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布希的外交愁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5:25:14
2005.11.21  中國時報



朱雲漢




         此時此刻的布希總統,應該要比以往任何一位連任總統更需要在外交領域交出成績單,因為他的國內聲望在最近幾個月已經跌落谷底,他競選連任時主打的社會安全制度改革方案無人理睬,已經注定胎死腹中。但是,外在形勢的發展卻背道而馳,在國際事務領域第二任的布希政府才開始要為自己在第一任種下的惡果付出政治代價。



    [B]內政乏善可陳 外交成績難看[/B]




        三年前布希團隊甘冒天下之大不韙貿然對伊拉克採取軍事佔領行動,現在苦果開始逐一浮現。自從上個月美軍陣亡人數跨過兩千人這道重要的心理門檻後,布希政府就開始窮於應付來自四面八方要求訂出明確撤軍時間表的呼聲,白宮已經無法再用「不能陷前線戰士於不義」這種空洞的詞藻來壓制各方對伊拉克可能成為「第二個越南」的質疑。美國民眾對伊拉克形勢也日感不耐,最新的民調顯示美國民眾對於布希的整體表現滿意度跌到三七%,對他處理伊拉克問題的表現滿意度還不到三二%,民意的轉向讓許多一向力挺白宮的共和黨參議員也被迫提案表態,要求行政部門定期提供逐步移交防衛任務的具體進展報告。雖然共和黨主控的國會,尚能阻擋民主黨團要求限期撤軍的提案,但隨著明年期中選舉的迫近,如果要求限期撤軍的民意聲浪繼續上升,在艱困選區的共和黨議員是否願意繼續力挺白宮,是布希政府最擔憂的變數。



        布希在其第二任內最希望能完成的國際談判是達成涵蓋西半球所有國家(除了古巴)在內的美洲自由貿易區協定(FTAA)。布希政府在三年前卯足全力才讓眾議院以三票之差驚險通過他需要的包裹協議授權法案(即所謂的「快速通道」條款),這個授權法案給布希五年的時間完成美洲自由貿易區協定的談判。原本布希政府樂觀的預期,在全球化勢頭銳不可當、經濟自由主義思惟當道的時代,這應該是一個唾手可得的外交獵物,但是萬萬沒有想到最近幾年左翼的政治勢力在拉丁美洲迅速崛起,許多新上任的左派政府公開質疑美國強力推銷的面向市場、私有化、自由化、解除管制、減稅、削減政府開支的經濟政策處方(即所謂的「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 Consensus),並對美洲自由貿易區的構想存有疑慮,擔心這個多邊機制只會加速美國跨國企業對於這個地區的資源掠奪,擴大富國與窮國間的經濟鴻溝,並導致各國內部更嚴重的結構性失業與社會兩極化問題。在委內瑞拉、巴西、阿根廷、波利維亞、烏拉圭等國反對之下,這個月初在阿根廷舉行的第五屆美洲高峰會並未能就自由貿易協定達成任何共識,讓布希鎩羽而歸。看來在其任內要達成此一目標的機會越來越渺茫。



    [B]左傾風潮 幾乎席捲拉美大國[/B]



        拉丁美洲這一波政治向左轉的趨勢開始於九十年代末期,先是查維士在委內瑞拉當選總統與拉哥斯贏得智利選舉,接下來席瓦爾在巴西掌權、基柴內爾領導的領裴隆政黨贏得阿根廷大選,不久之後烏拉圭與波利維亞也尾隨這股風潮,左傾的墨西哥市市長也極有可能在明年登上總統寶座,左傾風潮幾乎席捲拉丁美洲所有大國



        這些國家接二連三的發生選民唾棄右派政權,主要是因為九十年代右翼政府在「華盛頓共識」指導下所推動的結構性改革招致極大的社會反彈,這些國家為結構性改革所付出的社會成本與所獲致的經濟成效不成比例,而且經濟改革帶來的利益往往是由跨國企業、貪官與私人財團囊括,而經濟轉型的成本主要是由經濟弱勢團體承擔。這些國家普遍出現經濟成長緩慢、稅制越來越向企業主與高所得者傾斜,政府的社會扶持與救助職能大幅減縮,貧富差距加大、社會秩序動盪、貪汙腐化橫行、富人與貪官將資金外移的現象。貿易自由化所允諾的出口導向工業化的願景並未兌現,金融自由化反而讓不少國家無法躲過金融危機與貨幣震盪的風暴,還有不少國家仍無法擺脫以債養債的惡性循環。要不是中國大陸的強勁需求帶動了許多基本原物料價格的上漲,很多拉丁美洲國家的債務還可能繼續惡化。過去幾年布希政府對於自己的戰略後院疏於照顧,援外計畫預算用在拉丁美洲的極少,特別是布希政府對於「華盛頓共識」在此地區招致的社會反彈視若無睹,仍繼續推銷其經濟自由主義福音,使得許多南美洲國家抱怨美國並不關心他們的貧窮與發展問題,只關心反恐戰爭與自己的獨霸地位。



    [B]美加情誼瀕變質 比鄰若天涯[/B]



        美國不僅在自己的戰略後院漸失人心,連與自己最親密鄰居的關係也瀕臨質變。萊斯國務卿上任後遲遲未曾踏上加拿大國土,一直到上個月下旬才正式訪問渥太華,而過去的美國的外交傳統是,國務卿上任後出國訪問的首站一定是渥太華,以彰顯美加的特殊兄弟情誼。但由於布希政府非常不滿加拿大拒絕參加北美飛彈防禦系統,萊斯故意違反這個行之有年的外交傳統。所以在這次萊斯訪問的前夕,多倫多星報特別調侃她說:「國務卿上任以來已經訪問過三十九個國家,飛行過十六萬七千英里,在空中停留的時間超過三百小時,她總算找到時間花九十分鐘飛到渥太華」。這段評語一方面嘲諷布希外交團隊一貫的傲慢作風,另一方面也暗寓美加兩國的心理距離已經是十萬八千里。從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落實、全球暖化問題、北美飛彈防禦體系、伊拉克戰爭、到邊境人員出入管理,美國與自己的鄰居都爭執不斷。在萊斯訪問前夕一項大規模的民意調查顯示,有百分之五十三的加拿大民眾認為美國人「粗魯、貪婪、暴力傾向」;不少加拿大的媒體評論更甚至數落美國為「邪惡」(sinister)力量的化身。對於一個以世界領導者自居的鄰邦而言,真是情何以堪。



    [B]東亞政治舞台 美漸失著力點[/B]



        從上周開始,布希出訪東亞,他的足跡將踏遍蒙古在內的東北亞四國,這是他連任以來精力與時間投入最多的一次外交出擊,意味著美國正卯足全力維護自己在東亞的戰略主導地位,尤其是防止中國崛起對自己領導地位的侵蝕作用。但是情勢的發展已經基本上超脫美國的掌控,在短短五年之內,東亞已經今非昔比。多年以來,美國最不願意見到的就是東亞區域主義的興起,以及中國在東亞區域主義興起過程中扮演主導角色。然而,就是在布希當政的這五年內,這兩個發展趨勢都已形成氣候。東亞區域主義的願景逐步浮現並凝聚政治支持基礎,主要是因為,美國無法為東亞地區提出一套令多數國家嚮往的設想,布希政府刻意引導中國與日本走向對抗的操弄手段,讓許多東亞感到不安。布希此行的重頭戲是出席在釜山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領袖會議,但是許多國際觀察家都意識到,亞太經合會已經失去了焦點,也喪失了繼續發展的動能。對許多亞洲國家而言,每年的高峰會越來越像外交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正如哈佛大學奈伊 (Joe Nye)所言,今年東亞政治舞台的真正重頭戲是即將在吉隆坡舉行的首屆東亞高峰會,這場大戲將由北京主唱,而美國不得其門而入。



         美知名的國際關係學者艾肯布瑞(John Ikenberry)曾將布希政府在九一一之後的先發制人政策比喻為一種激進的強硬路線。他評論到:「作為一個經營全球領導地位的大戰略而言,這個路線已經失敗。一次戰略上的失誤可以在那麼短的時間裡對於美國的威望、信用、戰略伙伴關係、以及其他國家(對美國)的善意造成如此重大的傷害,這在美國外交史上還很難找出第二個例子。」


(本專欄不代表本報立場)2005.11.21  中國時報



朱雲漢




         此時此刻的布希總統,應該要比以往任何一位連任總統更需要在外交領域交出成績單,因為他的國內聲望在最近幾個月已經跌落谷底,他競選連任時主打的社會安全制度改革方案無人理睬,已經注定胎死腹中。但是,外在形勢的發展卻背道而馳,在國際事務領域第二任的布希政府才開始要為自己在第一任種下的惡果付出政治代價。



    [B]內政乏善可陳 外交成績難看[/B]




        三年前布希團隊甘冒天下之大不韙貿然對伊拉克採取軍事佔領行動,現在苦果開始逐一浮現。自從上個月美軍陣亡人數跨過兩千人這道重要的心理門檻後,布希政府就開始窮於應付來自四面八方要求訂出明確撤軍時間表的呼聲,白宮已經無法再用「不能陷前線戰士於不義」這種空洞的詞藻來壓制各方對伊拉克可能成為「第二個越南」的質疑。美國民眾對伊拉克形勢也日感不耐,最新的民調顯示美國民眾對於布希的整體表現滿意度跌到三七%,對他處理伊拉克問題的表現滿意度還不到三二%,民意的轉向讓許多一向力挺白宮的共和黨參議員也被迫提案表態,要求行政部門定期提供逐步移交防衛任務的具體進展報告。雖然共和黨主控的國會,尚能阻擋民主黨團要求限期撤軍的提案,但隨著明年期中選舉的迫近,如果要求限期撤軍的民意聲浪繼續上升,在艱困選區的共和黨議員是否願意繼續力挺白宮,是布希政府最擔憂的變數。



        布希在其第二任內最希望能完成的國際談判是達成涵蓋西半球所有國家(除了古巴)在內的美洲自由貿易區協定(FTAA)。布希政府在三年前卯足全力才讓眾議院以三票之差驚險通過他需要的包裹協議授權法案(即所謂的「快速通道」條款),這個授權法案給布希五年的時間完成美洲自由貿易區協定的談判。原本布希政府樂觀的預期,在全球化勢頭銳不可當、經濟自由主義思惟當道的時代,這應該是一個唾手可得的外交獵物,但是萬萬沒有想到最近幾年左翼的政治勢力在拉丁美洲迅速崛起,許多新上任的左派政府公開質疑美國強力推銷的面向市場、私有化、自由化、解除管制、減稅、削減政府開支的經濟政策處方(即所謂的「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 Consensus),並對美洲自由貿易區的構想存有疑慮,擔心這個多邊機制只會加速美國跨國企業對於這個地區的資源掠奪,擴大富國與窮國間的經濟鴻溝,並導致各國內部更嚴重的結構性失業與社會兩極化問題。在委內瑞拉、巴西、阿根廷、波利維亞、烏拉圭等國反對之下,這個月初在阿根廷舉行的第五屆美洲高峰會並未能就自由貿易協定達成任何共識,讓布希鎩羽而歸。看來在其任內要達成此一目標的機會越來越渺茫。



    [B]左傾風潮 幾乎席捲拉美大國[/B]



        拉丁美洲這一波政治向左轉的趨勢開始於九十年代末期,先是查維士在委內瑞拉當選總統與拉哥斯贏得智利選舉,接下來席瓦爾在巴西掌權、基柴內爾領導的領裴隆政黨贏得阿根廷大選,不久之後烏拉圭與波利維亞也尾隨這股風潮,左傾的墨西哥市市長也極有可能在明年登上總統寶座,左傾風潮幾乎席捲拉丁美洲所有大國



        這些國家接二連三的發生選民唾棄右派政權,主要是因為九十年代右翼政府在「華盛頓共識」指導下所推動的結構性改革招致極大的社會反彈,這些國家為結構性改革所付出的社會成本與所獲致的經濟成效不成比例,而且經濟改革帶來的利益往往是由跨國企業、貪官與私人財團囊括,而經濟轉型的成本主要是由經濟弱勢團體承擔。這些國家普遍出現經濟成長緩慢、稅制越來越向企業主與高所得者傾斜,政府的社會扶持與救助職能大幅減縮,貧富差距加大、社會秩序動盪、貪汙腐化橫行、富人與貪官將資金外移的現象。貿易自由化所允諾的出口導向工業化的願景並未兌現,金融自由化反而讓不少國家無法躲過金融危機與貨幣震盪的風暴,還有不少國家仍無法擺脫以債養債的惡性循環。要不是中國大陸的強勁需求帶動了許多基本原物料價格的上漲,很多拉丁美洲國家的債務還可能繼續惡化。過去幾年布希政府對於自己的戰略後院疏於照顧,援外計畫預算用在拉丁美洲的極少,特別是布希政府對於「華盛頓共識」在此地區招致的社會反彈視若無睹,仍繼續推銷其經濟自由主義福音,使得許多南美洲國家抱怨美國並不關心他們的貧窮與發展問題,只關心反恐戰爭與自己的獨霸地位。



    [B]美加情誼瀕變質 比鄰若天涯[/B]



        美國不僅在自己的戰略後院漸失人心,連與自己最親密鄰居的關係也瀕臨質變。萊斯國務卿上任後遲遲未曾踏上加拿大國土,一直到上個月下旬才正式訪問渥太華,而過去的美國的外交傳統是,國務卿上任後出國訪問的首站一定是渥太華,以彰顯美加的特殊兄弟情誼。但由於布希政府非常不滿加拿大拒絕參加北美飛彈防禦系統,萊斯故意違反這個行之有年的外交傳統。所以在這次萊斯訪問的前夕,多倫多星報特別調侃她說:「國務卿上任以來已經訪問過三十九個國家,飛行過十六萬七千英里,在空中停留的時間超過三百小時,她總算找到時間花九十分鐘飛到渥太華」。這段評語一方面嘲諷布希外交團隊一貫的傲慢作風,另一方面也暗寓美加兩國的心理距離已經是十萬八千里。從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落實、全球暖化問題、北美飛彈防禦體系、伊拉克戰爭、到邊境人員出入管理,美國與自己的鄰居都爭執不斷。在萊斯訪問前夕一項大規模的民意調查顯示,有百分之五十三的加拿大民眾認為美國人「粗魯、貪婪、暴力傾向」;不少加拿大的媒體評論更甚至數落美國為「邪惡」(sinister)力量的化身。對於一個以世界領導者自居的鄰邦而言,真是情何以堪。



    [B]東亞政治舞台 美漸失著力點[/B]



        從上周開始,布希出訪東亞,他的足跡將踏遍蒙古在內的東北亞四國,這是他連任以來精力與時間投入最多的一次外交出擊,意味著美國正卯足全力維護自己在東亞的戰略主導地位,尤其是防止中國崛起對自己領導地位的侵蝕作用。但是情勢的發展已經基本上超脫美國的掌控,在短短五年之內,東亞已經今非昔比。多年以來,美國最不願意見到的就是東亞區域主義的興起,以及中國在東亞區域主義興起過程中扮演主導角色。然而,就是在布希當政的這五年內,這兩個發展趨勢都已形成氣候。東亞區域主義的願景逐步浮現並凝聚政治支持基礎,主要是因為,美國無法為東亞地區提出一套令多數國家嚮往的設想,布希政府刻意引導中國與日本走向對抗的操弄手段,讓許多東亞感到不安。布希此行的重頭戲是出席在釜山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領袖會議,但是許多國際觀察家都意識到,亞太經合會已經失去了焦點,也喪失了繼續發展的動能。對許多亞洲國家而言,每年的高峰會越來越像外交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正如哈佛大學奈伊 (Joe Nye)所言,今年東亞政治舞台的真正重頭戲是即將在吉隆坡舉行的首屆東亞高峰會,這場大戲將由北京主唱,而美國不得其門而入。



         美知名的國際關係學者艾肯布瑞(John Ikenberry)曾將布希政府在九一一之後的先發制人政策比喻為一種激進的強硬路線。他評論到:「作為一個經營全球領導地位的大戰略而言,這個路線已經失敗。一次戰略上的失誤可以在那麼短的時間裡對於美國的威望、信用、戰略伙伴關係、以及其他國家(對美國)的善意造成如此重大的傷害,這在美國外交史上還很難找出第二個例子。」


(本專欄不代表本報立場)
<P>最后一段经典,像小布什这样的蠢蛋,最好能一直当美帝纳粹的总统。</P>


<P>呵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