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六”上天,“自主创新”落实zzz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6 04:42:53
“神六”上天,“自主创新”落实


        “神舟六号”开始“太空之旅”的前一天,也就是2005年10月11日的下午,中共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北京闭幕。随后发表的“会议公报”强调,今后中国将立足“科学发展,自主创新”。

      航天领域所取得的“科技成就”的确振奋人心,然而地面上的中国,在诸多领域内,科技的“自主创新”不尽如人意。为此,国家正在修正的科技战略及“十一五规划”,均把自主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
  
力推创新的三个理由


一是我们的发展模式在发展过程中暴露了问题

         从1980年开始,我国提出GDP维持40年每年以7%的速度增长,至2020年实现再翻一番的目标。然而,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利用土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来实现。“发展是硬道理”不等同于“增长是硬道理”。

第二个理由能源短缺

      2004年我国综合能源消耗相当于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
前不久,“长三角”经济首次出现的整体增速“滑落”为人们敲响了警钟:靠拼土地、拼劳力、拼投资的外延式增长方式,已难以再支撑经济持续高速前行。
2004年国内有290个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国家标准,119个城市超过三级标准,50个城市的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不足50%,部分城市饮用水水质达不到标准。正可谓“竭泽而渔”。

第三个理由国际竞争的压力

      美国创意,日本设计,韩国研发,中国制造。中国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强国,生产的产品不仅低附加值,还由此引发了不少国际贸易争端。

             跨国公司普遍把知识产权当成限制竞争、垄断市场的工具。近年发生的思科诉华为、通用诉奇瑞、英特尔诉东进等一系列知识产权纠纷案表明,知识产权滥用已严重影响国内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努力,而目前我国尚无应对这方面的法律规定,缺乏对民族品牌的保护。

           在技术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一等奖连续几年空缺,缺乏突破性成就。在产业领域,目前我国发明专利的数量仅为美国、日本的1/30,韩国的1/4。 近15年来,外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在我国申请发明专利的比例是6.4比1。外国企业在我国申请专利的比例在信息领域占90%,计算机领域占70%,医药领域占60.5%,生物领域占87.3%,通讯领域占92.2%。



            “创新能力缺失”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压迫”着中央高层领导的神经.   最近,胡锦涛主持政治局会议,会议明确今后15年中国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按这份“中长期规划”的部署,中国将选出10~20个重大课题,每个课题给予高达100亿的经费资助。这个资助额度,即使在国际上都堪称巨资。

重新发现深圳

      13部委的“创新政策调研组”为何选择深圳?今年1月,温总理在深圳调研后曾说:“深圳绝不单是广东的深圳、深圳的深圳,而是全国的深圳。”

     深圳正在从“速度深圳”转向“效益深圳”。深圳是一个创新型企业高度密集的区域、创新型人才高度密集的区域、创新成果高度密集的区域。深圳全市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在企业,全市90%以上的研究开发人员在企业,全市研发经费的90%以上来自于企业,全市90%的专利是由企业申请的。

       在通信、医疗设备和电池等高科技行业,深圳已经占据了全国行业技术领域的制高点和大规模的市场份额。这里所说的创新型人才,指那些真正能够把握技术创新方向并组织实施技术创新的企业家。

      从创新成果上看,大批居于全国行业领先地位的本土科技型企业的崛起就是最宝贵的成果,而且专利申请和授权量都飞速提升,专利申请量已经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一个缺乏研究院校资源的城市能取得如此成就,令人惊奇。


   自主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

         中国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及创新的资金投入偏低。在发达国家,通常是引进1美元的技术,要花2~4美元的投资来消化吸收。我国该项资金的比例偏低,以2001年为例,消化吸收经费仅相当于引进经费的6.87%;没有足够的消化吸收资金作保证,就很难谈自主开发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我国无论在产学研之间、部门之间和军民之间,还是在科技系统内部,体制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仍然存在,分散、重复现象相当严重。没有一个合理的顶层设计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国家应加强综合协调能力,充分体现国家战略意志。只有这样,中国的形象才能真正被提升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神六”上天,“自主创新”落实


        “神舟六号”开始“太空之旅”的前一天,也就是2005年10月11日的下午,中共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北京闭幕。随后发表的“会议公报”强调,今后中国将立足“科学发展,自主创新”。

      航天领域所取得的“科技成就”的确振奋人心,然而地面上的中国,在诸多领域内,科技的“自主创新”不尽如人意。为此,国家正在修正的科技战略及“十一五规划”,均把自主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
  
力推创新的三个理由


一是我们的发展模式在发展过程中暴露了问题

         从1980年开始,我国提出GDP维持40年每年以7%的速度增长,至2020年实现再翻一番的目标。然而,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利用土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来实现。“发展是硬道理”不等同于“增长是硬道理”。

第二个理由能源短缺

      2004年我国综合能源消耗相当于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
前不久,“长三角”经济首次出现的整体增速“滑落”为人们敲响了警钟:靠拼土地、拼劳力、拼投资的外延式增长方式,已难以再支撑经济持续高速前行。
2004年国内有290个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国家标准,119个城市超过三级标准,50个城市的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不足50%,部分城市饮用水水质达不到标准。正可谓“竭泽而渔”。

第三个理由国际竞争的压力

      美国创意,日本设计,韩国研发,中国制造。中国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强国,生产的产品不仅低附加值,还由此引发了不少国际贸易争端。

             跨国公司普遍把知识产权当成限制竞争、垄断市场的工具。近年发生的思科诉华为、通用诉奇瑞、英特尔诉东进等一系列知识产权纠纷案表明,知识产权滥用已严重影响国内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努力,而目前我国尚无应对这方面的法律规定,缺乏对民族品牌的保护。

           在技术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一等奖连续几年空缺,缺乏突破性成就。在产业领域,目前我国发明专利的数量仅为美国、日本的1/30,韩国的1/4。 近15年来,外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在我国申请发明专利的比例是6.4比1。外国企业在我国申请专利的比例在信息领域占90%,计算机领域占70%,医药领域占60.5%,生物领域占87.3%,通讯领域占92.2%。



            “创新能力缺失”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压迫”着中央高层领导的神经.   最近,胡锦涛主持政治局会议,会议明确今后15年中国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按这份“中长期规划”的部署,中国将选出10~20个重大课题,每个课题给予高达100亿的经费资助。这个资助额度,即使在国际上都堪称巨资。

重新发现深圳

      13部委的“创新政策调研组”为何选择深圳?今年1月,温总理在深圳调研后曾说:“深圳绝不单是广东的深圳、深圳的深圳,而是全国的深圳。”

     深圳正在从“速度深圳”转向“效益深圳”。深圳是一个创新型企业高度密集的区域、创新型人才高度密集的区域、创新成果高度密集的区域。深圳全市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在企业,全市90%以上的研究开发人员在企业,全市研发经费的90%以上来自于企业,全市90%的专利是由企业申请的。

       在通信、医疗设备和电池等高科技行业,深圳已经占据了全国行业技术领域的制高点和大规模的市场份额。这里所说的创新型人才,指那些真正能够把握技术创新方向并组织实施技术创新的企业家。

      从创新成果上看,大批居于全国行业领先地位的本土科技型企业的崛起就是最宝贵的成果,而且专利申请和授权量都飞速提升,专利申请量已经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一个缺乏研究院校资源的城市能取得如此成就,令人惊奇。


   自主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

         中国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及创新的资金投入偏低。在发达国家,通常是引进1美元的技术,要花2~4美元的投资来消化吸收。我国该项资金的比例偏低,以2001年为例,消化吸收经费仅相当于引进经费的6.87%;没有足够的消化吸收资金作保证,就很难谈自主开发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我国无论在产学研之间、部门之间和军民之间,还是在科技系统内部,体制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仍然存在,分散、重复现象相当严重。没有一个合理的顶层设计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国家应加强综合协调能力,充分体现国家战略意志。只有这样,中国的形象才能真正被提升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