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主创新现状的六点隐忧和一点意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02:38:23
对自主创新现状的六点隐忧和一点意见

自主创新对一个国家的意义是毋须讳言的,特别是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资源少又长期靠精放式经营实现经济增长的国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两高一低(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只能建立在员工低工资低福利的基础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法制的完善,这种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在这种情况下,自主创新就成为民族企业的必然选择,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抉择。
自主创新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知识创新,二是技术创新。不管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其核心都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而自主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又在于创新体系建设。长期以来,因体制所限,我国的企业与科研机构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科研院所的人才与技术优势由于缺乏合作对象而得不到发挥,而企业却苦于无技术来源和技术人才。中央确立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自主创新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证。
自主创新的成败,关系到我国是成为一个掌控高新技术、占据上游高价值产业链的独立自主的大国,还是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一个处处受制于人、位于产业链下游最低端的代理加工厂。神舟飞船和歼10飞机,充分说明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们都是自主创新的产物,也借鉴了国外很多技术成果。如果没有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和产品,就不可能有技术交流,更不可能有平等的技术合作。这么多年来市场换技术的惨痛教训,充分说明了没有自主技术就总会落后挨打。运十最大的教训,就是我们丢掉了这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平台,忘记了“两条腿走路”。一旦失去了,我们就彻底丢掉了话语权,大飞机计划也就成为一个泡影。与其说这是国外的蓄意谋杀,还不如说是我们对跨国巨头缺乏必要的警惕。忽视自主技术一味求新求洋,让我们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十一五提出把自主创新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是党中央无比英明正确的决策。
没有技术独立就没有经济独立、政治独立,这是兰德公司的名言。自主创新的意义,不在于我们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是否多收了三五斗,而在于我们是否拥有能多收三五斗的权利。自主创新不仅仅是一项经济任务,也不仅仅是一项科技任务,更不仅仅是一项政治任务,它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基本任务。这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近年来,自主创新结出了不少硕果,形势喜人。但在繁荣的背后,笔者有六点隐忧:
一是自主创新喜讯不断,国产装备却弃之不用。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是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和动力源,是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法宝。通俗的说,装备制造业就是“生产生产资料的行业”,欧洲国家称之为“资本货物制造业”。我国正处在重化工业的中期阶段,正是装备制造业发挥中坚力量的绝好时机 。
一旦企业不用本国制造的装备,自主创新就无从谈起,只能走“引进——落后——再引进”的老路,国家的经济安全也就得不到保障。既然如此重要,企业现状又是怎样的呢?现状是:在支持国产装备方面,小企业比大企业好,民营的比国有的好,竞争型企业比垄断型企业好,甚至一些外国企业比本国企业还好。我们一些大型设备早就出口到国外甚至是发达国家,国内企业却避而不用。越是大型的垄断的企业,就越喜欢用进口设备。
众所周知,这几年国家上马了不少重大工程。这些工程的业主都是国有企业,用的是国家资金,理应支持中央决策,带头使用国货。但事实上它们基本使用进口设备,国产设备不过是点缀。为了应付政策和媒体,它们常采用两种方式变相隐性进口:一是使用跨国公司在中国生产的设备,这种设备根本就无国产化自主化可言。二是购买设备时指定其中必须有多少进口核心部件,搞得装备制造业企业苦不堪言。国有企业在理论上本该是支持国产装备的主力军,现实中却是进口设备的主力军。《中国工业报》为此进行了《国产装备何以不用》的专题报道,种种奇怪现象只能用八个字形容:触目惊心、难以置信!
二、有些地区认识还不到位,重视得还不够。
从全国情况看,凡是装备制造业发达的地区,对自主创新都相当重视。绝大多数装备制造业、工业欠发达地区,也很重视自主创新。但有些地区只是走个场,发个文件,就没有下文了。
自主创新的主体在企业,实质在人才,但不可能脱离政府的大力支持。没有政府的配套政策、牵针引线、出谋划策,也许在长期内依然会有个别大企业出现,但绝对不可能在短期内涌现大量产业群产业链(日本和韩国的工业崛起,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果说自主创新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那么某个领域行业的自主创新就是地方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的意志体现。但现实是有些地方依然热衷于招商引资,热衷于短期效应,热衷于政绩工程,对自主创新支持不够,精于算小帐不知算大帐。殊不知,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工业农业的未来,也就没有国家民族的未来。
三、必须防止企业对某些产品的过度包装。
有些产品明明技术水平一般,加上一大堆华而不实的功能,就打上了“自主创新”的标签,但在实质功能上并没有突破。或者是稍作改动,再换一个名字,就宣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了。这种只是平行发展却没有纵深的产品,是很难长期占领市场的。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这样的创新没有意义。
目前技术来源来自于国内的占60.6%,来自国外的占39.4%。实事求是的讲,我们的技术创新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然非常薄弱,份额既不大技术也不强。虽然自主开发的产品增加了(从43%提高到60.6%),但有相当一部分的水平和性能不是世界先进水平的。创新类型还不属于重大创新,基本属于实用改进型,原始创新更少。虽然对国外的技术依附减少了(从57%降到39.4%),但更多的原因还是因为企业大量采用了发达国家已经摒弃的比较落后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而不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果。
四、警惕企业和科研机构在自主创新中弄虚作假。
汉芯事件的教训非常深刻,中国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成为工业强国科技强国。自主创新需要实实在在的甘居寂寞默默工作,而不是脑子发热乱放卫星。现在自主创新的成果很多,我们掌握的关键技术也不少,但还有一些问题:中国95%的企业不搞研发,哪来这么多自主创新?我们的技术储备还很缺乏,没有技术储备哪来自主创新?我国的加工工业仍很薄弱,怎么可能有那么多高精尖工艺的自主创新?不能排除一些企业和科研机构为了经济因素和宣传需要,不惜弄虚作假的可能性。
五、基础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缺乏,是自主创新的瓶颈。
从某种程度上说,自主创新不在于工厂出了多少成果,而在于实验室出了多少科学家。科学研为一体,企业成了创新的龙头,但企业本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没有一批世界领先的研究性大学和科研机构,技术创新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21世纪科学与技术发展日益融合,呈现出“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的明显特点,科学与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之间的关联越来越紧密。在高精尖领域,基础研究的水平,往往决定着技术创新的水平。目前自主创新的最大困难还不是人才,那只能算是软肋。最大的困难是基础科学、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究非常薄弱,这才是真正的瓶颈,而且短期内无法改变。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基础科学、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究力量是比较雄厚的,缺乏是应用技术研究,实验室到工厂的过程太缓慢。现在是倒过来了,应用技术发展很快,“明天的、后天的”东西很少。因为急功近利,很多人不愿意从事基础科学、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究;而从事基础科学、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究人员的待遇很差,又使更多的年青人忘而却步。如此的恶性循环,使得我国的重大技术成果越来越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基础科学、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究上欠了很多帐。唯一的补救方法就是奋起直追,科学面前没有捷径可走。经过这么多的改革开放,我们也已有雄厚的财力来扶持基础科学、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究。
六、大型民族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不能任由外资并购。
目前国家在大型国企和民营企业投入了不少科技资金,也出了不少成果。但一旦被外资并购,一切努力就会付之东流。应该广泛进行股份制置换和公私合营,国家确保在国企民企中拥有一股“黄金权”。既可以对国家投入的专项资金进行监督,又可以遏制外资觊觎的野心。一个好的制度设计,可以让我们少走不少弯路。我们相信企业家的良心,我们更相信法治法制。
事实上,为了防止跨国巨头的垄断,从俄罗斯到委内瑞拉,无不加快了国有化的步伐。虽然其做法值得商榷,但它们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决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不能低估外资的能量,已知有21个领域的外资企业(或是有外资背景)近乎形成了垄断。不知道的还有多少?徐工并购案与其说是外资在试探我们的底线,还不如说是外国资本家们在考验我们自主创新的决心。一个国有企业好不容易做大了,却仍然要让外资染指。企业是自主创新了,国家如何保障企业的利益?如何保卫自主创新成果?如何保证经济安全?卖自主创新平台是不是与自主创新抉择背道而驰?如果徐工并购案最终还是批准,那将是对国人民族自豪感、企业自主创新努力的一次重大打击。谁都不希望徐工变成第二个西北轴承厂,但这就是外资的模式。我们吃的苦头还少吗?为何总要失去之后才知道珍惜?
再谈谈一点意见:
产品国产化率已越来越不能准确反映产品设备的自主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核心知识产权缺失的事实。建议引进“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这一概念,我们究竟在核心知识产权上掌握多少就比较直观了。再设想一种概念,姑且叫做“零部件价值指数”。假设一件重大设备由10000个部件组成,国内能生产9000件,占设备费用的45%,其中200件是核心部件,占核心部件费用的10%。进口或变相进口1000件,占设备费用的55%,核心部件800件,占核心部件费用的90%。那么国产化率是90%,核心部件国产化率为200/200+800=20%。国产零部件价值指数为45/90=0.5,进口零部件价值指数为55/10=5.5。国产核心零部件价值指数为10/20=0.5,进口核心零部件价值指数为90/80=1.125。我以为,这样可以比较直观的反映我们的差距。(以上只是本人的一种设想,有很多细节还没完善。但如果国产部件与进口部件等值,那么不管进口多少,国产零部件价值指数都应当为1。另外它建立在先进产品一定会卖高价的假设上(国外恶意倾销时失效),并不能准确反映知识产权的含量。)对自主创新现状的六点隐忧和一点意见

自主创新对一个国家的意义是毋须讳言的,特别是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资源少又长期靠精放式经营实现经济增长的国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两高一低(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只能建立在员工低工资低福利的基础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法制的完善,这种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在这种情况下,自主创新就成为民族企业的必然选择,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抉择。
自主创新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知识创新,二是技术创新。不管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其核心都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而自主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又在于创新体系建设。长期以来,因体制所限,我国的企业与科研机构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科研院所的人才与技术优势由于缺乏合作对象而得不到发挥,而企业却苦于无技术来源和技术人才。中央确立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自主创新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证。
自主创新的成败,关系到我国是成为一个掌控高新技术、占据上游高价值产业链的独立自主的大国,还是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一个处处受制于人、位于产业链下游最低端的代理加工厂。神舟飞船和歼10飞机,充分说明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们都是自主创新的产物,也借鉴了国外很多技术成果。如果没有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和产品,就不可能有技术交流,更不可能有平等的技术合作。这么多年来市场换技术的惨痛教训,充分说明了没有自主技术就总会落后挨打。运十最大的教训,就是我们丢掉了这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平台,忘记了“两条腿走路”。一旦失去了,我们就彻底丢掉了话语权,大飞机计划也就成为一个泡影。与其说这是国外的蓄意谋杀,还不如说是我们对跨国巨头缺乏必要的警惕。忽视自主技术一味求新求洋,让我们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十一五提出把自主创新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是党中央无比英明正确的决策。
没有技术独立就没有经济独立、政治独立,这是兰德公司的名言。自主创新的意义,不在于我们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是否多收了三五斗,而在于我们是否拥有能多收三五斗的权利。自主创新不仅仅是一项经济任务,也不仅仅是一项科技任务,更不仅仅是一项政治任务,它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基本任务。这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近年来,自主创新结出了不少硕果,形势喜人。但在繁荣的背后,笔者有六点隐忧:
一是自主创新喜讯不断,国产装备却弃之不用。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是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和动力源,是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法宝。通俗的说,装备制造业就是“生产生产资料的行业”,欧洲国家称之为“资本货物制造业”。我国正处在重化工业的中期阶段,正是装备制造业发挥中坚力量的绝好时机 。
一旦企业不用本国制造的装备,自主创新就无从谈起,只能走“引进——落后——再引进”的老路,国家的经济安全也就得不到保障。既然如此重要,企业现状又是怎样的呢?现状是:在支持国产装备方面,小企业比大企业好,民营的比国有的好,竞争型企业比垄断型企业好,甚至一些外国企业比本国企业还好。我们一些大型设备早就出口到国外甚至是发达国家,国内企业却避而不用。越是大型的垄断的企业,就越喜欢用进口设备。
众所周知,这几年国家上马了不少重大工程。这些工程的业主都是国有企业,用的是国家资金,理应支持中央决策,带头使用国货。但事实上它们基本使用进口设备,国产设备不过是点缀。为了应付政策和媒体,它们常采用两种方式变相隐性进口:一是使用跨国公司在中国生产的设备,这种设备根本就无国产化自主化可言。二是购买设备时指定其中必须有多少进口核心部件,搞得装备制造业企业苦不堪言。国有企业在理论上本该是支持国产装备的主力军,现实中却是进口设备的主力军。《中国工业报》为此进行了《国产装备何以不用》的专题报道,种种奇怪现象只能用八个字形容:触目惊心、难以置信!
二、有些地区认识还不到位,重视得还不够。
从全国情况看,凡是装备制造业发达的地区,对自主创新都相当重视。绝大多数装备制造业、工业欠发达地区,也很重视自主创新。但有些地区只是走个场,发个文件,就没有下文了。
自主创新的主体在企业,实质在人才,但不可能脱离政府的大力支持。没有政府的配套政策、牵针引线、出谋划策,也许在长期内依然会有个别大企业出现,但绝对不可能在短期内涌现大量产业群产业链(日本和韩国的工业崛起,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果说自主创新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那么某个领域行业的自主创新就是地方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的意志体现。但现实是有些地方依然热衷于招商引资,热衷于短期效应,热衷于政绩工程,对自主创新支持不够,精于算小帐不知算大帐。殊不知,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工业农业的未来,也就没有国家民族的未来。
三、必须防止企业对某些产品的过度包装。
有些产品明明技术水平一般,加上一大堆华而不实的功能,就打上了“自主创新”的标签,但在实质功能上并没有突破。或者是稍作改动,再换一个名字,就宣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了。这种只是平行发展却没有纵深的产品,是很难长期占领市场的。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这样的创新没有意义。
目前技术来源来自于国内的占60.6%,来自国外的占39.4%。实事求是的讲,我们的技术创新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然非常薄弱,份额既不大技术也不强。虽然自主开发的产品增加了(从43%提高到60.6%),但有相当一部分的水平和性能不是世界先进水平的。创新类型还不属于重大创新,基本属于实用改进型,原始创新更少。虽然对国外的技术依附减少了(从57%降到39.4%),但更多的原因还是因为企业大量采用了发达国家已经摒弃的比较落后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而不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果。
四、警惕企业和科研机构在自主创新中弄虚作假。
汉芯事件的教训非常深刻,中国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成为工业强国科技强国。自主创新需要实实在在的甘居寂寞默默工作,而不是脑子发热乱放卫星。现在自主创新的成果很多,我们掌握的关键技术也不少,但还有一些问题:中国95%的企业不搞研发,哪来这么多自主创新?我们的技术储备还很缺乏,没有技术储备哪来自主创新?我国的加工工业仍很薄弱,怎么可能有那么多高精尖工艺的自主创新?不能排除一些企业和科研机构为了经济因素和宣传需要,不惜弄虚作假的可能性。
五、基础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缺乏,是自主创新的瓶颈。
从某种程度上说,自主创新不在于工厂出了多少成果,而在于实验室出了多少科学家。科学研为一体,企业成了创新的龙头,但企业本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没有一批世界领先的研究性大学和科研机构,技术创新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21世纪科学与技术发展日益融合,呈现出“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的明显特点,科学与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之间的关联越来越紧密。在高精尖领域,基础研究的水平,往往决定着技术创新的水平。目前自主创新的最大困难还不是人才,那只能算是软肋。最大的困难是基础科学、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究非常薄弱,这才是真正的瓶颈,而且短期内无法改变。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基础科学、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究力量是比较雄厚的,缺乏是应用技术研究,实验室到工厂的过程太缓慢。现在是倒过来了,应用技术发展很快,“明天的、后天的”东西很少。因为急功近利,很多人不愿意从事基础科学、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究;而从事基础科学、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究人员的待遇很差,又使更多的年青人忘而却步。如此的恶性循环,使得我国的重大技术成果越来越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基础科学、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究上欠了很多帐。唯一的补救方法就是奋起直追,科学面前没有捷径可走。经过这么多的改革开放,我们也已有雄厚的财力来扶持基础科学、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究。
六、大型民族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不能任由外资并购。
目前国家在大型国企和民营企业投入了不少科技资金,也出了不少成果。但一旦被外资并购,一切努力就会付之东流。应该广泛进行股份制置换和公私合营,国家确保在国企民企中拥有一股“黄金权”。既可以对国家投入的专项资金进行监督,又可以遏制外资觊觎的野心。一个好的制度设计,可以让我们少走不少弯路。我们相信企业家的良心,我们更相信法治法制。
事实上,为了防止跨国巨头的垄断,从俄罗斯到委内瑞拉,无不加快了国有化的步伐。虽然其做法值得商榷,但它们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决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不能低估外资的能量,已知有21个领域的外资企业(或是有外资背景)近乎形成了垄断。不知道的还有多少?徐工并购案与其说是外资在试探我们的底线,还不如说是外国资本家们在考验我们自主创新的决心。一个国有企业好不容易做大了,却仍然要让外资染指。企业是自主创新了,国家如何保障企业的利益?如何保卫自主创新成果?如何保证经济安全?卖自主创新平台是不是与自主创新抉择背道而驰?如果徐工并购案最终还是批准,那将是对国人民族自豪感、企业自主创新努力的一次重大打击。谁都不希望徐工变成第二个西北轴承厂,但这就是外资的模式。我们吃的苦头还少吗?为何总要失去之后才知道珍惜?
再谈谈一点意见:
产品国产化率已越来越不能准确反映产品设备的自主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核心知识产权缺失的事实。建议引进“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这一概念,我们究竟在核心知识产权上掌握多少就比较直观了。再设想一种概念,姑且叫做“零部件价值指数”。假设一件重大设备由10000个部件组成,国内能生产9000件,占设备费用的45%,其中200件是核心部件,占核心部件费用的10%。进口或变相进口1000件,占设备费用的55%,核心部件800件,占核心部件费用的90%。那么国产化率是90%,核心部件国产化率为200/200+800=20%。国产零部件价值指数为45/90=0.5,进口零部件价值指数为55/10=5.5。国产核心零部件价值指数为10/20=0.5,进口核心零部件价值指数为90/80=1.125。我以为,这样可以比较直观的反映我们的差距。(以上只是本人的一种设想,有很多细节还没完善。但如果国产部件与进口部件等值,那么不管进口多少,国产零部件价值指数都应当为1。另外它建立在先进产品一定会卖高价的假设上(国外恶意倾销时失效),并不能准确反映知识产权的含量。)
国家应该改换研发的思路,直接把研究课题挂靠到企业,强迫高校和研究所和企业联合。高校等研究力量不能单独申请课题,要和企业一同申请,研究经费由国家和企业分担。企业要花自己的钱是很心疼的,所以会有效的监督高校的研发效果,避免了高校研发的虚假行为。而高校为了在申请课题的时候得到企业的支持,必须要切合实际来做研发,也避免了搞那些虚张声势华而不实的东西。
上面都没有说到点子上,真正原因是当局根本不需要自主创新,大会小会上讲,都是骗人的。

国家不强调的,比如贪污,垄断,资源掠夺性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才是真正来钱的道。

千万不要相信政府,否则亏死你。
  楼主还是老问题.........排版..........
其实也不完全是骗人的,所谓的“自主创新”不过是对于某些利益集团的一种分配方式而已,或者说,是一种用来打击别人的武器。比如“荣耻”和“代表”之争,那就是一个站队,表忠心的问题。
原帖由 拧发条鸟 于 2007-3-5 17:56 发表
上面都没有说到点子上,真正原因是当局根本不需要自主创新,大会小会上讲,都是骗人的。

国家不强调的,比如贪污,垄断,资源掠夺性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才是真正来钱的道。

千万不要相信政府,否则亏死你。


呵呵,政府不是一个人的。从国家利益的角度,站在最高位的人更明白自主创新对于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意义。因为位高权重的人什么都已经得到了,站在那个地方自然就可以考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了,犹如比尔盖茨现在醉心于慈善事业一样。问题在于下面真正能干活的不是这样想。所以不要指望什么责任感使命感让下面的人干活,要靠经济杠杆来调节。
原帖由 yaoyuan7310 于 2007-3-5 16:20 发表
国家应该改换研发的思路,直接把研究课题挂靠到企业,强迫高校和研究所和企业联合。高校等研究力量不能单独申请课题,要和企业一同申请,研究经费由国家和企业分担。企业要花自己的钱是很心疼的,所以会有效的监 ...

顶老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