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经济观察报》:谁在反对银行业对外开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06:15
谁在反对银行业对外开放
                本报评论员 李利明/文   2005-12-5 15:24:03  
就在建行和中行相继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建行成功实现海外上市的前后,对“以开放推动改革”的国有银行改革模式的批评开始集中出现,“国有银行股权被贱卖了”、“银行业大规模引进外资将威胁到中国的金融安全”之类的说法,不断见诸报端。
    纵观以反对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为主旨的主要人物及其言论,诸如“不应该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国有银行被贱卖”、“向外资转让股权威胁到金融安全”等等,其中,不乏一些煽情色彩的、有时与事实不符的感性语言,描绘出一幅臆想中的“外资将逐步控制中国金融业和整个中国经济命脉,从而达到其政治目的”的可怕图景。
    其实,任何改革模式都不忌讳争论。只要是站在学术探讨立场上的理性争论,最后总会达成共识和谅解。在过去几年关于国有银行改革的争论中,对于不良贷款是否应当二次剥离、外汇储备注资程序是否合法、是否要进行股份制改革、上市是否是改革必由之路等等问题的争论,都是在学术界与银行业界人士之间进行的,他们站在学术角度,立足中国国情和国有银行现实,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商榷,最终大体达成共识。国有银行股改也是建立在这些共识的基础之上的。
    如今,建行已经成功实现海外上市,接下来中行、工行将于明年上市,下一步农行也将按照相似的步骤进行股份制改造,可以说国有银行“以开放推动改革”的基本改革路径和模式已十分清晰。在这个背景下,仔细分析对这一改革路径和模式的批评,对于总结国有银行改革经验,坚定改革方向,意义重大。  
有关的批评观点
    纵览最近对于国有银行改革的批评观点,主要来自四位人士:德邦证券总裁余云辉、上海银行同业金融部总经理骆德明、被称为“独立评论人”的《董事会》杂志执行主编袁剑,以及被称为“专长于政策分析及研究”的安邦集团首席分析师陈功。其他人士的批评,主要援引他们的批评论点。
    他们的批评观点主要反映在三篇文章中:余云辉和骆德明的《谁将掌控中国的金融?》(刊于《上海证券报》)、《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金融版图告急》(《董事会》杂志的报道)、袁剑的《金融改革的困局和赌注》(11月22日在“新浪财经”上的专栏文章),这三篇文章,特别是前两篇文章的观点和说法,被很多批评者所引用。
    这四位人士对于国有银行改革的很多情况并不十分了解,这一点从他们援引的一些错误数据可以看出,如“高盛集团和安联保险等出资30亿美元购得中国工商银行10%的股份”。如在并不了解投资者的分红只是税后利润的一部分的情况下,就得出“交行今年上半年净利润46.05亿元。按此估计,汇丰银行今年就可从交行创造的利润中分得20亿元人民币左右,5年左右就可收回在交行的投资”这样的结论。这些批评属于非国有银行业界人士对于国有银行改革的并非充分了解客观现实的批评。
    这些批评的具体内容可以归结为“三论”——境外战略投资者无用论、国有银行被贱卖论、金融安全受威胁论。仔细分析一下,这“三论”都是站不住脚的。
境外战略投资者无用论
    这些批评者认为,境外战略投资者不能帮助国有银行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
    袁剑的说法是:一个无法自救的民族在危难时刻是很难指望观音菩萨突然现身的。期望外资作为善财童子解中国金融于倒悬,恐怕只能是一种神话。从某种角度看,当下的金融改革多少有点像如今在中国已经名声扫地的国企改革,只不过,老板换成了老外。余云辉和骆德明认为,建立一个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需要有一个过程,需要金融机构管理制度的创新,绝对不是外资参股之后就能够形成的。当然,我们可以像出卖深圳发展银行和交通银行控股权一样出卖各个金融机构的控股权来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但是,这种方式建立的不是中国金融企业的治理结构,而是外国控股企业的治理结构。
    其实,境外战略投资者对于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意义已经得到绝大多数业界人士的认可。
    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胡祖六在2004年4月就指出:引进战略投资者是国有银行改革的一个核心环节。这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它能够作为一种催化剂,能够加快商业银行民营化;第二它能够代表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能够引进国际最佳的惯例,能带来全新的商业模式;在中国的特殊条件下,战略引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保证IPO的成功,因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因为历史的原因,存在薄弱的环节,潜在的投资者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存有很多怀疑、担心。如果说在IPO之前或者IPO的同时,成功地引进战略投资者,就能够增加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刺激股票的需求,能够增加商业银行在市场上的可信度。
    在金融决策者和监管者看来,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刚开始时不仅是为战略投资者所带来的管理经验、技术、产品开发能力、资金,更重要是整个银行运作机制的改变,是把整个国有银行置于国内与国际投资者的监督之下。因为一直以来困扰中国金融业改革的问题是:国有独资金融机构效率低,但通过内部改革提高效率的动力严重不足,因此引进外部战略投资者成为一个比较具有可行性的路径。
    银监会对于境外战略投资者的作用有着充分的认识。2005年11月2日,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提出了引进战略投资者应该坚持五项原则、符合五个标准。如果说先前很多人士还对于境外战略投资者有种种疑虑,国有银行按照这五项原则和五个标准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业内人士的疑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6 10:37:17编辑过]
谁在反对银行业对外开放
                本报评论员 李利明/文   2005-12-5 15:24:03  
就在建行和中行相继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建行成功实现海外上市的前后,对“以开放推动改革”的国有银行改革模式的批评开始集中出现,“国有银行股权被贱卖了”、“银行业大规模引进外资将威胁到中国的金融安全”之类的说法,不断见诸报端。
    纵观以反对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为主旨的主要人物及其言论,诸如“不应该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国有银行被贱卖”、“向外资转让股权威胁到金融安全”等等,其中,不乏一些煽情色彩的、有时与事实不符的感性语言,描绘出一幅臆想中的“外资将逐步控制中国金融业和整个中国经济命脉,从而达到其政治目的”的可怕图景。
    其实,任何改革模式都不忌讳争论。只要是站在学术探讨立场上的理性争论,最后总会达成共识和谅解。在过去几年关于国有银行改革的争论中,对于不良贷款是否应当二次剥离、外汇储备注资程序是否合法、是否要进行股份制改革、上市是否是改革必由之路等等问题的争论,都是在学术界与银行业界人士之间进行的,他们站在学术角度,立足中国国情和国有银行现实,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商榷,最终大体达成共识。国有银行股改也是建立在这些共识的基础之上的。
    如今,建行已经成功实现海外上市,接下来中行、工行将于明年上市,下一步农行也将按照相似的步骤进行股份制改造,可以说国有银行“以开放推动改革”的基本改革路径和模式已十分清晰。在这个背景下,仔细分析对这一改革路径和模式的批评,对于总结国有银行改革经验,坚定改革方向,意义重大。  
有关的批评观点
    纵览最近对于国有银行改革的批评观点,主要来自四位人士:德邦证券总裁余云辉、上海银行同业金融部总经理骆德明、被称为“独立评论人”的《董事会》杂志执行主编袁剑,以及被称为“专长于政策分析及研究”的安邦集团首席分析师陈功。其他人士的批评,主要援引他们的批评论点。
    他们的批评观点主要反映在三篇文章中:余云辉和骆德明的《谁将掌控中国的金融?》(刊于《上海证券报》)、《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金融版图告急》(《董事会》杂志的报道)、袁剑的《金融改革的困局和赌注》(11月22日在“新浪财经”上的专栏文章),这三篇文章,特别是前两篇文章的观点和说法,被很多批评者所引用。
    这四位人士对于国有银行改革的很多情况并不十分了解,这一点从他们援引的一些错误数据可以看出,如“高盛集团和安联保险等出资30亿美元购得中国工商银行10%的股份”。如在并不了解投资者的分红只是税后利润的一部分的情况下,就得出“交行今年上半年净利润46.05亿元。按此估计,汇丰银行今年就可从交行创造的利润中分得20亿元人民币左右,5年左右就可收回在交行的投资”这样的结论。这些批评属于非国有银行业界人士对于国有银行改革的并非充分了解客观现实的批评。
    这些批评的具体内容可以归结为“三论”——境外战略投资者无用论、国有银行被贱卖论、金融安全受威胁论。仔细分析一下,这“三论”都是站不住脚的。
境外战略投资者无用论
    这些批评者认为,境外战略投资者不能帮助国有银行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
    袁剑的说法是:一个无法自救的民族在危难时刻是很难指望观音菩萨突然现身的。期望外资作为善财童子解中国金融于倒悬,恐怕只能是一种神话。从某种角度看,当下的金融改革多少有点像如今在中国已经名声扫地的国企改革,只不过,老板换成了老外。余云辉和骆德明认为,建立一个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需要有一个过程,需要金融机构管理制度的创新,绝对不是外资参股之后就能够形成的。当然,我们可以像出卖深圳发展银行和交通银行控股权一样出卖各个金融机构的控股权来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但是,这种方式建立的不是中国金融企业的治理结构,而是外国控股企业的治理结构。
    其实,境外战略投资者对于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意义已经得到绝大多数业界人士的认可。
    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胡祖六在2004年4月就指出:引进战略投资者是国有银行改革的一个核心环节。这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它能够作为一种催化剂,能够加快商业银行民营化;第二它能够代表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能够引进国际最佳的惯例,能带来全新的商业模式;在中国的特殊条件下,战略引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保证IPO的成功,因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因为历史的原因,存在薄弱的环节,潜在的投资者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存有很多怀疑、担心。如果说在IPO之前或者IPO的同时,成功地引进战略投资者,就能够增加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刺激股票的需求,能够增加商业银行在市场上的可信度。
    在金融决策者和监管者看来,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刚开始时不仅是为战略投资者所带来的管理经验、技术、产品开发能力、资金,更重要是整个银行运作机制的改变,是把整个国有银行置于国内与国际投资者的监督之下。因为一直以来困扰中国金融业改革的问题是:国有独资金融机构效率低,但通过内部改革提高效率的动力严重不足,因此引进外部战略投资者成为一个比较具有可行性的路径。
    银监会对于境外战略投资者的作用有着充分的认识。2005年11月2日,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提出了引进战略投资者应该坚持五项原则、符合五个标准。如果说先前很多人士还对于境外战略投资者有种种疑虑,国有银行按照这五项原则和五个标准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业内人士的疑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6 10:37:17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6 10:39:23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6 10:43:44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6 10:53:36编辑过]
<P>MBO的帖子才29个人看过,我这个好一点,有30人次。回帖没有。论坛上的帖子多半还是要够愤、够短、够俗才能卖座啊。</P>
不是没有人回贴,而是大家都不懂。商业上的事,引进外国投资者可以说是引进外资引进技术,也可以说是引狼入室,黑白都能说,就看怎么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6 13:28:52编辑过]
<P>支持楼主!适当的 开放还是要的!否则, 靠自己是很难有好的进展的!</P>
<P>腐败、关系网太厉害了!</P>
主要是看不大懂,但是引进技术的问题已经很明了了,自主创新是引进不来的,有的东西不能寄希望于别人。开放要适度,安全必须考虑。争论有时候是有益的,会使过热的头脑冷静。
是啊,对经济上的都不大了解;更不用说金融了……只能顶一下啦
如果写个《<STRONG>谁在反对国资私有化》,某些专家也能写个头头是道。</STRONG>
<P>国有金融企业的改革关系到国家金融安全乃至社会安全。实际上引进战略投资者是一种无奈的措施,因为在现阶段,单纯依靠共产党自身的改进,无法改变国有金融业的积弱局势,无奈之下只能依靠外国人。不可否认,金融业的产生,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外国的金融业发展十分的完善,而中国,真正的金融概念不过是改革开放二十年,20年同几百年相比,差距是巨大的,我们奋起直追得精神是好的,但如何去追确是值得商榷,开放使我们长了见识,促进了我们的发展,功绩绝不能否认。但我认为,其实不是我们自己搞不好金融,金融搞不好实际是整个社会改革重重问题中的一个,试问,我们的教育改好了么,我们的医疗改好了么,我们的国企改好了么,中国改革20年,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我们曾经解决了要不要改革开放的问题,其实是解决了一半的产权明晰化问题,也就是允许有私有企业私营经济的出现,但产权明晰不彻底,国有企业产权不到位,导致了竞争力的缺失,这才是我们什么都干不好的根源。谁敢说中国人不聪明,但我们却没有勇气去面对产权问题,因为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性质,一个党的存亡,一个利益群体的消失,产权明晰化并不是洪水猛兽,漠视这种不清不楚的现实才是对人民最大的犯罪。想想看,如果我们的银行是私营的,其竞争力水平会低么?中国的票号,百年前就有,我们真的不行么??</P>
<P>争论金融改革的利弊,其实都是为了发展,我觉得不要怕争论,学术争论就是进步的动力,如果我们都不能容忍学术的争论,我们还能做什么事情??</P>
“国有企业产权不到位”这种观点只能当笑话看。即使是现代西方发达国家一样有国有企业。而且按照上面那个观点,股份制企业也同样存在和国有企业一样的产权问题。真要达到企业产权明确到人的标准,只能是建立完全私人独资企业。
<P>根本不是什么全面私营话就是解决经济和金融发展以及国企困境的万全良方,法国等国已经发展出国家资本主义,也就是国企,很多产业根本无法私营化,简单点就是飞机制造,铁路交通等等。俺虽然不是很懂,但看到哪个文章说中国该怎么样怎么样,说话绝对而缺少论点和论材,就是空话,大话,照搬理想主义的一套, 那样的东西根本不值一看。</P>
[B]以下是引用[I]杨波[/I]在2005-12-6 17:09:00的发言:[/B][BR]如果写个《<STRONG>谁在反对国资私有化》,某些专家也能写个头头是道。</STRONG>

如果写得有道理为什么不能写?不把道理说清楚又怎么取信于民?老百姓不把给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了解清楚又怎么明辨是非、防止真正的腐败?郎咸平叫板现在某些国企的MBO也没有像某些愤青一样把正常的国企改革也“反”了。现在有些人一看到要国企改革、一看到要引入外国合作方、一看到经济体制改革就开骂。见到“外”字骂卖国,见到国企改革就骂贪污。把正常的改革举措、经营行为无端的“骂臭”。
[B]以下是引用[I]tulipe[/I]在2005-12-6 18:20: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杨波[/I]在2005-12-6 17:09:00的发言:[/B][BR]如果写个《<STRONG>谁在反对国资私有化》,某些专家也能写个头头是道。</STRONG></div>
如果写得有道理为什么不能写?不把道理说清楚又怎么取信于民?老百姓不把给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了解清楚又怎么明辨是非、防止真正的腐败?郎咸平叫板现在某些国企的MBO也没有像某些愤青一样把正常的国企改革也“反”了。现在有些人一看到要国企改革、一看到要引入外国合作方、一看到经济体制改革就开骂。见到“外”字骂卖国,见到国企改革就骂贪污。把正常的改革举措、经营行为无端的“骂臭”。

我说不能写吗?现在连“岳飞不是民族英雄”的观点某些专家都能写,写个《谁在反对国资私有化》算什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7 10:04:57编辑过]
[B]以下是引用[I]fireman119[/I]在2005-12-6 12:28:00的发言:[/B][BR]不是没有人回贴,而是大家都不懂。商业上的事,引进外国投资者可以说是引进外资引进技术,也可以说是引狼入室,黑白都能说,就看怎么说。。。

引进外部竞争就是引狼入室——要是进来的是绵羊,还有必要么?
<P>大秦不要和我抬哦,抬不过的说,嘿嘿</P>
<P>没有特指不好,也没有说好,意思就是说经济问题很多人都不大懂,而黑白各有论据,不清楚的人容易被糊弄罢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