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全球企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1:39:58
英国《金融时报》西蒙·伦敦(Simon London)

2005年11月11日 星期五


       9月30日,在北京的媒体聚集在中国最大个人电脑公司联想的总部。随着闪光灯频繁闪烁和摄像机镜头不停转动,联想总裁杨元庆宣布一项管理层重组决定,将公司半数高层职位授予美国、澳大利亚和印度裔的高管。


        杨元庆在2004年12月展示了自己的国际意向。当时,他宣布以17.5亿美元收购IBM个人电脑(PC)业务。该交易一举将联想从一家仅在中国销售的公司,变为一家海外销量占60%的国际集团。


[B]缔造中国首家科技跨国公司[/B]


       10个月后,这位41岁的电脑专家准备继续扩张。这项重组计划将缔造中国首家跨国科技公司。管理层将超越国界和时区限制,很少有公司尝试过这种方式。对于学习国际管理的学生来说,这种雄心令人惊叹。


        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退休教授、跨国管理权威克里斯多佛·巴利特(Christopher Bartlett)表示:“他们正试图迈出一大步。”


       全球最大个人电脑厂商的创建者兼总裁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措辞更加严厉:“这是行不通的。”


       无论联想成功与否,其影响都将远远超出个人电脑业。联想如获成功,必将鼓励其他中国企业加紧进行国际扩张。失败则将传递一个警示信号:尽管中国的新兴科技巨擘们拥有活力和雄心,但他们也许不具备管理全球最佳企业的技巧。


       传统观点认为,联想的前景不妙。学术研究已反复证明,多数大型并购都以失败告终。整合大型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似乎要超出所期望的业务规模或范围扩大所带来的效益。跨境交易的失败率甚至更高。


       不过,就像杨元庆很快指出的那样,每一宗交易都是独特的。联想曾出乎市场预料地将其在中国个人电脑市场份额提高到30%,从而占据主导地位。他认为联想能够再次成功:“我们是先驱。”


[B]只有一张白人面孔[/B]


       然而,其面临的挑战性质,在9月30日新闻发布会现场就有所显现。展现在记者面前的公司组织架构图表明,这是一家跨国团队。但在摄像机的耀眼灯光下,除了一位以外都是中国面孔。与杨元庆坐在同一排的有:新任全球供应链主管刘军、经验丰富的首席财务官马雪征、首席技术执行官贺志强、中国区总经理陈绍鹏、台式电脑业务主管吕岩。只有一位前任IBM高管坐在这一排的最边上,他就是比尔·麦特森(Bill Matson),现任联想人力资源主管。


        IBM 方面其他经理人的缺席或许是可以理解的。从北京飞抵纽约(联想有一个小规模的国际总部设在纽约,其美国高管中有许多常驻于此)需要13个小时,跨越12个时区。而要到达北卡罗莱纳州的罗利(前IBM业务的主要运营地),乘客必须在芝加哥转机,这就需要多花费几小时。在中美之间,为一次简短的新闻发布会—— 哪怕是一整天的会议——安排这样的行程都是不可能的。


       “你不可能只为了一天的会议就把人员都召集起来,因为你会为此花费一周时间。你必须做一周的打算,并试图避免占用每个人的周末时间。”弗兰·奥沙利文(Fran O’Sullivan)表示。在新管理架构下,她担任全球产品策略和发展主管。


       马特森与中国同事之间的区别,不仅仅在于他的白人特征和时差。他父亲就为IBM工作,祖父也是。马特森于1981年加入该公司。在收购交易之前,他为“蓝色巨人”服务了24年。


[B]打破铁饭碗[/B]


       在北京的联想营销及市场推广部主管李岚(Alice Li)则有另一番经历。在她不顾父母的坚决反对加入联想时,私营企业还被视作中国经济中一项高风险的事业。李岚在毕业时,被分配到一家国有企业工作。与这家科技新贵签约,意味着她将辞去那份单调但很有保障的工作。


         “我父母当时非常担心。他们告诉我不要‘打破手中的铁饭碗’,”她回忆道。


        李岚是中国城市新一代的代表。与联想中国管理团队中多数同事一样,她比较年轻,受过高等教育,而且来去匆匆。刘军今年36岁,陈绍鹏35岁。在收购IBM业务之前,这家中国最大科技公司员工的平均年龄为28岁。


       在交易宣布之前,IBM高管人员已花费数月来了解他们的新同事。整个2004年下半年,他们都在进行调研和磋商。但普通的IBM员工只能通过传言了解情况。交易于2004年12月8日公布,当时是罗利的午夜时分,因此多数IBM员工是在吃早饭时从新闻中得知这一消息的。


[B]惊动华盛顿[/B]


       华盛顿很多人士对此也深感震惊。游说者和政客们很快表示出担忧情绪,他们认为与中国产业发展有关的任何事情,均可能蕴含潜在的产业间谍行为。该交易经过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S)的冗长审查后,才获得批准。该委员会是极具影响力的团体,汇集了美国财政部、商务部、国务院、国防部和国土安全部的代表。


        收购交易公布11个月之后,华盛顿和罗利的震惊已经渐渐平息。尽管如此,也并非所有人都感到满意。在德国,劳动法规定IBM的雇员可以自愿决定是否转移至联想工作。结果,前IBM德国公司出现了人手短缺现象。奥沙利文承认,对前IBM日本业务不得不进行“过度管理”,使其适应公司已归属中国的概念。


       一些政客也保持着警觉。“我认为联想不会遇到布什政府的敌意,但国会不会很快接受这一交易。”美国对外贸易委员会(National Foreign Trade Council)主席比尔·赖因施(Bill Reinsch)表示。该委员会是一个总部位于华盛顿的游说团体。


       然而,在 IBM前任高管人员中,却似乎存在着真正的热情。个人电脑业务并非集团战略核心,这在IBM内部早已不是秘密。比尔·欧文斯(Bill Owens)承认:“作为IBM的一部分,我们被戴上了手铐,因为说实话,IBM并不愿意投资这种利润相对较低的业务。”在重新整合的管理架构中,他担任服务与支持部门主管。


       现在,手铐卸掉了。对于中国企业与美国企业整合面临的诸多挑战,杨元庆明确表示,他想与市场领袖戴尔(Dell)和惠普(Hewlett-Packard)相抗衡。中国是全球个人电脑业的制造中心,也是发展最为迅速的市场。通过结合联想在中国的实力和前IBM部门的国际运作诀窍,杨元庆相信他能营造出强大的第三大个人电脑企业。


        现年62岁的印度裔澳大利亚人拉维·马尔瓦哈(Ravi Marwaha)负责全球销售业务。他指出:“我在IBM度过了36年。我本可以轻松地退休。为什么我还留在这儿?因为这里令人振奋。”


译者/梁艳梅 梁鸥 徐柳英国《金融时报》西蒙·伦敦(Simon London)

2005年11月11日 星期五


       9月30日,在北京的媒体聚集在中国最大个人电脑公司联想的总部。随着闪光灯频繁闪烁和摄像机镜头不停转动,联想总裁杨元庆宣布一项管理层重组决定,将公司半数高层职位授予美国、澳大利亚和印度裔的高管。


        杨元庆在2004年12月展示了自己的国际意向。当时,他宣布以17.5亿美元收购IBM个人电脑(PC)业务。该交易一举将联想从一家仅在中国销售的公司,变为一家海外销量占60%的国际集团。


[B]缔造中国首家科技跨国公司[/B]


       10个月后,这位41岁的电脑专家准备继续扩张。这项重组计划将缔造中国首家跨国科技公司。管理层将超越国界和时区限制,很少有公司尝试过这种方式。对于学习国际管理的学生来说,这种雄心令人惊叹。


        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退休教授、跨国管理权威克里斯多佛·巴利特(Christopher Bartlett)表示:“他们正试图迈出一大步。”


       全球最大个人电脑厂商的创建者兼总裁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措辞更加严厉:“这是行不通的。”


       无论联想成功与否,其影响都将远远超出个人电脑业。联想如获成功,必将鼓励其他中国企业加紧进行国际扩张。失败则将传递一个警示信号:尽管中国的新兴科技巨擘们拥有活力和雄心,但他们也许不具备管理全球最佳企业的技巧。


       传统观点认为,联想的前景不妙。学术研究已反复证明,多数大型并购都以失败告终。整合大型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似乎要超出所期望的业务规模或范围扩大所带来的效益。跨境交易的失败率甚至更高。


       不过,就像杨元庆很快指出的那样,每一宗交易都是独特的。联想曾出乎市场预料地将其在中国个人电脑市场份额提高到30%,从而占据主导地位。他认为联想能够再次成功:“我们是先驱。”


[B]只有一张白人面孔[/B]


       然而,其面临的挑战性质,在9月30日新闻发布会现场就有所显现。展现在记者面前的公司组织架构图表明,这是一家跨国团队。但在摄像机的耀眼灯光下,除了一位以外都是中国面孔。与杨元庆坐在同一排的有:新任全球供应链主管刘军、经验丰富的首席财务官马雪征、首席技术执行官贺志强、中国区总经理陈绍鹏、台式电脑业务主管吕岩。只有一位前任IBM高管坐在这一排的最边上,他就是比尔·麦特森(Bill Matson),现任联想人力资源主管。


        IBM 方面其他经理人的缺席或许是可以理解的。从北京飞抵纽约(联想有一个小规模的国际总部设在纽约,其美国高管中有许多常驻于此)需要13个小时,跨越12个时区。而要到达北卡罗莱纳州的罗利(前IBM业务的主要运营地),乘客必须在芝加哥转机,这就需要多花费几小时。在中美之间,为一次简短的新闻发布会—— 哪怕是一整天的会议——安排这样的行程都是不可能的。


       “你不可能只为了一天的会议就把人员都召集起来,因为你会为此花费一周时间。你必须做一周的打算,并试图避免占用每个人的周末时间。”弗兰·奥沙利文(Fran O’Sullivan)表示。在新管理架构下,她担任全球产品策略和发展主管。


       马特森与中国同事之间的区别,不仅仅在于他的白人特征和时差。他父亲就为IBM工作,祖父也是。马特森于1981年加入该公司。在收购交易之前,他为“蓝色巨人”服务了24年。


[B]打破铁饭碗[/B]


       在北京的联想营销及市场推广部主管李岚(Alice Li)则有另一番经历。在她不顾父母的坚决反对加入联想时,私营企业还被视作中国经济中一项高风险的事业。李岚在毕业时,被分配到一家国有企业工作。与这家科技新贵签约,意味着她将辞去那份单调但很有保障的工作。


         “我父母当时非常担心。他们告诉我不要‘打破手中的铁饭碗’,”她回忆道。


        李岚是中国城市新一代的代表。与联想中国管理团队中多数同事一样,她比较年轻,受过高等教育,而且来去匆匆。刘军今年36岁,陈绍鹏35岁。在收购IBM业务之前,这家中国最大科技公司员工的平均年龄为28岁。


       在交易宣布之前,IBM高管人员已花费数月来了解他们的新同事。整个2004年下半年,他们都在进行调研和磋商。但普通的IBM员工只能通过传言了解情况。交易于2004年12月8日公布,当时是罗利的午夜时分,因此多数IBM员工是在吃早饭时从新闻中得知这一消息的。


[B]惊动华盛顿[/B]


       华盛顿很多人士对此也深感震惊。游说者和政客们很快表示出担忧情绪,他们认为与中国产业发展有关的任何事情,均可能蕴含潜在的产业间谍行为。该交易经过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S)的冗长审查后,才获得批准。该委员会是极具影响力的团体,汇集了美国财政部、商务部、国务院、国防部和国土安全部的代表。


        收购交易公布11个月之后,华盛顿和罗利的震惊已经渐渐平息。尽管如此,也并非所有人都感到满意。在德国,劳动法规定IBM的雇员可以自愿决定是否转移至联想工作。结果,前IBM德国公司出现了人手短缺现象。奥沙利文承认,对前IBM日本业务不得不进行“过度管理”,使其适应公司已归属中国的概念。


       一些政客也保持着警觉。“我认为联想不会遇到布什政府的敌意,但国会不会很快接受这一交易。”美国对外贸易委员会(National Foreign Trade Council)主席比尔·赖因施(Bill Reinsch)表示。该委员会是一个总部位于华盛顿的游说团体。


       然而,在 IBM前任高管人员中,却似乎存在着真正的热情。个人电脑业务并非集团战略核心,这在IBM内部早已不是秘密。比尔·欧文斯(Bill Owens)承认:“作为IBM的一部分,我们被戴上了手铐,因为说实话,IBM并不愿意投资这种利润相对较低的业务。”在重新整合的管理架构中,他担任服务与支持部门主管。


       现在,手铐卸掉了。对于中国企业与美国企业整合面临的诸多挑战,杨元庆明确表示,他想与市场领袖戴尔(Dell)和惠普(Hewlett-Packard)相抗衡。中国是全球个人电脑业的制造中心,也是发展最为迅速的市场。通过结合联想在中国的实力和前IBM部门的国际运作诀窍,杨元庆相信他能营造出强大的第三大个人电脑企业。


        现年62岁的印度裔澳大利亚人拉维·马尔瓦哈(Ravi Marwaha)负责全球销售业务。他指出:“我在IBM度过了36年。我本可以轻松地退休。为什么我还留在这儿?因为这里令人振奋。”


译者/梁艳梅 梁鸥 徐柳
<P>我们要走的路还很远,加油!</P>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的是创造。
这仅仅是个开始,联想还有很长有路要走,希望这能成为国人支持国货的一个契机!
祝愿联想成功 希望有更多企业能走出去 做大做强 我最希望奇瑞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