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谈高考名额调拨:北京资源最丰富却不出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6:14:16
  【解局】高考名额跨省调拨的逻辑

  高考一事,最近沸沸扬扬。

  4月25日,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给各地教育部门发出了一则通知:做好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编制和管理工作。这份通知有4个附件:一,2016年各地、各部门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二,2016年“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实施方案;三,2016年部分地区跨省生源计划调控方案;四,2016年分学校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报送表式。

  其中的第三个表格,引发了湖北、江苏等地家长们的愤怒。

  事件

  我们先试着厘清事情的经过,也试着厘清教育部门的逻辑。

  按照教育部的这份计划,12个省区市要进行“生源计划调出”,10个省区进行“生源计划调入”。生源计划调出,就意味着本省的省属高校在招生时,要在生源调入省份投放更多的名额。

  调出的是: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湖北、陕西、青海;调入的是:山西、江西、河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在调出计划中,最多的是湖北、江苏两省,分别是4万个和3.8万个。



  为什么会这么做?

  逻辑

  教育部、江苏和湖北两省的教育厅已经分别出来回应过这件事。其逻辑归结起来就是:调出生源计划的名额,是因为这些省份的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升学压力较小,因此,为了缩小一些录取率低的省份同全国平均水准的差距,就需要进行调拨。

  换句话说,这一调拨,是一种“平衡”:平衡各地的高考“压力”。在教育部门看来,这种压力主要体现在“录取率”上。

  去年全国的录取率是多少?74.3%(包括本科和专科)。其中,各地则有高有低。比如2015年,山西的整体录取率是77%,江苏则是88.8%,湖北87%,有些地方也可以达到90%以上。

  教育部此次举动的主要遵照,是2014年国务院的一份促进教育公平的意见,该意见指出,到2017年,争取全国录取率最低的地方,也跟全国平均水准之差不超过3个百分点。而在2010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达到15.3个百分点。

  现在,每个省份的教育资源基本是固定的;要提高某个省份的录取率,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其他省份的高校招更多本省的人。而那些报考人员减少的省份,即使拿出一些名额,也可以保持录取率相对恒定。这应该就是教育部门此举的基本逻辑。简单说,就是“损有余,补不足”。

  比如我们看到,被拿掉4万名额的湖北,从2013年到现在,报名考生下降了8.8万,今年比去年少了1.8万;同期,江苏则减少了9.1万考生,今年比去年下降了3.3万。

  这也就是为什么两地的教育部门在回应社会关切时说,即使名额拿掉了,也不会降低录取率的基本逻辑。

  但这个逻辑遇到了两个问题。矛盾

  第一个问题,是教育部门的逻辑和家长的逻辑,是两套逻辑。

  首先,“损有余,补不足”,是在全国范围内说的;但就每个当事的省份来说,家长都不觉得自己“有余”。

  比如江苏这样的高考大省,大家本来已经觉得很难了,从小学开始拼到中学,各种奥赛、补习班、学区房,你现在又来这么一出?类似的心声可以推到很多地方:河南说,谁敢跟我比考生多?河北说,你们知道全省唯一的211在天津的感受吗?山东说,我就笑笑不说话;广东说,诶我们看起来学校很多啊为什么一本录取率只有百分之5点多……

  其次再退一步讲,这些地方报名人数下降,本身就说明了计划生育执行得好啊。如果名额不变,本来是享受政策红利的时刻(人少了但招的人数不变录取率自然上升),但现在又人为加上了一道难关(相对于录取率不变,自然是录取率上升更好)。

  同时,虽然录取率看上去很多地方都接近90%甚至超过,但是大家关心的还是优质的资源:本科乃至一本。在这一数据上,各地差异极大。看看下表就知道:

 高的如北京,本科录取率达到71.8%;而同期的广东、山东,还不到40%。如果看看一本的录取率,差异就更大了:

  可以看出,湖北、江苏两省的统招录取率与本科录取率虽然很漂亮,但一本录取率却并不乐观。湖北的一本升学率并不算高,江苏更是全国倒数——甚至还不如生源调入省云南。而我们知道,这两个省份的省属高校中,有不少在本省以一本批次招生。如果这些省属大学减少了在本省的招生名额,那么本省考生想考一本不是更难了吗?

  当我们描述一个省高考有多“难”时,常常会说“同样水平的考生,在这里只能上二本,在XX省却能上一本。”这种说法其实就是在描述此地一本录取率太低。江苏的一本录取率已经差不多是全国倒数了,当家长意识到生源调配政策可能会进一步降低一本录取率时,他们能忍么?

  不仅不能忍,而且你出来怎么保证,家长们都不会放心。

  而更加深刻的矛盾在于,教育部门的逻辑,存在不自洽的地方。
反例

  直截了当地说吧,这个不自洽的反例只需要一个就够了:北京。

  事实上,从2006年到现在的10年间,北京的高考报名人数已经从12万锐减了一半,今年还比去年少了6000人;但超过70%的本科录取率、接近25%的一本录取率,两个最关键指标都傲视全国。

  某种程度上,这可以理解——毕竟全国最优秀的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北京。但同样富集资源的上海、陕西、天津、湖北、江苏、广东等地,都在此次计划中或调入、或调出,都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而坐在这一链条顶端的北京,却是岿然不动。也难怪有网友表示,这种计划调拨,几乎是在捏“软柿子”。

  所以,大家只是因为此次的政策在反弹吗?只是维护自己孩子的利益?是,但也不全是。更多的时候,大家在宣泄的是“积怨”——基于教育资源、录取名额分配不公平的积怨。

  公平

  事实上,类似的名额调拨,往年每年都在进行,因为要保证各地的录取成功——在很多录取率高的地方,省属的专科类学校经常是录不满的,甚至有公立和民营的三批、专科类学校遇到了生存危机。

  教育公平是个非常难解的问题。在古代,朱元璋也因为一张考卷下江浙状元垄断而大怒,设立了南北榜;到今天,这种情形依然没有太多改变。中西部省份教育资源缺乏、基础教育水平确实不如东部地区,甚至连教育投入都没法比:

  在这样一个地区差异极大的国家,教育公平只能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公平,而不可能是一种完全的公平。因此,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大家是可以理解的;让一些招不满学生的学校招到学生,也可以说得过去;但如果一些地方本身资源富集、经济发达同时又占有着明显的优势,那么这种不公平造成的观感,就会抵消很多其他地方朝向公平的努力。

  不患寡而患不均,损有余而补不足,前提就是从真正的“有余”开始。否则,就会宽严皆误,很难服众。

  文/达瓦里希





原标题:媒体谈高考名额调拨:北京资源最丰富却不出血
责任编辑:西湖雨返回首页>>

http://news.youth.cn/jy/201605/t20160518_8011919.htm【解局】高考名额跨省调拨的逻辑

  高考一事,最近沸沸扬扬。

  4月25日,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给各地教育部门发出了一则通知:做好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编制和管理工作。这份通知有4个附件:一,2016年各地、各部门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二,2016年“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实施方案;三,2016年部分地区跨省生源计划调控方案;四,2016年分学校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报送表式。

  其中的第三个表格,引发了湖北、江苏等地家长们的愤怒。

  事件

  我们先试着厘清事情的经过,也试着厘清教育部门的逻辑。

  按照教育部的这份计划,12个省区市要进行“生源计划调出”,10个省区进行“生源计划调入”。生源计划调出,就意味着本省的省属高校在招生时,要在生源调入省份投放更多的名额。

  调出的是: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湖北、陕西、青海;调入的是:山西、江西、河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在调出计划中,最多的是湖北、江苏两省,分别是4万个和3.8万个。



  为什么会这么做?

  逻辑

  教育部、江苏和湖北两省的教育厅已经分别出来回应过这件事。其逻辑归结起来就是:调出生源计划的名额,是因为这些省份的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升学压力较小,因此,为了缩小一些录取率低的省份同全国平均水准的差距,就需要进行调拨。

  换句话说,这一调拨,是一种“平衡”:平衡各地的高考“压力”。在教育部门看来,这种压力主要体现在“录取率”上。

  去年全国的录取率是多少?74.3%(包括本科和专科)。其中,各地则有高有低。比如2015年,山西的整体录取率是77%,江苏则是88.8%,湖北87%,有些地方也可以达到90%以上。

  教育部此次举动的主要遵照,是2014年国务院的一份促进教育公平的意见,该意见指出,到2017年,争取全国录取率最低的地方,也跟全国平均水准之差不超过3个百分点。而在2010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达到15.3个百分点。

  现在,每个省份的教育资源基本是固定的;要提高某个省份的录取率,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其他省份的高校招更多本省的人。而那些报考人员减少的省份,即使拿出一些名额,也可以保持录取率相对恒定。这应该就是教育部门此举的基本逻辑。简单说,就是“损有余,补不足”。

  比如我们看到,被拿掉4万名额的湖北,从2013年到现在,报名考生下降了8.8万,今年比去年少了1.8万;同期,江苏则减少了9.1万考生,今年比去年下降了3.3万。

  这也就是为什么两地的教育部门在回应社会关切时说,即使名额拿掉了,也不会降低录取率的基本逻辑。

  但这个逻辑遇到了两个问题。矛盾

  第一个问题,是教育部门的逻辑和家长的逻辑,是两套逻辑。

  首先,“损有余,补不足”,是在全国范围内说的;但就每个当事的省份来说,家长都不觉得自己“有余”。

  比如江苏这样的高考大省,大家本来已经觉得很难了,从小学开始拼到中学,各种奥赛、补习班、学区房,你现在又来这么一出?类似的心声可以推到很多地方:河南说,谁敢跟我比考生多?河北说,你们知道全省唯一的211在天津的感受吗?山东说,我就笑笑不说话;广东说,诶我们看起来学校很多啊为什么一本录取率只有百分之5点多……

  其次再退一步讲,这些地方报名人数下降,本身就说明了计划生育执行得好啊。如果名额不变,本来是享受政策红利的时刻(人少了但招的人数不变录取率自然上升),但现在又人为加上了一道难关(相对于录取率不变,自然是录取率上升更好)。

  同时,虽然录取率看上去很多地方都接近90%甚至超过,但是大家关心的还是优质的资源:本科乃至一本。在这一数据上,各地差异极大。看看下表就知道:

 高的如北京,本科录取率达到71.8%;而同期的广东、山东,还不到40%。如果看看一本的录取率,差异就更大了:

  可以看出,湖北、江苏两省的统招录取率与本科录取率虽然很漂亮,但一本录取率却并不乐观。湖北的一本升学率并不算高,江苏更是全国倒数——甚至还不如生源调入省云南。而我们知道,这两个省份的省属高校中,有不少在本省以一本批次招生。如果这些省属大学减少了在本省的招生名额,那么本省考生想考一本不是更难了吗?

  当我们描述一个省高考有多“难”时,常常会说“同样水平的考生,在这里只能上二本,在XX省却能上一本。”这种说法其实就是在描述此地一本录取率太低。江苏的一本录取率已经差不多是全国倒数了,当家长意识到生源调配政策可能会进一步降低一本录取率时,他们能忍么?

  不仅不能忍,而且你出来怎么保证,家长们都不会放心。

  而更加深刻的矛盾在于,教育部门的逻辑,存在不自洽的地方。
反例

  直截了当地说吧,这个不自洽的反例只需要一个就够了:北京。

  事实上,从2006年到现在的10年间,北京的高考报名人数已经从12万锐减了一半,今年还比去年少了6000人;但超过70%的本科录取率、接近25%的一本录取率,两个最关键指标都傲视全国。

  某种程度上,这可以理解——毕竟全国最优秀的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北京。但同样富集资源的上海、陕西、天津、湖北、江苏、广东等地,都在此次计划中或调入、或调出,都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而坐在这一链条顶端的北京,却是岿然不动。也难怪有网友表示,这种计划调拨,几乎是在捏“软柿子”。

  所以,大家只是因为此次的政策在反弹吗?只是维护自己孩子的利益?是,但也不全是。更多的时候,大家在宣泄的是“积怨”——基于教育资源、录取名额分配不公平的积怨。

  公平

  事实上,类似的名额调拨,往年每年都在进行,因为要保证各地的录取成功——在很多录取率高的地方,省属的专科类学校经常是录不满的,甚至有公立和民营的三批、专科类学校遇到了生存危机。

  教育公平是个非常难解的问题。在古代,朱元璋也因为一张考卷下江浙状元垄断而大怒,设立了南北榜;到今天,这种情形依然没有太多改变。中西部省份教育资源缺乏、基础教育水平确实不如东部地区,甚至连教育投入都没法比:

  在这样一个地区差异极大的国家,教育公平只能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公平,而不可能是一种完全的公平。因此,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大家是可以理解的;让一些招不满学生的学校招到学生,也可以说得过去;但如果一些地方本身资源富集、经济发达同时又占有着明显的优势,那么这种不公平造成的观感,就会抵消很多其他地方朝向公平的努力。

  不患寡而患不均,损有余而补不足,前提就是从真正的“有余”开始。否则,就会宽严皆误,很难服众。

  文/达瓦里希





原标题:媒体谈高考名额调拨:北京资源最丰富却不出血
责任编辑:西湖雨返回首页>>

http://news.youth.cn/jy/201605/t20160518_8011919.htm
哈哈哈,然并卵。。。。。。。。。。

北大、清华、复旦这些学校的声誉,不仅仅是地方财政的结果。名校资源不可视为“地方福利”,北大不是北京人的北大。
作者:刘远举(腾讯·大家专栏作者,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近日,高考录取名额调整,江苏作为支援计划调出地,将调出38000个招生计划到山西、江西、四川等地,这引起江苏各地家长的异议。

一般认为,家长们是在保卫自己孩子接受更好的高等教育的权益,是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实际上,家长们保卫的不仅仅是教育资源。''''
成功与幸福,是比较出来的,对当下的大多数中国人,则更是如此,所以,更精确地说,人们追求成功与幸福,实质上就是追求在社会中的物质与社会地位排序。决定这个排序的是一系列子因素的排序,如智力、容貌、学历、拼爹等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历排序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学历与名校是更好的敲门砖,可以有更高的起点,而且,还可以持续提供更好的社会人脉关系。

文革之后,恢复高考,第一批大学招生数量为20万。2015年,本科招生的总数是700万人,硕士研究生总招生人数为57万人,其中学术硕士32万人。现在的研究生和文革之后第一批本科生的人数大致相仿。
从知识与技能的绝对量来看,现在的研究生的知识面、对互联网等新技术、见识等等,肯定比文革后第一批本科生要强得多。但差不多的数量,反映了差不多的“社会排序”,如果再考虑到停止高考的十来年,可以说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的稀缺性更大,所以,社会排序更高。从这个角度,现在拥有研究生文凭的人的社会排位,在收入、社会地位、未来前途,以及随之而产生的幸福感与成功感,肯定比不上30年前拥有本科文凭的人。这就是典型的社会排序的作用。

昨天腾讯·大家的一篇文章介绍了中国科举中存在的按省录取的“逐路取人”与唯分数论的“凭才取人”等南北之争。需要指出的是,科举是为了做官,并不涉及教育资源。实质上就是南北对于社会排序资源的争取。

从这个角度看,家长们追求的不仅是优质的教育,甚至,最重要的不是优质教育,他们的本质诉求是子女获得更高的学校排序。

排序,是比较,分个高下,所以,排序高的注定是稀缺的。当大学生多了,人们就要本科生;当本科生多了,人们就要211;当211多了,人们就要985;当985多了,人们就要前10名名校。这就注定,即使高校教育资源,可以通过做大蛋糕解决,但社会资源、社会排序,光靠办更多的大学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注定是一个分蛋糕的问题。

既然是分蛋糕,蛋糕的性质,也就是社会排序资源的性质,就值得讨论一番。

支持维持当下高考分配局面的最大理由就是高教资源,或者更直接地说,名校资源属于地方福利。

实际上,社会排序与学校的声誉息息相关,而学校的声誉,比如北大、清华、复旦这些学校的声誉,不仅仅是地方财政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基于历史路径依赖的产物。除了最现实的钱,还来源于历史、国家背书等无形的东西。

以清华大学为例,1909年起,美国将庚子赔款所摊浮溢部分本利退回,充作留美学习基金。 1911年初,利用庚子赔款专门培养赴美留学生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正式成立,因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初称“清华学堂”。
翌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这些基于历史传承的东西,形成了很强的社会识别符号,所以,即使把清华大学的老师与湖北大学的老师对换,只要不大张旗鼓地宣传,考生还是要考清华而不是湖北大学。而这些历史传承的东西,很难说,仅仅是北京的。

即使回到地方财政、地方福利的视角,问题也并非地方自己碗里的米那么简单。

中国并不存在一个公平的、合理的地区福利概念。中国的地方财政,从收到支的过程存在三次概念转化。按照中国现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力情况,发达地区的税收是由来自不同区域的不同户籍人群贡献,这个税收缴纳之后,由户籍群体概念转变为了地区概念,变为地区财政,最后再次转化为户籍概念,变为当地户籍人群的福利。在这个概念的三次转换中,完成了“本地人掠夺”的过程。

如果把地方福利观点放在历史中去看,也不难发现问题。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除了地方竞争和自我发展,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大计划调配。正是在这些大计划调配下,才有了地方经济的迅速增长。比如,在改革开放初期,开放城市的政策、资金、统购统销的原材料的支持、剪刀差支撑的工业发展支持了发达地区的发展。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四川调配147亿斤粮食以保京津沪,但四川却路有饿殍,1960年人口自然增值率为负。那么,当时京津沪的地方福利该如何看待呢?如果说高考录取率的调配是落后省份到经济发达省份的锅里抢饭的话,那么当年京津沪市民抢河南农民自己种的救命粮的账又该怎么算呢?

其实,改革本身就已经包含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对于这个账该如何算法,邓小平在1988年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沿海地区要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邓小平的论述完整、清楚地作出了回答,同时,这也是庄严的历史承诺。在两个大局之中,教育资源乃至社会排序资源的倾斜无疑是题中应有之义,更是一个最基础的、最深刻的帮助。

不过,即使这种倾斜是承诺,也是公正的,但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分,如何分也需要仔细斟酌,依据程序来。

首先,看不见的公平,才会会推动事情的发展。而看不见的公平,除了录取率,可以直接比较的分数线是非常重要的。毕竟,高考,除了社会排位的分配,还有教育资源的分配。让聪明人得到更好的教育,这个道理几乎是人人都认可的。所以,各地上同一学校的分数差异,可以直接显示这种不公平,这就意味着,全国统一的高考是推进后续改革的政治基础。


其次,需要更多公开的讨论。这一次我们看到的是江苏家长的诉求,但是,山西、江西、四川的家长们的呼吁与诉求呢?在一个正常社会,庙堂、公共舆论中,本该充满针对此事的各种公开讨论。即使这种争论没有结果,但起码在社会心理上有一个缓冲作用,而在高考之前,一纸文件,骤然调节,则充满权力的傲慢,自然会激起家长的强烈反弹。


地方支援北京,北京不管地方
侠客岛微信号的这篇文章已经被举报,打不开了
闷声发大财的京沪懒得理你
把清华北大搬出北京,复旦搬出上海
侠客岛微信号的这篇文章已经被举报,打不开了
为什么呢?涉及哪些反动内容还是不和谐的东西了,还是只是因为网管中心在北京。。。。

洞房春宵抄党章,
洗脚足疗遇嫖娼。
久病住院莆田系,
金榜指标落他乡。
现在教育部正删除这种文章和帖子的
gwgzok 发表于 2016-5-18 11:03
侠客岛微信号的这篇文章已经被举报,打不开了
这篇文章写得很合理呀,我在新浪上找到的,为什么有人要举报?
洞房春宵抄党章,
洗脚足疗遇嫖娼。
久病住院莆田系,

淫才。。。。。。。
为什么呢?涉及哪些反动内容还是不和谐的东西了,还是只是因为网管中心在北京。。。。
不是,是政府不想让百姓监督和说话,也不能有异议。
我比较讨厌代表制,我也没授权别人,凭啥代表我说话
不是,是政府不想让百姓监督和说话,也不能有异议。
我比较讨厌代表制,我也没授权别人,凭啥代表我说话
耍特权的肯定不想别人说他有特权。。。。。。
“但同样富集资源的上海、陕西、天津、湖北、江苏、广东等地,都在此次计划中或调入、或调出,都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而坐在这一链条顶端的北京,却是岿然不动。”

天津也没动吧?另外调出是“出血”我懂,调入怎么也成了“出血”????这文章作者太不严谨了吧?
台湾水师提督 发表于 2016-5-18 11:06
为什么呢?涉及哪些反动内容还是不和谐的东西了,还是只是因为网管中心在北京。。。。
那大家就多传一传,毕竟人多力量大。
主流媒体别老是去关注什么人大硕士案和拆迁了,毕竟高考才是与人民幸福密切相关的重大切身利益。
不是,是政府不想让百姓监督和说话,也不能有异议。
我比较讨厌代表制,我也没授权别人,凭啥代表我说话
代表都是人民选的
不是,是政府不想让百姓监督和说话,也不能有异议。
我比较讨厌代表制,我也没授权别人,凭啥代表我说话
新浪上可以看到和打开,你不要着急把自己的结论摆出来。
“但同样富集资源的上海、陕西、天津、湖北、江苏、广东等地,都在此次计划中或调入、或调出,都有不同程度 ...
估计是作者不够严谨。哈哈。
我的心在CD 发表于 2016-5-18 11:12
代表都是人民选的
你去参选试试瞧,名单都是你认不识的人,具体名单谁定没必要让你知道,郑州有个房地产老板只是表达了要竞选市长的意向,结果立马完成了从亿万富翁到逃亡者的角色转换。
明摆着,就是不动。
政治,里面包含的门道太多了
我的心在CD 发表于 2016-5-18 11:12
代表都是人民选的
  不好意思,我也是中国的 “人民”,但至少没人通知我选什么 “代表”:

  -http://lt.cjdby.net/forum.php?mo ... ;page=2#pid67394400

  -http://lt.cjdby.net/forum.php?mo ... ;page=2#pid67394516
  不好意思,我也是中国的 “人民”,但至少没人通知我选什么 “代表”:

  -http://lt.cjdby.ne ...
难道没人通知你选人大代表?
我的心在CD 发表于 2016-5-18 12:54
难道没人通知你选人大代表?
  我在第 22 楼的回复中提供的两个链接,你肯定是都没仔细看。

  由此可见,你平时看帖是多么的不认真。
部属的985和211全国统招,谁都没话说,当然,考虑到教育差异,可以给落后地区加分,按各地区的高考上线率加1~5分,取消烈士子女之外的其他加分。
我的南沙 发表于 2016-5-18 11:53
明摆着,就是不动。
谁敢 动
一代名榴 发表于 2016-5-18 23:19
谁敢 动
嘴巴喊着公平、公正。
台湾水师提督 发表于 2016-5-18 10:13
哈哈哈,然并卵。。。。。。。。。。

北大、清华、复旦这些学校的声誉,不仅仅是地方财政的结果。名校资 ...
又来了,北大清华本来在北京的录取率就低了。
再说,你这么叫,连正态分布都没学好清华北大你也考不上,还不如实实在在要点北工大、辽宁农大的名额。
xieshen 发表于 2016-5-18 11:04
把清华北大搬出北京,复旦搬出上海
迁都最好了
你去参选试试瞧,名单都是你认不识的人,具体名单谁定没必要让你知道,郑州有个房地产老板只是表达了要竞 ...
我不喜欢原罪论,但房地产老板。。还真不能让他们当政
2012918 发表于 2016-5-19 08:15
又来了,北大清华本来在北京的录取率就低了。
再说,你这么叫,连正态分布都没学好清华北大你也考不上, ...
哦,调低了啊,想着同一年北京10万出头的考生北大给了90个名额,江苏40万考生北大给了40个名额~~~~~~北大和清华在北京的录取率确实够低的啊
逗教军 发表于 2016-5-19 08:28
哦,调低了啊,想着同一年北京10万出头的考生北大给了90个名额,江苏40万考生北大给了40个名额~~~~~~北大 ...
中国14亿人的足球队,踢不过0.4亿人的阿根廷。

具体分析这两天已经说很多了,可以翻翻同类贴。
2012918 发表于 2016-5-19 08:52
中国14亿人的足球队,踢不过0.4亿人的阿根廷。

具体分析这两天已经说很多了,可以翻翻同类贴。
哦,原来是我们江苏湖北考生的素质差得如同中国足球运动员挑不出几个优秀的所以给上40来个指标就算天恩了?
而北京学生的素质高如同阿根廷的足球运动员个个都是梅西所以要多给指标生怕错过了天才是吧?
不知道现在中科院工程院里的院士们到底是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的多还是北京的多啊?
小樓一夜聽春雨 发表于 2016-5-18 11:08
不是,是政府不想让百姓监督和说话,也不能有异议。
我比较讨厌代表制,我也没授权别人,凭啥代表我说话
民主的概念就是少数服从多数

逗教军 发表于 2016-5-19 08:57
哦,原来是我们江苏湖北考生的素质差得如同中国足球运动员挑不出几个优秀的所以给上40来个指标就算天恩了 ...


好吧,既然你这么懒,我就再说一遍。

和足球一样,考清华北大不看分母看分子,足球看球队那20人,考清华北大看本省顶尖那两三百学霸。

因为没有统一考卷,还算有权威性的数据就是国际奥赛奖牌数。
数理化生信5科,不可能一个城市单项都牛综合就不行。
2015年之前国际奥赛得奖可以保送或者加分,各省的学霸如果有能力都会争取,不存在只有北京重视奥赛的情况。
如果说北京奥赛培训能力强,同样北京高考培训能力也强。


逗教军 发表于 2016-5-19 08:57
哦,原来是我们江苏湖北考生的素质差得如同中国足球运动员挑不出几个优秀的所以给上40来个指标就算天恩了 ...


好吧,既然你这么懒,我就再说一遍。

和足球一样,考清华北大不看分母看分子,足球看球队那20人,考清华北大看本省顶尖那两三百学霸。

因为没有统一考卷,还算有权威性的数据就是国际奥赛奖牌数。
数理化生信5科,不可能一个城市单项都牛综合就不行。
2015年之前国际奥赛得奖可以保送或者加分,各省的学霸如果有能力都会争取,不存在只有北京重视奥赛的情况。
如果说北京奥赛培训能力强,同样北京高考培训能力也强。

奥赛金牌榜.jpg (11.3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5-19 09:02 上传


2012918 发表于 2016-5-19 09:03
好吧,既然你这么懒,我就再说一遍。

和足球一样,考清华北大不看分母看分子,足球看球队那20人,考 ...
啊,你也看到了啊,湖南湖北顶尖的明显比北京多嘛,那为啥北大清华给湖北湖南的指标还没北京的一半?
“但同样富集资源的上海、陕西、天津、湖北、江苏、广东等地,都在此次计划中或调入、或调出,都有不同程度 ...
比方广东高考人数不断上升,调入指标却极少,一本录取率不断降低
逗教军 发表于 2016-5-19 09:06
啊,你也看到了啊,湖南湖北顶尖的明显比北京多嘛,那为啥北大清华给湖北湖南的指标还没北京的一半?
那是后面那些省占多了,应该从后面那些省扣名额补给前面的。
2012918 发表于 2016-5-19 09:03
好吧,既然你这么懒,我就再说一遍。

和足球一样,考清华北大不看分母看分子,足球看球队那20人,考 ...
这应该是截止到2015年的奖牌数,而不是2015年一年的。
七七八 发表于 2016-5-19 09:12
这应该是截止到2015年的奖牌数,而不是2015年一年的。
是的,一年哪有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