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筹划始末:毛主席曾担心打不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33:50
两国边防战士鼻子对着鼻子,毛泽东提出后撤20公里
  1959年11月,中国政府最高层的决策会议在杭州举行。会议首先由总参谋部的雷英夫汇报一个时期以来中印边界不断发生的流血事件。
  他并说明,中印边界的我方指战员已经到了怒不可遏的程度。然后,他提交了总参和外交部共同研究的避免中印边界冲突的几项措施,如不许打第一枪,不许还击等等。毛泽东听着汇报,面色肃然,不停地抽烟。
  当雷英夫讲到一些部队避免冲突的困难和一线指挥员的要求时,毛泽东摁灭了烟蒂,插话说:“我们有些同志打了几十年的仗,可还不懂得这样一个起码的道理:两军的边防战士一天到晚鼻子对着鼻子站在那里,手里都拿着枪,一扣扳机,子弹就会打死人,冲突怎么能避免呢?”因此,他提出实行隔离政策,双方各自后撤20公里,如印方不干,我单方后撤。
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在这次杭州会议上,中央确定了避免边界冲突的隔离政策。
  1959年11月7日,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致函印度总理尼赫鲁,建议两国武装部队立即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武装接触,同时建议两国总理尽快举行会谈。
  但是,印度总理尼赫鲁拒不接受,反而认为中国软弱可欺,加剧了在中印边境进行的武装挑衅。在尼赫鲁拒绝中方建议之后,为了两国的共同利益和亚洲及世界的和平,毛泽东决定:中国部队单方面从中印边境后撤20公里。
   印度总理提出领土要求,印度军队一步逼近一步上门来闹事
  1960年1月,中方又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命令我方在实际控制线20公里内不开枪,不巡逻,不平叛,不打猎,不打靶,不演习,不爆破;对前来挑衅的入侵印军,先提出警告,劝其撤退,劝阻无效时,方能依照国际惯例解除其武装;经说服后,发还武器,让其离去。
  中国政府单方面命令军队后撤20公里后的两年内,印度军队不仅没有丝毫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地向中国境内进攻。1960年4月,周恩来飞赴新德里,同尼赫鲁举行边境问题高级会谈。尼赫鲁态度无丝毫转变,再次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那是12.5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啊,相当于一个福建省,中国政府岂能拱手相让?1961年,中国政府多次向尼赫鲁提出和谈建议,并实行隔离政策,均被一一拒绝。进入1962年,局势越发紧张起来。
  6月,印度军队加快了武装入侵中国的速度,东段已越过“麦克马洪线”,进入西藏山南的扯冬地区。截至8月底,印军在中国境内建立了100多个据点。这些据点最近的距中国哨所几十米甚至几米远,形成“面对面”的对峙,有的楔入中国哨所之间,有的还插到了中国边防哨所背后来了。印度军队一步逼近一步,显然要上门来闹事了。
   周恩来建议进行自卫反击作战,毛泽东说不打不成交
  1962年10月18日,由毛泽东召集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会议,它将对中印边界问题做出重大的决策。
  主持会议的毛泽东,先要乔冠华和雷英夫报告中印边境冲突的情况和各方面的反映。
  他俩汇报完,周恩来开始发言。他着重分析了有关中印边境问题的形势,说明从各方面看我们不进行自卫反击不行了,因此建议立即进行自卫反击作战。会议在作了深入的分析讨论之后,一致同意周恩来的意见。
  毛泽东说:“多年以来我们采取了许多办法想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印度都不干,蓄意挑起武装冲突,且越演越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有奉陪了。来而不往非礼也。俗话说,不打不成交,也许我们反击一下,边境才能安定下来,和平解决边界问题才有希望实现。但我们的反击仅仅是警告、惩罚性质,仅仅是告诉尼赫鲁和印度政府,用军事手段解决边境问题是不行的。”
   张国华主张泰山压顶,毛泽东大手一劈,“扫了它”
  毛泽东说完后,会议接着讨论中印两军的实力对比和能否打得赢的问题。
  张国华在参加完中央召开的七千人大会后,留在内地养病,生活刚刚平静一点,就被中印边境冲突打乱了。
  中央领导和军委总部不时传唤他。
  毛泽东问张国华:“听说印度的军队还有些战斗力,我们打不打得赢呀?”
  张国华肯定而自信地回答:“打得赢,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能打得赢。”
  毛泽东说:“也许我们打不赢,那也没有办法。打不赢时,也不怨天怨地,只怨我们自己没有本事。最坏的结局无非是印度军队侵占了我国的领土西藏。但西藏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这是世人皆知、天经地义、永远不能改变的。总有一天,我们会夺回来。”
  大家在对形势作了一番分析研究之后,一致认为战胜印军是有把握的。但毛泽东一再提醒大家,我们没有同印度作战的经验,千万不可麻痹大意,一定要精心布置,打好这一仗。
  至于反击作战的方案,同意总参和张国华司令员共同拟制的计划。
  根据总参提出的建议,反击时间定在10月20日(即这次会议两天以后),前线总指挥为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
  离开颐年堂前,陈毅和贺龙都向张国华详细了解了边防备战的情况。
  央常委会议正在进行。毛泽东站在巨幅地图前,一只手夹着烟,另一只手作了个搂的姿势,说:“我们插进去,不打。”他变换了一下姿势,像是自言自语:“21平方公里,2000多人,作个愿望是可以的,但事实上办不到。”烟头连续亮了几下,他沉思良久,指着印军据点大手劈了一下,同时提高声音说:“扫了它!”
  说完,他自己也露出了笑意。其实,毛泽东为打与不打也犹豫了好几个夜晚。顾虑的是尼赫鲁当时声望很高,军力相比又是弱者,很容易引起不明真相的国家的同情。总参谋部发布作战预令后,毛泽东仍在考虑打不打的问题。在分析了尼赫鲁最大的王牌是中国不敢打他们后,他反而坚定了打的决心。
  总书记邓小平补充:“要争取时间。”他又侧过脸问张国华:“粮食够不够?”
  张国华回答说:“光军区生产的粮食还有两亿多斤。”
  邓小平很满意:“好,这是有战略眼光的。”
  军委秘书长罗瑞卿问道:“你有没有把握?”
  张国华爽快地答道:“有。”
  “根据呢?”
  “我们面对的敌人,虽是印度的王牌军,但比不上蒋介石的主力。他们长期没有打仗,我们却刚刚平叛;他们未到过高山,我们却常住高山……”
   中央指示下达:打得要狠,是共产党员表现的时候了
  10月18日,张国华到达拉萨的当天,军区常委扩大会议便紧急召开了。先由军区参谋长王亢传达中央指示:“首长认为这次作战像平型关战斗一样,意义重大。
  打得要狠,打死了还要再踩他两脚。中央决定,前面靠西藏军区指挥,有关战术上的部署调整等事宜,均由张国华司令员决定。过去总部规定的在50米以外不打枪不再执行。”
  张国华站起来,传达毛泽东的指示。他学得惟妙惟肖,包括毛泽东用手缓慢一劈的动作。他讲得很快,提了一连串问题后又低声说了几句。看来,这才是他自己要说的主要的几句话:“事关重大,影响深远。我的决心是:准备伤亡1300人。根本不要考虑伤亡,1300也好,2300也好,打一个补一个,始终保持四个大团满员。”将领谈论战斗预想时,总会感到格外的欢悦,即使在下命令时:“为了加强指挥,我们都可以下去,必要时,副司令员可以到团里去加强。”他再次环视会场,话语里充满了鼓动性:“现在是非常时期,一切都要围绕打仗,一切服从前线,把自己担负的责任落实下去,负责到底。现在北京就看我们的了,是共产党员表现的时候了!”
  陈毅和贺龙交换了一下想法后,对张国华说:“要挑兵选将,干部不仅要军事上行,而且要有政治头脑,又要勇敢。”
  贺龙的烟斗不停地冒着烟。他郑重地对张国华说:“如有临阵脱逃的,就要像内战时期那样,抓回来,执行战场纪律!”
  张国华在笔记上快速地作着记号,插空提出他的建议:“我想不仅要准备反击入侵印军,还要准备打击逃往尼泊尔境内的叛匪的回窜。”
  张国华又就兵力、干部、物资和思想准备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很快,一支代号为“四一九部队”的作战指挥机构组成了。中央的决心定下之后,张国华准备飞临前线,具体指挥中印边境东段达旺方面的自卫反击战。两国边防战士鼻子对着鼻子,毛泽东提出后撤20公里
  1959年11月,中国政府最高层的决策会议在杭州举行。会议首先由总参谋部的雷英夫汇报一个时期以来中印边界不断发生的流血事件。
  他并说明,中印边界的我方指战员已经到了怒不可遏的程度。然后,他提交了总参和外交部共同研究的避免中印边界冲突的几项措施,如不许打第一枪,不许还击等等。毛泽东听着汇报,面色肃然,不停地抽烟。
  当雷英夫讲到一些部队避免冲突的困难和一线指挥员的要求时,毛泽东摁灭了烟蒂,插话说:“我们有些同志打了几十年的仗,可还不懂得这样一个起码的道理:两军的边防战士一天到晚鼻子对着鼻子站在那里,手里都拿着枪,一扣扳机,子弹就会打死人,冲突怎么能避免呢?”因此,他提出实行隔离政策,双方各自后撤20公里,如印方不干,我单方后撤。
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在这次杭州会议上,中央确定了避免边界冲突的隔离政策。
  1959年11月7日,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致函印度总理尼赫鲁,建议两国武装部队立即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武装接触,同时建议两国总理尽快举行会谈。
  但是,印度总理尼赫鲁拒不接受,反而认为中国软弱可欺,加剧了在中印边境进行的武装挑衅。在尼赫鲁拒绝中方建议之后,为了两国的共同利益和亚洲及世界的和平,毛泽东决定:中国部队单方面从中印边境后撤20公里。
   印度总理提出领土要求,印度军队一步逼近一步上门来闹事
  1960年1月,中方又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命令我方在实际控制线20公里内不开枪,不巡逻,不平叛,不打猎,不打靶,不演习,不爆破;对前来挑衅的入侵印军,先提出警告,劝其撤退,劝阻无效时,方能依照国际惯例解除其武装;经说服后,发还武器,让其离去。
  中国政府单方面命令军队后撤20公里后的两年内,印度军队不仅没有丝毫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地向中国境内进攻。1960年4月,周恩来飞赴新德里,同尼赫鲁举行边境问题高级会谈。尼赫鲁态度无丝毫转变,再次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那是12.5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啊,相当于一个福建省,中国政府岂能拱手相让?1961年,中国政府多次向尼赫鲁提出和谈建议,并实行隔离政策,均被一一拒绝。进入1962年,局势越发紧张起来。
  6月,印度军队加快了武装入侵中国的速度,东段已越过“麦克马洪线”,进入西藏山南的扯冬地区。截至8月底,印军在中国境内建立了100多个据点。这些据点最近的距中国哨所几十米甚至几米远,形成“面对面”的对峙,有的楔入中国哨所之间,有的还插到了中国边防哨所背后来了。印度军队一步逼近一步,显然要上门来闹事了。
   周恩来建议进行自卫反击作战,毛泽东说不打不成交
  1962年10月18日,由毛泽东召集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会议,它将对中印边界问题做出重大的决策。
  主持会议的毛泽东,先要乔冠华和雷英夫报告中印边境冲突的情况和各方面的反映。
  他俩汇报完,周恩来开始发言。他着重分析了有关中印边境问题的形势,说明从各方面看我们不进行自卫反击不行了,因此建议立即进行自卫反击作战。会议在作了深入的分析讨论之后,一致同意周恩来的意见。
  毛泽东说:“多年以来我们采取了许多办法想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印度都不干,蓄意挑起武装冲突,且越演越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有奉陪了。来而不往非礼也。俗话说,不打不成交,也许我们反击一下,边境才能安定下来,和平解决边界问题才有希望实现。但我们的反击仅仅是警告、惩罚性质,仅仅是告诉尼赫鲁和印度政府,用军事手段解决边境问题是不行的。”
   张国华主张泰山压顶,毛泽东大手一劈,“扫了它”
  毛泽东说完后,会议接着讨论中印两军的实力对比和能否打得赢的问题。
  张国华在参加完中央召开的七千人大会后,留在内地养病,生活刚刚平静一点,就被中印边境冲突打乱了。
  中央领导和军委总部不时传唤他。
  毛泽东问张国华:“听说印度的军队还有些战斗力,我们打不打得赢呀?”
  张国华肯定而自信地回答:“打得赢,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能打得赢。”
  毛泽东说:“也许我们打不赢,那也没有办法。打不赢时,也不怨天怨地,只怨我们自己没有本事。最坏的结局无非是印度军队侵占了我国的领土西藏。但西藏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这是世人皆知、天经地义、永远不能改变的。总有一天,我们会夺回来。”
  大家在对形势作了一番分析研究之后,一致认为战胜印军是有把握的。但毛泽东一再提醒大家,我们没有同印度作战的经验,千万不可麻痹大意,一定要精心布置,打好这一仗。
  至于反击作战的方案,同意总参和张国华司令员共同拟制的计划。
  根据总参提出的建议,反击时间定在10月20日(即这次会议两天以后),前线总指挥为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
  离开颐年堂前,陈毅和贺龙都向张国华详细了解了边防备战的情况。
  央常委会议正在进行。毛泽东站在巨幅地图前,一只手夹着烟,另一只手作了个搂的姿势,说:“我们插进去,不打。”他变换了一下姿势,像是自言自语:“21平方公里,2000多人,作个愿望是可以的,但事实上办不到。”烟头连续亮了几下,他沉思良久,指着印军据点大手劈了一下,同时提高声音说:“扫了它!”
  说完,他自己也露出了笑意。其实,毛泽东为打与不打也犹豫了好几个夜晚。顾虑的是尼赫鲁当时声望很高,军力相比又是弱者,很容易引起不明真相的国家的同情。总参谋部发布作战预令后,毛泽东仍在考虑打不打的问题。在分析了尼赫鲁最大的王牌是中国不敢打他们后,他反而坚定了打的决心。
  总书记邓小平补充:“要争取时间。”他又侧过脸问张国华:“粮食够不够?”
  张国华回答说:“光军区生产的粮食还有两亿多斤。”
  邓小平很满意:“好,这是有战略眼光的。”
  军委秘书长罗瑞卿问道:“你有没有把握?”
  张国华爽快地答道:“有。”
  “根据呢?”
  “我们面对的敌人,虽是印度的王牌军,但比不上蒋介石的主力。他们长期没有打仗,我们却刚刚平叛;他们未到过高山,我们却常住高山……”
   中央指示下达:打得要狠,是共产党员表现的时候了
  10月18日,张国华到达拉萨的当天,军区常委扩大会议便紧急召开了。先由军区参谋长王亢传达中央指示:“首长认为这次作战像平型关战斗一样,意义重大。
  打得要狠,打死了还要再踩他两脚。中央决定,前面靠西藏军区指挥,有关战术上的部署调整等事宜,均由张国华司令员决定。过去总部规定的在50米以外不打枪不再执行。”
  张国华站起来,传达毛泽东的指示。他学得惟妙惟肖,包括毛泽东用手缓慢一劈的动作。他讲得很快,提了一连串问题后又低声说了几句。看来,这才是他自己要说的主要的几句话:“事关重大,影响深远。我的决心是:准备伤亡1300人。根本不要考虑伤亡,1300也好,2300也好,打一个补一个,始终保持四个大团满员。”将领谈论战斗预想时,总会感到格外的欢悦,即使在下命令时:“为了加强指挥,我们都可以下去,必要时,副司令员可以到团里去加强。”他再次环视会场,话语里充满了鼓动性:“现在是非常时期,一切都要围绕打仗,一切服从前线,把自己担负的责任落实下去,负责到底。现在北京就看我们的了,是共产党员表现的时候了!”
  陈毅和贺龙交换了一下想法后,对张国华说:“要挑兵选将,干部不仅要军事上行,而且要有政治头脑,又要勇敢。”
  贺龙的烟斗不停地冒着烟。他郑重地对张国华说:“如有临阵脱逃的,就要像内战时期那样,抓回来,执行战场纪律!”
  张国华在笔记上快速地作着记号,插空提出他的建议:“我想不仅要准备反击入侵印军,还要准备打击逃往尼泊尔境内的叛匪的回窜。”
  张国华又就兵力、干部、物资和思想准备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很快,一支代号为“四一九部队”的作战指挥机构组成了。中央的决心定下之后,张国华准备飞临前线,具体指挥中印边境东段达旺方面的自卫反击战。
印度对土地的渴望不亚于当年的日本
真正的大家 才会做好应对最坏情况的打算
印度对土地的渴望不亚于当年的日本
啥渴望,学主子装B……不成反被操的典型,学啥啥不像。
说实话,三哥没赶上50年那批刀山火海滚过来的,要不然,死的更难看
东方守望者 发表于 2016-4-8 07:59
真正的大家 才会做好应对最坏情况的打算
当时美苏都全力支持,不得不考虑。
才跟世界列强打完朝鲜战争不到10年,怎么还怕打不赢三哥?
可乐加冰块 发表于 2016-4-8 09:11
才跟世界列强打完朝鲜战争不到10年,怎么还怕打不赢三哥?
因为南边没有鸭绿江,没办法雄纠纠气昂昂
才跟世界列强打完朝鲜战争不到10年,怎么还怕打不赢三哥?
原文精华就一句都没看到啊……

顾虑的是尼赫鲁当时声望很高,军力相比又是弱者,很容易引起不明真相的国家的同情。
才跟世界列强打完朝鲜战争不到10年,怎么还怕打不赢三哥?
美国打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时候还准备了一万个裹尸袋呢
人民军队,人民子弟兵,战斗精神不是西方伪民主能理解和比拟的。军事家,战争思想是打出来的,成熟的战术运用是在武器装备之上的。毛主席是卓越的军事家,是在艰苦斗争中锻炼成长起来的,西方和追捧西方臭脚的宵小之辈怎么是对手?
未虑胜先虑败,这是军事家的普遍心理。
美国打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时候还准备了一万个裹尸袋呢
这才是毛主席卓越军事才能的体现,成熟之处,不打无准备之战。不像某些玩习惯游戏,不行就读档重来的游戏军事家,历史可以读档?
料敌从宽没什么不对的
没想到主席对最坏结果担心居然是阿三占领西藏
琢磨了下,看“打不赢时,也不怨天怨地,只怨我们自己没有本事。”这句话
估计是主席故意说的反话,激将法
拉倒吧,对于阿三,主席不可能有这种顾虑。
看过一本《喜马拉雅山的雪》,总的作战思路是刘伯承提出的,东线是大穿插,一下子就把印度的一字长蛇阵破了个七零八落,东线彻底崩溃。
搞笑的事对面的总指挥考尔将军压根就没上前线,凭借尼赫鲁的裙带关系上去的。
不能因为主席担心打不赢,你就说主席不行,解放军不行,是否要抗美援朝的时候担心打不赢联合国军的人多了去,结果还是打赢了。
印度对土地的渴望不亚于当年的日本
印度从来没有统一南亚次大陆,只有类似宋代那样局部统一。倒是英国人硬是打下整个大陆,整合了印度。结果三哥就学坏了。英国人对中国西藏的野心传到了三哥心里。
张国华是个关键人物。此公在平叛、自卫反击战中都有历史功绩。
当年太祖麾下一群虎将,怕阿三?太祖只是怕我们打印度会招致国际上的不满而已
青锋AA 发表于 2016-4-8 10:51
张国华是个关键人物。此公在平叛、自卫反击战中都有历史功绩。
为什么选张国华? 那时候比他有名气有水平的将领很多啊
看过一本《喜马拉雅山的雪》,总的作战思路是刘伯承提出的,东线是大穿插,一下子就把印度的一字长蛇阵破了 ...
我也看过那本书,最后印度都烧钱烧城全国恐慌了。打死一个准将俘虏一个准将,印度丢人到家了
说实话,三哥没赶上50年那批刀山火海滚过来的,要不然,死的更难看
1952在米国炮火下活下来的志愿军兔子~到了1962要是没有退伍~都是基层干部了~米国炮火都压不住~阿三就是笑话了~对印度作战~阿三就没有像样的炮火~给兔子的伤亡大多是地堡机枪的火力~
印度从来没有统一南亚次大陆,只有类似宋代那样局部统一。倒是英国人硬是打下整个大陆,整合了印度。结果 ...
其实印度独立还是没统一。英属印度是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缅甸,以及4个保护国尼泊尔锡金马尔代夫不丹的
土共前期的忍让,放现在会被骂死,然勿谓言之不预也
陈毅和贺龙交换了一下想法后,对张国华说:“要挑兵选将,干部不仅要军事上行,而且要有政治头脑,又要勇敢。”
  贺龙的烟斗不停地冒着烟。他郑重地对张国华说:“如有临阵脱逃的,就要像内战时期那样,抓回来,执行战场纪律!”
  张国华在笔记上快速地作着记号,插空提出他的建议:“我想不仅要准备反击入侵印军,还要准备打击逃往尼泊尔境内的叛匪的回窜。”
  张国华又就兵力、干部、物资和思想准备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很快,一支代号为“四一九部队”的作战指挥机构组成了。中央的决心定下之后,张国华准备飞临前线,具体指挥中印边境东段达旺方面的自卫反击战。"

张国华在拉萨后,是否陈毅和贺龙在北京还是拉萨与张国华对话?
张国华要是不敢拍胸脯估计当时就给撸了。
yaohai01 发表于 2016-4-8 11:23
我也看过那本书,最后印度都烧钱烧城全国恐慌了。打死一个准将俘虏一个准将,印度丢人到家了
我记得打死的是辛格中将,师长;俘虏的是个准将,达尔维旅长。
“打不赢时,也不怨天怨地,只怨我们自己没有本事。”这么大的事儿竟如此轻描淡写,真牛啊!
——Heinch—— 发表于 2016-4-8 12:10
我记得打死的是辛格中将,师长;俘虏的是个准将,达尔维旅长。
辛格也是准将,都是154团的战绩。
火龙勇士 发表于 2016-4-8 11:19
为什么选张国华? 那时候比他有名气有水平的将领很多啊
张国华是西藏军区司令员,熟悉高原作战。
1952在米国炮火下活下来的志愿军兔子~到了1962要是没有退伍~都是基层干部了~米国炮火都压不住~阿三就 ...
我是说横向类比一下,拿50的pla配62的武器和三哥刚一下,他们会输的更惨
 “我们面对的敌人,虽是印度的王牌军,但比不上蒋介石的主力。”这话没错,国军虽然抗战不行,但打东南亚和南亚的那些家伙,还是够用

碧落黄泉 发表于 2016-4-8 09:18
原文精华就一句都没看到啊……

顾虑的是尼赫鲁当时声望很高,军力相比又是弱者,很容易引起不明真相的 ...


毛泽东问张国华:“听说印度的军队还有些战斗力,我们打不打得赢呀?”
  张国华肯定而自信地回答:“打得赢,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能打得赢。”
  毛泽东说:“也许我们打不赢,那也没有办法。打不赢时,也不怨天怨地,只怨我们自己没有本事。最坏的结局无非是印度军队侵占了我国的领土西藏。但西藏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这是世人皆知、天经地义、永远不能改变的。总有一天,我们会夺回来。”

怎么看都感觉像是领导干部的激将法啊。领导给你预留个台阶下,如果真的下去了,那就是万丈深渊了。
碧落黄泉 发表于 2016-4-8 09:18
原文精华就一句都没看到啊……

顾虑的是尼赫鲁当时声望很高,军力相比又是弱者,很容易引起不明真相的 ...


毛泽东问张国华:“听说印度的军队还有些战斗力,我们打不打得赢呀?”
  张国华肯定而自信地回答:“打得赢,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能打得赢。”
  毛泽东说:“也许我们打不赢,那也没有办法。打不赢时,也不怨天怨地,只怨我们自己没有本事。最坏的结局无非是印度军队侵占了我国的领土西藏。但西藏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这是世人皆知、天经地义、永远不能改变的。总有一天,我们会夺回来。”

怎么看都感觉像是领导干部的激将法啊。领导给你预留个台阶下,如果真的下去了,那就是万丈深渊了。
中国吃亏在一是后勤补给,二是国际环境。     打印度怕得罪第三世界国家呗。  已经得罪美苏两大阵营了,谁也不想真正被孤立。

每次中国开打都是在国际环境的缝隙里找机会。  换今天如果美国看我们不要那么紧,就现在的工业国力量,肢解印度并不难。