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30年内战争模式及装甲部队样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8:34:16
今后30~50年期间战争应该不会超出以下几种场景:
1。优势方进攻:如美国对阿富汗,俄罗斯对格鲁吉亚,及后面中国可能的不受外部军力干涉的解放台湾战役。
2。劣势方防守:如第一场景中的悲剧的一方
3。高技术,大规模,全面战争状态下势均力敌的世界级战争(必然有核)
4.高技术,规模受控,一方为世界主要大国,另一方为敌对大国全力支持下的小国或地区(朝鲜/台湾)
5。低技术,小规模,地区级实力差距不鲜明的冲突。

除场景5外,可见共同点:双方主战坦克面对面硬抗都将为小概率事件,主战坦克的集群突击则要么生存性堪忧、要么缺少必要目标。因此攻势方主要目标为敌方预设阵地及巷战/山地战中的机动防守兵力,而防守方主要需要面对空袭和地面重装部队强行推进(此时防守方装甲部队防护更依赖隐蔽及机动能力而非装甲)。故我的观点是:面对30~50年内的战争,野战中主战坦克使用机会将越来越少,但是装甲部队的攻坚清缴任务会越来越重(主要是巷战)。
但是,作为进攻方,现有主战坦克及装甲车辆面对单兵反坦克武器防护上缺乏自信;传感器及武器预想目标是远距离的地方坦克,因此观测距离远但近距视角严重不足;机动能力的设计要求也是野战条件下得大纵深突进。
因此,我设想未来装甲部队
武器方面:长身管反坦克炮的使用机会严重不足,主武器反倒不如换装200mm以上的迫榴炮,降低膛压后车内炮尾组件可以省出极大的空间和重量,而攻坚(拆楼)效果绝对高于120滑膛炮,不用时还需要液压的装甲炮口盖子,更极端一些的话甚至取消主炮塔(参照灰熊突击炮)反正主炮用的少,还主要打不会动的东西;而辅助武器的重要性反而上升,需要配置全射界的3个以上的遥控武器站(尽量安装在不穿透车体的外基座上)分别配置自动榴弹发射器、20~30mm机炮、数个遥控7.62机枪。如有可能还将配备装有20mm自动榴弹发射器的观瞄桅杆(当然要能升降到最少3楼),为了应对偶然出现的敌方装甲目标,主炮要保留发射炮射导弹能力(200mm以上的炮射导弹什么样?)及相关观瞄设备。传感器发面,除车长、主炮、武器站观瞄装备外,要预留大量的(30个以上,低档摄像头很便宜的)、全向的、有一定防护的、高中低档次搭配的摄像头基座及线路接头,做到任何摄像头损坏同视角不同着弹区必有备份,而车内则配套全景的液晶显示器组来保证200米内的全向感知能力。
机动能力:战略运输必须依赖专用运输车或大型以上运输机,进入战区才独立机动,放弃野战纵深突进能力和40km/h以上的速度来换取巷战中的大扭力及发动机的低油耗(同时延长待机及巡航时间)考虑到高耗电传感器的电源备份问题,以及主机不开情况下执行治安战/站岗执勤任务的情况,使用柴/电混合动力可增加任务灵活性。
参照现有主战坦克,省掉120主炮及炮塔,省出的重量在整车依旧维持在40~50吨的情况下,主/侧装甲必须要升级到自信面对所有单兵能携带的反坦克武器的成度。而面对多样的反坦克武器,同时保护伴随步兵,主动防护还是没有复合装甲配格栅/间隙装甲靠谱。同时,如有可能,清障铲和扫雷辊将作为标配,保护履带同时对正面防护也有提高。

对于以上重型攻坚坦克,亦将配属重型步兵战车(我设想长得有点像库尔干人)。作战模式为配属穿外骨骼的重装突击步兵(战斗工兵?)和轻装特种兵对半。接战前轻装兵乘车而重装兵伴随警戒,接战后轻装兵在重装兵的掩护下抢占有利地形或跟在重装兵身后突入建筑物。

对于重装兵外骨骼的供电问题,短期内可以采用内电池(30公斤左右)+外电池(充电宝、30-50公斤)+“脐带”的方式,接战前重步兵使用“脐带”链接装甲车,实现自身供电/内电池充电同时实现视野/数据有线共享,一旦遇敌即时从自身处断开“脐带”、装甲车自行自动收线。靠30公斤左右的锂电池维持2小时以上的遭遇战应该问题不大,如需远离车辆进行追击或撤退则需去装甲车履带裙板处取下充电宝背上。5小时以上的时间应该足够应对一般的交火,或者在母车被毁时撤到接应车处充电,再悲剧也应该够找到安全地点脱掉、抛弃外骨骼了。
当然我的这种设想并不是全部取代现有主战坦克,但如果类似TG这种规模有1/4的装甲部队按我这种设想换装,如果你是指挥官,是否认为类似台湾这种战区指挥灵活性大大提高呢?
今后30~50年期间战争应该不会超出以下几种场景:
1。优势方进攻:如美国对阿富汗,俄罗斯对格鲁吉亚,及后面中国可能的不受外部军力干涉的解放台湾战役。
2。劣势方防守:如第一场景中的悲剧的一方
3。高技术,大规模,全面战争状态下势均力敌的世界级战争(必然有核)
4.高技术,规模受控,一方为世界主要大国,另一方为敌对大国全力支持下的小国或地区(朝鲜/台湾)
5。低技术,小规模,地区级实力差距不鲜明的冲突。

除场景5外,可见共同点:双方主战坦克面对面硬抗都将为小概率事件,主战坦克的集群突击则要么生存性堪忧、要么缺少必要目标。因此攻势方主要目标为敌方预设阵地及巷战/山地战中的机动防守兵力,而防守方主要需要面对空袭和地面重装部队强行推进(此时防守方装甲部队防护更依赖隐蔽及机动能力而非装甲)。故我的观点是:面对30~50年内的战争,野战中主战坦克使用机会将越来越少,但是装甲部队的攻坚清缴任务会越来越重(主要是巷战)。
但是,作为进攻方,现有主战坦克及装甲车辆面对单兵反坦克武器防护上缺乏自信;传感器及武器预想目标是远距离的地方坦克,因此观测距离远但近距视角严重不足;机动能力的设计要求也是野战条件下得大纵深突进。
因此,我设想未来装甲部队
武器方面:长身管反坦克炮的使用机会严重不足,主武器反倒不如换装200mm以上的迫榴炮,降低膛压后车内炮尾组件可以省出极大的空间和重量,而攻坚(拆楼)效果绝对高于120滑膛炮,不用时还需要液压的装甲炮口盖子,更极端一些的话甚至取消主炮塔(参照灰熊突击炮)反正主炮用的少,还主要打不会动的东西;而辅助武器的重要性反而上升,需要配置全射界的3个以上的遥控武器站(尽量安装在不穿透车体的外基座上)分别配置自动榴弹发射器、20~30mm机炮、数个遥控7.62机枪。如有可能还将配备装有20mm自动榴弹发射器的观瞄桅杆(当然要能升降到最少3楼),为了应对偶然出现的敌方装甲目标,主炮要保留发射炮射导弹能力(200mm以上的炮射导弹什么样?)及相关观瞄设备。传感器发面,除车长、主炮、武器站观瞄装备外,要预留大量的(30个以上,低档摄像头很便宜的)、全向的、有一定防护的、高中低档次搭配的摄像头基座及线路接头,做到任何摄像头损坏同视角不同着弹区必有备份,而车内则配套全景的液晶显示器组来保证200米内的全向感知能力。
机动能力:战略运输必须依赖专用运输车或大型以上运输机,进入战区才独立机动,放弃野战纵深突进能力和40km/h以上的速度来换取巷战中的大扭力及发动机的低油耗(同时延长待机及巡航时间)考虑到高耗电传感器的电源备份问题,以及主机不开情况下执行治安战/站岗执勤任务的情况,使用柴/电混合动力可增加任务灵活性。
参照现有主战坦克,省掉120主炮及炮塔,省出的重量在整车依旧维持在40~50吨的情况下,主/侧装甲必须要升级到自信面对所有单兵能携带的反坦克武器的成度。而面对多样的反坦克武器,同时保护伴随步兵,主动防护还是没有复合装甲配格栅/间隙装甲靠谱。同时,如有可能,清障铲和扫雷辊将作为标配,保护履带同时对正面防护也有提高。

对于以上重型攻坚坦克,亦将配属重型步兵战车(我设想长得有点像库尔干人)。作战模式为配属穿外骨骼的重装突击步兵(战斗工兵?)和轻装特种兵对半。接战前轻装兵乘车而重装兵伴随警戒,接战后轻装兵在重装兵的掩护下抢占有利地形或跟在重装兵身后突入建筑物。

对于重装兵外骨骼的供电问题,短期内可以采用内电池(30公斤左右)+外电池(充电宝、30-50公斤)+“脐带”的方式,接战前重步兵使用“脐带”链接装甲车,实现自身供电/内电池充电同时实现视野/数据有线共享,一旦遇敌即时从自身处断开“脐带”、装甲车自行自动收线。靠30公斤左右的锂电池维持2小时以上的遭遇战应该问题不大,如需远离车辆进行追击或撤退则需去装甲车履带裙板处取下充电宝背上。5小时以上的时间应该足够应对一般的交火,或者在母车被毁时撤到接应车处充电,再悲剧也应该够找到安全地点脱掉、抛弃外骨骼了。
当然我的这种设想并不是全部取代现有主战坦克,但如果类似TG这种规模有1/4的装甲部队按我这种设想换装,如果你是指挥官,是否认为类似台湾这种战区指挥灵活性大大提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