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阿斯布里奇《十字军·前言》翻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2:02:19


我正在翻译的阿斯布里奇《十字军》是很有特点的一本历史书,它站在尽量中立的立场上,以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双视角”去展现波澜壮阔的十字军东征。新收到的英国版较之前的美国版更加精良,并且拥有美国版缺失的作者前言。从前言中可以看出,阿斯布里奇是一位较为新派的历史学者,为了撰写此书付出了不少心血,资料来源广泛扎实,尤其是通过考古证据引入十字军部分移民维生素、叶酸匮乏的事实,可见其开放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PS:阿斯布里奇文风较为曲折,全书专有名词众多,要翻译得流畅易懂具有一定难度。这里贴出自己新近完成的前言部分的草稿,请各位批评指正。



cvr9781849837705_9781849837705_hr.jpg

英国版封面


91g4ysjS9aL.jpg

美国版封面



前言


在最近的几个月中,因以此书为蓝本为BBC拍摄一套系列记录片,我得以有幸穿越欧洲、近东、中东开启了一段旅程。虽然有几处地方我是初次前往,但藉由对十字军历史数十年的研究,大多都曾到访而颇为熟悉。然而每到一处,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我所参与的事务,对我而言,是新奇、有趣并发人深省的。我试图着传递自己对十字军的热忱——在这曾上演过历史大戏(有时是惨剧)之地讲述关于圣战的故事。
这些年来,我参加过大量讲座与课程,以探究那激起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混杂着信仰与暴力的狂热,但站在耶路撒冷圣墓教堂中描述1099年十字军士兵浴血奋战后踏入这座基督教圣坛时虔诚的喜悦,感觉却大不相同。1192年7月3日,伟大的苏丹萨拉丁率领信众于阿克萨清真寺进行周五礼拜时,因对自己险些放弃圣城深感自责而流下了泪水——当我在寺内讲述此事时,心中同样颇受触动。
我并不认为上述体验某种程度上能赋予自己对十字军时代的真知灼见,抑或令我顿时与其中主角心心相印。一处孤立的地点(它与其中世纪的形态已不尽相同)只能令你浅尝辄止,最终还是要回归历史材料,不论它是文字的还是实物的。但我依旧有醍醐灌顶之感,对十字军历史的热情(我对它的热衷已持续了超过半生)也被再次点燃。我尤其受到了触动,去思索我们重拾或湮灭历史事件的方式。
数周前,我曾于破晓前一小时步入巴黎圣礼拜堂[1](Sainte-Chapelle,高耸的祭坛由路易九世兴建于巴黎的核心区)。这座建筑可谓当年的工程奇迹,被用以珍藏路易收集的宝贵耶稣受难圣物(其中包括耶稣的荆冠),其精美的石柱与高耸的拱顶难以置信地撑起了夺目的巨幅彩色玻璃。通常这里簇拥着被其哥特式华美所打动的参观者,但此时礼拜堂黑暗笼罩,空无一人。当太阳升起,晨光透过闪亮的窗扉倾泻而入,我被这一非同寻常的事实所震撼——路易国王(他曾于700多年前投身于圣地之战)曾经恰恰在同一地点漫步。巴黎圣礼拜堂被作为路易记忆的瑰宝得以保存,并用于彰显他坚贞不屈的宗教热忱;它亦是法国历史与民族身份的纪念物。但还有许多与这位十字军君主生涯息息相关的地点,今天已几乎被彻底淡忘。
13世纪时,为了控制埃及路易国王曾在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曼苏拉(Mansoura)发动了一场史诗般的战役,如今它已成为一座杂乱的工业城市。难以置信的是,路易的十字军在尼罗河畔扎营之处如今依旧是一块孤立、破败的农田,三座喷吐着有毒黄烟的烟囱俯瞰着它。基督教军队曾在这里被马穆鲁克雷霆一击所压倒,而国王因深受痢疾之苦不得不在马裤上割开一处缺口——如今此地罕有访客,更遑论拍摄电影了。1250年4月4日黄昏,当穆斯林攻破大营时,被遗弃的十字军伤兵拼命地试图爬上河畔停泊的少数船只,最终还是难逃被残酷屠戮的命运——站在此处面对镜头讲述他们的故事,这种独特的体验令人不胜唏嘘。
当我讲述发生于以色列城市阿卡(Acre)以北沙地平原的另一场由十字军主导的屠杀时,这段尘封已久的往事唤起了我同样的感受。在花费多年时光通过第一手资料对此事件展开深入研究后,我对狮心王理查于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期间将2700名穆斯林俘虏强行驱使出城并冷血杀戮殆尽一事或许称得上了如指掌。至少对我来说,不可能不去回想,在十字军“用剑劈刺”(正如一位目击者记载的那样)对他们下手之前,这些囚徒临死前弥漫的恐惧与困惑。
当然,本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强调十字军东征并非无休无止的战斗、战役之集合。通过引用有选择性的证据,很容易认为这是一个穆斯林与西方之间“全面战争”的时代,一个由根深蒂固的仇恨与以暴易暴的循环浇灌的充满痛苦冲突的时代。站在十字军视角,这曾经很自然地促生了以下观念:欧洲与穆斯林世界之间的文明冲突是无法避免的。然而,在争夺圣地之战的过程中,客观现实与政治、军事、商业上的利益意味着十字军移民者实际上与黎凡特当地人民存在紧密联系,其中也包括穆斯林。由是,十字军在边疆营造了一种令欧洲得以借鉴“东方”文化并与之交流的环境。它并非那么惬意和谐,但鉴于更广阔世界的普遍现实,也不应对此感到惊诧。按照以上标准,十字军的黎凡特显然不稳定地混杂着互相交往与一触即发的冲突,这并非令人不可思议。
从事电视系列片的拍摄最大的好处之一是能够有特别的机会接近十字军时代的遗址(或曰“物质文化”),其中很多体现出跨文化交流的理念。作为一名过去通常依靠文本证据了解历史的学者,能够实际触摸那个年代留存的遗物(尤其是源自日常生活的遗物)令人十分兴奋。在以色列,我察觉到自己正在检视一列西方基督教近东移民铸造的“十字军”钱币,从相当粗糙的铜币(一枚或许只能购买几片面包)到珍贵的金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一眼看去充满伊斯兰风情的硬币,它们似乎由1101至1130年在位的埃及哈里发阿米尔(al-Amir)铸造,上面刻满了阿拉伯铭文与要义。实际上,它们是基督教统治者打造的赝品,后者通过有意模仿穆斯林金币(同时略微降低其重量)以便让移民能够迅速、轻易地将自己融入黎凡特的商业体系中。十字军时代中期西方移民在钱币上使用伊斯兰经文(其中部分甚至镌刻着先知穆罕穆德之名)这一事实有力地说明了跨文化贸易的重要性及超越意识形态多么必要。
我亦曾获大英图书馆允许有幸拜读它最珍贵的收藏之一——《梅利桑德圣咏经》[2](Melisende Psalter)。这本小巧精致的圣咏经大概是耶路撒冷国王富尔克(Fulk)于1130年代送给妻子梅利桑德王后的礼物。实际上,它很可能是设计用于修补夫妻二人紧张关系的,他们的纷争甚至几乎以一场全面内战而告终。这一异常华美的艺术品在十字军国家令圣经体现出文化融合的能力。它由七位不同的匠人制作,展现出英国、法国、东方基督徒甚至伊斯兰的影响。最引人注目的恐怕是其象牙封面,现在与圣咏经分离单独保藏。它雕工精细并镶嵌着宝石,匠人们描绘了关于王权和基督教之虔诚的场景:其中一个封面取材于大卫王的生涯,包括他对抗歌利亚的战役;而在另一面上,一位君主(貌似富尔克本人)身披拜占庭皇袍(以增添其威仪),正在施行各种善举——从为穷人穿衣到照顾病患。后一封面精良的复制品也出现在书中的插图部分。此书的迷人之处在于它让我们得以探究梅利桑德与富尔克共治期间的私人生活,但它也展现了其生活时代更广阔世界的某些元素。


K025283.jpg
《梅利桑德圣咏经》封面


BBC系列片的目的之一是回答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何以得知?为此,我重回一系列中世纪手稿(通常是世间最早的幸存抄本)以揭示我们用于重建十字军时代的历史资料。其中最意外的惊喜或许是我获得了耶路撒冷阿克萨清真寺档案馆的许可得以阅读13世纪早期巴哈丁[3](Baha ad-din)所作萨拉丁传记的抄本。这是一份内容极为详尽的文献,它清晰勾勒出萨拉丁的个性以及他于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期间对抗狮心王理查的过程,作者对萨拉丁十分熟悉并亲历了书中记载的大部分事件。阿克萨手抄本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几乎确定没有后世的副本(大部分中世纪文献均是如此),仅余巴哈丁本人撰写的原始抄本。手捧此书,心知它为萨拉丁密友之一的作品,这种感觉简直绝伦逸群。
系列片中最后一部分证据材料来自于考古发现。就在四天前,顶着沙漠烈日,我拜访了乌艾拉(al-Wu’ayra)城堡的遗址(西方称为摩西山谷),它是一座古城佩特拉(Petra,位于约旦)之外的不大的12世纪“十字军”要塞。在西方移民的早期,欧洲基督徒尝试着拓殖这一荒凉闭塞的区域,但要适应如此陌生的环境并非易事。通过对要塞中16座岩凿墓穴的挖掘、分析,其残存的骸骨表明移民缺乏足够的果蔬以平衡饮食,他们相对白皙的皮肤也导致了叶酸的匮乏。[4]我在乌艾拉检视了一位数世纪前去世的约6-9个月大幼儿的头盖骨残片。这些骸骨成为了因严重的维生素C不足(或曰败血症)而对身体构成损害(骨骼几乎呈海绵状)的有力证据。
将本书改编为系列纪录片是一大喜讯,我对能参与如此非凡的项目感到十分荣幸。当然,此经历加深了我对十字军的理解并令我更加深爱我们历史中的这段时期。我希望,凭借对此地及来自文本、物质文化和考古的证据的理解,通过展示居住过十字军与穆斯林(他们曾为了圣地发起中世纪的战争)的世界之现状,本电视系列片能将这一发人深省、引人入胜的课题表现得恰如其分。

托马斯·阿斯布里奇
2011年11月6日
西萨塞克斯






译注:

[1] 巴黎圣礼拜堂,又译为圣沙佩尔教堂,由法王路易九世下令在1248年建成,位于巴黎市西堤岛(Île de la Cité),为哥特式建筑。除了用于收藏路易从东方收集的诸多圣物,亦是他的居所。巴黎圣礼拜堂被认为是哥特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不过今天耶稣的荆冠已被转移至巴黎圣母院收藏。
[2] 《梅利桑德圣咏经》经七位抄写员及插图师在耶路撒冷圣墓教堂的缮写室通力合作,最终完成于1135年前后。作为插图手抄本,该书融合了拉丁、拜占庭与亚美尼亚等国插图艺术风格,制作精良,是十字军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
[3] 巴哈丁(全名为Bahā' ad-Dīn Yusuf ibn Rafi ibn Shaddād,1145-1234),库尔德裔法学家、历史学家。他深受萨拉丁重用,曾任其军队法官一职,亲自参加了萨拉丁对阿卡的围攻以及阿尔苏夫战役。巴哈丁与萨拉丁私交甚笃,其关于苏丹生平的传记属于第一手权威资料,享有盛誉。
[4] 叶酸在阳光照射下极易分解,而皮肤中的黑色素对阳光中的紫外线有较强抵御力。因此,肤色较白的欧洲移民与近东土著居民相比更容易出现叶酸缺失的症状。

我正在翻译的阿斯布里奇《十字军》是很有特点的一本历史书,它站在尽量中立的立场上,以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双视角”去展现波澜壮阔的十字军东征。新收到的英国版较之前的美国版更加精良,并且拥有美国版缺失的作者前言。从前言中可以看出,阿斯布里奇是一位较为新派的历史学者,为了撰写此书付出了不少心血,资料来源广泛扎实,尤其是通过考古证据引入十字军部分移民维生素、叶酸匮乏的事实,可见其开放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PS:阿斯布里奇文风较为曲折,全书专有名词众多,要翻译得流畅易懂具有一定难度。这里贴出自己新近完成的前言部分的草稿,请各位批评指正。



cvr9781849837705_9781849837705_hr.jpg

英国版封面


91g4ysjS9aL.jpg

美国版封面



前言


在最近的几个月中,因以此书为蓝本为BBC拍摄一套系列记录片,我得以有幸穿越欧洲、近东、中东开启了一段旅程。虽然有几处地方我是初次前往,但藉由对十字军历史数十年的研究,大多都曾到访而颇为熟悉。然而每到一处,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我所参与的事务,对我而言,是新奇、有趣并发人深省的。我试图着传递自己对十字军的热忱——在这曾上演过历史大戏(有时是惨剧)之地讲述关于圣战的故事。
这些年来,我参加过大量讲座与课程,以探究那激起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混杂着信仰与暴力的狂热,但站在耶路撒冷圣墓教堂中描述1099年十字军士兵浴血奋战后踏入这座基督教圣坛时虔诚的喜悦,感觉却大不相同。1192年7月3日,伟大的苏丹萨拉丁率领信众于阿克萨清真寺进行周五礼拜时,因对自己险些放弃圣城深感自责而流下了泪水——当我在寺内讲述此事时,心中同样颇受触动。
我并不认为上述体验某种程度上能赋予自己对十字军时代的真知灼见,抑或令我顿时与其中主角心心相印。一处孤立的地点(它与其中世纪的形态已不尽相同)只能令你浅尝辄止,最终还是要回归历史材料,不论它是文字的还是实物的。但我依旧有醍醐灌顶之感,对十字军历史的热情(我对它的热衷已持续了超过半生)也被再次点燃。我尤其受到了触动,去思索我们重拾或湮灭历史事件的方式。
数周前,我曾于破晓前一小时步入巴黎圣礼拜堂[1](Sainte-Chapelle,高耸的祭坛由路易九世兴建于巴黎的核心区)。这座建筑可谓当年的工程奇迹,被用以珍藏路易收集的宝贵耶稣受难圣物(其中包括耶稣的荆冠),其精美的石柱与高耸的拱顶难以置信地撑起了夺目的巨幅彩色玻璃。通常这里簇拥着被其哥特式华美所打动的参观者,但此时礼拜堂黑暗笼罩,空无一人。当太阳升起,晨光透过闪亮的窗扉倾泻而入,我被这一非同寻常的事实所震撼——路易国王(他曾于700多年前投身于圣地之战)曾经恰恰在同一地点漫步。巴黎圣礼拜堂被作为路易记忆的瑰宝得以保存,并用于彰显他坚贞不屈的宗教热忱;它亦是法国历史与民族身份的纪念物。但还有许多与这位十字军君主生涯息息相关的地点,今天已几乎被彻底淡忘。
13世纪时,为了控制埃及路易国王曾在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曼苏拉(Mansoura)发动了一场史诗般的战役,如今它已成为一座杂乱的工业城市。难以置信的是,路易的十字军在尼罗河畔扎营之处如今依旧是一块孤立、破败的农田,三座喷吐着有毒黄烟的烟囱俯瞰着它。基督教军队曾在这里被马穆鲁克雷霆一击所压倒,而国王因深受痢疾之苦不得不在马裤上割开一处缺口——如今此地罕有访客,更遑论拍摄电影了。1250年4月4日黄昏,当穆斯林攻破大营时,被遗弃的十字军伤兵拼命地试图爬上河畔停泊的少数船只,最终还是难逃被残酷屠戮的命运——站在此处面对镜头讲述他们的故事,这种独特的体验令人不胜唏嘘。
当我讲述发生于以色列城市阿卡(Acre)以北沙地平原的另一场由十字军主导的屠杀时,这段尘封已久的往事唤起了我同样的感受。在花费多年时光通过第一手资料对此事件展开深入研究后,我对狮心王理查于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期间将2700名穆斯林俘虏强行驱使出城并冷血杀戮殆尽一事或许称得上了如指掌。至少对我来说,不可能不去回想,在十字军“用剑劈刺”(正如一位目击者记载的那样)对他们下手之前,这些囚徒临死前弥漫的恐惧与困惑。
当然,本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强调十字军东征并非无休无止的战斗、战役之集合。通过引用有选择性的证据,很容易认为这是一个穆斯林与西方之间“全面战争”的时代,一个由根深蒂固的仇恨与以暴易暴的循环浇灌的充满痛苦冲突的时代。站在十字军视角,这曾经很自然地促生了以下观念:欧洲与穆斯林世界之间的文明冲突是无法避免的。然而,在争夺圣地之战的过程中,客观现实与政治、军事、商业上的利益意味着十字军移民者实际上与黎凡特当地人民存在紧密联系,其中也包括穆斯林。由是,十字军在边疆营造了一种令欧洲得以借鉴“东方”文化并与之交流的环境。它并非那么惬意和谐,但鉴于更广阔世界的普遍现实,也不应对此感到惊诧。按照以上标准,十字军的黎凡特显然不稳定地混杂着互相交往与一触即发的冲突,这并非令人不可思议。
从事电视系列片的拍摄最大的好处之一是能够有特别的机会接近十字军时代的遗址(或曰“物质文化”),其中很多体现出跨文化交流的理念。作为一名过去通常依靠文本证据了解历史的学者,能够实际触摸那个年代留存的遗物(尤其是源自日常生活的遗物)令人十分兴奋。在以色列,我察觉到自己正在检视一列西方基督教近东移民铸造的“十字军”钱币,从相当粗糙的铜币(一枚或许只能购买几片面包)到珍贵的金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一眼看去充满伊斯兰风情的硬币,它们似乎由1101至1130年在位的埃及哈里发阿米尔(al-Amir)铸造,上面刻满了阿拉伯铭文与要义。实际上,它们是基督教统治者打造的赝品,后者通过有意模仿穆斯林金币(同时略微降低其重量)以便让移民能够迅速、轻易地将自己融入黎凡特的商业体系中。十字军时代中期西方移民在钱币上使用伊斯兰经文(其中部分甚至镌刻着先知穆罕穆德之名)这一事实有力地说明了跨文化贸易的重要性及超越意识形态多么必要。
我亦曾获大英图书馆允许有幸拜读它最珍贵的收藏之一——《梅利桑德圣咏经》[2](Melisende Psalter)。这本小巧精致的圣咏经大概是耶路撒冷国王富尔克(Fulk)于1130年代送给妻子梅利桑德王后的礼物。实际上,它很可能是设计用于修补夫妻二人紧张关系的,他们的纷争甚至几乎以一场全面内战而告终。这一异常华美的艺术品在十字军国家令圣经体现出文化融合的能力。它由七位不同的匠人制作,展现出英国、法国、东方基督徒甚至伊斯兰的影响。最引人注目的恐怕是其象牙封面,现在与圣咏经分离单独保藏。它雕工精细并镶嵌着宝石,匠人们描绘了关于王权和基督教之虔诚的场景:其中一个封面取材于大卫王的生涯,包括他对抗歌利亚的战役;而在另一面上,一位君主(貌似富尔克本人)身披拜占庭皇袍(以增添其威仪),正在施行各种善举——从为穷人穿衣到照顾病患。后一封面精良的复制品也出现在书中的插图部分。此书的迷人之处在于它让我们得以探究梅利桑德与富尔克共治期间的私人生活,但它也展现了其生活时代更广阔世界的某些元素。


K025283.jpg
《梅利桑德圣咏经》封面


BBC系列片的目的之一是回答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何以得知?为此,我重回一系列中世纪手稿(通常是世间最早的幸存抄本)以揭示我们用于重建十字军时代的历史资料。其中最意外的惊喜或许是我获得了耶路撒冷阿克萨清真寺档案馆的许可得以阅读13世纪早期巴哈丁[3](Baha ad-din)所作萨拉丁传记的抄本。这是一份内容极为详尽的文献,它清晰勾勒出萨拉丁的个性以及他于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期间对抗狮心王理查的过程,作者对萨拉丁十分熟悉并亲历了书中记载的大部分事件。阿克萨手抄本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几乎确定没有后世的副本(大部分中世纪文献均是如此),仅余巴哈丁本人撰写的原始抄本。手捧此书,心知它为萨拉丁密友之一的作品,这种感觉简直绝伦逸群。
系列片中最后一部分证据材料来自于考古发现。就在四天前,顶着沙漠烈日,我拜访了乌艾拉(al-Wu’ayra)城堡的遗址(西方称为摩西山谷),它是一座古城佩特拉(Petra,位于约旦)之外的不大的12世纪“十字军”要塞。在西方移民的早期,欧洲基督徒尝试着拓殖这一荒凉闭塞的区域,但要适应如此陌生的环境并非易事。通过对要塞中16座岩凿墓穴的挖掘、分析,其残存的骸骨表明移民缺乏足够的果蔬以平衡饮食,他们相对白皙的皮肤也导致了叶酸的匮乏。[4]我在乌艾拉检视了一位数世纪前去世的约6-9个月大幼儿的头盖骨残片。这些骸骨成为了因严重的维生素C不足(或曰败血症)而对身体构成损害(骨骼几乎呈海绵状)的有力证据。
将本书改编为系列纪录片是一大喜讯,我对能参与如此非凡的项目感到十分荣幸。当然,此经历加深了我对十字军的理解并令我更加深爱我们历史中的这段时期。我希望,凭借对此地及来自文本、物质文化和考古的证据的理解,通过展示居住过十字军与穆斯林(他们曾为了圣地发起中世纪的战争)的世界之现状,本电视系列片能将这一发人深省、引人入胜的课题表现得恰如其分。

托马斯·阿斯布里奇
2011年11月6日
西萨塞克斯






译注:

[1] 巴黎圣礼拜堂,又译为圣沙佩尔教堂,由法王路易九世下令在1248年建成,位于巴黎市西堤岛(Île de la Cité),为哥特式建筑。除了用于收藏路易从东方收集的诸多圣物,亦是他的居所。巴黎圣礼拜堂被认为是哥特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不过今天耶稣的荆冠已被转移至巴黎圣母院收藏。
[2] 《梅利桑德圣咏经》经七位抄写员及插图师在耶路撒冷圣墓教堂的缮写室通力合作,最终完成于1135年前后。作为插图手抄本,该书融合了拉丁、拜占庭与亚美尼亚等国插图艺术风格,制作精良,是十字军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
[3] 巴哈丁(全名为Bahā' ad-Dīn Yusuf ibn Rafi ibn Shaddād,1145-1234),库尔德裔法学家、历史学家。他深受萨拉丁重用,曾任其军队法官一职,亲自参加了萨拉丁对阿卡的围攻以及阿尔苏夫战役。巴哈丁与萨拉丁私交甚笃,其关于苏丹生平的传记属于第一手权威资料,享有盛誉。
[4] 叶酸在阳光照射下极易分解,而皮肤中的黑色素对阳光中的紫外线有较强抵御力。因此,肤色较白的欧洲移民与近东土著居民相比更容易出现叶酸缺失的症状。
啥时能出版?
或原假 发表于 2016-7-3 12:49
啥时能出版?
大约明年吧。
十字军和三大骑士团是什么关系?
BBC系列片叫什么名字,那里可以看到.当然是有中字的.
前言里提到的阿斯布里奇参与制作并主持的BBC纪录片《十字军》共三集,在线观看: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2846801/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2852308/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2846801/
隋文大帝 发表于 2016-7-3 20:52
BBC系列片叫什么名字,那里可以看到.当然是有中字的.
已提供在线视频。
asherhoa 发表于 2016-7-3 21:57
前言里提到的阿斯布里奇参与制作并主持的BBC纪录片《十字军》共三集,在线观看:
好东西,看看做个记号
asherhoa 发表于 2016-7-3 21:57
前言里提到的阿斯布里奇参与制作并主持的BBC纪录片《十字军》共三集,在线观看:
好东西,看看做个记号
asherhoa 发表于 2016-7-3 21:58
已提供在线视频。
感谢你提供的视频,已经保存链接,以待慢慢观赏.另外期待你的新书.
修正一下,第三集是这个链接: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3040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