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暴動 溫和社會主義不敵種族歧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7:13:42
2005.11.14  中國時報



陸以正專欄




         人們心目中歐洲景色最美麗、文明程度最高的法國,竟然全國都發生大規模暴動,持續了兩個星期。從北非和黑非洲各地移居來法、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或黑人後裔青年,到處丟莫洛托夫汽油彈,搶劫了無數店舖,焚毀兩千餘輛汽車,與警察在街頭槍戰,情況嚴重到各地嚴格執行宵禁,有如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前夕的模樣。


        即使兩年半前公開反對美國入侵伊拉克時,席哈克總統與德維爾潘總理都不曾像今天這樣手足無措。全世界都在屏息以觀,媒體與學界議論紛紛,究竟是什麼原因,法國會發生這麼廣泛持久的動亂呢?



         這裏面有兩個原因:第一是經濟的影響。許多人誤認全球化(globalization)只對美、法等已開發國家有利,受害者都是未開發或開發中國家。其實如仔細想想,任何國家都無從抗拒廿一世紀資金與科技自由流通所產生的力量。美國南部各州製造業早已被迫搬去中國大陸或其他低所得國家了,導致保護主義抬頭,便是最顯著的案例。


         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元氣雖未完全恢復,仍是他國豔羨的對象。去年的國民年均所得是三二、三四○美元,國內生產毛額達二、○一八兆美元,經濟成長率也有百分之二點三。正因為過日子太容易,工會多年來在溫和社會主義庇護下,雖然每周只工作卅五小時,薪資豐厚,仍然動輒罷工,使法國的經濟競爭力比英國或德國落後。


         這次暴亂的主角是從非洲與中東法國舊屬地如阿爾及利亞、摩洛哥、敘利亞、突尼西亞,黎巴嫩,乃至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茅利坦尼亞、塞內加爾、尼日、馬利、查德等國移民來法的第二代或第三代子孫。在理論上,法國人常以種族平等自豪,把海外屬地視同法國的一省,所以如象牙海岸故總統伍佛布尼(Felix Houphouet-Boigny)先在法國內閣做過部長,才回國當選總統;塞內加爾首任總統桑果(Leopold Sedar Sanghor)以名詩人成為國父,傳為美談。


         但事實上,法國人連老美都看不起,認為美國人沒有文化;哪會把這些淡黃或深黑色皮膚的人看成自己的同胞?隱藏不露的種族歧視,是第二個也是最重要的引發暴亂的原因。


         這次動亂開始的地點都是巴黎四郊的小鎮,表面看來盡是一、二十層高、政府撥款興建、廉價租售給阿拉伯或黑人後裔的住宅區。道地的法國人早已搬走,區內青年人雖然有法國國籍,受過完整的法國教育,卻有嚴重的失落感;失業率高達百分之四十,有說甚至超過一半以上。他們的苦悶無處發洩,平時已受激進派伊斯蘭教教長言詞煽動,十月底恰逢學校放假,開齋節(Ramadan)結束,滿街遊蕩的青年聽說有人被警察追趕,爬牆逃逸觸電而死,起鬨包圍警署質問,星星之火果真可以燎原。


         偏偏右派的內政部長薩克奇為準備競逐總統職位,在記者訪問時用了一個法文字racaille形容這些阿裔或非裔的後代。此字很難翻譯,英文媒體譯為scum或riffraff,台灣譯為「人渣」,雖不精確,倒也傳神。暴亂開始時,席哈克總統有意讓薩克奇出醜,一連五天按兵不動,等到暴動蔓延,波及全法大城市如土魯斯(Toulouse)、馬賽(Marseille)、麗爾(Lille)和聖愛提昂(St.Etienne)時已經不可收拾。唯有下令各地方政府得視情形實施宵禁,才勉強壓制平息。但已經造成的警民死傷與財產損失,以及如何修補法國人心靈上的創傷,還有許多問題尚未解決。


         西歐在五○到七○年代經濟復甦時期,國內勞動力不足,又逢海外殖民地紛紛獨立,從中東與北非引進大批外勞。當年未曾想到後續問題,今天受阿富汗與伊拉克戰爭餘波影響,造成伊斯蘭與基督教的衝突,歐美各國無一可以倖免。法國人口五千九百九十五萬中,伊斯蘭信徒達四百四十六萬餘人,佔全人口百分之七點五。儘管生於斯、長於斯,這些年輕人親身體會到潛在的種族歧視,益以經濟萎縮而人口增加,社會安全體系不勝負擔,教育機會差距日漸擴大,更使階級矛盾尖銳化。


          法國政府其實並非不知道這個種族問題的炸彈,隨時在等候引爆。世界上唯有法國在內閣裏特別設置有「就業、社會和諧與國宅部(Minister for Employment,Social Cohesion and Housing)」,部長貝爾魯(Jean-Louis Berloo)與「機會均等部(Minister Delegatefor Equal Opportunities)」,部長北蓋格(Azouz Begag),開全球風氣之先,卻始終無法達成當初設部的理想。席哈克總統前天不得不承認說,法國必須面對兩周動亂背後的根本原因。但不論他或是任何人來當總統,能使阿裔與非裔的後代真正融入社會,完全自視為法國人嗎?


         其餘歐洲國家也有同樣困難。荷蘭一千六百餘萬人口中,伊斯蘭信徒將近一百萬人,佔百分之六,可能是下一個引爆點。英國有大量從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西印度群島、以及非洲舊殖民地來的移民,比例更高。德國境內土耳其勞工的後裔也超過百分之十,這種無形的歧視,正是歐盟遲遲不肯批准土耳其加入為會員的真正原因。全世界都贊成讓出部份主權,走向國際政府之時,十九世紀起源於歐洲的民族國家(nation-state)觀念,看來仍難自行消滅,等待有識之士去繼續努力呢。

(本欄每周一刊出)2005.11.14  中國時報



陸以正專欄




         人們心目中歐洲景色最美麗、文明程度最高的法國,竟然全國都發生大規模暴動,持續了兩個星期。從北非和黑非洲各地移居來法、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或黑人後裔青年,到處丟莫洛托夫汽油彈,搶劫了無數店舖,焚毀兩千餘輛汽車,與警察在街頭槍戰,情況嚴重到各地嚴格執行宵禁,有如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前夕的模樣。


        即使兩年半前公開反對美國入侵伊拉克時,席哈克總統與德維爾潘總理都不曾像今天這樣手足無措。全世界都在屏息以觀,媒體與學界議論紛紛,究竟是什麼原因,法國會發生這麼廣泛持久的動亂呢?



         這裏面有兩個原因:第一是經濟的影響。許多人誤認全球化(globalization)只對美、法等已開發國家有利,受害者都是未開發或開發中國家。其實如仔細想想,任何國家都無從抗拒廿一世紀資金與科技自由流通所產生的力量。美國南部各州製造業早已被迫搬去中國大陸或其他低所得國家了,導致保護主義抬頭,便是最顯著的案例。


         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元氣雖未完全恢復,仍是他國豔羨的對象。去年的國民年均所得是三二、三四○美元,國內生產毛額達二、○一八兆美元,經濟成長率也有百分之二點三。正因為過日子太容易,工會多年來在溫和社會主義庇護下,雖然每周只工作卅五小時,薪資豐厚,仍然動輒罷工,使法國的經濟競爭力比英國或德國落後。


         這次暴亂的主角是從非洲與中東法國舊屬地如阿爾及利亞、摩洛哥、敘利亞、突尼西亞,黎巴嫩,乃至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茅利坦尼亞、塞內加爾、尼日、馬利、查德等國移民來法的第二代或第三代子孫。在理論上,法國人常以種族平等自豪,把海外屬地視同法國的一省,所以如象牙海岸故總統伍佛布尼(Felix Houphouet-Boigny)先在法國內閣做過部長,才回國當選總統;塞內加爾首任總統桑果(Leopold Sedar Sanghor)以名詩人成為國父,傳為美談。


         但事實上,法國人連老美都看不起,認為美國人沒有文化;哪會把這些淡黃或深黑色皮膚的人看成自己的同胞?隱藏不露的種族歧視,是第二個也是最重要的引發暴亂的原因。


         這次動亂開始的地點都是巴黎四郊的小鎮,表面看來盡是一、二十層高、政府撥款興建、廉價租售給阿拉伯或黑人後裔的住宅區。道地的法國人早已搬走,區內青年人雖然有法國國籍,受過完整的法國教育,卻有嚴重的失落感;失業率高達百分之四十,有說甚至超過一半以上。他們的苦悶無處發洩,平時已受激進派伊斯蘭教教長言詞煽動,十月底恰逢學校放假,開齋節(Ramadan)結束,滿街遊蕩的青年聽說有人被警察追趕,爬牆逃逸觸電而死,起鬨包圍警署質問,星星之火果真可以燎原。


         偏偏右派的內政部長薩克奇為準備競逐總統職位,在記者訪問時用了一個法文字racaille形容這些阿裔或非裔的後代。此字很難翻譯,英文媒體譯為scum或riffraff,台灣譯為「人渣」,雖不精確,倒也傳神。暴亂開始時,席哈克總統有意讓薩克奇出醜,一連五天按兵不動,等到暴動蔓延,波及全法大城市如土魯斯(Toulouse)、馬賽(Marseille)、麗爾(Lille)和聖愛提昂(St.Etienne)時已經不可收拾。唯有下令各地方政府得視情形實施宵禁,才勉強壓制平息。但已經造成的警民死傷與財產損失,以及如何修補法國人心靈上的創傷,還有許多問題尚未解決。


         西歐在五○到七○年代經濟復甦時期,國內勞動力不足,又逢海外殖民地紛紛獨立,從中東與北非引進大批外勞。當年未曾想到後續問題,今天受阿富汗與伊拉克戰爭餘波影響,造成伊斯蘭與基督教的衝突,歐美各國無一可以倖免。法國人口五千九百九十五萬中,伊斯蘭信徒達四百四十六萬餘人,佔全人口百分之七點五。儘管生於斯、長於斯,這些年輕人親身體會到潛在的種族歧視,益以經濟萎縮而人口增加,社會安全體系不勝負擔,教育機會差距日漸擴大,更使階級矛盾尖銳化。


          法國政府其實並非不知道這個種族問題的炸彈,隨時在等候引爆。世界上唯有法國在內閣裏特別設置有「就業、社會和諧與國宅部(Minister for Employment,Social Cohesion and Housing)」,部長貝爾魯(Jean-Louis Berloo)與「機會均等部(Minister Delegatefor Equal Opportunities)」,部長北蓋格(Azouz Begag),開全球風氣之先,卻始終無法達成當初設部的理想。席哈克總統前天不得不承認說,法國必須面對兩周動亂背後的根本原因。但不論他或是任何人來當總統,能使阿裔與非裔的後代真正融入社會,完全自視為法國人嗎?


         其餘歐洲國家也有同樣困難。荷蘭一千六百餘萬人口中,伊斯蘭信徒將近一百萬人,佔百分之六,可能是下一個引爆點。英國有大量從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西印度群島、以及非洲舊殖民地來的移民,比例更高。德國境內土耳其勞工的後裔也超過百分之十,這種無形的歧視,正是歐盟遲遲不肯批准土耳其加入為會員的真正原因。全世界都贊成讓出部份主權,走向國際政府之時,十九世紀起源於歐洲的民族國家(nation-state)觀念,看來仍難自行消滅,等待有識之士去繼續努力呢。

(本欄每周一刊出)
<P><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da2549>lumuyu</FONT></STRONG></P>
<P><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da2549>  法国本来就是自由主义的天堂,其中也有不少中国的民运垃圾流亡法国,至于极端宗教分子,那就更多了。法国收容垃圾多了,难免也会出事情。</FONT></STRONG></P>
<P>    法国根本谈不上是温和的社会主义,我一直认为德国是个不错的雏形,可惜由于东西德差距和外来移民的影响,拖慢了德国的社会主义化。</P>

<P>    建立温和社会主义的希望看来在中国,但法治化漫长的过程,和所谓“民主粪青”的躁动干扰,使我们在2050年前达成这一目标的可能近乎为零。</P>
<P>    </P>
<P>    希望在我死之前能看到中国构建法治社会主义社会。</P>

<P>    中国以后50年内走完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半资本主义半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这三个阶段希望在于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法制;一手遏制“民主粪青”,一手遏制“民族粪青”;一手抓现代科学技术,一手抓重塑民族文化。</P>
<P>个人担心,在建设法治过程中。</P>
<P>为了争夺利益,抢占制高点,社会会出现裂痕,现在的社会已经出现雏形了。</P>
<P>毕竟我们国家有太多的人习惯了不靠自己的双手和头脑生活,扭转这种状态是个很漫长的过程啊!</P>
<P>谁给我定义下什么叫温和社会主义</P>
<P>法国人只知道容纳,不知道融合。</P>
<P>我说句不好听的,即使是在血汗工厂打工,也要比发救济更能促进移民的融合。</P>
<P>因为一个社会内的贫困阶层,和社会之外的贫困阶层,主观感受是绝对不同的。</P>
<P>贫困阶级没有翻身的机会才是暴动的根源。</P>
<P>基督教(天主教)与伊斯兰教都具有非常强烈排外性的宗教,带有极端性,看看历史上宗教战争就知道,即使到了今天,这种互相排斥还是非常强烈的,两者要互相融合太难,何况法国区区6000W人口中,穆斯林移民就有500W,这在西方国家是一个非常大的比例。</P>

<P>我认为我国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要限制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特别是在农村的传播,基督教排外性太强,不利中国社会的稳定,目前农村不少乡镇都起了基督教教堂,而且这些教堂为传教不择手段,例如把道、佛、伊斯兰都称为邪魔歪道,只有信基督才能保得一生平安之类,有的地方还闹出信基督春节不能贴门神利市对联什么的。</P>
<P>法国的问题主要不是宗教问题。</P>
<P>无论法国政府采取怎样的公平对等的原则对待穆斯林移民,但骨子里的宗教歧视会使这些政策在地方上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宗教成分还是有的。</P>

<P>当然,穆斯林移民也要负上一定责任,穆斯林和非洲移民少有“勤劳耐苦”的,一味依赖政府福利发救济把他们惯坏了。</P>
<P>宗教歧视远没有种族歧视严重,关键还是种族歧视的问题。</P>
<FONT color=#000000>转贴:<BR><BR>[宗教知识]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及犹太教的关系,伊斯兰教又是怎样?<BR><BR>  基本上国际间所说的“基督教”是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的统称,但在中国,基督教常常特指新教。<BR><BR>  《圣经》分为旧约和新约。旧约是上帝与犹太人立的约,其中有很多篇幅暗示了弥撒亚(耶稣基督)的到来。公元1年,当耶稣基督以卑微的身份降临时,尽管耶稣行了许多的神迹奇事,但是与犹太人盼望的像大卫王那样的政治君王一样的弥撒亚格格不入。所以犹太人借口耶稣基督自称为上帝而把他交给罗马统治者并把他钉上十字架。<BR><BR>  耶稣基督复活升天后,基督教在罗马帝国传开了。但是基督徒遭到罗马几代皇帝的残酷迫害。直到君士坦丁当上罗马皇帝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并且君士坦丁自任为教皇,从此基督教进入了黑暗时期。<BR><BR>  公元1054年,基督教一分为二,在西罗马的叫天主教,东罗马的叫东正教。<BR><BR>  依附势力的天主教,不仅发动十字军东征,烧死了布鲁诺,还不让信徒阅读《圣经》,追求繁杂的宗教仪式,设有教皇、主教、神父、修女等职位、敬拜圣母马利亚……教义上沦为靠行为得救的宗教……这一切完全与《圣经》背道而驰。直到十六世纪德国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一部分天主教徒脱离了天主教而成立了新教,所以说现在我们所说的基督教实际上叫新教,只不过大家把基督教叫习惯了。现代的基督教又重新回到没成为罗马国教前的基督教,回到了《圣经》。<BR><BR>  犹太教仍然信奉《圣经》的旧约,犹太教徒也仍然等待他们的弥撒亚。他们会等到的,只不过等到的仍然是耶稣基督——耶稣基督第二次降临人间,审判世人。<BR><BR>  信奉基督教是指基督徒的数量比例占最大,例如:美国:基督徒45%,天主教徒25%,穆斯林……<BR><BR>  信奉基督教的国家有: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丹麦、挪威、瑞典、冰岛、芬兰、韩国等国家。<BR><BR>  信奉天主教的国家有: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爱尔兰,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西班牙、葡萄牙、菲律宾、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BR><BR>  信奉东正教的国家有: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保加利亚、希腊、亚美尼亚、格鲁吉亚等国家。<BR><BR>  天主教和基督教教势力相当的国家:德国、荷兰、瑞士、加拿大。<BR><BR>  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宣称上帝让天使加百列向自己启示了最新的约,也是总约——《古兰经》,所以穆斯林认为上帝向人类赐下《圣经》旧约、旧约的诗篇、《圣经》新约和《古兰经》。《古兰经》里有很多《圣经》记载的故事,比如约瑟被卖到埃及的故事,耶稣出身的故事等等。穆斯林认为《圣经》被人篡改了,都已经过时了,所以上帝才通过穆罕默德向人间颁降《古兰经》,人们只能遵循《古兰经》的教导行事。穆斯林认为基督教的上帝就是伊斯兰教的真主,伊斯兰教也承认耶稣,只不过穆斯林认为耶稣和穆罕默德一样是先知而不是上帝。<!-- / message --><!-- sig --></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