈削这2个动作基本是作为招数转折衔接过程中利用剑刃顺便造成连带伤害。(别把双手大剑拿来说事,那根本就不算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剑了)
我认为比较得不全面
&lt;P&gt;lz好贴!&lt;/P&gt; &lt;P&gt;&lt;STRONG&gt;&lt;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gt;blackboyaaaa,&lt;FONT color=#000000&gt;双手剑汉代是很流行的,现在出土很多1.2米长的汉代铁剑,单手是很难玩的&lt;/FONT&gt;&lt;/FONT&gt;&lt;/STRONG&gt;&lt;/P&gt;[em01]
&lt;P&gt;有些人就是无法区分单调和群殴的区别&lt;/P&gt; &lt;P&gt;罗马军队中骑兵一直不是主流,而且主要是辅助兵团的,而且多用长矛&lt;/P&gt; &lt;P&gt;罗马剑说白了真是啥兵种腰里都别了那么一把&lt;/P&gt;
[B]以下是引用[I]掷星者[/I]在2005-12-12 20:33:00的发言:[/B][BR]<P>lz好贴!</P><P><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blackboyaaaa,<FONT color=#000000>双手剑汉代是很流行的,现在出土很多1.2米长的汉代铁剑,单手是很难玩的</FONT></FONT></STRONG></P>[em01]

老兄1米2长的剑是正常的,刃部90公分左右,握把30公分左右,而汉时代的刀还未完全成熟,刀型基本都是直刀,以环首刀为代表,具体的你可以去刀剑论坛看看,只要剑把和剑身设计的合理,重量分布平衡单手一样能用的很顺利,一把这样的剑重量不过2~3公斤而已,对古代的练武之人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分量。
[B]以下是引用[I]潜水上岸[/I]在2005-12-11 22:20:00的发言:[/B][BR]<P>刀比剑 好,是被历史所证明了的。刀的做工经济性好于剑可以大量装备部队。刀虽然没有两刃一样可以刺,你不要告诉我刺刀就是贱!在马上砍马下的敌人比刺马下的敌人方便。还有相同的材料做的刀比剑更不容易折断。剑这中奢侈品从来都有 王者,贵族的专利,因为它的美观。刀将的是适用,在未来战争中还有它的用武之地。</P>

没人说刀不可以刺啊~~但是单纯比较刺刀肯定不如剑,本身结构决定的,刀不容易折上因为它只开一面的锋,横截面接近三角形,也是结构决定的。
还有,刺刀和砍劈类的刀不能用来比较,刺刀根本就是一把比较大号的匕首。你说匕首是刺为主还是砍为主呢?
在刀出现之后,剑越来越普遍的成为一种装饰品,成为身份的象征,刀则取代了剑作为主战兵器的地位,原因很简单,刀的打造工艺比剑简单的多,训练一名刀手比训练一名剑手简单的多,在战场上用劈砍的机会和杀伤面积比剑大的多。
用剑讲究的是技巧,用刀主要讲力量。
<P>士兵们大多佩刀 --</P>
[B]以下是引用[I]不战屈人[/I]在2005-12-13 23:00:00的发言:[/B][BR]<P>士兵们大多佩刀 --</P>

训练力量比训练技巧容易````````
<P>不想讨论,该帖子很无聊。秦和罗马不是同时期的比较。罗马崛起的时候已经是汉朝了,而秦朝时期则是马其顿称霸的时期。</P>
<P>铜胜于铁?</P>
<P>笑掉大牙</P>[em01]
单手拿根1.2米长的钢筋挥几下,就会明白很多事了[em07][em07]
[B]以下是引用[I]爱国者3[/I]在2005-12-14 13:46:00的发言:[/B][BR]<P>铜胜于铁?</P><P>笑掉大牙</P>[em01]

      你玩什么文字游戏!!!这里说的是中国战国时代的青铜和欧洲罗马帝国时代的铁器,这是特定时代、特定区域的青铜和铁的比较,将不要耍小聪明和小手段。
      你要是不服气,你去拿把罗马时代的铁剑和我们中国战国时代的越王剑比一比。
[B]以下是引用[I]爱国者3[/I]在2005-12-14 13:46:00的发言:[/B][BR]<P>铜胜于铁?</P><P>笑掉大牙</P>[em01]

你到底是根本无知呢还是故意找茬??
那青铜器时代晚期火候配方都已经趋于完美的成熟青铜器来和刚步入铁器时代的生涩铁制武器对砍一下,十有八九断的是铁的。
你以为拿今天的金属工艺来做比较嘛??
有个问题始终想不通。为什么秦国军队用铜制武器,而农民却用铁器耕作。是不是青铜不够了?
LZ是学材料的吗?有时间我们一起讨论讨论!
<P><FONT color=#0000ff>有个问题始终想不通。为什么秦国军队用铜制武器,而农民却用铁器耕作。是不是青铜不够了?</FONT></P>
<P><FONT color=#ff0000>因为秦军的兵器生产的规模是如此的大,要想整体的转向,那可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在秦进行统一战争时期可以完成的,弄不好画虎不成反类犬。</FONT></P>
依靠制陶,冶铜的极高技术水准.中国领先欧洲一千多年进入生铁时代.欧洲的冶铁由于炉温,高炉技术问题,长期处于块炼铁阶段,由于炉温低未成流质,必须破炉取铁,然后用大量人力去锻打,生产效率不高.中国的生铁铸造技术当是古代社会中的技术革命,使中国农业生产水平一直远高于欧州.但生铁虽硬,可太脆,不宜为武器.硬且耐磨.又便宜.农耕最爱.青铜为农具成本太高了.[em05][em05]
谢谢各位回复。
<P>学习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