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独立测试联盟itc:高田气囊气体发生器组装存在缺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2:58:19
独立测试联盟itc:高田气囊气体发生器组装存在缺陷
http://auto.gmw.cn/newspaper/2016-03/04/content_111270888.htm
2016-03-04 11:12:23来源:河源日报作者:责任编辑:yfs001

据《欧洲汽车新闻》报道,去年全球十大车企联合对高田气囊故障原因展开调查之后,近日受托调查机构宣布找到了引发气囊爆炸的三个因素。

十大车企组成的独立测试联盟itc称,高田气囊气体发生器组装存在缺陷,长久暴露在高湿度环境的水汽中后,气体发生器内部使用的硝酸铵推进剂将被损坏,当气囊在碰撞中展开时会剧烈燃烧并爆炸。

itc负责人davidkelly表示,硝酸铵推进剂的使用、高田零件组装问题以及暴露在高湿热地区这3个因素的结合最终导致气体发生器容易破裂。

此前高田公司和美国监管机构都曾将水汽侵蚀以及高湿热气候作为硝酸铵推进剂被损坏的原因之一,不过itc的发现还是首次对这一故障根源作出确定结论。

itc成立于2015年初,由高田的主要客户丰田、本田、菲亚特克莱斯勒、宝马、福特、通用汽车、马自达、三菱、日产以及斯巴鲁联合派出代表组成,这10家车企均因高田气囊发起过召回,帮助itc进行测试的机构是火箭推进系统专家轨道atk公司。

高田公司在一份声明中称,轨道atk与itc的结果与该公司自己委托的测试机构结果一致,该公司曾委托德国科研机构弗劳恩霍夫进行测试。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称已经收到itc的报告,正在进行审查。

itc的测试延续了大概一年时间,对召回汽车的约2000个气体发生器进行了测试,不过仍然存在未完善的地方。davidkelly表示,该团体测试的是高田去年5月份之前同意召回的1900万辆车上的零件,对其后扩大召回的零件并未进行测试。此外也没有对高田后续使用了干燥剂的推进剂配方进行测试。

davidkelly同时表示尚不知硝酸铵本身作为推进剂在气体发生器中使用是否安全,仅表示这对itc目前阶段的调查来说尚不能确定。联盟将很快开始下一步骤的调查,测试气体发生器替换件的性能以及高田使用了干燥剂的配方。

高田气囊案目前在全球已经造成10人死亡,100多人受伤,已经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最为复杂的召回案之一,迄今已有2500万辆车涉及召回,气囊制造商也在紧张生产足够的替换件。

另外美国监管机构还表示,未来如果发现硝酸铵推进剂存在安全问题,现在已经替换的零部件届时可能需要重新召回替换。(盖世汽车网)独立测试联盟itc:高田气囊气体发生器组装存在缺陷
http://auto.gmw.cn/newspaper/2016-03/04/content_111270888.htm
2016-03-04 11:12:23来源:河源日报作者:责任编辑:yfs001

据《欧洲汽车新闻》报道,去年全球十大车企联合对高田气囊故障原因展开调查之后,近日受托调查机构宣布找到了引发气囊爆炸的三个因素。

十大车企组成的独立测试联盟itc称,高田气囊气体发生器组装存在缺陷,长久暴露在高湿度环境的水汽中后,气体发生器内部使用的硝酸铵推进剂将被损坏,当气囊在碰撞中展开时会剧烈燃烧并爆炸。

itc负责人davidkelly表示,硝酸铵推进剂的使用、高田零件组装问题以及暴露在高湿热地区这3个因素的结合最终导致气体发生器容易破裂。

此前高田公司和美国监管机构都曾将水汽侵蚀以及高湿热气候作为硝酸铵推进剂被损坏的原因之一,不过itc的发现还是首次对这一故障根源作出确定结论。

itc成立于2015年初,由高田的主要客户丰田、本田、菲亚特克莱斯勒、宝马、福特、通用汽车、马自达、三菱、日产以及斯巴鲁联合派出代表组成,这10家车企均因高田气囊发起过召回,帮助itc进行测试的机构是火箭推进系统专家轨道atk公司。

高田公司在一份声明中称,轨道atk与itc的结果与该公司自己委托的测试机构结果一致,该公司曾委托德国科研机构弗劳恩霍夫进行测试。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称已经收到itc的报告,正在进行审查。

itc的测试延续了大概一年时间,对召回汽车的约2000个气体发生器进行了测试,不过仍然存在未完善的地方。davidkelly表示,该团体测试的是高田去年5月份之前同意召回的1900万辆车上的零件,对其后扩大召回的零件并未进行测试。此外也没有对高田后续使用了干燥剂的推进剂配方进行测试。

davidkelly同时表示尚不知硝酸铵本身作为推进剂在气体发生器中使用是否安全,仅表示这对itc目前阶段的调查来说尚不能确定。联盟将很快开始下一步骤的调查,测试气体发生器替换件的性能以及高田使用了干燥剂的配方。

高田气囊案目前在全球已经造成10人死亡,100多人受伤,已经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最为复杂的召回案之一,迄今已有2500万辆车涉及召回,气囊制造商也在紧张生产足够的替换件。

另外美国监管机构还表示,未来如果发现硝酸铵推进剂存在安全问题,现在已经替换的零部件届时可能需要重新召回替换。(盖世汽车网)


造固体火箭的Orbital ATK公司测试的,貌似问题类似固体火箭推进剂药柱老化裂纹之后点火BOOM。

http://shuoke.autohome.com.cn/article/25322.html
今年3月2日,高田CEO高田茂久称,内部调查显示,长期处于高温、潮湿的环境中是造成气囊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高田方面对外透露,他们将更改气囊生产的配方成分。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田工程师表示,虽然无法透露具体的配方比例,但硝酸铵依然将是主要成分。相比高田主要竞争对手使用的硝酸胍,高田使用的硝酸铵成本更低廉,但这种成分在高温高湿地带生产和使用会存在安全隐患。

    硝酸胍是通过双氰胺与硝酸铵反应制得,也就是说硝酸铵不过是硝酸胍的原材料。在国内,硝酸铵批发价是1300元/吨,硝酸胍批发价(因等级不同价格有较大差异)为34-38元/克,也有1元/克,也有100元/kg,不管怎么说硝酸铵都要比硝酸胍便宜,不是便宜一毛两毛的事,所以高田依然坚持“低成本”路线。硝酸铵特点之一是易溶于水、易吸湿和结块,当环境温度在32.1°C上下变动时,颗粒硝酸铵会自身碎裂成粉状而引起结块。据说可在硝酸铵中加入约1%的硫酸铵与磷酸氢二铵混合物可以防止结块,欧洲一些国家用硝酸镁作为硝酸铵的防结块剂。想必高田只打算加点添加剂对付NHTSA。

造固体火箭的Orbital ATK公司测试的,貌似问题类似固体火箭推进剂药柱老化裂纹之后点火BOOM。

http://shuoke.autohome.com.cn/article/25322.html
今年3月2日,高田CEO高田茂久称,内部调查显示,长期处于高温、潮湿的环境中是造成气囊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高田方面对外透露,他们将更改气囊生产的配方成分。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田工程师表示,虽然无法透露具体的配方比例,但硝酸铵依然将是主要成分。相比高田主要竞争对手使用的硝酸胍,高田使用的硝酸铵成本更低廉,但这种成分在高温高湿地带生产和使用会存在安全隐患。

    硝酸胍是通过双氰胺与硝酸铵反应制得,也就是说硝酸铵不过是硝酸胍的原材料。在国内,硝酸铵批发价是1300元/吨,硝酸胍批发价(因等级不同价格有较大差异)为34-38元/克,也有1元/克,也有100元/kg,不管怎么说硝酸铵都要比硝酸胍便宜,不是便宜一毛两毛的事,所以高田依然坚持“低成本”路线。硝酸铵特点之一是易溶于水、易吸湿和结块,当环境温度在32.1°C上下变动时,颗粒硝酸铵会自身碎裂成粉状而引起结块。据说可在硝酸铵中加入约1%的硫酸铵与磷酸氢二铵混合物可以防止结块,欧洲一些国家用硝酸镁作为硝酸铵的防结块剂。想必高田只打算加点添加剂对付NHTSA。
高田气囊召回总成本或达240亿美元 问题气囊高达2.9亿个
http://car.cqnews.net/html/2016-04/03/content_36632138.htm
http://ucheke.jrj.com.cn/2016/03/24125920734171.shtml

高田气囊危机只是冰山一角 全球格局或将生变

0评论
2016-03-24 12:59:00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许方华

  全球汽车市场中,因气囊安全问题而发布的召回令已屡见不鲜。其中,日本知名制造商高田公司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横跨2013至2016年,均能看到高田气囊召回计划频频曝出。正在高田气囊焦头烂额的时候,一则更加劲爆的消息使人们转移了注意力。

  据外媒报道,近期,德国知名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大陆集团,向美国国家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NHTSA)递交了召回计划,因其制造的部分安全气囊传感器存在故障隐患,将在全球协同受影响的6个汽车品牌实施召回,涉及500万辆车。今年在国内市场上包括丰田(中国)、天津一汽丰田、东风本田、广汽本田、大众等车企都因气囊问题向国家质检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安全气囊的可靠性也日益受到车主们关注。

  全球格局或生变

  汽车气囊作为汽车安全辅助性配置,真正的成熟运用于汽车行业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入新世纪之后安全气囊几乎成为所有汽车的安全标配。据悉,和高田公司有所不同,国内气囊生产销售占比在全球安全气囊市场的占有率并不高,国内配件企业提供的更多的是底盘系统、动力总成系统和车身电子系统的零部件为主。

  目前气囊制造的两大核心技术——ECU和传感器,仅被德国大陆、德国博世(Bosch)和高田公司少数几家零部件厂商所掌握。而作为全球安全气囊三巨头之一的高田气囊,和瑞典奥托立夫公司(Autoliv)以及天合汽车集团(TRW Automotive Holdings Cprp.)又是仅有的三家能够独立生产安全气囊的公司。其中,奥托立夫是全球最大的安全气囊制造商,占有约40%市场份额;高田和TRW紧随其后,分别占20%的市场份额。

  也正是因为众多汽车企业,特别是日系品牌对于高田公司的重度依赖,在气囊事件逐渐恶化的数年里,高田公司一直有恃无恐。随着高田的没落,安全气囊市场的格局也受到了影响。高田短时间内的市场份额势必会被奥托立夫和天合所瓜分,但由于气囊行业的准入门槛较高,一般企业难以进入,因此整体供应链的格局不会发生太大变化。早前奥托立夫便宣布,公司将在2016年之前生产2500万个气囊,以替换高田的缺陷产品。

  气囊标准难统一

  高田气囊危机只是冰山一角。有分析认为,安全气囊已经陷入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大的安全危机漩涡。据不完全统计,因高田气囊在美国召回的车辆约1900万辆,这一数字还在持续扩大中。而在国内市场,记者根据质检总局发布的召回信息统计,因高田气囊召回的汽车数量为361万辆左右,尚不及美国的两成。从召回时间上来看,美国第一次召回时间为2008年,中国为2013年。诚然,高田气囊在中国市场的普及度远不及美国,中国市场受到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汽车安全气囊市场基本由奥托立夫、高田、天合三家气囊供应商垄断,三家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三家企业提供的不仅仅是安全气囊,而是整套解决方案,这样一来,车企对于安全气囊技术方面的问题就研究较少,对于这些供应商依赖较高,一旦出现问题,无法及时作出反应,只能“眼巴巴”看脸色行事。

  在这些汽车安全系统生产商逐渐走向垄断趋势时,汽车气囊的生产标准却仍存在一定的界限模糊,比如气囊生产有国际的ISO标准,但安全气囊由传感器、电控单元、气体发生器、气囊、续流器等组成。至于分责到传感器、电控单元等电子设备,至今尚无统一标准,这是安全气囊危机背后更应该引人注意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1459732.htm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美工业兴起多样化潮流。天合自然不甘落后,通过与Thompson Products 公司、加州 Ramo-Wooldridge 公司的合并,一跃成为美国宇航业和飞机制造业的主力。企业重新命名为 Thompson-Ramo-Wooldridge 集团—“TRW”的简称由此而来。

这就是火箭发动机针栓喷注器那个TR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